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儒道互补?<论语>十则》学案

单元目标:

1.通读四篇儒道两家代表作品,疏通文意,落实重要文言诗句知识;解读文章思想内涵,并适当补充相关观点,以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2.对儒道两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大致理解儒道互补在现实社会人生中的运用价值。

3.加强诵读,背诵一些片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落实重要词句,解读文章思想内涵,读出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补充《论语》中与“君子”“仁礼义”等相关的重要观点,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背诵十则《论语》,引导课外有重点地阅读《论语》经典语录,增加积累。

相关链接: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自主学习:

㈠文言基础知识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曲肱()诲()裘()敝()肱()少()者怀之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不逾矩()B.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③盍各言其志?()④愿无伐善,无施劳()()

⑤饭疏食()⑥请事斯语矣

⑦小人长戚戚()⑧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⑨天下归仁焉()⑩一日克己复礼()

D.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口译节选各则,并思考与批注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试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选出一二则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录,说说它所表达的观点及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阅读体会和认识。

2、结合阅读指南,说说《论语》十则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儒家思想观点?《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品性,你能梳理出多少有关语录吗?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我的疑惑:

总结归纳:学习本课,你对儒家思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

训练评估: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谨慎,慎重

B 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加

C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听凭

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

1.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十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

B 诲女知之乎高余冠之岌岌

C 愿无伐善自矜功伐

D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来之,则安之

B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黍粱者餍,餐糟糠者饱

C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衣锦还乡

D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 下列关于《论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经典之一。

B “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述而》里,孔子就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回复到礼教的要求上来。

D 《论语学而》篇里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不应过分看重物质条件,而应注重精神追求,即“好学”。

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课后作业

诵读下列<<论语>>名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

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当仁,不让于师。(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很远的路。他以行『仁道』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远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各人志气行业不相同,就无法相互策划考量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孟子见梁惠王》,口译全文,落实词句含义,总结文章所传达的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它与孔子思想的联系;补充阅读<<孟子>>名句,加强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

相关链接:

一、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

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二、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三、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四、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自主学习:

1.自主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为生字正音,疏通文意,标志疑难。

2. 翻译下列句子。

A. 何以利吾国?

B.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合作探究:

1.孟子在本文所选片断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他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这一观点与孔子的

思想有怎样的联系?

2. 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我的疑惑:

总结归纳:

结合<<阅读指南>>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你觉得儒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有怎样的影响?能举例说明吗?

训练评估:

1. 诵读<<孟子>>相关名句,增强思想文化积累。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1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6)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17)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20)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21)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2)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2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27)、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2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3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31、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班组姓名: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难点】孔子思想内涵的理解。文言字词的理解。 【方法链接】 1、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通假字及解释: A、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B、解释:先写出本字,然后再解释字的意思。 ③翻译课文时,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实词,采用添字组词法、词语置换法、利用注释法,结合具体语境来试着连缀成句,力争做到忠实于原文,语句流畅易懂。 【检查预习】 1、作者及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_”。提出了“仁”的思想,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_________及其弟子_______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曾()子 3、熟读课文,划出文言文朗读节奏。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标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句。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②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论语十则》导学案

25、《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重点、难点); 4、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成语(重点); 5、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背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二、复习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 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 但他的“仁政”学说影响深远,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前一直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晚年致力于 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散文,共20篇。《论语》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文献资料。《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预习 四、读译课文:逐则理解重要字词和翻译((先在括号中解释粗体字,然后翻译,不懂的地方可相互讨论)(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译文: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译文: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译文: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文: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译文: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 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译文: 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 一、作家作品知多少 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 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 (一)、注音 盍()诲(ì)裘()敝()肱() 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 ①就有道而正焉。就:正: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信:怀: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 ④回虽不敏。敏: ⑤五十而知天命。天命: ⑥是智也。是: ⑦盍各言其志。盍: ⑧敝之而无憾。敝: ⑨愿无伐善,无施劳。伐: ⑩一曰克己复礼。一曰: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

论语十则导学案(已整理)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i)不 知是知(zhì)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论语十则学案新版语文版

25.《论语》(十则) 教师寄语: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据说,孔子一生接收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72贤人精通“六艺”,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等。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中之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独立完成)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弘.毅() 不处.也()冠.者()成人之恶.()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论语十则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1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句式: 3、理解文章意思,区分并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语句理解翻译 2、流利地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自学一一小组合作一一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孔子、《论语》知多少?(课下搜集孔子、《论语》相关资料,把下列空白处补充完 整)孔子爼—,字__ , 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家, 是—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家学派经典箸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________ 及其门徒的, 与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合称“四书S “五经”是指__、___、 2、查字典,为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逸()乎人不知而不鱼() 吾日三色()吾身可以为师垒()诲玄()知之乎 学而不思则團(),思而不学则甦()是玄1 ()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看注释,查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学法指导:文言文翻译常用六种方法:增、删、调、补、换、直。增,即加字解释法:删, 即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翻译:调,即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补,即补出句子中的省略成分;换,即换字解释法;直,即专用名词.人名、地家八官名.时间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第一课时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知道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畅地熟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通假字及相关成语。 资料助读: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初中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用法 2、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 3、掌握翻译句子 学习过程: (一)考点一:实词 以中考题为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走送之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方法点拨:第一种方法:温故迁移法第二种方法:组词联想法第三种方法:语法迁移法(二)考点二:虚词 常考查的文言虚词:之、以、其、而。 7.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命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重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整理归纳: “以”的用法 1、介词(+名、代):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连词(+动词):①表示目的,译为“来”;②表结果,译为“以致”“以致于”;③有时相当于“而”

3、动词(+句子或与为连用):译为“以为、认为” 4、通假字: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 “之”的用法 之:助词①的②无实义(宾语前置标志、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补充音节)代词(动词+之)代人、事、物 动词(某人之某地(到、往) “其”的用法 1、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 “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那”等。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的:可译为“大概”、 “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而”的用法: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4.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直击中考 1.下列语句,句式与“吾谁与归?”相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贤能为之用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忌不自信 2.下列句子中,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贤能为之用 C其两膝相比者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三)考点三: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倒装句 2、判断句3、省略句 4、被动句 5、固定句式 8.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电子教案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 4、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7、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高中语文选修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 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