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 美国与南亚关系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 美国与南亚关系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国际政治)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2. 海伍德《政治学》

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

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

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

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

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

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6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1.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2.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战后部分

3.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

4.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

5.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6. 北大期刊《国际政治研究》

7. 《世界知识》期刊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作者:

赵干城

发表杂志:

《亚非纵横》

出版时间:

2011年第5期

内容简介:

2011年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新的南亚战略的关键一年。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南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恐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谋求一系列改变,美国选民也希望看到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战略,其中显然包括了反恐这一领域。对奥巴马来说,要实现其在上次大选所许的承诺,恐怕阿富汗是绕不过的一关,也是外界可能赖以评判其新战略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军方果然不负当局的希望,于5月1日给华盛顿带来了击毙本·拉登的好消息。该消息的地缘政治效应扩散之际,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初步勾勒出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本文拟从此点切入,进而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本地区的大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开展合作的前景。

一、拉登之死与美国的策略调整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是反恐战略的一个构件。在小布什政府将全球范围的反恐视为美国主要战略重心后,美国连续发动两场战争,已经耗上了持久的时间和投入。两场战争的实际结果虽然因立场不一而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但没有人认为美国在这两个战场上获得了终结性的胜利,相反这种胜利已经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目标。奥巴马的“求变”策略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并认定从打击恐怖主义的角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基地”组织应是打击的重点。相比之下,美国应尽早结束在伊拉克的行动,转而投入阿富汗,为早日结束这两场战

争做准备。由于这个原因,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阿富巴问题成为候选人竞选辩论中唯一的外交议题,可见这项战略调整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必定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作为这项策略的重要成果,击毙拉登显然成为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行动。自从奥巴马2009年12月1日在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下一步究竟如何走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奥巴马设下的撤军日期也为阿富汗问题的解决方案增加了时间压力和紧迫性因素。美国新增军队进入阿富汗以后使在阿美军增加到了10万,加上美国的盟国也贡献了1万以上的新增兵力,联军在优势兵力的鼓舞下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取得部分阶段性的胜利,但离奥巴马及国际社会普遍认定的解决标准还是有相当距离,即联军将维持阿富汗安全和稳定的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队和警察,以便为美国和其盟国下一步行动提供空间。美国大量使用无人机的战术将打击的目标定在消灭“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首领,并在地面上发动一些新的进攻性战役,但美国仍然极其需要有象征意义的胜利。击毙拉登可以说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案例,可用以证明奥巴马政府新的阿富巴战略在顺利运作。但这项战略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奥巴马能否完成他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即结束上届政府发动的这两场战争,将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回。6月23日,奥巴马在白宫宣布了他在阿富巴问题上

的重大战略决定。美国将从7月开始逐步从该地区撤军,至2012年夏季完成3.3万美军的撤离。该消息宣布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论者多将其与1个多月前在巴击毙拉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这位总统在撤军的演讲中也确实将两者做了一定联系。美国认为这些都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做出了调整。这个乐观的基调在分析人士中引起不同的回应,例如“华尔街日报”当天发表的评论就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令人鼓舞,并可以改善他在国内的政治支持率”,但“福克斯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员却认为“奥巴马此举显示他并未从此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走向了另一面。他现在给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设立了一个不现实的时间框架”。[1]这些意见不一的评论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在美国国内远未取得共识的现实,在国际上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国决意要从阿富汗撤出相当一部分军队,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一定会对本地区的安全结构产生影响。

奥巴马的阿富巴战略首先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是在巴基斯坦。美国无视巴的主权未加警告在巴境内击毙拉登,以及奥巴马谴责在巴有“支持拉登的网络”并声称要进一步调查,这些事态令巴局势陷入动荡,巴公众则对他们的政府与美国长期合作反恐竟然得到这种结果深感愤怒。很多分析都认为击毙拉登将损害美国与巴基斯坦现有的合作关系,而且必定会导致“基地”组织首先在巴基斯坦实施报复性的攻击行动。因此巴政府面临的是一个两面受到攻击的状况,将迫使巴政府和军方采取反击行动,这又可能使华盛顿更不信任巴。美巴关系因拉登之死而趋于恶化。形势的这种发展实际上非常不利于美国接着必定要出台的阿富汗策略,因为很显然击毙拉登是为更重要目标服务的,如奥巴马不能实现其结束阿富汗战争的承诺,则击毙拉登的政治效应按美国竞选政治的规律将很快消退,这个反恐胜利恐怕不会太有助于他连任,结束战争或基本结束战争则都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应,但后者却和巴形势密切相关。如美巴关系严重恶化,白宫的阿富汗策略将面临难产。基于这个考量,参院外委会主席约翰·克里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接踵访巴,力图缓和局势,但裂痕已然形成,要完全消除也难。巴政府对美国的行为将做如何反应还存在一定变数,但在所谓“后拉登时代”巴基斯坦的相关政策将朝着更为战略自主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阿富汗政府对拉登之死做的反应比较微妙。除了对美表示支持外,阿政府事实上加快了与塔利班谈判的步伐,并向外界公布了美方不但知晓而且也参与的事实,这透露了美国阿富巴策略的演进方向,美将利用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谋求阿富汗问题的最终解决。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最终方案在华盛顿仍存在争辩,无论是两党还是军方与行政当局之间都存在不同看法,奥巴马的首批撤军3.3

