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政法考研法理学内部资料 –判断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整理

西南政法考研法理学内部资料 –判断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整理

西南政法考研法理学内部资料 –判断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整理
西南政法考研法理学内部资料 –判断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整理

1.法律即主权者的命令

法理学创始人奥斯丁的观点。突出了法律与公共权力、强制的关联性。不足之处:忽略了法律与“权利设定”的关系

2.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观点。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一种制度。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不仅仅是消极地反映社会,而是对社会起着强大的反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4分)

4.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意图为标准

解释目标理论中的“立法者意图说”。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权力分立原则,立法者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才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法官在解释法律时也应该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否则僭越了自己的职权,侵犯了立法机关的权力。当然确定立法者意图本身,仍然存在难题。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法律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直接的对客体发生作用的方式进行的活动。(×)

在现代法理学中,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积极的、直接的对客体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行为是作为的法律行为。(3分)

2.法律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有自己的调整领域,它并不可能取代道德、习惯、风俗、纪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也不可能做到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法律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它自身的僵硬性和不可避免的漏洞的存在,使它对千变万化的人类事务的调整并不可能非常完美。(3分)

3.程序法即使离开实体法也有其存在价值。(√)

程序法不能完全被理解为实体法的附庸,程序法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地位,通过程序实现正义也是程序法的目标。程序正义可以独立于实体正义而存在。(3分)

4.不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就不具备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不同于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说明其对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法律条文的熟悉情况。对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虽然法律意识的培养可能与法律知识的学习有关,但不能由此得

出结论:法律知识掌握得越多、法律意识就越强,而不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就没有法律意识。(3分)

汗,又没有贴全。。。。

5.法律原则有弥补具体法律规则缺失的作用。( √)

人的理性及预见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那么作为这种能力产物的法律规则相对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来讲,其一是不可能对纳入其调整范围的所有事项都作出最全面的规定,其二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决定了在面对不断产生和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时,必定会出现法律本身未作规定的空白和漏洞,而人们还要完成对社会的法律调控,这就需要发挥法律原则弥补法律规则缺失的功能,此时可以援引相应的法律原则来对有关事件作出法律处理。(3分)

1.不成文法是指没有书面的文字形式的法。(×)

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可有文字形式。(3分)

2.法律知识越多,法律意识越强。(×)

法律意识的概念不同于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说明其对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法律条文的熟悉情况。对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虽然法律意识的培养可能与法律知识的学习有关,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法律知识掌握得越多、法律意识就越强,而不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就没有法律意识。(3分)

3.法律责任归结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公正原则。(×)

首先应考虑责任法定原则。但法律尤其是成文法具有局限性是不争的事实,在法律无法提供准确的归责依据时,归责主体必须本着符合基本社会公正、法律公正的原则精神进行归责。(3分)

4.法律的评价作用是对人的思想或行为的合法与不合法、违法与不违法的评价。(×)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但并不针对思想进行评价。(3分)

5.法律责任就是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无法律责任即无法律制裁的可能。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功能体现,但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结果。(3分)

1、法律至上不是对党的领导的否定。(

正确。

法律至上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相互统一的。

2、因为法律价值的各种内容如秩序、平等、自由、正义等都是人们切实需要的,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与矛盾。(错)由于社会及主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法律的各种价值准则是会发生矛盾与冲突的。

3、面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及将来中国的发展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倡导在社会中的权利本位观念。(正确

这是结合着中国目前建设法治国家目标而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判断。

1、法律价值之间不可能存在冲突。(错误)

法律价值本身是一个体系或者系统。(1分)组成法律价值体系的各法律价值并非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价值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2分)多种规定性不同的价值共存,在逻辑上就有冲突的可能。(1分)

2、程序正义在于通过对实体权利义务的安排,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错误

实体正义在于通过对实体权利义务的安排,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2分)

程序正义是一种解决纠纷意义上的正义。(2分)

二、概念比较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由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法律制裁是通过法律责任的承担对责任主体进行惩罚。

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无法律责任即无法律制裁的可能。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功能体现,但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结果。(1分)

