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确就业政策的重要性,了解一些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在就业中应注意的一些政策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国家就业政策法规

教学内容:1、就业政策法规含义

2、就业政策法规的作用

3、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

4、地方的就业政策法规

5、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

具体教学内容: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任务艰巨复杂的工作,为保证它的顺利进行,也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一、就业政策法规含义

就业政策法规是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高等院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实施程序、实施办法、权益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等等。主要包括国家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培养学校、为大学生就业工作颁布的有关文件。

这是为我们大学毕业生制定的,我们就应学会用政策法规保护自己,使自己在求职时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少遭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令人遗憾的是,毕业生往往对这方面的信息不够重视,只有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争议或者自己受到伤

害时,才想起有关的政策、法规条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

二、就业政策法规的作用

1、少走弯路,提高就业成功率

我们在求职之前,应先掌握就业政策法规,它可以指导你按正确的方向去求职,减少失误,节约你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可以帮你了解国家的相关奖励或优惠政策,让你更理性的选择,这样毕业生在就业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求职择业,就能保证就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案例]小赵是上海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2届毕业生,他来自安徽,毕业后想留在上海发展。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凭着过硬的专业功底,上海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向他发出录用通知。到公司报到后,公司老总对他很器重,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的6月份就开始上班了,先实习三个月,三个月后到了02年9月底,小赵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该公司与他签订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接着他就忙于负责公司交给他的新项目。到了12月,他无意中从同学处得知,外地毕业生在上海就业需要办理“蓝表”审批手续,他这才模模糊糊地记起学校还有一些手续,由于忙于公司项目,一直拖着没办。于是他请假,回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学校老师告诉他按照当年的政策规定,进上海审批已经在10月底截止,也就是说,他再不能通过毕业生留上海这条途径解决上海户口,而以后若想解决上海户口则需要通过办理复杂的人才引起手续。对于只有本科文凭,又没经验的毕业大学生来说,人才引进是很难的。

[案例点评]小赵品学兼优,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是应该的,但是他却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不够重视,这样就错过了办理毕业生进沪的审批时间,要多走很多弯路。在此,要提醒同学们,求职就业并不仅仅就是找一个接收单位,平时要多留意就业政策,特别是想进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同学,要特别关注外地

毕业生进这些城市的一些政策规定,进这些大城市对毕业生都有特别的要求,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满足的。

2、维护权利,确保就业公正性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相对来说,毕业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些就业政策和法规条款就是针对以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对毕业生不公正的现象制定的,以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当然,就业的政策法规对供需双方都是公正的,毕业生自己违反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说,找工作双方签订协议,如果公司违反协议,工资数低于规定,或者私自解雇毕业生,毕业生可以提出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权益,得到相应的赔款。如果是毕业生自己违约,那得支付违约金。这方面的案例较多。

三、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

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是针对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的,它虽然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还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比如,毕业生到西部工作采取优惠政策,后面会谈到。

2、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比如,严格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秩序,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严惩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单位和中介等。

3、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贷款和担保。

4、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比如,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地(市)、县、乡级机关录用公务员,严格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些与我们以后的就业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具体的来看看这些就业政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部分)

1、统分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国家负责派遣;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可将其档案和户粮关系转至其家庭所在地,由当地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推荐就业。委托培养与定向生按合同就业。

2、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国家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如在教育系统外就业,原则上应缴纳全部培养旨及师范奖学金后。

3、结业生的就业政策。结业生是指没有拿到毕业证的学生。结业生由学校向用人单位一次性推荐或自荐就业,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无单位接受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其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已被录用的结业生,在国家财政拨款单位就业的,其工资待遇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比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工资标准低一级。结业生在一年内补考及格换发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毕业资格,工资待遇从补发证书之日起按毕业生对待。

4、肄业生的就业政策。大学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国家不负责其就业派遣。并将其档案和户口转回其生源所在地自谋职业。

5、有病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地对此类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级学校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学校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其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毕业生报到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应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