万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如何解读其中的含义见仁见智,似乎还不能得出美国和其盟国将完全从阿退出的结论,但美国的初步撤军方案与美国与塔利班的接触预示着美国也许希望在大量军事行动之后逐步达成政治解决,为最

终向阿富汗政府移交维护稳定和治安任务奠定基础。虽然华盛顿尚未公布美国的战略意图,但其盟国已经在奥巴马宣布撤军后纷纷宣布了各自的退出方案,其中包含的共同点基本都是要求阿富汗政府负责这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并为此设置了各自的退出时间表。可见西方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策略是朝着某种脱离的方案发展的,虽然脱离的程度究竟有多大还是要看美国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阿富汗

政府谋求政治解决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卡尔扎伊政府在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相关策略调整中将居相对更重要的地位,以当前形势的发展而言,美国就算是以前曾经有过在喀布尔“换将”的想法,在目前的时间压力下,诸如此类的计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代之以能够取得看得见效果的手段,因为下届总统的选举在华盛顿已经拉开帷幕,再者美国恐怕一时也难以找到更好的代理人。

综上所述,美国借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在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后,将其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的行动将在本地区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与其他大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也与本地区未来的和平与稳定有密切的联系。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拉登被击毙后对俄罗斯的访问就表明了新的战略形势呼之

欲出,需要有关各方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以应对充满变数的南亚地区安全前景。

二、美国策略对周边地区大国的影响

美国在阿富汗的举措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取得何种结果是和巴基斯

坦局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看来究竟是否系“利益攸关方”可能还无定论。但中国和印度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两国是否系“利益攸关方”主要由两国自己的看法所决定,美国如何看并不重要。比较而言,印度与阿富汗并不接壤,因而还不是紧邻,但印度对阿富汗的关注和投入是巨大的,自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印度成为美国领导的联军以外对阿富汗援助最大的国家之一,是阿富汗重建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迄今印度向阿富汗投资已逾20亿美元,[2]主要集中于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如热电厂、变电站、大型水利工程、高速公路、乃至议会大楼等。根据常识判断,这类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通常是由政府来主持的,私营部门一般不大可能在形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冒险投资,说明印度政府对阿富汗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同样,印度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小国同时运行着4个领事馆和1个大使馆,应该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印度虽然并不派遣任何军队进入阿富汗,但对阿富汗事务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有极大的投入,用印度外交部网站上的正式用语来说,印度之所以关注阿富汗是因为“印度与阿富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关系,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势力对印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印度全力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3]看来印度将其对阿富汗的关注与反恐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个看法在巴基斯坦有很大争议,后者

认为印度在阿富汗的意图有更深远的战略目的,主要是针对巴基斯坦的,旨在利用阿富汗与巴的漫长边境向巴施加压力。这种看法在伊斯兰堡有很高接受度,使阿富巴地区的前景面临新的变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美国为首的盟军撤离阿富汗,是否会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展开新的对峙?

印度对美国撤离阿富汗持谨慎的观望态度,但对拉登被击毙后的阿富汗形势有预期。5月12-13日,印度总理曼·辛格对阿富汗进行了一次事先未经宣布的突然访问。由于这次访问距拉登死后不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印度已经在为阿富汗未来局势做准备,即如辛格总理所强调的,印度在政治上支持卡尔扎伊政府维护和平与稳定,经济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包括给予阿富汗另外5亿美元的援助,以及鼓励印度私营部门对阿投资,在反恐领域,印度强调和阿富汗的共同利益是继续打击恐怖组织。[4]印度总理在公开场合避免提及印度是否赞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和解的努力,但大部分分析家都同意,印度事实上是反对可能给予塔利班任何机会的行动的。就印度的战略利益而言,与塔利班和解将扩大巴基斯坦的影响,这似乎并不符合印度的需要。但印度的这个战略思考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如果印度希望阿富汗在美国撤出后继续保持和平与稳定,又如何可能排斥巴的影响和作用?换言之,没有巴的全力参与和合作,阿富汗的局势即使不是全面反转,至少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稳定。而印度如果确实希望在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发挥作用,保持该地区的稳定恐怕是符合印度利益的。也许是这个因素,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秘书在伊斯兰堡举行了工作会谈,并且在7月继续升级为两国外长在新德里的正式会谈。尽管两国仍未真正解决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的某些核心问题,但两国显然在拉登击毙和美国的新动向产生后已经意识到有必要讨论更重要的安全问题:如何面对阿富汗变局?

