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Issued by China ICOMOS Approv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Issued by China ICOMOS Approv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
?
Justin Tighe Sheila Berg
2002 2004
? 2002 J. Paul Getty Trust
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conservation
Joe Molloy; TechArt Ventura Printing
1200 Getty Center Drive, Suite 700 Los Angeles, CA 90049-1684 Telephone 310 440-7325 Fax 310 440-7702 E-mail gci@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conservation
Chinese-language document issued by China ICOMOS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edited by Neville Agnew and Martha Demas Translation: Peter Barker, with assistance and review by Po-Ming Lin, Justin Tighe, David Lung, Guolong Lai, Jonathan Bell, and Huang Kezhong Copy editing: Sheila Berg First printed in 2002 Second printing with revision, 2004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all photographs: copyright ? 2002 J. Paul Getty Trust Also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conservation Publication design: Joe Molloy; TechArt Printing: Ventura Printing Publication by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1200 Getty Center Drive, Suite 700 Los Angeles, CA 90049-1684 Telephone 310 440-7325 Fax 310 440-7702 E-mail gci@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5515707722.html,/conservation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works internationally to advance conservation and to enhance and encourage the pre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isual arts in all their dimensions— objects, collections, architecture, and sites. The Institute serves th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ield project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results of both its work and the work of others in the field. In all its endeavors, the Institute is committed to addressing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promoting the highest possible standards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 The Institute is a program of the J. Paul Getty Trust,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devoted to the visual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that includes an art museum as well as programs for education, scholarship, and conservation. Permission is given to reproduce this publi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provided the source is acknowledged.
Cover photo: Temple facade, Yungang Grottoes, Shanxi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3 13 37
43
Contents
Foreword to the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ommentary Afterwo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by Zhang Bai, Chairman, China ICOMOS English-Chinese Glossary
55 59 69 91
97


3

4

5

6

7

8

9

10


13

14

15

16

17

18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文物管理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实际的文物保护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问题出发探讨了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文物档案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文物是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拓展和深化人们对历史文明的理解,为人类行为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不仅显示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厚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日益重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健全,从而为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促进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及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探索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才能促进文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文物管理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中国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对文物的发掘工作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稀有文物的出现,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为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大批文物档案的出现,使得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保存机制,才能够提高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的管理质量,确保在其要被使用时,能够第一时间出现。但是,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我国在文物档案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文物档案管理这个概念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 五、六年,从一个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学者到普通群众,都对中国的文物档案管理抱有相当大的热情。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对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在文物档案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当前我们对文物档案管理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这和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套既科学又合理的文物档案管理方案,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只有经过文物档案管理单位积极努力工作,我国大量的文物档案遗产才能够得以保护和继承。 二、文物保护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队伍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

第二部分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授课班级:本科二年级 任课教师:孙丽娟

文物保护基础2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二、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三年级 四、计划学时:72课时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孙丽娟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纸质档案文物保护包括纸的发明与发展及传统造纸工艺、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纸质文物分析测试、纸质文物保护方案的设计、纸质文物的保管等方面内容,其中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及保护处理技术是该部分核心内容;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我国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与收藏、纺织品保护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工作的任务、古代纺织技术及纺织品文物鉴定、纺织文物损坏腐蚀机理、考古纺织品的起取、出土纺织品的清洗、纺织品的消毒、纺织品的加固与修复、纺织品的贮藏与展示等方面内容,其中纺织品文物损坏腐蚀机理机、考古出土纺织品起取、清洗、消毒及加固保护与修复技术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漆木竹器文物保护包括、漆木竹器基本知识、大漆成膜机理、简牍的发展与意义、古漆木竹器腐蚀损坏机理、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定型保护、糟朽漆木竹器加固材料和方法及日常养护等方面内容,其中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脱水定性方法介绍为该部分核心内容;皮革文物保护与保养、骨角象牙尸体文物保护等主要介绍皮革文物基本特征、保存保养方法,骨角象牙等文物保护修复一般技术,不同尸体类型养护保护方法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同学总结讨论与学生互动;开展有机质文物模拟墓葬包埋、考古清理、保护修复实验,了解有机类文物埋藏条件与腐蚀劣变特征,通过课程实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辅助教学参观提高认知能力;指定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文物古迹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一旦破坏了就不会再有了,所以参观文物古迹的时候,要注意好不要破坏这些古人留下的遗产。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xx县文体旅局、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文物执法,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xx县博物馆建设工作 xx县一直没有自己的博物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一座博物馆十分必要。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展示我县的传统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20xx年政府投入5000余万元兴建了博物馆,20xx年再次投入3100万元用于博物馆的室内布展工作。xx博物馆位于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与仁和路的交叉口,是xx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博物馆与南侧的城市展览馆总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博物馆的造型取自于青铜方樽和汉阙,两馆之间用一脉斜坡缓缓相连,像一列正在行进中的高速动车,昭示着xx社会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更快更好的发展。两馆是xx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光明发展前景之

