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年的变迁

新年的变迁

过年方式调查报告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 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 18 (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 2 (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 9 (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 3 (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 11 (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 1 (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 10 (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 1 (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

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对未来过年方式的预测
预测未来几年来的春节,随着经济发展,虽然管理方式将更为人性化,但加班忙于工作的人也将更多,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比例也许将会增加。央视春晚虽受挑战,但制作之用心,底蕴之深厚,自是其他电视节目无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为央视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视春晚的人数将会减少,然后再回增。在如今思想开放,节奏渐快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饮食也更为随便,年饭是不是一大家人一起做并不甚为重要了,而且饭后的繁复家务也自会另人厌烦,所以以后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会逐渐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的增加,人们户外活动也将丰富起来,使得春节期间旅游外出的人也会骤增,以后在过年期间仅走亲访友的比例也将减少。总的来说,过年方式不是单一的停留或单一的向旅游爬山发展,而是各有千秋,过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发展。

过年方式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环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改革开放不仅鼓了人们的腰包,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口味。
②经过改革开放的人们也成为了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所占份额减少,使得人们对吃喝也就不甚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繁复的家务也抑制了人们在家吃年饭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饭也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反而在外吃或订做所占比例却逐渐升高。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

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⑤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
余尝统计于市,无奈风雪冰天,人心不古,拟于公交车站统计之,本趁众侯车时无聊,可供资料,比之求问路人,大为方便,未料二三小时已过,配合者仅六,大多中年妇女,男性配合者仅为一,不屑者,挖苦者,推脱者甚众,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拟打车问司机以求资料,既用七元,亦无悔矣,后未从之。苦闷阴郁,遂归以求他法。

最近,我们在家在农村的50位在杭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过年方式变化的调查,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传统方式渐行渐远

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

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笔者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货腌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风干腌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

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过年向城里学

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涉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涉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受调查者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现在

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被调查者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

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

,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
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春节期间,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武汉风俗-煨汤待客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找熟人买,尽量少搭点骨头。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骨。因为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汉人煨汤

待客,并不只是把排骨汤当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让客人吃肉喝汤。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热情的主人还要劝客人再喝一碗汤。外地人开玩笑说:武汉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汤也把你灌饱了。多来个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汤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武汉人喜欢喝排骨汤,除了待客,人们也常煨汤改善生活,或为病人、产妇补养身体。
武汉风俗-除夕凌晨吃年饭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这些人家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就忙着办年货,忙到腊月二十九日进人高潮。这一天,所有该炖、该煮、该炒、该炸、该蒸的菜肴,都要制成半成品,并把年饭要吃的菜看准备好。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用笋丝、千丝、粉丝、胡萝十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锦代表寿,用肉丸、鱼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武汉人"丸"字发音为"元"),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烹制好这些菜看,已是深夜时分。讲迷信的人就?quot;转钟"(武汉土话,指时钟转为零点,以后供神祭祖,然后吃年饭。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边吃过谈,欢声笑语,持续几个小时,一直闹到东方发自,天明大亮。这也是个彩头,叫做越吃越亮。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
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还有剩余的,那就意味着来年要添人进口;如果缺碗少筷,就会结这顿年饭罩上阴影,因为讲迷信的老人认为这预示着他们在来年将面对不幸。




猴年春节,不少老人为儿女告别家乡的“朋友圈”,与子女团聚在城市里。随着年俗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让“逆向探亲”变得更容易接受起来。

“逆向探亲”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过年团聚方式,其好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接受这种团聚方式。

春节来临,年轻夫妻常常为去谁家过年而伤透脑筋,是去娘家过年还是去婆家过年,常常让年轻夫妻抓耳挠腮,而“逆向探亲”方式,可以将夫妻双方父母一同接到城市来过年,这样就省去了“究竟去谁家过年”的烦恼。

将父母接到城市过年,可以避免回老家发红包、请客应酬等方面的压力,还可以避开那些有意或无意的关于恋爱、婚姻、生子等个人问题的追问与探寻,省却不少麻烦。

父母空闲时间比较多,

所以可以避开春运提前来到城市与儿女团聚,这样儿女们休息的时间相对增多,不会将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回老家的路上。再说城市一般有暖气,生活条件比乡村要强得多,还有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父母来城市过年,既避免了城市人大冬天回老家不适应的状况,也让父母领略了城市的文化生活与生活气息,一举数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缓解了春运压力。每年的春运,国家有关部门都会提前动员部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疲于应付,但每年的春运都令人极不满意,原因之一便是春运客流量实在太大的客观存在。而“逆向探亲”,逆春运回乡大潮、逆晚辈陪长辈过年的传统习俗,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于国于民都有利的新路子,值得大力提倡。