阿富汗形势对本地区另一个大国中国的影响可能更具直接的意义。与印度不同,中国的新疆地区与印巴阿三国都接壤,而新疆也是中国国内恐怖势力与境外极端主义最为密集交接的地区,例如在该地区的喀什与和田连续发生的恐怖骚乱事件,根据中国警方的调查,是和“东突组织”设在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恐怖分子在进入中国境内从事破坏活动之前曾受训于设在巴基斯坦的营地。[5]虽然中国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但美国的所

作所为客观上将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积极的讨论。有论者以为美国撤出后留下的“阿富汗残局将中国的作用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中国既是阿富汗的邻国,也是新兴大国,有理由关注美国留下的摊子,尽管现实主义者会认为,中国支持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努力应该是中美更宏观的讨价还价的一部分”。[6]美国是否会接受与中国就这个问题讨价还价暂搁一边,令人关注的是阿富汗局势演变的潜在影响。

从中国的角度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至关重要的,理由至少有三点。首先他们都是伊斯兰国家,与中国的穆斯林主要聚集区山水相连,如果那里战火连天,中国的新疆地区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用说实行战略性的经济大开发。其次,中国境内的主要极端势力组织自冷战结束后就一直视这两个国家为他们的活动基地,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打击的首要目标虽然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客观上也限制和打击了以“东突”为代表的中国境内恐怖组织的活动能力,因此防止国际恐怖势力在这两个国家的大规模复苏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再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基础,也是中国稳定南亚周边的关键。美国及其盟国从阿富汗退出,也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从南亚地区退出,可能会导致再次产生后冷战初期的南亚局面:当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出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急剧下降,战略目标几乎缩减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一节,说得更明白一点,美国当时的目标主要就是防止印巴开发核武器。这个目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仍然没有导致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兴趣上升,直到“9·11”袭击事件爆发。虽然历史并不会完全重演,但奥巴马上台前后对该地区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指向美国的新的亚洲战略,其中南亚的地位和作用都含糊不清,与小布什政府的“大中东计划”简直有天壤之别,甚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奠定的美印关系都可能有一定的变数。这个战略性变化应予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超级大国退出本地区可能会伴随着地区形势产生新的震荡。以阿富汗局势而言,卡尔扎伊政府及其背后的美国如果能与塔利班达成可持续的和解协议,则对该地区的稳定是有利的。但这种前景的几率究竟有多大,

现在完全看不出。美国自2009年增兵3万以来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否足以奠定阿富汗安全形势的稳定基础也是难以判断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断,美国撤离阿富汗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如奥巴马所期望的完全撤离,将维护安全与和平的任务转交于阿富汗政府,另一是美国做部分撤离,但仍在阿富汗保持相当程度的军事存在,包括现有的军事基地,以防止极端主义势力在喀布尔卷土重来,同时也便于控制中亚和东亚间的枢纽。这两种可能的前景都显示了未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存在着多种变数,对有关的地区大国将产生政策和行为上的重要影响,中国和印度可能是首当其要者。这对中印关系意味着什么呢?

三、中印在本地区的合作前景

中印关系包含诸多层面,其中在南亚地区进行合作应当说是前景并不被看好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并非南亚国家,而印度是南亚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因此从地缘政治的利益竞争角度确实不易在南亚打造中印合作关系。一直以来,印度对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和存在都取警惕的态度,巴基斯坦因素不用说,就算是和中印都保持友好关系的其他南亚国家,印度也对所谓中国扩大影响的行为持防范的心态,例如中国与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合作,印度都有担忧,这从印度的媒体和学界的观点中可以很容易发现。“9·11”以后,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对南亚的关注骤然加大,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更是持续10多年没有最终结果。随着美国相关策略的调整和南亚安全形势产生的新的变数,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似乎不容乐观。这对中印都是挑战,因为动荡的南亚不符合两国的利益。这里有几个因素应可促进中国与印度在美国撤离阿富汗后就南亚地区局势展开新的合作。

首先,中印对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都没有直接加入,对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和西方某些看法持严重的保留态度。“9·11”以后,西方舆论把对抗的矛头指向伊斯兰世界,小布什政府连续发动的两场战争在广大伊斯兰世界是不得人心的。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对这个矛盾持谨慎的态度,从原则上说,两国也万难赞同把矛头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做法。虽然美国为首的西方很快改变了这种带有严重意识形态冲突的说法,但事实是美国发动的这两场战争的被攻击对象都是伊斯兰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的外交政策来说,支持国际社会反对国际恐怖主

义的努力,这并无问题,但是否一定具体到支持美国领导的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则可存疑,事实上对西方利用反恐推行的如此霸权主义的行为,两国都是难以接受的。

第二,中印两国一向主张地区事务应由地区内的相关各方共同协商解决,不同意外部势力利用各种借口对地区事务的干涉。印度对这个问题有着特别的敏感,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最典型者如克什米尔争端,印度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举行的“西姆拉会议”及与巴达成的协定就已明确声明印巴争端必须

