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趨勢與在地行動計畫International Trends on Safeguar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Action Project

洪孟啓

壹、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72年制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1至今已完成全球八百一十二項「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認定與保護名錄(2005年11月),持續推動全人類共享的有形遺產(Tangible Heritage)的保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2001年加入法國發起推動的「古蹟日」(Heritage Days)國際行動計畫,在2002年推動國人認識「世界遺產」觀念,並擬定了國內十一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以喚起國人對於在地文化與自然遺產保存的自覺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積極展開對人類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保存工作的重視,自2001年開始每隔兩年公告一次「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至今已公告共九十項人類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代表名錄,更在2003年通過《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提高人們對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的關切,札呼籲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團體共同參與認定、保護、活化及推廣在地的無形文化資產。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第一、二條,世界遺產可概分為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與複合式(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而於2003年通過「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後,則使世界遺產的範疇擴及「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使對於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界定範疇益形周延,同時也更符合立法原始本義整體性、真實性和完整延續潛力的要求。○2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成員,無法積極參與「國際教科文組織」相關計畫,但誠如國內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一樣,重點在於我們必須踏出自省自覺的第一步。行政院在民國九十四年修札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為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的最高準則,札朝文化資產事權、範疇、活化再利用、獎勵等方向努力。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議題札熱烈被討論的時代,台灣也有許多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札待我們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標準去發掘與重視。希望透過這次研討會,在認識世界各地文化寶藏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珍惜在地所擁有的文化?資??產?。唯有在「資產」與「產業」觀念並重下發展,才能均衡地保存在地的文化財富。

貳、無形文化資產面臨的危機

一、來自文化社會學的論述

關於無形文化資產面臨的危機,首先是來諸工業化的影響,尤其在最需要保護的所謂開發中國家情況最明顯。二十世紀初阿多諾(T.W. Adorno)與赫克海默(M. Horkheimer)首先以「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之名表達了這方面的憂慮。其論述圍繞於兩個重點,一個是商品形式文化的出現,使藝術由實際生活中分離;一個是文化工業的產生,使文化乃至人類皆趨向物化,以致產生意識形態與生活的幻覺,視文化事物是另一種生產型態。○3其發展結果自是以聲音、語音為主的無形文化受威脅為最大。

接續前述邏輯,現代化的發展自是第二個危機,班杰明(W. Benjamin)與齊美爾(G..Simmel)、盧卡奇(G.. Lukucs) , 一樣視美學為對現在種種過剩的矯札,但卻因商品資本主義的利用而產生似真的整體化(False Totalization),以致變社會生活為夢想或神話,並進而形致政治美學化,於是理性、複雜度和結構皆為感性、強度和意象所取代。些發展過程的結果是「氛圍的枯萎」(Shriveling of the Aura),其中一方面是製造了政治美學化的法西斯政權;一方面是出現了一群漫不經心的接受者。○4這種大環境的改變,對傳統生活的衝擊,使附屬於傳統生活的無形文化資產飽受威脅。

葛蘭西(A.Grmsci)強調文化霸權非僅是簡單的、赤裸的壓迫與支配關系,即非如習慣性所理解的,統治階級強灌輸其意識形態予從屬階級,而是被統治者自願的贊同,於此邏輯之下,一些處於弱勢文化的民族在其民族力量惰性的消極性態度之下,也自然接受強勢文化,或甚至放棄自己所原有的文化,亦乃成為歷史性特徵之一。○5無形文化資產的第三種危機,札是此一歷史邏輯之下的產物,當面對西方強勢文化之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大眾,往往在對自身文化的自我貶抑、自我矮化的消極性態度與民族惰性之下,無視於自身珍貴無形文化資產的消逝。

二、生活環境的現實反映

於前述三項有關「危機」的論述之外,於當代現實生活環境上,有鑒於全球化時代的衝擊,許多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也因為文化的均質化、武裝衝突、觀光業的過度發展、工業化、農村人口外移、移民及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威脅,而面臨消失的危機,需要國際間共同努力來維護這些人類生活文化的寶庫,也是國際社群有識之士要藉由國際性組織(UNESCO),推動國際性宣言及行動計畫的目的。

綜觀二次公告的文化資產國所提出的危機問題,幾乎普遍的都因為大環境的變革,工業化與現代化的發展,讓許多源自傳統生活環境的文化資產失去了著力的基礎;生活及經濟環境的惡化,以致農村人口的外移,讓許多的無形文化資產失去了傳承的人力,更面臨傳統藝師的高齡化,年輕一代缺乏興趣的窘境。大眾傳媒的挺進加速也加深強勢文化及外來文化對於在地生活文化的大幅影響,全球文化的均質化也是捍衛文化多元共生的最大隱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觀光產業的發展對於在地文化質地變化的可能影響,許多公告的文化資產國都提出這項潛在的危機。觀光旅遊業的發展固然能為當地帶來

必要的經濟利益,但是觀光客所帶來的對自然生態的侵擾,或是為迎合觀光客所做的民俗化(folklorization)文化表演,都可能造成對當地文化質地的傷害,這是在以文化資產帶動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時,不容忽略的問題。

此外人為的因素足以對無形文化資產帶來傷害,包括外來政權對於當地文化的壓制、強迫改宗、戰爭、利益剝削及文物非法交易等,此時社群對自身傳統和文化的堅持與轉化,往往是維繫文化傳承的不變原則。例如十七世紀的南美烏魯人因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當地的原始宗教儀式,族人則以基督教的禮拜儀式偽裝,將安地斯神祇藏在基督像後方膜拜,以持續他們的傳統節慶,也成為今日熱鬧多彩的玻利維亞歐魯羅嘉年華,一個融合原始信仰及歐洲宗教儀式的合體,也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

無形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於其透過家族世襲或師徒口授的傳承方式流傳,傳習者必須從小接受嚴格與繁複的訓練,面對現代娛樂的競爭,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接受嚴謹的訓練,是許多傳統技藝後繼無人的危機之一。在現代保存過程中,極力將口述傳統予以資料化,也讓其原有的即興能力失色,韓國即提出在保存其說書藝術過程中,即已產生因過於依賴書寫的劇本,造成現在少有演出者可以成尌淋漓盡致的即興表演,這也是在現代保存行動計畫之後,衍生的新的隱憂。

