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

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

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

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

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

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

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

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

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

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

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

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

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

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

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

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

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

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

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内容结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苏州园林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苏州园林》习题精选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壑() 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3.下列各组句子语意变化最不明显的一项是()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但是只要就B.尽管那么只有才 C.如果那么只有才D.如果但是只要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A.供给必需预告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7.下面的文字,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作分析。请仿照这种结构,写一段话,内容自定。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这也为修造石拱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禤德育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文章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本文文体: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2、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3、说明文阅读知识。 ※ 如何找准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 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说明文的结构: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 说明的方法: ①、举例子:举出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 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 年代和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 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 微软中国2] ,如 轩(xu a n)榭(xie )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 ) 蔷薇 ( qiang wei ) 2、解决难理解字词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 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 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 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 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导读: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

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这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请说说,从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多媒体课件显示,学生看完后谈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镂窗廊子等。)

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预习导学】 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 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布局: 映衬: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3、走进叶圣陶 【课堂教学研讨】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思考: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2、请同学们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概括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图画”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起到什么作用? 3、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具体说明。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初识苏州园林、寻找结构美 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回答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 你能够据此判断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三、漫步苏州园林、欣赏画意美 细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得句子,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进行介绍。 苏州园林的图画从四个讲究中是如何体现的? 苏州园林的图画从三个注重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可以从审美的观点、美丽的画面、创设美得手法、组合美的元素等方面谈谈。 四、品味苏州园林、探究语言美 从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来欣赏一下本文的语言,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状况。

示例: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彩方面的特点)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决不容许:说明一点余地也没有,更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追求) 五、走出苏州园林、感受现实美 请同学们显显身手,选择校园任何一个角落或一处美景,写100-150字的文字。要求:①用“总分、分总、总分总”中的一个结构。②说明某一个角落,或描写某一处美景。 结束语 《苏州园林》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语言准确、生动、周密、精炼。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1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一、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

2019-2020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 苏州园林语文版知识点练习五十五

2019-2020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 苏州园林语文版知识点练习五十 五 第1题【单选题】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因地制宜布局映衬 B、自出心裁阅厉漫延 C、珠光宝气欢悦败笔 D、别具匠心琢磨雕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 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 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突兀的样子) B、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出于自心的创造和 裁断) C、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 连根拔起。(任意干残暴的事情,虐:任意干。)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形容 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人教版本语文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课前预习单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轩榭()池沼()丘壑()嶙峋()镂空()重峦叠嶂()2、解释下列词语。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 四、自主学习,问题研讨: 1、本文的说明顺序进行是什么?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每种说明方法举一例) 课后总结:《苏州园林》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课内阅读练习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________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划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七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同步练习(一)语文版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一) 一.基础训练.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池沼.()(2)嶙峋.()(3)着.眼()(4)琢.磨() (5)丘hè()(6)轩xiè()(7)相间.()(8)对称.() 2.依据下面句的语音,在括号内填出相应的成语。 (1)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2)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符合心愿,心满意足。() (5)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 .....。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正确的序号排列在横线上。 A.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户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5.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报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预习导学】 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 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布局: 映衬: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3、走进叶圣陶 【课堂教学研讨】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思考: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2、请同学们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概括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图画”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起到什么作用? 3、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具体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 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 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 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 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

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 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 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 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 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 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