由两国自行解决,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介入。在阿富汗问题上,虽然美国打的反恐旗号使大部分国家不便于公开反对,特别是美国在开始反恐战争以后,逐步加大调整对印度的政策,使印度在美国等外部势力介入南亚事务方面更多地采取了不争辩的政策,但印度地区政策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这个情况和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印度的表态有相同之处,当时印度已经和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难以公开批评苏联的政策,但印度同样也没有公开支持苏联的入侵。对印度的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的政策有着各种解读,但印度反对的基本立场是清楚的。中国对美国领导的西方联军大规模进入阿富汗也持相当的异议,尽管中国的官方立场是支持反恐。这从中国学界对美国在本地区进行长达10年的军事行动均持的批评态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外,阿富汗作为与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长期驻有大量北约成员国的军队,这客观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至于美国对巴基斯坦所采取的重压政策,包括在击毙拉登行动中及以后美国的行为,中国的媒体都予以尖锐的批评。中印尽管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未必意见都一致,但在反对地区外势力介入本地区事务甚至强行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和价值,是持严重保留态度的。

第三,美国及盟国在阿富汗久战不决,对本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印两国共同感受的一个因素。阿富汗局势的剧烈波动以及巴基斯坦国内不断产生的极端势力活动,给本地区的安全局势带来巨大的影响,印度固然认为从阿富汗扩散到巴基斯坦的国际恐怖组织是印度在本世纪头10年遭受各类恐怖袭击的源头,中国事实上也是在南亚越演越烈的恐怖活动的受害者,包括“东突组织”在阿巴地区设置的训练营和他们不断加剧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

造成的损害。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趋势仍在扩大,成为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一个消极后果,承受这种后果的不但有美国及联军在阿富汗的损兵折将,也包括中印等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和印度恐怕也将继续承受美国退出阿富汗以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美国在南亚进行的反恐战争给中印关系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本文的立论角度看虽然是负面的,但却将使中印关系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有新的合作前景,因为有几个关键条件可以帮助中印在阿巴地区探讨有利于双方的协调合作。首先是中国与该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国家巴基斯坦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可以坦诚讨论任何重要的问题,而且中国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政策在伊斯兰堡从未受到质疑,这是中国在美国及西方盟国退出阿富汗以后可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利因素。其次,印度与阿富汗政府在过去10年中通过各种援助项目已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使印度有可能在“后拉登时代”的阿富汗问题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再者,印巴关系的和解进程在拉登死后已有一定进展,两国外长7月在新德里的正式会晤将进一步促进双方朝着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双边谈判的方向发展,相信印巴和解的进程将越来越密切地与本地区安全局势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无疑是重要的议程。中国秉承支持地区稳定的立场,将继续积极支持印巴和平进程。基于上述,中印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也是阿巴地区安全局势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在美国及西方联军退出阿富汗之前进行必要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国与巴基斯坦“全天候关系”的积极作用,使中印巴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地区安全局势,使之不至于在美国退出后大幅度恶化,甚至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也完全有理由期望促进阿富汗的稳定与独立,进而在本地区建立“亚洲人管理亚洲事务”的新模式,这说到底也是对国际反恐进程的贡献。

[1]转引自“新京报”2011年6月24日:世界主流媒体点评奥巴马宣布从阿富汗撤军。

[2]人民日报:印度欲拿阿富汗铁矿开采大单:既想满足本国内需,又图盖过巴基斯坦影响力,2011年8月3日

[3]印度外交部网站:http://meaindia.nic.in/mystart.php?id=2701

[4]广州日报大洋网(https://www.doczj.com/doc/5e5622187.html,/):印度总理辛格造访印度战略布局重在反恐安全,2011年5月13日

[5]人民网(https://www.doczj.com/doc/5e5622187.html,/GB/15199362.html):新疆暴力事件真相,2011年7月20日;喀什政府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e5622187.html,/):喀什恐怖嫌疑犯曾在巴基斯坦受训,2011年8月2日。

[6]联合早报网(https://www.doczj.com/doc/5e5622187.html,/yl/tx110804_001.shtml)朱锋:中国与阿富汗残局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0-09-13作者:宋清润来源:《亚非纵横》第二期2010年3

月15日

摘要:美缅关系曾长期紧张,近期却明显回暖。两国改善关系各有考虑:美认识到制裁效果甚微,反而将缅甸推向中国等亚洲国家;缅想借奥巴马政府上台之机,争取美放松对其制裁与施压,并承认2010年大选结果。不过,两国关系要有实质性提升仍面临困难:美仍认为缅存在民主、人权问题,而缅对美疑惧心里短期难消。

关键词:美国缅甸关系改善

作者介绍:宋清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缅甸和泰国问题研究。

缅甸现政府1[①]1988年上台后,与美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1988年开始,美国就以缅甸存在人权、民主问题以及大量输出毒品等为由,长期对缅实行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包括对缅甸实行武器禁运,停止对缅甸的经济、技术援助,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向缅甸提供援助,不向缅甸高官及其家属发放入境签证