2.法律实现和法律实效:

所谓法律实现是指体现在法律规则中的一定意志、利益和目标经过法的有效实施,从而转化为社会现实的过程或结果。法律实效是指社会主体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进行行为,法律在实践中被遵守、被执行和被适用。

法律实效是法律实现的前提,但有法律实效不一定法律会实现。

3.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

第一,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主体不同。第二,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程序不同。第三,基本内容不同。第四,根本法与普通法的法律效力不同。第五,根本法与普通法的解释和监督不同。

4.法律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1)以法律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标准,可以把法律现代化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两种模式。(2分)

(2)内发型法律现代化的模式,是指法律由于社会诸内部条件的成熟而从传统走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代化模式属于此类。法律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的力量而出生的自主创新。(1分)

(3)外发型法律现代化的模式,是指因一个较先进的法律对较落后国家法律的冲击而导致的该国法律的进步转型过程。落后的、后法律现代化的国家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现代化手段主要是政府推进。(1分)

5.法律的规范作用

第一,指引作用。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普遍指导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

第三,预测作用。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预测人们相互之间将会怎样地行为以及行为的法律后果。

第四,强制作用。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对违法者施以强制措施,保障法律被顺利实现。

第五,教育作用。指法律不仅仅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它可以通过它的实施和传播进入人的心灵,矫正人的行为。

6.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现阶段我国要实行法治。

答: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治强调依靠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来统治国家,要求把权力给统治者个人,使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实行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而法治则强调通过法律治理国家,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各级领导者都要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特权。简而言之,人治所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而法治所强调的则是法律的权威。(5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盛行“人治”,即把治理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当权者个人身上。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王”,还是孔夫子的“圣君良相”,尽管可以给国家带来一时的繁荣,但终究难以使社会长治久安,甚至会因一己之失酿成民族灾难。新中国建立以后,50年代,毛泽东仍提出“要人治不要法治”,直接与“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历史命题相对立,最后的不幸结局是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15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又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正式获得了确认,这是保证其长期性、稳定性的需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进宪法,是对国家整体法制建设的一个全面推进。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彻底摒弃人治,坚定不移地沿着依法治国之路前进,也为中国在21世纪的治国基本方略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5分,该问题的回答有一定道理,即可得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简要回答法律在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1)建立和维持政治秩序。(2分)

(2)维护权力运行秩序。(2)

(3)建立和维护深化经济秩序。(3分)

(4)维护社会生活秩序。(3分)

2、简述正义与法律关系的学说并说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基本方法。

(1)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3分)

(2)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费正义行为,促进正义的实现。(3分)

(3)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和裁决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4分)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一,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对应关系是指法律权利一般有相对的法律义务存在。

第二,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

第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上的主从关系。

2简述法律限制自由的根据

第一,“伤害原则”:又称为“密尔原则”,是“伤害别人的原则”的简称;

第二,“父爱主义”原则:又称为“亲缘主义”原则。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自愿的行为有时并不是自由的行为,所以,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

第三,“冒犯原则”:其基本思想是,法律可以限制那些可能并不伤害他人的行为自由。据此原则,法律制裁冒犯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

第四,“法律道德主义”原则:或称“立法伦理主义”原则,即主张强制实施道德,法律应当限制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而且应当禁止不道德的行为。

3.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第一,法律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用。法律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所以必须经过解释才能运用于具体情景。

第二,法律是由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语言和文字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也使得法律解释不可或缺。

第三,立法者没法制定包罗万象的法律。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漏洞,需要法官应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或其他法律方法来对漏洞进行填充。

第四,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进行。

2、简述法律对自由进行合理限制的原则?

