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床学-中科院试题

矿床学-中科院试题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1.矿床学的内涵与外延 (3)

2.矿床地质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矿床学研究方法)?你的欠缺有哪些?如何弥

补? (4)

3.矿床学与你所学专业有何联系和可借鉴之处? (5)

4.矿床学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5)

5.铜矿、金矿和铁矿的主要矿床类型有哪些? (6)

6.评价一个矿床是否值得开采的要素(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8)

7.最低工业品位主要取决与哪些因素? (9)

8.矿床学科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及研究任务 (9)

9.矿床学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内容 (11)

10. 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11)

11.名词解释 (12)

第二章概念 (15)

1. 成矿元素(“矿质”)的来源 (15)

2. 成矿流体(介质)的来源,成分及化学性质 (15)

3.地壳中流体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16)

4.控制热液中成矿物质富集的原因 (16)

5.成矿物质的搬迁方式(元素的迁移形式) (16)

6.不同性质的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17)

7.元素聚集成矿的的原因和方式 (18)

8.元素迁移过程及成矿流体运移 (19)

9.岩石组构观察方法及意义 (19)

10.韧性切带型金矿床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20)

11.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的确定 (20)

12.名词解释 (21)

第三章矿床地球化学 (24)

1.实验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是如何获得的 (24)

2.硫、氟、氯等在热水溶液中的行为与作用 (24)

3.硫化物地质温度计与地质压力计 (25)

5. 流体包裹体常用分析方法 (27)

6. 典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28)

7. 微量元素的分类及在地质体中存在形式 (29)

8. 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与应用 (30)

9. 举例说明岩浆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是如何富集成矿的 (30)

10. 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32)

11.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及应用前提 (32)

12. 氢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33)

13.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 (33)

14.矿床学不同定年方法的研究对象及适用性 (33)

第四章岩浆矿床 (35)

1.岩浆矿床的基本特点: (35)

2.岩浆矿床有什么成矿专属性?这些专属性是受什么因素控制? (35)

3.岩浆岩含矿性受什么因素控制?如何判别含矿性好坏? (37)

4.正序与反序侵位序列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37)

5.同样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为什么蛇绿岩套含 Cr,而陆相热侵位的镁铁质-超镁

铁质岩则含 Cu-Ni? (38)

6.名词解释 (38)

第五章热液矿床 (40)

1.花岗岩的主要分类及其相伴的成矿作用? (40)

2.高氧化岩浆与高氧化成矿流体的表征? (40)

3.中酸性岩的成矿专属性是什么?受什么控制? (40)

4.什么多期杂岩体有利于成矿 (41)

5.岩浆过程与流体出熔早晚对成矿有何影响? (41)

6.脉状钨锡矿床和热液银铅锌铜钼矿床:矿脉的垂直分带变化趋势为何相反? (42)

6.名词解释 (42)

第六章火山矿床 (46)

1.斑岩铜矿床的主要特点及开采品位的变化 (46)

2.浅成低温金矿的分类及特点 (46)

3.斑岩铜矿什么情况下与浅成低温矿床共生?什么情况下二者分离? (47)

4.VMS 的主要特点及其矿床结构是什么? (48)

5.VMS 矿床的分类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哪些? (49)

6、现代洋底成矿给我们什么启示? (50)

7.火山岩建造、分异程度对 VMS 有何控制? (50)

第七章外生矿床 (52)

1.沉积矿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2.什么黑色岩系有利于沉积成矿作用 (52)

3.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概念及意义? (53)

4.次生富集成矿作用发生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主要发生在什么类型的原生矿床中?53

5.现代热泉成矿对研究沉积矿床有什么启示? (54)

第八章矿田构造 (55)

1.矿田构造的任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55)

2.成矿构造结构面类型有哪些? (55)

3.成矿地质体的概念及意义?举例说明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56)

4.控矿与成矿构造的类型? (57)

5.隐爆角砾岩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含义? (58)

第一章前言

1.矿床学的内涵与外延

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由于矿床学是直接应用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地质学科,所以在早期也称为经济地质学。由于人类对矿产的需要是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矿产和矿床这一类术语,就不单纯是地质术语,而有其经济的和技术的涵义。

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产勘查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地学基础研究成果的积累,矿床学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和进展,正对指导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利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矿产预测、找矿、勘探、评价和采矿、选矿、冶炼等工作。

因此,矿床的概念中包括有地质的和经济技术的双重意义。一方面,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矿床的形成取决于地质作用;另一方面,矿床的范围及其利用价值要随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而改变。过去不够矿床条件的某些矿化岩石,今天就可能成为矿床。今天尚不能利用的某些岩石和矿物,在经济技术更加发展的明天,就有可能作为矿产加以利用。人类总是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军中,发现新的矿产类型,不断扩大矿石、矿床的范围。因此,我们既要研究已熟知的矿产资源,还要关注新型矿产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例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页岩气、浅层地热能等新型能源,以及高新技术和产业需要的新的矿物材料等。

2.矿床地质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矿床学研究方法)?你的欠缺有哪些?如何弥补?

