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史料历史

音乐史料历史

音乐史料历史
音乐史料历史

音乐史料历史

一、亚洲音乐的史料及其性质

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记载,在其形态的表述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

异是因为音乐本身的性质与叙述音乐史料的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实

际上也是构成音乐史特征的重要依据。乐谱、传记、手稿等在欧洲的

音乐史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们在亚洲音乐史中却并

非如此,乐谱在音乐演奏和实践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与西方音

乐相比可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数量也十分微少(相对来

说中国和日本较多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论书籍、美术、戏剧却相当丰富。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朝鲜在一般的史书中以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历史沿革以及音乐美学等的记录得到了充分地整理和叙述。它与

音乐家的传记不同,音乐史叙述的整体与音乐的本身同时得到记录。

在亚洲,除文献史籍外,考古资料也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长沙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编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术上的壁画、浮雕等也十分丰厚多量,我国新疆地区的库车、吐鲁番,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以及柬埔

寨的吴哥(Angkor)、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Borobudur)遗址等都

记录了丰富的音乐历史资料。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现藏于日本奈良

正仓院的大量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丝绸之路乐器实物,从公元752年

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现在世界上极其宝贵

的历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史料

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在

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马迁首创的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

被称作正史。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

大事的编年记录为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

③重要人物的传记,其身份从皇后到奴隶兼有的“列传”。各项的分

类之中有数卷“乐志”(“音乐志”或“礼乐志”)。书中对各王朝的

音乐(主要是宫廷、国家、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所享用的音乐)从历

史沿革、音乐制度,到律学、歌词等进行详细分述,但没有乐谱。除

此之外,敕撰书中还有专门记载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乐典)、《通志》(卷49、50、64为乐志)、《文献通考》(卷128-148乐考)的“三通”与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六书,再加上1921年成书的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现了集历代政治、经济、艺术等之大成并进行分门

别类叙述的会要体样式——北宋王溥的《唐会要》(乐类共16个条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会要辑稿》(乐类42—44卷)等

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会要体属典志断代史的体裁,在分类上比正史更

为细致,史料也甚丰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献通考》(元)、《唐会要》(五代)等与“二十五史”乐志

构成了古代音乐史料的主体。其次,除上述的正史外,春秋战国以来

还出现了各种关于音乐的论著。以内容来划分,思想、美学方面的有

公孙尼子的《乐记》、荀子的《乐论》、吕不韦所辑的《吕氏春秋》(战国)、阮籍的《乐论》(三国);乐律学方面有《管子·地员》、元

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所作的《乐书要录》(唐)、蔡元定的《律吕新书》(宋)、朱载@①的《乐律全书》(明)、康熙、乾隆敕撰的《律吕正义》(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东汉)、朱长文的《琴史》、

朱熹的《琴律说》(南宋)、朱权的《神奇秘谱》(明)等;另外从断代

史来看,除正史外,随笔、笔记、诗词以及小说等都是记载当时历史

现状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如相关唐代音乐有崔令钦《教坊记》、段安

节《乐府杂录》、南卓《羯鼓录》、(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相关

宋代音乐有沈括《梦溪笔谈》、陈@②《乐书》、郭茂倩《乐府诗集》等。相关宋代音乐的除上述文献外,还有王灼的《碧鸡漫志》、陈元

靓的《事林广记》、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孟元老的《东京梦

华录》、张源的《词源》等,也是研究唐宋时期音乐不能缺少的文献。另有元朝的戏曲曲艺专著、明代以后的大量乐谱等都是构成中国音乐

史的重要资料。像这样全面系统的文献史料在印度、西亚伊斯兰教地

区以及在欧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这样详尽、

系统的史料书籍,为中国惟有的史料资源。

唐代以后,中国的学术、历史书籍得到了系统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

出现了称之为“类书”的体例样式,相当于今之百科全书。这类书籍

大致有《初学记》(唐)、《玉海》《太平御览》(宋)、《荆州稗编》《三才图会》(明)、《古今图书集成》(清)等。上述书籍不管是敕撰

的还是非敕撰的,它们都是从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罗列出来,分门

别类地进行排列说明的书籍。因此,作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因为

在各代的编辑过程中有讹传、误抄的可能,使用中应以批判的眼光去

对待这些史料。

在中国的音乐理论书籍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音律、音阶论占据

了大量的篇幅,这同中国儒教的学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古事件

的解释存有着反复论述的倾向。这一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初见端倪,像从《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汉书·律历志》的五声、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开始,后由西汉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钱乐

