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教学大纲

陆昕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4 目录

前言 (187)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187)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87)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87)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 (188)

第一节绪论 (188)

第二节隋代文学和王绩 (188)

第三节初唐四杰 (188)

第四节陈子昂及其他诗人 (189)

复习与思考题: (189)

拓展阅读书目: (189)

第二章盛唐文学 (190)

第一节绪论 (190)

第二节王维和孟浩然 (190)

第三节岑参与高适 (190)

第四节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191)

复习与思考题: (191)

拓展阅读书目: (191)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192)

第一节李白的诗歌与艺术成就 (192)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192)

第三节李白与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192)

复习与思考题: (193)

拓展阅读书目: (193)

第四章中唐诗歌 (194)

第一节绪论 (194)

第二节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 (194)

第三节孟郊、贾岛、李贺、刘禹锡 (194)

第四节白居易与新乐府诗 (195)

第五节元稹、张籍和王建 (195)

复习与思考题: (195)

拓展阅读书目: (196)

第五章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 (197)

第一节绪论 (197)

第二节韩愈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 (197)

第三节柳宗元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 (197)

复习与思考题: (198)

拓展阅读书目: (198)

第六章晚唐诗歌 (199)

第一节绪论 (19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第二节杜牧与李商隐 (199)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200)

复习与思考题: (200)

拓展阅读书目: (200)

第七章唐代传奇及通俗文学 (201)

第一节绪论 (201)

第二节唐传奇的思想艺术及影响 (201)

第三节唐代的通俗文学 (201)

复习与思考题: (202)

拓展阅读书目: (202)

第八章唐五代词 (203)

第一节绪论 (203)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派 (203)

第三节李煜和南唐词 (203)

复习与思考题: (204)

拓展阅读书目: (204)

第九章北宋文学 (205)

第一节绪论 (205)

第二节北宋词风 (206)

第三节柳永和苏轼 (207)

第四节黄庭坚、秦观与周邦彦 (209)

课后思考题 (210)

拓展阅读书目 (210)

第十章南宋前期词 (211)

第一节绪论 (211)

第二节李清照 (211)

第三节张元干和张孝祥 (212)

课后思考题 (213)

拓展阅读书目 (214)

第十一章陆游与辛弃疾 (215)

第一节绪论 (215)

第二节陆游 (215)

第三节辛弃疾 (216)

课后思考题 (218)

拓展阅读书目 (218)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文学 (219)

第一节绪论 (219)

第二节四灵和江湖诗人 (219)

第三节姜夔和吴文英 (220)

第四节严羽和《沧浪诗话》 (221)

课后思考题 (221)

拓展阅读书目 (221)

第十三章辽金文学 (222)

18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6 第一节绪论 (222)

第二节辽金文学概论 (222)

第三节《西厢记诸宫调》 (223)

课后思考题 (223)

阅读拓展书目 (22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课程性质】《古代文学》属于中文系专业课程。

【编写目的】通过对古代文学各个层面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发展趋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内容从隋朝文学始,至宋代止。中间包括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共分十三章,章下设节。章与节之间有本章介绍,各章第一节皆为绪论,概括说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变化。

【编写人员】陆昕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在使同学们开拓视野,拓展心胸,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古代文学各个发展阶段上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54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 (4学时)

第二章:盛唐文学(4学时)

第三章:李白与杜甫(3学时)

第四章:中唐诗歌(5学时)

第五章: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3学时)

第六章:晚唐诗歌(3学时)

第七章:唐代传奇及通俗文学 (3学时)

第八章:唐五代词 (3学时)

第九章:北宋文学(5学时)

第十章:北宋前期词(5学时)

第十一章:陆游与辛弃疾(5学时)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文学(5学时)

第十三章:辽金文学(6学时)

【使用教材】韩兆琦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1版,2002年4月第5次印刷。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及理论认识。 

187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8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

本章主要内容:初唐四杰的诗歌,要领会“四杰”的诗歌为何开唐代诗歌“风气之先”以及他

们在诗歌方面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另一重点是陈子昂,尤其是他的诗歌理论如何彻底扫荡齐梁体的靡靡之