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作简单的对比。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了后来的种种变化与改造,因此需要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从矿床的现在特征去追溯它的初始面貌。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整套对矿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

1.现场(矿山、野外)研究

在系统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件,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是进行矿床研究的基础。

利用槽探、井探、坑道和钻探等手段,查明矿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大小、产状特征。

对矿体和围岩进行系统的取样和分析,了解矿体和围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了解矿体在地下的分布和延伸情况。

应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其目的是通过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寻找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利用简易的仪器装备,现场测定岩石、矿物性质和有用组分的含量。

2.室内研究

用反光和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研究透明与不透明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生

成顺序和形成方式。

用各种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等方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

利用差热分析、等谱学方法,研究有关矿物的结构、种类和原子价态。

矿物包裹体分析:利用冷热台、热台测定估算出成矿温度;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等测定含矿流体成分;在此基础上,估算或计算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

用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确定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主要方法包括铀-铅法、铷-锶法和碳、氢、氧和硫同位素等。

成矿成岩模拟实验:模拟自然界的类似条件,进行成矿过程实验研究。

3.综合研究

在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编制综合性的图件和专题性图件,编写地质报告。研究和阐明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对比、总结矿床成因、矿床和矿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工作提出建议。还要综合地质勘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其他经济技术资料,准确评定矿床的工业价值、环境影响及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我们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往往对区域成矿条件的认识不到位,分析不全面,缺乏对区域地质构造与典型矿床研究对比的深度和高度,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必要的研究对比,最终可能导致漏矿或找矿失败。这是我们矿产勘查工作者的致命缺陷,所以是我们在找矿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并亟待提高的方面,因此地质找矿要将区域成矿研究和典型矿床结合,并注意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可以存在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的矿床,并在区域分布上有一定规律。

自己知道了理论知识是如此的匮乏,面对新类型、新课题,接受的新理论、新认识、新方法有限,势必造成理论知识的缺乏综合分析、综合研究的能力明显不足。成矿理论日新月异,勘查难度日益增大,勘查工作者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勘查工作者,就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自己野外现象的观测不全、不细、不实,因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要野外工作精细认真,提高分析识别能力,地质找矿需要客观完整的基础信息。只有将全部的现象观察完整再下结论,才能避免走弯路;

3.矿床学与你所学专业有何联系和可借鉴之处?

于矿床学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为找矿勘探和采矿工作服务,所以研究矿床时必须注意矿床的经济、技术和环境条件,熟悉有关采矿、选矿、冶炼、环境地质以及地质经济、矿业经济的有关知识,以便使矿床学研究成果能充分地、及时地运用到生产中去。矿床学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应用学科如找矿勘探地质学、矿山地质学、采矿学、选矿学、冶金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矿床学是找矿、勘探工作的理论基础。矿床学的深入研究还能推动各门基础地质学科,如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4.矿床学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因此,它是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通

常称之为“经纪地质学” 。

发展方向:

1 矿床大地构造——新的学科方向:矿床学发展到今天,资料积累浩如烟海,理当为大地构造学科作出反馈。

大地构造+矿床学→形成大地构造成矿学

2 发展途径——学科交叉

A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共生组合)

B 矿田构造学(韧性剪切带控矿、侵入接触构造控矿)

C 矿床物理化学

D 海洋矿床学

E 生物矿床学

F 壳幔成矿学等。

此外,矿床学与环境科学以及矿床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也日益受到重视

③发展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A 矿产资源找寻对象由浅表转向深部、由陆地转向海洋、由简单转向复杂

B 预测和找寻矿产资源的难度已经显著增加

C 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技术进步是解决矿产资源找寻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发展潜力-综合化和系统化

⑤发展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3)研究方法新进展

1) 观察测量方法和实验分析技术(获取信息)

①观测范围的扩大、观测能力的增强以及分析测试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提高(感官的延伸)a 高分辨率观测系统/数字化便携式观测系统;b 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分析测试系统(包括微粒和微量,甚至纳米级和超微量)

②实验条件的改进

a 极端和可变条件实验模拟系统

b 过程可监控实验模拟系统

2) 数理理论和计算技术(处理信息)

①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②不同类型数据的叠加处理a、 GIS应用;b、 GIS资源调查

③复杂数据处理模型与方法

④复杂过程反演与数值模

5.铜矿、金矿和铁矿的主要矿床类型有哪些?