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宝年间的俗乐二十八调、南宋蔡元定的燕乐调

与十八律,到明朱载@①的新法密律,他们对三分损益法所存有的旋相

不能还宫的理论进行了近两千年的求索、换算。到了16世纪下半叶,

当这个千年不解的转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时,却又被束之高阁、沉睡

于书斋楼阁之中。这些理论几乎都没有真正得到实践。

(二)乐谱

从中国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所遗存的古老乐谱大多数被收藏于日本。

现存最古老的乐谱是中国南朝梁琴人丘明所传(6世纪)的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的抄卷原藏于日本京都市上京区西贺茂神光院,现

归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唐人的抄本。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表述古琴演奏

的乐谱。唐代以后出现了减字谱的指法谱、奏法谱(brture),很多琴

谱都被记录下来并用于实践。由文字所记录的奏法谱,约从唐代开始

用于各种管、弦乐器的乐谱。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古老的乐谱,现藏于

正仓院的中仓,是一份共有三十七帖的古文书(写经纸纳受帐),这份

经卷上标明的时间为天平十九年(747年)7月26日,在其背面写有断

简六行,即为《番假崇琵琶谱》亦称为《天平琵琶谱》。在琵琶谱中

还有773年(宝龟四年)以前传入日本的《五弦琴谱》(五弦琵琶谱,通

称为五弦谱),现藏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另外,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乐谱》,又名

《敦煌琵琶谱》,今存三卷。该谱的抄写年代为五代长兴四年(933年),是唐、五代时期的重要文献。中国的乐谱,特别是琵琶谱于平安时期

在日本得到了传承。《南宫琵琶谱》或称《贞保亲王琵琶谱》、《伏

见宫本琵琶谱》由宇多法皇的敕令南宫贞保亲王所撰,完成于延喜二

十一年(921年)。在乐谱的最后附载着藤原贞敏于承和五年(838年)从

中国传来的《琵琶诸调子品》(二十八个调,实际二十七个调)以及贞

敏的跋文。到了12世纪中叶的长宽元年(1163年)又出现了源经信所作的《琵琶谱》;由藤原师长所作的12卷琵琶谱《三五要录》(1138—1192完成);与《三五要录》同作者的藤原师长还完成了雅乐筝乐谱的集成《仁智要录》(1138—1192完成)。日本平安朝以后的雅乐琵琶谱、筝乐谱等都得到了模仿和创作,并较自然地传承了下来。但是这些乐

谱因为对节奏记录过于简略,因此至今仍是学者们攻克的难题。

(三)朝鲜

朝鲜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交流一直很频繁,朝鲜深受中国古代文化

的影响,在史料的记载方式上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三国史记》、《三国遗志》、《高丽史》、《李朝实录》、《乐学轨范》、《增补

文献备考》等史料以纪传体、编年体的形式构成主要的官撰书。《三

国史记》为记载朝鲜7世纪前的三国时期的史料,是了解新罗、百济

和高句丽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记述了这一时期受中国音乐影响

而形成的早期朝鲜乐器,如伽yē@③琴、玄琴及三竹等。但因为该史

料成书于12世纪,离记事的时期过于久远,史料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应慎重使用。而15世纪成书的《高丽史》为纪传体,其中专门论述音