音,故必须加深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深入探讨。

共四节四课时。 

第一节绪论 

隋和初唐文学基本特征是追求辞采华美的形式主义文风和比较注重社会内容、思想感情的健康文风的激烈斗争。从文学传承关系看,这可视为继承齐梁文学和变革齐梁文学的斗争。

隋承六朝,齐梁文风尚炽。但在隋文帝时,随着政治的转机,文学也出现了新的转机。但炀即位后,随着政治重蹈腐败,文学又陷入恶运。齐梁文风又大肆泛滥。至唐,这种斗争更加鲜明激烈乃至复杂。唐太宗其及手下的一些宫廷诗人,以沿袭六朝文风为主,词采斐然,形式华美,注重声律,总体成就较差。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对律诗和律赋的定型和发展上。但也不能否认,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不管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都突破了齐梁传统的羁绊,表现出一些新倾向,其中尤以唐太宗为典型。“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代表了另一种倾向。他们的诗文多抒发真情实感,有较鲜明的个性,有些作品还有较强的内容和时代特色。这就从最基本的方面改变了六朝以来平庸乏味、空洞糜烂的弊病,使唐代文学走上新生。之后,陈子昂又大兴建安风骨,进一步明确批判六朝文风,至此,齐梁文风被扫荡殆尽,唐代文学的发展道路彻底拓清,辉煌的盛唐文学即登上文坛,可以说,初唐在两种文风的斗争中,真切健康,清新质朴的文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节隋代文学和王绩 

隋文帝时社会受北方文化影响较深。早在北魏、北齐时,郦道元、杨衒之、颜之推就以古文著称,文风比较刚健质朴,与六朝骈文的绮靡不同。后来北周的苏绰又明确提倡复古,在这种背景下,隋代文学也确实出现了成就较高的刚健质朴的从军、出塞类作品。 

如杨素,是一位以武功著称的开国元勋,“论文则词藻纵横,语武则权奇间出”,诗文写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处处显示出质朴刚健之气,与六朝文风迥别。如《出塞》诗的意境巳颇具盛唐边塞诗的风格。

又如隋朝最著名的诗人薛道衡诗风细腻清新,语言华美流畅,对唐初四杰的诗歌有更直接,更深切的影响,《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 

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王绩,字无功,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之弟,但他的思想却以老庄为主,素性旷达,嗜酒如命,又喜操琴,“历职皆于好酒废”。鉴于这样的思想性格,饮酒、田猎、游山,交游、赏心于田园风光,流连于闲适生活,抒发陶然自乐的性情,成了业绩诗的主要内容。其诗风格感情真实,语言淳朴,极近隐渊明。 

第三节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当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 

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开拓,正像闻一多所评,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杰诗的风格虽在语言形式等方面“不脱齐梁之体”、“犹沿六朝遗派”,但是气骨兴象方面已显然不同于六朝。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于圣代的兀傲之气,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 

杨炯评王勃“壮丽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在某种意义上正可视为四杰的总风格。就个人风格而言,四人各有特色。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此语大致不差。只是王勃在高华中带有沉挚,宾王在坦易带有兀傲。就体裁形式而言,卢、骆更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更专工五言律诗,他们同沈宋等人一起逐渐使律诗走向定型,卢、骆的律体大多合律,王杨则几乎全部合律。他们的古体歌行诗,往往词采丰赡而气势宏博,破奇为偶,参用赋法,形成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也。

第四节陈子昂及其他诗人 

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起着比四杰更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大文学家和批评家杜甫、韩愈、自居易、欧阳修、朱熹、元好问等都很推祟他。 

陈了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首先在于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在于他确实实践了自己的创作理论,作品的面貌不但和齐梁及初唐宫廷诗人的面貌迥别,而且和四杰亦不尽相同。无聊的奉和酬赠、歌功颂德之作更少了,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志之作更多了,而且决无轻靡浮薄的气息,彻底脱却甜熟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非常接近他所追求的正始之音。 

陈子昂的散文,尤其是古文,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与陈子昂同时或稍后的诗人还有“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和张九龄。 

复习与思考题: 

1、“初唐四杰”的诗歌风格。

2、从“初唐四杰”的生平看他们的思想变化。

3、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文创作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

189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90

第二章盛唐文学 

盛唐文学的主要特征: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勃兴,所以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是本章研究的重

