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案规范(完整版)

语文教案规范(完整版)

语文教案规范(完整版)
语文教案规范(完整版)

教师教育改革试点班语文教案规范

一、总则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本身——语言的使用

语文的涵义依叶圣陶先生所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定位于语言。语言是人类生存的方式,生活的表达,语言的意义在于生活中的使用,语言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地位不仅仅在于它是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需要的表达,尤须注重的是在所有这一切得以发生、形成的意识的、意向活动的形态已经并且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注意到这一点,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或语言学的学术问题,它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时刻面对的根本理解和实践。

语文教育是以学校教育和课程实现的母语习得。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以课程方式实施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语文素养养成的根本,是养成作为国文母语的语言意识品质。它是语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的存在方式和原初形态,这一理解的涵义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意识的某种成分,只是在理论陈述和分析时作为概念使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语言的直接使用中单独存在。所以,意识的形态才是它们真实存在的形态,在那里它们作为完整的同一而发生、发展并被觉察,原初的含义并不仅限于原始的起源,也不意味着只是初级水平的阶段性表现,它同时还是作为具有孕育与生成意义的根本或基因而贯彻始终,存在于一切精神活动的发生之中。这样的理解以发生的意义看待三维目标的过程、方法维度,使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得以彰显和实现。

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学作品,它们的产生和形成,归根结底是语言之使用。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发达,产生出各种文体,产生出文学,语言获得形式化的使用和发展,但是作为语言使用的根本只有藉此更臻丰富精美,而未尝稍有改变或减损。语文教育应循此根本展开,使教材的使用融入课程,发挥其语文教育的意义。语法、文体、写作技巧、文本分析与鉴赏,首先和在实质上是遵循这一线索展开。这一理解,也是课改中强调生活联系具有根本意义的体现。强调语言使用为根本,是从语文教学的综合效果和根本理解着眼的,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以灵活的设计达成这一效果,是教学整体设计的点睛之笔,绝不意味着削弱语法、文体、学习方法、写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绝不意味着在时间过程、相应内容上机械地、形式地加大比重。针对具体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达成这样的效果,是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真实体现。

二、教案基本格式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预案,是教师备课过程和教学研究的基础性成果。设计、写作教案是教师日常专业工作重要的基本环节,能够设计、完成教案制作是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案设计写作是由教师的教育思想、根本理念、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所决定的,其形式与内容均以上述诸方面的整体理解得以在教学实施中得以有效贯彻为依循,具有丰富的创作空间,并不为抽象的格式规定所拘束。长期以来,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语文教学教案基本格式,有助于新教师学习、熟悉语文教案的设计写作,可以作为新教师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入门向导。在学习、熟悉语文教案设计与写作过程中,教师仍有机会在基本格式的灵活组织运用和深刻理解方面充分发扬专业自主,展开探索和创造。下图呈现一个目前较为通用的语文教学教案基本格式作为学习、熟悉语文教案设计与写作的参考。本规范在总则部分呈现的语文教学回到语言本身的思想、理念将在对图中各环节的理解与要求中得以体现。

图一:教案基本格式

三、教案设计与写作的理解与要求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是相对于教学活动的发生而使用的概念。教学实践是整体的、不可

分割的,具有“域”的构成特性。即:任何情况下,教学都不会只是朝向一个点,而总是朝向一个“域”,一个范围。即使只说出一个字,每个人都是在听到了字的读音、读音时的语气声调、倾注其中或与之伴随的情感的同时形成着对于说出这个字的理解。其中,会有当下关注的对象,它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但背景并没有消失,而是参与着对象的构成,因此对象才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真实、具体的对象。随着关注关系的变换,它可能退回背景之中,而另一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这时,它也没有消失,仍作为背景参与着对象的构成,并且,这种转换关系也是参与着对象构成的背景。“域”的构成特性,为教学提供着连续性,它总是全域推进的“流”,与教学相关的一切,都同时存在着,运动着,作用着,一切都不会消失为无,也都不曾无中生有,并且,都不会孤立地单独存在。教案写作中的教学背景分析,应作如是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背景,也不仅仅是教学的背景知识,而是教学活动何以发生的背景,始终是围绕着、朝向着教学活动的发生这个主题展开。作为教案,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尚在预拟之中,但是它必须在教案写作过程中始终预拟地发生着,非此,不成其为“教”案。