乐的《乐志》部分是了解12世纪初期宋徽宗将大晟雅乐赠给高丽王朝

后的历史现状,以及当时朝鲜宫廷中的唐的俗乐、宋的雅乐以及朝鲜

固有的乡乐所构成的三乐在宫廷历史演变的重要音乐史料。《李朝实录》是一部由一千七百余卷构成的编年体巨著,记载了从李氏朝鲜太

祖(1392—1398)至哲宗朝(1849—1863)近五百年的历史。其中15世纪

中叶成书的《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是了解15世纪上半叶世宗朝宫廷雅

乐的重要文献,其中还有大量的礼仪乐与雅乐谱。

在朝鲜的史籍中,除上述的乐器、乐种及宫廷的音乐历史沿革以外,

古典歌曲的歌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歌词集《青立永言》、《歌曲

源流》等都是李朝(1392—1897)宫廷的音乐史料。朝鲜的乐谱大致也

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传承下来的,其独自的文字音标谱以及能明示其节

奏的井间谱是朝鲜音乐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由此一部分艺术歌曲得到

了复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部分古典的乐谱得到了五线谱化。

《世宗实录》、《世祖实录》中的乐谱虽然没有完全被翻译出来,但

基于原来古谱的基础,通过各种手段被大量地译成现代谱并付诸演奏,实现了音响化。其中,国立国乐院的“朝鲜传统音乐出版委员会”于1969年出版了五卷以英文版附加解说的古乐集——AnthologyofKoreanTraditionalMusic(《朝鲜传统音乐选集》),对了

解和研究朝鲜传统音乐具有重大意义。玄琴及其奏法谱与现存的口授

传承乐谱所作的比较研究,以及古谱的复原研究也比较深入。李惠求、张师勋等学者的著作对于平调、界面调等的音乐理论中经常使用的调

子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从整个考古资料来看,朝鲜与中国和日本相比,文献与文物量虽不多,但对于中国的雅乐以及雅乐乐器的研究十分有益,特别是现在韩国留下的十分珍贵的资料,更不容忽视。

(四)日本

在日本的官撰史籍中,于奈良、平安朝时编撰的《六国史》(成书于720—901)为编年体,包括《日本书纪》30卷、《续日本纪》40卷、《日本后纪》40卷、《续日本后纪》20卷、《文德实录》10卷、《三代实录》50卷,是了解古代日本及奈良、平安时期宫廷文化的重要史

籍。因为以编年体例撰写,没有分类的“乐志”部分,关于音乐的记

事一般都散见于各个不同的章节。10世纪以后至11、12世纪出现一些实录、日记、随笔等,像《御堂关白记》、《中佑记》、《小佑记》、《九历》等都是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古籍。日本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

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为主体),并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延历十四年(795)出现了模仿中国的踏歌,9世

纪初又出现日本创作的器乐合奏曲《鸟向乐》等作品,至9世纪中叶

不仅诞生了很多雅乐的演奏名手,而且还创作了日本人自己的雅乐曲《西王乐》、《长生乐》、《夏引乐》和《夏草韦》等(注:见吉川英

史《日本音乐的历史》,创元社,1965年,72页。)。13世纪以后出

现了关于雅乐的一系列史料,主要有《教训抄》(@④近真,10卷10册,1233)、《续教训抄》(@④朝葛,1270—1322)、《体源抄》(1511年,丰原统秋,13卷20册)、《乐家录》(安倍季尚,1690,50卷)等。关

于能乐的文献有《世阿弥十六部集》,还有声明理论书,筝曲、三味

线等相关的理论书籍,它们构成了研究日本音乐的主要史料。上世纪

80年代前后由日本的国文学界对能文献的解释,由声明学僧侣对声明

的研究,声明、能乐等的很多文献史籍作为音乐史料也越发引起重视,并很快地得到深入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乐谱中有雅乐的乐器谱、声乐谱,能的谣本与吟唱的手付本,平曲的节付本,声明的博士谱,

筝组歌与三味线组歌的文字谱,尺八的文字谱等。这些写本与少数的

原版本都得到了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作为考古资料,以正仓院的乐器

为首(共18种75件),其中有很多古乐器得到了传承。其次相关音乐

的资料还能从日本大量的绘画、雕刻等美术作品中寻找其渊源。因此

就古代的音乐史料而言,现存日本的古代资料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能与

中国的史料相媲美。

(五)东南亚

在东南亚因为缺乏一般史书记载,现在传承的音乐大致只能推定到15世纪前后。要了解古代的音乐状况大多数还必须依靠中国方面的史料(正史中的东夷传、南蛮传等)。这一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越南。关于越南的史料有:《安南志略》,1340年成书;《大越史记全

书》上中下,1479—18世纪末(编年体);《大南会典事例》(1855年)

礼部69—135卷有音乐的内容;《大南实录》20卷,1844—1909年成书;《历朝宪章类志》,1821年著;《雨中随笔》19世纪前半叶。乐

谱受中国影响很大,主要使用中国传入的俗字谱、工尺谱以及哼唱的

打击乐谱。考古资料方面有柬埔寨的吴哥遗址(9—15世纪的佛教建筑群),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遗址(建于公元800年夏连特王朝时期),以及爪哇教时代的雕刻普兰巴南(Prambanan)遗址(建于9—10世