6、毕业生到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应注意的问题。毕业生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该单位的人事档案关系应当是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经挂靠的人才机构盖章同意接收该毕业生后,学校才能为该毕业生办理就业有关手续。

7、考研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多数考研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考研的结果还未确定,因此这类毕业生就业时,应在协议中向用人单位声明,双方应取得一致意见。如果毕业生被录取为研究生,则就业协议无效;如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此条款,则毕业生不应与该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8、毕业生改派的政策。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1)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2)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改派手续;(3)毕业

生调整改派须在一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毕业生申请改派,须向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申请,符合以上原则的,由学校到相关教委或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

针对毕业生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进行失业登记,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对其中就业困难的人员将予专门指导,并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西部的政策

2000年底,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号召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于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之中。紧接着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了许多鼓励措施。国家支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央财政对该计划给予适当支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同时,为志愿者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服务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

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免费提供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3、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他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现行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予以明确。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具体规定由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

6、服务期满,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

8、服务期为一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两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国家对志愿者的鼓励政策切实到位,近年来报名的大学毕业生非常踊跃,报名参加的人数多于招募的人数。每年招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并且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明确。比如,明确规定了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总分加10分;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可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地区

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四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等。

在座的同学,如果有兴趣的也可以到西部去工作,现在西部的开发发展比较快。

(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工作开始于1999年,下面简要的说说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的保障和优惠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2、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户籍限制。

3、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几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同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将人事关系存放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劳动或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将为其办理人

事关系接转、人事档案管理、转正定级、党团关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服务,实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以解除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并认识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抓住机会,勇于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去建功立业。

(四)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般来说,毕业生在办理报到手续后,就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合同,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现在使用的劳动合同一般是由劳动部门统一印制,其必备条款有: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双方协商约定补充条款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试用期是包括在合同期限内的,而且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也就是说,不能以试用为由拒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不满6个月的,不得设试用期;合同期满6个月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合同期满1年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合同期3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2、有些单位,包括一些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为了保证毕业生在该单位长期工作,约定了很多提前解约的赔偿条款,毕业生务必认真对待。毕业生提前辞职的赔偿责任不应当过高,一般不应当超过毕业生的年工资。刚参加工作

的毕业生一般签短期合同(一年)为好,待转正定级后再签中期或长期合同,这时,用人单位和你之间都已经相互了解。

3、对于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在你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照样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劳动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求经济补偿问题复函》中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故意拖延而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同时解除与劳动者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因要求经济补偿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如果劳动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予受理。也就是说,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在获得赔偿方面一视同仁。

4、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应注意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的相互衔接。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具体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报到后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借口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等做法都是错误的。

(五)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的经济补偿,使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险等项目,具有强制性。

如果毕业生是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就不用过多去考虑;如果毕业生是到私营企业、民营机构或被聘用到不占其行政编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时,毕业生就得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要提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很多单位没有为员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这是违反《劳动法》的,有些单位薪酬高,让毕业生以个人名义参加,毕业生应该主动参加。最后,应届毕业生最好到

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委托办理人事代理,如果没有办理人事代理,致使自己的工龄、档案、保险等受到影响,职称不能及时申报,各类证明如考研证明、出国政审等没地方开。

四、地方的就业政策和规定(简单介绍)

(一)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政策

对毕业生的要求:

1、一般为毕业研究生和“211工程”建设的地方普通高校。

2、外语四级,计算机文科一级,理科二级。

3、成绩合格,且获得相应学位。

(二)江浙沪三地毕业生工作合作政策

江浙沪三地将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三地”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任何一地就业,可以不迁户口。

(三)武汉为毕业生提供的一些政策

毕业生创业可获小额贷款,到西部就业可在汉落户,经选拔赴基层的毕业生可直接录为公务员。

在武汉市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不受生源、单位、专业、时间的限制,放开吸纳,随到随办,不存在任何障碍。对非武汉生源专科毕业生实行准入制度,特别是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园的企业,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不出园区。

