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概念精读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概念精读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概念精读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概念精读

历史概念精读

1.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一万年以前。其主要特征是经过磨光加工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发明。该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并开始定居生活。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口的较大增长,人类共同体的规模较之旧石器时代大得多,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面积较大并有一定布局的村落

2.分封制: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各地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分封制的推行有效地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同时也为中原各古老部族的进一步交融提供了机会,从而为我国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以后,历朝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分封,但其制度与西周不尽相同。

3.推恩令:汉武帝时施行的抑制和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由皇帝领畿的郡县制和诸侯王国的封建制组成。由于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割据严重,曾发生过吴楚七国叛乱。汉武帝为汲取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将原来诸侯国由嫡长子继承的办法,扩大为由所有诸侯王子继承,并将新封王子侯国领地下辖郡县,实际上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使其名存实亡。

4.天人合一:中国哲学重要观念。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易传》提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以天人合一为人生之理想境界。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之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天合一。庄子以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圣人才能实现与天地合一。《吕氏春秋》提出天与人相类的观点,董仲舒进一步发挥此说,提出“天人感应”之说。魏晋时王弼等人以道释天,倡导自然与名教合一的天人新义。宋以后,儒者多发挥孟子之说,认为人当因明至诚,因诚至明,实现与天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更把

天人合一视作“圣学”之特色。古代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的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协调、和谐或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

5.天人感应:关于天和人互相影响的一种神秘观点。源于商,发展于战国时阴阳家,成于西汉董仲舒。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提出天人相类,“人副天数”的观点,认为天按照自己的模式创造人类,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都是天的复制品。还认为“天亦有喜怒哀乐之气,哀乐之心”。“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反之,如果人的行为符合天意,也能感应上天,使社会安定。东汉时这一思想发展为谶纬神学。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代旧制,在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年),始有节度使之称。到玄宗天宝年初,节度使获得了专制一道的军政大权。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节度使自兼所驻州刺史。安史之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辖境自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五代时各地添设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亦不常。至北宋初,皇帝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作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惟辽金仍沿唐制设此官。元废。

6.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曹操时选官“唯才是举”,建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袭封魏王,欲代汉称帝,为取得世家大族势力的支持,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威望的人为“中正”,负责考察本郡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吏部依品授官,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司马懿当政,任用世家豪门做各州大中正,品定士人按门第不按才能,于是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控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文帝时废,改行科举制。

7.禁军:①历代皇帝的侍从部队。有的直称为禁军、禁兵、有的另立名目。其任务范围也不尽相同。唐代初有元从禁军、后渐扩大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十军。其中有的还用以镇戍地方,而不限于宿卫。②五代后周及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拣选。一律雇佣,文面刺字。除用以防守京师外,又以屯驻、驻泊、

就粮等名义,分番更戍各地。南宋时以各屯驻大军为正规军。禁军虽有其名,实则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

8.三教合一:“三教”,指的是儒、道、释三家[1]。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9.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清政府预备立宪中搞的所谓责任内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各部大臣的“上谕”: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大学士那桐(满),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内阁十三人,满族九人,其中皇族七人(皇族直系曰宗室,旁系曰觉罗)。实权完全操于皇室或贵族手中,与立宪政治风马牛不相及。时人讥为“皇族内阁”。

10.井田制:相传中国殷周时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成“井”字形,故名。殷周时代,土地为国家所有。但土地的使用仍保留着农村公社经营的形式,国家将土地按“井”字划作九区,分给农民耕作。中间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物归统治者。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至于具体分配、耕作及缴纳办法,后人争论不已,迄无定论。有人怀疑井田制的存在,但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对其性质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村社的土地制度。另外,还有其它数种说法。

11.小农经济: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佃农,

也属于小农经济。

为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所决定,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他们的生产具有以下特征:农民个人在其家属的辅助下,独立完成主要产品的全部的生产过程,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

由于生产限于家庭劳动力的范围,农民所耕种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种的面积为限度,经营规模狭小。由于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所谓“男耕女织”,以满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品日益卷入交换之中,他们通常也生产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换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他们的生产也就逐步发展为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