语文教案的教学背景分析,当以循此理解为原则,其要点在于:(1)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以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为根本(把握好内容、道理、思想情感、思想情感寄托的语言意识形象及其呈现);(2)切实把握文本的内涵实质,务必做到教学生读懂;(处理好理解的多义性与语言的公共性、共识、共情成分的关系)(3)准确把握学生的意识状态及其发展、形成的动态特性,有效准备内在意识前提;(处理好学生理解过程的非预设性与预设内在意识前提可能性的关系)(4)在此基础上,形成我要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初步理解和设计。

(二)教材背景分析

基于上述关于教学背景的理解,教材背景分析应当是如何运用教材使教学发生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教材文本写作的背景分析。实际上,对于教材文本写作背景的分析是为了提供更相多关内容以便于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材的写作背景确实具有这样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建立这样一种理解的联系,孤立地对待教材写作背景,往往把教材写作背景当成了另外一个知识的内容加以呈现,并不能起到教材背景分析应有的作用。

教材背景分析作为“如何运用教材使教学发生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关于课文文本

语文教材的基本单位是课文文本,它们主要是各种体裁的作品,编入教材,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材料。编辑过程中,它们与其他作品组成某一册教材中的

某一单元,这里有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可资利用的意义联系,但作品并不是为编者的意图写作的,这构成对于语文教材理解和把握的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特点。过于依循教材编选意图有可能影响对于文本写作作为语言运用的根本意义,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甚至造成对文本理解、读懂的失误。因此,应注意保持每一课文作为作品的独立性地位,在理解、读懂基础上建立单元联系。

对于每一课文——作品的把握,可以从以下维度考虑:

(1)基本内容。每一作品已然成为文章,必定言之有物,而是有内容的,不论什么文体,大抵都是如此。内容大抵相当所言之事,不论向表达什么,总会以某事来担当。各种文体的不同,也在于言事与其他表达关系上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或许,诗词之意兴更多超乎实事的成分,但也不会绝对没有。

(2)基本道理。内容是由语词组织在一起所构成,其中必有道理,正所谓言之有理。文章既有言事,其事中或者事的呈现以至言外之意中,也总有其道理。道理可从多方面理解,或是事中所含之理,或是刻意所言说论证之理,或是成文之理抑或其逻辑的意义的线索,等等。道理比内容更隐含一些,更纲要一些,但不会没有,真的没有,便不成其为文章。

(3)基本思想情感。语言,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情感对于语言的使用具有更为原初、缘起的意义形态,内容、道理的呈现都是因此而起而不是相反,那个引发表达的情感在内容、道理的呈现中都是可以读到的,是与之伴随的。它可能伴随内容、道理的呈现而发展起来,甚至“愈演愈烈”,直至给予集中的表达,但绝不是只在集中表达时才是文章的情感。这应当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性质特点的理解。对于课文—作品文本的理解绝不会只是内容道理的理解,读懂,决不是仅仅读到了其中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说明道理就可以完成的,倘若把语文课上成“说理”的课,用一个并不十分准确的比喻,是“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即使是所谓“事理说明文”,也不可以。因为语言并不是“物”,不可以按“物”的“理”来教。

(4)思想情感的寄托。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不仅仅是在直接的语言表达中才存在的。如上所述,它是存在于语言使用的整体之中。在遣词造句言事说理表意的全部语言使用中都有思想情感的寄托,为文时是如此,读到文本时便也是如此,学习写作也应如此。

(5)语言形象与语感。倘若把上述四个方面都说清楚了,是否就是一堂语文课了?回答仍是否定的。因为在语言的使用中,内容、道理、思想情感及其寄托都没有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过。它们是在语言的使用中组织成种种语言形象而整体地呈现着,我们可以时而更强烈地感受着它们中的某个方面,却从不曾单独捕捉到它。语感就是对这种呈现的感受和觉察,夏丏尊先生所说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唯一可做的便是“传染语感”,既说了语文可以教什么,也说了可以怎样教。

语感是关于语言的意识,语感的丰富敏锐,使语言意识的品质。教的方式是传染,前提便是教师本人是“传染源”。教案的写作,应当表现出教师本人能够就本课而言就是这样一个“传染源”。