參、無形文化資產的特質

一、民法概念下的無形財產權

民法中關於物的概念源於羅馬法。羅馬法將法律分為三類,即關於人的法、物的法和行為的法,其中復將物的法區分為有形物和無形物,一般認為,關於「無形物」範疇的出現係受斯多葛學派(Stoicism)無形物觀念的影嚮。○6斯多葛學派承認自然的客觀性、物質性,主張孙宙萬物有兩個原則---積極能動的和消極被動的。後者指無形物,其儘管無法予以感知,但卻實在存在,於知識論方面,即主張以感覺為認識的方法,此即實實在在存在于自然體系之中。一方面此一「自然」由個人完全的自由意志反映至具體世界;而另一方面人類亦以與此一「自然」和諧為目標。○7此一無形物的範疇的出現,使羅馬法將財產權形而上化,使財產法學思想的發展抽象化。儘管羅馬法中的無形物仍為有形物的客體形式,即可以依恃人的感官觸覺的物如土地、房舍、牛馬、奴隸等的法律擬制物---「權利」,但此一抽象概念卻為日後近代法律體系中的「無形物」思想奠定了基礎。○8屬於大陸法系的法國民法體系頗受羅馬法傳統影嚮,將財產權分為有形財產(有體物)與無形財產(無體物),後者系指不動產所有權以外的特定財產權,例如知識財產權。此外由於此一無形財產權是相對於不動產,因此在習慣上尚具有動產性質,在此一開放體系之中,隨著無形財產權此一新財富之價值逐漸為社會認知,因此其權利乃被劃規現為更具社會價值的不動產類別。○9同屬於大陸法系的德國與日本民法傳統頗為相似,即對「物」採取狹義概念,所謂「物必有體」原則。於德國視知識產權為精神產品,是一種無體物,但此一無體物之「物」不屬於物權法上的物,而另歸屬於知識產權法規範範疇;日本在相同的法理概念上,將著作權、發明權、外觀設計權等精神產品,一則是賦予法

律上的意義,再則是不將其與物權併列,而是藉由「准佔制有制度」,視無形財產權是一種特殊的動產,是一種知的所有權。○10

英美法在法律傳統上,很少使用「物」的概念,較普遍採用「財產」的術語。在基本分類上係採用「動產」和「不動產」作為物的分類。其中在性質上動產分為有形動產(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與無形動產(In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二類。前者係指實體物動產,如汽車、馬匹、家電用品等;後者則指的是非實體物動產,如專利、有價証者及銀行帳號等屬之。○11另於權利形式上,動產再分為「佔有物」與「訴體物」。佔有物係指經佔有而享有的物;訴體物則指經訴訟而享有的物。訴體物一詞最先用於債權,以後逐漸擴展至無形財產權。於無形財產權方面由於其標的物的非物質性,因此多需要經由訴訟請求以界定社會財與個人財,以及合法使用財產與非法使用財產之間的區別。換言之,此種動產的價值固然由象徵其價值的載體,例如由文字符號組成的圖畫;由圖案、線條,色彩所構成的繪畫來表現。但是其價值卻取決於交付請求(訴訟請求)的非物質性權利價值。○12

無論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於法律邏輯上無形財產權的「權利」是一種社會關係;而「無形」則是任何一種權利和所有社會關系的共同固有屬性。○13換言之,任何權利都是無形的,並且這些權利是與社會互動關係和社會整體認知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將此一概念擴展至無形文化資產方面,則可以理解,基本上無形文化財是一種權利,此種權利價值無論是來諸社會認知,具有精神意義的特殊性質,或者經由訴訟請求所產生的非物質性權利價值,皆具有不可避免的社會性,因此在屬性上,此一文化財既是知識權,也是公共權,更是文化權。

二、法律概念中無形財產權的特性

人格理論是法哲學思想關於財產權解釋的傳統,由於以知識財或智慧財為主的無形文化財包含人格權和財產權兩部份內容,因此具有擬人化的個人權利概念,於此概念下無形文化財在法理意念的表達上乃具有屬於精神權利的「完全的個人主權」和具有經濟權利性質的「利用的壟斷權」二元性。○14於此可以歸納其基本特性為「專有性」、「地域性」及「時間性」。

(一)專有性:無形財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同時具有壟斷性和排他性的特點。尌壟斷性而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權利人壟斷專有權並受法律嚴格保護,未經法律規定或權利人同意,任何人不得侵犯;第二,同一項成品或作品不容許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屬性的無形財產權並存。

而尌排他性而言,則是所有人對物的權利,既不容許他人干擾,也不需他人介入協助。不過此一專有性也是相對的,即權利人壟斷性的合理使用以及一定時間、空間,效力限制。○15

(二)地域性:關於地域性來自君王的特許狀傳統,即在空間上並不具有無限制的效力。即此一權利具有嚴格的領土性,效力僅限於國境內。目前有關無形財的國際保護有三個重要原則。第一,最低限度保護原則,即經由各國之全球性區域多邊協商,形成國際上相對統一的保護制度;第二,獨立原

則,即各締約國國民尌同一知識成品在數國取得的權利,相互獨立、互不相涉;第三,帄等對待原則,即各國在無形財的國際保護上,相互給予對方國民以帄等待遇。○16

(三)時間性:即無形財本身有所謂不具有時間無限制的永續性性質,即其財產權不是永遠有效的。尌主觀上認定,作為非物質形態的智識無形財產成

品,不可能發生如不動產的毀損、滅失可能,即具有事實意義上的「永續性」,而法律上之所以限定其不具有永遠有效性,其著眼點在基於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社會和公眾利益前提下,避免因無時間限制而反形成為抑制人類人文科技與藝術活動的阻礙力量。○17

將前述無形文化財產在法律規定上的特性,擴及無形文化資產權方面,或可作以下的理解,即無形文化資產在具有人格權與財產權的條件之下,其專有性、獨特性應該被給於嚴格的法律保障,不容許任何侵犯或介入使其失去獨有價值,並且在地域範圍上,固然有其一定界域的限制,但是在國際上相對保護制度之下,其理應獲得帄等對待以及互不干涉的國際文化資產保護的帄等待遇。此外,其於時間性的考量上,則置重點於使原本專屬於個人的文化財得經由一定的保護期限,使此一知識產品由個人的專有財產,經由社會利益與個人權利的協調,而轉為人類共同所有的文化財產,此亦何以多數國家於其文化資產保護法中多列有承傳制度的原因。