纪的建筑群遗址)等都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文化遗迹。

(六)印度

与中国等东亚国家相比,印度对音乐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15世纪以后出现了较多的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的传记、逸话等,还有一

些口头传说的记载。在伊斯兰文化圈以及亚洲的音乐史中,最为注目

的是众多的理论书籍。其中现存最古老的是2—5世纪成书的《戏剧论》(婆罗达著,共36章,其中第28—36章论述音列、音阶、调式、斯鲁

提<shruti>、音律),该书以舞蹈、戏剧为主,音乐也占据了相当的

篇幅,其中对二十二音律、七声音阶以及音组织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涉及了乐器维纳琴(Vina,弦乐器)等的演奏法。

继婆罗达之后的音乐理论家娑楞伽提婆(Sarngadeva,1210—1247),

是一位曾供职于宫廷的重要人物,他完成的《乐艺渊海》是这一时期

最具影响的著作。该书共七卷,分别对乐律、调式、曲体、作曲、歌

唱法、节拍与节奏、乐器与演奏、舞蹈与表演等展开论述,是继《戏

剧论》后印度一部重要的音乐论著。

其后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理论研究著作,但真正的理论著述则是在13世纪以后再度出现的,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进入北印度之后,印度逐渐

走向伊斯兰化。毫无疑问,伊斯兰音乐的科学性对印度产生了极大的

刺激。从这一时期开始,称之为印度音乐的灵魂——拉格(Raga)理论

才渐渐地发展起来。

因为宗教的关系,在印度的音乐考古资料中,古代的美术(主要是雕

刻和壁画等)与伊斯兰时代以后的细密画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七)西亚

西亚的音乐文献大致是从7世纪进入伊斯兰时代后才有记录的。关于

这以前的阿拉伯音乐以及3世纪到7世纪的萨桑(Sassanidae)王朝的

波斯音乐,可以在某种水准上从伊斯兰文献中得到推测。波斯的音乐

资料不太多,作为考古资料有塔克博斯塔恩遗址留下的一些未完成的

浮雕作品,其中有竖琴、小号、琵琶类四弦乐器(Barbat)、鼓等乐器

形象。7世纪以后西亚逐渐进入伊斯兰时代,史籍中关于音乐生活的记录、数量甚多的理论书、细密画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史料。

二、历史研究状况

从20世纪初叶开始,欧美一些音乐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以作品样

式为主要对象的研究逐渐转向以“音乐活动”整体为研究对象。而音

乐史学的研究则是以音乐学与历史学交叉融合的一个学科,因此,如

果音乐史限于“历史”这一个层面来理解的话,那么音乐史的叙述是

建立在史料(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构成的。而史实是建立在对史

料的收集、批判、分析与综合等的梳理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把

握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音乐的题材、样式等的历史流动,从宏观

与微观的不同层面来洞察和分析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动状态,把

握这种历史流动的方式无疑是多样的。这种认识可以是以音乐的题材、样式为主体,也可以从美学意识、社会现象等方面来窥察音乐的实质,揭示历史的文化现象。

关于音乐史的著述,除通史外还包括断代史、音乐体裁史、乐种史等。史学著作有本国人写的,也有他国人写的。对于历史时代的划分也有

各自的见解。体例也不一,种类、样式上非常多样。以下从音乐的世

界史与国别史两个方面来举一些例子。

音乐史料历史

墨子的美学思想

墨子的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奠定时期,儒道两家美学对立又互补,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在这美学空前繁荣的舞台上,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目标,提出了“非乐”的审美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这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美”这个概念在墨子那里有着复杂的内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 (一)美的本质 墨子是在他所谓“非以其名,以其取因为”的“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的。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美”之实,然后才有所谓“美”之名。如说:“有文实也,而后谓自;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他),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墨子·经说下》)这是说,譬如花,我们称花为美,因为花固美,即实有其美,如果花本身就无有其美,我们就不能称花为美,而应该称它为别的什么。这也就是取事物的美之实,予以“美”之名。无“美”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美”的概念。由此可见,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同时,墨子认为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能够认识美与不美,能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与不美的判断,“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如果我们不过于苛求我