(6)历史与流传。作品在流传中存在,历史便是广泛意义的人类“作品”的流传。在这里谈及这一问题,涉及教师关于语感的把握:它是具象的感性的,却可以在每一个具体中因真切而实在,因共有而普遍,不可仅仅以个人情感而代替,也不可以理解的多义而拒斥、放弃把握和教学生懂得把握每一语言使用的实质性的内涵。

2.关于教材中的其他文本材料

教材中除课文文本外,还有各种其他文本材料,主要包括课文文本之外的其他教学内容、编者的说明、导读、提示、作业要求和课文注释(凡原著中的注释,应属课文文本,不在此列)、及相关资料、辅助资料、补充资料。其中,教材规定的其他教学内容应属于另一教学设计,应有相应的教案写作,如有综合运用,当专为其做教案设计;对教材中的编者的说明、导读、提示、作业要求和课文注释(凡原著中的注释,应属课文文本,不在此列)、及相关资料、辅助资料、补充资料等,尤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些内容对于课文文本教学和教学设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些材料中,可能蕴含着理解课文文本和设计教学重要的、宝贵的线索和信息,充分使用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意想不到的教学设计效果。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教材中的所有材料都是提供给教师使用的,教材是编给会使用教材去教的人使用的。教师应当拥有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

3.关于单元联系

语文教材各个单元的组成是有编者意图的,但是必须看到语文教学是以课文文本为基本单位的。课文文本没有按照编者意图写作,因此,语文教材的单元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单元联系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出于一个唯一的逻辑关系,能够把课文文本组织为一个单元的意义联系也是多方面的,编者意图和课文内涵实质的理解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充分注意的。任何教材的使用都应该以知识内容引起什么作为线索设计教学,只有这样考虑单元联系,才能充分运用教材,教好语文。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的实质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应有的和实际的语言意识水平和状态。通常所说的学生知识结构作为学情分析的理解,显然应随着新课程改

革所倡导的改变单纯知识传递、过于关注知识内容倾向的要求而有相应的改变。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意识品质的养成,我们已经强调这一理解的意义,相应地,学情分析亦应转向意识层面的分析。在意识层面分析学生状态,应注意如下方面:

1.知识内容可以引起怎样的意识(而不是知识内容的获得)。

在意识层面分析学生状态,是学情分析原本含义的实质,只是在过于关注知识内容的传统中,其真实含义为知识的表面形式所遮掩和替代。任何教育都是以某一内容引起的,但是,知识内容所引起的和知识的内容并不等同。需要分析的实际上是知识内容可以怎样引起怎样的意识,包括通常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包括知识内容被理解的意识状态,因为是要引起什么,所以才有怎样引起的过程。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只是因为知识传递的传统和知识内容的显性表现,把学情的分析想当然地定位于原有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联系是不够的,那只是知识的线索而不是知识引起什么的线索。它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应当内在地组织在知识的内容怎样引起怎样的意识之中,而不是另外一个为孤立的成分。当知识内容与它可以引起怎样的意识结合为同一整体,才是教育教学所真正需要的,可以真正有效地发生作用的。

2.内在意识前提(而不是原有知识结构)。

在意识层面分析学生状态,分析教育何以可能发生,重要的是分析学生是否拥有和怎样使学生拥有接纳某一知识内容并内化为相应的意识品质的内在意识前提。这个问题应有的把握,往往也被“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所替代,因此造成在这一问题上的窄化处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可以成为一个内在意识前提,但如果没有看到它作为内在意识前提的意义,就只是一种知识内容方面的联系,并不能起到一种意识准备的作用。同时,意识的联系远比知识的联系丰富、灵动,仅仅从知识结构方面建立联系有可能失去可能的教育机会。意识自身具有建构性质,而每一建构都拥有意识的形态,并成为新的意识建构的内在意识前提,意识就是这样连续地联系着,同时也是这样连续地在经验、认识、科学、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一切学生在他们成长的阶段和生活的情景里可以发生的一切精神活动中存在和作用着。一直以来所谓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在这里是以有内容的意识及其构成性的作用作为同一过程发生的,这个过程虽然在某些分析中被忽略,但作为生活的、精神活动的发生确是从未缺失过的,忽略它而作分析尽管可以大言炎炎,但对于教育它却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不可回避的。自觉地把握这一点,是教育真正发生和成功的纲领、准则。

