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

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他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C.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D.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2.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需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帧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3.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清末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王夫之不反对清朝统治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4.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黄氏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5.

明清之际一些独立特行的学者们作出了一些典范性成就,在为学之道上体现出超越传统的动向。他们“超越传统”的主要表现是

①提倡经世致用②促进社会转型③提倡工商皆本④否定封建理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

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日:“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7.

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

A.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

C.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

8.

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后世民众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

C.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D.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9.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0.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

C.社会教化的作用

D.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11.

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1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13.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4.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15.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

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指出,圣人“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正是华夏“自畛”以“绝夷”思想的体现。其根本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华夏之民“贵”于夷狄。因此,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至于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

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在此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显著变化。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既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博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举国四万万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标。

——摘编自互联网《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试卷答案

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即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加强、理学对人性的压制以及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怀都是明清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ACD错误。

2.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3.B

革命者对王夫之的宣传主要是从革命者立场出发,清政府从“忠君守礼”进行宣传,都体现出从各自立场出发,可见,历史评价与政治现实有密切关系,故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C 中多面性不是评价标准;D中无法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

4.D

试题分析: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但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B项错误,”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说明黄宗羲的思想有对儒家思想继承的一面;C项错误,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材料不能体现;D项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结合材料可知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提出君臣平等,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局面·黄宗羲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黄宗羲的思想以及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5.C

①选项提倡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符合“超越传统”的表现;②选项促进社会转型并不是

明清思想家们的主张;③选项提倡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符合题意;④选项否定封建理学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我们只需要从选项中找出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即可(本题是①③选项),利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6.A

根据材料中程颢所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反映程颢思想也带有心学倾向。故答案为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材料不能反映程颢也有这种观点,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排除C项;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材料不能反映二者走向对立,排除D项。

7.C

由材料可知,李贽对封建统治者的伦理观显然是不认同的,并认为所谓的伦理准则实际上是博取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可见其意图在于揭示这种欺骗,C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并非李贽的真实意图,排除。

8.B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并未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选B不合史实,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之际思想批判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也造成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对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9.D

依据材料“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明朝中后期相关知识可知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对“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的准确解读。

10.D

材料表达的是“教人”和“人伦”“风俗”……“国家”的关系,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故选C。材料表达的不单是教化和国家的关系,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和“君主专制”,不选BD。

11.B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

12.B

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错误。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经济思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大意,即政府干涉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3.C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 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14.B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主权在民学说,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

15.C

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

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6.(1)基本主张:主张“农商皆本”;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追求个人享乐的社会风气

(2)特点: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借助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力量;从反封建神学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

(3)不同影响:中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

西方——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思想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思想家的进步思想、西方思想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农商皆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中可以概括出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从材料“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3)从材料“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17.(1)

王夫之:狭隘的民族主义;夷夏之辨,贵华夏,轻夷狄;认同华夏政权内部的改朝换代;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统治会导致天下大乱。

梁启超:合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族团结;以“保种救国”为目标;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王夫之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明朝灭亡,清王朝建立,少数民族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夷夏观念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受国外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共同影响:推动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提供借鉴。

(1)由材料“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内中夏,外戎狄”“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可见王夫之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贵华夏,轻夷狄,认同华夏政权内部的改朝换代,但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统治会导致天下大乱。由材料“合族民族主义”“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保种救国”“合族救国”,可以归纳为:合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族团结;以“保种救国”为目标;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王夫之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要从传统宗法观念、夷夏观念、儒家思想和清朝入主中原的现实等方面归纳。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民族危机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受国外民族主义思想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对比,可知,民族主义是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它还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提供借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操作、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概括历史现象特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整合知识的能力;养成分享和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和组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幻灯片;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深深体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树立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也有学习、也较感兴趣,同时大多数知识点主要是识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殷商:甲骨、陶器、青铜器 ⑵秦汉:竹木简牍和缣帛(竹简太重、缣帛太贵,难推广) ⑶西汉;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纸质较粗糙) ⑷东汉: (105年)蔡伦用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每印一页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课本插图)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单个反体字,排版印刷后可拆散,反复使用。)(《活字版印西夏佛经》课本插图)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精练(带答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 出题人:景秀敏审题人:侯宝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D.胡适 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前导学】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把握三点 1、原因:重商主义政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3、影响:①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 二、“文艺复兴”把握五点 1、背景: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②独厚的条件:经济繁荣、人才优势、文化遗产丰厚。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4、成就: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②“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5、传播及意义:⑴扩展到西欧: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等。⑵意义:①思想上,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文学艺术上,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③自然科学上,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三、“宗教改革”把握三点 1、背景:①文艺复兴的影响。②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兴起:①标志:“九十五条论纲”。②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3、扩展及意义:⑴扩展: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⑵意义:①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②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整合拓展】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①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工商业者主权; ③地理上,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 2、萌芽时间、城市:①时间14、15世纪;②城市:佛罗伦萨(★欧洲金融中心)和威尼斯等。 二、文艺复兴 1、原因:①经济: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③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存、典籍和汇聚众多人才。 2、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助古代文化宣传自己主张:文艺复兴,康有为变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 ★欧洲历史上第一、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3、核心思想:①“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②但它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等系列问题出现。 ★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生;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4、主要领域的重大成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通过对海峡两岸交流情况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两岸隔离对我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通过对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精品教案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B重点与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分析导言与导入新课】 人文精神 1、含义: 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它和人文主义一样是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发展于文艺复兴,但是人文精神最后还经过了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滋养,对人和人性有着比人文主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2、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神的敬畏与崇拜? 由于早期人类知识匮乏,对于自然界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处于对自然界的恐惧、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所以早期人类流传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我们今天就讲一个关于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课后答案全集.

第1课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仁者爱人”,“礼”就是“克己复礼”。 2.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老子的“道”是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是指世界本原,它高于万事万物并凌驾于天之上。 阅读与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儒家学派,以“仁”“礼”为核心学说,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因而成为“显学”。 儒学仁爱德治礼教的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后,儒生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1、分析“畏天命”的真实内涵。 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但要优先重视人事,人主观上要积极主动去探寻“天命”。 2、对比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材料一体现了商周延续下来的天命观。神的世界即“上届”有一位统治者,他仁慈聪明,常常降临下届,考察民情,并相应的对人世事务作出安排。 材料二体现了老子的天命观。他认为“天”是一种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天命观。他怀疑鬼神、重视人事,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力量的存在。 第2课 自我测评:1.列举(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①儒家。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性善论”。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和“礼教”、“礼法并施”以治国。 ②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③道家。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与顺从自然的观点。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提倡变法革新。 ⑤兵家。孙膑受《孙子兵法》和其他各家的思想影响,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诸子百家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 ①礼乐崩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②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播交流、交织重组。 ③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为各种学派提供了宽松活泼的学术环境。 ④宫廷文化官员下移,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与探究:儒家学派为什么会成为显学? (解析:一种历史现象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①晚周时期社会大动乱的形势,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儒家学派的“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大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第3课 自我测评:1.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集体备课教案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B重点与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分析导言与导入新课】 人文精神 1、含义: 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它和人文主义一样是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发展于文艺复兴,但是人文精神最后还经过了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滋养,对人和人性有着比人文主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2、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神的敬畏与崇拜? 由于早期人类知识匮乏,对于自然界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处于对自然界的恐惧、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所以早期人类流传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他们会妒忌、会爱、会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