1) 金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1 绿岩带型:绿岩带型金矿床在国外和中国的黄金储量及产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津巴布韦等国的主要产金量都与绿岩带有关。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绿岩带型金矿床主要与浅变质绿岩带有关,产在深变质绿岩带中的金矿床极少,而且多数矿床的规模也不大。我国绿岩带型金矿床不仅与中浅变质绿岩带有关,而且也有很多矿床与深变质绿岩带有关,其中不乏有大型、特大型金矿床,如金厂峪、排山楼、小营盘、东坪、哈德门沟、峪耳崖、石湖、土岭等金矿床。

2 石英脉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指含金地质体为(含钾长石)石英脉的一类金矿床.是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中的重要类型矿床.

3 构造蚀变岩型,

4 斑岩型,斑岩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为我国金矿第三重要类型,但对其在认识远不如其它金矿。通过研究,提出斑岩型金矿可分为三类:伴生/共生一斑岩型金矿、角砾/网脉-斑岩型金矿和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

5 矽卡岩型,金在铁、铜、铅-锌、铋等许多夕卡岩型矿床中广泛伴生,都可以作为副产品综合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一批独立的夕卡岩型金矿床,如;辽宁华铜铜金矿床、湖北鸡冠咀铜金矿床等。

6 浅成低温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代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一般产于岛弧环境或大陆边缘环境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系及相

邻岩石中.根据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划分为高硫化型

和低硫化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往往密切共生,它们可能是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

7 浊积岩型,浊积岩型金矿床是“以浊积岩为赋矿岩石的金矿”。浊积岩型金矿床,综合描述就是产在浊积岩系中的金矿床,包括产在与浊积岩相伴生、形成条件相似、时空关系密切的沉积岩中的金矿床。浊积岩金矿床主要分布在中晚元古代一古生代地层,在晚太古和中生代也有不少产出。

8 红土型,红土型金矿,是一种重要金矿。虽然这种矿的品位不高,但其规模大、易采易选、成本低、效益高。所以,红土型金矿,是一种有重要经价值的金矿。

9 砾岩型与现代砂金型金矿,砂金是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砂金具有生产成本低、收效快、易采易选,便于群采等优点,同时通过砂金往往可以找到岩金矿床。因此继续开展砂金地质工作,努力扩大金矿资源,对我国发展黄金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砾岩中的金矿指的是同生碎屑沉积,产于砾岩中的金矿床,即砾岩型金矿或古砂金矿,这类金矿分布较广,从古元古代至第三纪均有产出。

2) 铜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类型划分为9 大类型

1 斑岩型——最为重要:江西德兴、西藏玉龙、新疆土屋,该类型主要出露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储量54.6%,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2 矽卡岩型:形成环境与斑岩类似,湖北铜绿山、云南个旧。与斑岩类似,我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

3 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11.9%):下游武山、冬瓜山,形成的构造环境是陆壳海相断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

4 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8.4%):甘肃白银、新疆阿舍勒,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其成矿特点: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5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铜镍型(7.7%):金川、新疆黄山、香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铜镍矿床既是我国镍矿资源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铜矿重要类型之一。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7.5%,该类型矿床成矿环境主要产于大陆边缘和

造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受古大陆边缘或微陆块之间拉张裂陷带控制,在拉张应力支配下,岩石圈变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涌,而导致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在地壳浅成环境侵位。

6 海相沉积变质岩型:云南东川-易门、内蒙狼山。占全国铜矿储量的7.4%,主要出露环境是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盆地环境.

7 陆相砂页岩型铜矿:该类型铜矿,目前虽然探明的储量不多,仅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5%,但铜品位较高,以富矿为主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

8 次火山岩热液脉型:江西银山、福建紫金山铜金矿,产于陆相火山条件下, 与火山构造有密切关系,容矿围岩可以是同期火山岩及其爆发角砾岩、热液角砾岩, 也可以是成矿前的其它围岩。

9 陆相热水沉积岩型:云南金满

7、8、9 陆相砂页岩型、次火山岩热液脉型和陆相热水沉积岩型——目前只发现有中型规模矿床。

3) 铁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鞍山式铁矿): 总量达290亿吨,鞍--本地区120亿吨,冀东50亿吨,山西、江西等五省区120亿吨。围岩:变质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绢云母片岩、混合岩),磁铁矿为主,品位20%-40%

晚期岩浆分异型铁矿床(攀枝花式铁矿):攀枝花达63亿吨,围岩:基性-超基性性岩,磁铁矿、钛铁矿为主,含铁矿33%,TiO211.68%、V2O50.3% 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大冶式和邯式铁矿): 邯邢、晋南、长江中下游达50亿吨,围岩:中酸性花岗闪长岩与石灰岩接触形成的矽卡岩。磁铁矿为主,品