3.阅读状态。

阅读状态是经历过语言学习后,面对文本时自然发生的语感反应,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使用过程之一。阅读状态是自然的语言生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它代表语言意识品质养成、发展的方向,是不可忤逆的。语文教学是要引起、丰富和不断充实、加强它而不允许破坏它。语文教学和在意识层面分析学生状态,应对学生面对文本时的阅读状态给予充分关注和尊重,这是使语文教育拥有生活的形态所应用的基本态度。

(四)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有的放矢之“的”,而非任务指标之“标”。或者说,首先是有的放矢之“的”,其次才是任务指标之“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这是理解教学目标的根本,不能体现这个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在这个看似无谓的区分背后是可以导致不同结果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使教育的目的得以明确,从而使教学活动围绕它展开使教育目的得以实现。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教学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完全是由于这一目标的建立才得以实现的。(目的因,动力因——形式因)

2.教学目标一定是属于本课的,它完全体现教育的目的、本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一定是并且仅仅是由于本课的实质性内涵才引起的。(质料因)3.教学目标是一定是可以感性呈现的。当且仅当教学的目标可以感性呈现时,才是可以具体实现的。(形态,教育的形式因)

以上从形式、内容、形态三个维度提出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他们对于有效制定教学目标是充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曾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的沿革。这个沿革过程,是在向着接近本质的方向发展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都体现出更加走向意识层面的关注。看到这样的变革趋势,可以益愈坚定我们对于任何教育都是意识品质养成的信念,更自觉地走向在意识层面确立教育目标的努力。同时,也更加明确深入到意识层面确立教学目标的原初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内涵意义。外延的扩大可以接近内涵,却不可以构成内涵,相反,是内涵的展开产生出外延性的表现。在教学中,知识、技能、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曾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也不可能分别为它们找到可以独立实现的教学目标,为一课教学分别制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做法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制定教学目标,最终只能流于形式,甚至在制定之时就仅仅作为

一种形式化的任务要求完成的,并没有真正考虑过能否实现,真实的教学也根本不会按照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目标去实现。更有甚者,以为不同维度的目标是由不同的知识达成的,以致得出语文教学没有逻辑、数理化教学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结论,造成课堂教学的分裂。我们应当清醒地确立,每一课教学的目标都是由本课知识的内容引起的,对此完全不必顾虑,丝毫不必犹豫,这里的道理极其简单:“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的内容引起的”是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改变单纯知识传递、过于注重知识内容的倾向,恰恰是强调要关注知识的内容引起了什么,可以说:每一课教学所期待的技能、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解都是本课知识的内容所引起的,倘非如此,何以成为本课教学呢?如果以为本课知识内容只能达成知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以在此之外的另一知识来达成的,那岂不是另外上了一课甚至另外一门课,并且每一目标的达成都还是某一知识的传递吗?凡此种种,不过是知识传递教学观在课改要求下的改头换面而已,其实质恰与课改要求相背离。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引起可以明确期待的技能、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理解的建构,总是能够把握并实现这一点,就是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案写作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不可以分解或分别表述,但必须体现其实质性内涵和整体联系的保持,应明确具体体现:

(1)知识目标不是以知识内容的传递作为目标,而是以知识可以引起什么作为目的去追求。知识的掌握是达成知识目标的内在条件,但不是根本目的。

(2)技能、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由于本课知识内容而引起的在上述各方面的形成、增强或发展。

(3)知识内容的呈现、知识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技能、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形成、增强或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整体。意识正是其尚未分化而整体存在的形态。教学过程是以这样的形态发生的,教学目标应当如是呈现。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沿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格式,当然,在我们的要求中已经赋予了新的意义。

(4)增加“以描述性语言完成教学目标的感性呈现”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规范性要求。概念化的、分析式的教学目标不能满足直接实现的实践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有在具有了感性呈现的形态时,才是可以直接、具体、真实地实现和觉察的。

(五)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内在拥有的展开过程、实现过程。如果有人以为我们这样的

表述是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那么,只能说他们没有把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理解纳入教师的内在拥有,他们没有理解或是不负责任地放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正是教师的内在拥有唤起的,实现这一点正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放弃这一使命意味着放弃教育和文明。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每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是他们自己意识中的建构和形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但建构起来的理解却必须是公共的、可以分享与交流、可以汇入人类文明的丰富联系之中的。学生的理解只有汇入了人类文明的丰富联系之中,才可以成为“人”的主体性,他们的各种“学习”活动才成其为学习,实现这一切的,是教育。为此而需要的一切都是教师必须内在地拥有的,并因为内在拥有而可以孜孜不倦地展开和实现的。

