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六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六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六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机械波

16-1 一波源作简谐振动,周期s 010.=T ,振幅m 40.=A ,当0=t 时,振动位移恰为正方向的最大值.设此方程以m/s 400=v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试求(1)此波的波函数;(2)距波源m 2和m 16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和初相;(3)距波源15m 和m 16处质点振动的相位差.

分析 波源的周期和频率就是机械波的周期和频率,对于平面波,在忽略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的情况下,波源的振幅就是波的振幅,如果已知波速或波长以及波源的初相,就能给出波函数.由上一章的讨论可知,当给出振动的初始位置和运动方向时,振动的初相就确定了.

由波函数可以获得波线上任一点的振动方程;以及任一时刻波线上各点的位移,即波形.波线上相位差为π2质点间的距离(也可视为两个相邻的相位相同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解 (1)波源的角频率为

rad/s 200rad/s 01

.022πππω===T 初始时波源振动达正方向的最大值,即0=?,波源的振动方程为

)200cos(4.0π=y

已知m/s 400=v ,波函数为

)400

(200cos 4.0x t y -

=π 0>x (2)由波函数得m 2=x 处振动方程为

)200cos(4.0)400

2(200cos 4.0πππ-=-=t y 该处质点初相为π.

m 16=x 处振动方程为

m 820040400

1620040)cos(.)(cos .πππ-=-=t y 该处质点初相为π8或0. (3)两点相位差为 2

01.0400151622ππλ?π??=?-==x 15m 处质点相位超前.

16-2 已知平面波波函数).(cos .x t y -=5220π.式中x 、y 以米计,t 以秒计,试求(1)波长、周期、波速;(2)在m 1=x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3)在s 40.=t 时,该处质点的位移和速度.这是原点处的质点在哪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再经过s 40.后该运动状态传至何处?

分析 本题强调这样的概念:波的传播过程是振动状态(或相位)的传播过程.在单位时间振动状态(或相位)传播的距离称为波的传播速度,也称为相速度,即本书中的波速v (以区别于反映振幅或能量传播的群速度).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波线上各质点仍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跟随波前进,质点的

振动速度为t

y u d d =. 解 (1)将波函数).(cos .x t y -=5220π与简谐波的标准形式对比,得

m/s 5.2 /s rad 5.2==v πω

m

2m 8.05.2s 8.0s 5.222=?=====T T v λπ

πωπ (2)由波函数得m 1=x 处的振动方程为

m )5.2cos(2.0 )5.21(5.2cos 2.0)5

.2(5.2cos 2.01ππππ-=-=-==t t x t y x

(3)由波函数得s 040.=t 时m 1=x 处质点的位移为

m 205

215220040.).(.cos ..=-==t t y π 该时刻该质点振动速度为

05

21525220d d 040040=-?-====..).(.sin ..t t t t y u ππ 是原点处质点在05

2140=-)..(时刻的振动状态. 再经过s 40.该运动状态传播的距离

m 1524040=?==...v x

即传至距该处m 1或距原点m 2处.

16-3 如图16-3,一平面简谐波在空间传播,已知波线上某点P 的振动规律为)cos(?ω+=t A y ,根据图中所示的两种情况,分别列出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

分析 本题可以沿两条思路求解:(1)由于波线上各点的相位依次落后,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以判断O 点比P 点相位超前多少或落后多少, 因已知P 点的振动方程,就能写出O 点的振动方程,再写出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2) 从P 点的振动方程直接写出以P 为原点的波函数,根据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写出O 点的振动方程,再写出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下面给出第一种解法.

解 (1)第一种情况,波沿x 轴正向传播,O 点的相位比P 点超前v

ω

, 所以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ω

ω++=v l t A y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cos[?ω?ωω+--=++-=v

v v l x t A l x t A y (2)第二种情况,波沿x 轴负向传播,O 点在P 点右侧,O 点的相位比P 点超前v

l ω,所以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ωω++=v

l t A y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cos[?ω?ωω+++=++--=v

v v l x t A l x t A y 16-4 一平面余弦波在T t 4

3=时的波形如图16-4(a )所示(T 为周期), 此波以v =36m/s 的速度沿x 轴正向传播, (1)画出t =0时刻的波形图;(2) 求O 、P 点的振动初相;写出O 点的振动方程及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

分析 波形曲线,即y-x 图,给出了某一时刻波线上各点的位移.已知波速时,从T t 4

3= 时的波形可以推出t =0或t=T 时的波形,从而可得O 点的振动方程, 进而求出O 为原点的波函数.

图16-4

解 (1) T t 43=时刻的波形沿

x 轴负向移动λ4

3即为t=0时的波形,或沿x 轴正向移动λ4

1即得t=T 时的波形,如图16-4(b). (2) 由图16-4(a)得 m,40 m,20..==λA 又m/s 36=v

对O 点有,t =0时,有

0cos 0==?A y (1) 0sin 0<-=?ωA v (2) 由(1)式得2π

?±=,由(2)式得0sin >?,所以应取

2π?=

对P 点, t =0时,有 2.0cos 0==?A y P (3)

0sin 0=-=?ωA P v (4)

因A =0.2m ,由(3)式得0=?,满足(4)式.

(3)波的角频率 rad/s 180rad/s 4

03622ππλπω=?==.v

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2

18020ππ+=t y m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2

3618020ππ+-=x t y m 16-5 一平面波在t =0时的波形曲线如图16-5中曲线(I)所示,波沿x 轴正向传播,经过t =0.5s 后, 波形变为曲线(II). 已知波的周期1≥T s, 试由图中所给条件, 求(1)波函数;(2)A 点的振动方程.

分析 从波形曲线(I)可以求出振幅、波长以及O 点的初相. 但另一个重要的常数ω需结合两条波形曲线考虑. 从图上不难看出, 在0.5s 波形在x 轴正向移动0.1m ,于是可以计算出波速.再根据周期、波长、波速间的关系求出周期,进而求出角频率.

解 由图16-5知, A =0.1m, 40.=λm, 205

01010....===t v m/s 22040===..v T λs πππω===222T rad/s 对O 点 0cos 0==?A y

(1)

0sin 0<-=?ωA v (2)

由(1)式得2π

?±=,由(2)式得0sin >?,所以应取

?=

故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210ππ+

=t y m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cos[.2

51022010ππππ+-=+-=x t x t y m (2)将10.=A x m 代入上式,得A 点的振动方程为

10210510t t y ππ

πcos .]).(cos[.=+?-=m

16-6 一平面波的波函数为 )sin(.x t y 20050010+=π,式中x ,y 以m 为单位,t 以s 为单位, 试求:(1)波的振幅、频率、波长和波速;(2)何时原点处第一次出现波峰;(3)当t =1s 时,最靠近原点的两个波峰位置.

分析 本书约定波函数以余弦函数表示, 因此可先把题目给的波函数化为余弦函数.分列在原点两侧的第一个波峰应是最靠近原点的波峰.

解 (1)波函数化为余弦函数形式为 ])(cos[.2

100252010πππ-+=x t y m m 1014.3100 25Hz, m,01.0 2-?==

==πλνA m/s 79025101432..=??==-T

v λ

(2) 将x=0, y=A 代入波函数,当第一次出现波峰时,有 02

252=-ππ)(t 得 t =0.01s

(3) 将t =1s 代入波函数得t=1s 时的波形方程

x x y 2000102

20050010sin .)cos(.=-+=ππ 欲出现波峰需满足条件:

)0,1,2.....( 2

12200=+±=k k x π

)(sin 得最靠近原点的两波峰位置为 m 1035.2 2

3200 -1,m

1085.7 2200 ,02231--?-=-==?===x x k x x k ππ

16-7 沿x 轴负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t =2s 时的波形如图16-17(a), 波速v =0.5m/s, 求O 点的振动方程及此波的波函数.

