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

姓名:王育强

班级:工测1401

学号:20141020627

指导老师:李聚方

实习时间:12-13周

工程概述:

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臵。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因此它的要求是: 1、重复观测。需要重复观测。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

一、监测内容

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

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在观测过程中,如有

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6、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使用精密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每栋楼至少三个监测点平均分布楼体各个位置。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 A 执行。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级的往返测站。

变形监测

一、监测内容

鲲鹏山位于黄河水院西北地区,山体内部为施工建筑废料结构不是十分稳定。自建成以来由于遭雨水侵蚀、水库蓄水和自重等因素影响,部分山体出现滑坡、沉降、裂缝和倾斜现象。严重影响了山体的安全,为把握鲲鹏山的变形规律,加固除险、科学决策,特此进行该项目的变形监测.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鲲鹏山系人造假山,主要由下房土、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组成,山高约20米,占地8000余㎡。后经改造成为集学生实习、参观、校园景观于一体的水利枢纽模型山。该山南临光明湖、湖水波光荡漾;北临百亩梨园,清香宜人;西临水利、土木实训馆,仿真教学栩栩有生;该山所处环境虽然优美,但地形、地物复杂,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监测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山体滑坡监测)

采用前方交会法::“前方交会”通俗地理解是在已知点的前方进行交会的意思。测量时是在待测点P设站,通过测量其前面三点与待测点连线的夹角来确定P 点的平面布置的方法。也就是说待测点是在已知点的前方。

全站仪前方交汇法,碎步测坐标法。直接测坐标,即仪器架在固定一点。对已固定后视。对各监测点进行坐标测量。监测期为两周,周期为每天一次。利用?X、?Y 算出各监测点位移量。

倾斜监测

一、监测内容

微波塔位于黄河水院校内五环体育场附近,是校内最高建筑。主要用于信号发射作用。

二、监测方法

倾斜监测

1、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或各层间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计算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以及倾斜速度。对具有刚性建筑物的整体倾斜,亦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间接确定。

2、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测站点。(3)按纵横轴线或前方交会布设的测站点,每点应选设1-2个定向点。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其测距或丈量的要求。

3、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标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顶部和墙体上的观测点标志,可采用埋入式照准标志型式。有特殊要求时,应专门设计。(2)位于地面的测站点和定向点,可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设备的观测墩或混凝土标石。(3)对于一次性倾斜观测项目,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标记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建筑物特征部位;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 4、主体倾斜观测的精度,可根据给定的倾斜量容许值。当由基础倾斜间接确定建筑物整体倾斜时,基础相对沉降的观测精度应按有关规定确定。 5、主体倾斜观测可根据不同的观测条件与要求,选用下列方法:(1)从建筑物或构件的外部观测时,宜选用下列经纬仪观测法: A、投点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量测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B、测水平角法。对矩形建筑物,可在每测站直接观测顶部观测点与底部观测点之间的夹角或上层观测点与下层观测点之间的夹角,以所测角值与距离值计算整体的或分层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C、前方交会法。所选基线应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在60°-120°之间。水平位移计算,可采用直接由两周期观测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标变化量的方向差交会法,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观测点坐标值,再以坐标差计算水平位移的方法。D、经纬仪投影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测量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移值和位移方向。经纬仪的位置要求设置在离建筑物较远的地方(距离最好大于1.5倍建筑物的高度),以减小仪器纵轴不垂直的影响。

塔高测量用正切定理法,也可以直接用全站仪进行悬高测量。I=S/H

数据处理

沉降监测

通过数据分析本建筑物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较大沉降。水平位移

Y

B

Y

0 0

C

Y

0 0

D

Y

E

Y

F

Y

Y

Y I

Y `

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此山体比较稳定。

倾斜监测

分析报告

此塔东西方向倾斜较大为0.16m,南北方向为0.08m,塔高为38.922m,倾斜度为0.004596

总结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

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实习的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学。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本次实习,对我们进行了生产技能和安全、纪律教育,更加注重我们独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到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了我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对于我们以后踏入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接轨,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此次校内实习,以及老师的辛勤辅导,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将永远珍惜这段经历。

桥梁检测报告(1)

连云港市国省干线桥梁 S345六支渠桥 定期检查评定报告 报告编号: 二〇一八年三月七日

目录 1.0项目概况 (3) 2.0桥梁检查评定的目的与依据 (3) 2.1桥梁定期检查评定的目的 (3) 2.2桥梁检查评定的依据 (4) 3.0项目实施情况、检查方法及检查的主要内容 (5) 3.1项目实施情况 (5) 3.2检查方法 (5) 3.3检查的主要内容 (6) 4.0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 (6) 4.1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6) 4.2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 (6) 4.3桥梁技术状况等级分类 (7) 4.4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工作流程 (8) 4.5桥梁技术状况评分分类 (9) 5.0主要技术人员 (10) 6.0主要仪器设备 (10) 7.0本报告桥梁编号情况 (10) 8.0外观检查及评定结果 (12) 8.1外观检查结果汇总 (12) 8.2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14) 9.0病害成因分析 (15) 10.0建议 (15) 附件 15 附件1:外观缺损检查统计表 (15) 附件2:桥梁病害图片索引 (15)