原则一: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

原则二:法律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

原则三:法律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原则四: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每点1.5分)

简述中国法律传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礼法文化;第二,德治传统;第三,重刑轻民、诸法合体;第四,政法合一。

1.结合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试论述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

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冲突(结合实例)

2.法律对利益进行调整的机制:表达利益诉求、平衡利益冲突、重整利益格局。

3.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的不完善或局限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结合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论述人类的平等诉求及其法律保护机制。

法律与平等的一般关系。(4分)

法律将平等权利化。(5分)

法律为平等提供统一标准。(3分)

法律保护被确认的平等。(3分)

一、比较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法和法律

法是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意志关系,即原始的习惯性权利义务关系或法的关系。

法律是经国家中介对法包含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可,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共同规范。法与法律是两个层次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2分)

法与法律的联系表现在:法是法律的内容,法律是法的表现形式。在没有国家制定法律之前,法已经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之中,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法的认可,或者是在法的基础上制定出比法更明确、更抽象、更普遍的权利义务规则。(2分)

法与法律的区别表现在:

(1)两者的外延不同。法的外延远比法律的外延广泛。(1分)

(2)两者的内在属性不同。法是一种权利要求,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生活要求的权利体系。而法律则

是一种国家意志,是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实在法律规范和秩序体系。(1分)

(3)两者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法与国家权力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而法律则与国家权力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并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1分)

(4)两者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法对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是直接的,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性质。而法律对这种反映是间接的,具有偶然性的性质。(1分)

2、法治与法制

答:法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它与民主紧密相联,与专制根本对立,与法治或依法治国的含义则是一致的。(2分)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即“依法治国”;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体现人对法律价值需求的一种法律精神;法治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2分)

“法治”与“法制”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二者不是相同的概念,但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又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法治与法制是有区分的。古今中外的法制理论甚多,而且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实行法治。因为法治是表达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为治国理论,是以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权力制约和监督、公民权利受保障为法律实践。因此,法治与法制相比又是一个更具丰富内涵的概念。(2分)

法治与法制又紧密相联,因为没有法治思想的指引,就不可能有完备的法制;反之,如果没有法制的保障,法治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主张,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法制状态虽然不能直接导致法治,但法治状态必须以完备的法制作为基础。从法制向法治的过渡需要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法律权威的提高。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法制是相契合的。(2分)

1、简述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

导致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社会条件的多重性与变化性,是导致法律冲突的社会原因。(3分)

其次,法律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是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3分)

(另外,要求进行一定的展开论述。)

2、简述如何通过法律实现正义?

第一,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从而促进和保障权利分配的正义。(2分)

第二,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以促进和保障正义的实现。(2分)

第三,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2分)

3、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和法律产生的背景不同。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和法律所规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

1.法律效力和法律实效

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第一,法律效力指法律具有的约束力和保护力,属于“应然”范畴;法律实效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的实际实施状态,属于“实然”范畴。(1分)

第二,法律效力一般强调形式有效性,即法律只要满足由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即获得约束力和保护力;法律实效一般侧重实质有效性,即法律只有在实践中部分或全部被遵守、执行、适用,才是有实效的。(1分)

第三,法律效力是证成法律存在的必要条件;法律实效是对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实施以及实现状况的一个评价指标。(1分)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就谈不到法律实效问题;但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在实践中也不一定都有实效。(2分)

2.法律事件和法律事实

凡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实际发生的,并且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事件与行为,即为法律事实。(2分)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则所规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并且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或现象。(2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1分)

3.法治的含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第五,法治是一种理性和理想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状态。(答对其中四点可得4分,若如阐述扣1分)

5.法律实现的社会条件

第一,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是法律实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法律实现离不开与其它社会规范的共同作用。

第三,人们的法律意识对法律实现有重要影响。

试述法律原则的作用

答:(一)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法律原则指导和影响重要法律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确定,甚至决定着某些概念的兴与废。其次,法律原则指导着法律规则的创制并制约规则变动的方向和范围。再次,进一步,法律原则是法律体系内部有机统一与和谐的保障。(3分)

(二)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在法律规则的具体适用过程中离不开法律原则的指导。同时,原则也构成了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从而大大降低了推理结果不符合法律目的的可能性。其次,法律原则有弥补具体法律规则缺失的作用。再次,法律原则对相关的自由裁量权有限制作用,是确定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范围的重要依据。最后,特定情况下发挥补救的作用。由于某种原因,立法中也会发生一些失误,以致会出现个别明显错误的法律规则;或者由于出现突发事件导致直接适用原法律规则作出处理会发生明显不公,这时要放弃对特定法律规则的直接适用,转而运用相应的法律原则来处理案件。(4分)