五、学校的就业政策和规定

(一)关于就业协议书、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档案的政策和规定

1、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为了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的协议,也是毕业生报到前,表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之间存在着就业和录用意向的明确的和唯一的凭证。在整个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凭就业协议书派遣毕业生的。

有效的就业协议具有的特点:第一、必须是在双方自愿、平等协商、诚实信任的基础上订立,是双方各自真实意愿的表达,双方应诚信地交待自己的真实情况;第二、主体适格,主要是指协议双方,一方必须是在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正式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则是经依法登记注册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并且正常营业、当年度有用人计划的用人单位;第三、内容合法。主要是指协议中相关条款的规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四、程序规范。

签订就业协议的程序:第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用人意向;第二、毕业生填写本人基本情况并签名,在双方在场情况下填写协议内容,用人单位填写基本情况并盖章;第三、毕业生拿协议回学校鉴定、盖章;第四、毕业生及时将一份协议返回单位。

另外还应注意,毕业生在同一时间都只能持有一份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如果想领取第二份协议,则必须先解除第一份协议或者承担违约责任。这是从程序上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有效地维护毕业生的合法利益,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在签约前最好向单位了解工资待遇、福利、保险、服务期等情况。

2、报到证

“报到证”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全国高校毕业研究生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签发,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报到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不论什么原因,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如果毕业生不慎将报到证遗失,可由毕业生本人写明具体情况,毕业生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证明属实后,再为其补办报到证,且须注明“原证丢失,系补办”字样。

3、户口迁移证

大学生在学校读书,户口迁到学校,是临时性的,毕业后迁出。

户口迁移证是大学生毕业时其户口从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迁出的证明,不能丢失,不管到哪里,都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户口“落”下来。毕业生户口关系的转移,由学校户口管理部门到辖区公安机关按规定办理,公安机关按《报到证》上标明的就业单位地址迁移户口。毕业生不得自行指定迁移地址。领到户口迁移证后,毕业生应仔细核对并妥善保管,不要折皱污损,更不能丢失,有错漏不能自行涂改,否则作废。到工作单位报到后,持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及工作单位证明到辖区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4、档案

证明大学生学习经历,里面有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各方面的评语、获奖证明、还有他的党团材料。这些都是原始材料,不可复制,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档案。如果大学生就业后所在的单位没有档案管理权,毕业生最好将档案转递给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因为人才交流机构是管理档案的专门机构。

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

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档案可转入户口所在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二)毕业生就业的程序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开始,一般有以下程序:

1、由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并负责推荐;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3、用人单位向学校返回接受意见(推荐表);

4、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5、由学校将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就业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教育部;

6、经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教育部审核批准后下发,由省、市地方调配部门按计划派遣。