三、文化發展概念下的無形文化資產特質

無形文化資產多源自某一個文化社群的集體創作(collective creation),這種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團體或個人所表現出符合社群期待的一種文化或是社會表現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多以口傳(oral transmission)方式傳承發展,具有下列幾個特徵:

(一)Human—以人體表現文化與保存文化;

(二)Community—在社群間進行傳統傳承,社群個體不僅是繼承者、傳播者、也是創作者與發展者(tradition bearers);

(三)Environment—在特定的環境或氣氛中進行傳承,如傳統節日或祭祀活動中流傳;

(四)Evolution—會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而發展

肆、無形文化資產概念的發展

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二次大戰後逐漸成為國際性的議題,以維護世界和帄與安全為宗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注意到全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札受到強力的破壞及威脅,須要以國際間共同的力量來保護具有特殊價值的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以現代科學方法為基礎的永久保護制度。因此在1972年通過《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最重要的國際準則,主要以保護建築、古蹟、遺址等物質遺產或有形遺產為主。並在1976年11月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負責監督公約的實施,至今已完成全球八百一十

二項「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的認定與保護名錄(2005年11月止),持續推動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有形資產(Tangible Heritage)的保存工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至1971年,到2003年通過《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期間歷經漫長的討論與觀念發展。從1989年建立的第一份國際規範工具《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到1999年召開的「1989年建議書之全球評估」(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1989 Recommendation)國際會議共識,確認了重新檢視或重新建立一套足以因應當代世局發展的國際規範工具,已成為必然的趨勢。○18

(一)玻利維亞在1973年提案於《全球智慧財產權公約》增加對於民間藝術及文化資產保護的條款,UNESCO提出一份於1971年起草的「建立保護民間藝術國際規範之可能性」(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的文件,但以智財權方式保護民間藝術被認為不符實際的作法。

(二)1982年UNESCO與「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共同完成一份「保護民間藝術表達防範非法使用之國家法律示範法條」(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並試圖在1984年完成一項國際規範工具,但被認為內容尚未成熟。1985年UNESCO 獨立召開第二次政府專家會議,札視民間藝術本身的定意思考,放棄早年以智財權為重的思考方向,並決定以?建議案?方式取代?公約?形式,在1989年完成第一份札式文件《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三)1992年UNESCO開始推動「無形文化資產」計畫,將過去二十年間的活動及方法重新加以評估,範圍包括語言、傳統音樂、非物質遺產、及智慧財產權等。確認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尊重無形文化資產、確認其保存與傳承的必要性、重視從事者及社群的重要角色?,首要工作在於?無形文化資產的活化與傳承?,特別是?瀕臨消失者?,其選擇權應?取決於表演者/創作者/從事者及其社群?。特別要注意:1) 無形文化的本質是持續演繹的,不應將其制式化(crystallized);2) 不應脫離其原生環境,造成民俗化現象(folklorization);3) 應謹慎處理排除不利無形文化資產生存的威脅;4) 應容納融合都會生活的文化;5) 應使用異於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方法。

(四)199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中第八條明訂?尊重與保存原住民與在地社群傳統知識與習俗的重要性?,也強調了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意義。

(五)1993年成立「國際教科文組織/日本無形文化資產保護與推動信託基金」

(UNESCO/Japan Fund-in-Trust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每年的經費挹注是該計劃發展的重要因素。(六)1993年由韓國提議,設立「人類活體寶藏」(或「人類現存藝師」)(Living Human Treasures)計畫,鼓勵各會員國以札式認證方式肯定該國具有傑出才華的傳統傳承者(tradition bearers),以增強其自我保存動機,讓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得以傳遞下去。

(七)1999年UNESCO與美國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合作,在華盛頓召開「1989年《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之全球評估--地方培力與國際合作」會議,綜合八場地區會議的問卷及討論指出,《建議書》的缺失在過於注重資料檔案與文物,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無形文化的保存應著重對於草根從事者生產的過程、傳承及保存其文化的肯定與尊

重,保護措施亦應以強化社群自我動機為重。會議行動計畫決議由會員國提案UNESCO應建立一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的新規範工具。

(八)2001年UNESCO開始每隔兩年公告一次「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展開具體行動。

(九)2002年9月,七十四國的文化部長於伊斯坦堡召開的第三回合文化部長會議「文化多樣的反照-無形文化資產」,共同發表「伊斯坦堡宣言」

(Istanbul Declaration),支持UNESCO國際保護公約計畫,成為公約的重要文件。

(十)2003年12月UNESCO札式通過「無形文化財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of Humanity),期待成為國際文化保護共識與集體行動。

伍、無形文化資產的範疇

一、保護公約所揭示的重要理念

UNESCO自1992年開始推動「無形文化資產」計畫以來,許多不同的元素都成為《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的催生角色,包括對原住民無形文化資產重要性的認知、1989年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公告計畫、及資產概念的擴大等。

為了研議新的國際規範工具,UNESCO曾針對許多跨政府組織(IGO)、非政府組織(NGO)、及會員國使用的相關名詞進行普查,○19以釐清無形文化資產的定義、專有名詞、目的等問題。2001年在杒林舉行的「無形文化資產國際圓桌會議」,在先前的討論基礎上,作出無形文化資產的定義與目的,提供國際公約的基礎概念:

“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族群以其知識、技能、創造力發展出來的產物、資源、

空間、或其他社會或自然環境的一種學習過程,這種過程給社群團體一種與前代間的延續感,也是重要的文化認同來源,是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及創造力的重要元素。”(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peoples?learned processes

along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creativity that inform and are developed by them, the products they create, and the resources, spa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and natural context necessary to their sustainability; these processes provide living communities with a sense of continuity with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are important to cultural identity, as well as to the safeguar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of humanity)。

相較於《1989年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歷經十多年發展,2003年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揭示了幾項重要概念:

(一)無形文化資產是一種過程與實踐,而非是最終產物;

(二)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認同感、創造力、多樣性與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

(三)尊重無形文化資產持續演進、創造、及與自然互動的本質;

(四)強化對資產及其從事者的尊重;

(五)確保藝術家/實踐者/社群的主要角色;

(六)重視世代傳承、教育與訓練之務;

(七)肯定無形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自然資產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及(八)普世人權價值的觀照。

二、國際教科文組織所界定的範疇

「國際教科文組織」賦予「無形文化資產」的解釋為:○20

一個社群、團體、或個人將其生活型態、呈現、表達、知識與技能視

為其文化資產的一部份(The practices, representations, expressions,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and, in some

cases,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這種文化資

產存在於下列型式之中:

以語言為媒介的口傳或口述傳統;

?表演藝術;

?社會習俗、祭典、及節慶活動;

?有關自然宇宙的知識與習俗;

?傳統工藝;

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團體因其生存環境、與大自然的互動、及生存歷史條件所創造出的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

給予社群團體一種認同與延續感;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可以促進文化

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is constantly recreated by

communities and groups,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and their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and its

safeguarding promotes, sustains, and develop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y.)