点评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12分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 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 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

【原创】法理学案例分析

本文我就一则我所闻所见的劳动争议案例中的法理学问题进行阐述。 案例如下: 2012年6月1日,赵某签署某媒体公司的《员工登记表》后于6月14日起开始工作,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合同中约定,其每月基本工资为5000元,另有根据绩效支付的绩效工资。6月20日,公司法定代表人将劳动合同文本在邮件上传送给赵某,让其办理为新员工订立劳动合同的事项。2012年12月1日,劳动监察机构来公司核查用工资料,公司让赵某整理相关资料用于检查,发现资料中没有赵某自己的劳动合同。公司要求尽快与赵某订立劳动合同,否则将无法继续与其维持用工关系。同日,赵某离职。赵某诉至仲裁,请求判令公司按照其离职前的平均工资每月8000元,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等。 分析: 本案属劳动合同纠纷。本案争议焦点是公司是否应当支付赵某二倍工资。但是归根结底,裁判的依据在于法理学上的分析。本案涉及到法律规则和法律规定的运用,合法性原则的运用,本案是一则利用法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纠纷的典型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下《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

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从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只要用工单位没有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就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那本案也是这样处理吗?我们必须从法理学的角度,对案例中做出评价 我们看本案中,公司未与赵某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赵某进入工作,负责人力资源工作,其工作职责之一是代表公司一方与员工及时办理签订劳动合同,理应知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国家关于劳动和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公司除赵某外均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可见赵某既未向公司提出自己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身份冲突事宜,也未履行自己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责,造成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客观事实,赵某有重大失职。 劳动合同法设置二倍工资的目的在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事实上,《劳动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其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所以,劳动者要取得上述法律条文规定的二倍工资首先必须具有合法性。如果采取欺诈手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 根据法律关系的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甲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屋。因住房宽裕,甲欲将该房出租。后经某房屋中介公司介绍,甲与乙签订了该套房屋的租赁合同。 最佳答案 法律关系就是运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主体、客体、标的三个要素。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有一定资格、能力来行使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组织。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 本案中,甲方和乙方是房屋租赁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房屋租赁关系是客体,出租房屋、支付房租是双方各自主要的权利/义务。 就中介而言,甲和房屋中介公司成立居间服务合同关系。甲、该公司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该公司提供居间信息服务,甲支付报酬,双方分别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居间服务合同关系是客体。 一、法理学的基本特点 要搞好法理学的学习,关键是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具体讲是法理学所特有的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清楚法理学这门课程本身的属性特征,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大家都应该听过老师讲课的笔记的核心问题:“法理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基本属性:“法”性、“理”性和“学”性,也就是法律性、理论性、学术性。法理学是这三种基本属性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同学们对何谓”法律思维“,何谓”理论思维“、何谓”学术思维“,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法理学的法律性 从课程分类上来讲,法理学首先是一门法学课程,具有法律性。这一属性使它与自然科学、现代汉语、计算机、政治学、伦理学等其他课程区别开来。这里的法律性,主要是指法律学习需要具有一种特殊的法律思维的方式,象西方国家通常所说的那样,法科学生要学会“thinking like a lawyer”,即象律师那样思维。大家训练自己法律思维的过程并不象在一张白纸上绘画一样,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清理”或“颠覆”自己已有的科学思维、道德思维以及 政治思维的过程。 1、法律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

2015北大法学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法理学是法律硕士考研的重点科目,只有掌握了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大家分享法理学简答题,并附有答案,希望考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复习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凯程在2014年北大法学考研中录取8人,其中2人勇夺细分方向状元,3人复试第一名,北大法学院作为国内最好的法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总理,凯程对法学的理解,具有独到的优势,三级法是北大法学考研的法宝,并且北大法学专业课6+1,凯程都有全面而应试性的辅导,集训营提供了最强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保障,也是凯程法学成功的保障。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1.简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答: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①主体:自然人、法人。 特殊权利能力须以一定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