分析 由已知条件算出T =4s. 欲从t =2s 时的波形求出t =0时的波形, 只需将t =2s 时的波形曲线沿x 轴负向移动半个波长即得. 从t =0时的波形便可求出振动方程的几个常数.

解 从图16-7(a)知

s 4s 5

.02===v

λT rad/s 5.02==T

πω 可得t =0时的波形如图16-7(b). 从图知O 点将向下运动,于是O 点在t =0时有

0cos 0==?A y (1)

0sin 0<-=?ωA v (2) 由(1)式得2π

?±=,由(2)式得0sin >?,所以应取

?=

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2

250ππ+=t y m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250250ππ++=x t y m

16-8 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向传播, 波长为,λ P 处质点元的振动规律如图16-8. (1)求P 点的振动方程; (2)设OP=d , 求此波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

分析 振动曲线是描绘波线上某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即y-t 图.通过振动曲线可知P 点的初始条件.有了P 点的初始条件,可得P 点的振动方程.由于波沿x 轴负向传播,因而O 点的相位比P 点落后.

解 (1)由振动曲线知P 点在t =0时有

A A y -==?cos 0 (1)

0sin 0=-=?ωA v

(2)

由(1)式得π?=,满足(2)式. 因T =4s ,则 ππω5.02==T

rad/s 所以P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ππ

+=t A y 2 m (2)波沿x 轴负向传播, P 点相位比O 点超前,所以O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cos[πλ

πππ+-=+-=d t A v d t A y 4220 m

有 4λλ==

T v

以O 为原点的波函数为 ])(cos[])(cos[πλ

πππ+-+=+-+=d x t A v d x t A y 4422m 16-9 图16-9 (a)是一平面简谐波在t =0时的波形曲线. P 点位于波线上

时P 点将向上运动.再观察波形图上x =1.5m 处的质点,当t =0时位于最大位移处,此后一定要向下运动回到平衡位置.既然t =0时P 点将向上最大位移处运动, 而1.5m 处质点已从最大位移返回,便可判断出P 点(1m 处)的相位比1.5m 处质点落后,所以波沿x 轴负向传播.

解 从图16-9(a)知 2=λm, T =0.2s, A =0.2m.

m/s 10 rad/s 102====T

T λππωv 从图16-9 (b)P 点的振动曲线并结合波形曲线(a), 判断出波沿x 轴负向传播, 因而t =0时O 点向下运动,O 点初相由下两式决定:

0cos 0==?ωA y (1)

0sin 0<-=?ωA v (2)

由(1)式得2π

?±=,由(2)式得0sin >?,所以应取

?=

得波函数为 ])(cos[.2

101020ππ++=x t y m 16-10 两相干波源S 1、S 2具有相同的振幅、频率和初相位.已知振幅A =0.01m,

频率为100Hz, 初相位为零. 两波源相距30m, 相向发出二简谐波, 波长为5m. 试求: (1)两波源的振动方程; (2)在两波源连线中点处的合振动方程. 分析 相干波在相遇点的合振幅是各列波在相遇点引起的振动的合成.

解 (1) 已知

ππνωω200221=== rad/s

所以S 1、S 2的振动方程为

t t A y y πφω2000100201cos .)cos(=+==

(2) 如图16-10, 取S 1为坐标原点, 向右为正. 第一列波到达波源连线中

点P 的振动方程为

)](cos[λνπP x t A y -=21)(cos .)](cos[.310020105

151002010-=-=t t ππ 第二列波到达P 点的振动方程为

)](2cos[22λνπP

x x t A y --=

)(cos .)](cos[.310020105

151002010-=-

=t t ππ 所以P 点的合振动方程式为 )(cos .3100202021-=+=t y y y π m

16-11 一简谐空气波, 沿直径为0.14m 的圆柱形管传播, 波的平均强度为3109-?W/m 2

, 频率为300Hz, 波速为300m/s. 求: (1)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和最大能量密度; (2)每两个相邻同相面间的波中含有的能量.

分析 本题涉及的概念有: 能量密度、平均能量密度、平均能流、能流密度

或波的强度. 从能量密度)(sin v

x t A w -=ωρω222看到, 介质单位体积中的能量不守恒, 随时间作周期变化, 在给定时刻能量又随单位体积平衡位置坐标x 作周期变化,因此波的传播既是振动相位的传播又是能量的传播,因此而称为行波.

解 (1)平均能量密度为 222

1A w ρω= 平均强度为 v A I 222

1ρω= 3533

J/m 103J/m 300

109--?=?==v I w 能量密度为 )(sin 222v

x t A w -=ωρω 最大能量密度为 353522max J/m 106J/m 10322--?=??===w A w ρω

(2)相邻同相面间隔的距离为一个波长,即 1300

300===νλv m 相邻同相面间的波中含有能量

J 1062.4J )07.0(14.31037252--?=???===λπr w V w W

16-12 一简谐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 波速31001?=.v m/s, 振幅A =1.0×10-4m, 频率31001?=.νHz. 若介质的密度3kg/m 800=ρ, 求: (1)该波的能流密度; (2) 若有一平面面积s=4.0×10-4m 2, 波速v 与该平面法线e n 的夹角为?60, 求一分钟通过该面积的平均能流.

解 (1)能流密度为

2

523242322W/m 1058.1W/m 10)100.1()1014.32(80021 21?=???????==

-v A I ρω (2)一分钟通过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平均能流为

W 1089.1W 6060cos 100.41058.1345?=?????==-οIst P

16-13 若太阳能电池板的接收面积为13cm 2, 当正对太阳时, 电池板产生0.45V 电压, 并提供0.20A 电流. 设太的能流密度为1.0×103W/m 2, 求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效率.

分析 1s 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与1s 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能之比就是能量转换效率.本题提供的太阳的能流密度是一常识性数据.

解 1 s 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太阳能为

J 3.1J 1013100.143=???==-Is W

产生的电能为 E = 0.2×0.45 J = 0.09 J

所以转换效率为

%9.6%1003

.109.0=?=W E 16-14 两相干平面波波源A 、B 相距20m, 作同频率、同方向和等振幅的振动, 它们所发出的波的频率为100Hz ,波速为200m/s ,相向传播, 且A 处为波峰时, B 处为波谷, 求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

的各点的位置.

分析 两相干波等振幅,所以相干减弱点的振幅为零,即因干涉而静止.A 处为波峰时B 处恰为波谷, 表明波源A 与波源B 的相位差为π. 解 两相干平面波波长为 2100

200===νλv m 两平面波相向传播,相遇点在两波源之间,设P 在A 、B 间,距离波源A 为x ,如图16-14,设波源B 相位比波源A 超前π,有

x x x

x l A B ππππλππ??2192

2202)(2+-=--=---=- 相遇点为干涉静止时需满足条件为

),2,1,0( )12(Λ±±=+=-k k A B π??

得 πππ)12(219+=+-k x

所以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点的位置为

x = k+10 m )9,,2,1,0(±±±=Λk

16-15 如图16-15, 两列波长均为λ的相干简谐波, 分别通过图中的O 1和O 2点, 通过O 1点的简谐波在M 1M 2平面反射后与通过O 2点的简谐波在P 点相遇. 假

定波在M 1M 2平面反射时有半波损失, O 1和O 2两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t A y πcos 10=和)2/cos(20ππ+=t A y , 且O 1m +mP =8λ, O 2P =3λ, 求: (1)两列波分别在P 点引

起的振动的振动方程; (2)P 点的合振幅(

分析 通过O 1的简谐波在M 1M 2平面的m 点反射,反射时有半波损失,即对于通过O 1的简谐波, M 1M 2平面是波密介质, 反射时反射波的相位改变π.介质无吸收,即表明振幅保持不变.

