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姓名:张颖

学号:04952124

导师:朱宗顺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升本0401 张颖

指导老师朱宗顺

一、问题的提出: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儿童气质特点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我们知道,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它是儿童正常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某一气质类型或特征并不意味着中枢神经定位部位的异常。在行为问题发生的过程中,气质奠定了基础,而环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

研究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以及各气质类型与行为因子的相关性, 有助于指导成人的养育方式,针对儿童不同的气质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也有助于成人理解孩子建立在气质基础上的行为,制定策略,以扩大儿童气质和成人期望之间的适应性。为更全面地找出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为家庭养育、幼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气质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前景广阔,尽早地对儿童气质进行评估,在教养和临床工作中正确地提出干预和治疗,使儿童身心健康,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儿童气质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Thoma和Chess最早提出难养儿童的早期气质特点与多年后的行为适应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紧密相关,其他学者的很多研究也发现气质与行为和临床问题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气质特点对行为的预测性:

许多研究发现2岁以内的儿童难养气质对行为问题预测性很小或没有[8][6][9][10]。年龄大些的儿童气质特点对行为问题的预测性较好[2]。

2、气质特点与同期的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研究报道较少: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困难气质儿童的事故发生率较高,腹绞痛、夜惊、受伤次数多,在学校易出现适应不良[11]。3—4岁儿童活动多、情绪消极、注意力低者易出现行为问题[12]。气质的不灵活性在各年龄组均对行为问题的产生有影响[13]。

国内的相关研究:

偏难养型,启动缓慢型较其他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问题。气质维度中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坚持性、侵避性、情绪本质、有学习问题的儿童与无学习问题的儿童存在着明显差异。Conners父母问卷各因素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身心障碍、冲动、多动,学优组与学差组有明显差异,并与气质维度相对应[14]。

有研究报道:启动缓慢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18.18%,难养型12.07%,易养型8.57%。分反应强度相关;注意问题与活动水平、适应性相关;攻击行为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违纪与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相关;性问题与适应性相关[16]。

另一研究显示: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麻烦型69.06%、中间偏烦型57.06%、发动缓慢型47.01%、中间偏易型39.01%、平易型25.02%,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退缩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躯体主诉与心境相关;焦虑/抑郁与适应性、心境相关;社交问题与趋避性、适应性、心境相关;思维问题与适应性、反应强度相关;注意问题与活动水平、适应性相关;攻击行为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违纪与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相关;性问题与适应性相关。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气质类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行为因子与气质维度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

3、气质对行为的作用方式:

研究提示气质对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13][10]。

父母的认知、教养方式、婚姻状态在气质与行为的关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8][10]。当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不明确、不连贯时,难养型气质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10]。

近几年Carey提出了‘气质危险因素’的概念,它意谓任何潜在的令人烦恼的气质特征,易使儿童产生与周围环境的调适不良或不相容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严格地讲气质危险因素应包括一些特殊的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类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易产生某种问题,而并非是指任何一种特征对任何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造成普遍问题[17]。气质与行为的关系较为复杂,气质与某些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研究方法的不同使得相互间的结果难以印证,结论各异。

裂强迫发生率各气质类型有明显差异,启动缓慢型最高217%,其次为难养型11.4%。不同气质维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5]。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麻烦型69 6%、中间偏烦型57 6%、发动缓慢型47 1%、中间偏易型39 1%、平易型25 2%,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退缩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躯体主诉与心境相关;焦虑/抑郁与适应性、心境相关;社交问题与趋避性、适应性、心境相关;思维问题与适应性、

(二)、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是测量儿童气质与问题行为最长用的方法,要求填写者对一系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作出回答。较常用的气质问卷有:3—7岁儿童气质问卷(家长评,教师评)(PTQ,TTQ,Thoma和Chess1977);行为方式问卷(BSQ,Medevitt和Carey1978),也适于3—7岁儿童,这两种问卷均包含NYLS的九个气质维度。此外至少有26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儿童气质量表。这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中度相关,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办法对这些量表进行效度评定[17][3]。

教常用的行为问卷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分父母和教师两种。会谈法是研究者对儿童家长或抚养者提问。在NYLS中,研究者根据《气质会谈表》的内容,与家长或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评定儿童的气质特点[2]。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到儿童家中、幼儿园、学校或其他场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观察时对儿童行为不加干预,令其自然进行,对行为记录然后评定[17][2]。