等。美国随后又不断强化制裁。1997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命令,禁止美国商人对缅甸进行新的投资。2003年,布什总统签署《2003年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继续禁止缅甸政府高层官员入境并冻结其在美财产,禁止从缅甸进口商品。2008年,布什再次签署法案,扩大对缅政府制裁,包括禁止缅甸红宝石与玉石出口美国市场、美国财政部宣布对10家与缅甸政府有关的公司进行经济制裁。1[②]

美国制裁缅甸的主要目的是敦促缅甸政府与最大的反对党、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开展对话,在缅建立美式民主政治。缅甸政府最初并不想与美国对立,也曾尝试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但是面对美国的长期制裁与高压政策,甚至“政权更迭”的威胁,缅甸政府为了生存,采取坚决抵制美国敌对行为的立场:强烈谴责美国等西方国家干涉内政,长期软禁昂山素季,打压民盟等反对势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缅甸政府还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打破外交孤立状态。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对缅甸政策,两国高层开始接触,关系明显改善。美缅关系改善与发展趋势,对缅甸内政外交将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 2009年两国关系改善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初-4月):尝试接触,仍存观望。2009年初,美国民主党上台执政,为缅甸打破美国制裁与孤立带来希望。缅甸最高领导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发委)”主席丹瑞大将致函奥巴马,祝贺他就任美国总统,期望他“能最终改变美国对待缅甸的强硬态度并解除制裁”。1[③]奥巴马上任后,调整对东南亚外交战略,加强与东盟合作,战略位置重要、仍为军人执政的缅甸成为重点。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月18-19日访问印尼时称,美国对缅甸制裁不起作用,美国有可能采取更灵活方式,政府正评估对缅甸政策。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韦布等人也不断呼吁美国政府改变对缅甸的制裁政策。而缅甸政府为向美国显示正在改善人权状况,于2月21日开始大赦全国各地共计6313名犯人。1[④]3月底,美国务院东南亚大陆事务负责人斯蒂芬?布莱克访问缅甸,受到缅甸外长吴年温等官员接见。不过,两国关系随后进入一段观望期,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国务院尚未任命负责东

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缺乏主管缅甸事务的中高级官员。在此情况下,国务卿希拉里不可能有过多精力关注并非美国外交战略重点的缅甸问题,而级别较低的布莱克在缅甸事务上又不具决策权,所以美国在对缅甸政策评估方面进展不大;二是两国刚恢复接触,都在谨慎评估改善关系的方式和力度。

第二阶段(5月-8月初):两国关系一度受到缅甸审判昂山素季事件的冲击。在过去20年,缅甸政府将昂山素季共软禁14年,上次软禁本应于5月27日到期,但因发生美国男子耶托潜入昂山素季住宅并停留2天的事件使她再遭软禁。5月初,耶托潜入昂山素季住所躲藏两天,离开时被逮捕。昂山素季在仰光的软禁住所受严密监视,除医生外她不能接待任何访客。5月中旬,缅甸政府指控昂山素季违反软禁条款,正式起诉她。不过,为避免过分刺激美等国家施加更大压力,缅甸法院宣判昂山素季的日期一再推迟并减刑,于8月11日判她入狱3年,但后据丹瑞命令,改判继续软禁18个月。耶托也同时被判7年监禁。

但是,“审昂”事件仍导致美国再度对缅甸实施高压,两国关系改善进程一度受挫。5月15日,奥巴马决定延长“禁止对缅甸投资”等制裁措施一年。7月28日,他签署法案,将严厉制裁缅甸的《2003年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再延长3年。8月11日,奥巴马和希拉里谴责缅甸对昂山素季的判决,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她,并对被缅甸判刑的耶托表示关切。奥巴马强调,缅甸的行动违背《东盟宪章》,继续藐视安理会声明,会对美国对缅甸政策评估产生负面影响。希拉里还呼吁缅甸释放所有“政治犯”1[⑤],敦促缅政府立即与昂山素季等反对派对话,否则大选绝不合法。1[⑥]在此期间,两国的接触势头也一度中断。

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今):两国克服“审昂”事件不利影响,高层会晤逐渐增多,层级也不断提高。尽管美国强化对缅甸制裁,缅也指责美国干涉内政,但两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从改善关系的大局出发,并未因此终止接触进程,反而开始高层接触。8月14-16日,美国参议员韦布访问缅甸,受到丹瑞接见,并被允许会见昂山素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7月访缅都未能见到她),最后还带走耶托。韦布成为十几年来首位与丹瑞和昂山素季会面的美国参议员。舆论分析认为:韦布是奥巴马密友,此行目的虽未向外界公布,但很可能带着美国政府的某种使命,此访在美缅关系中具有“信号灯”意义。缅甸官方报纸8月20日也开始赞扬韦布反对美国制裁缅甸是“有远见”。1[⑦]8月底,缅甸发生政府军

与少数民族武装果敢同盟军严重冲突并导致大量民众逃亡事件后,美国并未如同以往,严厉谴责缅甸政府。美国国务院仅在8月31日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冲突已导致成千上万人逃往中、泰境内避难,这将影响地区安全与缅甸国内和解进程。1[⑧]