点。作为代表性的诗人,山水田园派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则为岑参、高适。

共四节四课时。 

第一节绪论 

进入盛唐,诗歌达到高峰,表现之一是随着内容题材的开拓,出现了相应的诗派,每派都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派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值得注意的是,两派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作家两者兼善,如王维也写过很多的边塞诗,岑参也写过不少优秀的山水诗。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大多有长期的隐居经历,但又大多不甘心隐居,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因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常表现出矛盾的思想。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家作品数量多。据初步统计,隋以前的边塞诗不足三百首,而唐代则有两千首。著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二是内容广,有客观描写、有主观抒情,有赞美,有批判,有从军之乐,有征戍之苦,不一而足。三是风格繁多,形式多样,有豪迈,有沉郁,有浪漫,有写实,有直露,有含蓄,有歌行,有律绝,各臻其美,尤以盛唐达到高峰。 

第二节王维和孟浩然 

王维诗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风格多样,而基调是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且既有山水景物,又不乏田园气息,堪称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但多优美之作,而且也不乏壮美之篇,特别是与边塞诗相结合,表现边塞风光时,尤多此调。

孟浩然诗的成就比王维更偏重于山水田园方面,其基本风格历来公认不离“清”、“淡”、“幽”、“雅”数字如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胡应麟称其诗“清空闲远”,“清空雅淡”,“简淡”;翁方纲称其诗“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磐,石山听泉”。 

第三节岑参与高适 

岑参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岑参的边塞诗还详尽真实地描写了军旅生活,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既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传奇探险色彩的新鲜内容。岑参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酷热严寒,火山黄云,狂风大雪,莽莽平沙,胡琴羌笛,野驼美酒,以至苜蓿草,优钵罗花,都被一一他写入诗中。 

岑参边塞诗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启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在使用这一形式时,他又很少有因袭摸拟的习气,诗集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绝少使用什么《出塞》、《入塞》、《从军行》等乐府旧题,而是即事命题,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字里行间也总充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 

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他对于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 

高适在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上也与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他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的赋笔较多,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茫苍老。与此相适应在体裁的使用上,他更习惯使用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给人一种风骨遒劲,直逼汉魏的感觉。 

第四节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感情相当饱满,既歌颂将士们的报国豪情,又抒发他们的思乡边愁,在雄壮热烈之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而这些复杂丰富的感情又往往通过精悍的七言绝句形式加以表达,显得深厚精炼。

王之焕也以边塞诗著称,多用绝句形式。王之焕流传的作品很少,却“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其《凉州词》气象阔大,竟境沉雄,并于沉雄中带有悲凉。而《登鹳雀楼》则于壮阔气象中饱含人生哲理,深沉动人。 

李颀的边塞诗虽不多,但不乏名篇,感情深沉,思想深刻。其名篇有《古意》、《古从军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 

崔颢,以古体诗见长,因袭气较重,五言颇似曹植、鲍照,古朴刚健而不失流利;七言颇似卢照邻,刘希夷等人,华美铺陈而不失摇曳。 

盛唐之后,边患更为严重,边塞诗仍繁盛不衰,很多人继承了盛唐的风格,如李益和卢纶。但随着国力的衰落,政治的腐败,很多边塞诗的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们和盛唐边塞诗一起,为唐代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复习与思考题: 

1、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 

2、边塞诗派的思想内容。

3、两大诗派都有哪些主要诗人及他们的诗歌风格。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

191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92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所以单辟一章介绍和讲授他们的诗歌。本章重点在于

后世人们对他们诗歌及才情的评价,特别着重讲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正由于这种诗风的苍凉悲壮,使后世诗人对杜甫诗风的承袭多于李白。

共三节三课时。 

第一节李白的诗歌与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思想内容的最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他的诗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又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事业感、自信力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揭示了这种思想在黑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剧。

二是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李白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美好的、充实的、热烈的,甚至是浪漫和纵欲的。

三是宣扬对崇高人性及人权的向往、奋争与赞美。李白心目中的崇高人生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平等和个性的自由解放。特别在权势面前,应保有傲岸不屈的气节和敢于蔑视的浩然正气。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大的特点。李白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传统,并把这一风格推向最高峰。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 