间的对话,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xx博物馆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28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4000平方米。负一层是库房区,一层是接待、服务大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固定展览区域。二层是被专家形象地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展厅,系统介绍了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观众可体验到当时的原始风貌,领略和感知xx先民的广博智慧。三层是《古蒙神韵》展厅和《楹联之乡》,展示xx厚重的文化和馆藏的珍贵文物。 为弥补县博物馆展品的不足,县文物局邀请省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对馆藏的一批青铜器、象牙化石进行了修复,共修复青铜器26件、象牙化石2个。文物局还组织人员下乡征集民俗文物,共征集民俗四轮大车3辆,木制播种机1件,木犁子3件,纺车1件,这批展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反映了xx淳朴敦厚的民俗风情。 xx博物馆陈列突破了通史展览的陈列结构,立足创新、科学选题、精心取舍,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突出展示xx史前、春秋战国的辉煌。场景设计错落有致,新颖独特;陈列语言运用丰富和谐,文物展示富有节奏感,置身xx博物馆,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明显的时代精神。xx博物馆的陈列在注重学术、艺术定位的同时,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xx县博物馆于今年4月对外免费试开放,接待了亳州市第一季度经济调度会和省、市领导以及县内、县各部门组织的参观近万人,社会反响巨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施工文物保护制度

施工文物保护制度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 一、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 《文物保护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1)具有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 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 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二、水下文物的保护范围 《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水下文物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1)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 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2)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3)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 以上规定内容不包括1911年以后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著名人物无关的水下遗存。 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的分级 《文物保护法》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 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 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四、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范围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张晋平起草) 为了将博物馆内保藏的文物珍宝保存千秋万代,博物馆必须应用多种技术性预防措施,将文物保存和展示于安全洁净的环境中。 博物馆保藏和展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文物的技术性措施包括: 1、将文物保存于安全适用的保藏条件中 (1)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应用不同材料的保藏柜保存文物,例如将金属、陶瓷和石质等无机文物保存于金属保藏柜中,金属材料强度高,易加工,且不会释放有害气体,有利于保存无机类文物;将有机文物(例如书画、木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品等)保存于木制保藏柜中,有利于环境缓冲作用,柜体本身具备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功能,有利于调节柜内相对湿度基本平稳。 (2)将文物保存于安全材料制成的囊匣内,安徽省博物馆的经验执得借鉴。 (3)将纸张文物保存于无酸纸板和无酸纸张制造的纸夹或者纸盒中(根据上海博物馆起草的无酸纸标准)。 (4)将珍贵书画作品保存于多层保护条件中,首先用柔软无酸纸张多层包裹,再用白色纺织品多层包裹,然后保存于囊匣中。 (5)将珍贵文物保藏于无氧环境中,应用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包装将文物保存于无氧环境中,可极大地延长文物寿命。 (6)将极珍贵文物保存于透明惰性气体盒中,例如早年印刷的共产党宣言,唐宋书画等。 博物馆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全面提升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文物保藏条件:A、配置符合保护文物的保藏柜;B、制作适合条件的囊匣、纸夹、纸盒等;C、购置相当数量的包装用无酸纸张和无酸纸板;D、购置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 E、由文物科研部门专门制作透明惰性气体盒中。 2、将文物展示于安全适用的展出条件中 文物展柜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文物所处环境质量的好坏,由此决定了所展出文物寿命的长短和劣化速率。 全功能展柜:(1)光纤照明系统;(2)内置恒湿机(可通过柜外无线方式调节设置,或者远程计算机调节设置);(3)电动门开关方式;(4)展柜内材