解 (1) 222===π

πωπT s 在M 1M 2面上反射有半波损失, 所以通过O 1

点的简谐波在P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cos(])(cos[πππππλ

λπ-=-=+-=t A t A t A y P 158221 通过O 2点的简谐波在P 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cos[2

23222πππλλπ+=+-=t A t A y P (2)由(16-22)式, P 点合振动的振幅为

A A A A 222222=++=)cos(ππ合

16-16 如图16-16(a), 三列波长均为λ的简谐波, 各自通过S 1、S 2、S 3后在P

点相遇,求P 点的振动方程. 设三列简谐波在 S 1、S 2、S 3 振动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cos(,cos ),/cos(222321πωωπω-==+=t A y A y t A y ,

且S 2P =4λ,S 1P =S 3P =5λ, 并设介质无吸收.

分析 振动的合成采用旋转矢量法最简便.本题可用旋转矢量法先求第一、二个振动的合振动,再与第三个合成. 以此类推可作多个振动的合成.

解 三列简谐波在P 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cos()cos(])(

cos[232192521πωπωπλλπ-=-

=+-=t A t A T t A y P t A t A T t A y P ωπωλ

λπcos )cos()](cos[=-=-=8422 )cos()cos(])(cos[2

2210225223πωππωπλλπ-=--=--=t A t A T t A y P 先将第一列波在P 点引起振动的旋转矢量A 1与第三列波在P 点引起振动的

旋转矢量A 3合成,合旋转矢量为A 13, 如图16-16(b). 合振动方程为 )cos(

313πω+=t A y

)cos(

2πω-=t A y 合 16-17 沿弦线传播的一入射波的波函数为)./cos(λπωx t A y 21-=设波在x=L 处(B 点)反射, (1)反射点为自由端, 写出以B 为原点的反射波的波函数; (2)反射端为固定端又如何?

分析 考虑在自由端反射的反射波无半波损失,在固定端反射的反射波有半波损失,结合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可写出B 点的振动方程.沿入射波的传播方向, 波线上各点相位依次落后,且注意到入射波的波函数是以O 为原点.B 点的坐标为x B =L ,于是以B 为原点的反射波传到坐标x 点时, 传播距离是L-x.

解 (1)如图16-17, 反射点B 为自由端时, 反射波无半波损失,B 点坐标x B =L ,B 点振动方程为 )cos(λ

πωL t A y B 2-= 反射波沿BO 方向传播, BO 间各点的相位均

落后于B 点, BO 上坐标为x 的任一点t 时刻相位

)()()(x L t x L L t --=---2222λ

πωλπλπω 所以B 点为自由端时, 以其为原点的反射波波函数为

)cos(λ

πωx L t A y --=22反

(2)当反射点B 为固定端时, 反射波有半波损失,以B 为原点的反射波波函数为

)cos(πλ

πω+--=x L t A y 22反 16-18 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传播, 波速均为 1 m/s.它们的波函数分别为),(cos .),(cos .t x y t x y +=-=ππ05005021 式中各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 (1)试说明在直线上形成驻波, 并给出波腹、波节的位置; (2)求在x =1.2m 处的振幅.

分析 两列在同一直线上沿正反方向传播的等振幅相干波叠加形成驻波.驻波波函数为.cos )cos (t x

A y πνλπ222= λπx

A 22cos 为振幅项.结合书上对驻波

的讨论, 可总结出驻波区别于行波的两个特点:在驻波中无能量传播, 无相位传播.

解 两波函数改写为

)(cos .)

(cos .x t y x t y +=-=ππ05005021

所以这两列波是在同一直线上沿正反方向传播的等振幅的相干波,在直线上叠加形成驻波,(16-24)式给出驻波波函数的形式为

t x A y πνλ

π222cos cos = 与已知条件比较,知 m/s 2 rad/s, , m 050====T v A λπω.

得 22==

ωπT s ,501.==T

ν Hz , 2==vT λm. 所以驻波波函数为

t x y ππcos cos .10= m

当 x 满足1=x πcos 时出现波腹, 即 ππk x = (k =0,1,2,…..)

解出x=k m 出现波腹.

当 x 满足0cos =x π时出现波节, 即

2

12ππ)(+=k x (k =0,1,2,…..) 解出)(122

1+=k x m 出现波节. (2)x =1.2m 处的振幅为 0810********..cos .cos ..====ππx x A m .

16-19 如图16-19, 位于x =0 处的波源O 作简谐振动, 产生振幅为A , 周期为T ,波长为λ的平面简谐波. 波沿x 轴负向传播, 在波密介质表面B 处反射.

若t =0时波源位移为正最大, 且OB=L, 求:(1)入射波的波函数; (2)以B 为原点

的反射波的波函数; (3)设L =4

3λ, 证明BO 间形成驻波, 并给出因干涉而静止的点的位置.

分析 将入射波的波函数写出后与习题16-17 联系应不难求解. 解题时需十分留心的是题目已把坐标取定, B 点的坐标L x B -=.

解 (1)波源的初相由下式给出

A A y ==?cos 0 (1)

0sin 0>=?A v (2) 从(1)式解出 0=?

满足(2)式, 故 0=? 所以以O 为原点, 沿x 轴负向传播的入射波波函数为 )(cos λ

πx T t A y +=21 (2)B 点坐标x B =-L , 且B 点为波密介质表面一点, 在B 点反射的反射波有半波损失,B 点的振动方程为

])(2cos[πλ

π+-=L T t A y B 振 反射波沿x 轴正向传播, BO 间坐标为-x 的任一点t 时刻相位为

πλ

ππλλπ++-=++--)()(x L T t x L L T t 222 所以以B 为原点的反射波波函数为

])(cos[πλ

π++-=x L T t A y 222 (3) 因4

3λ=L ,所以入射波波函数为 )(cos λ

πx T t A y +=21 反射波波函数为

)(cos ]))((cos[λ

ππλλπx T t A x T t A y -=++-=243222 BO 间两波叠加, 合成波为

t T

x A y y y πλπ2221cos cos =+= 为驻波.

因干涉而静止点的位置满足 02=λ

πx cos

即λ4

12+±=k x (k =0,1,2,….),且],[L x 0∈,所以BO 间因干涉而静止的点为 λλ4

341, 处. 16-20 站在铁路附近的观察者, 听到迎面开来的火车笛声频率为440Hz,当火车驶过后, 笛声的频率降为390Hz, 设声音速度为340m/s, 求火车的速度.

分析 据已知, 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 波源(汽笛)先向着观察者运动后又背离观察者,对照(16-29)式不难求解.

解 设1ν和2ν分别为观察者听到的火车迎面开来和驶过时的频率, ν为汽笛的固有频率. 设声速为V, v 为火车速度,火车的汽笛是波源. 据(16-29)式, 火车向着观察者运动v>0, 有 ννv

V V -=1 火车背着观察者运动v<0, 有 ννv

V V +=2 两式相除得 v

V v V -+=21νν 解出火车速度 m/s 5.20m/s 340390

4403904402121=?+-=+-=V ννννv 16-21 水下甲潜艇静止, 乙潜艇以航速v 向着甲运动. 为了测定乙潜艇的航速, 甲潜艇上的人员用声纳装置向乙潜艇发出频率为0ν的超声波. 若甲潜艇

收到的反射波的频率为ν, 试确定ν与0ν、v 间的关系(已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

速度为u ).