小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个体农民根据所有权或租佃权拥有小块土地,不同程度地拥有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相对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具有比较完整的个体所有制和经营自主性,其生产积极性也较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在地主制经济下的佃农比之在领主制经济下的佃农,也具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性和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但由于经营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经不起风吹浪打。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又经常出现两极分化。除了少数人因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家庭生活负担较轻,或适逢市场有利的情况,可以发财致富外,多数人往往陷于贫困和破产。因之,小农经济又是很不稳定的。

自耕农和佃农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经济形式。自耕农的兴衰对封建经济有重要意义。一般是通过农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自耕农大量增加,生产力即可获得发展。在相反的情况下,也会有相反的结果。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有小农经济存在。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农业中的一部分个体经济,虽然仍以家庭劳动为基础,但是已发展为与先进技术装备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了。1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投入社会交换,生产品不进入流通过程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在生产单位中,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在本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

13.均田制:北魏初到唐中叶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级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华北、中原一带因长期战乱,土地荒芜,民多荫附,甚至有的一宗就近万家,严重影响政府赋役征收。

14.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宋代以《孟子》升经,后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熹撰《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汉武帝时始立。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

15.格物致知:古代认识论命题。简称“格致”。《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宋以后,儒者对其解释多有分歧。程朱一派认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陆王一派主张,“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王守仁语)。

经世致用:指学问须有益于国事。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他认为要“引古筹今”,以为“经世之用”。黄宗羲提出:“受业者必先宗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清代章学诚也提出:“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这是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风气的一种否定。

16.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

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17.门户开放:十九世纪末美国提出的侵华政策。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菲律宾,无暇顾及远东,没有抢到势力范围。为了维护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训令本国驻英、俄、德、法、日、意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交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也称海约翰原则。主要内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其它既得利益,不得干涉;(二)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三)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当他国使用某国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此项政策旨在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保持中国形式上的领土完整权,使整个中国市场向美国自由开放。1900年7月初,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后准备进犯北京,3日,海约翰提出第二个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再次提出“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几经明争暗斗,各列强国接受了这项政策。

18.宋教仁: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遯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899年入漳江书院读书。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关心国事,渐萌反清革命思想。1904年2月与黄兴等人于湖南长沙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同年夏,又参加武昌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参与筹划华兴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后事泄,未发动而败,逃亡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1905年与程家柽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宣传反清。同年8月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

事长、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民报》发刊,为主要撰稿人。1907年至东北联络“马贼”,同时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著《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证据论证延吉为我国领土。1911年1月归国,在上海任《民立报》主笔。7月,与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筹划长江流域革命。武昌起义后与居正等拟定《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长。3月,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6月辞职。醉心议会政治,拒绝袁世凯收买。8月,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几个小党合组国民党,拥孙中山为领袖,实则由他主持。1912年底至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占压倒多数,他从湖南至湖北、安徽、江苏等省,沿途发表演说,抨击时政,以政党内阁组织者自居,深遭袁世凯忌恨。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为袁派凶手刺伤,延至22日逝世。著有《宋教仁集》、《宋教仁日记》等。

19.左派:1918年初,俄共(布)中央由于在缔结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产生的一个极左派集团。极左派集团以布哈林等人为首,反对俄共(布)中央和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主张和行动,并猖狂攻击布列斯特和约。他们的主要论点是:(1)认为对德帝国主义的妥协和让步在原则上是不容许的和有害的;(2)德国马上就要爆发革命,同德国媾和,就等于帮助德帝国主义镇压德国革命;(3)从国际革命利益出发,即使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也是适当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布哈林外,还有拉狄克、皮达可夫、布勃诺夫、洛莫夫、乌里茨基、斯米尔诺夫等人。“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是以华丽的“革命”词藻掩盖自己机会主义的实质。极左集团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反党中央、反列宁的派别活动,严重的妨碍了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妨碍了列宁正确路线的执行。俄共(布)中央在列宁的领导下,对“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进行了顽强地批判斗争。随着布列斯特和约被废除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并解散了这一派别组织。

20.左翼作家联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家组织,简称“左联”。大革命失败以后,一大批文化宣传工作者陆续云集上海。为了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文化“围剿”,推动革命的文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和组织下,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召开“左联”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专门机构和“左

