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智性文化与德性文化比较优选稿

西方智性文化与德性文化比较优选稿

西方智性文化与德性文

化比较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西方智性文化与中国德性文化比较

“智”与“德”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门话题,着述甚多。然而两者表现在中西文化上,却恰恰应是一种建立在逻辑实验主义上的思辩观和建立在孔孟儒家学说、传统理学基础上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的两种价值观的存在。

“智性”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同义语、代名词,也是西方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是主张理性的,还是批判理性的(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他们对“智性”的看法却是一致的;即抽象的、分析的、普遍的等等理性能力,就其根源而言,与人的知性或理性分不开,而且与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有密切联系,数学与逻辑被认为是纯理性的。中国的“德性”文化则始终是以儒家文化和传统理学中的礼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在传统文化中,一切学说都成为道德的附庸,它束缚君王维护正义,缺点是固执于伦理,导致人身压迫和精神虐杀。

如果说西方“智性”文化以“理”为中心,注重解放人的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思辩学家,还是牛顿、笛卡尔等实证科学家,他们都遵循着一种思维逻辑性,他们眼中“智性”的思想火花如同炸弹一样,瞬间可以炸毁一个专制的王朝。中国“德性”文化则始终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内核,以人为中心,注重历炼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注重人伦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始终是以“德”为中心的,即使才也不比“德”。法国大革命时期曾有过一句深得人心的口号:前途是专门为有独立思想的人才准备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始终是以

“德”为中心的,即使才也不比“德”。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阐述尤为深刻。司马光认为,才与德两者之间,德比才更重要,并提出在用人上宁愿用无才无德的“愚人”,也不能用有才无德的“小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司马光解释道:“小人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够哉!”但“愚者”就不同了,“愚者即使欲为不善,智不周,力不能达,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在对待“才”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中西两方智性文化与中国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的巨大差异。

西方的“智性”文化以求生存及生存之改善为价值追求,既以人欲为出发,也以人欲为导向。人欲的满足和对利害关系的理性权衡,构成近代以来西学两大基本内容,它崇尚知识与技巧,创造了巨大的科技成果与物质财富。但由于缺少一种人伦关系之间的理论锻造,只是以一种向宗教或上帝虔诚式的信仰,因此难免会出现理性及其创造物的对立面,也就是“异化”。中国的“德性”文化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向未来,以集大成的方式完成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大飞跃,它以儒学传统作为基础性的资源,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但由于它过度重视“德性”之上,提倡我之良知“当下具足,不须假借”,“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甚至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就严重限制了“智性”的发展,也限制了感性的冲动与激情,既没有走上科学技术发展之路,也没有完成个性解放的任务,最终必然会导致自身向人欲方面的滑行而与道德脱节。

由此可见,西方“智性”文化注重的是一种反叛宗教与反专制式的人的个性,人的外在表现,即“外”。中国的“德性”文化是一种在专制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的内在的修养,即“内”。

其实,在历史上的中国,在“德性”文化的影响下,也曾在科学、文化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古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当欧洲人读了《中国科学文明史》后对中国元朝以前取得的科学成就惊叹不已,孔子至今在世界文化中影响巨大。然而欧洲却在文艺复兴运动后,凭着“智性”文化的推动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的乘上了工业革命的列车,中国却在14世纪以后在“德性”文化的弘扬中开始走了下坡路,这到底是为什么?

元朝以后,“德性”文化的封闭性与完美主义在明清时期统治者控制中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禁欲理学、闭关锁国等不仅像一颗颗炸弹一样炸毁了中国志士进步思想的历程,更导致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明清时期产生的中国四大名着也未能逃“德性”文化的禁锢。《三国演义》中最着名的人物诸葛亮可谓智谋多端,他火烧赤壁、舌战群儒、骂死周郎、七擒孟获、发明木牛流马等,但诸所属国蜀国却最早灭亡。人们都欣赏《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是因为她们不仅聪明漂亮而且才艺双全,但下场却没一位遂人意。《水浒》梁山好汉豪气云天但最终土崩瓦解。四大名着作者也无一例外是落魄文人,尤其曹雪芹“举家食粥”。他们落魄无奈在一种潜意识中即使有着对光明智慧凝聚的结晶向往,却始终没有给人透露出希望的存在。

