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时空体

摘要:巴赫金的历史诗学,通过时空体的概念,确立了文学参与现实的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时空体通过对世界图景的构形塑造提供了不同文化间标签化的类型划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建构性特征。

关键词:巴赫金;历史诗学;时空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77-02

历史诗学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实践着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独特身份;另一方面又深入到文学文本产生与接受的文化语境中,积极推动文艺学与文化史的联姻。正是历史诗学中的丰富资源,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狂欢化”以及对话性等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巴赫金撰写了《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长篇小说的话语》、《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和《史诗与小说》等一系列论文,试图通过对时空体以及小说的话语等问题的研究来建立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诗学”。

在巴赫金早期的哲学美学论著中,自我与他人的共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相区别的基本范畴是时间与空间。时空结构从根本上标记了世界的组织构成,是对不同主体(或历史文本中主体的意识)的世界观的把握。这种对于时空的体认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在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 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在人类各种文明高度发达,政治秩序及经济秩序格外完善,现代大机器生产的今天,人被强烈地异化和疏离,彼此的交流异变和隔离,是每个人成为“孤独者”。然而,人是感情的动物,没有交流是不可想象。面对社会,我们的自主意识被剥夺,我们都是小人物,没有言说的权力(即使有,也是鹦鹉学舌式的言说);面对他人,相互信任的基础已被世俗和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史上最全的高中历史时间表吼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1566-1581尼德兰革命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 主要国家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 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 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 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 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 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 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 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 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 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 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 一帝国开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 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 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 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年欧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浅析狂欢化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5582028.html, 浅析狂欢化理论 作者:宋纯玲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7期 摘要: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狂欢化《鹿鼎记》乌托邦人本主义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作为前苏联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文化学家、民俗学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他的许多思想在数十年后才被人充分理解,也为西方很多文学批评流派所接受。《鹿鼎记》作为金庸的一部代表作品,不管是人物还是语言场景的描写都表现出了一种狂欢化的色彩,本文拟以《鹿鼎记》为例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一、何谓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的时候提出来的。在这本书中巴赫金主要强调民间狂欢文化是复调艺术的文化动因之一,后来巴赫金又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对这一理论做了全面的阐释。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深深地根植于他对狂欢节的分析基础上的。狂欢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或更早的时期,在狂欢节的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在街上狂欢。狂欢节并不是普通的集会,而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在狂欢节中没有等级划分,有的只是群体的狂欢,它体现了对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的反叛和对立,虽然狂欢节的时间很短,但是仍可以给人们思想巨大的放松和解放。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世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改造一切。 在狂欢节上有着众多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形成了整套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这些语言凸显的是狂欢节世界观,而这深刻的狂欢节世界观又渗透到狂欢式中(狂欢节上的庆贺、礼仪、形式形成的一个总和被称为狂欢式)。狂欢化就是狂欢式转为语言。在狂欢节上所表现出来的包括大型复杂群众性戏剧和个别的表演,都是具有感性的语言,它表现出狂欢节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渗透着狂欢节的所有形式。这种狂欢节语言虽然无法用准确和抽象的概念来翻译和表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用与之相近的其他具有感性性质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就是说可以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这便把狂欢式转化成狂欢化。由此可见,巴赫金的狂欢化实质上就是狂欢式的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

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word格式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 word格式 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