分析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Hz 的机械纵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强度大特点,因而有良好的定向传播性能和很强的穿透本领. 由于海水导电性能好,对电磁波有很强的吸收,因而依赖发射、接收电磁波而工作的电磁雷达无法在海水中使用. 利用超声波制成的超声波雷达——声纳应运而生.

解 超声波从甲传到乙时, 甲为波源静止,频率为0ν. 乙为接收者,以

v 向着甲运动, v<0. 据(16-28)式, 乙接收到的频率为 0ννu

v +='u 超声波从乙传到甲时,甲为接收者,静止. 乙为波源,频率为ν',以v 向着甲运动, v>0. 由(16-29)式, 甲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率为 0νννv -u v v +='-=u u u

大学物理学下册答案第11章

第11章 稳恒磁场 习 题 一 选择题 11-1 边长为l 的正方形线圈,分别用图11-1中所示的两种方式通以电流I (其中ab 、cd 与正方形共面),在这两种情况下,线圈在其中心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分别为:[ ] (A )10B =,20B = (B )10B = ,02I B l π= (C )01I B l π= ,20B = (D )01I B l π= ,02I B l π= 答案:C 解析:有限长直导线在空间激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2(cos cos )4I B d μθθπ= -,并结合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感应强度方向,按照磁场的叠加原理,可计 算 01I B l π= ,20B =。故正确答案为(C )。 11-2 两个载有相等电流I 的半径为R 的圆线圈一个处于水平位置,一个处于竖直位置,两个线圈的圆心重合,如图11-2所示,则在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多少? [ ] (A )0 (B )R I 2/0μ (C )R I 2/20μ (D )R I /0μ 答案:C 解析:圆线圈在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120/2B B I R μ==,按照右手螺旋定 习题11-1图 习题11-2图

则判断知1B 和2B 的方向相互垂直,依照磁场的矢量叠加原理,计算可得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2B I R =。 11-3 如图11-3所示,在均匀磁场B 中,有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面S ,S 边线所在平面的单位法线矢量n 与磁感应强度B 的夹角为α,则通过该半球面的磁通量的大小为[ ] (A )B R 2π (B )B R 22π (C )2cos R B πα (D )2sin R B πα 答案:C 解析:通过半球面的磁感应线线必通过底面,因此2cos m B S R B παΦ=?= 。故正 确答案为(C )。 11-4 如图11-4所示,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附近作一球形闭合曲面S ,当曲面S 向长直导线靠近时,穿过曲面S 的磁通量Φ B 将如何变化?[ ] ( A )Φ增大, B 也增大 (B )Φ不变,B 也不变 ( C )Φ增大,B 不变 ( D )Φ不变,B 增大 答案:D 解析:根据磁场的高斯定理0S BdS Φ==? ,通过闭合曲面S 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0,保持不变。无限长载流直导线在空间中激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2I B d μπ= ,曲面S 靠近长直导线时,距离d 减小,从而B 增大。故正确答案为(D )。 1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应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一定没有电流穿过 (B)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应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穿过电流的代数和必定为零 (C) 磁感应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必定为零 (D) 磁感应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不为零时,回路上任意一点的磁感应强度 I 习题11-4图 习题11-3图

1992-2016年浙江大学820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7版浙江大学《820普通物理》全套考研资料 我们是布丁考研网浙大考研团队,是在读学长。我们亲身经历过浙大考研,录取后把自己当年考研时用过的资料重新整理,从本校的研招办拿到了最新的真题,同时新添加很多高参考价值的内部复习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希望能帮助大家成功考入浙大。此外,我们还提供学长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适合二战、在职、基础或本科不好的同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和考点。有任何考浙大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咨询我们,学长会提供免费的解答。更多信息,请关注布丁考研网。 以下为本科目的资料清单(有实物图及预览,货真价实): 2017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全套资料包含: 一、浙江大学《普通物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6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2012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1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0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9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8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7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6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5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3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2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1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0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1999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1998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1997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1996年浙江大学《普通物理》考研真题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作业解 1-7液滴法是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一种简易方法。将质量为m 的待测液体吸入移液管,然后让液体缓缓从移液管下端滴出。可以证明 d n mg πγ= 其中,n 为移液管中液体全部滴尽时的总滴数,d 为液滴从管口落下时断口的直径。请证明这个关系。 证:当液滴即将滴下的一刻,其受到的重力与其颈部上方液体给予的张力平衡 F g m =' d r L F πγπγγ===2 n m m = ', d n m πγ= 得证:d n mg πγ= 1-8 在20 km 2的湖面上下了一场50 mm 的大雨,雨滴半径为1.0 mm 。设温度不变,雨水在此温度下的表面张力系数为7.3?10-2N ?m -1。求释放的能量。 解:由 S E ?=?γ 雨滴落在湖面上形成厚为50 mm 的水层,表面积就为湖面面积,比所有落下雨滴的表面积和小,则释放的表面能为: )4(2 S r n E -?=?πγ 其中,3 43 r Sh n π= 为落下的雨滴数,r 为雨滴半径 J r h S E 8 3 3 6 2 1018.2)110 0.110503( 102010 3.7)13( ?=-???????=-=?---γ 1-9假定树木的木质部导管为均匀的圆柱形导管,树液完全依靠毛细现象在导管内上升,接触角为45°,树液的表面张力系数1 2 10 0.5--??=m N γ。问要使树液到达树木的顶部,高 为20 m 的树木所需木质部导管的最大半径为多少? 解:由朱伦公式:gr h ρθ γcos 2= 则:cm gh r 5 3 2 10 6.320 8.91012 /210 0.52cos 2--?=??????= = ρθ γ 1-10图1-62是应用虹吸现象从水库引水的示意图。已知虹吸管粗细均匀,其最高点B 比水库水面高出m h 0.31=,管口C又比水库水面低m h 0.52=,求虹吸管内的流速及B点处的

大学物理第三版下册答案(供参考)

习题八 8-1 电量都是q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解: 如题8-1图示 (1) 以A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q'为负电荷 2 2 2 0) 3 3 ( π4 1 30 cos π4 1 2 a q q a q' = ? ε ε 解得q q 3 3 - ='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题8-1图题8-2图 8-7 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半圆环,电荷线密度为λ,求环心处O点的场强. 解: 如8-7图在圆上取? Rd dl= 题8-7图 ? λ λd d d R l q= =,它在O点产生场强大小为

2 0π4d d R R E ε? λ= 方向沿半径向外 则 ??ελ ?d sin π4sin d d 0R E E x = = ??ελ ?πd cos π4)cos(d d 0R E E y -= -= 积分R R E x 000 π2d sin π4ελ ??ελπ == ? 0d cos π400 =-=? ??ελ π R E y ∴ R E E x 0π2ελ = =,方向沿x 轴正向. 8-11 半径为1R 和2R (2R >1R )的两无限长同轴圆柱面,单位长度上分别带有电量λ和-λ,试求:(1)r <1R ;(2) 1R <r <2R ;(3) r >2R 处各点的场强. 解: 高斯定理0 d ε∑? = ?q S E s 取同轴圆柱形高斯面,侧面积rl S π2= 则 rl E S E S π2d =?? 对(1) 1R r < 0,0==∑E q (2) 21R r R << λl q =∑ ∴ r E 0π2ελ = 沿径向向外