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给儿童呈现出特殊的安排和刺激,然后根据实验者的兴趣记录直接的反应。如《Louisvill气质评定》在实验室中经过与实验者的熟悉期、母婴的分离期、重逢期、再分离期来研究儿童的气质特点[4]。又如Rothbart的研究,在

实验室中给婴儿不同刺激(如视、听、嗅觉刺激)。然后观察被试者的反应[5]。

总结以上几大类气质研究方法,量表法简单易用,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非专业人员或家长即能完成,可用于大样本的研究,但填写质量难以保证;会谈法和观察法主要优点是注意了人的整体行为的随意性,但较难掌握且耗时,实验室方法能较好控制变量、具可重复性,但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特点,且样本良受到较大限制。总体上,实验室观察与母亲评分中度相关[6][7]。在各种测查方法中还没有一个效度很好的工具,目前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改进方法,研究各方法间的关系,并对可能造成混乱的因素进行评估[6]。为减少测量误差,在研究中应根据样本情况、研究目的、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将不同的方法结合使用。

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不同、个研究中行为因子与气质维度的相关性也不完全一致。

三、研究框架:

(一)、前言:

1、研究目的

2、过去其他相关研究的简述

(二)、研究方法:

1、对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杭州市区3所幼儿园内大班儿童,每个幼儿园各

抽一个班。

2、方法:

(1)、NYLS 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量表

(2)、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测查结果与北京常模进行对照,测查得分超出常模正常范围的儿童归为问题组,得分在正常范围内的儿童归为正常

组,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总分;

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发生行为问题儿童人数

比较问题、正常两组儿童气质维度得分

(3)、统计:应用SPASS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将统计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呈现

2、讨论所得数据的涵义

(四)、结论:

1、再次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2、对所得结果做摘要和一般说明

3、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建议

四、研究时间安排:

2005.9—2005.10 查阅文献、选题

2005.10—2005.12 整理文献、拟订开题报告

2005.12—2006.1 发放问卷、收集资料

2006.1—2006.2 统计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

2006.2—2006.3 审查、修改

2006.3—2006.4 形成正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 都萍,刘德华,韩柏,白培深,4-5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11卷

[2] Thomas A,Chess S,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disorders in children,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68

[3] Hubert,NC.&Wachs,TD.et al.The study of early temperament:Measuremental and

conceptual issues,Chil Development.1982,53,571-600

[4] Mangelsdorf,S.,Gunner,M.Infant proneness-to-distress temperament maternal personality and

mother-infant attachment:associations and goodness of fit.Child-Dev,1990 Jun;61(3):820-31

[5] Rothbart MK,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hibited approach.Child-Dev.1988

Oct;59(5):1241-50

[6] Daniels D.,Plomin R.,et al.Correiates of difficult temperament in infants

Child-Dev.1984 Aug;55(4):1184-94

[7] Goldsmith HH.,Campos JJ,The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fear and pleasure infants:a

psychometric perspective.Child-Dev.1990 Dev;61(6):1994-64

[8] Thomas A,Chess S,The reality of Difficult temperament,Merrill-Palm

Quarterly,Vol.28,NO.1,1-19,1982

[9]Fox NA.If it’s not left,it’s right.Electroencephalograph asymmetry the deveolepment of

emotion.Am-Psychol.1991Aug;46(8):863-72

[10]Maziade M.,Cote R.,Bernier H.et al.Significance of extreme temperam ent in infancy for

clinical status in pre-school year.I.Value of extreme temperament at 4-8 months for predicting diagnosis at 4.7 year.Br-J-Psychiatry.1989Apr;154:535-43

[11]Carey WB,Fox M,McDevitt SC.Temperament as arisk factor in eatly school

adjustment.Pediatrics.1977;60:621-624

[12]Webster-Stratton C.&Eyberg,SM.Child temperament:Realationship with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parent-child inter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82.V ol.11,No.2,123-219

[13] Prior M.,Smart D.,Sanson 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rom infancy to 8 year.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1993 Mar;32(2):287-90

