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

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B.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D.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B.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

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5分)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

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昂,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会朝廷以海寇起,欲于浙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擢嘉礼部员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属盗起,军旅数兴,供饷无虚日。民苦和籴转输,而吏胥得因时为奸。嘉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

乙,民甚便之。有诏团结义兵,嘉招集民数千,教以坐作进退,万、千、百夫各统以长,号令齐一,赏罚明信。故东方诸郡,钱粮之富,甲兵之精,称嘉为最。十八年,寇陷上京,嘉闻之,躬率义兵出御。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嘉见贼势日炽,孤城无援,乃集同官议攻守之计,众皆失措,嘉曰:“吾计决矣。”因竭家所有衣服财物犒义士,以励其勇敢,且曰:“自我祖宗,有勋王室,今之尽忠,吾分内事也。况身守此土,当生死以之,余不足恤矣。”顷之,贼至,围城亘数十里,有大呼者曰:“辽阳我得矣,何不出降!”嘉挽弓射呼者,中其左颊,堕马死,贼稍引退,嘉遂开西门逐之,贼大至,力战以死。事闻,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忠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郭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

B.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 C.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 D.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是官名,金朝曾在都元帅府、枢密院置经历。元代在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吧等衙署都设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

B.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过往商旅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或商旅使用的马。文中的“驿”就是指马。

C.赠,是朝廷根据死者生前的功功迹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死者。“崇化宜力效忠功臣”是荣誉称号,“资善大夫”是官职名。

D.忠烈,即忠义壮烈,是谥号,即朝廷在郭嘉死后评给的称号。谥号一般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或功绩来评定,有褒贬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嘉仕途通达,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因立下战功而显贵,郭嘉在泰定三年由国子生考中进士,被授予官职,后来一路升迁,入朝为官。

B.郭嘉虚心纳言,朝廷想在浙东温、台、庆元等路设立水军万户,郭嘉亲自到庆元后询问父老,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请求进行废止。

C.郭嘉统兵有方,遵照诏令召集百姓训练,组织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守信,在东方各部,广宁钱粮富足,甲后最精锐。

D.郭嘉忠心护国。重兵围城后,郭嘉镇定自若,尽出家中财物犒劳士兵,申明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击退敌人后开城门追逐,寡不敌众而战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诏团结义兵,嘉招集民数千,教以坐作进退。

(2)嘉见贼势日炽,孤城无援,乃集同官议攻守之计,众皆失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題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喜朝天

曹冠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注】①纹揪:指围棋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

C.“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旷神怡’偷悦之情溢于言表。

D.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

E.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15.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出使塞外,他在《使至塞上》~诗中,以

“,”的比喻来表达自己惆怅、抑郁心情。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②马云的第一家无人超市“淘咖啡”在杭州开业,整个城市都疯狂了,市民排着长龙等候入场,甚至出现了重足而立的火爆场面。

③人的一生能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全部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上,而忽视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④某些年轻人喜欢利用微博、微信、QQ等交际平台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影响恶劣,其危言危行必将招致法律的惩罚。

⑤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要让文化珍存继续陪伴我们,需要民间人士的苦心孤诣,更需要守土有责的官员培厚自己的文化素养。

⑥无论在北京音乐厅还是瑞典皇家歌剧院,那钢琴演奏出来的激越雄浑、可歌可泣的乐曲,都萦绕于我的脑海,久久不去。

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能不能创作优秀作品,最要根本的取决于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由于腌渍,海蜇的伞盖变成一张圆形的、半透明的“皮”,而口腕部位则依然保持块状,因此就有了“海蜇皮“和”海蜇头“的称呼。

C.如今,我们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实干精神,将理想付诸于行动,理想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休的一句是(3分)

A.既然令郎各项条件符介,且愿意到市物流公司的財务科工作,我一定玉表成此事。

B.王明肯定李旲的写作水甲:“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得知冯小刚夺金马影帝,大家纷纷表示祝贺,冯小刚却说:“一把年纪了,真足马齿徙-增。”

D.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此留步,恕不远送,一路走好,到家给我报个乎安。

20.在下面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①,而这种情感则是由外物所激发起来的。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也有直接摹写现实生活景象的乐章,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③。即使在上述描写性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体育并非可有可无的陪衬,更不是蹦蹦跳跳地瞎玩闹,而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只要抓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就能养成青少年的高尚人格,而青少年只要养成了高尚的思想品格,就具备了创造个人价值的本领.有了这种衣领,就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①不是只要抓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就能养成青少年的高尚人格”。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报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先,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

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运不能选择,但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法总会有点不颀意,我们都会犯错卜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