(完整版)浙江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一、恒温槽的性能测试 1.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和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 答:影响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1)继电器的灵敏度;2)加热套功率;3)使用介质的比热;4)控制温度与室温温差;5)搅拌是否均匀等。 要提高灵敏度:1)继电器动作灵敏;2)加热套功率在保证足够提供因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的前提下,功率适当较小;3)使用比热较大的介质,如水;4)控制温度与室温要有一定温差;5)搅拌均匀等。 2.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讨论,应该如何选择加热器的功率大小? 答:从能量守恒角度考虑,控制加热器功率使得加热器提供的能量恰好和恒温槽因为与室温之间的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相当时,恒温槽的温度即恒定不变。但因偶然因素,如室内风速、风向变动等,导致恒温槽热损失并不能恒定。因此应该控制加热器功率接近并略大于恒温槽热损失速率。 3.你认为可以用那些测温元件测量恒温槽温度波动? 答:1)通过读取温度值,确定温度波动,如采用高精度水银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等;2)采用温差测量仪表测量温度波动值,如贝克曼温度计等;3)热敏元件,如铂、半导体等,配以适当的电子仪表,将温度波动转变为电信号测量温度波动,如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等。 4.如果所需恒定的温度低于室温,如何装备恒温槽? 答:恒温槽中加装制冷装置,即可控制恒温槽的温度低于室温。 5.恒温槽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 答:普通恒温槽(只有加热功能)的控制温度应高于室温、低于介质的沸点,并留有一定的差值;具有制冷功能的恒温槽控制温度可以低于室温,但不能低于使用介质的凝固点。 其它相关问题: 1.在恒温槽中使用过大的加热电压会使得波动曲线:( B ) A.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大; B.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大; C.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小; D.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小。

大学物理习题册-陈晓-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七.八章答案

1、 磁场的高斯定理??=?0S d B 说明了下面的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a 穿入闭合曲面的磁感应线条数必然等于穿出的磁感应线条数; b 穿入闭合曲面的磁感应线条数不等于穿出的磁感应线条数; c 一根磁感应线可以终止在闭合曲面内; d 一根磁感应线可以完全处于闭合曲面内。 A 、ad ; B 、ac ; C 、cd ; D 、ab 。 [ ] 1. A 解释:磁感线闭合的特性。 2 洛仑兹力可以 A 、改变带电粒子的速率; B 、改变带电粒子的动量; C 、对带电粒子作功; D 、增加带电粒子的动能。 [ ] B 解释:洛仑兹力的特点,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3 如图所示,两个载有相等电流I 的半径为R 的圆线圈一个处于水平位置,一个处于竖直 位置,两个线圈的圆心重合,则在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多少? A 、0; B 、R I 2/0μ; C 、R I 2/20μ; D 、R I /0μ。 [ ] C 解释:两个圆电流中心磁感强度的合成,注意方向。 4 一载有电流I 的细导线分别均匀密绕在半径为R 和r 的长直圆筒上形成两个螺线管 (R=2r ),两螺线管的匝数密度相等。两螺线管中的磁感应强度大小R B 和r B 应满足: A 、r R B B 2=; B 、r R B B =; C 、r R B B =2; D 、r R B B 4=。 [ ] B 解释:参考长直螺线管内部磁感强度公式nI B 0μ=,场强与半径无关。

5 B 6 D

7 B 一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粒子,以速度υ垂直射入均匀磁场B 中,则粒子运动轨道所包围范围的磁通量与磁场磁感应强度B 大小的关系曲线是 [ ] (A ) (B ) (C ) (D ) 解释:由半径公式qB m R υ = 求出磁通量表达式,反比关系。 8 如图所示,有一无限长通电流的扁平铜片,宽度为a ,厚度不计,电流I 在铜片上均匀分布, 在铜片外与铜片共面,离铜片右边缘为b 处的P 点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 小为: A 、 () b a I +πμ20 ; B 、; ) 2 1 (20b a I +πμ C 、b b a a I +ln 20πμ; D 、a b a b I +ln 20πμ。 [ ] C 解释:铜片上取线电流,由无限长线电流磁感强度公式) (20x b a a Idx dB -+= πμ积分求出p 点

大学物理答案第10章

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10-1 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 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则导体B 的电势将( ) (A ) 升高 (B ) 降低 (C ) 不会发生变化 (D )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不带电的导体B 相对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由于带正电的带电体A 移到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时,在导体B 的近端感应负电荷;在远端感应正电荷,不带电导体的电势将高于无穷远处,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2 将一带负电的物体M 靠近一不带电的导体N ,在N 的左端感应出正电荷,右端感应出负电荷.若将导体N 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 ) (A ) N 上的负电荷入地 (B )N 上的正电荷入地 (C ) N 上的所有电荷入地 (D )N 上所有的感应电荷入地 题 10-2 图 分析与解 导体N 接地表明导体N 为零电势,即与无穷远处等电势,这与导体N 在哪一端接地无关.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3 如图所示将一个电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一个半径为R 的不带电的导体球附近,点电荷距导体球球心为d ,参见附图.设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在导体球球心O 点有( ) (A )d εq V E 0π4,0= = (B )d εq V d εq E 02 0π4,π4== (C )0,0==V E (D )R εq V d εq E 020π4,π4= = 题 10-3 图

分析与解 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处处各点电场强度为零.点电荷q 在导 体球表面感应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q′,导体球表面的感应电荷±q′在球心O 点激发的电势为零,O 点的电势等于点电荷q 在该处激发的电势.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4 根据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在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这个曲面所包围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没有自由电荷 (B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 (C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不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有极化电荷 (D ) 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表明电位移矢量仅仅与自由电荷的分布有关 (E ) 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分布有关 分析与解 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通量积分等于零,表明曲面 内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等于零;由于电介质会改变自由电荷的空间分布,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与位移电荷的分布有关.因而正确答案为(E ). 10-5 对于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A ) 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B ) 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C ) 在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 (D ) 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εr倍 分析与解 电介质中的电场由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与极化电荷激发的电场迭加而成,由于极化电荷可能会改变电场中导体表面自由电荷的分布,由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仅当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在电介质中任意高斯面S 有 ()∑??=?=?+i i S S ε χq 0 1 d d 1S E S E 即E =E 0/εr,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6 不带电的导体球A 含有两个球形空腔,两空腔中心分别有一点电荷q b 、q c ,导体球外距导体球较远的r 处还有一个点电荷q d (如图所示).试求点电荷q b 、q c 、q d 各受多大的电场力.