位:30%--50%

与陆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铁矿床(梅山式玢岩型铁矿):总量达16亿吨,围岩: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磁铁矿为主,品位35%-60%,富矿占一半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大红山式和蒙库式铁矿):云南、新疆达17亿吨,围岩:火山岩、沉积岩,磁铁矿为主,品位:35%-60% 沉积型铁矿床(宣龙式和宁乡式铁矿):河北宣化、湖北鄂西达47亿吨,围岩:沉积砂页岩、页岩、灰岩,赤铁矿为主,品位:30%-55%,磷高,难利用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铁矿床(白云鄂博式和石碌式铁矿):内蒙古、海南、甘肃、滇中30亿吨,围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受热液改造形成,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为主,有一定数量的菱铁矿,富矿为主,品位:31%-68%

6.评价一个矿床是否值得开采的要素(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矿床应该满足当前的工业要求,包括开采、冶炼和利用等方面的要求,那么评价一个矿床要根据许多条件,其中主要有储量、品位、伴生的有益组分、有害杂质、地质条件(矿体形状、埋藏深浅、地质构造情况等)、地理位置、交通及经济地理情况、选矿及冶炼技术、国民经济需要情况等。这些条件有的是不变的,有的是随着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变的。其中,矿床最低工业品位主要取决于矿床规模的大小,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和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可见此因素是变化的。

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

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品位、有益和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对非金属矿床,不仅要注意矿床的储量和品位,而且要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特点,有时这方面的因素,还是评价矿床的主要因素。

2. 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的需求及市场价格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类矿产的需要数量,矿床的地理分布等。在当前国际间矿产品贸易日趋扩大的形势下,要充分考虑矿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因素。

3. 矿床开采条件及环境因素

如矿区及其附近的动力资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交通运输和粮食、电力与劳动力供应,以及矿床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在评价一个矿床时,应该全面考虑上述各种因素

7.最低工业品位主要取决与哪些因素?

工业品位是指在单个工程(如钻孔或探槽)中单矿层或者储量计算的既定块段中,有经济效益(能够至少保证偿还开采、运输和加工利用等各项成本费用)的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是用来确定经济上可采或经济平衡的品位,也就是采出矿石的收入值等于全部投入费用、采矿利润为零时的品位。工业品位是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和需求程度而不断变化的

品位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 矿床的规模大小矿床的规模愈大,工业品位要求愈低。

2. 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如在斑岩型铜矿床中伴生的钴,只要达到万分之几便可综合利用。由于钴等有用元素的存在,扩大了矿床的工业价值,因此对铜的工业品位也可适当降低。伴生共生金属能够被综合利用的矿石称综合矿石。

3. 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如钛矿石,对不易冶炼的钛铁矿矿石,要求其中的TiO2含量不得低于8%~10%,而对易冶炼的金红石矿石,则TiO2达到3%~4%即有工业价值。

4. 伴生有益与有害组分矿石中伴生的有益组分和有害组分,也影响工业品位的确定。如铁矿石中若伴生锰、钒、钴、铌和稀土金属元素时,能提高矿床的工业价值,可以适当降低主要组分的品位。因此,查明伴生有益组分的含量及赋存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反,矿石中如果存在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有负面影响。例如铁矿石中含硫高,会降低金属抗张强度,使钢在高温下变脆;磷多了又会使钢在冷却时变脆等。因而需要限制有害组分的含量,所以有害组分也是衡量矿石质量和工业品位的重要标志。

8.矿床学科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及研究任务

第一,现有矿业基地和传统矿产资源日益减少,急需探寻深部隐伏矿床,建设新的矿业基地,发现新型矿产资源,以保证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因此需要扩展视野,从系统化、定量化与全球化的角度深入研究成矿规律。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如何尽量避免矿产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实现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重大的科技、经济社会问题。

第三,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为矿床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基础和平台,有

利于将矿床学的研究纳入整个地球系统之中,从而提高矿床研究的水平。

预计以上这三种趋势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着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任务。研究任务为:

1.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成效

当前矿床学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流体地质学、复杂性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新思路和新技术,深入研究各类矿床的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形成过程和地质特征,探索寻找大矿和矿集区形成和分布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全球成矿图的编制和全球成矿规律探索也日益引起关注。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矿床的特点,从地球动力发展演化过程来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

2.深入研究矿床特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对矿产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矿床有用组分利用率低的现状,要坚持绿色矿业的道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矿床勘查、开采和矿石选冶过程中,加强对矿床物质组成、构造、结构、产出特征的研究,以便做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物尽其用。特别是由于我国大陆具有复合-活动大陆特征,大地构造具有多旋回性,不少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多期次叠加,这就造成复杂成分矿石、难选冶矿石占有较大比例,这是我国金属成矿的一个特点。针对这一自然资源禀赋,更要坚持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而矿石物质成分与结构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3.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扩大资源领域