1.0项目概况 的检查、评定工作,桥梁概况见下表。 表1.0-1六支渠桥信息表 线路编码S345 线路名称堆灌线 桥梁编号S345320724L0250 桥梁桩号K37+296 主桥结构空心板梁 养护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公路管理站竣工年月2012 桥梁长度30 m 桥梁宽度24.5 m 跨径组合3×10 m 车行道净宽21.5 m 伸缩缝 4 道类型型钢伸缩缝人行道净宽/ m 支座264 个类型橡胶支座主梁共 3 跨共66 片类型PC空心板梁桥墩 4 个类型钢筋混凝土,多柱墩 桥台 4 个类型钢筋混凝土,多柱墩 桥墩基础 4 个类型钻孔灌注桩 桥台基础 4 个类型钻孔灌注桩 桥面铺装类型沥青混凝土栏杆类型钢筋混凝土路线等级/ 设计荷载公路-I级 中央分隔带/ 下穿通道 本次检查日期2018-3 图1.0-1 正面图图1.0-2 侧面图 2.0桥梁检查评定的目的与依据 2.1桥梁定期检查评定的目的 随着我国公路通车里程的迅速增加,如何管好、养好公路,充分发挥公路的社会效益,成为人们愈来愈关心的问题,全面调查、检查公路的运营和使用及结构物现状,建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5 5 5 6 8 9 17 25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钢尺水位计测得地下水位与管顶的距离,根据管顶高程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将到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与基坑开挖前地下水位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

桥梁检测报告模板

某桥梁工程检查报告 现场检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1、本检测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2、未经本中心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完整复制除外)。 3、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可在报告发出20天内向本检测 单位书面提请复议。 4、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目录 1 桥梁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技术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检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检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规范、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检测内容及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检查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检查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检查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检测评定标准及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养护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设备的投入及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构件编号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外观质量检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桥面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部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部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属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主要检测结果对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变形监测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测量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倾斜监测和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对于本次实习,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重视,在第一天的实习动员会上,李老师就本次实习的意义、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就本次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规范和资料,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实习任务。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实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勇于承担重担,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大坝位移监测、土木系实训楼倾斜监测和八号实验楼沉降监测等实习内容。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大坝的位移监测,我们首先在面板堆石坝模型的坝体上选择了三个观测点,然后在其旁边的坚固水泥地上定了两个钢钉作为观测点,通过多次量距后,我们选择了假设坐标作为本次观测的已知数据,对坝体上的三个观测点进行了三天的前方交会法位移监测,并采用全圆观测法每次观测各六个测回,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力求数据的精确、实用。经观测,大坝的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对于土木系实训大楼的倾斜监测,我们选择了大楼的东南角,并在其南边和东边各1.5倍楼高的地方选择了坚固地面上的钢钉作为观测点,采用的是垂直投影的观测方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

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 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 四、方法与成果精度 1)GPS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考虑到基准网边长相差悬殊,对基准网边长相对精度应达到不低于1/120000和边长误差小于±5mm的双控精度指标;由于工作基点多位于大桥桥面,它们与基准点之间难以全部通视,可采用GPS定位系统施测。为了在观测期间不中断交通,且避开车辆通行引起仪器的抖动和干扰GPS接收机的信号接收,对设置在桥面工作基点的观测时段应安排在夜间作业,尽可能使其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内容 四、监测依据 五、监测方法 六、监控报警 七、信息反馈八、 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 十、监测结论及建议 附: 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 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 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 3.1、四周较为空旷 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 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

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 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 2、基坑巡视;’ 四、监测依据 (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 五、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控制观测内容包括水准基点设置和水准基点间的高程闭合观测;标志点监测包括周期性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2.1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桥-110004 AB涌4#桥 常规定期检测报告 广州市市维建设工程检测服务中心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AB涌4#桥 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报告 工程名称:荔湾区桥梁常规定期检测委托单位:广州开发区市政工程公司试验类别:普通检查 检测时间:2012年01月09日 报告总页数:共12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110004(流水编号) 广州市市维建设工程检测服务中心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AB涌4#桥 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报告 声明:1.本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2.未经本广州市市维建设工程检测服务中心书面批准,不得部 分复制试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 检测单位:广州市市维建设工程检测服务中心 地址:广州市礼岗路2-(3、4、5)号首层邮编:510250 电话:传真:

目录 一、桥梁概况 (4) 二、检测目的 (6) 三、检测依据 (6) 四、检测内容 (6) 五、检测说明 (8) 六、桥梁常规定期检测 (8) 桥面系检测 (8) 上部结构检测 (9) 下部结构检测 (10) 其它 (11) 七、 BCI评定结果 (11) 全桥评分 (11) 线路评分 (12) 构件扣分 (12) 八、病害原因分析 (12) 九、结论 (12) 十、建议 (12)

常规定期检测报告 一、桥梁概况 AB涌4#桥位于桥中北路38号。 该桥的类型长度为12.1m,宽度为8.5m,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板,浆砌片石桥台。 图1-1桥梁的概况 图1-2平面示意图(单位:m)

图1-3立面示意图(单位:m) 图1-4断面示意图(单位:m) 二、检测目的 根据桥梁实际状况并结合业主的要求,为保障桥梁运营安全,对

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

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桥梁的建设展示了我国大桥梁发展的最新技术水平和成就,代表了大桥梁发展方向,使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步人世界先进行列,并对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发展,完善国道主干线网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应用研究通过对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探讨变形监测理论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和总结桥梁变形的规律,为桥梁的养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字:变形监测技术、桥梁监测、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桥梁结构和形势日趋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桥梁的施工正朝着超大化的方向发展,对其进行变形监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其主要意义是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验证设计参数、反馈设计施工质量、研究正常的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桥梁的变形监测是对桥梁整体性能的监测,其基于工程测量的原理、技术和精密测量仪器,对桥梁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形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并通过绘制相应的位移变形影响线或影响面来监测桥梁各部位位移的变形状态,预测其变形规律,为桥梁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桥梁变形监测发展现状 2.1桥梁结构变形监测内容 2.1.1垂直位移监测内容 桥梁结构竖向位移主要包括梁式桥施工期间桥墩、梁体以及运营期间桥墩、桥面的竖向位移测量;拱桥施工期间的桥墩、拱圈以及运营期间的桥墩、桥面垂直位移;悬索桥、斜拉桥施工期间索塔、梁体、锚碇以及运营期间索塔、桥面垂直位移;桥梁两岸边坡垂直位移。 2.1.2水平位移监测内容 桥梁结构水平位移监测主要包括梁式桥施工期间梁体以及运营期间桥面的水平位移监测;拱桥施工期间的拱圈以及运营期间的桥面水平位移监测;悬索桥、斜拉桥施工期间索塔倾斜,塔顶、梁体、锚碇以及运营期间索塔倾斜、桥面水平位移;桥梁两岸边坡水平位移。 2.2 桥梁结构变形监测控制测量 2.2.1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 拟合高程测量。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应布设成符合路线或节点网。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

桥梁检测说明及细节解读

桥检 参考《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进行。 检查依据 1、《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 2、《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 3、《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检查内容 1、检查方法和手段 定期检查以目测观察结合仪器观测进行,必须接近各部件仔细检查其缺损情况。定期检查的主要工作有: 1) 现场校核桥梁基本数据(桥梁基本状况卡片)。 2) 当场填写“桥梁定期检查记录表”,记录各部件缺损状况并作出技术状况评分。 3) 实地判断缺损原因,确定维修范围及方式。 4) 对难以判断损坏原因和程度的部件,提出特殊检查(专门检查)的要求。 5) 对损坏严重、危及安全运行的危桥,提出限制交通或改建的建议。 6) 根据桥梁的技术状况,确定下次检查时间。 2、特大型、大型桥梁的控制检测 按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对本区内拟检桥梁的特大桥、大桥设立永久性观测点,定期进行控制检测。控制检测的项目及永久性观测点见表1。 表1 桥梁永久性观测点和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 观测点 1 墩、台身、索塔的高程 墩、台身底部(距地面或常水位0.5~2m)、桥台侧墙尾部顶面的上、下游各1~2点 2 墩、台身、索塔倾斜度 墩、台身底部(距地面或常水位0.5~2m内)的上、下游两侧各1~2点

桥梁监控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工务段)