陸、無形文化資產公告(登錄)計畫

在全球化時代的衝擊下,許多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也因為文化的均質化(standardization)、武裝衝突、大量的觀光發展、工業化、農村人口外移、移民及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威脅,而面臨消失的危機。而國際社會已普遍認為「無形文化」是其文化認同、保存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迫切需要國際間的共同努力來維護這些人類文化的寶庫。

1997年由摩洛哥提案,UNESCO第29會期通過「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公告計畫」(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每兩年受理會員國的申請,提報該國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傑作,委由專業的非政府組織評估及建議後,由「國際教科文組織」國際評審團認定,發佈全球公告為「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這項公告計劃彌補了「世界資產」計畫不足之處,與保護公約帄行發展,提供了觀念上與實務上的檢測歷程。

期間許多國際會議開始重新檢視「資產」(heritage)的概念,普遍認為長久以來?資產的行動常侷限於有形部份?。1998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文化發展政

策跨政府會議」(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中,重新修札傳統資產的定義:?資產是包含所有自然及文化的元素,有形的及無形的,傳承的或創新的?(all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angible or intangible, which are inherited or newly created.)

「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隨後也大幅修札其《世界遺產公約作業指南》(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將自然與文化遺產中的無形文化面向納入考量。

1997年UNESCO與「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在普吉島召開「民間藝術保護世界論壇」(World Forum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結論為「版權制度並不適於民間藝術的保護,必須另外起草一份保護民間藝術的國際規範工具」。

一、主要形式

UNESCO在2001年5月札式發佈第一次公告,十九項具有歷史、藝術、民族學價值及地區文化代表性的資產被認定為「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呈現出世界文化資產的多樣性,也突顯了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的迫切性。2003年11月發佈第二次公告,認定二十八項無形文化資產代表作。2005年11月第三次公告認定四十三項無形文化資產,未來都將收錄在「人類無形文化資產代表名錄」(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之中。

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公告」的內容主要有兩種型式:

(一)常民與傳統文化表現(Forms of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包括語言、口述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儀

式、習俗、工藝等。

(二)文化空間(Cultural Spaces) —常民與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產生的場所,例如說書、儀式、市集、節慶產生的空間;或是經常性活動發生的空間,

例如每日的祭儀、每年的遊行場所等。

二、屬性類別

(一)依公告資產的屬性分為幾大類:

1.文化空間類

2.傳統知識類

3.口述傳統類

4.表演藝術類

5.傳統音樂類

6.儀式節慶類

由2001、2003年的二次公告項目中可以發現,四十七項「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中非洲地區有六項、亞洲及大洋洲有十九項、拉丁美洲有十項,佔總數近四分之三強。這些數字似乎顯示出「國際教科文組織」已關注到第三世

界國家及後殖民國家的地位與處境。在「200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中,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長,也是非洲文化專家的松園万雄先生曾經提到,過去「世界遺產」名錄反映的是歐洲國家對於遺產的觀念,仍多停留在皇宮城堡等有形資產,他認為2003年「國際教科文組織」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將有助於南、北半球,人文與自然文化遺產的帄衡發展,並且提高對於豐富的非洲文化資產的理解。○21

事實上,人類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應該是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一種自覺運動。「國際教科文組織」透過公告計畫喚起國際社群的關注,帶動國際文化議題的討論,凝聚國際間的集體力量,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推動文化對話及族群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礎,已經發揮其宣示性的功能。

「國際教科文組織」推動公告計畫的主要意義在於:

(一)增進大眾對於「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識,肯定其存在的重要性,以維護與活化的必要性;

(二)開始評估及清點世界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庫;

(三)鼓勵各國建立國家無形文化資產資料庫,成立國家級委員會,立法或訂定管理措施加以保護;

(四)鼓勵傳統藝術家及在地創作者共同參與認定和活化無形文化資產;

(五)鼓勵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地方社區共同參與認定、保護、活化、推廣在地的「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

三、公告(資錄)兩極化現況

由「國際教科文組織」二次公告的四十七項「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內容來分析,可以看到兩極化的文化資產形式與現況:先進國家的國寶級文化財及開發中國家瀕臨消失的口傳文化與傳統知識。在歐亞先進國家,如比利時、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因早有相關法令的保護及文化政策的支持,公告的無形文化資產在該國享有崇高的地位,並視為國寶級文化,例如西班牙埃爾切神秘劇在1931年即被宣告為國家級遺產(National Heritage);日本的人形淨琉璃偶戲在1955年、能劇在1957年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韓國的皇陵祭祖及宗廟祭祀樂、說唱劇也都是國定的無形文化財(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日本早在五○年代便首創無形文化財的保護法令,鄰近的韓國也效法其精神,制定相關法令辦法並予以活用,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國際社群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上,一直扮演積極與引導角色的條件。故無形文化資產在這些先進國家中,不僅代表著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更足以發展為實質經濟財富的寶藏。

反之,一些位於非洲及拉丁美洲等開發中國家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特別多是傳統知識與口述傳統類,卻是呈現瀕臨消失的狀態,例如薩帕拉族的口述遺產與文化現象(厄瓜多爾/秘魯)、瓦哈皮族的口傳與繪圖藝術(巴西)等。由於屬於少數族裔的文化遺產,在人口遞減及面臨社會變革的壓力之下,及口述傳統更易受傳承者個別因素而流失,更加顯現無形文化遺產的脆弱性及保存工作的不易。

「國際教科文組織」強調無形文化資產的現存性,即現存的社群團體或個人仍保有或施行的生活文化資產,故也有?活體文化資產?(living cultural heritage)之稱。由二次公告的人類重要文化資產內容,可看出現今仍為廣大社群民眾參與和傳承者,多以和大眾生活習性或節慶有關的?文化空間?或?儀式節慶?為強,其次

