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出卷人:朱泳铭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有30道小题,每题2分)

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2、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3、据英国王室官方网站报道,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与彭丽媛下榻白金汉宫,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热烈欢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伊丽莎白二世行驶政府首脑权力

B、英国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C、伊丽莎白二世对外代表英国

D、君主制度在英国持续的时间较长

4、《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耶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舰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苦的控诉材料

5、“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6、俞可平在《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8、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这主要是因为

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B.多极化并非世界发展的趋势

C.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9、CCTV《鉴宝》栏目深受人们喜爱,某期有四位收藏者分别带着自己的收藏品来到节目现场请专家鉴定。如果你作为文物专家,看甲、乙、丙、丁四位观众的收藏品一定是赝品的是哪些?

甲:自称收藏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乙:自称收藏品是春秋时期的钢剑一把

丙:自称收藏品是宋朝的珐琅彩瓷一件;丁:唐朝的秘色瓷一件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10、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 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

B.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 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 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1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2、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13、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C.①③④

14、“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的“炉边谈话”中提出以下四个外交目标,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得以实现的是

A.进行普遍裁军,消除对武装对抗的恐惧

B.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

C.同所有国家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并树立更大的信心

D.建立稳定的货币,以便推进贸易发展

16、右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17、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具有反对殖民主义的功效

18、《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趋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19、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20、该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2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

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22、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禄仕派”的人物是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

23、《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2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25、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6、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 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27、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28、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29、卢梭在他的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强调,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定,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则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

30、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第1题18分,第2题12分,第3题1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1和32两道题。

材料一从政治来说,荀学有功于时政。汉代统治者从荀学的思想中找到了理论基础。首先,荀子认为君权、道德、刑法、封建专制制度之所以必要、合理,就是因为人性邪恶不正。其次,荀子提出“法先王,明礼义,一制度”(《儒效》)。“法后王”即正视趋向

统一的现实,强调“欲观千岁,则数今日”(《非相》)。荀子还提出“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总之,荀子的着眼点是放在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摘编自郭志坤《荀学论稿》

材料二汉王朝经过几代“无为而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体制,潜在的政治危机一直威慑刘氏皇权。董仲舒深切感受到黄老“无为之治”已经不能解决现实的流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解决现实的危机。他在继承孔孟仁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天人感应说对其进行了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以强制手段来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从实践上完成了封建政权与儒学的并轨,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荀子到董仲舒是为中国专制政权寻求思想统一由法理走向实践的过程。

——摘编自孙丽娜《从荀子到董仲舒:试论“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荀子是如何使儒学“有功于时政”的?(4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从实践上完成了封建政权与儒学的并轨”。(6分)32、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4分)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4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3和34两道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完成:

3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3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6分)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35题: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风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

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1 — 5:ACACD 6—10:CCABB 11—15:CCCBD

16—20:ACCAD 20—25:ABADA 26—30:DCDBA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项说的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项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国家形成,伯利克里的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所以说他们三个人的改革都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历程。故本题选择C。

3、试题解析:英国政府首脑是内阁首相,A项错误,其余三项符合英国政治的实际情况。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由此分析可知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 C符合题意,最具证据力,而回忆录、历史专著、控诉材料均属于二手资料,排除ABD。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解题的关键,其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合;D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A。

6、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民民主,据此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时间与题干不符。B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D项指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C正确。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多极化

趋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利的,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分析明显错误。故选A。

9、试题解析:商周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器物大多是鼎等礼器,故甲的收藏品有可能为真品;春秋时期尚未出现炼钢法,我国最早的炼钢法为西汉早期时的炒钢法,故乙的收藏品肯定是赝品;珐琅彩瓷出现于清朝,故丙的收藏品肯定为赝品;唐朝越窑的秘色彩极为珍贵,故丁的收藏品可能为真。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是指19世纪晚期出现了垄断现象,由于实行自由竞争最终导致垄断的发生而垄断却不利于经济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亚当·斯密不曾想到的结果,所以答案选B,A项与题意相反, C D两项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所考查的是文明史观,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关键信息中的“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断,他们可能会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因此C符合题意。而A表述不合史实,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排除;18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因此B表述不合题意;居民出行不可能乘坐军舰,D的表述也不合题意。故选C。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因此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经济特区仍归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独立”不符合史实,且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而经济特区是“特”在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因此

②错误,排除。

14、试题分析:此题错选A者很多。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成功的经济改革,与题干的“失望”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过早地结束新经济政策,与当时苏联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不适应,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CD项与“迅速和激进方式”不符。

1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推进贸易的顺利发展。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据表格,分析归纳的能力,分析题干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得出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越多,反映了就越多国家认可这个组织,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均不能正确反映数据变化,故选A。

17、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A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意思;B错在“世界各国”的说法;D与史实不符,因此选C。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的“脱胎换骨”是指欧洲由单一的经济共同体向经济政治共同体迈进,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19、试题分析:从材料“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区域集团化的相关情况。全球化是在区域集团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故选A。B项错误,说法极端化;CD项材料并未体现。20、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A中的“开始”不符合事实B中“达成一致”错误C中“清除了”过于绝对;D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正确。

21、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A项。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墨子属于“劳作派”,韩非属于“禄仕派”,孟子属于“义仕派”,庄子属于“退隐派”,因此选B项。2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桂钿先生认为,如果统治者的举措是正确的,具有进步性的,那么为其服务的统治思想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应该承认这种思想的进步性,根据此种观点应该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 D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24、试题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所以D项比A项更符合题意.

25、试题解析:解题时应首先理解李贽这句话的主要意思:主张男女平等。然后将其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主张是针对当时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有利于推动人们(尤其是妇女)摆脱“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

些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的信息可以看出,普罗塔格拉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作用,故D项正确;神是不可知的,不能看出其否定神的存在,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天主教还没有产生,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7、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与材料无关。B项倡导理性是启蒙运动。D项“灵魂获救”没有体现。材料中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说明教会的禁欲与腐败,因此,正确答案是C。

28、试题解析:从材料看,马丁·路德强调每个人都有信仰上帝的自由,都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体现了反对罗马教会对教义解释的垄断。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应排除。

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材料中“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说明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属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内容。因此选B。ACD与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思想无关。

30、本题考查康德的思想主张。由题干中的“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知,康德强调人的自由要受到道德的制约,即说明人的自由在道德的范围内,由此可知,A为答案。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B错误;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二、材料解析题参考答案:

31: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主张礼法并举(仁义和王道),加强君主的权威。(4分)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宣扬“君权神授”,加强君权;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6分,三点得满分,具体主张和作用都必须列出,列出一点主张只给1分)

32: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具有思辨化色彩的新儒学体系。(4分)

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4分)

33、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2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它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辩证地分析。(4分)

34、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住机遇。(2分)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4分)

35、评分标准:

一等(10~8分)①紧扣评价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4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3~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

17世纪是欧洲走向近代,尤其是思想价值体系转型中的重要时期。我同意这一认识。

论证:17世纪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继续深入的时期;科学的方法和精神继续传播;英国革命与早期启蒙之间的关系;经济上殖民活动扩展,殖民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英国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等等。

升华:发展地看问题,将17世纪放在整个近代文明形成的进程中加以衡量。

观点三:

17世纪确实出现了动荡和经济危机,但不能否认其近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两种观点没有质的区别,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论证:综合前两种论证中的史实,说明无论哪种观点都是在论证17世纪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

升华:全面地分析问题,从社会发展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综合看待一个时期的历史意义。17世纪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