2017文物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2017文物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来源文物保护知识竞赛试题、文化遗产包括()。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不包括()。 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世界遗产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不包括保护其()。 真实性时代性完整性延续性、文物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 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和古遗址有历史价值文物和其他类型文物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文物工作的方针是()。 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以下()不是不可移动文物。 古墓葬出土的陶罐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壁画、自年起,每年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 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历史文化遗产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遗产日、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分为()。 级文物、级文物、级文物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甲级文物、乙级文物、丙级文物国宝级文物、普通文物、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利用、开发相结合不改变文物原状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时,应如何处理?()可以继续施工,自行处理可以继续施工,隐瞒不报可以采取边施工边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形式处理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单位依法取得文物的方式不包括()。 购买接受捐赠侵占依法交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文物,以下不属于合法途径的是()。 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个人私自发掘得来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截至目前,我国一共开展了()次全国性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戊寅公墓俗称乔司千人坑,有余人被日寇杀害于此。 乔司大屠杀惨案发生于()。 年年年年、京杭大运河上现存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是()。 广济桥宦塘桥长虹桥拱宸桥、余杭区目前唯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 瓶窑镇余杭街道塘栖镇径山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瓶窑南山造像现存尊,凿于(),堪与飞来峰造像媲美。 唐代宋代元代明代、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上画派集大成者吴昌硕先生之墓位于(),已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超山径山窑头山安乐山、南宋时期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是始建于唐代的()。 釜托寺普宁寺径山寺法华寺、仁和街道普宁寺牡丹相传是()亲手所植。 宋代沈括明代于谦明代王守仁宋代苏轼、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和水稻田的遗址是(),位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标

目录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二章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第三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包括以横道图或标明关键线路的网络进度计划、保障进度计划需要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其他保证措施等); 第四章施工安全措施计划; 第五章文明施工措施计划; 第六章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第七章施工环保措施计划; 第八章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第九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投标人应递交一份施工总平面图,绘出现场临时设施布置图表并附文字说明,说明临时设施、加工车间、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供电、供水、卫生、生活、道路、消防等设施的情况和布置); 第十章成品保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承诺; 第十一章任何可能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的措施; 第十二章对总包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分包工程的配合、协调、管理、服务方案; 第十三章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 第十四章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内容。 附表:1.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2.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3.劳动力计划表 4.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5.施工总平面图 6.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地面砖、大城砖砖加工施工工艺 1.1作业条件 1.要有厂家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 2.加工之前完成砖的复试检验工作,合格后进行加工。 3.“官砖”制作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做好预检记录。 4.完成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5.“制子”统一制作完成,并已核验。 6.质量检查员、质量检查制度已落实。 1.2工艺要求 1.楼地面、散水使用尺二方砖。因该砖强度很高,手工加工难度很大,必须使用专用机械加工,故该地面砖由厂家专业人员用机械加工大面和四边切割。砖进场以后,由现场再进行二次细加工(不是全部砖,指有些加工不精部分)。待砖进场以后,视砖情况是否使用专用机械加工。外加工部分地面砖,由工地项目部提出加工尺寸给厂家,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出楼地面、散水平面尺寸及排砖图,保证尺寸准确。 (2)平面排砖图经黄冈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处审批同意。 (3)对加工砖的数量、规格提出明确要求。 2.要求过肋两遍,保证每块砖、每面均有转头肋,包灰每块砖每面5mm。在加工砖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官砖”完成,即:样板砖完成,按“官砖”做统一“制子”。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一、文物保护规划的几个认识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规模特大、情况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应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纲要。 2、规划和方案 从汉语意思上几乎是没有区分的。实际上来讲,规划是全面的,整体的,全局的,粗略的,而方案是个体的,局部的,部分的,详细的。方案是规划的有益补充,作用与详规划类似。 3、保护规划类型 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果依照保护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历史文化遗产实体和非实体的保护规划;(2)生态环境和附属物的治理的相关规划;(3)两者都有 如果按规划目的,可以分为文物保护型为主和旅游开发型为主两类。 4、文物保护规划成果形式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

容提出的规划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划、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要求清晰准确,图例统一,图纸表达内容与规划文本一致。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显示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 (3)规划说明: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与重要性、现状、管理等各项评估的详细内容,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4)基础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有关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基础资料与规划依据等。 二、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编制步骤 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总体上分为六步,依次是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是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过程,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示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或规划文本的活动。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单位才能承担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文物保护工程。《关于发布<文物保护工程勘探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19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文化的新纪元!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9年4月

目录 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3勘察设计通论9施工通论15监理通论22监理实务26古建筑(设计师)31古建筑(工程师)36石窟寺及石刻(设计师)41石窟寺及石刻(工程师)46古遗址古墓葬(设计师)50古遗址古墓葬(工程师)56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设计师)61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工程师)68壁画(设计师)73壁画(工程师)78保护规划82附件88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9.04