关键字:文化诗学狂欢世界感受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同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主要的哲学蕴含是什么?这种世界感受对于所谓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有什么冲击?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巴赫金文化诗学哲学层面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一.作为世界观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1.两种生活和两种世界感受。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他把狂欢节中所产生的民众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并拿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相对立。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的狂欢节和狂欢化文化时,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如罗马、拿波里、威尼斯、巴黎、里昂、纽伦堡、科隆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有时更多些)的时间,过着全面的狂欢节的生活。他说:“不妨说(当然是在一定前提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他特别强调,“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1] 首先,巴赫金提出了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一种是所谓日常的生活、正规的生活、常规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一是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二是充满教条、崇敬、虔诚和恐惧,是十分严肃的;三是相对稳定和长久的。另一种生活是所谓狂欢式的生活,即狂欢节的生活。巴赫金把这种生活称之为第二种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2] 在狂欢节中,人人都生活在狂欢式的生活当中,按照狂欢节的规律生活。这种狂欢式生活的特点一是取消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随便和亲昵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二是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自由、欢乐的生活,处处充满狂欢节的笑声,人人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三是相对多变和比较短暂,狂欢节虽好,但总不能天天狂欢,人们过后还得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日常的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它构成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界限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这两种生活在中世纪是有严格界限的,而在古希腊罗马,特别是在希腊,则没有中世纪那种严格的界限。文艺复兴时期是狂欢生活的顶峰,自17世纪起民间狂欢生活便趋于没落。其次,巴赫金指出由于两种生活所产生的两种世界感受和两种世界观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抗的。常规生活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所造成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是官方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它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不平等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不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凝固的、不变的,把官方的权威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狂欢式的生活所造成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则完全相反,它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僵化的教条提出挑战。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对官方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很强的摧毁力量。巴赫金指出,“狂欢节的世界感受,是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是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3] 在中世纪,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对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提出挑战,对官方和教会的权威充满不敬。在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潮流可以说是打破了许多壁垒而闯入了常规生活常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 1、狂欢理论的概述 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 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 第二世界(第二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的区分与界限, “国王”也被打翻在地,小丑加冕成“王”,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 而一切非平民阶层要想在第二世界生活,只有放弃在第一世界的一切权力、身份、地位,才能够为第二世界所容纳。这是“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 2、狂欢理论表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中 (1)全民性:充分体现了电视节目的平民视角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不是由某一个特权阶级来组织的,是民间性的活动,是真正的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与体现,在狂欢节期间,所有人都是参与者,中心场地是广场,因为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包罗万象的、所有人都参与的亲昵的交际。 这一点与电视综艺节目关联起来看,表现为平民的视角 巴赫金特别指出,在狂欢的活动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演员和观众的分工,所有的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在表演,又观赏别人的演出。 而在2004年之前的以前的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不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在这里也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这显然并不符合狂欢理论中全民参与的观点,所以这样的节目形式虽然一开始取得成功,但也渐渐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众开始需要一种能使自身融入进去的综艺节目形式。 而2004年在中国开始兴起的真人选秀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消解权威性的途径,把电视节目关注普通人的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真人秀节目对于参赛选手仅仅有性别和年龄上的限制,没有其他门槛:如《快乐女声》、《梦想中国》只要求选手年满18周岁,《加油!好男儿》仅面向男性参赛者。镜头面对的是普通大众,不问出处、不问专业水平,每个人都有“秀”一把的机会。因为参与者是普通人,和受众没什么区别,受众的身份被认同,拉近了距离,他们更愿意看下去。其次,去留由观众决定,评委无法左右最终的结果。观众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投票系统被赋予了表决权。“喜欢谁就把谁留下”,受众用自己的行动来决定选手的去留,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积极的参与感提升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心理体验,赋予了普通观众的话语权。 (2)仪式性:通过对节目参演者和观众的“加冕、脱冕”获得娱乐效果 狂欢节有一定的仪式和礼仪。狂欢节上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节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还存着换装礼仪,即人们化妆,戴上面具,暂时地、象征性地实现自己改变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权力、自由的美梦 这种仪式性的“加冕”“脱冕”同样表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中 在真人选秀节目兴起之前的表演类综艺节目中以明星和主持人作为绝对的舞台主角,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 一、古希腊: 1、梭伦改革开始(前594年): 2、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前506年): 3、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年---前429年): 4、智者运动(前5世纪中叶): 二、古罗马: 1、罗马共和国建立(前509年): 2、《十二铜表法》颁布(前449年): 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 世界近代史 一、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叶); (1)经济: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5世纪); 2、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3、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改革开始(1517年); 4、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8年)、达伽马达印度(1498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149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1519年); 5、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 6、英国在北美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07年);

7、荷兰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7世纪); 8、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 9、三次英荷战争(1652年---1674年); (2)政治:10、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 1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 12、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 13、英法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14、启蒙运动(17、18世纪); 15、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确立(17世纪末); 16、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 17、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1787年); 18、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经济: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65年); 2、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 3、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79年); 4、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85年); 5、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年); 6、富尔顿发明汽船(1803年);(1807年) 7、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14年);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高中历史必修册时间表