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话,那么,墨子对美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二)美的含义 关于美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墨子》文本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但通过对《墨子》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墨子的“美”是从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使用的。从伦理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即是“善”,所以,我们称墨子伦理学意义上的“美”为“善美”。例如《墨子·尚贤上》:“美章而恶不生”。《墨子·经上》称:“誉,明美也,??诽,明恶也。”这里所谓“美恶”也就是“善恶”。从美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或事物形象的美丽、美观、漂亮。例如《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墨子·非乐上》)“面目佼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墨子·尚贤中》)这里的“美”都是指事物形貌或形式的美观,它与“青黄刻镂之饰”(《墨子·亲士》)的“饰”具有直接相关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在墨子那里,善“美”是伦理学范畴,饰“美”则属于美学范畴。墨子是如何处理饰“美”与善“美”的关系的呢?如果说孔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那么,墨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由于墨子主张尚“用”而不尚“文”,同时又提倡“节用”,他自然会比较看中作为“善”的“美”,而相对轻视作为“饰”的“美”。墨子认为“美”的文饰对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并加以否定和反对。墨子认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宫室、衣服、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中原等地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中国著名钢琴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先生1973年在唢呐合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我国钢琴创作史最为杰出的钢琴曲之一。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特色 钢琴曲《百鸟朝凤》在音乐的机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它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在结构上,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无序中有序的“中国特色”。在和声织体上,它传承了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模仿了唢呐特有繁荣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特色,结合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变奏、加花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百鸟争鸣,众鸟捧凤的音乐形象,充分赋予了这首钢琴曲鲜明的传统音乐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观 众所周知,钢琴音乐传入中国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中国钢琴家、作曲家通过不断融汇、消化西方钢琴创作和演奏技法的同时,创作与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曲《百鸟朝凤》就是代表作之一。它大量运用滑音、装饰音等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文人音

乐的审美情趣,也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 历史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受我国的儒道佛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主线是以谋求政治、社会稳定为主,主张“平和”审美观,因此中国人特别讲中庸之道。所以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秉承了“中庸”和“和”的审美观念,讲究神似、结构随意这一特点。为此,中国著名钢琴曲很多都采用“民族化”的旋律创作风格,在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的同时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人们在富有“对立与统一”的音乐美感的渗透和感染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例如钢琴曲《百鸟朝凤》从激烈欢快的节奏上升到“缓慢平和”的情境,以及表现“百鸟的和谐相处”的意境,极为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平和”审美观及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特征。人们通过乐曲的“和”与“中庸”之美被引申到“政和”等社会意义层面之上,形成由“平和”审美观到“中和中庸”审美观的“蜕变”,奠定了中国正统的文化艺术理论根基。 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诸多弊病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中庸”思想已是迫在眉睫,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儒家”、“道家”、“悟禅”等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这些文化传统都是在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音乐或学音乐亦是如此,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就是德,德在前,艺在后,这样才能在艺术的生涯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音乐传承的载体 (一)语言是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本身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是文

小学音乐素质测评表

岳北小学音乐学科素质测评方案 为了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及深化,增进学生健康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开创体育教育教学新局面,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新《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本评定方案。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引导发展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新体育课程的建设。 二、评价方案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积累、体能与技能、两部分,即学生成绩=过程积累分(40分))+体能与技能(60分)=100分。 1、学习过程积累40分 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 (1)、出勤情况10分 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 (2)课堂活动表现30分 学习态度10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 合作精神10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 精神和体育道德。 情意表现5分: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 学习有创新精神。 回答问题5分: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认真、准确,每次得1分。 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作者:发论文找360期刊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5516954273.html,/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省余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图片/艺术数据网)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

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鼍鼓 1980年出土于地区襄汾县寺(图片/钟鼓楼网)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墨家美学思想