大学物理学吴柳下答案

大学物理学下册 吴柳 第12章 12.1 一个封闭的立方体形的容器,内部空间被一导热的、不漏气的、可移动的隔板分为两部分,开始其内为真空,隔板位于容器的正中间(即隔板两侧的长度都为l 0),如图12-30所示.当两侧各充以p 1,T 1与 p 2,T 2的相同气体后, 长度之比是多少)? 解: 活塞两侧气体的始末状态满足各自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左侧: T pV T V p 111= 得, T pT V p V 1 11= 右侧: T pV T V p 222= 得, T pT V p V 2 22= 122121T p T p V V = 即隔板两侧的长度之比 1 22121T p T p l l = 12.2 已知容器内有某种理想气体,其温度和压强分别为T =273K,p =1.0×10-2 atm ,密度32kg/m 1024.1-?=ρ.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解: nkT p = (1) nm =ρ (2) A mN M = (3) 由以上三式联立得: 1235 2232028.010022.610 013.1100.12731038.11024.1----?=?????????==mol kg N p kT M A ρ 12.3 可用下述方法测定气体的摩尔质量:容积为V 的容器内装满被试验的气体,测出其压力为p 1,温度为T ,并测出容器连同气体的质量为M 1,然后除去一部分气体,使其压力降为p 2,温度不变,容器连同气体的质量为M 2,试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解: () V V -2 2p T )(21M M - V 1p T 1M V 2p T 2M 221V p V p = (1) ( )()RT M M M V V p 21 22-=- (2)

浙江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姓名: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 物理光学实验郭天翱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系) 3100101228 蒋凌颖 2012年1 月7日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夫琅和弗衍射光强分布记录实验类型:_________ 课程名称:__物理光学实验_指导老师:_蒋凌颖__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单缝和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路的布置和光强分布特点。 2.掌握一种测量单缝宽度的方法。 3.了解光强分布自动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束单色平面光波垂直入射到单狭缝平面上,在其后透镜焦平面上得到单狭缝的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为: i?i0( 装 式中 sin? ? ) 2 (1) 订 ?? 线 ??sin?? (2) ?为单缝宽度,?为入射光波长,?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场中心点(??0处)的光强。如图一所示。 由(1)式可见,随着?的增大,i有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小值条件 asin??n?(n?1,n?2) (3) 是: 如果测得某一级极值的位置,即可求得单缝的宽度。 如果将上述单缝换成若干宽度相等,等距平行排列的单缝组合——多缝,则透镜焦面上得到的多缝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 n? sin?2 )2 i?i0()( ?

2 (4) sin 式中 ?? sin??2???dsin? ? ?? (5) ?为单缝宽度,d为相邻单缝间的间距,n为被照明的单缝数,?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中心点(??0处)的光强。 n? )2 (sin?2() 2称?为单缝衍射因子,为多缝干涉因子。前者决定了衍射花 sin (干涉)极大的条件是dsin??m?(m?0,?1,?2......)。 dsin??(m? m )?(m?0,?1,?2......;m?1,2,.......,n?1)n 样主极大的相对强度,后者决定了主极大的位置。 (干涉)极小的条件是 当某一考虑点的衍射角满足干涉主极大条件而同时又满足单缝衍射极小值条件,该点的光强度实际为0/,主极大并不出现,称该机主极大缺级。显然当d/??m/n为整数时,相应的m 级主极大为缺级。 不难理解,在每个相邻干涉主极大之间有n-1个干涉极小;两个相邻干涉极小之间有一个干涉次级大,而两个相邻干涉主级之间共有n-2个次级大。 三、主要仪器设备 激光器、扩束镜、准直镜、衍射屏、会聚镜、光电接收扫描器、自动平衡记录仪。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调整实验系统 (1)按上图所示安排系统。 (2)开启激光器电源,调整光学元件等高同轴,光斑均匀,亮度合适。(3)选择衍射板中的任一图形,使产生衍射花样,在白屏上清晰显示。 (4)将ccd的输出视频电缆接入电脑主机视频输出端,将白屏更换为焦距为100mm的透镜。 (5)调整透镜位置,使衍射光强能完全进入ccd。 (6)开启电脑电源,点击“光强分布测定仪分析系统”便进入本软件的主界面,进入系统的主界面后,点击“视频卡”下的“连接视频卡”项,打开一个实时采集窗口,调整透镜与ccd的距离,使电脑显示屏能清晰显示衍射图样,并调整起偏/检偏器件组,使光强达到适当的强度,将采集的图像保存为bmp、jpg两种格式的图片。 2.测量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强分布(1)选定一条单狭缝作为衍射元件(2)运用光强分布智能分析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衍射图像,并绘制出光强分布曲线。 (3)对实验曲线进行测量,计算狭缝的宽度。 3.观察衍射图样 将衍射板上的图形一次移入光路,观察光强分布的水平、垂直坐标图或三维图形。

大学物理答案第17章

大学物理答案第17章

17-3 有一单缝,缝宽为0.1mm ,在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汇聚透镜,用波长为546.1nm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单缝,试求位于透镜焦平面处屏上中央明纹的宽度。 解: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的宽度为 a f x λ 2=? 代入数据得 mm x 461.510 1.0101.54610 5023 9 2 =????=?--- 17-4 用波长为632.8nm 的激光垂直照射单缝时,其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第一极小与单缝法线的夹角为50,试求该缝宽。 解:单缝衍射极小的条件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m a μλ 26.70872 .0108.6325sin 9 =?==- 17-5 波长为20m 的海面波垂直进入宽50m 的港口。在港内海面上衍射波的中央波束的角宽是多少? 解:单缝衍射极小条件为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011 5.234.0sin 5 2 sin 20sin 50===→=--θθ 中央波束的角宽为0 475 .2322=?=θ 17-6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一单缝,其衍射第3级明纹位置恰与波长为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该缝时衍射的第2级明纹位置重合,试求该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明纹条件为 2 ) 12(sin λ θ+=k a 依题意有 2)122(2)132(2 1λλ+?=+? 代入数据得 nm 6.4287 60057521=?== λλ 17-7 用肉眼观察星体时,星光通过瞳孔的衍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亮斑。 (1)瞳孔最大直径为7.0mm ,入射光波长为550nm 。星体在视网膜上像的角宽度多大? (2)瞳孔到视网膜的距离为23mm 。视网膜上星体的像的直径多大? (3)视网膜中央小凹(直径0.25mm )中的柱状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约1.5×105个。星体的像照亮了几个这样的细胞?

大学物理D下册习题答案

习题9 9.1选择题 (1)正方形的两对角线处各放置电荷Q,另两对角线各放置电荷q,若Q所受到合力为零, 则Q与q的关系为:() (A)Q=-23/2q (B) Q=23/2q (C) Q=-2q (D) Q=2q [答案:A]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若高斯面上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则该面内必定没有净电荷; (B)若高斯面内没有电荷,则该面上的电场强度必定处处为零; (C)若高斯面上的电场强度处处不为零,则该面内必定有电荷; (D)若高斯面内有电荷,则该面上的电场强度必定处处不为零。 [答案:A] (3)一半径为R的导体球表面的面点荷密度为σ,则在距球面R处的电场强度() (A)σ/ε0 (B)σ/2ε0 (C)σ/4ε0 (D)σ/8ε0 [答案:C] (4)在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 (A)电场和电势均为零;(B)电场不为零,电势均为零; (C)电势和表面电势相等;(D)电势低于表面电势。 [答案:C] 9.2填空题 (1)在静电场中,电势梯度不变的区域,电场强度必定为。 [答案:零] (2)一个点电荷q放在立方体中心,则穿过某一表面的电通量为,若将点电荷由中 心向外移动至无限远,则总通量将。 [答案:q/6ε0, 将为零] (3)电介质在电容器中作用(a)——(b)——。 [答案:(a)提高电容器的容量;(b) 延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4)电量Q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的球体内,则球内球外的静电能之比。 [答案:1:5] 9.3 电量都是q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解: 如题9.3图示 (1) 以A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q 为负电荷

(完整版)大学物理习题册-陈晓-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答案

P8. 1.B A 重力在速度方向上的分力,大小在变,a τ 不为恒量 B 正确 2 2 sin sin N n N N v F mg ma m R v F m mg R v F θθθ-===+↑↑↑ C 合外力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错 D 错 2.C 说的是“经摩擦力”,应和重力构成平衡力。 3A 212 s at t = === 4C 杆Mg f Ma += 猴,0mg f ma -== 得M m a Mg += 5A 合外力为0 6C

() (sin )*(sin )(sin )0ma Fcos mg Fsin F cos mg cos a da F cos d tg θμθθμθμθμθμθθθ μθ =--=+-+=-==取最大值,则取最大值 7B 8B 2 sin cos v N m R N mg v Rgtg θθθ ?=???=?= 9

10 一质量为5kg 的物体(视为质点)在平面上运动,其运动方程为263()r i t j SI =-r r r ,则物体所受合外力f r 的大小为_____;其方向为______. 解 因为()22 5630d r f m j j dt ==?-=-r r r ,所以物体所受合力f r 的大小为30N ,其方向沿y 轴负向。 11 0000000000022002cos cos sin sin cos (1cos )v t x t x dv F a t dt m F dv t dt m dx F v t dt m F dx t dt m F F x x t m m F x t x m ωωωωωωωωωωω= ==?===?-=-+=-+????