杜甫的诗歌称为“诗史”。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反映时代。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最深刻、最全面反映民生疾苦。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现实主义最高峰。他对现实主义的描写不是生活简单的、表面化的记述,而是对现实进行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炼的描写,其主要手法有两种:一是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像,“三吏”“三别”即可谓光辉范例。二是善于寓主观于客观。诗人饱含感情来写,但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自己,让诗中的客观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如《丽人行》、《兵车行》、《新婚别》、《无家别》等等。 

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这构成杜诗的另一重要特色。 

“沉郁顿挫”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第三节李白与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李白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传统,并把这一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推向更高峰。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感情色彩来写诗,是李白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点体现在李白各类作品中,即使在受到挫折时,其感情色彩也是悲愤中有昂扬。即使是写愁苦、饮酒、隐遁,也绝少颓唐阴暗的调子。 

如果说李白的主要成就是把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杜甫则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凡社会动乱,人民苦难,自家漂泊,他全都写入诗中,成为“诗史”。杜甫对前代诗人的学习更超过李白,不但对前代,而且对同代甚至晚辈他都能博采众长。如陈子昂的风骨比兴,四杰的繁富,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浑厚,王李的风华,元结的古奥,无不兼容并包,从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对后代的影响也比李白深广。中晚唐诗派竟繁,但几乎所有派别都是对杜甫某一方面的发挥。如韩孟更偏重发挥杜甫奇崛的一面,李商隐更偏重发挥杜甫锤炼精工的一面,刘禹锡更偏重发挥杜甫雄壮苍郁的一面,而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更是直接起源于杜甫的新乐府诗。 

复习与思考题: 

1、对比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

2、为什么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要大于李白?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

193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94

第四章中唐诗歌 

中唐诗人有以下几派:一是由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组成,史称“元白诗派”,诗以浅近

通俗为特色;二是由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组成,以险怪奇特为特色;三是由韦应物、刘长卿、柳宗元组成,以清丽淡远为特色;四是不以派称,风格较多承袭盛唐之风的诗人,如李益、刘禹锡等。

共五节五课时。 

第一节绪论 

中唐诗歌以几大诗派为主,即“元白诗派”;“苦吟诗派”;“山水诗派”及不以派称的“盛唐诗派”。其中重点是“元白诗派”和“苦吟诗派。”元白诗派为人民的疾苦而作诗,而“苦吟诗派”仅为作诗而作诗,两派泾渭分明。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进入中期。此时国力远远不如盛唐之雄厚,经济也远远不如盛唐之发达,但文学并未衰落,而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不同的繁荣。要而言之,文学注重现实的倾向更加鲜明,诗文的风格更趋多样。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日趋严重,宦官专权日趋猖獗,朋党之争日趋激烈,内忧外患不能不引起进步文人的关切和思索,也不能不给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因而济世拯时的冷峻思考与批判成为文学的主流,并代替了初盛唐时的热情赞美与讴歌。忧国伤时的忧患意识成为文学的基调,代替了初盛唐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气魄和气象虽不像盛唐那样恢宏,但冷峻深刻却独具特色。 

第二节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 

韦应物、刘长卿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 

韦应物写得最多最好的是山水诗和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依托的抒情诗。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清淡幽美的出水意象,传达作者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的意绪,风格澄淡精致、清朗冲和,优柔不迫,从容舒缓。能熔汉魏的真淳质朴,陶渊明的平易自然,王维,孟浩然的神韵情趣为一炉,这正是韦诗最本质的特色。

从体裁形式上看,刘长卿尤以五言律享誉当时,他自己也以“五言长城”自诩,七言律绝也有很高成就。 

从风格上看,刘长卿与韦应物有相似之处,以清婉苍秀、富有情韵为主要特色。他最擅长写景抒情,几乎无情不可寓于景,无景不富有真情。 

“大历十才子”是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雄、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同,耿讳、夏侯审十人。《新唐书·卢纶传》所载相同,当以此为准。但后来有所变化。《唐才子传》及宋代、清代又有增删变动,以至将刘长卿、李益等人也列入。这说明大历十才子在文学史上已成为一个不确切的概念,对此,不妨采纳闻一多先生之见,只以活动于大历年间的若干诗人为研究对象,而不必局限于十人之数和十人之辨。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 