[14]张枫,王洁,殷兰青,儿童学习成绩与气质、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

4月第11卷

[15]徐韦,陈灵,朱云霞,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12

月第9卷

[16]陶公民,朱晓琴,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陶公民等学龄前儿童气质与

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第18期

[17]Carey WB.Temperament risk factor in children:a conference report,

J-Behav-Pediatr.1990Feb;11(1):28-34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小学美术课教学全过程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的整合方面已取得一 定成果。但却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的 评价相对滞后。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下,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和创新的美术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科学的评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完善教学过程,协助学 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 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美术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的价值 作出客观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包括对课堂教学、学生、教师、作业等 各方面实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的焦点指向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发展,即 注重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动美术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将促动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力求探过一 系列相关学生、教师、课堂的美术评价方案,让中小学美术教师能有 效操作,检测课程实施与目标达成情况。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该课题表现出评价目标发展性,评价主体 多元性,评价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维性特点。是以一种发展的眼 光来注重学生发展。

美术教学全过程评价即是把美术教学评价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做全面 评价。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美术课的类型,学生年龄特点,个体水 平差异,灵活机动采取不同评价方式,让学生保持的兴趣点。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1月 1.重新设计美术作业模式。 2.课题组成员收集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并分析和研究。 3.积极撰写美术教学评价课题的相关论文。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新课程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美术教学评价操作模式与实践研究 (3)学生评价的指导策略研究 (4)学生作业评价操作办法与标准 (5)学生美术综合素养测评方案 (6)美术课堂教学评价量与质性标准 (7)美术教师综合素质测评标准、细则 总结阶段: 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告状的界定 (一)告状的界定: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界定: 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看,多是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产生告状的心理原因 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一)幼儿告状的简析 幼儿的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他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的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求赏型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2、辩解性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他要时,他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来走过来,他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0472417.html,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高孟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个案亮亮进行追踪观察,探寻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校教育对象的类型也有了极大的扩展,其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多。这些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当这些问题行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对特教学校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探究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动因,可以帮助特教学校教师选择制定恰当的干预策略,进而有效缓解其教学压力。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亮亮,男,9岁,孤独症兼轻度智障,现就读于安徽某特教学校康复班。亮亮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妹妹。亮亮四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之后进入一家私立康复机构接受教育训练,2015年秋季进入该特教学校就读,平时由爷爷、爸爸轮 流陪读。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课堂常规秩序及教学有效性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教授朴永馨认为问题行为会阻碍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的充分发展。国外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威克曼(E.K.Wakeman),他在 1928 年首次提出问题行为这一术语,并指出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任何一种会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此后,有更多的学者给予问题行为不同的解释与命名:偏态行为、异常行为、挑战性行为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问题行为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问题行为会阻碍自身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2)问题行为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3)问题行为偏离社会常态。 个案主要的问题行为有:发脾气、自我伤害、不参与等行为,其操作性定义如表1。 二、研究结果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通过对亮亮的课堂行为观察发现,该生坐在椅子上不断前后摇晃自己身体,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约占50%。其次是双脚同时起落蹦跳、用力拍桌子、推翻课桌等发脾气行为,约占40%。捶打自己下巴的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最低,约占10%。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网络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一、个案情况 姓名:楚楚(化名);性别:女;年龄:4岁。 根据教师和家长的反映,楚楚在行为发展方面,注意力极不集中,易受环境影响,自控能力差,容易发脾气,爱哭闹;在语言发展方面,口语发音不清,语言表达不明;在社会交往方面,经常自言自语,无故嬉笑,目光游离,不与人对视,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区角独自游戏,平时很少和小朋友交流;在身体发展方面,躯体动作发展比同龄幼儿滞后。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岁~6岁)》的评定结果显示,楚楚各方面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15%,认知水平、身体素质及动作技能各方面发展滞后。经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试显示,楚楚在情绪、行为、社交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根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来看,楚楚感觉统合重度失调,前庭觉与触觉失调情况严重。 二、成因分析 楚楚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国外研究提示,遗传、脑损伤、怀孕期及围产期受损等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或异常,是构成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中, 母孕期有害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中重要的生物学因素。据楚楚母亲自述,她怀孕时36岁,整个怀孕过程不太稳定,曾经打过保胎针,照过六次B超。当时经抽血检