2020大学生毕业创业优惠政策法规

2020大学生毕业创业优惠政策法规 2.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 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为1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结 合风险分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 贷款,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给予 贴息。 3.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 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享受培训补贴 5.免费创业服务 6.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7.创新人才培养 8.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高校挖掘和充实的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享受各地区、 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和在线开放 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9.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0.改革教学制度 11.完善学籍管理规定 12.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减免政策 施行时间 自2011年1月1日起,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离校创业 1、学生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毕业生凭毕业证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县以上人社部门在对提交申请相关情况审核认定后,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 相应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并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 2、学生享受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 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在校创业 1、学生网上申请 注册登录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按要求在网上提交《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申请。 2、高校网上初审 所在高校对毕业生提交的相关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后注明已审核,并在网上提交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复核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生提交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并确认。 4、高校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就业鸿沟”。目前,大学生待业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这是造成“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 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影响就业的因素非常多,就我国目前而言,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 1.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绝对过剩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新增劳动力不断的增多,劳动力的 转移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直接决定参与劳动的人数是供大于求 还是供不应求,决定了一国是否是充分就业。劳动参与率是要求参加劳动的人数与劳动 力总量之比,一国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劳动力迁移影响就 业的区域结构,人们往往从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迁移,尤其表 现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我国人口总量过大,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 界劳动力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人口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 业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城市就业压力。 2.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而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市场化就业 制度,我国目前由于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制度尚不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由政 府的附属部门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制 约机制作用下,他们必然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配置劳动力要素,消除内部隐性失业, 裁减“冗员”,产生很多下岗型失业人员。同时,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作用 下,那些产品滞销、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失去“体制特权”的保护,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破产、拍卖、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或者重新优化组合。 这些企业失业人员也使得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他们的安置也对我国的就业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 3.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如下表 3-1 所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 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但乡镇企业吸 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变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城 镇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4.技术进步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先进设备逐渐取代落后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又会取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最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6 授课对象:所有专业总学时:36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伴随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而新兴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为基础,其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以此提高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最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在理论、知识方面: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行政策及体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开展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了解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知识,包括求职中自我合法权益的维护;掌握大学生就业派遣的基本程序。在能力、技能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合理定位;学会了解、筛选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前的简历制作、求职书等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掌握一般的求职应聘、面试技巧;结合自身特点,抓紧时间弥补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为顺利成为职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理性认识大学生活 1、目标: 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许多大学生都遇到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环境,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需要大学新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大学新生理性认识大学生活,并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2、内容: ⑴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⑵做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⑶理性规划大学生活; 3、重点: 如何理性认识大学生活 第二章.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1、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职业特别分析,认识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2、内容: ⑴自我认识的内容; ⑵常用职业测评方法介绍; ⑶自我评价的原则; ⑷自我评价方法; 3、重点 自我评价 第三章. 专业发展与就业分析 1、目标: 2、内容: ⑴专业概况、课程体系; ⑵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需求情况; ⑶专业就业动态和趋势; ⑷职业对所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重点: 第四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发展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职业理想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08工业工程一班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一形势和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体系有关,但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班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这四个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希望由此分析出影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以下是我班对这段时间的调查总结和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二、调查前期工作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5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随机调查,在经管院中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再在这4个专业中按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发放问卷,采取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张,回收100张,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形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现在就业因素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过查找大量资料、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三)调查流程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1月25日,班级分组,共分四个小组。我们开始查阅文献,到网上查找资料,并分析,最后一致讨论形成问卷。 2.调查阶段: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日,确定抽样范围,各小组分

形势与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政策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资料(完整版)

第一节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就业政策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 1.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符合相关条件的,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学升学等优惠政策。 2.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或补偿国家助学货款。 3.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4. 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中录用。 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 5. 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事等待遇,并享受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服务。 6. 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津贴。 7. 初创业时,允许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货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货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 8. 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时,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交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9.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0. 由政府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 11. 符合条件的,可以选为士官、提干、报考或报送入军校。 12. 退役后参加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考试的,教育考试笔试成绩总分加10分。 13. 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面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14. 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后面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15. 其家庭按规定相熟军属优待,本人退役后享有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 四、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助 16. 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按相应规定享受“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17. 各级机关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报名费和体检费。 18. 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进行政府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节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 一、免费师范生政策由来始末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师范学校是免费学费。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来不收费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0160353.html,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刘铭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 1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程度较大、最受认可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人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而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裁员,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的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对年份较近的比较有影响力1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10个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 1.大学生就业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它既可以隶属于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隶属于教育这个巨大的系统。构成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应是大学毕业生,从系统的角度看,毕业生自身也能算的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最新报道显示,仅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达756万,数字十分庞大。另外,该系统还包括了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子系统。来自外界的信息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环境因素,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国家或者企业。诸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的优惠就业政策信息,再诸如企业自身扩大招收规模等。在此,将大学生就业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大学生系统、高校系统、企业系统、社会系统。 2.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为了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因素,下面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分别从四个子系统的视角对所看文献进行聚类,形成简单的综述。文献检索过程中,我选择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设定时间为2013—2016(为了跟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ISM模型作对比,期望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文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分析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 从99年扩招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大,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变得格外的严峻。本文主要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 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突出。 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从2002年的14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3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往年遗留下来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有700多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7%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1500万个左右,这样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增加的需要.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当前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 (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甚至不少企业停止招聘。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 [摘要]: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必然会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就业形势 背景和意义:近来高校对招生人数的逐渐放宽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调查情况 最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并且随着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并有逐渐变得严重的迹象。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本次调查通过了