9月-10月,美缅官员会晤明显增多。缅甸为向美国显示其正在大力改善人权状况,推动国内和解进程,9月17日再次大赦7114名犯人。缅甸官方媒体对此也积极宣传,《缅甸新光报》9月20-24日专门发表社论称,现政府1988年上台至今,共进行了15次大赦,释放了11.49万犯人。1[⑨]而美国随后立即放宽对缅高层访美的签证和在美活动范围限制。9月18日,美国9年来首次允许缅甸外长吴年温抵达华盛顿探访缅甸驻美国大使馆,参观白宫和林肯纪念堂,韦布与他讨论了如何推进两国关系的问题。1[⑩]9月26日,美国又允许缅甸总理登盛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这是14年来得以出席联大的缅最高级别缅官员。1[11]此时,美国官方正式宣布调整对缅甸政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9月24日表示,美将采取制裁加直接高层接触的政策。9月2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美国国务院记者会公布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评估情况时称,美国对缅甸政策的基本目标仍是:支持统一、和平、繁荣、民主及尊重公民权利的缅甸。美国仍敦促缅甸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昂山素季以及全部“政治犯”,结束国内民族冲突,不再侵犯人权,与国内的“民主反对派”、少数民族领导人举行可信的政治对话。鉴于缅甸也愿与美国进行接触,美国打算顺应之,与其开展“持续互动”,与缅甸高层务实接触以铺设一条促进缅甸改变及两国关系之路,实现美国对缅甸的政策目标。9月30日,坎贝尔在韦布举行的参议院对缅甸政策听证会作证时进一步指出,美国缅甸可在环保、卫生、搜寻二战时美国在缅阵亡军人遗骸等领域首先谈判。1[12]9月29日,坎贝尔在纽约会见缅甸科技部长吴当及缅甸常驻联合国代表等高级官员,探讨改善两国关系问题。这是两国官员10多年来举行的最高级别会晤。缅甸则对美国政策调整给予更积极的回应,放松对昂山素季的控制。10月和 12月,缅甸劳工部长兼政府特设的与昂山素季的联络部长吴昂基三次会晤昂山素季,商讨解除西方制裁问题。缅甸还允许昂山素季会见美、澳、欧盟等国西方外交官,主要讨论解除西方对缅甸制裁问题。10月底,缅甸总理登盛出席东盟系列峰会时称,昂山素季若保持良好态度,政府可能放宽软禁令,

她可在明年大选前,为促进全国和解扮演一定角色。

11月,两国继续进行高层会晤。11月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率领14年来首个高级别代表团访问缅甸。1[13]以实地了解缅甸情况,为继续推动两国直接对话提供依据。坎贝尔此行得到缅甸官方高规格接待与积极配合。坎贝尔会晤缅甸总理登盛1[14]、宣传部长觉山,并会见昂山素季及其他民盟成员、少数民族领导人以及其他政党领导人,基本接触到缅甸各政治势力代表人物,并得以在多个场合宣传奥巴马政府希望改善与缅关系的愿望。值得关注的是,坎贝尔会见昂山素季长达两小时,而且谈话时无任何缅甸政府官员在场。缅甸国家电视台11月4日“罕见地”播出坎贝尔与登盛会谈的新闻,以及坎贝尔与昂山素季会见时握手的画面。这从侧面说明了缅甸最高层迫切希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此访增强了双方的直接了解,坎贝尔称之为“开拓之旅”。1[15]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国际先驱论坛报》及《华尔街日报》等部分媒体也积极呼应美国政府政策,对缅甸称谓由此前惯用的英国殖民统治缅甸时期的旧称“Burma”,改为缅甸政府、以及联合国和全球多数国家通用的“Myanmar”一词1[16] ,这显示了美国对缅甸态度的细微变化。两国首脑随后在国际多边场合进行见面。11月9日,缅甸外交部秘书长敏伦表示,昂山素季很快会获得释放,使她能够在明年的大选中,扮演一定角色。敏伦未透露具体时间,也未有表明这是否意味着昂山素季能进行选举活动。1[17]此举似乎是在为两国首脑会晤创造良好气氛。11月15日,奥巴马与东盟领导人举行峰会时,会见登盛,这体现了美缅最高领导人多年来终于对彼此有了某种“认可”。而且,美国与东盟领导人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并未要求缅甸释放昂山素季。但是,奥巴马与登盛未握手,说明两国关系远未达到“友好”程度。

二、双方改善关系的动因

(一)美国对缅甸政策从单纯制裁转为制裁加高层接触的原因:1、认识到对缅甸的长期制裁、孤立与高压政策效果不彰,不仅未能实现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政权的目标,反而加重了缅甸民众苦难及对美国的怨恨情绪。美国制裁效果不彰主要是因为缅甸拥有较强的抵御制裁能力。经济上,缅甸发展水平低,仍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2%,农业劳动力1890万,约占全