验,医生怀疑胎儿有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在等待羊水检验结果的期间,母亲由于担忧,情绪极为焦虑。在分娩的过程中,一度因羊水过少而需要催产。 国内学者刘宝花等研究提示,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行为问题儿童多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还伴有脑神经发育迟缓的现象。经量表测试表明,楚楚有重度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导致她注意力缺陷、多动,造成交往和学习困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障碍的问题。 (二)早期成长因素 楚楚6个月前由母亲带养,之后一直由保姆照顾,但是保姆更换比较频繁,而且被保姆恐吓和打骂过,甚至还被邻家的保姆抢过新鞋子。在两岁时楚楚上过一家私立幼儿园,大半年后突然强烈抗拒去幼儿园,哭闹得很厉害,但由于言语表达能力有限,父母至今不清楚原因。到了2岁~3岁阶段,楚楚开始出现体弱多病、胃口差、食欲不振的问题。 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碌,亲子互动的时间很少,楚楚的生活环境过于封闭,这些使得孩子缺乏肌肤接触,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之间的互动不足。另外,楚楚曾经有一个住在同一小区的玩伴,但由于楚楚经常打人家,引起同伴还击,导致相互不再交往。正是由于交往机会少,且交往经验不愉快,导致楚楚产生了交往阴影,形成了交往障碍。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养育技能与教养态度影响着楚楚的成长。 父母有效的养育技能对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养育技能的父母往往也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方式上常常会采用惩罚、批评或放任不管等方法,教育的目标也常反复无常、前后矛盾。据了解,楚楚的母亲在她1岁~2岁时经常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而父亲则主要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当

幼儿园美术教育开题报告.doc

幼儿园美术教育开题报告 引导语:美术教育,对幼儿创新潜能的开发具有的积极作用, 被现代教育所公认。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术教育,对幼儿创新潜能的开发具有的积极作用,被现代教育所公认。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毕加索曾这样说过:“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 . 我们应该让儿童找到自己的感觉,父母或老师决不能用简单的像不像,比例准不准来评判孩子们作品的好坏,有的地方不到位就遭到批评,这样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压抑了儿童大脑思维活动。运用绘画语言让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尽致地发挥儿童稚气的想象力,提高儿童的素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因儿童在学前还没有受大人思维的影响,儿童观察事物有其独特的视角。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令成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潜能和天赋。 目前,农村美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幼儿园美术活 动开展与创新的首选,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 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 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福禄贝尔也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而在我们农村, 其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粮食、树木、花草这些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我们开展美术教

育活动极好的素材和内容。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 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应该让幼儿融入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 活的美。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欣赏水平和利用率,使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创造性的、有个性与特色地开展起来。 我园一直重视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究,在实践与研 究中发现,幼儿对美术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一次次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旧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始终难以摆脱,美术活动中注重创作结果,评价方式单一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始 终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面对出现的种种纠结,我园分析现状,找出 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美术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开发幼儿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确立“对农村幼儿园特色美术活动探索”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儿童自由发 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独到之处。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 动性,突出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艺术和生活紧密相联。从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陈倩倩 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月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范文最新推荐------------------------------------------------------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论文名称:创建农村特色美术学校的研究与实践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本课题于2018年9月26日在宁波市政协联谊宾馆举行开题报告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有: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大坤、中央教科所规划办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杂志主编高宝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宁波市教科所所长沈海驯、宁波市教科所原所长喻立森和宁波市教科所科室办的负责人。 本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学校所在区(县)的教科室人员一同参加了汇报。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鄞江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地处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鄞西农村。为摆脱困境,学校从1983起开始实施美术教育的改革,并于同年成立了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纷纷积极报名参加,虽然没有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的提高升学率,但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鼓舞,学校坚定了 1 / 23

走以美兴校之路的信心--依托宁波市鄞县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然而,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我们发现这种普通班和专业班并存,以专业班带动普通班的办学模式只适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而言,美术教育、美的教育因高考的挤压依然被挤压到极其边缘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新课程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专业第一、升学第一的状态。显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也势必造成学校新的被动和滞后。为此,我们将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家价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美,是指以美术教育为原始切口和主要载体的美育结果,即学生在学校受全面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形成素养以得到终身受益的享受。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

美术教育的开题报告

美术教育的开题报告 美术教育的开题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整理了美术教育的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 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