在21世纪,矿床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要预测和发现新的非常规矿产资源(新矿种、新类型、新性能、新用途……)例如地浸型砂岩铀矿床、天然气水合物和页岩气等新类型矿床。这也是保证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矿床学研究要与相关学科密切结合,研究和发掘多种矿物、岩石和地质体的有用性,为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做好基础工作,包括研究新的成矿作用、新矿床类型、新成矿环境、新矿种和岩矿新性能。在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时,低碳、低能耗和无污染的矿产资源新类型将受到特别关注,它们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解决这些问题,矿石学、矿石岩石学、非金属矿床学、矿物物理学、矿石工艺学、

岩矿材料科学和选冶科学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4.评价矿床环境质量、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尽量减少和避免矿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发展“绿色矿业”,使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矿床学家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加强与矿山废物综合利用、采选冶方法革新和矿床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矿床学基础研究(如矿床中有害组分的含量和扩散途径等),并积极寻找发现经济价值高、环境效益好的新类型矿床。为实现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矿产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并出现新型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将是必然趋势。

9.矿床学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内容

矿床学以矿床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以便预测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为了完成上述两项基本任务,矿床学需要研究以下具体内容:

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品位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测定矿体的形状、产状、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

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和演化过程,阐明矿床的成因;

研究矿床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矿床形成和分布与壳-幔作用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由上述可见,矿床学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它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矿产预测、找矿、勘探、评价和采矿、选矿、冶炼等工作,因此,它是国家建设很需要的一门地质学科

10. 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20世纪工业化进程对矿产资源的巨量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矿床学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

1.矿床成因研究及矿床分类的建立

矿床成因是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而成因研究是建立在对开采矿山的地质矿化现象的观察以及运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矿化现象的基础上的,以美国地质学家林格伦所提出的矿床分类表最具代表性,在其基础上逐步演变成被广泛应用的内生、外生、变质三大类成矿作用的分类体系。

2.层控矿床研究和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

20世纪中叶以来,层控矿床学和矿石岩石学兴起,强调同生成矿的重要性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的密切关联,对矿床成因认识有突破性进展,使矿床研究中关于水成与火成、内生与外生、同生与后生等不同观点的长期争论逐步趋向统一,这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视野,也给找矿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我国,层控矿床

地球化学研究推动了对多成因矿床的研究。

3.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规律

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广为传播,推动了区域成矿研究,阐述斑岩铜矿、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分布规律,对板块边界金属矿带的成因作了解释,开拓了用活动论观点研究全球成矿环境的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扩大到对大陆动力学及区域成矿学的研究。

4.海底现代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

分布广泛的现代成矿作用,不仅形成了有开发前景的新的矿产资源类型,也提供了可观察“现代矿床” 形成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并为认识古代海底成矿作用提供借鉴。

5.矿床模式研究

矿床模式是指在研究大量矿床的基础上,根据对矿床地质特征、产出环境、矿床成因的综合概括而建立起来的对某一类型矿床描述性的、定性-定量的和图示性的模型。矿床模式的研究,使人们对该类矿床的特征能有一个概括性、本质性的了解,减少了地质不确定性的影响,有助于建立清晰的找矿思路,提高矿产勘查的效果。

6.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

由于当今浅表矿床日益减少,矿业成本包括矿山环保成本不断增加,国际勘查界已将找寻大型、超大型矿床作为主要目标,以便获得巨大效益;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技术的进步并与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紧密结合就使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除以上六个方面以外,在成矿流体、成矿年代、生物成矿、海底热水沉积成矿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11.名词解释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是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的总称

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它是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由于矿床学是直接应用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地质学科,所以在早期也称为经济地质学。

第二章概念

1.成矿元素(“矿质”)的来源

(1)上地幔源(或“硅镁质岩浆源”):这主要是指由硅镁质岩浆源自上地幔携带而来的成矿元素所形成的矿床,其中最主要的有:岩浆结晶分异、熔离分异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MS金伯利岩Kimberlite中的金刚石矿床。

(2)地壳深部来源(花岗岩类来源,或“硅铝质岩浆重熔混浆源”):这主要是指在地壳的深部(一般大于15公里,温度600-700℃以上,压力大于200MaPa),发生硅铝质地壳的改造、变质和重熔,产生花岗岩。

(3)地壳表层来源:指来源于含矿建造(或矿源层)、与岩浆或混浆作用无关的、由地下水或上升的非岩浆热液溶解萃取的物质.