年俗是可以改变的,最近几年,看春晚、抢红包都已经演变成了新的年俗,相信只要多加引导,“逆向探亲”也会成为新年俗、新时尚。曲征

●赞成

节俭成为新时尚

中国人年夜饭做得如此丰盛,在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一种严重奢侈浪费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要通过食物来体现之外,更是因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意识。

过去的人们因为物质生活贫乏,平日里缺衣少食,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吃上大鱼大肉,才能穿新衣服,以这种方式来作为对贫困生活的一种补偿。但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广大农村也早已脱贫致富,平日里好吃好穿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所以通过年夜饭来对苦日子集中代偿早已没了必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渐转变,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年夜饭肉类太多,太过奢侈浪费,这样的做法实则是在危害健康,而年夜饭过后的饭菜因为不忍丢弃,一再加热不仅营养流失,有的菜肴还会因为保存不当而变质,食用后还容易生病。因此,年夜饭做得过于丰盛如今也逐渐变成了一种陋习。

可喜的是,在如今的很多地方,节日里大行节俭之风,告别奢侈浪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当“光盘行动”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少了,分量也减了,如此一来,“光盘”多了,饮食健康也更有保证。即便是选择在饭店里吃饭,也有更多的人有了节俭意识,打包带回家已经不再是一件让人难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爱节约、有素质的表现。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公款吃喝等奢侈浪费、败坏党风党纪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全社会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厉行节俭之风,平日里,“光盘行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节日里,厉行节约也成为新的时尚。杨守宏

●支



鞭炮垃圾少一半

猴年春节,过年放炮的人明显减少。举一个城市的例子:乌鲁木齐市城管委统计了相关数据,春节期间,乌鲁木齐市清扫烟花炮屑89吨,相比去年春节,鞭炮垃圾总体下降近一半。

虽然在传统观念中,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春节都不算过完。而且相关部门出台的鞭炮限放令等,也还没有结束限定的期限。但从除夕、初一和初五的事实情况看,烟花鞭炮等燃放量的减少,明显已经成了定局。这无疑是让人无比欣慰与欣喜的。

一者,春节“鞭炮垃圾少一半”,这显然是环卫工等群体的福音。每年春节时,环卫工都不得休息,仅打扫鞭炮垃圾就累得够呛。而“鞭炮垃圾少一半”,意味着环卫工的工作量将会少一半。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精力等分一些在扫雪、打扫其他方面卫生等上,这于环卫工工作待遇以及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明显都是好事。

二者,春节“鞭炮垃圾少一半”明显也是安全等的好事。比如放鞭炮的少了,炸伤的情况少了,火灾等安全事故自然也会跟着下降。此前,因放鞭炮被炸伤、毁容甚至炸死的事件并不少见,近两年类似事件虽然依然有,但明显少了很多,不得不说,这是与人们放鞭炮少了有直接关系的。

三者,春节“鞭炮垃圾少一半”无疑是环境保护的利好。少放了烟花爆竹,废弃纸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污染等,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有利于降低PM2.5,而且人们出门时,不再有硝烟味弥漫,对身体健康等,明显是有好处的。

四者,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春节“鞭炮垃圾少一半”预示着人们正移风易俗,正在向着进步、向着绿色生活、环保理念等转变观念。刘鹏

●评判

乐观看待年味变迁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风俗习惯。然而,近年来,人们似乎感到“年”的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逐步被购物、旅游、玩乐等新习俗替代。当然,从表面上看,传统的年味确实是越来越淡了——以前一到“腊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如今的年味已然变迁:4.2亿人沉迷“红包热”;青年被催婚超八成,以致不敢回家或出现租临时女友回家过年的笑话;出境消费额预超900亿元;春节档电影《美人鱼》上映4天票房破10亿元……猴年伊始“猴气冲天”折射了如今年味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人们追求的多元化,年味自然会与时俱进、与时俱变。

我们应当坦然视之。“红包热”,如今的年轻人热衷于“抢红包”,而耽误了与长辈们交流时间,冲淡了过

节团聚的本意,然而,我们冷静地一想,红包何尝不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情社会中的一环,本质上还是年俗的一个体现、传递祝福、沟通感情、愉悦心情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它借助现代科技,融入了最新的元素而已。“青年被催婚超八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伦之乐是人生最基本最容易得到的乐趣,可在如今这个“剩男剩女”多如牛毛的时代里,却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奢望,家乡七姑八婶催婚、催孩的急切心理何尝不是他们关爱晚辈的表现,我们需要尊重不同代际间的观念差异,但也需要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人际关系留下一定的界限和空间。“《美人鱼》票房破10亿元”,这只能说电影中所表现的怀旧元素切中国人的心灵最柔软的部位,焕发出电影无穷的魅力……

总之,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自然会有新的“年味儿”来取而代之来弥补国人情感或文化空缺的部分。坚信吧,祖国的未来会更好,中华的年味会儿更浓更新更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