清远市迎龙大道和清晖南路道路工程 (下穿高铁段) 高铁桥梁沉降位移监控观测 实施方案 2014年3月

目录 一、概述......................................................................................................................................... - 1 - 二、桥梁实施观测的目的................................................................................................................ - 1 - 三、桥梁变形观测工作内容............................................................................................................ - 1 - 四、所用仪器设备与介绍................................................................................................................ - 2 - 4.1 全站仪................................................................................................................................ - 2 - 4.2 精密水准仪........................................................................................................................ - 2 - 五、实施方法.................................................................................................................................... - 3 - 5.1 基准网设置........................................................................................................................ - 3 - 5.2 观测点的设置.................................................................................................................... - 5 - 5.3 观测点监测........................................................................................................................ - 6 - 5.4 观测中注意事项................................................................................................................ - 7 - 5.5 观测数据处理.................................................................................................................... - 7 - 六、观测资料提供............................................................................................................................ - 9 - 七、作业依据标准............................................................................................................................ - 9 - 八、质量保证措施............................................................................................................................ - 9 - 8.1 项目准备质量控制(事前控制) ........................................................................................ - 9 - 8.2 监控过程质量控制(事中控制) ...................................................................................... - 10 - 8.3 竣工质量控制(事后控制) .............................................................................................. - 10 - 九、附件.......................................................................................................................................... - 10 - 9.1 沉降、位移观测记录表................................................................................................... - 10 - 9.2仪器检定证书.................................................................................................................... - 10 -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doc

§13—4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滑 坡 变 形 监 测 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1004 东波1010020414

2013年5月23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2) 2监测目的与意义 (2) 3监测项目和测点的数量 (3) 3.1技术依据 (3) 3.2坐标系统 (3) 3.3技术法 (3) 3.4位移监测基准点布设和观测技术要求 (3) 3.5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技术要求 (4) 3.6监测控制网分三部分:5 3.7位移监测监测点的保护 (7) 4监测项目的检测期和频率 (7) 5监测仪器设备及选型 (8) 6监测人员的配置 (8) 7监测项目控制基准 (9) 8监测项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9) 9监测报告送达的对象和时限 (9) 10监测注意事项 (9)

1工程概况 项目地处市临潼区芷阳湖位置,东靠骊山主峰、西依西临高速、北邻迎 宾大道,届丁芷阳湖旅游区的黄金地带,地理位置相当优越。项目所在区 域,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是临潼区著名旅游开发区。纵横的交通网络体系, 914路、915路、307路、306路公交车在此经过,并设立了站点,交通 十分便利、发达。临潼新家园、科技大学、工程大学等相伴左右,生活资 源十分丰富。滑坡总体坡度40 0?60°,纵长约150 m,横宽约60m ,相 对高差约40m,预计量约为36万m3,推测滑动向为85 °,为小型土质滑坡。滑坡前部为芷阳湖景区,如若发生滑坡将受到重威胁。另外滑坡体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不利丁水土保持工程的开展;给当地地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市区高度重视,并对该滑坡实施应急治理。 根据该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需要对该滑坡进行变形监 测。 2监测目的与意义 1、通过测量滑坡的垂直位移量与位移速度,确认芷阳湖景区是否安全 2、通过对滑坡变形及环境条件的监测,掌握施工期滑坡体变形动态,利用 监测结果作为判断滑坡稳定状态。 3、实时验证设计案和施工治理效果,为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 依据。 4、超前预报,确保监测期间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监测项目和测点的数量 3.1技术依据

桥梁检测报告

课程《桥梁检测与养护》桥梁检测部分报告 姓名: 学号:

前言 感谢老师本学期给我们讲授《桥梁检测与养护》课程的桥梁检测部分,听完老师给我们讲的桥梁检测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桥梁检测的理论知识以及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实际经验,而且让我意识到目前桥梁检测和养护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桥梁工作者,在我们修改新桥梁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旧桥的检测和养护工作。 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公路桥梁已建成规模,已成为世界上的桥梁大国。在桥梁建设放缓的过程中,然而近些年来却出现了很多桥梁坍塌事故。桥梁建成通车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在自然环境以及人为环境的作用下,桥梁的耐久性下降,造成安全度降低,然而人们常常忽视了桥梁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以致很多桥梁结构出现缺陷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和加固,以至于最后出现桥梁坍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重大的损失。基于中国当前现状,有大量的已建设桥梁处于不安全或是有缺陷的服役状态,因此有必要而且迫切的需要建立起从桥梁管理、桥梁检测系统、检测技术和养护措施等的一整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梁的缺陷,从而延长桥梁的耐久性,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和掌握了我国桥梁建设与养护的现状,桥梁常见的一些结构性缺陷、桥梁管理系统、桥梁检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桥梁荷载试验和评定等内容,并且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实际桥梁的缺陷图片以及结合实际的工程

实例给我们详细了讲解了桥梁检测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本报告将从桥梁检测的目的与分类、桥梁结构性缺陷、桥梁检测技术及其适用性、基于新建桥梁混凝土斜拉桥检测和试验、已建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和钢箱梁斜拉桥的检测与评定和桥梁检测现状与未来发展六个方面进行展开。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485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