国总就业人数的70%。缅甸主要农产品每年仍有较多出口,2007/2008财年出口大米40万吨。1[18]因此,缅甸经济自给率较高,即便在与外界经济联系较少的情况下也能生存。缅甸人常说,我们并不害怕西方的制裁,只要有大米、盐和额比(ngapi,发酵鱼酱),就能生活。政治上,缅甸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执政地位:对内,积极改善与少数民族关系,先后与17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削弱民盟势力,限制该党活动,使其对政府构不成实质威胁;不断加强军事实力,使武装力量从1988年的17万人上升到目前的50万人,并从2006年4月1日起,为公务员和军人大幅加薪,强化政权基础;推进国内政治和解和民主进程,2003年提出“七步民主路线图”,2008年初完成制宪,2008年5 月通过了有利于军方继续掌权的新宪法,并宣布将于2010年举行多党制大选。目前,缅政府在国内政治格局中仍居于主导地位,民盟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等反对势力难以撼动其执政地位。对外,缅政府利用丰富的油气、宝石、木材等资源,加强与东盟、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东盟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大力吸引外资,1[19]尽力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2、纠正美国在缅甸利益弱化的局面。美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是把“双刃剑”,在限制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美国在缅经济利益,使得很多美国企业退出缅甸市场。上世界90年代中期,在美国政府鼓动下,美国“富兰克林研究与发展协会”等美国社团与一些流亡美国的缅甸政客组建“撤离缅甸联盟”,鼓动美国公司撤出缅甸。百事可乐公司、苹果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美国大企业相继从缅甸撤资。1[20]因此,美国有批评称,美国公司无法开发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让泰国、印度等国家获益颇丰。同时,由于美国禁止美元出入缅甸,并禁止美国公司与缅甸进行贸易往来,美缅双边贸易几乎荡然无存。所以,在美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打击的情况下,美国公司要求进入缅甸市场的呼声对其政府形成较大压力。政治上,美国将驻缅甸使馆降至代办级,美国高层官员在1988-2008年间几乎从未到访缅甸,同时又严格限制缅甸高层官员入境,这使美国丧失了通过官方接触推动缅甸国内政治变革的机会,并将缅甸推向亚洲国家。

3、配合奥巴马政府加强对东盟关系的战略需要。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纠正布什政府“忽视”东南亚的政策,强化在东南亚的战略存在,以抗衡中国、日本

等国在东南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如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11月举行美国-东盟峰会等。但在这种情况下,若美缅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将继续影响美国与东盟关系,它与东盟的合作难以深化。在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中,美国将改善对缅甸关系作为对该地区战略的突破口。

(二)缅甸积极改善与美国关系的考虑:1、争取美国解除经济制裁。缅甸政府虽然在美国制裁下生存20多年,却也因此面临巨大困难:经济上,尽管目前无法确切统计缅甸因美国制裁所蒙受的损失,但是制裁加剧缅甸的经济困难却是不争事实。缅甸由于遭受布什政府的严厉制裁,2003年出口额从上年的30亿美元降到23.55亿美元,仅在2003年1-5月,成衣出口损失就高达2.2亿美元。1[21]而且,缅甸遭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制裁,使它与占全世界GDP一多半的经济体几乎无经济往来。如果能改善与美国关系,缅甸经济发展可获得广阔的外部市场,并能吸引美国大量投资。政治上,缅甸高官及其家属、与缅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型私人企业主等均受制裁困扰,不能自由出入美国,其子女也不能赴美留学。此外,缅甸改善对美国关系可能带动与西方关系的改善,可大大缓解缅甸面临的国际压力。欧盟高级官员戴维·利普曼12月初称,伴随着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欧盟将与缅开展“持续的政治对话”。1[22]

2、争取美国承认2010年大选结果。缅甸政府将于2010年举行自1990年大选以来的首次多党制大选,并视之为缅甸一个民主里程碑,因此为之做了长期的精心准备,仅制定新宪法就耗时约15年(1993年-2008年),并在2008年5

月举行新宪法全民公决。缅甸军方势力在大选后仍将对政局发挥重要影响力,如新宪法规定,军人代表可不经选举,在联邦议会自动拥有1/4议席。1[23]如果缅甸与美国间的紧张关系持续下去,大选难以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缅甸政府通过举行大选来改善外部环境的希望可能落空。

三、美缅关系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美缅关系在起点很低的情况下已有较大发展,并恢复两国曾中断的一些合作项目。如在禁毒领域,9月29日,美缅双方在会谈时决定恢复2005年中止的禁毒合作,缅允美在仰光和掸邦首府东枝设立缉毒联络处,美承诺援助缅经费、

装备及人员培训等。此外,两国关系在以下方面可能继续推进:一是举行更高级的直接会晤,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二是会在环保、卫生、搜寻二战时美国在缅甸的士兵遗骸等一些非敏感领域开展合作。坎贝尔在9月底称要在上述领域合作,双方恢复禁毒合作已经开启了两国合作进程。三是双方可能继续进行关于解除制裁的讨论。缅甸政府现在正借助昂山素季与西方讨论解除制裁缅甸的问题,将来缅甸和缅甸可能直接商讨此问题。