责任能力是行为能力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表现形式。 ②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将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条件:1)一种资源2)有稀缺性3)有可控性。 法律关系客体种类:1)物(主要地位)2)行为3)精神产品4)人身利益。 ③内容: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取得或付出的状态。 权利义务是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 本质上,权利是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行为方式上,权利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自由。 义务是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限制。 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特有,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标志,法律与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考研资料最新最全真题答案 笔记 内部资料

店铺热门资料清单 东北地区(uangla)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1,行政管理学2,经济学8会计学 大连理工大学----信号1材料科学新闻专业传热学行政管理877经济学876管理学828工程管理自动控制电子技术 东北师范大学语言文学 东北大学机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自控 吉林大学经济学新闻学行政管理 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 京津地区(uangla)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北大-------光华金融学1半导体经济学院2行政管理学3传播学汇丰商学院2ccer国民经济学; 人大-------经济学综合18,431金融学综合5,管理综合4,新闻传播学1新闻传播硕士2,人力资源4行政管理 人行五道口(127拍拍店)7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8,812经济学2,431金融学综合1,802管理学2;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6,电路;机械1管理学 中科院-------生化分子生物学1,信号2(统一命题,电子所,微电子所,微系统所),物理化学1,统一命题电子线路,微电子所电子线路,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对外贸易大学-------经济学,工商管理,431金融学综合1,国际法3;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经济学电子信号 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1金属学1管理学1;材料科学 南开大学-------经济学1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 燕山大学-------机械1 河北工业大学------电路2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硕士716设计艺术天津大学---------信号832运筹学431金融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1,经济与管理电路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华东)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清华大学车辆工程;431金融学;信号 中央民族大学理论经济学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 北京工业大学自动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882电路信号与系统经济学化工原理运筹 北京外国语大学经济学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1)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简述题 ◆{2012}(非法学)64.简述执法的基本原则。 ◆{2012}(法学)31.简述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2011}(非法学)64.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 ◆{2011}(法学)3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010}(非法学)64.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2010}(法学)31.简述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2009}(非法学)64.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2008}(非法学)64.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 本特征 ◆{2007}(非法学) 64.简述我国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 ◆{2006}64、简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8分) ◆{2005}65.简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内国家监督的内容。8分

◆{2004}64、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规范? ◆{2003}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10分 ◆{2002}41.简述法的指引作用的种类。5分 ◆{2002}42.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5分 ◆{2002}43.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及其要素。5分 ◆{2001}简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之间 的区别。5分 法理分析题 ◆{2012}(非法学)67.2008年7月,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第S次会议审议了该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N条规定,公交车乘客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导其让座:对于拒不让座者,可以拒绝其乘坐,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50元罚款。 在草案讨论过程中,甲认为该规定具有合理

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联系中找到:乙认为该规定不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找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甲、乙观点中选择您较为认同的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依据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 ◆{2012}(法学)34.(15分)某高校新生小张在自学法理学知识后,对我国《物权法》进行了分析,并写了如下四点学习体会: ①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从法律渊源角度分析,该法应属于我国的根本法。 ②物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因此物权法属于民商法部门。 ③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法律归责的角度理解,该条规定属于准同性法律规则(规范)。