前言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派。 名词解释“ 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T-T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姓名:李松培 学号:2011080118 班级:新科英语111班 课程: 任课教师: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国的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中国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历史悠久的中国孕育了特有的中国音乐,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有过辉煌,也曾没落。带着百年的探索、挣扎,带着曾有的余辉,带着困惑进入了21世纪。中国音乐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新的世纪? 【关键词】音乐多元化历史现状展望 正文: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的音乐也在朝前迈进。 一、浅谈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根植于华夏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珍贵财富,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株葱郁的常青树。华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溯源最久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产生的文艺,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音乐也有自己的特怔:以线状的音乐思维方式为主;表述注重繁简相适,动静结合;节奏安排匀称平稳;曲式结构讲究对称;调式结构以五声为骨干。这些形成了华夏音乐迥异于其他地区音乐的风格。 综观中国音乐历史,中国古代音乐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从音乐的萌生到封建雅乐的繁荣。早期的原始音乐,起源于劳动,有着较强的功利性,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形式上歌、舞、咏相互结合。商周以后,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汉唐时期,这是中国歌舞音乐的鼎盛期。乐府的设立为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整理集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汉魏南北朝的乐

中国音乐史,超齐全

古代史 (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就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就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就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 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她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就是“尽善尽美” (2)崇雅贬郑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也打开了中国一直以来固闭自封高傲自大的大门,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西方开始用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传输某些宗教音乐、记谱法和乐器等等。在此时,在中国也有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英美租界侨居的外国人创建了"上海公共管理乐队",19世纪80年代后半叶在海关总税务署名下创办了"赫德乐队"。前者全是由外国人组成,后者则是由中国年轻乐手组成。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西方管乐队。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思维方式传遍了中国。康有为等人于1989年向光绪皇帝上书,向皇帝介绍德国的学制。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在这个奏折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而所谓的“歌乐”就是新式唱歌课。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学堂。很多学堂开设了“音乐唱歌课”随着新学堂的建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学堂乐歌”这一名词也随之出现。并且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大幕。 受西方和日本新式教育的影响,一些有识的音乐学者或音乐爱好者用各种方式积极在国内致力于音乐的普及教育。学堂乐歌虽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但大部分的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因此这些人在传授些西方的曲调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较为基础的西洋音乐的知识,比如简单的钢琴弹奏方法和些基本乐理等。大量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使我国音乐文化产生剧变。学堂乐歌的创作,对后来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推广,也使中国近代产生了最早的一批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的音乐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过后,中国思想文化有了新的发展,音乐界对学习西方音乐的态度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国乐与西乐孰重孰轻,谁好谁坏。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也摆在了众位音乐先行者的面前。这一时期,专业的音乐化创作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但是这些音乐家中都有个共通点:他们都看到了比之西洋近代音乐,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是显得迟滞落后了,必须进行变革已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潮流——这就是体现在他们的言论或行动中的共同结论。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不同的音乐实践。 一、欧漫郎公开鼓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完全否定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输入西洋音乐用以替代中国音乐。即将中国音乐全部抹煞,用西洋音乐来替代。这种做法自然是片面的。但是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激进精神。在那个时代如此的一篇文章,对于推广西乐也有莫大的贡献。 二、刘天华提倡借鉴外国经验,引进“国乐”,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国乐”他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又注入西洋音调、曲式、技法创造出了新意的二 胡,琵琶曲。