(4)地面来源:即指暴露于地球表面的原岩或原生矿床,经过表生风化等外生作用,其中的成矿元素形成了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5)宇宙来源:指从宇宙空间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宇宙尘埃等物质,形成矿床,如现在有争议的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ary Canada铜-镍硫化物矿床

2. 成矿流体(介质)的来源,成分及化学性质

成矿流体即在应力作用下能发生流动或变形,并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条件下的物质

1. 地幔流体:接来自于上地幔中的原生流体,未经过岩浆熔体阶段。前提是有深断裂作为通道。据高温高压实验推测,地幔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地幔排气作用将成矿元素搬运到地表。

2. 岩浆热液:由岩浆熔融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分异形成的,以水为主体,富含多种挥发份和成矿元素的热流体,深成热液和火山热液。

3. 地下水和天水:地下水渗透到一定深度被加热后,水温升高,溶解金属的能力增强,特别是从蒸发岩等围岩中获取盐分后,则成热卤水,溶解金属能力更增强,可携带Hg, Sb,As, U,及Cu, Pb, Zn至合适地点。

4. 变质热液: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矿物中的各种形式水及其它挥发分受温度、压力影响,从岩石和矿物中析出,发生活化转移而形成的热液

5. 海水溶液:和地下水一样,海水渗透到一定深度被加热后,水温升高,溶解金属的能力增强,特别是从蒸发岩等围岩中获取盐分后,则成热卤水,溶解金属能力更增强,可携带Hg, Sb, As及Cu, Pb, Zn至合适地点。

6. 混合热液

热水溶液主要是卤水,含有溶解的盐类如NaCl、KCl、CaSO4和CaCl2。盐度范围从海水的 3.5%到海水盐度的十几倍。这种卤水能溶解少量的Au、Ag、Cu、Pb及Zn金属离子,高温热卤水溶解金属的能力尤其显著。普遍认为在气水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气水热液的化学性质是变化的。它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流经围岩性质的不同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作用,气水热液与其他溶液的混合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3.地壳中流体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流体,即能流动的物体,地壳中的流体,按化学成分及存在形式分为以下四种:

1. 硅酸盐熔融体, H2O<5%,(表现形式,下同)岩浆

2. 以水为主的流体:①岩浆水②变质水③海水④卤水⑤地表水

⑥地热水。

3. 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有机流体。石油,天然气

4. 存在于矿物和岩石中挥发分① H2O ② CO2 ③卤素④其它(N2、 H2S、O2、 H2、惰性气体)

其中,与热液矿床形成有关的流体,主要为以水为主要成分的热液,按产状和成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热液、变质流体、海水、热卤水(包括地热水)、地下水(大气降水)。

4.控制热液中成矿物质富集的原因

1.温度的降低

热液温度的降低会引起一些成矿元素的化合物或络合物溶解度的减小,导致这些元素的沉淀。同时温度的降低可引起溶液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增加,因而S的浓度增高,从而有利于硫化物的沉淀。

2.压力的降低

能促使某些含挥发分化合物的分解,导致矿质的沉淀

3.pH值的变化

许多络合物或易溶的化合物,只能在溶液的一定pH值范围内才是稳定的,当pH值超过这个范围时,就会引起这些化合物的分解和沉淀。

4.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氧化而发生的沉淀还原作用在许多硫化物矿床中对矿石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硫酸盐还原为还原硫(H2S、HS),而促使成矿元素的沉淀5.离子交换反应

6.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

当不同成分或不同性质的溶液混合后,会改变含矿热液系统的状态,破坏溶液的化学平衡,促使某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产生矿物的沉淀。

5.成矿物质的搬迁方式(元素的迁移形式)

1. 呈络合物形式:

这是成矿物质最主要的搬迁形式。流体中常含有大量的络合剂,如F、Cl、S2、H、OH等,它们与金属成矿元素结合形成络合物。

2. 以卤化物的形式迁移

金属在热液中是以能够分解为简单离子的易溶卤化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卤族元素对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可能起了一定作用,但主要是在高温气化热液阶段

3. 呈真溶液的形式:

、KCl、NaCl等,呈离子状态,溶解方式,主要是可溶性盐类物质,如CaSO

4

如Fe2+SO

硫酸亚铁,但自然界中易氧化,难以稳定。

4

4. 呈胶体形式:

胶体是一种其直经介于真溶液与碎屑之间的一种溶液,胶体带有电荷,同种胶体带有相同性质的电荷。

5. 呈被吸附的形式:为极为微细的微粒,被黏土矿物,有机质等吸附。

6. 呈碎屑、机械破碎形式。

6.不同性质的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地壳中的流体经过水-岩反应和其它地质作用形成成矿流体,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等改变,矿质从成矿流体中沉淀出来形成矿床。下面将对主要与成矿有关的不同性质流体及其成矿作用进行分别论述:

A.岩浆热液

指由岩浆或熔融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分异形成的流体。广义的岩浆热液是指所有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包括由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分异出来的热液和岩浆在结晶分异作用过程中分异出来的热液,也包括一些与岩浆达到同位素平衡的围岩中的热流体。研究表明,岩浆热液是一种以水为主体,富含多种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热流体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热液矿床已可明确地看作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作用形成的,例如与花岗岩类有关的一些W,Sn, Bi, Mo 等热液矿床、斑岩型矿床和伟晶岩型矿床等;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的 Au,Cu,Fe,Pb,Zn 等单成因或多成因热液混合矿床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从岩浆中分异出的热液直接参与了成矿过程;岩浆活动加热周围的地下水,使之变成成矿流体。