法理学经典案例20

四川“见死不救案” 2004年12月8日凌晨,詹某与其称为师傅的柳某约定到崇州市南河大桥上游一家沙场附近的河堤钓鱼,不知何故,詹某跌进两米深的河沟,此时,站在河堤旁的柳某,眼看詹某在水中挣扎,却没有进行施救。闻声赶到的群众虽然跳入河中进行救助,但是詹某最终仍溺水死亡。詹某落水后,柳某虽然有不懂水性的客观情况,但在不施救的同时却也不呼救,事后又以去通知詹某家属为由离开现场,但因怕找麻烦也并未将此消息告知詹某的父亲。詹某父亲詹少林痛失儿子,遂于2005年3月14日以柳某没有对其儿子进行施救为由而将其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偿各种经济损失3万元,四川省崇州市法院经多次开庭审理后认为,因詹某是成年人,溺水身亡是自身不慎落水导致的,柳某没有法定或约定的救助义务,也不是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不存在过错,因此对詹某的死亡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庭驳回原告要求赔偿经济损失3万元的诉讼请求。但法院同时认为,“救人于危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柳某的淡漠之举和不作为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 《四川“见死不救案”宣判零赔偿》载《燕赵都市报》2005 09 02 杭州小保姆受百万遗赠案 杭州的叶老先生是裱画师,2000年去世后留下巨额遗产,包括一批珍贵字画,一套住房等,价值达百万元叶先生前后立有两份遗嘱,一份为自书遗嘱,将其全部财产包括一切动产与不动产一针一线全部给原家中的小保姆吴菊英,后一份公证遗嘱,将住房一套赠给吴菊英。叶先生的两个女儿对遗嘱有异议,在其父过世后,将其父留下的字画拿走。吴菊英索要不成,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吴菊英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叶先生的两份遗嘱有效,判决叶先生的全部遗产馈赠给自己,并有叶先生的两个女儿归还拿走的字画。再审法院皆判小保姆胜诉,老画师的遗嘱合法有效 参见《小保姆受百万遗赠案》 马加爵故意杀人案 马加爵,22岁,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2004年2月上旬,马加爵在昆明市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在打牌过程中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杀害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搏四人的念头。2004年2月13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4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马加爵作案后与2004年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3月15日晚,被告人马加爵被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抓获归案。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6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经复核,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告结束后,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马德卖官案 马德受贿卖官案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牵涉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黑龙江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等众多高官。整个黑龙江绥化市所辖的一区三市六县中,包括50多个单位的“一把手”共260多名干部涉案,现年55岁的马德历任黑龙江省海林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牡丹江市副市长,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绥化行署专员,2000年2月任绥化市委书记,在马德那里,小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大的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市,县,区内居委办各部门的一二把手,没个位置都有“价格”。法院一审认定马德受贿17起,

法理学历年试题简答题汇总

简单题: 09.7 4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2)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42.如何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 答: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 (1)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有助于产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2)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 43.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行为。有行为才有责任,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一般原则。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 (2)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 (3)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和伤害。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 (4)因果关系。要确定法律责任的存在及其限度,必须指明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44.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普通法院来审决; (3)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09.4 41.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答: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容性、方法性、渊源性。 其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全面涵括形式,即在同一著作中较为完整的涵括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 (2)在各种单项的法理学专门著作中涵括法理学三大要素。

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名词解释 ?总分总结构 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总分总"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对这个名词展开具体论述,往往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原因等,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结尾句,一般涉及该名字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既算是一个总结,也算是一种拔高。这三部分,完整连贯,缺一不可。 ?5~6分钟,150~200字 正如前文所述,名词解释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论述和分析,无需长篇大论。根据测算,一般一个名词解释用时5~6分钟,篇幅150~200字最为合适。利用上文所提到的总分总结构,一段答下来即可,无需再分段。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规划考场上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名词解释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简洁为上,答得事无巨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而违背了设置这一题型的初衷。 ?踩点给分 同所有的主观题一样,名词解释也是踩点给分的。一般来说,"总分总"结构的三段论基本能保证答题结构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要答的点比较多,可能会有遗漏,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全面记忆。此外,话语要简洁明了,每一句话都说得明确,说在点上,切忌模棱两可、重复啰嗦。 ?整理与积累 要想答好名词解释,除了掌握考场上技巧外,还需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和积累。一般来说,容易出名词解释的考点都是比较好判断的:首先必须得是名词,动词或其他词不会拿来出题;其次都是重点,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制度、原理、法规等;其次是有话可说的,如果一个词书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没有展开论述,一般不会考,因为"无话可说"。通过以上三个特征的判断,你基本能做到对本学科的名词解释心中有数,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就有意识地积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整理并记忆,到了考场上就会轻松许多。 答好名词解释,既是考场上拿分的关键,又是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是文科类考研专业课必过的一关。希望小伙伴们都能重视起来,把名词解释的分稳稳握在手里,专业课妥妥通关! 2.简答题 简答题是诸多专业课考试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想多拿分,考生就必须掌握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策略,有的放矢才能拿高分,下面针对简答类题型分享6大技巧,大家学习参考。 ?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考研答题攻略: 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①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②“成人感”的产生; ③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④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 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1.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法理学-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一、(本题20分)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 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答题要求: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 (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做法。 【幼儿心理学资料】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1.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者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个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0~2岁时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别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22、立法的特征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参考答案: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 2答: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答: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14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 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 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 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 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 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 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 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答: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 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 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 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 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 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 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 分) 19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 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答: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 (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 (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 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答: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 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答: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 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答: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 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 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 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 (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 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 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 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 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 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 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 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 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 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 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 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 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 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 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 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 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 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 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 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 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 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 程度不同。(1分) 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 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 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1