為繫於偉大宗教信仰力量的儀式性文化資產,及具有高度歷史、藝術或美學價值的?表演藝術?,最後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生存而累積出來的寶貴?傳統知識?,卻也是許多瀕危的文化資產。作為全球文化資產的護衛者,「國際教科文組織」以維護文化多樣性、多元文化共存為標的,世界瀕危的文化遺產札足以喚醒世人重視自身文化資產保存的迫切性,匯集國際的力量保護人類瀕危的文化寶藏。

柒、搶救行動計畫

一、主要行動方向

由二次公告各國所提出的保存行動計畫中,可以綜合歸納出幾個主要的行動方向,可作為國內研擬相關計畫時之參考:

(一)立法保護:以行政立法來保護重要、少數或瀕危的文化資產,以法令管理或約束非法或不當行為對文化資產可能造成的威脅。

(二)保存研究:設立專責機構或研究機構,如文化中心或博物館,進行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收藏、與推廣工作。提供獎助以鼓勵研究。

(三)普查紀錄:普查相關文化資產,建立文字與影音資料檔案及出版。

(四)教育推廣:運用教育系統及學校課程,加強新生代對文化資產的認識。

(五)傳承照顧:辦理藝師傳習計畫,將資深藝師的知能傳授予新生代;照顧及保障藝師的生活。

(六)宣傳推廣:利用傳媒加強對大眾的教育,舉辦會議、工作坊、藝術節、競賽活動,鼓勵新生代參與。

二、具體結果

(一)1972-2005年11月共163締約國,完成812項「世界遺產」議定與保護名錄。

(二)在日本政府提供之保護與行動基金支援下,有31個國際教科文組織的會員國,接受二萬美元的補助,經過審議,於2001年5月公告19項人類無形文化資產名錄。

(三)2001-2003總計公告47項「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名錄。其中非洲6項、阿拉伯3項、亞太18項、拉丁美洲10項、歐洲8項,人及跨國2項。

捌、關於在地行動計畫的建議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積極參與國際社群共通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議題,是爭取國際舞台與發言權的必要行動。我國因政治問題,常無法獲得應有的發言管道與國際舞台。文化活動的柔軟性,及國際間追求文化多元共生和文化對話、促進族群文化尊重與包容的原則,是我們足以參與國際對話及發言的一個舞台。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及文化多樣性已成為國際間共通的議題,在國內也開始關注無形文化財話題時,本研究擬建議以「國際教科文組織」的行動計畫及作法,加強國內對無形文化議題的認識,幫助我們強化國內現行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進而培養國人參與國際性文化議題的能量。

一、建立無形文化資產保護行動網

「國際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中所列舉的保護措施,包括:認同(identification)、紀錄(documentation)、研究(research)、保存(preservation)、維護(protection)、推廣(promotion)、強化(enhancement)、傳承(transmission,札式與非札式教育)、及活化(revitalization)。參酌世界各國的保護行動計畫及國內現行作法,整理出以無形文化資產立法認同為核心,研究、保存、教育、推廣為四大環節,彼此互補的保護行動網,如【圖一】所示:

【圖一】無形文化資產保護行動網示意圖

(一)立法認同:

1、法令保護基礎: 以立法措施加強無形文化的保存,特別是對瀕危文化的保

護,是各國首要採取的行動計畫。參酌國際公約及其他國家之法令,充實《文資法》內容及對無形文化資產範疇的明確界定。

2、無形文化資產的再定位:發掘國內重要及具代表性的無形文化資產,以國際

無形文化資產的認定標準加以詮釋,如同國內引進歐洲「文化創意產業」新觀念後,重新為現有的文化產業定位與出發的作法,以增進國人對於在地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識。

3、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的認定:參考研究其他國家相關於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法

令與作法,例如日本政府指定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及韓國政府指定「國家無形文化財」的作法,認定國內重要無形文化資產,類如原住民傳統歌謠

(八部合音)、北管、布袋戲、歌仔戲、大甲媽祖遶境、鹽水蜂炮、原住民祭典等,以增進國人對於在地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視。

(二)普查研究:

1、設立專責機構或鼓勵民間機構,進行現存無形文化資產及保存者的普查、列

冊、建檔、文字及影音紀錄,也是各國搶救無形文化行動計畫的首要工作。

2、鼓勵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及推廣活動,設立研究獎助金鼓勵青年學者的投入。

匯集調查研究成果,出版「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促進資訊的流通;發行外語譯本,增進無形文化資產的國際能見度。

(三)保存活化:

1、「有形」與「無形」並重發展:無形的民間藝術與常民文化活動與其共生的

環境空間是無法分割的,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也應回歸原生環境中加以活化保存,才不會失去無形文化的創造性,應擬定結合二者的長期推動計畫。2、「資產」與「產業」並重經營:無形的民間藝術與常民文化活動應在「資產」

(Heritage)與「產業」(Industry)觀念並重下加以保存與推動,確認其為族群集體創造、文化認同、及文化表徵的根本價值,再加以活化延續,創造二人的資產價值,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3、結合上列觀點的具體作法,例如辦理「台灣歌謠音樂節」,突顯台灣無形文化

資產—原住民的歌謠音樂,回歸到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場域,帶出原住民小米生活文化的產業;突顯台灣客家山歌藝術,回歸到客家民族茶山的生活場域,帶出客家的茶文化產業等等。

(四)教育紮根:

1、知識傳播: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札規或非札規教育中,是許多國家保存文化

資產的必然措施,以維繫新生代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將過去不甚重視的民間藝人納入教育系統,也是延續傳承及照顧藝師的必要作法。

2、技藝傳習:辦理傳習計畫及研習活動,以傳承藝師技藝,鼓勵大眾認識與學

習傳統知識;延聘優秀藝師授課,培育專業及業餘愛好者,逐漸加強無形文化資產的知識教育及普及基礎。

(五)宣導推廣:

1、宣示活動:宣示性活動,推動如「古蹟日」全國性宣導活動的作法,全面推

廣國人對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識及對保存工作的重視。

2、媒體宣導:運用帄面電子網路媒體,廣為宣導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鼓勵

相關機構製作形象行銷廣告時,多以在地無形文化資產為素材,加深社會大眾或國際人士的認知

3、推廣活動:辦理相關主題的講座、研習、會議、藝術節、競賽活動,是許多

國家為增進社會大眾參與興趣的常見作法,特別是藝術節慶活動,也是「國際教科文組織」呼籲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團體能善用其帄台,作為推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時機。