1行政法基础 1.1法、法律与法律规范 1.1.1了解法律本质、作用与法律渊源 1.1.2熟悉我国法律体系架构 1.2行政法基础知识 1.2.1了解行政法学概念与原则 1.2.2了解行政法关系主体和行政行为内涵 1.2.3熟悉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2.4熟悉行政立法的程序与相关知识 1.2.5熟悉行政许可的程序与相关知识 1.2.6熟悉行政复议的程序与相关知识 1.2.7熟悉行政处罚相关知识 2我国文物保护法律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1.1熟悉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分类 2.1.2掌握文物的权属类型 2.1.3熟悉各级人民政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职责 2.1.4掌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程序 2.1.5熟悉文物保护工作的奖励措施和各类法律责任 2.1.6掌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与公布程序及强制性要求 2.1.7掌握各类文物保护工程的强制性要求 2.1.8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 3我国文物保护行政法规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3.1.1掌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专门管理机构等工作的基本要求 3.1.2掌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原则和公布程序 3.1.3熟悉违法、违规开展文物保护工程的法律责任 3.2文物保护其他行政法规 3.2.1熟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3.2.2了解《长城保护条例》 4我国文物保护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4.1我国文物保护部门规章 4.1.1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1.2了解《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2007年) 4.1.3熟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 4.1.4熟悉《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 4.1.5了解《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 4.2国家文物局规范性文件 4.2.1熟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 4.2.2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 4.2.3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 4.2.4熟悉《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9年) 4.2.5熟悉《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试行)》(2011年) 4.2.6熟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

文物保护工程

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07-12-08 14:49:04 山西省文物局浏览次数:477 文字大小:【大】【中】【小】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xx县文体旅局、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始终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 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文物执法,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xx县博物馆建设工作 二、以文物普查为抓手,夯实工作基础 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夯实文保工作的制度。普查工作中逐步形成县文体旅局指挥,县文物局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xx 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77处,其中新发 现191处、复查86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36处。基本上摸清了分布在这些乡镇文物点的保护现状。所有普查结果均以“一户一档”要 求制作成文物电子档案,并对已公布的文保单位专门划定了保护控 制地带,所有电子档案已上报省文物部门数据库。20xx年下半年, 县文物局再次对县城内的古建筑进行复查,对复查后的古建筑如何 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已上报给县有关部门。 三、以历史遗产保护为重点,推动工作深入 制定古建筑修缮计划,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xx县政府先 后投资了300余万对马玉昆府第、陆将军府进行了全面维修。马玉 昆府第是清末爱国将领马玉昆的府第。陆将军府系陆建章任陕西督 军(1914-1916年)时新建府第,是淮北地区仅存的民国初期的两处 名人故居之一。两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为加强对其 保护,我局邀请省古建筑专家到陆将军府实地查看,制定了保护维 修方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维 修后的马玉昆府第已对外开放。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一、文明施工组织机构 文明施工目标:实现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施工材料堆放整齐,生活设施清洁文明,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争取实现海南省“安全文明工地”。 在施工中,我单位将严格按照“集中施工、快速施工、文明施工”的十二字方针,把文明施工作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文明施工目标,总结我单位在其它工程施工中取得的经验,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做到优质施工,文明施工。 健全机制,明确责任:项目经理作为文明施工的组织者,对现场文明施工负全权责任。现场文明施工的直接管理由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部负责,安全质量部负责监督检查。由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组成文明施工监督小组,按照文明施工细则每周检查,并在生产调度会上通报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加强全体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文明施工准则。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和劳动竞赛中切实体现文明施工要求,发挥文明施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按操作规程作业;随时保持现场整洁,机械停放井然有序,原材料堆码整齐,各标志、标牌齐全规范;施工便道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各工点严格执行工完场清制度,废料与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应及时从现场清除、拆除并运走,保持施工现场整洁。 2、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施工制度 通过职工教育培训,使全员均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挂牌上岗。对于第一次考试不合格,补考一次仍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予上岗。施工现场设立工程简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安全质量宣传板,标明工程项目名称、范围、开竣工期限、工地负责人,设立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3、施工内业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办公室内按要求布置各类图表,及时反映现场状况及工程进度状况。 4、改善作业条件,保障职工健康 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经常保持现场及驻地的整洁与卫生,为职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合格的施工用水,以保护职工和工人的健康。做好施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配备医务人员建立工地卫生所,并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防止传染病和准备常用急救药物。高温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 5、深入调查,加强地下既有管线保护 施工前主动调查了解,详细掌握施工范围内地下既有管线布局和数量,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光缆、电缆等的保持和处理工作,在经过或邻近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各类管线时,更要明确施工操作程序,采取必须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堵塞、污染或损坏工程设施和各类管线。 5、做好已原有道路的保护工作 在施工中对已原有道路和原有设施都进行妥善保护,不损坏原有设施。在运输中采取运输路线,选用运输车辆,限制和分配载运重量及其他合理措施,防止任何运输车辆因超过载重限制而损坏或损伤所通行的道路或桥梁。大型施工装备和超重件的运输,事先取得道路管理部门的许可。 6、不扰民及妥善处理地方关系 合同段起讫点和固定工点设工程公告,施工便道干线和引入线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引导标志;爆破作业等特殊作业区,设安全防护员和安全防护标志;施工期间,经常对施工机械车辆通行的道路进行维修,确保道路晴雨畅通;加大工程建设意义的宣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文物保护