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 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 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 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 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结合与教师、 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时所采用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类别界定与量化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 借鉴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现场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2〕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和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和 记录,共获得231个幼儿告状行为有效事件,其中大班115个,中班116个。通过编码,初步归纳出5~7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3〕:指幼儿指责同伴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作出 负面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指幼儿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方式向教师示意,以达到告状的目的。如长江①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 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指幼儿看到同伴的行为异常或者听到同伴的言语怪异、 夸张,便以嘲弄、取笑等方式向教师告状。如:“哈哈,老师,他说 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指幼儿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但只凭自己已 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因而借助于语言、动作取悦于教师,以博得教师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28T16:04:31.6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作者:薛艳君 [导读]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大畈乡中心幼儿园薛艳君 【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重复性的特点。幼儿爱告状是一种向教师求助的行为、展示的行为, 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表现。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幼儿告状特点原因案例分析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幼儿告状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1]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很小,但如果教师处理不当,这会引起师幼之间的关系,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性格与品质。[3] 二、告状行为的特点 1.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重点会有所转变。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告状内容多属与自身利益有关。 例如:晨间活动时,幼儿在玩插塑玩具,这时,朵朵走过来跟老师说:“老师,依依抢我的玩具了,她有很多玩具了还要抢我的。”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出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不懂得怎么和同伴调解商量,其实筐子里还有玩具的,或者两个人可以轮流玩。 2.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那种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这种幼儿平时他自身的行为可能不是很规范,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其他幼儿有没有做到教师的要求,又或者是其他幼儿违反了规则,所以他要向老师告状。 3.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据观察,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属“检举告发型”。个性胆怯的幼儿会很少告状,属“自我保护型”。[4]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 幼儿爱告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变成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依恋对象之一。 其实发生这一类型的告状,教师可以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幼儿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通过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2] 2.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或者并未受到欺负,而是对老师说其他的小朋友做错了事情,或者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 3.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 4.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矛盾或冲突往往自己是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5.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喜欢告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承认。 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但这种性质的告状毕竟还是少数。[4] 四、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面对幼儿如此频繁的告状行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榜样,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儿童观、教育观,还有教师应对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幼儿的不同期望。[2] 那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幼儿的告状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对道德评价、认识的发展,教师应引起重视。 [5] 其次,教师要分析被告行为的表现,加强个别教育。不难发现有些顽皮的幼儿常常被告,教师应分析其个性、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联系,找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要求保持一致。[5] 第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4] 其实, 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的敷衍或不理会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继而影响幼儿的是非观,挫伤幼儿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还会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6]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到宽容的快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5] 文献参考: [1]鲁嫣.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略[ED/OL] .载https://www.doczj.com/doc/5510472417.html,/e/20090819/4b8bce225f46a.shtml,2014年4月1日下载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导读: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下面是有关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 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 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

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 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

[小班,幼儿,行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告状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原因有所不同。本文运用事件取样法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总结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告状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研究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从小班到大班,存在频繁、复发等特性。幼儿爱告状一种是内在需求,另外幼儿爱告状也受其生活环境及周围人的影响。处理幼儿告状有时确实令人犯难,但若对幼儿的告状置之不理,对幼儿全面发展难免会有影响。所以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提出合适的指导策略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在短短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小朋友有个共同的“爱好”——告状。想想小时候也常常把“告诉老师”挂在嘴边,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就是“正义的使者”。当然,对于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说,也许对幼儿的告状已经厌烦了,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告状颇感兴趣,因为这能更加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融入他们这个大集体。 但是在感兴趣的同时,面对孩子们的告状必须有正确的对策解决问题,其实幼儿告状的内容无非是一日活动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有可能误以为老师不重视他们。幼儿告状可能不像成人世界的告状一样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 一、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 (一)寻求自我保护 案例一在一次课间自由活动时,鞠鞠和轩轩不知为何打起来了,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老师发现了扭成一团的两个人,把他们分开。老师还没问缘由,轩轩首先告状说:“他先拉我头发了。”鞠鞠说:“老师,他先撞我的。” 此类情况在幼儿园常有发生,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在幼儿间的相互争执得不到解决时,经常模仿电视剧、动画片里面的情节,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种武力并不带任何敌意。当被老师发现后,幼儿内心萌发一种委屈,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并且希望老师能帮他主持公道,所以首先会采取告状寻求得到自我保护。 (二)跟风 案例二升升是小班长,在小朋友上厕所时他会在厕所“值班”,监督小朋友是否遵守纪律,能否讲卫生等等。在这期间,总是发现有小朋友洗手后不关水龙头,于是升升就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老师正在处理这件事时。接着,从厕所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