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找到问题所在,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增加其就业成功的筹码。 (二)调查对象 本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主要针对于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人员运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应届毕业班6个班级共28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71份, (四)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30.2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40.59%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的前途无所谓,即现在的专业并不会对就业其多大作用,仅有8.49%的人认为个人专业很有前途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如表1。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是从大三大四开始接触就业有关的知识的,仅有12.55%是在大一就开始学习就业知识的,而从现在就业难的局势下,大学生应该尽早学习就业有关,在大一大二就应做好准备,而数据显示仅有25.83%的人提前接触就业知识信息。数据如表2。 (表2)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创新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创新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20T15:47:00.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王洋 [导读] 当前,我国己存在有较为合理和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即服务取向模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努力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兹在更加贴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模式上提出笔者的创新建议,从目标和模式上引导大学生从大学入校开始进行职涯规划,发挥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的纽带桥梁作用,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命中率。 天津财经大学 当前,我国己存在有较为合理和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即服务取向模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努力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兹在更加贴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模式上提出笔者的创新建议,从目标和模式上引导大学生从大学入校开始进行职涯规划,发挥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的纽带桥梁作用,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命中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目标的创新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规划?怎么规划?通过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就业信息管理介绍、求职技能技巧训练、就业心理的干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等,使学生真正成为通才,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保证就业量质双赢。 1、职业规划教育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职业的认知,明确奋斗目标,对于每一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顺利完成个人在学校与走向社会的无缝对接,为今后的职业成功和出彩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将职业规划教育目标“落地”学校应对师资力量进行严格把关,选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进行指导,逐渐提升学校就业指导领域水平。也应全力选聘校外资深专家、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等知名人物到学校做学术论坛和交流学习,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择业观念教育目标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是指某一个特定的职业选择时间范围内,基于对社会职业的认知程度、评价态度、兴趣匹配度和价值倾向等,所形成的职业选择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念教育,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二是教育学生调整良好的职业心态,减少对职业的过度期许,更关注未来的职业方向;第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扎根基层,加大宣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服务项目;四是创业意识的导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3、求职技能训练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高校在培养毕业生是否为“成品”的问题上遭到社会的“质疑”。笔者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培养和实训以下五个方面:以坚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实习实践能力为平台培养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为保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4、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信息衔接,形成部门合力,人保部门就业失业登记与教育部门的毕业年度内大学生创业登记及时衔接,大学生凭教育部门发放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保部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凭证按规定享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为自主创业大学生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平台、网络平台、基地平台”等三个平台建设,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学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进行全过程培养,有目标的定点式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创业街展示等实践活动,通过课程及活动开展增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夯实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调动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实现大学生创业工作“场地、人员、设施、经费、职责、制度”六到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强的后备力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四化”创新模式建议 1、全程化指导模式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指高校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每个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模块的导入式教育。大一年级为“职场的观战期”,让学生意识到“重识自我”对于生涯的发展、学涯的制定、职涯的规划都尤为重要。大二年级为“职场的备战期”,帮助学生们进行自我性格的觉醒,让学生明析职业环境,清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以达到最佳的“对接”。大三年级为“职场初探期”。第一,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政策,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第二,增强学生寻找工作的实力和技能的指导。大四年级为“职场的行动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就业形势的变化,帮助学生适当的转变目标拥有达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激励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迎接挑战。 2、全员化指导模式 随着高校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及高教部下发的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的意见,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从单一部门逐渐的转换到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各学院设立办公室等专人专管,并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研讨、教研,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指导体系。为了形成上下联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一体化、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的就业机制。其中包括:首先,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们应该非常关注就业问题“一把手”领导牵头,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领导;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除从事就业指导行政管理工作的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以及从社会上外聘的相关专家、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校友。形成学科上的交叉和交融,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努力形成精细化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形成与家长的互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的2-3倍。可见家庭影响对学生择业观的确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新生入校时着手,建立家长档案,经常性的进行交流和互动,与之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就业择业。 3、专业化指导模式 加强全员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管理经验、教育模式、体系构建、资金保障等。笔者认为,一是制度管理的专业化,使工作的流程更加规范,加强毕业生们诚信教育,加强管理系统的专业人员素质;二是就业教育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的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大学生也变的越来越多,而用人单位却没有那么多,并且给的工资也一如既往的少。 怎样正确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也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一些不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只要是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竞争就业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失败。这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的正常现象。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宏观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磨擦性失业,即人们不断跳槽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的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形成的失业。前两种类型的失业又称为自然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的景气度没有关系,就是在经济景气时也会发生这两类失业。目前我国的失业现象是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同时存在:磨擦性失业的产生与我国就业体制市场化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前就业难不仅是高校中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从这点出发,扩招不但没有制造失业,