第三节孟郊、贾岛、李贺、刘禹锡 

孟郊、贾岛都是著名的苦吟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孟郊不但生活艰苦,作诗也特别艰难,有如“诗囚”。这是因为孟郊是以尚古拙,求奇险,好瘦硬为美学追求。他不以平淡清新为意,相反,总要陈言务去,有如溯逆流,食橄榄,倒也别成一家之风。 

“郊寒岛瘦”,贾岛也以苦吟著称,诗风也以清奇僻苦、瘦硬幽新为主要特色。 

李贺是文学史上一位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诗人。由于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李贺的诗便也以奇著称。但他的奇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其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 

二是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 

三是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刘禹锡的诗文比较丰富,尤以以下几类著称:一是抒情言志,二是怀古,三是民歌。 

刘禹锡的诗风格虽然多种多样,但以豪迈为主要特色,“诗豪”之称已得到公认。他的诗往往在平畅的语言之中流露出一股不可羁绊的兀傲之气,很具个性,而且这种特色体现在各种题材之中。

第四节白居易与新乐府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新乐府诗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发动者。 

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主要见诸《与元九书》、《新乐府五十首序》、《策林》中的某些篇,以及《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等诗中。 

首先,白居易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优秀的文艺都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其次,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文学虽有政治功利价值,但它又不纯靠理性来实践,而靠以情感人,以美感人。白居易的乐府诗集中在讽喻诗中,这些诗反映人民的生活苦难,鞭挞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表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并反对不义战争,具有深切的人民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除讽喻诗外,白居易还有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些诗中最著名的是两首长篇叙事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

第五节元稹、张籍和王建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白居易志同道合的诗友,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元稹的成就虽远逊于白居易,但身居显要,社会地位很高,与白私交甚厚,对新乐府的提倡甚力,故文学史上“元白”并称。张籍、王建年长于白,也以创作新题乐府著称,故文学史上合称为“张王乐府”。 

元稹的乐府诗往往以论带诗,说教气太强,不能像自居易那样以诗带论,较注重形象,再加上一诗之中有时数意并存,线索不够清晰,故总水平远逊于白居易。但元稹的抒情诗有不少佳作,《遣悲怀三首》和《连昌宫词》最著名。张籍的乐府诗今存约七八十首,手法与白居易诗颇相同,但比白诗更为简练,很少用主观的议论;王建的乐府诗内容之广泛一如张籍,凡边陲、农村、水夫、渔人、蚕妇、织女以及民间传说、家庭生活等都采集入诗。王建乐府诗的艺术手法上与张籍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多用七言,多换韵,简洁洗炼,多形象描写,少主观议论,结尾显得非常冷峻。 

复习与思考题: 

1、韦应物、刘长卿的诗歌特色。

19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96 2、试论“苦吟”诗人们的艺术特点。

3、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

4、参加新乐府运动的主要诗人。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

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第五章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在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散文革新运动,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并为古文运动制定了一系列理论并努力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变了风气,在文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共三节三课时。 

第一节绪论 

中唐的古文运动 

古文就是古典散文,它是与今体(骈体文)相对的一种散文文体。唐以前,文学史上没有所谓“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由中唐的韩愈首先提出。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散文革新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理论主张.首先,他们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文体革新的理论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问题上,韩愈坚决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再次,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韩愈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在韩、柳这样杰出人物的领导下,中唐古文运动生机盎然,席卷文坛。 

第二节韩愈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 

韩愈是唐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既是他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其“明道’和“鸣不平’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其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就明道而言,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矛盾、动乱、争夺、欺诈,都是儒道衰徽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确立圣人之道的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极力宣传明纲纪、大一统的思想。就鸣不平而言,他的不少文章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愦鄙陋和浇薄的世风。韩愈的“明道”之作,多能既不悖于儒家传统思想,又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其“鸣不平”之作,则多能突破儒家传统思想。大胆干予时政,尖锐批评现实,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和现实意义。 

