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

王艳功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词作的意境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有关苏轼的资料、三苏、唐宋八大家及写作背景

2、生字注音

朱阁( ) 绮( )户婵( )娟宫阙()琼()楼不应()有恨不胜()寒

三、朗读指导

四、解释文中的词语

几时把酒宫阙夕归去不胜朱阁绮户无眠何事婵娟

五、自学指导

1、词的小序主要写了什么?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寒冷指的是什么的?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5、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六、拓展延伸

1、中秋之夜,妈妈想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那句话安慰她?

2、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那一句?

七、当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句子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一句?

八、教师归纳小结

九、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十、结语

十一、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尝试把本词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中学:严华武 教学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这里,一起听一首悠扬的曲调,欣赏中秋的月色,有很多古代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注重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古曲,播放mp3)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在学习《浣溪沙》时已经介绍过作者的情况和词的相关知识。 2、写作背景: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 (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 (序:起说明作用。这里是交代写作背景) 补充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训练 1. 播放朗读mp3。 2. 学生跟读。 3. 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 四、理解全文 字音 阕(què)上阕婵(c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绮(qǐ)绮户 词语注释 分析全文: 我们现在来分析和欣赏全文,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这首词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再加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直接写明月)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出了下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分析:指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实际上是怀人。“月圆而人不圆”,“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163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最新《水调歌头》教案及答案打印版.doc

《水调歌头》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省扶沟县崔桥镇一中于晓曦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三、赏析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及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 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点拨) 5、“转”“低”“无眠”三词有何表达效果?(点拨) 6、词的下片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 7、“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水调歌头 学案

水调歌头学案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教学方法: “读——品——背——用” 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流程一 1、简介宋词 2、作者及词背景。(检查预习) 3、词作背景: 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 一)、生字词。 宫阙( ) 琼()楼玉宇绮( )户 婵()娟不胜()寒丙辰() 二)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分别写什么? 流程三、正文分析(完成目标2,3) 一、朗读指导。 听师朗读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 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二、赏析课文: (一)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二)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到感悟人生,, 最后又说,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胸襟。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 〈3〉怀念子由体现在词中哪一句?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5〉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 (6)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7)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四)当堂检测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 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

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完美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乐观。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进程: 一、导入:(屏显月亮的美丽图片,配乐。) 中国人是喜爱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寻觅到“圆”的痕迹,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圆的,连我们吃团圆饭用的都是大圆桌。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却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是水调歌头吗? 明确:不是,只是词牌名。 为什么会没有题目呢?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词的相关知识。 二、简单介绍“词牌”的相关知识。 PPT 词的知识简介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三、初读感知 过渡语: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诗词的学习,那诗词应该怎样学习呢? 给大家介绍一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叫因声求气。 (一)因声求气——读出语感 因声求气。(出示ppt)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也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这首词。 1.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先读,老师指导字音) 胜(旧读shēnɡ,现在也读shènɡ) 2.二读,要求注意语速,读出停顿。老师范读 3.三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师生齐读 大家已经读的很棒了。诗词学习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内容,边读边找寻、体味词人的心声。 四、读人 (一)苏轼在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提示:语言诗意,四字词语。 板书:欢饮大醉、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怀人无眠(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课件设计 1.亲自动手制作《》的MTV。圆月花好 2.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3.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 4.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5.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 6.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 教案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案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教案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案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教案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1.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 2.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 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豪放派。 (豪放派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要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4.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 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三、品读(鉴赏文学作品除了了解作家及背景之外,还需要诵读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1.文字冲浪———掌握生字的读音及意义。 宫阙胜琼楼绮婵娟 2.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词,必意须注达要下到以求:1 / 3 感情:轻松,愉快,激愤,哀怨,悲伤。语速:明快,急促,有力,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重读:关键词语或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要重读。 3.讨论并确立节拍的划分以及重读的词语。 4.练习朗读。 。境受 5.听意范读感 6.练读———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 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同学们吟诵《水调歌头》,感受词的意境。(在朗诵时我制作了几个读词板块,伴着音乐屏幕上不断闪现出“读出作者的感悟”“读出你的魅力”“读出你的风采”“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的体会”,这样可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7.齐读。 四、品析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词中文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分析 2.片上 齐读上片之后回答问题。(如果能马上解决,请举手发表看法;如不能,可以寻求“学友团”的帮助。)(1)中秋的月亮是什么形象?人们赋予它什么情感? ———是团圆的象征。人们喜爱、歌颂中秋圆月,祝愿一家人团聚,人人幸福。(2)作者是否正面描写了明月?诗人由美好的月色想到了什么?