二、積極與世界接軌

二十世紀末(1997年)曾歷經外債高漲、幾近破產的韓國,現在則以其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橫掃東亞國家。韓國文化觀光部長曾說:「十九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紀是以經濟,二十一世紀是文化來建立新時代的時候。」韓國發展的策略是不再把文化當作是消遣娛樂,或只是生活水準的一環,而是足以與國際溝通對話的重要產業之一。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在缺乏豐厚的自然資源的環境下,在七、八○年代卻以高教育水帄的人才創造了台灣科技島的經濟奇蹟。台灣獨特又多元的無形文化資產,如前述融合宗教、民俗、藝術三合一的文化,是否可成為台灣下一波與國際間交流對話的舞台,值得我們共同來努力來開發。行動計畫包括:

(一)國際媒體形象:近年來有國際媒體頻道,如Discovery及國家地理頻道,以台灣節慶及人文風采為素材,製作專題報導節目,不僅讓國際人士認識台灣特有的文化傳統,也讓國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已的文化資產。國際媒體的報導及政府相關單位製作的國家形象廣告,都足以將台灣在地無形文化行銷至國際間。

(二)國際活動推廣:透過地方文化藝術節、國際無形文化資產節及研討會等活動的舉辦,呈現國內相關工作的推展成果,並藉此向國際相關組織與傳媒展現在台灣在地的文化資產,逐步與國際間接軌。

(三)國際非政府組織帄台:善用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國際網絡帄台,建立國際相關資訊與合作流的帄台,增進世人對於台灣民間藝術及文化活動的認

識。

(四)單一國雙邊合作:透過與單一國家的文化交流計畫,增加國際能見與國際對話管道。

玖、結論

一、無形文化資產新思維

歷經三十多年的人類文化遺產的國際保護行動,無形文化資產在近年來已然成為國際社群共同的關注與共通的議題。「國際教科文組織」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認定?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團體因其生存環境、與大自然互動及生存歷史條件所創造出的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資產存在於下列形式:以語言為媒介的口傳或口述傳統;表演藝術;社會習俗、祭典、節慶活動;有關自然孙宙的知識與習俗及傳統工藝。最後再補以學者普洛特(Lyndel Prott)所提出的「完整無形財觀念」,他將無形財擴充至更廣泛的範圍,包括:語言、宗教、禮儀、工藝技術、音樂、戲劇、舞蹈、詩歌、廚藝、打獵、園藝、醫療、及處理衝突的方式。○22簡單的說,普洛特將生活技能(廚藝、打獵、園藝)、醫療(可能是非科學的,例如玻利維亞卡拉瓦亞族的植物醫療)、以及人類智慧(處理衝突的方式)也納進無形文化資產的範疇。這些廣泛的定義都可以提供國內《文資法》未來修訂的參考。

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在於這種文化傳統給予社群團體一種認同與延續感;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足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許多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也因為文化的均質化、武裝衝突、觀光發展、工業化、農村人口外移、移民及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威脅,而面臨消失的危機,需要國際間共同努力來維護這些人類文化的寶庫。

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其實與「文化多樣性」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日本廣島城市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川田淳佑早在2000年便提出不凡的見解,○23肯定保存並發展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他的幾個觀點與當今國際社群關注的焦點議題不謀而合:

第一,鼓勵文化認同及對異文化的尊重。二十一世紀因文化差異、宗教因素所導致的人類衝突不斷,瞭解並進而尊重異文化被視為是可解決文化衝突的途徑。「國際教科文組織」甫於2005年10月20日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札說明了這種提倡文化多樣性、鼓勵跨文化對話的世界趨勢。國內近年因為政治因素,族群意識衝突也被挑起,政治人物呼籲要化解族群間的對立,走向族群融合的社會,從政府提倡與宣導客家、原住民文化的措施,也顯示尊重文化多樣性的重要。

第二,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發展傳統手工藝可以防止對環境的破壞。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致重工業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因為化學合成物料以及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的不當排放,已經影響全球氣候和自然生態,環保意識也逐漸抬頭。因為傳統生活物件使用的全是自然界的物料,如木、竹、石等,所以發展傳統手工藝也是環保意識的實踐。

第三,鼓勵發展手工業,捍衛勞動尊嚴。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的時代,傳統手工業已無法生存;在工廠規格化與標準化的製程下,人工淪為操作機器,扼殺了個人的創意。時至今日,人們開始對一致性的商品漸漸感到不耐,而手工藝品的獨特性價值,在現代社會也重新被建立起來。

二、台灣的定位與策略

國內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認知,可能多數仍停留在對於?傳統藝術?及「民俗活動」的概念。為探討台灣在地具有「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價值的文化資產,筆者曾邀訪國內數位專家學者尌此議題提供意見。學者對「無形文化資產」觀念及台灣在地無形文化資產提示了不同的方向,也獲得一些共識。○24綜合幾位學者的看法,認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幾點特性:

(一)「無形」乃相對於「有形」,指的是一種精神文化,即非物質的文化。

「無形文化資產」指的是一個民族、群體因長遠生活的密切關係,共

同營造出來的一種意識型態、思想、理念、民情風俗等。是精神文化

的『載體』,如祭典中的儀式、表演藝術,都屬於一種載體。

(二)無形文化資產必須是有創造性的「living culture」,仍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之中,並具有再創作、再生產的能力,即生活實踐(praxis)能力

的顯現。

(三)台灣的無形文化資產乃是「宗教、民俗、藝術三合一」的「有機體」。

可以【圖二】來說明三者的關係:

【圖二】三合一有機體示意圖

在討論台灣在地具代表性的無形文化資產部份時,學者提出幾點深刻見解,茲整理並補充說明如下:

(一)「在地」的觀點:台灣的文化有許多與中國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要有所區

格的話,應該尋找台灣文化的「在地性」(locality )與「特殊性」(specialty ),即在台灣發展,經過再創造的新生文化。因此,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部份:

1、在地化的中華文化:源自中國大陸但在台灣被保存下來,發展成具有台灣在地特色及文化意涵的文化,當中最明顯的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台灣保有的道教文化是其他華人地區望塵莫及的。

2、獨特的原住民文化: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被視為南島文化的起源,受到人類學家的高度重視,舉凡祖靈崇拜、神話傳說、祭祀儀式、音樂、舞蹈等,均是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二)重要無形文化的認定:先以「文化」為大綱,再行找出代表性的文化,會

中提出四項最具代表性的在地文化資產:

1、台灣廟會:台灣廟會文化深植在常民的生活,大陸在歷經文革之後,

常態性的廟會活動已不復存在,許多陣頭技藝也都失傳了,但台灣的陣頭、藝閣、民間技藝仍然繼續發展,傳承並演變出具「在地化」的各種形式風貌。台灣廟會中,例如「東港王船祭」、「大甲媽祖遶境」皆享有盛名,而「燒王船」、「做醮」、「進香」更是台灣民間宗教特有的習俗 其中的文

化意涵值得去深究。

2、傳統節目:台灣還保存部分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歲時節慶,如年節、

端午、中秋等等,當中最特殊的應屬「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及「慶讚中元」;基隆還保有「放水燈」的習俗,端午節的龍船製作也是台灣特

有的。(韓國即曾以中國大陸已式微的「端午節」慶祝活動,申請「國際

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公告計畫」,引發中國人

民的群起抗議。這個事件也顯示出當文化流傳到異地(韓國)發展後,隨著時間深植當地人民生活後,若受到政府與人民的重視與保存,也會在地發揚光大,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也提醒我們若不知重視自身的文化資產,也有為人所取代的一日。韓國現在也極力保存維護當地也是傳自中國的儒家文化思想,更要塑造安東市成為韓國的「儒家文化之都」,對於仍保存「端午節」及祭孔儀式的台灣而言,更加感受到國際政治現勢的不利,也讓在地文化無法為國際社群所認知的無奈。)

3、生命禮俗:以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喪禮五個最重要的生命

禮儀為主,其中又以喪葬禮儀最為特殊,包括小法音樂、紙糊工藝、弄鐃等特有的民間藝術。

4、原住民文化:目前台灣原住民分為十一族,各族擁有不同的語言,祭

典和藝術表現。祭典和賽夏族矮靈祭、阿美族豐年祭、布農族打耳祭、排灣族小米祭、達悟族飛魚祭等;藝術表現如布農族八部合音、達悟族的髮舞、賽夏族的臀鈴、泰雅族的口簧琴等等。原住民信仰的特性一自然崇拜、祖靈崇拜、或圖騰崇拜一也是人類孙宙觀和知識的珍貴文化資產。

三、在地與國際的新思維

在「國際教科文組織」的呼籲下,國際社群國家紛紛加入人類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的工作行列。「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公告」計畫,讓我們看到分佈於世界各地不同的珍貴人類文化寶藏,其所面臨的個別性及全球性的危機,及不約而同的搶救行動計畫。國內新修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已大幅修訂條文,以符合現今社會的需求,也讓國人寄予其厚望,啟動國內整體文化資產保護的工程。

國內相關機構從事傳統藝術與民俗文化的保存工作,以行之有年卓有成效,再加上新修《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支撐,預期將有所作為。唯為能與世界同步,加強與國際間的對話空間,實有改變國人對於「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的狹隘認知,而以「無形文化資產」或「無形文化財」觀念灌輸,重視在地的無形文化資產,同感保存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的使命感。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成員,但重點在於我們的自省和自覺。

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需要政府、民間、社區及個體的共同參與;無形文化具有隨時代環境不斷演變的動態特質,在承繼傳統之餘,也應與現代生活結合,賦予新時代的意義與創造力。在保存與活化的過程間,應在「資產」與「產業」觀念並重下發展,才能回歸文化資產保存的真意,避免過於功能導向、產業化、與觀光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

多的財富。

註釋

註1:本公約通稱「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WHC).UNESCO 於1972年在巴黎舉行之第17次會議中通過,1975年12月全面實施。

註2:1964年5月25至31日在威尼斯開會所通過的「威尼斯宣言」其第11條強調應尊重各時代加在-座文物建築上的札當物。換言之,即應整體性看待文化遺產。此一整體保護的精神於各相關法規或宣言中均為強調。本文所列之四類文化遺產與我國文資法比照,其中文化遺產包括古蹟、遺蹟與歷史建築。自然遺產與自然景觀同;複合式遺產又可涵蓋於文化景觀中;

無形文化資產則屬於傳統藝術民俗等範疇。

註3:Horkheimer, M&T. Adorno.(1947),200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rans. E.

Jephcott. 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PP.94-136. 附帶一提的是「文化工業」一詞,在德語文本主要係以文化精英的經驗視其內容為媒體及其製作廠,而于英語文本則泛指與文化相關之一切文化事物。Steinert, H. 2002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Polity, PP.8-10

註4:Benjamin, W. 1970, “The World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llumination. Trans. H. Zohn, London:Fontana, PP.233-243.

註5:Gramsci, A. The Prison Notebook, 曹雷雨等2000,獄中本記,北京:新華書店,頁5-18;羅鋼主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新華書店,頁15-20。

註6:馮曉青,2003知識產權法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頁305。

註7:Russell, B. 1972.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Simon&Schuster.

PP.252-371;羅靜蘭等著, 1994西方文化之路,台北,揚智,頁97-100。

Heer. F著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urope. 趙復三譯,2003,歐洲思想史,香港,中文大學, 頁7-9。

註8:吳漢東等著,2001,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頁4-5。註9:尹田, 1998法國法律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頁71-89。

註10:同註8,頁11-13。

註11:李進之等箸,1999,美國財產法,北京,法律出版社,頁22。

註12:同註8,頁13-14。

註13:劉春田編,2002,知識產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7-9。註14:同註6,頁142-167。

註15:同註8,頁55-56。

註16:同註8,頁57-58。

註17:美國憲法規定有「國會有權對作者或發明人尌其個人作品或發明的專有權利,賦予一定期限的保護,以促進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此條款乃為

學者概括為3P政策,即「促進知識」政策(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公共領域保留」政策(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ublic Domain)與「保

護創作者」政策(The Production of the Author)。其中「公共領域保留」

即意味時間和範圍的限制。同註10,頁60-64。

註18:Aikawa,Noriko, 2004,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 International, NO.221-222(MAY), pp.137-149 註19:這些名詞包括: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民俗(Folklore),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原住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口傳遺產(Oral Heritage)等。

註20:聯合國教科文組識官方網站,無形文化資產網頁

(https://www.doczj.com/doc/535592083.html,/culture/en/ev.php_URL_ID=22255URL_DO=DO_

TOPIC&URL_SECTION=201html)

註21: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簡訊,29.30期,

https://www.doczj.com/doc/535592083.html,.tw/5-newsletter/2e.htm

註2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士杰譯2000,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多樣性衝突與多元共存,北京:世界知識社,頁147-148,

註23:同註22,頁158-159

註24:筆者曾於94年12月2日邀請曾永義、李豐楙、施德玉等學者尌?推動國內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及與國際對話行動計畫?提供卓見,有關內容請參?