联”的理论纲领,选举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周令平、蒋光慈为候补委员。会后在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分别设立了“左联”的分部,先后创办《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北斗》、《文学月报》、《大众文艺》、《文艺新闻》等刊物,积极宣传革命文艺思想。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步文学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1936年初,为了组织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21.单一制:以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为组成单位的国家结构形式。与复合制相对。在单一制国家,中央政权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在法理上,单一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中央,地方的权力具有中央授权性。单一制国家的明显外部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是国际交往中的国际关系主体,它的公民只有一个国籍。按照地方职权的大小,单一制国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居民没有自治权或地方虽设有自治机关,但自治机关受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法国,起主要作用的地方国家机关是地方行政机关,地方行政首长具有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代表中央,依照中央的命令行事,对国家内政部负责;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官员,管理一切地方行政事务。中央可撤换地方行政首长。在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组织地方公共机关,并在中央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本地区事务,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体事务。英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英国,由各地区居民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依法自主处理本地区事务;中央政府依法监督地方议会的行为,以立法监督为主要的监督形式,中央政府若发现地方议会有越权行为,可诉请司法机关纠正。

22.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是近代国家制度确立的前提。民族国家是相对于分立的地方自治政权、君主国以及形形色色的古代的或近代的专制国家而言的。在西欧,民族和国家同步形成,国家的领土与民族的居住范围是一致的,通过文化和政治上的整合,民族与国家重合,即形成了民族国家。

中世纪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国王的权力还要受到教会的制约,人们的国家意识淡薄。到了中世纪的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扩张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必然,国王的权力开始加大。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民族国家建立以后,对内加强王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取消关卡,大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加快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又作为资本注入国内,这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新航路的开辟和以后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打破了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密不可分的。在资本主手工工场阶段,欧洲国家殖民的主要方式是赤裸裸的掠夺黄金和财富,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列强的势力大大增强,扩张的范围越来越大,并且主要是为了争夺原料以及商品销售市场。列强的殖民破坏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造成了经济过于单一的结构,民族文化也受到严峻挑战,所以遭到了亚非拉地区的激烈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起义。其中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批国家宣布独立;而亚洲的民族起义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也沉重打击了列强的殖民统治。

2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他在会上说:“欲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须有一个运动继新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实业为宗旨,而以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同年8月9日,蒋又在成都通电全国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意义和要求,这一运动遂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

24.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

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自然法:西方近代哲学中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意指作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即“人为法”的根据和典范的、在宇宙间普遍存在、永恒不变的法则或规律。基本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有萌芽,在近代哲学中则成为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德国的普芬道夫等。不同的思想家对于自然法的内容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他们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以前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本性自然,因而与自然万物一样皆服从于统一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是根本法,进入社会状态所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以之为依据,否则就应该加以变革。这种思想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反宗教神学、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26.反法联盟:1793 年到1815 年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先后组成的7 次武装干涉法国的军事同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引起了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恐惧。为了扼杀革命,1792 年初普鲁士和奥地利率先结成同盟,出兵干涉法国。英国则企图乘法国内部发生革命之机夺取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同时也深恐法国更加激烈、更加彻底的革命会诱发英国人民起来反对当局的统治。因此,1793 年2 月由英国策动,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俄国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从各个方向进攻法国。1793 年 6 月以后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改组军队,整顿经济,开始扭转前线败局。1794 年 6 月法军在比利时的弗勒吕兹大败联军,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瓦解。1796 年拿破仑在意大利重创奥军,使同盟完全解体。1798 年底英、俄、奥、土耳其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国督政府无力抵抗进攻,拿破仑乘机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权力。1800 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打败奥军主力,迫使奥国和英国分别签订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由于英国与法国在争夺土地和扩张方面的矛盾,英国纠集俄、奥等国于1805 年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的辉煌胜利迫使奥地利再