2011年暑假历史作业 (一)选择任一本中国通史阅读并熟记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 1.夏朝:前2070 - 前1600年(禹--桀) 2. 商朝:前1600 - 前1046年(汤) 3. 周朝:前1046 - 前221年(1)西周前1046 - 前771年(周武王) (2)东周前770 - 前256年(周平王) 春秋前770 - 前476年战国前475 -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 - 前207年(嬴政) 5. 汉朝:前202 - 220年 (1)西汉前202 - 9年(刘邦)(2)新朝 9 - 23年(王莽) (3)东汉 25 - 220年(刘秀) 6.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 - 581 三国:220-280 (1)曹魏 220 - 265 (2)西蜀 221 - 263 (3)孙吴 222 - 280 两晋: 266 - 420 (1)西晋 266 - 316 (2)东晋 317 - 420 南北朝:420 - 581 (1)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7. 隋朝(): 581 - 618 8. 唐朝(): 618 - 907 9. 五代十国:907 - 979 (1)五代:后梁、唐、晋、汉、周(907-960) (2)十国 (902-979) 10. 宋朝: (1)北宋(): 960 - 1127 (2)南宋(): 1127 - 1279 辽: 916 - 1125 西夏: 1038 - 1227 金: 1115 - 1234 11. 元朝(): 1271 - 1368 12. 明朝(): 1368 - 1644 13. 清朝(): 1644 - 1912 (二)认真阅读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教材,完成《暑假作业》。 (三)按时间顺序整理高一必修三本书。线索要详细、清晰,体现自己的综合概括整理能力样例见后。(手写稿,必须的)。(不许抄网上的资料) (以上为8月底回校考试内容) (四)培养兴趣: 看书(自选):《中国通史》、《全球通史》、《二战史》、《甘地》《华盛顿》等人物专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电视纪录片《档案》《美国历史》…; 看报纸和《世界知识》等杂志。 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1.7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7条) 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 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 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 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 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 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 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 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4) 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 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 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6(2) 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 引证文献(6条) 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 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 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狂欢化的《仲夏夜之梦》

狂欢化的《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传统评论者认为, 这部戏剧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人们认为作品中无拘无束的喜剧氛围蕴含着青年莎士比亚对于人类和世界的早期理想。但在巴赫金看来,这即是一种狂欢精神。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巴赫金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本文将探讨《仲夏夜之梦》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了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一、巴赫金与莎士比亚

在他的论著中,巴赫金曾经多次提及莎士比亚。他认为,在许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狂欢节的种种形式、象征、感受世界的方式被不断吸收到多种文学体裁中去,变成它们的构成因素,成为文学发展中一个确定的强大的支脉,对17、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来说,狂欢化的一个基本来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首先是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拉伯雷及他的世界中》,巴赫金更是做了进一步阐述: 对于拉伯雷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探讨莎剧中的本质的 狂欢特征。……首先,这种“相信人类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的思想决定了莎士比亚大无畏的,温和(而非尖刻)的现实主义及非教条主义。…… 评论界已有不少学者对于莎剧的狂欢特征做过研究,但都倾向于将理论要点与作品一一对照,不免显得牵强。巴伯和弗莱对于莎士比亚喜剧的研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认识到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所蕴涵的社会意义与内涵。莎士比亚喜剧不仅具有狂欢化特征,而且其中所描述的乌托邦世界更是对等级制社会的颠覆。 二、外在的狂欢化特征

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超越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远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宫廷中便蓄养培训了一批徘优,供帝王将相玩弄。这些徘优能歌善舞,口才出众,有些甚至相当聪明,然而地位低下,与宫中犬马没有什么区别。自汉魏以来的参军戏、角抵戏、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都有不少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武汉帝时,东方朔作为滑稽家,经常给皇帝讲些谐谑的故事,引得王公大巨哈哈大笑。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喜剧也具有某种西方狂欢节的特点,“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止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崇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异)听造成的一切现象,尽管这种乌托邦是短暂的时刻,却是人们期盼的生活。个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行拆解社会政治的束缚,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欢乐与自由,这就是入类生存的喜剧体验。 喜剧电影与汪欢节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对于有些喜剧影片,如卓别林的谐剧、王朔的侃剧、陈佩斯的闹剧,影视研究者的定位显得有些勉强。这些作品难以用传统的文艺学、美学理论来加以鉴定,而引进大众狂欢化理论、从大众文化角度来进行探寻,恐怕有助于对此类影视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狂欢化理论首先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它既是对16世纪法国医生拉伯雷创作的《巨入传》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 狂欢化理论来自于西方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上,入们排斥封闭和关门主义,否定禁令和绝对理性,抛弃说教和禁忌,把日常的典章制度和清规戒律完全抛开。狂欢节摆脱等级制度,呈现出平等,民主和自由。狂欢节是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享乐主义,满足了人类的多方面需求,甚至是一种纵欲主义。根据汪欢节的这些特征,巴赫金建立了狂欢化理论。在狂欢化理论中,文明与戏i},荣誉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