大学物理17章答案.docx

第17章量子物理基础 17.1根据玻尔理论,计算氢原子在斤=5的轨道上的动量矩与其在第一激发态轨道上的动量矩之比. [解答]玻尔的轨道角动量量子化假设认为电子绕核动转的轨道角动量为 L =mvr =n — N2TC , 对于第一激发态,n = 2,所以 厶仏2 = 5/2? 17.2设有原子核外的3p态电子,试列出其可能性的四个量子数. [解答]对于3p态电子,主量子数为n = 3, 角量子数为/=1, 磁量子数为mi = - 1), I -1, 自旋量子数为m s = ±1/2. 3p态电子的四个可能的量子数(斤丿,叫叫)为 (3,1 丄1/2), (3,1,1,? 1/2), (3丄0,1/2), (3,1,0,-1/2),(3,1,?1,1/2), (3,1,-1,-1 ⑵. 17.3实验表明,黑体辐射实验曲线的峰值波长九和黑体温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即入』=b = 2.897xl(y3m?K?实验测得太阳辐射波谱的峰 值波长九= 510nm,设太阳可近似看作黑体,试估算太阳表面的温度.

[解答]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为 T_ b _ 2.897X10-3 ~ 510x10—9 =5680(K)? 17.4实验表明,黑体辐射曲线和水平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M (即单位时间内从黑体单位表面上辐射出去的电磁波总能量,称总辐射度) 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即必=〃,其中^=5.67xl0-8W m_2 K-4.试由此估算太阳单位表面积的辐射功率(太阳表面温度可参见上题). [解答]太阳单位表面积的辐射功率大约为 A/=5.67xl0-8x(5680)4 = 5.9xl07(W-m-2)? 17.5宇宙大爆炸遗留在宇宙空间的均匀背景辐射相当于3K黑体辐射.求: (1)此辐射的单色辐射强度在什么波长下有极大值? (2)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多少? [解答](1)根据公式UT=b,可得辐射的极值波长为 九=b/T= 2.897X10_3/3 = 9.66x104(m). (2)地球的半径约为7? = 6.371x10%, 表面积为 5 = 47T T?2. 根据公式:黑体表面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为M = al4, 因此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 P = MS= 5.67x 1 (T8x34x4 兀(6.371 x 106)2

《大学物理学》(袁艳红主编)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9章 静电场 习 题 一 选择题 9-1 两个带有电量为2q 等量异号电荷,形状相同的金属小球A 和B 相互作用力为f ,它们之间的距离R 远大于小球本身的直径,现在用一个带有绝缘柄的原来不带电的相同的金属小球C 去和小球A 接触,再和B 接触,然后移去,则球A 和球B 之间的作用力变为[ ] (A) 4f (B) 8f (C) 38f (D) 16 f 答案:B 解析:经过碰撞后,球A 、B 带电量为2q ,根据库伦定律12204q q F r πε=,可知球A 、B 间的作用力变为 8 f 。 9-2关于电场强度定义式/F E =0q ,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 (A) 电场场强E 的大小与试验电荷0q 的大小成反比 (B) 对场中某点,试验电荷受力F 与0q 的比值不因0q 而变 (C) 试验电荷受力F 的方向就是电场强度E 的方向 (D) 若场中某点不放试验电荷0q ,则0=F ,从而0=E 答案:B 解析: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E 的大小与试验电荷无关,方向为试验电荷为正电荷时的受力方向。因而正确答案(B ) 9-3 如图9-3所示,任一闭合曲面S 内有一点电荷q ,O 为S 面上任一点,若将q 由闭合曲面内的P 点移到T 点,且 OP =OT ,那么[ ] (A) 穿过S 面的电场强度通量改变,O 点的场强大小不变 (B) 穿过S 面的电场强度通量改变,O 点的场强大小改变 习题9-3图

(C) 穿过S 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不变,O 点的场强大小改变 (D) 穿过S 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不变,O 点的场强大小不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高斯定理,穿过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正比于面内电荷量的代数和,曲面S 内电荷量没变,因而电场强度通量不变。O 点电场强度大小与所有电荷有关,由点电荷电场强度大小的计算公式2 04q E r πε= ,移动电荷后,由于OP =OT , 即r 没有变化,q 没有变化,因而电场强度大小不变。因而正确答案(D ) 9-4 在边长为a 的正立方体中心有一个电量为q 的点电荷,则通过该立方体任一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 ] (A) q /ε0 (B) q /2ε0 (C) q /4ε0 (D) q /6ε0 答案:D 解析:根据电场的高斯定理,通过该立方体的电场强度通量为q /ε0,并且电荷位于正立方体中心,因此通过立方体六个面的电场强度通量大小相等。因而通过该立方体任一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q /6ε0,答案(D ) 9-5 在静电场中,高斯定理告诉我们[ ] (A) 高斯面内不包围电荷,则面上各点E 的量值处处为零 (B) 高斯面上各点的E 只与面内电荷有关,但与面内电荷分布无关 (C) 穿过高斯面的E 通量,仅与面内电荷有关,而与面内电荷分布无关 (D) 穿过高斯面的E 通量为零,则面上各点的E 必为零 答案:C 解析:高斯定理表明通过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正比于曲面内部电荷量的代数和,与面内电荷分布无关;电场强度E 为矢量,却与空间中所有电荷大小与分布均有关。故答案(C ) 9-6 两个均匀带电的同心球面,半径分别为R 1、R 2(R 1

《大学物理》质点力学例题(浙大)

质点力学例题 1.一质点沿x 轴方向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 a = 3 + 2t (SI),如果初始时质点的速度为5 m/s ,则当 t = 3 s 时,质点的速度v = __________ m/s 。 )m/s (23)3(5d )23(53 023 =++=++=?t t t t v 2.质量为0.25 kg 的质点,受力F = t i (SI )的作用,式中t 为时间,t = 0 s 时该质点以v 0 = 2j m/s 的速度通过坐标原点,则该质点任意时刻的位置矢量是__________。 i F a t m 4== j i 222+=t v j i r t t 23 2 3+= 3.已知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 = 2 t i +(2 - t 2)j (SI ),则t = 2 s 时质点的位置矢量为__________,2秒末的速度为__________。 j i r 24-= j i 42-=v 4.一个具有单位质量的质点在力场 F = ( t 2 - 4t ) i + ( 12t - 6 ) j (SI )中运动,设该质点在t = 0时位于原点,且速度为零。则t 时刻该质点的位置矢量r = ____________。 j i r )32()3 2121( 233 4t t t t -+-= 5.一质点从静止出发沿半径 R = 1 ( m )的圆周运动,其角加速度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是 α = 12t 2 - 6t (SI)。则质点的角速度ω =_________,法向加速度a n =_________,切向加速度a τ =_________。 230 2 34d )612(t t t t t t -=-= ?ω t t R a 6122-==ατ 2232)34(t t R a n -==ω 6.一质点在水平面内以顺时针方向沿半径为2 m 的圆形轨道运动,质点的角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ω = kt 2(其中k 为常数),已知质点在第二秒末的线速度为32 m/s ,则在t = 0.5 s 时,该质点的切向加速度a τ = _______;法向加速度a n = _______。 2rkt r ==ωv 22232?=k 4=k 24t =ω t 8=α )m/s (85.0822=??==ατr a )m/s (25.0422422=??==ωr a n 7.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 = R sin ωt i +R cos ωt j ,则其速度v = __________,切向加速度a τ = __________,法向加速度a n = __________。 j i t R t R ωωωωsin cos -=v R ω=v 0d d ==t a v τ R R a n 22 ω==v