次与法国签约,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英国不甘心失败,于1806 年9 月策动普、俄、瑞典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战斗正式开始仅 6 天,法军就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两战役中全歼普鲁士军,随后长驱直入柏林,普鲁士投降。1807 年法军在埃劳和弗里德兰两战役中大败俄军,再加上法俄在瓜分东欧领土问题上达成协议,俄法签订和约后,俄国退出同盟。至此,拿破仑帝国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进入鼎盛时期。为了最终瓦解英国力量,拿破仑从1806 年底开始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为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严格执行封锁政策,法军于1807 年和1808 年先后入侵葡萄牙和西班牙,挑起了伊比利亚半岛战争。英国利用此机会于1809 年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法军迅速击退奥地利军的进攻,占领了维也纳,又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打破了这次反法同盟。但是,战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法俄矛盾激化。1812 年拿破仑以60 余万大军入侵俄国,几乎全军覆没。乘此机会,欧洲各国于1813 年迅速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0 月莱比锡一役,法军大败。1814 年 3 月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 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召集旧部,重返巴黎。英、俄、普、奥又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年 6 月18 日联军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拿破仑再度退位并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反法同盟战争至此宣告结束。就法国而言,反法同盟战争有两重性质:一方面是反对外国干涉,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主要体现在前几次打垮反法同盟的战争;另一方面,则有其争夺霸权的性质,反法同盟则带有被压迫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最突出的是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许虹)

27.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在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和瑞士的委员会制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最高行政机构(内阁、联邦委员会)由议会产生,并对议

会负责。在美国的总统制和法国的半总统制下,议会虽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居重要地位,但不起核心作用,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总统,由选民间接或直接选出,不对议会负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分权制衡原则,议会主要执行立法职能,其权力受到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制约,有些国家的内阁甚至有权经国家元首同意解散议会。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权力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但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代议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不仅直接行使立法权,而且由它产生国家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这些机关都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从而保证了人民真正行使国家权力,使代议机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真正代表民意。

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如何代表选举人的意志,是代议制理论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代表必须按照选举人的意见行事,代表是选民派驻立法机关的“大使”。另一种意见认为,代表有权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选民的意志,并依据这种判断行事。因此,有些国家允许选民罢免当选的代表,使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督。也有一些国家不允许选民罢免代表,以鼓励代表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避免过多地受制于原选区的选民。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定程序罢免本单位或本地区选出的代表。

28.圈地运动:指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十五世纪末,英国的新兴贵族鉴于毛纺织工业的勃兴和羊毛价格的上涨,就用栅栏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为牧羊场。被圈地区的村舍全被毁掉。农民因此破产流离,或在血腥的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农民曾多次暴动反对圈地,但均被镇压。随后粮价上涨,英国政府又制订一系列的圈地法令,使农民的土地和共耕的公地合并为大农场,为资本主义农业开创活动的领域。

29.价格革命:十六至十七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发现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仅在十六世纪内,欧洲黄金数量从大约五十五万公斤,增至一百一十九万二千公斤,白银从七百万公斤,增至二千一百四十万公斤,从而引起各国物价的飞跃上涨。至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谷物价上涨五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其结果资产阶级迅速发财致富,劳动者的生活却日益下降,同时也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30.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通常取其狭义,仅指金币本位制,即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特点是金币可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黄金在国际上可自由输出入。

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以黄金为货币金属和实行金币流通的货币制度的终结。它是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危机长期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是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直接原因。

金本位制的特点金本位制在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以前曾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是:①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黄金作为货币单位;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作为基本的流通手段;其他金属货币都居于辅币的地位;各种货币符号(如银行券)可以参加流通,并可随时自由地兑换为金币。②黄金可以自由买卖和贮藏;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调节流通中金币的数量,使金币的面值与金币本身包含的黄金价值能够保持一致和相对稳定。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当时各国货币的汇率是按货币含金量的相互比率确定的,黄金在各国之间的自由转移,使汇率受外汇供求关系而引起的波动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因此能保证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金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流行,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地位相适应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广泛发展和商品流通在各国之间的不断扩大,各国不同的货币制度越来越成为一种障碍,从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有比较统一的货币制度,有单一的世界货币。而黄金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便逐渐成了各国统一采用的货币金属,最终地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金本位制崩溃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各国货币虽然仍规定有含金量,但纸币并不能要求兑现。纸币流通制度的实施,为各国政府过

度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已不再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使货币金融领域日益陷于动荡和混乱之中。