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述略 赵杰(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文物是指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价值的文献及实物,包括古生物、史前遗物、古墓葬、古建筑、绘画、雕塑、铭刻、图书、货币、舆服和器具等。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法令。(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有关于保护文物的条款。1982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更是指导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制止文物破坏的法律准则。在20余年的岁月中,它为我国的文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文物保护的历史,我们更能切实地体会到文物立法之于一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古代,不可能象我们今天对文物的涵义、内容、性质认识得一样清楚。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从来都是维护其利益的,对他们的财产、财物从法律制度上严格保护、不容侵犯,客观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 早在周代,就有了对盗窃宝器罪的规定。《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民,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2)“器”指国家宝器、宝物、重器,“盗器为奸”意即盗用国家宝器是奸诈的行为,和别的一些罪行一样都是重大的恶行,是不能赦免的。这是关于保护文物的最早记载。对损坏宝器者,也要处以刑罚。例如《周易·鼎》记载:“鼎折足,覆化餗,其刑渥。”渥专指古代贵族在户内受刑,严重的处死于屋下,属于大刑。这句话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折断了宗庙的鼎足,就要受到渥刑。这实质上也是保护文物的防范措施。(3)此外,珠玉宝器是绝对不能流入民间的,更不允许买卖。《孔子家语·刑政》记录:“珪璋璧琮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鬻于市。”(4) 周代以后,统治者更加严格保护其财产、财物及先帝之宗庙、陵墓。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商鞅制定的《秦律》继承了李悝“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原则。它们对盗窃罪的刑罚都非常严酷。 汉朝的法律将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的行为,称作“大逆不道”。这是以后各朝“十恶”之罪的最早形式。汉《九章律》中有“盗园陵物”的条款。犯了这项罪名,要受到极重的刑罚。例如《汉书·张释之传》记载:“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今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5)可见,依汉律的规定,不仅盗宗庙服御物,即使窃取了长陵(即高祖陵,今西安市北)的一抔土都会遭受到严重的刑罚。又如,武帝时,有人盗取了文帝陵园内埋藏的钱财,丞相严青翟因为对先帝的陵墓保护不力而引咎自杀。(6) 汉代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据《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7)《太平御览·汉记》记载:“上洛男子张卢,死二十七日,人盗发其冢。卢得苏,起问盗人姓名。郡县以盗无意奸轨,卢复由之而生,不能决。豫州牧呼延谟以闻,诏曰:以其意恶功善,论笞三百,不齿终生。”(8)该人救活了一个人,尚要论笞三百,倘若没有救活死者,盗墓者受到的刑罚肯定不轻。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正文)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ICOMOS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进程,他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通过对彼此文物古迹的认识,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地区间的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和平,共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物古迹,不但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因此,将他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特制定本《准则》。它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的体系框架下,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

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文物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它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于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 第二条本准则的宗旨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三条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第四条文物古迹应当得到合理的利用。利用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不应当为了当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文物古迹的价值。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附件一: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试大纲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5年

目录 考试大纲说明 (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试大纲 (2)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 第二部分勘察设计和规划通论 (5) 一.专业基础知识 (5) 二.专业方向知识 (9)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18)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21)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22) 第二部分施工通论 (23) 一.专业基础知识 (23) 二、专业方向知识 (26)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3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试大纲 (34)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5) 第二部分监理通论 (36) 一.专业基础知识 (36) 二.专业方向知识 (40)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46)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考试、监理员考试大纲 (49)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50)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工程实务 (51) 第三部分监理员工程实务 (53)

考试大纲说明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核规定》、《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规定》和《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核规定》,考试内容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专业知识通论和工程实务3个科目,资格类型不同考试大纲内容也有所不同。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包括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责任监理师及各工种技术人员。 各类专业人员的考试大纲详见本部分内容。 大纲中重点用词的规范解释为: 了解:对该条目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条目的基本知识点。 熟悉: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认知,知晓该条目的全部知识点。 掌握: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能灵活运用该条目的知识点。 就其认识要求程度而言,了解< 熟悉 < 掌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