大学物理答案第17章

17-2一单缝用波长为λ1和λ2的光照明,若λ1的第一级衍射极小与λ2的第二级衍射极小重合。问 (1)这两种波长的关系如何? (2)所形成的衍射图样中是否还有其它极小重合? 解:(1)单缝衍射极小条件为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212λλ= (2)依题意有 11sin λθk a = 22sin λθk a = 因为212λλ=,所以得所形成的衍射图样中还有其它极小重合的条件为 212k k = 17-3 有一单缝,缝宽为0.1mm ,在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汇聚透镜,用波长为546.1nm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单缝,试求位于透镜焦平面处屏上中央明纹的宽度。 解: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的宽度为 a f x λ 2=? 代入数据得 mm x 461.510 1.0101.54610 5023 9 2 =????=?--- 17-4 用波长为632.8nm 的激光垂直照射单缝时,其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第一极小与单缝法线的夹角为50,试求该缝宽。 解:单缝衍射极小的条件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m a μλ 26.70872 .0108.6325sin 9 0=?==- 17-5 波长为20m 的海面波垂直进入宽50m 的港口。在港内海面上衍射波的中央波束的角 宽是多少? 解:单缝衍射极小条件为 λθk a =sin 依题意有 011 5.234.0sin 5 2 sin 20sin 50===→=--θθ 中央波束的角宽为0 475.2322=?=θ

17-6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一单缝,其衍射第3级明纹位置恰与波长为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该缝时衍射的第2级明纹位置重合,试求该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明纹条件为 2 ) 12(sin λ θ+=k a 依题意有 2)122(2)132(2 1λλ+?=+? 代入数据得 nm 6.4287 60057521=?== λλ 17-7 用肉眼观察星体时,星光通过瞳孔的衍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亮斑。 (1)瞳孔最大直径为7.0mm ,入射光波长为550nm 。星体在视网膜上像的角宽度多大? (2)瞳孔到视网膜的距离为23mm 。视网膜上星体的像的直径多大? (3)视网膜中央小凹(直径0.25mm )中的柱状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约1.5×105个。星体的像照亮了几个这样的细胞? 解:(1)据爱里斑角宽公式,星体在视网膜上像的角宽度为 rad d 4 3 9109.110 0.71055044.244.22---?=??==λ θ (2)视网膜上星体的像的直径为 mm l d 34104.423109.1 2--?=??==θ (3)细胞数目应为3.2105.14 )104.4(52 3=????= -πn 个 17-8 在迎面驶来的汽车上,两盏前灯相距120cm 。试问汽车离人多远的地方,眼睛恰能分 辨这两盏前灯?设夜间人眼瞳孔直径为5.0mm ,入射光波长为550nm.。 解: 38.9101.22l L l L l D L m λδθλ ????==?设两灯距为,人车距为。人眼最小分辨角为, =1.22=D 17-9 据说间谍卫星上的照相机能清楚识别地面上汽车的牌照号码。(1)若被识别的牌照上的字划间的距离为5cm ,在160km 高空的卫星上的照相机的角分辨率应多大? (2)此照相机的孔径需多大?光的波长按500nm 计算。 解:装置的光路如图所示。 S 15cm S 2 160km D

浙江省大学物理试题库204-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 204 条目的4类题型式样及交稿式样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一. 选择题 题号:20412001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2 1 如图所示,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 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A →C 等温过程;A →D 绝热过程,其中吸热 量最多的过程 (A) 是A →B. (B) 是A →C. (C) 是A →D. (D) 既是A →B 也是A →C , 两过程吸热一样多。 [ ] 答案:A 题号:20412002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2 2 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其体积增加一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 (A)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 (B)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C) 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 (D) 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 ] 答案:D 题号:20412003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2 V

3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a 态出发经过①或②过程到达b 态,acb 为等温线(如图),则①、②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 1、Q 2是 (A) Q 1>0,Q 2>0. (B) Q 1<0,Q 2<0. (C) Q 1>0,Q 2<0. (D) Q 1<0,Q 2>0. [ ] 答案:A 题号:20413004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3 4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由初态a 经①过程ab 和由初态a ′经②过程a ′cb 到达相同的终态b ,如p -T 图所示,则两个过程中 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 1,Q 2的关系为: (A) Q 1<0,Q 1> Q 2. (B) Q 1>0,Q 1> Q 2. (C) Q 1<0,Q 1< Q 2. (D) Q 1>0,Q 1< Q 2. [ ] 答案:B 题号:20412005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2 5. 理想气体向真空作绝热膨胀. (A) 膨胀后,温度不变,压强减小. (B) 膨胀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C) 膨胀后,温度升高,压强减小. (D) 膨胀后,温度不变,压强不变. [ ] 答案:A 题号:20412006 分值:3分 难度系数等级:2 6.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p -V 图上初态a 经历(1)或(2)过程到达末态b ,已知a 、b 两 态处于同一条绝热线上(图中虚线是绝热线),则气体在 (A) (1)过程中吸热,(2) 过程中放热. (B) (1)过程中放热,(2) 过程中吸热. (C) 两种过程中都吸热. (D) 两种过程中都放热. [ ] 答案:B 题号:20412007 分值:3分 p V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一章

[习题解答] 1-3 如题1-3图所示,汽车从A地出发,向北行驶60km到达B地,然后向东行驶60km到达C 地,最后向东北行驶50km到达D地。求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位移。 解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 汽车的总位移的大小为 r = 位移的方向沿东北方向,与方向一致。 1-4 现有一矢量R是时间t的函数,问与在一般情况下是否相等为什么 解与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因为前者是对矢量R的绝对值(大小或长度)求导,表示矢量R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而后者是对矢量R的大小和方向两者同时求导,再取绝对值,表示矢量R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和矢量R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两部分的绝对值。如果矢量R方向不变只是大小变化,那么这两个表示式是相等的。 1-5 一质点沿直线L运动,其位置与时间的关系为r = 6t 2 2t 3 ,r和t的单位分别是m 和s。求: (1)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 (2)第三秒末和第四秒末的速度; (3)第三秒末和第四秒末的加速度。

解取直线L的正方向为x轴,以下所求得的速度和加速度,若为正值,表示该速度或加速度沿x轴的正方向,若为负值表示,该速度或加速度沿x轴的反方向。 (1)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 m s1; (2)第三秒末的速度 因为,将t = 3 s 代入,就求得第三秒末的速度,为 v3 = 18 m s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第四秒末的速度,为 v4 = 48 m s1; (3)第三秒末的加速度 因为,将t = 3 s 代入,就求得第三秒末的加速度,为 a3 = 24 m s2;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第四秒末的加速度,为 v4 = 36 m s2 . 1-6 一质点作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和,试证明: (1) v d v = a d s; (2)当a为常量时,式v 2 = v02 + 2a (s s0 )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