韩愈之前的散文家,多只写一种或数种文体,而没有一个人像韩愈这样文兼众体,他的作品,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官,可谓应有尽有,他不仅众体兼备,而且众体兼善,且多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同时,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第三节柳宗元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政治思想以至伦理观念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柳宗元是一位“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其文章包括骈体和散体两部分。他的近百篇骈体文多为早期作品,不脱唐代骈文习气.其散文部分成就最高,大体可分为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柳宗元的论说文的特点是犀利、峻洁、雄健、深沉,寓言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寓意深远。游记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精炼优美。传记特点是形像鲜明,议论深刻。骚赋特点是思幽情苦,感情

197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强烈。 

柳宗元以其进步的文学主张和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对唐代古文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作品中的忧国忧民之意,抑郁愤慨之情,明显的讽喻色彩,精美的艺术表现,形成了沉郁峻洁的风格特色。同时,柳宗元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古文运动? 

2、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19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第六章晚唐诗歌 

本章的内容已进入晚唐时期,晚唐诗人最著者为杜牧和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可见后世对二人的推崇。杜牧和李商隐的诗歌是本章内容重点,尤其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是重点,也是难点。

共三节三课时。 

第一节绪论 

晚唐文学一般指从唐文宗大和初年至公元907年唐朝亡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进入晚唐,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臣强主弱;朝臣党争,互相倾轧,人人自危,佛道二教盛行,社会颓风日盛,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晚唐政局如此,诗文更是如此。晚唐前期,由于“小李杜”的活动,文坛尚不显过分冷清寂寞。他们以比较充实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唐代文学增添了光彩,但他们在忧时悯乱、慨叹身世之中,确已流露出“刻意伤春复伤别”的感伤色彩,而其形式也渐趋华靡绮丽。晚唐后期,社会更加动乱,各种不同的政治、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都得以表现,诗歌创作又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或直指时弊,或悯时伤乱,或隐逸林泉,或沉溺声色,但大的倾向有二;一是以司空图、韩渥、韦庄为代表,承中唐大历十才子和晚唐“小李杜”的某些特点,沿着重艺术形式的方向发展;二是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为代表,继承中唐新乐府的写实讽喻传统,写下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就散文领域而论,晚唐时期的总趋向是古文中衰,骈文回潮。杜牧承李杜韩柳的文学观,坚持古文创作,成为晚唐时期最杰出的古文家,李商隐则承骈文余绪而有所发展,成为晚唐最杰出的骈文家。 

第二节杜牧与李商隐 

杜牧是晚唐前期优秀的诗人,他受杜甫、韩愈影响颇多。杜牧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艺术上极有特色.他的古诗如《郡斋独酌》、《感怀诗》等,笔力峭劲,意气纵横,直抒胸臆,感慨淋漓。其七律如《河湟》、《早雁》、《九日齐山登高》等,文词清丽,情韵跌宕,善以拗峭之笔抒写俊爽之致.其七绝成就最高,多有自出手眼的佳构,如《治秦淮》的含蓄隽永;《山行》、《寄扬州韩绰判官》等的诗情画意,《赤壁》的议论精警;《过华清宫三绝句》的叙议结合,寓讽于史,《江南春》、《清明》等的词采清丽,风调悠扬,可谓多姿多采,形成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风格特色。 

李商隐思想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但以儒家思想为主。

李商隐今存诗六百余首,众体兼备,而尤以七言近体成就为高,他生于衰危之世,仕途的坎坷,爱情的失意,加上生性多情善感,故其诗内容极为丰富,李商隐又师承极广;屈原借香草美人以抒怀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挂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以及六朝诗的精工浓丽,民歌的清新流丽,构成他的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 

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色。李商隐诗浓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199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0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在唐末农民大起义前后,还有一批隐遁于山水田园或沉湎于歌舞声色的诗人。虽然他们的作品

中也有现实生活的某些投影,但他们对现实的态度较为客观、冷漠、消沉。在艺术上,他们追随温、李诗风,以艳丽见称。如司空图、韩偓、李群玉等。 

司空图既提倡含蓄蕴藉的韵味,又提倡清远醇美的意境,追求“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是其论诗专著,他把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慷、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个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加以形象的描述和概括。 

韩偓是唐末温、李一派的代表作家,今存诗三百四十首,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也呈多样。 