31.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联合国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双挂钩、一固定、限波幅和政府干预。1.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黄金官价为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美国承担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2.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汇率;3.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不超过平价上下1%;4.各国政府有义务对上述规定汇价及其波幅进行干预。该体系随美元危机频繁爆发,于70年代初瓦解。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历史概念05 李约瑟难题-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概念专项突破(原卷版)

内涵阐释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很发达,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学科%网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李约瑟在其著作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念;二是中国人的发明过于讲究实用,更多停留在经验阶段,从未深入探讨过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知识;三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存在扼杀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思想被严重束缚。 解读:中国近代为何没有产生科学,大家各抒己见,对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也都很有说服力。然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非要从中国古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以及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上去寻求答案。 首先,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最基本内容。手工业是农业的附庸,商品经济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而不能顺利发展。没有商品经济的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专题练习(七)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概念类选择题 (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 1.(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2.(2016·山东潍坊期末)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3.(2016·四川南充一模)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4.(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D.迫签条约 5.(2016·广东肇庆二模)一个思潮出现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讨论。一位德国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疾病;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却认为那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融合怪异和悲剧性或庄严,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这一思潮是() A.理性主义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6.(2016·天津六校联考)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7.(2016·广东七校联考)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古代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_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 世纪下半叶,后逐渐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采邑改革”及影响: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 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 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实际权力有限,王国陷于分裂割据 状态。 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 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 民阶层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13世 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 上历史舞台。 2)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3)特征:贵族和平民等阶级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 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 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加强王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影响): 1)经济: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产生,大量开垦荒地(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②随着农业的发展,私 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 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政治: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 3)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1)儒家: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 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 3)道家:老子(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 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 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至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 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是古代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人教版2019-2020高中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概念精读

历史概念精读 1.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一万年以前。其主要特征是经过磨光加工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发明。该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并开始定居生活。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口的较大增长,人类共同体的规模较之旧石器时代大得多,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面积较大并有一定布局的村落 2.分封制: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各地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分封制的推行有效地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同时也为中原各古老部族的进一步交融提供了机会,从而为我国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以后,历朝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分封,但其制度与西周不尽相同。 3.推恩令:汉武帝时施行的抑制和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由皇帝领畿的郡县制和诸侯王国的封建制组成。由于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割据严重,曾发生过吴楚七国叛乱。汉武帝为汲取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将原来诸侯国由嫡长子继承的办法,扩大为由所有诸侯王子继承,并将新封王子侯国领地下辖郡县,实际上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使其名存实亡。 4.天人合一:中国哲学重要观念。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易传》提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以天人合一为人生之理想境界。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之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天合一。庄子以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圣人才能实现与天地合一。《吕氏春秋》提出天与人相类的观点,董仲舒进一步发挥此说,提出“天人感应”之说。魏晋时王弼等人以道释天,倡导自然与名教合一的天人新义。宋以后,儒者多发挥孟子之说,认为人当因明至诚,因诚至明,实现与天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更把

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古代中国政治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 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 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

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 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 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 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 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 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 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

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 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5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2020年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20年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

高考历史概念归纳:高中政治史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高考历史概念归纳:高中政治史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1、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 3、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制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丞相为中心的官制等)、郡县制、选官监察制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这种制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调节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5、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是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常考点】1.地方制度: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剌史);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中央制度: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南书房、军机处)。 3.选官用官: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常考点】1.农业: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重点关注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内容。 2.手工业: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及突出领域(冶金、陶瓷、纺织)。至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商业: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商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活动场所、交易媒介等),对外贸易(由盛至衰),古代中國城市(功能、布局等)。 4.经济政策:重点关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常考点】1.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主张)。 2.文化:重点关注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字与书画;戏曲等。 3.科技:重点关注四大发明。 近代烈强侵华与中华民族抗争

高考历史分析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高考历史分析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1.概念理解 ⑴生产力:指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科学技术发展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第一生产力。 ⑵生产关系: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参与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在经济史上,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组织者经营方式的变化等。 ⑶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当旧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⑴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⑵生产关系的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否则,它必然失败。 ★示例:春秋战国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导致私田取代公田,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概念理解 ⑴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也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经济”包含社会生产的全部,“经济基础”则专指上层建筑所依赖的主要经济成分。 ⑵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