水调歌头学案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时间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2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把握意境,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兼怀:几时:把酒: 宫阙:何年:乘:归去: 琼楼玉宇:胜:不胜: 弄:何似:朱阁: 绮:绮户:无眠: 不应:恨:何事:全: 婵娟:共婵娟: 5、了解作者: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浣溪沙复习导学案

《浣溪沙》晏殊复习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一、知识点拨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4.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5.本词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情景理结合,浑然一体。 7.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写词人借酒消愁,抒发孤单冷寂之情,表述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②“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生活的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9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感时伤春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的表现手法 10.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11.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二、当堂练习1.《浣溪沙》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 5.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6.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水调歌头》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背默诗词2掌握重点诗句的赏析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法:教师点拨法记忆巩固法 复习过程: 一、知识点点拨 1、作者及常识苏轼字,号。朝代著名的家。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并称“”,同属“”之列。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即。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 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 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 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著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号内为简要设计的过渡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

水调歌头公开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一、教学目标: 1\识记词中的字词。 2\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一、1、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二、思考、讨论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个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望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思安及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国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工作范文]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

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范里一中:雷宁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掌握词中名句。 2、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词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的圆缺,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就有不解之缘。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吟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看看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出示目标(见上)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见下)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自学检测——前提检测,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3分) 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 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 (教学策略:差生展板,中等生纠错,优生点评。) 1、诵读入境:朗读本词,初步感知该词大意。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揣摩感情基调) ①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②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③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要求:采用圈点批画法,划出疑难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口述本词大意。)(方法:首先,学生质疑、释疑,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复述上、下阕大意,最后看屏幕,叫一学生伴随音乐读大意。) 3、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导学案有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 (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

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三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Chén què qióng chán q i sh e ng 丙辰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绮户不胜寒 朗诵情况:(作以点评) 四认读课文 (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老师给予指导。 五研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引导: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

水调歌头(公开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二、情趣导入 师:同学们,要是与大家谈起月亮,没有人会不喜欢它。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文章----《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围绕着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 三、走近苏轼(幻灯片) 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2、检测字词读音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幻灯片) 宫阙(què)琼楼(qióng y?)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丙辰() 四、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回课本,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有什么作用?(幻灯片) 生: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师:同学们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一起说(丙辰中秋)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师:接下来听一遍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师:好,同学们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下面我看一下本课的重点字词(幻灯片) 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婵娟:

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水调歌头》导学案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2、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3、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方法过程目标: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价值目标: 1、掌握词中苏轼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苏轼喜爱人间生活,对离人的祝福之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1、放音机、课堂教学磁带 2、小黑板、生字卡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六、内容及步骤: 教学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指导学习活动预期目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星 期放假,大家在家里过了 以提问的方 式让学生回 教师引导学 生理解历代 学生自由发 挥,回答问 激发学生兴 趣,引入课

中秋节,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它代表着什么意义,大家在小学时学过写月的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的浪漫主义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苏轼笔下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答问题,然后 联系小学知 识导入新课。 文人写月的 诗词很多,但 各不相同,看 一看苏轼笔 下的月是什 么样的。 题。教师随机 点拨引导。 文。 二、了解苏轼及《水调歌头》 创作背景: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 四川),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 集》《东坡乐府》等。《水 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 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 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 意,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 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 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 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 实生活。 1、让学生起 来介绍课本 上的注解①。 2、教师出示 小黑板,简单 介绍教学内 容。 介绍作者及 创作背景,以 便让学生更 好的解读文 本。 在笔记本上 记录教学内 容。 学生掌握教 学内容。 三、诵读《水调歌头》用放音机放 教学磁带(范 读)两遍。 要求学生在 听时注意节 奏和感情的 变化。随机对 学生的朗读 加以点拨。 1、体会和感 受。2、个别 朗读→分组 朗读→全班 朗读。 朗读时能恰 当的把握感 情,培养朗读 能力。 教学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指导学习活动预期目标 四、自主学习: 1、借助手中的工具书疏 通词中的生字生词。 1、提出学习 要求。 2、出示生字 检查学生学 习情况。 学生自己学 习并且在课 本上做好记 让学生学会 自己分析文 章,积累字

水调歌头学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主备人:刘红艳辅备人:江克英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田园居》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二、自主学习 1. 注音: 阙( què)乘( chéng )琼( qióng )不胜( shèng )转( zhuǎn )绮( q ǐ)婵娟( chán ) 2. 解释: 把:端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经受不足婵娟:月亮 把酒问青天(“把”,古义:端。今义:介词。) 3.文章出处 ⑴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写作背景: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被一贬再贬。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翻译全文: 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 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