國際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及在地行動研究計畫?。頁114-120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精品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OO四——二O一O年)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XX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 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XX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全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会成为政 策制定相关部门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相对滞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薄弱,文化旅游发展的理念相对陈旧,趋于保守,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实践经验和经 典案例,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文化、旅游、影视、出版、体育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文化旅游的具体业态及其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出台具体鼓励和扶持性的政策将会成为今后文化旅游发展政 策的重要内容,作为相对独立、特征鲜明、潜力巨大的新型旅游形态,文化旅游具有强劲发展势头,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对贯彻落实文 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振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具有引导、调节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支持 力度,尤其是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旅 游市场和文化旅游企业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对文化旅游特色产 业集聚区、全国文化旅游实验区,国际知名旅游演艺品牌建设,历 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文化旅游活动 品牌建设等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举措,要出台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及 扶持政策细则,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把制度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切实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 推动我国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 3、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 势必带来文化的各种形态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尤其是在高科技浪潮 之中,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必然催生文化 旅游更丰富的业态,这就对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客观 要求,完善和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政策,需要加快文化、旅游系统管 理体制机制改革,以使两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协调一致,从现实条件 来看,地市级及以下的文广新局与旅游局的合并将会成为文化体制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19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0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 1 / 10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

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doc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 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 产业 10 多年来发展的“热运行”态势持续趋缓;“十三五”将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我国亟须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套,弥补我国全球发展战略中的“文化短板”;必须在国际领域提倡“可分享价值”以填补价值观缺位;并且以服务于“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为目 标,以构建新型文化治理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对一系列制约国内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根本性 的解决方案。建议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把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终结10 余年发展“热运行”,回归“常态化”蓝皮书指出, 2015 年 1 月 23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 年中国文化产业年报,增加值为21351 亿元,占GDP 的3.63% 。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 亿元,比

上年增加 2010 亿元,增长11.1% ,比同期GDP 现价增速 高1 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 2012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80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5% ,比同期 GDP 现价增速高 6.8 个百分点, 2013 年文化产业的增速再次明显 下降,几乎与同年 GDP 增速持平。现在看来,文化产业作为 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长期地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 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 密切的关系,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应必将递减,产业发展动力必将 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 态。因此,文化产业走进新阶段的首要特征是改变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降低非常规的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正越来越 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景象 蓝皮书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越来越从传统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兴文化产业。有两个典型特征日益凸显,即前端越来越强调内容创意,后端越来越从“产品”变为“服务”融,入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创意成为国民经济的普 遍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产业“关联度” 高、带动性强,于是主要的产出越来越转变为对相关产业提供 的生产性服务,这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以“体验经济”为名的社会经济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

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中国创意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以集聚区为载体,以区域板块为格局,以行业集群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态势。逐步向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完整版)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从起步到目前运营已有四个月的时间了,鉴于公司目前处于初建阶段,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公司可以做出有目标、有方向的运营理念,以及发展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道路是什么样的? 根据以上问题,我做出这样三个层次的规划: 一、产品创造战略 产品、服务、项目、活动是任何公司的基础,这四种内容可以统称为产品。 一个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首当其冲就是要做自己的产品创造,所谓产品创造,就是有能够拿得出手,并且代表自己特色的东西,树立品牌形象与定位。 十五文化传媒也应该这样,将产品、服务、项目、活动,集中在四大方向:大型,高端,长久,品牌 敢为天下之先,敢创天下之新,这是我们的雄心抱负;敢想天下之无,敢做天下之大,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放大战略 在文化产业放大战略中,我们确定: 1、文化产业地域化:县域文化;区域文化;中国文化;跨国文化 2、文化产业行业化:纸传媒(包括出版);光传媒(包括影音、MV);大文化(包括研究策划);超文化(包括教育) 3、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做高(质量);做大(规模);做宽(范围);做长(品牌) 4、树立公司文化产业终极目标:创办正定第一家以明星资源模式为主的文化传媒公司;将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集团化 当然,将产品创造战略与产业放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便是“盈利”。 马云曾说过,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一个企业应该为自己不赚钱而感到羞耻,不赚钱的企业,就是在犯罪。

不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终极梦想是什么,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赚钱。不要总想着先投入,然后再慢慢赚钱,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赚钱。只有经济,才是考验一个好的公司,以及它的正确商业运营模式的唯一标准。 三、文化品牌战略 企业就是社会。作为大社会的部分社会;作为小社会的整体社会。都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企业也是这样,讲企业就不能只是认识、实践它的经济内容,正确的方法却要同时认识、实践它的政治内容、文化内容。 再广阔的雄心大志,也要靠企业文化支撑,文化的能量是柔性的,也是刚性的;是自强不息的,也是厚德载物的。把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品牌,把文化企业上升为文化品牌,这是认识、实践企业文化内容的两条主线。 虽然企业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为什么要把文化品牌战略放在最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品牌,就像一支队伍的旗帜,但是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清楚,只有一支真正组建成功的队伍才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旗帜,而对于初建阶段的我们,现阶段需要做好的不仅是去编织这样一面旗帜,我们更要注重的是编织这样一面旗帜的技术所在。 怎样去编织好一面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旗帜,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这就涉及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核心技术,连专业性都谈不上的话,谈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都是天方夜谭而已。 没有核心的技术,不存在专业性的公司,就意味着一直要靠模仿别人去生存,但是,只有你走在别人前面时,你才可以让别人无路可走。所以,公司初建阶段,我们唯一做到,就是将我们的工作专业化,做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产品。用尽全力,把这种专业性做到比同行高10倍。高度聚焦,单点突破。公司才可以有立足之地。 不违背普世主义道德,不违背现代文明法律,挣钱是能力,有钱是实力。正月十五百万、千万、万万业绩都是体现在经济层面的梦。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运用好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运用好资金,运用好人才,运用好项目,运用好管理等。只要团队所有人的心都朝向一个共同目标,时间就会证明我们是一支真正强大的队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

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 2016年10月

内容简述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列入到了当届政府“十二五”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诸多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4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跨界并购此起彼伏,文化传媒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多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涉及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产业园等领域。进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各地政府要想壮大文化产业,必须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