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它体现着教育作为实践的全部丰富。教案写作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这个丰富过程的“预建构”,是“教之先对教的拥有”,它不等同于真实的教学过程,但真实的教学过程应是因此而引起的。

1.关于重点、难点、考点和基础知识

把握和设计教学,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具有重要意义,历来为教学设计所重视。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关于重点、难点、考点和基础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又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的重点是教育目的、学科性质特点和知识结构关系、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内涵三位一体的聚焦点。相对难点而言,它比较稳定、集中,更多地由知识内容和教材的设计所确定(不同学生不同时代同一内容或相近内容可以有同一重点)。一般说,某课的实质性内涵也就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总是与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内涵相一致。因为教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懂得、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内涵的过程中养成他们的意识品质或素养。

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密切关联,当接纳教学内容实质性内涵的内在意识前提有所缺失,便构成教学的一个难点。相对重点而言,它比较灵动、发散,具有多种可能性,更多地由学生的内在意识前提是否充分所决定的。

考点在根本上与重点具有一致性,总是针对知识的实质性内涵,这是出于保证测验效度方面的需要,考试要通过测验使学生的素养呈现出来,在实质性内涵的把握上不允许出现偏差;同时,考试也会在难点方面做出有影响的选择,这是出于保证测验的区分度和信度方面的可能的需要。稳定的重点与灵动、发散的难点的结合,是考点分布的一个构成域。

基础知识是考点分布的另一个构成域。它体现着考试的基础性质、公平与普及的原则和通过考试引导教学尊重基础的价值取向。基础知识与重点、难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可以说,基础知识都曾经在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作为教学

的重点引起实质性内涵的把握,所以成为后续教学的基础、生活的常识、素养的表现;伴随这个常识化的过程,基础知识有可能淡化、模糊,逐渐失去其内涵的实质性把握。这种基础知识不稳定的状况和前期教学中基础知识可能存在的不全面,又成为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来源。

以上理解与分析使重点、难点、考点和基础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得以基本澄清。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混乱,主要的还是在于以考点定重点。其中基本的逻辑错误在于考点分布的构成有难点的参与,由此产生重点与难点的混淆,再由此导致实质性内涵的消解,最终导致考试与教育的一致关系在教学中成为对立关系,教育失去其内涵,沦为“考点”训练。

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关系,是关于实质性内涵的理解。我们一直使用的教学的实质性内涵究竟是指教材内容的还是教学活动的?首先,二者的区分是存在的。教材文本、教学活动各有其实质性内涵;第二,可以确认二者是一致的,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内涵一定是通过读懂教材的实质性内涵实现的。因此,可以有第三,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内涵内在地包含教材的实质性内涵。所以,为陈述简捷,我们使用教学的实质性内涵的表述。

2.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通常所说“教学有法无定法”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方法”的实质是怎样做,教法作为怎样教、学法作为怎样学在任何一个教和学的实现中当然都是存在的,但它们并不是作为一种方法的规定性存在的。怎样做是由做什么——要做的“是什么”产生的,是由每一个“是什么”构成的。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在教学中方法的含义与生产技术中方法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是必须严格区分的。以为教学可以像在以某种方法、操作程序固定下来的技术操作中制作出产品一样,制作出人的思想、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荒谬绝伦的。教学中的每一个“是什么”都是具体的,不是概念的,也不是技术操作的,而只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内涵(“是什么”)的实质性的发生。没有“是什么”的“怎么做”在教学领域是不可能有效存在的。“是什么”对于教学中的“怎么做”是不可回避的。在不拥有“是什么”的情况下乞灵于方法的“怎么做”来实现教学是对自己内涵缺失的“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的遮掩。即使以方法为“科学”来遮掩,也遮不住其实质的欺骗。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是以“是什么”——实质性内涵的拥有奠基的。拥有了“是什么”的怎么做——怎么教和怎么学是可以向生活一样自然和丰富地产生、创造的。所以教法与学法的设计可以有这样的逻辑秩序:

教师的拥有——教师拥有的呈现——教师拥有的感染——学生受到感染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找春天》《笋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以“多彩的春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本组课文在此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课文中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散文、古诗,有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尽管文章体裁不同,但从内容上都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找春天》图文并茂,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笋芽儿》语言精美,角色鲜明。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教师应重点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学生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1 找春天 课前分析: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情境。】对话平台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请你仔细观看,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定要说出你的理由。一起看看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欢迎查阅!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随文识字,能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 体会和感悟“为什么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 教学重点: 朗读并理解三只小动物是怎样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的。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悟“为什么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 教学准备: 小蜜蜂、小燕子、小鹿板贴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课件导入 (出示课件)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请你仔细观看,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定要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因为你们的心里装着无数个美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世界上最美的什么呢?森林里的大象爷爷就给小动物们布置了这样一个比赛任务,小动物们的完成比赛,找到答案了吗?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学习,理清脉络 (一)小组学习,初步感知。 师:谈话出示学习任务: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②轮读课文,组员之间纠错正音。③把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学会的新字新词说给组员听。④组长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检查识字情况。 (二)指读检测,纠错订正。 师指名读课文,指读过程中教师纠错订正。 (三)布置问题,理清脉络。

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完成这个填空。(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索。) 课件出示句子:森林里大象伯伯给动物们布置了的比赛任务。 (动物)飞向,认为最美的; (动物)飞过山峰。认为最美; (动物)因为而没有。大象伯伯认为它们都找到最美的事物。 (四)弄懂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指名学生汇报,师边汇报板帖。诵读课件的句子,使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五)选词填空,体会词语变化美。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读句子,想想都有谁参加了比赛?他们分别是哪类小动物的代表呢?谁能把词语正确填入空格内。 运动员选手代表 小蜜蜂( )昆虫,小燕子是飞鸟们推出的( ),群兽选出的( )是小鹿。 引导学生理解更换了几个词语,就让我们感觉到很生动。 三、合作学习,提炼主干。 (一)小组合作,提炼主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母鸡》

《母鸡》 【设计说明】 《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镜中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当前的阅读教学要体现由“教课文”向“教课程”的转型,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想象等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进一步训练“圈”、“写”、“问”等读书习惯。 2、体会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 3、有进一步了解老舍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注上意思,难读的句子划起来多读几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情感变化 (一)揭题,初知课文。 1、我们这节课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写的《母鸡》,读题。 2、走近老舍,介绍老舍。 出示课件:走近老舍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中国语言的巨人,他的文章富有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他的一生写了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感变化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划出课文中语句。

% 2、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3、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的学生回答。(板书:看见……) 4、检查预习情况 按要求将下列词句分成两组,再读一读,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没完没了发了狂负责慈爱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勇敢可恶 下毒手一声也不哼吵得受不了消瘦挺着脖子半蹲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可恶下毒手吵得受不了发了狂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负责慈爱勇敢一声也不哼消瘦半蹲挺着脖子你发现什么(主要发现词语是有情感的,随着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所用的词语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 ( 4、指着板书,梳理情感线索。 理解“一向”。说说讨厌它的什么后来却不敢再讨厌,如果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喜欢、感动、尊敬) 5、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去品味。 二、重点研读,感悟母鸡伟大 (一)找出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学生发言,课件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生齐读。 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在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5—8自然段) (二)研读第5自然段,引领读书方法。 1、自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划划让你有感觉的词语。(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 2、交流。学生回答,老师随机让学生在文中划一划,写一写批注。 重点句子: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身的学习符号标志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同学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身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同学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溢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两首之《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1、古诗两首之《咏柳》 教学目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