而且缓和了失业。因为没有扩招,这几百万名学生不仅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且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没有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学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扩招后,其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没有相应调整。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使有些专业有所调整往往也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这样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此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是这样。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出现供过于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要实事求是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短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 摘要:为了缓解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具体体现在帮助特定对象就业、鼓励企业吸收劳动力、支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等方面。然而,这些政策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较高,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大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中国;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4-0020-02 一、中国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内容 1、帮助特定对象就业的税收政策。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如果从事托儿所、幼儿园、婚姻介绍等社区性居民服务的,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在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若从事个体经营的凭所持有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给予三年内减免他们当年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每年每户8 000元为限额的税收优惠[1]。针对残疾人员。对于残疾人员自身为社会提供劳务、加工、修理修配业务的情况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对于单位方面,如果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高于%时并且实际安

置的人数多于5人的,给其实际所支付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 扣除。对符合规定的单位所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或者是营业税减税 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2]。针对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对于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如 果从事个体经营的,从其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不征收个 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单位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若 符合条件规定,从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 得税三年[3]。 2、鼓励企业吸收劳动力的税收政策。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和属于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在新增岗位中,当年招用持《就 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如果与他们签订了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 同并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则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三年定额扣减4 000元的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免优惠[1]。 3、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劳动者个人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纳税营业额若是每月5 000元以下的且按次纳税的, 日营业额为100元以下的,不征收营业税。对用于能独立核算从 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新办企业,前两年免征企业所 得税;而如果其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从事之初 的第一年内免征所得税,第二年所得税减半征收;而如果其从事 的是物资业、商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对外贸易业、居民服务业、仓储业、饮食业、卫生事业、教育文化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机关的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一年的所得税。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

2008.01 (下)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 吴开胜张翠萍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等大的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应该用多维视角和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和审视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努力寻找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不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1-227-02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影响大学就业的不利因素很多,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大学生本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根本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 例如: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近八成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但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因为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来讲,学生更愿意到沿海地区就业,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这些趋势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学校因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要 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人才培养仍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这表现在专业的设置口径、设置方向等方面比较僵化、缺少弹性,不适合于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缺少市场应对性,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比较滞后。 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实用的趋向。现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大都在综合化程度、结构平衡性、发展灵活性等方面不太适应市场的要求。其严重的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综合能力不强,又缺少可持续发展性,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此外,大学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盲目扩招,即搞一刀切,不管什么专业,不管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一律扩招,有的专业本来就业形势较好,因盲目扩招,致使毕业生因供大于求而就业难。而有些低学历层次的人才就业市场已经很小或基本没有市场,高校仍在坚持招生。二是办学层次定位不准。社会劳动分工的多样化要求人才层次多样化。在多层次的人才需求面前,有的高校既招研究生、本科生,也招专科生,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高大全”,没有明确的学校定位。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影响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如下:第一,集体决策的影响。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第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一般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也相当显著。一般情况下,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三,父母的替代行为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四)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影响他们顺利就业。 第一、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和劣势。 第二、自卑感。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难免的,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择业中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害怕挫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这种求职时的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 第三、焦虑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 作者简介:吴开胜,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 张翠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 教育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