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诵赞美孔子的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这段话对孔子心生敬意,从而更好地走进经典,向经典致敬。

多媒体显示:他呕心沥血,为天地立言,整理古籍,忘却垂暮之年,修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序周易,六经成丰碑,华夏添瑰宝,集文化之大成,给民族以精神,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是东方文明的使者,他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二、走进孔子:在朗诵基础上提出问题:孔子除了圣人这个称号之外,还有什么称号?

在学生说的各种称号,选出跟老师有关的称号,比如“万世师表”,提问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呢?那肯定因为他对教育的贡献,他对教育有哪些贡献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孔子在教育上三大贡献:

开创私学;

2、弟子众多;“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3、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在对教育家的孔子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今天我们学的这节课就是他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三、深入解题:

有教无类一、不分贫富贵贱(身份、地位)。二、不管智愚、善恶(资质、品行)。

三、没有差别,平等对待。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有教无类一是说教育对象,所有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人在孔子这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只要你交一点学费意思意思。只要你去拜师的交一点学费。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这是拜师的见面礼。同时同时“束修”还有接受老师的约束修理,表达拜师诚意的意思。

有教无类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就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而言,因为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由此可见“有教无类”既可以是教育的前提,也可以是教育的结果。

四、自由发言:让学生家在课文中寻找哪些则是属于老师的,哪些则是你们的?并说明原因。

么不同?

①针对于学生的学识水平、智力水平进行差异教育。

②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对同一个问题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老师补充: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志趣爱好,重点施教。孔子有一句名言《论语?仁爱篇》记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足见儒家对自然的崇尚,对在自然性情融入学生志趣爱好的重视。

联系现实: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历经千年依然换发着勃勃的生机,为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提供着生生不竭的源泉。你有没有切身的体会,说说你的切身体会。

学生:

第六则很简单,以学为主,你们最有发言权。举例说明。做题、记单词。需要动起笔来。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

联系现实:结合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这个两组问答的过程中,孔子给了子贡引导和正向反馈。问问题的人,作回答的人,都光辉夺目,因为他们的思考和智慧。在《论语·学而》篇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推出了两个对立而独立的人格形象,“贫者不谄媚,富者不骄奢”,他的思考独到而深入。孔子也对他进行了肯定,不过还是委婉地做了深入引导:”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谁知子贡类推能力超强,立马来一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指《诗经》,其斯之谓与的意思是:那就是这个道理吧。)现代汉语中,也常常用切磋、琢磨来表示深入钻研学问,可以看出子贡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孔子当时非常地开心,表扬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句话意思是:"子贡啊,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知道将来的事。”

本则记述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有争议的:第五则你们觉得这一则是老师的还是你的?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注》对这句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孔子这段话和朱熹的解释对我有什么启示?对你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对我的启示是不要填鸭式的教学,不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太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启发,达到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目的。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对你们的启示是学生应该具备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主动求知探索的精神,要能举一反三。

联系现实: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咱们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不谋而合,请学生能说说他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么?学生发言,老师点拨,尽量不打断学生;导学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一步一步得出结论,然后就可以根据自己得出的规律做很多例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做到“自求自得”。谭校长听了你们这么说他一定高兴。

第八则你猜猜孔子的弟子中谁最擅长举一反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和子贡有过一次讨论。话题是子贡与颜回相比,谁更好一点。结果,子贡说他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因为颜回“闻一以知十”,而他自己顶多是“闻一以知二”。

提示:他最欣赏的学生,他最赞美的学生,表扬了无数次的学生,但这次他批评颜回了为什么?孔子不喜欢言听计从的学生,他喜欢的是有自己思想、自己观点的学生。所以他希望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拿出苏格拉底的精神。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相长,教学怎样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学的促进作用就不说了,主要说说学生我的教的促进作用,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老师不是万能的,认识的局限是存在的。有时你们问题,你们回答,真的能使教师老师眼前一亮,有总被点醒的感觉,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就像第十则子夏对孔子的启发。我觉得老师可以放下身段向学生学习。孔子还重视并虚心向他的学生学习。他说: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能作他们的老师。作为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检测,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

五、联系现实:“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教育不是一少部分人的特权,教育不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教育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全国。所以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

重要的社会公平。农村学生受教育质量低:办学条件滞后,师资力量,经费投入。

②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大众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教育评比单一话,教育没有注重人的各项发展。

六、布置作业:寻找“有教无类”的事例,写一个关于“有教无类”的作文片段。要求:事例能证明“有教无类”的观点,叙述简洁,分析深刻,文字不少于200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