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2018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2018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此为WORD版,可以任意编辑) 第一单元 单元妙解导航 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古诗二首》中编排了《村居》《咏柳》,这两首诗都与春天有关,《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共享,并可以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树立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辬 1.认识6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4个生字。要求认识的字要能读准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音,认清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积累好词佳句,热爱春天,体会春天的美好。 3.《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语文园地》要求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4.《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学会从书籍目录中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 5.引导学生从童话故事中汲取力量,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快乐,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认识6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难点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语文园地》要求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单元课时分配 《古诗二首》2课时 《找春天》2课时 《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一》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1古诗二首 妙析教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主要由《找春天》《笋 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在语文园地 里,有借助熟字认识新字的练习,有描写春天的对联拓展,有积累词汇 的练习,口语交际说说春天里的发现,并引导学生写写自己在春天里的 发现,展示台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还可以用硬笔书 法的形式写写搜集到的词句。宽带网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花的种类和 各个城市的市花。但是在本学期,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 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二、教材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提升审美情趣。 3、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培养自己读书的 能力。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1、《找春天》……………3课时 2.《古诗两首》……………3课时 3.《笋芽儿》……………3课时 4.《小鹿的玫瑰花》……………2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单四篇课文的语言都很优美,要让学生多读、细读、精读,让他 们在读中理解内空,体会感情,陶冶情操。其中三、四两篇课文,如果 学生有潜力、有兴趣,也可以鼓励学背诵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修改补充 2、本单元要求会写的39个生字中,有的生字(如“追”、“喊”、 “哥”、“骨”、“微”等)的笔顺、笔画,学生容易搞错,应注意细 心指导。第四课中的“谢”、“渐”、“微’,是三个左中右结构的生 字,要讲清这类字的书写要点(如每个字的各个部件都要写得相对瘦长 一些,挤得紧一点)总之.笔顺、笔画和生字书写的指导一定要抓住难 点,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能 切实掌握。 3、《语文园地一》中第一题“我的发现”的练习,旨在让学生初步感 知语言中的比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再说说了什么么像什么。只 要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处,就要予以肯定。运用比喻的好处 和要求,也可以适当简单地讲一些,以加深理解和认识。在举例子的时 候,应尽理举一些以前课文中出现过的例句。这样处理,学生容易理解。 总之,要正确认识这次练习的宗旨,不能偏离教学要求。 4、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 里》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①这次训练在要求学生感知春天的基础 上,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想象,这在认知的思维领域,其要求是明显有 所提高的。②更注重对春天想象的一些新的“发现”。③一年级下册 的口语交际只要求“说”,而这次不仅要求说,还要求在说的基础上将 自己新的发现写下来。所以,本次训练的要求和形式及口语交际的角度, 与一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都是有许多差异的。老师们一定要认识这 些差异,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5、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宽带网”,是本册教材在语文园地中新开设 的一个栏目,全册共安排了三次。这一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宽学生语文 学习的时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训练时,应提前布置。并鼓励他 们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学中则要让他们充分交流,并给以适当的评 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教案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2.通过招牌中的语文、广告词中的语文、寻找最美对联等几项活动来学习语文。 3.激发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遇到与语文有关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中也从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语文的眼睛。下面就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走进《我的语文生活》,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学习语文的途径 (一)大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是从哪里学到的?(意图:引出学习语文的途径不要局限在课堂上,走出校园,离开书本,我们学习语文的途径是多样的。) 从媒体学语文——网络用语、手机短信、流行歌词;从名字中学语文——人名、地名;向群众学语文——俗语、谚语、歇后语;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对联;从广告中学语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 教师总结: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生活处处有语文。 (二)怎样对待网络流行语?(意图: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一道奇异的风景,你们是怎么看待网络流行语的? 优点:①方便,提高交流速度,节省输入时间和上网的花费;②时髦,有新鲜感; ③有娱乐性,增强交流时的乐趣…… 缺点:①语言不规范,对语文学习不扎实的人或小孩子学习语文产生误导;②有些网络流行语不够文明,粗俗;③怪字、错字层出不穷…… 学生发表看法,正反双方简单辩论 教师总结: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在平时生活中或上网时偶尔用用可以,但在作文里尽量避免使用。 三、活动开展 (一)正眼看招牌 商店的招牌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能吸引人的注意,还能引起人们购物的兴趣。到街上走走,会看到有的招牌设计考究,风格独特,有浓浓的文化感;而有的招牌设计粗糙,没有特色,还存在用字用词不规范、错别字或汉语拼音错漏等毛病。 (二)我来写广告词 提起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或许是看电视节目时被广告打断的懊恼,或许是某个印象深刻、夸张搞笑的画面。相信也有很多人会因某句别出心裁的广告词而将一个广告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仔细回想一下,哪些广告词让你印象深刻?它们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示例:①闻香知好茶。 ②一杯茶,一份情,一生缘。 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④有了喧哗,自己无法心静;有了打闹,别人无法凝思。 广告词赏析:第一则广告词不仅告诉了我们识别好茶的方法,还告诉人们这个品牌的茶叶品质好,味道也香。第二则广告词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道出了一杯好茶会让茶商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浓浓的感情,成就彼此一生的茶缘,由茶到情再到缘,内涵逐渐扩大。第三则广告词巧妙地引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委婉含蓄地告诉到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人,要放轻脚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身的学习符号标志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同学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身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同学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溢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