当欧美国家乘着工业革命的列车在“智性”文化的影响下进行“星球计划”的时候,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人骨子里传统的“德性”文化的一些糟粕依然根深蒂固地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中国人想走出这段伤痕路,却又深受其害。在抗日救亡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迎来一次次的浩劫,先是跃进,后是文革。

中国文化是一种慧性文化,崇尚觉悟与无为,那么智与慧的双运双修,便是中西文化交融合作以造福人类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内”、“外”兼容。然而“内”、“外”兼容也必须是也限度的,当西方的“外”在文化过度地侵蚀中国的“内”在文化时,必然产生一种分化,最终酿就了中国的八十年代时期的政治风波。可是没有西方“外”在文化的支持,中国的“德性”文化道路很难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所谓“开放意识”,不仅是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说,而且是从心灵上说,就是说,要由内在性文化转变为外在性文化,同时又保持其内在文化的特质,使内在性与外在性结合起来,使“德性”与“智性”结合起来;同时使传统的“德性文化”开始褪去其包装的圣洁的外衣,开始面向现实,面向人内心真实的欲望,而走向世俗化发展。今天当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沐浴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和煦阳光下回顾来路的时候,我们不我们不得不审视历史那段段“德性”文化所给人的灵魂造成的“创伤”、以致让“德性”文化过度脱节,甚至让人直面通俗。同时,这也给我们的科学、文化带来的滞后性。

中国文学艺术表现上的缺失。中国现当代大部分作品注重的是"大地"文学,像矛盾文学获奖作品等大都是通过描写真实再现中国一个社会时期并深入挖掘其人性,但它们往往缺少一种”大地母亲”上的艺术升华。而外国文学世界名着同样是描写人性、爱情或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往往散发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朦胧、神秘的"漂泊"美,或者有一种望穿大地时空苍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德性”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像一只只无形的手一样引导着人们的目光在中国现实的大地上漫游反思,却少了天空想象光辉的映照。

中国古典文化上的殇灭。大自然可以说是最纯粹、原始性的艺术,它以自身真、善、美的面貌谱写出一曲曲艺术之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鸣兽、高山流水等都是大自然的质感细胞。大自然正是通过这种动感赋予了人类生命灵魂丰富的色彩。当西方在“智性”文化影响下,已经从以环境为代价换来思考的时候,用对上帝的虔诚即内心地良心法则面对现实,并用中国“德性”文化来锻造自身,走向保护环境第一步的时候,今天我们国人所面对的却是一场场黄沙漫卷、河泽枯竭、秃山童岭、雀兽绝迹的惨境。古典场景在走向流失,这不仅意味着古人的审美意境将变成国人心目中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可悲的是我们国人的缤纷想象将黯淡褪色甚至丧失。

中国乐律艺术上的忽视。纯美的音乐是无数天使的精灵,它那如梦如幻的旋律可以让人的思绪在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中恣肆的奔放。欧美等国家都很重视音乐对于人的思维激活性和人身修养性。中国的乐曲,尤其是古

典音乐凝聚着深邃的灵魂艺术之光。但它们却在当今风靡港、澳、台及大陆的流行歌曲中被忽视搁置。固定的歌曲模式像一张张无形的网一样将我们的想象力束缚。

当西方在现当代走出“智性”文化的光圈,开始理性地人的内在“德性”的时候,中国却在现当代过搭上了西方“智性”文化的快车,又由于深受几千年专制王朝的束缚,人的内心状态开始形成爆发反向式的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同时,却造成了一种物质空前发展下,精神文明却畸形发展的尴尬。中国的超女、红楼选秀、快乐男生、易中天现象等都无一不是很好的说明,它们直面通俗文化,打着为传统文化加冕的同时,却为了更好地宣传通俗文化,而实质也不外忽是为了迎合人们大众通俗的需求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时中国的“德兴”文化已几近沦为商业价值的附庸。

没有独立的精神风帆,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就没有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创造领域。中国只有合理借鉴西方“智性”文化,使之与其自身“德性”文化实现和谐共融,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然而当我们面对不容回避的严峻的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清醒的拷问:中国,你何时才能够走出“德性”文化那段段“伤痕”的历程,在守望自身精神家园的同时,铺展我们前沿的精神道路,摘取那本应属于自己的桂冠之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