B.变质流体

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因矿物和岩石的脱水作用(或称去挥发分作用)而形成的流体。属HO2-CO2 型流体,成分变化范围大,盐度一般小于 3%, CO2 密度可高达 1.23g/cm3。流体性质取决于变质程度和脱水原岩。低级变质岩-富 H2O;高级变质岩-富 CO2;原岩为蒸发岩-富 NaCl 卤水

与变质流体有关的成矿作用,包括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金矿床、与剪切带有关的太古宙变质流体成矿金矿床等。

C.热卤水及其成矿作用

水是指盐度大于 50g/L,以 NaCl 为主,并富含 I、Br、 B、 Rb、 Cs、Sr、 Ba 及成矿元素的天然加热水体。热卤水的温度大多<200℃,属于中低温的范围,矿化度最高可达 360g/L,且随着矿化度的增高,成矿元素的含量也增高。热卤水可经几种作用形成,可以是海水蒸发浓缩而成,可以是陆相盐湖成因,可以是盐矿溶滤形成,也可以因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长期大陆盐化而形成。不同环境形成的卤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差异,成矿特点也不尽相同

与热卤水有关成矿作用典型成矿作用: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产在碳酸盐岩中。红层铜矿、含铅锌页岩、含铅砂岩、石油天然气。

D海底热液及其成矿作用

海底热液的来源有海底火山喷发和海水向下渗透,与海底喷出玄武岩及沉积岩相互作用,在深部汲取岩浆热和部分组分,沿断层上升,喷出海底形成矿床——现代大洋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古代 SMS 型 VMS 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等。

7.元素聚集成矿的的原因和方式

元素能否富集成矿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1.元素丰度

一般说来,元素丰度值高的元素在地壳中比较容易富集成矿,并形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规模巨大的矿床,如铁矿、铝土矿、石灰岩和盐类矿床等;

2.元素的聚集亲合能力

元素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元素克拉克值的高低,还决定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聚集能力强的元素易于成矿,反之就不易成矿。如金的克拉克值相当低,但其有较强的聚集能力,因而在地壳中常有大型金矿产出。

3.成矿地质条件

矿床不是偶然地产在地壳内的,而是在有利地质环境一定阶段的特定物理

-化学条件下成矿元素含量与其丰度值之比的产物。因此,元素能否富集成矿与成矿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有些元素的富集成矿对地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易形成各种成因类型的矿床。分散元素在特殊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下经过更复杂的地质过程达到超常富集程度后,是可以形成独立矿床的。

在成矿过程中,成矿元素绝大部分是呈固体矿物出现的,但也有一些呈气体、液体产出。在自然界中,元素的聚集形成矿石矿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结晶作用、化学作用、交代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及类质同像置换作用等。

1.结晶作用

岩浆结晶作用岩浆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随着岩浆温度、压力的降低而达到其中某一矿物的饱和点时,该矿物就会从岩浆中结晶出来。

凝华作用岩浆的热能使一些易挥发的物质气化,并沿着岩石裂隙逸散,它们在火山口、喷气孔或者浅成侵入体周围,直接结晶形成凝华物,如火山口附近的自然硫等。

蒸发作用在天然盐池中,当海水、湖水受蒸发而逐渐浓缩,盐在溶液中的浓度不断增加,最后达到饱和而结晶出来。一般卤水中的成分是复杂的,所以在其浓缩结晶过程中,不同矿物的饱和点和结晶有先后顺序,一般是硫酸盐-氯化物-石盐-钾盐的顺序。

2.化学作用

一些矿石矿物不是由结晶作用,而是由化学反应生成的。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三种作用。

(1)化合作用

自然界中各种固相、液相、气相物质的长期作用都可以形成一些新的矿物。如火山喷气,含有许多有用元素和化合物,在与大气相混合的过程中,可发生化学反应,促使一些矿物的生成。

(2)胶体化学作用

胶体溶液是地质作用中广泛存在的分散体系,具有介于悬浮液和真溶液之间的性质,它可以通过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产生。细分散体系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因而它们可以通过吸附作用或离子交换作用,把某些有用元素固定下来。当分散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失去电荷而变为电性中和时,就失去了相互的排斥力,开始发生凝聚作用,结合成较大微粒,并在重力作用下陆续沉淀下来。(3)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对某些成矿物质的聚集具有重要意义。如煤和石油的原始物质是生物遗骸。

3.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实质上也是一种化学作用,在各种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所谓交代作用,即是溶液与岩石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分的带入和另一些组分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因此也称为置换作用。4. 离子交换及类质同像置换作用

离子交换这种成矿方式,在内生和外生作用中都广泛存在,尤其在许多稀有、分散元素矿床形成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8.元素迁移过程及成矿流体运移