复习与思考题: 

1、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比较。

2、《二十四诗品》都包含哪些内容。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第七章唐代传奇及通俗文学 

本章内容讲授唐代传奇和通俗文学。传奇为文人创造,通俗文学主要为民间艺人作品。唐代传奇是本章的重点。传奇作品上承六朝小说余绪,下启后世短篇小说之开端,承先启后,极为重要。唐传奇文采斐然,生动曲折,在古代文学史以占有重要地位。

共三节三课时。 

第一节绪论 

唐代传奇即是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元稹的《莺莺传》曾题名《传奇》,晚唐裴鉶将其小说集题名为《传奇》。宋代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 唐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盛唐时期。这是唐传奇的形成时期,也是六朝小说向唐传奇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从题材上看,仍以志怪为主,比较重视追求离奇的故事情节,手法铺陈夸张,而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不大重视。 

二、中唐时期。大约从唐代宗到唐文宗,这是唐传奇的繁荣时期,作家多,作品多,名作多。从题材看,由以志怪为主走向多元化,诸如神怪、爱情、时政、历史、侠义等,并且相当多的优秀作品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重大题材,尤以爱情题材为多。抒情达意。在艺术技巧上,除追求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文笔流畅外,更加自觉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即更突出了“传”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形象。

三、晚唐时期。这是唐传奇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传奇作品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两个时期,但成就巳不及中唐。 

第二节唐传奇的思想艺术及影响 

面向人生,反映现实,把现实的人物和事件作为主要描述对象,这是唐传奇的重要特征,是对六朝小说的重大发展。唐传奇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精细的描绘,自觉地追求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新颖巧妙,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严谨。 

唐传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的成功,使其成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基本体式。它采用史传文学的手法,完整描绘一个人一段乃至一生的经历,形象地揭露社会矛盾,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体制简短而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格局。这种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文学形式,历代相承,对后世文言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等,甚至对长篇文言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唐代的通俗文学 

唐代的通俗文学主要包括文人的通俗诗歌和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作品,如变文、俗赋、话本、词文及民间歌谣等。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在唐代诗歌的发展中,确实有一个通俗诗的派别,有一批从事通俗诗创作的诗人。其代表是王梵志。 

就艺术形式而言,王梵志的诗在继承通俗诗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通俗诗以五言为主,每首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大量运用口语俚词、方音俗谚入诗,文白夹杂,明白如话,于嘲讽谐谑之中表达深远的意旨,言近意远,淡而无味;怪异而不晦涩,朴

201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素畅达;讽刺、影射、犀利明快,出人意料。充分体现了民间性、通俗性的特点。此派诗人尚有寒山,拾得。 

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通俗文学,包括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其想像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壮伟。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俗赋即民间流传的赋。这种通俗的赋,是魏晋南北朝杂赋和俳谐文的发展,对后世很有影响。 词文即通俗的叙事诗。 

复习与思考题: 

1、唐传奇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2、唐代通俗文学都有哪些种类。 

拓展阅读书目: 

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1982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1982年1月第4次印刷

3、本社编《中华活页文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1版,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

4、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1981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

5、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1——2)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6、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7、本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 

8、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新1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202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 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 《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王曰:‘白父,孔扬有光。’王

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 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总集。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4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四)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2 )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D.作诗说 2.《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2 ) A.风、赋、比B.赋、比、兴C.比、兴、雅D.兴、雅、颂 3.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 4 ) A.《尚书》B.《逸周书》C.《论语》D.《春秋》 4.《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3 ) 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 5.《孟子》的文风特点是(4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6.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3)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7.“楚辞”名称开始出现的时代是(3 )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8.《诗经·豳风·七月》是(3 ) A.史诗B.情爱诗C.农事诗D.社会政治诗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4 )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 10.《史记》的作者是( 3 ) A.班固B.范晔C.司马迁D.司马光 11.《汉书》所记载的是(2 ) A.后汉的历史B.西汉的历史C.东汉的历史D.两汉的历史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2 ) A.《玉台新咏》B.《文选》C.《乐府诗集》D.《古诗纪》 13.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3 ) A.夺胎换骨说B.草蛇灰线说C.宗经征圣说D.摩罗诗力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三、填空 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