音乐素养考试

马塘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测试卷(音乐)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6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 ()其二是运用()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6.合唱是()的一种演唱形式。有众多的歌唱者演唱()以上不同声部的歌曲。分为()合唱和()合唱,通常用()或()伴奏,也可以是无伴奏合唱。 7.西洋弓弦乐器()、()、()、()。 8.音乐中音色大致分成两大类:()、()。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教育。 A.专业 B.职业 C.育人 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 B.听赏 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 A.情感体验 B.知识学 C.理性讲述 6.音乐内部的两个基本矛盾是()。 A. 稳定与不稳定、和谐与不和谐 B. 强与弱、快与慢 C. 高和低、长和短 7.《命运交响曲》是_________的作品。 A. 海顿 B. 莫扎特 C. 贝多芬 D. 瓦格纳 8.《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___代著名舞蹈作品。 A .汉 B .唐 C .宋 D .元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见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见 【论文摘要】: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竟有着8千多年的历史,1986--1987年间在河南舞阳县出土的一批有七音孔至八音孔的古笛可以为之证明。在诸子百家齐鸣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活动相当繁荣,并产生了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从大体上看,各派对于音乐的看法主要分为倡乐和非乐,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站在了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倡导着音乐的发展。本文是以我自己对孔子的角度分别从孔子的音乐思想、对音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儒家、孔子、音乐美学、尽善尽美、净化心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将形上理想与形下履践结合为一体,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活的人本精神,显示出永久的生命力。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宗旨。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音乐美学是试图阐明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则是阐明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对音乐美学的思考,暗含于音乐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德渗透进音乐的同时也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很多,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观点。出于实现某种社会理想的强烈愿望,儒家思想家视音乐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儒家“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心灵,调理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音乐美除了对人格的培养,还具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孔子音乐审美态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一种情感表达适度的观念,孔子要求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有所截止,适度而不过分,实际上就是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要保持正确恰倒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作为大学生的我颇有认识。 有关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疲劳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变动阶段,各种心理矛盾容易发生;二是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他们应对,如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也存在着悠久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而在这漫长的八千年里,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繁荣、多元素融合、故步自封、重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如今的中国音乐类型、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革命歌曲 一、古代音乐 中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现在大量出土的同时代的陶埙、骨哨预示着当时的人们就已具备基本的音乐需求。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通过音乐表达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其后出土的夏、商、西周等时代盛行的鼓、编钟、磬等都说明我国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那个时期我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其后才逐渐出现了七音乐器和作品。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建立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政府部门“乐府”,后来“乐府”一词逐渐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文化传入我国,我国传统音乐被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总体来说,汉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隋、唐时期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国家富足,人民开始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发扬,音乐成了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项目。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唐代音乐非常繁荣,音乐教育也开始萌芽,甚至出现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梨园、教坊、大乐署。我国传统音乐传至清代,民间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既有高雅音乐又有民间小调,地域音乐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音乐形式种类丰富多彩。既有北方的山东大鼓,又有南方的浙江道情;既有汉族秧歌,又有维吾尔族木卡姆。总体上,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唐朝、清朝两段高峰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不论是各种音乐的种类还是所表达的音乐内涵,都可称得上是我国传统音乐历史中的瑰宝。 二、近现代音乐 从十六世纪起,西洋音乐开始传入我国,以独立形式存在于我国宫廷。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洋人大量涌入,西洋音乐在我国大规模传播,民间开始吸纳西洋音乐元素,形成中西结合的特色音乐曲风。二十世纪初,许多留洋音乐家陆续回国,在国内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传授西方音乐基础知识,西方音乐在城市内大受追捧,其现象在上海最为显著。三十年代,上海许多歌舞厅开始演奏中西结合的新音乐,留声机里时时传出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西洋爵士音乐。这个时代,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大肆碰撞,相互结合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通俗音乐。当时国内已有电影产业,随着电影公映,人们的娱乐生活得到满足,电影音乐也在群众中流行起来。当时较为出名的流行音乐《天涯歌女》《渔光曲》均是出自电影主题曲。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另一大分支当属革命歌曲。当时正经历着抗日战争的祖国人民渴望着能够表达他们内心愤怒与斗志的音乐作品出现。处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内音乐家们开始创作表现时代背景,唤起民族共鸣的革命歌曲,其中许多作品,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仍收录在现今青少年音乐课程教材中。其中苏联歌曲对这一时代中国音乐的影响巨大。革命歌曲中不仅有在西洋音乐基础上填词创作的作品,也有改自传统民歌的革命作品。这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强烈,特征明显,十分具有时代特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实行文化大革命,西洋音乐曲目被全面禁止,国内主要音乐形式只有以《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由于缺乏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也缺少音乐创作的包容环境,这个时期我国音乐创作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尽管这一阶段我国与外国在音乐交流方面行动为零,国内许多音乐形式也被禁止,但“样板戏”在京剧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音乐素质测试题库