孔隙与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是指颗粒之间能够容纳通过流体的空隙,孔隙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称为孔隙度。孔隙度的大小范围可以从致密无空隙到50%的孔隙度。如果岩石由均匀一致的球形颗粒堆积而成,则最小孔隙度为25.95%,最大为47.64%。自然平衡过程中,颗粒总是以最紧密结构堆积,产生最小孔隙度,当球形颗粒无序堆积时,产生最大孔隙度。不规则带棱角的碎屑堆积其孔隙度大于球形颗粒,细碎屑堆积物孔隙度比粗颗粒堆积物孔隙度大。

渗透率

渗透率是指流体通过岩石的难易程度。岩石的渗透率依赖于岩石孔隙度及孔隙之间的连通程度。

元素迁移过程:

物理过程,沿断裂通道迁移

物理过程,沿褶皱产生的裂隙迁移

物理过程,角砾岩化破碎形成运移空间

化学过程,交代(蚀变)作用

9.岩石组构观察方法及意义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可统称为矿石的组构。

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必须在野外观察矿床、矿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方法进行。野外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室内对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的全面认识。

在进行野外地质观察时,应注意矿体的形态与产状及变化,矿体与围岩的关系,矿体周围的角砾化、片理化、蚀变、构造错动形迹等特征。对沉积矿床,要注意观察矿层由顶板至底板以及沿矿层走向矿石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对脉状矿床要注意观察各矿脉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以及各脉体内矿石的结构与构造特点。

在全面野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矿石进行大比例尺素描或拍照,并采集各类矿石标本,磨制代表性矿石的光、薄片,以便进一步观察。一般来说,矿石的结构主要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矿石的光片来确定,对由粗大颗粒构成的粗粒结构矿石,也可用肉眼、借助放大镜直接观察确认。矿石的构造通常用肉眼、并借助放大镜观察、确认,但有时也磨光片(薄片)、用显微镜观察一些细小的显微构造。

意义: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矿石形成过程的记录,研究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简称组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研究矿石组构可以帮助分析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成矿作用特点、成矿过程以及矿床形成后发生的变化过程,从而提供有关矿床成因方面的资料和有助于矿产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了解各种有用组分在矿石中的分布情况和赋存状态,以及有用矿物的粒度、形态和嵌布特征,为进行矿床的经济评价,选择最优的技术加工方法。

10.韧性切带型金矿床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流体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反应,使原来的矿物组合转变为一组新的组合,在新的条件下更加稳定的矿物。反应过程中,流体的组分也随之改变,形成与新矿物组合相互平衡的流体。是形成成矿流体及矿质沉淀的主要条件。

剪切带型金矿主要是深层次韧性剪切动力变质热液流体与剪切带内及其两侧岩石发生蚀变反应,并活化淋滤变形岩石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运移(并萃取沿途岩石中成矿元素)至中上层次韧脆性变质带内,在扩容带、交错部位等发生脉状、浸染状矿化,

岩体体与剪切带内及其两侧岩石反应形成蚀变带是剪切带内流体活动的重要标志。与剪切带金矿化有关的典型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尤其是铁白云石化)、钠长石化、绿云母化及其黄铁矿化。

举例绿片岩:剪切带内蚀变类型除受控于流体成分外,还包括: (1)原岩成分;原岩成分对蚀变矿物组合的控制在流体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显得特别重要。 (2)剪切带及其两侧岩石的渗透率及水/岩比值;总的来说,剪切带内及附近岩石的渗透率较远离剪切带的岩石高,因此,剪切带利于流体的活动,也利于对原岩的交代。流体与原岩的反应不仅改变了流体,也改变了原岩的成分和物化性质,并可能促进成矿物质的沉淀。 (3)流体及周围介质的温度、压力条件。

11.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的确定

成矿期是指在一个具有相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的较长地质作用中,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它代表一种地质作用和一个较长的成矿作用过程。成矿期是根据成矿作用不同和物理化学条件的显著变化来确定的。不同成矿期的成矿作用、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的条件不同,形成的矿化类型、矿体和矿石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确定成矿期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对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的产出特点;应结合该成矿期中典型的矿物组合和矿石构造的特点

成矿阶段是指在成矿期内一个较短的成矿作用过程,表示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矿物在相同或相似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过程。

1.矿体构造标志

脉状矿体的穿插关系为早阶段矿脉被晚阶段矿脉穿插、交截,被截部分常有位移现象

2. 矿石构造的标志

脉状、交错脉状和网脉状构造早成矿阶段形成的矿石受构造错动、产生裂隙后,晚成矿阶段的产物可以穿插、叠加其上,形成各种脉状穿插的矿石构造。

角砾状和环状构造矿石早阶段形成的矿石或矿化围岩受构造活动破碎后,被晚成矿阶段的产物所胶结,或以角砾为中心顺序沉淀成环状产物,有时可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