但是,两国关系近期内要有实质性的提升,如互设大使、美国全面解除对缅甸制裁等,仍面临很多困难,甚至不排除两国关系因为“民主、人权”等问题出现倒退的可能。目前,两国提升关系的主要障碍有:

1、美缅政府的目标和利益相悖。坎贝尔9月底在公布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情况时称,美国对缅甸新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促使缅甸政府支持人权,释放昂山素季及其他反对派,推进民主改革”。1[24]可见,美国在对缅甸的政策目标仍是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扶植民盟等政治势力取代军方执政,而这将严重损害缅甸军方利益。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仅限于改变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涉及“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没有多少妥协余地。而缅甸改善与美国关系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压力,不会放弃对政局的主导权,很难在短期内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但就像丹瑞大将所说,新宪法的颁布和2010年大选将会使改革制度化,这将带来“有纪律的繁荣民主”,不过,民主就像一口新井,不会很快涌出干净之水,而军队则是民主过滤器。1[25]中国学者也指出,军人可能在未来几年逐步减少对政治的直接干预,但会寻求幕后主导地位。缅甸军人脱离政治的条件是:信仰文官至上,内部达成一致,共同利益得到足够保护等。1[26]

2、两国缺乏基本互信,彼此的一些“不友好”举动恐将破坏改善气氛。美缅政府曾互相敌视20年,在政治理念上南辕北辙,彼此间的交流和了解非常少,猜疑较多。现在美国对缅甸的政策虽有所调整,但其基本特点是“既拉又压”,改善关系的同时仍未解除制裁,因为美国尚在观察缅甸政府对美国政策会回应到什么程度,缅甸国内政治发展会前进多少。在缅甸政府审讯昂山素季期间,奥巴马仍加强对缅甸制裁,这也反映了美国对缅甸政策的两面性。而奥巴马、希拉里、坎贝尔、马谢尔等美国官员在美国—东盟峰会等重要国际场合,多次敦促缅甸政府采取更为开明的政策,释放昂山素季等全部“政治犯”,让他们参加明年大选,

否则大选不合法。1[27]而且,美国驻缅甸使馆与昂山素季寓所距离不过1000米,美国外交官和缅甸民盟接触频繁,继续干涉缅甸内政。

缅甸长期遭受美国打压,甚至是“政权更迭”的威胁,对美国政策意图时刻充满疑虑与提防。为进一步改善与美国关系,缅甸政府可能会逐步放宽对昂山素季的控制,甚至将其释放,让其有限度的参与政治活动,但会慎重考虑是否让其参加明年大选。因为在1990年大选中,在昂山素季遭受软禁的情况下,民盟仍获得大胜,赢得485个议席中的396个,而亲政府的政党惨败。而且,缅甸新宪法规定,配偶为外国人者不能参选总统,昂山素季已故丈夫为英国人,缅甸不可能为昂山素季修改宪法。但美国和缅甸在“民主、人权”问题上可能继续争执。现在,《缅甸新光报》每天仍在醒目位置刊登:“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民间累积怨恨。缅甸政府现在正反击美国的一些敌对行动。10月15日,缅甸法院开始审讯两名企图在缅甸搞阴谋破坏的美国人。缅甸裔美国公民乔佐林(音)9月初在仰光机场被捕,缅甸官方指控他“试图制造骚乱”和“阴谋破坏国家稳定”。另一名“美国支持”的反政府人士叶泰苏(音)则携带8枚12英寸C-4炸药和一部卫星电话入境,同样打算“搞阴谋诡计”。美国使馆对此立即展开交涉。1[28]缅甸若将这两个人判刑,恐引发美国对缅甸态度反弹,使两国关系面临麻烦。此外,11月11日,丹瑞在民族节当天的讲话中仍称,“要警惕新殖民主义者(暗指美国)的干涉”。1[29]随着双方接触的增加,两国面临的实质性难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因此,两国关系要保持持久的良性互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奥巴马政府在改善对缅甸关系上面临国会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短期内难以做出大幅举动。美国对缅甸政策的任何改变,比如解除经济制裁或者任命驻缅甸大使,都需国会批准。美国国会反对调整对缅甸政策的声音不小,很多议员仍支持昂山素季。4月3日,17名美国议员致信希拉里称,国会为美国政府解除对缅甸制裁设定几项条件,包括释放昂山素季在内的所有“政治犯”,缅甸政府与昂山素季及少数民族举行“真正对话”等。信中还特别指出,奥巴马在担任参议员期间,也支持《2003年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等制裁缅甸的重要法案。1[30]10月21日,在美国众议院对缅甸政策听证会上,美国共和党重要领导人伊莱亚娜·罗斯·莱赫蒂宁就公开反对奥巴马政府的对缅接触政策。1[31]美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