音乐素质测试题库(7下) 1、(乐句)一般表达一个乐思,但不够完整。乐句具有明显的起始感,以4小节最为常见。 2、(乐段)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构成,能陈述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是曲式中最小的独立结构,具有明显的终止感。歌曲结构中四句体乐段较为常见。(曲式)是乐曲或歌曲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等。 3、《渴望春天》的曲作者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音乐神童”),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4、6/8拍的含义是:(以8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 3/4拍的含义是:(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 5、传统的西洋唱法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 6、常用的变音记号有:升记号“#”表示将本位音升高半音。 降记号“b”表示把本位音降低半音。 7、塔吉克族的代表性乐器是(鹰骨笛)。 8、民乐中的竹笛可分为(梆笛和曲笛)。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清脆,音区较高。曲笛流行于南方,音色圆润柔美,体形稍大,音区较低。 9、合唱队和乐队的排练演出都需要有(指挥)。指挥的主要任务是统一速度、节奏、音准和表情,使演唱、演奏的质量得到保证。 10、(春之声圆舞曲)的曲作者是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等。 11、(圆舞曲)音译为“华尔兹”,由流行于德奥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发展而成,19C风行于欧洲。圆舞曲为(3/4拍),节奏轻快,旋律流畅,强调第一拍重音。 12、歌曲旋律中最稳定的音称(主音),即歌曲的最后一音。 13、(重复和对比)是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基本手法。 14、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又称(“七弦琴”),被列为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古琴和古筝的相同点:都属于(弹拨乐器)。不同点:(古琴七根弦,共鸣箱较小,音色更含蓄、古雅);古筝有(21~26根弦,共鸣箱较大,音色更华丽、悠扬)。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宋元——近代) ⒉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音乐素质测试题库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音乐素质测试题库(7下) 1、(乐句)一般表达一个乐思,但不够完整。乐句具有明显的起始感,以4小节最为常见。 2、(乐段)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构成,能陈述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是曲式中最小的独立结构,具有明显的终止感。歌曲结构中四句体乐段较为常见。(曲式)是乐曲或歌曲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等。 3、《渴望春天》的曲作者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音乐神童”),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4、6/8拍的含义是:(以8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 3/4拍的含义是:(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 5、传统的西洋唱法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 6、常用的变音记号有:升记号“#”表示将本位音升高半音。 降记号“b”表示把本位音降低半音。 7、塔吉克族的代表性乐器是(鹰骨笛)。 8、民乐中的竹笛可分为(梆笛和曲笛)。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清脆,音区较高。曲笛流行于南方,音色圆润柔美,体形稍大,音区较低。 9、合唱队和乐队的排练演出都需要有(指挥)。指挥的主要任务是统一速度、节奏、音准和表情,使演唱、演奏的质量得到保证。 10、(春之声圆舞曲)的曲作者是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等。 11、(圆舞曲)音译为“华尔兹”,由流行于德奥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发展而成,19C风行于欧洲。圆舞曲为(3/4拍),节奏轻快,旋律流畅,强调第一拍重音。 12、歌曲旋律中最稳定的音称(主音),即歌曲的最后一音。 13、(重复和对比)是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基本手法。 14、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又称(“七弦琴”),被列为古代“琴棋书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历程,在这历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的碰撞、改进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国音乐的繁盛局面。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简析中国音乐史的发展特点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将简要分析中国音乐史的发展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音乐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不断提高其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整体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出了许多璀璨的、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原始生活中,“劳动中的欢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的最初的萌芽,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音乐和舞蹈还是一种人类语言的延伸,因为这样人与人才能更好的沟通,而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例如: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摹仿自然说、信号说。 中国音乐的形成期,是远古时期至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年,包括: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自商朝起就有了“五音”,到周朝就已经出现了“七音”,大约到周朝末年,我国便形成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还出现了《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其来源是:周景王问乐官伶州鸠,问七音是什么?伶洲鸠便把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音阶名列举了出来,于是周景王还问十二律是什么?于是伶洲鸠就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律名完全例举了出来。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 【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的音乐文化,很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它的发端。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以自已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去影响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面,都已达到了前所为有的程度。诸子百家当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音乐美学思想更是如此,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可谓是儒道结合的音乐美学观。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三是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舞》一类的雅乐,而应禁绝郑声。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愚之别。同时他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不是人的其他感情,而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是这种喜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他又提出“与民同乐”的命题,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要想享受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必须具备政治和顺、人心和乐的前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乐论》篇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音乐的特征。他认为音乐表现形态的特征是以“审一以定和”的“声音”之道表现人的本性及其变化,表现人之道。二是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治人之盛者”。三是明确提出“中和”的范畴,强调“中和”必须以礼为本,又以“中和”为准则对音乐进行取舍。四是强调区分审美层次的高下,他认为重在得“欲”的是“小人”,重在得“道”的是君子,主张“以道治欲”、“美善相乐”,用道德引导音乐欣赏活动,约束享受音乐的欲求。 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