财务管理考研必备简答题打印版.doc

模块1:公司理财基本技能练习题及答案 1.你能叙述一下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和它的作用吗?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的拥有者因对货币的使用而根据其时间的长短收获的报酬。货币时间价值是对让渡货币使用权而被货币拥有方的一种补偿,它是天然的,是货币拥有者推迟现时消费而取得的一种价值补偿。作用:时间价值代表着无风险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它应是企业资金利润率的最低限度,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考核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它作为一种观念应贯彻在具体的财务活动中,在有关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分配的财务决策中,都要考虑时间价值。 2.何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是如何通过各种因素的变化来说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的? 即考虑企业的风险与市场组合风险的关系可表示为:企业特有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对应关系,从而来测定投资于该企业的必要报酬率。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β越大,该资产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则反。某市场的必要报酬率=无风险资产报酬率+该资产的风险系数β×(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资产报酬率) 3.你认为成本效益观念中,成本和效益都只能是有形的和实际发生的吗? 成本效益观念是指作出一项财务决策要以效益大于成本为原则,即某一项目的效益大于其所需成本时,予以采纳;否则,放弃。这里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并不包括在会计成本中;其次,它不包括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却是会计成本的一部分。 模块2:筹资管理练习题及答案 1.企业如何确定具筹资规模? 法律依据:1.法律对注册资本的约束。2.法律对企业负债额度的限制。投资规模依据:是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市场容量及份额、产业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其他素质等因素确定的,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必须以“投”定“筹”。 2.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及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性因素:1.筹资成本。2.筹资风险。3.投资项目及其收益能力。4.资本结构及其弹性。 非经济因素:1.投资的顺利程度。2.资金使用的约束程度。3.筹资的社会效应。4.筹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遵循的原则:1.规模适度。2.结构合理。3.成本节约。4.时机得当。5.依法筹措。 3.简述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1.债券成本低。2.可利用财务杠杆作用。3.有利于保障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4.有利于调整资本结构。 缺点:1.偿债压力大.2.不利于现金流量安排。 4.从借款企业的角度来讲,债务资金成本低但风险高。它的风险体现在 哪些方面呢? 1.筹集的资金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要到期偿还; 2.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 5.为什么说留存收益不是一项免费的融资来源? 一般认为,留存收益不存在外显性成本,但却存在内含性成本。这是因为,从投资者角度看,留存收益可被要求作为股利分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再用这部分收益或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用于证券市场再投资,或者存入银行从中取得收益,因此投资者同意将这部分利润再投资于企业内部,是希望从中获得更高的利益,这一收益希望即构成留存收益的机会收益,构成公司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 6.既然留存收益不是一项免费的融资来源,为什么它又颇受欢迎呢? 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即优序理论和多数企业筹资实践看,内部筹资使企业筹资的首选,主要表现在成本低,手续简单,无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留存收益作为内部筹资渠道的主要形式,同样具有以上优点,因而颇受欢迎。 7.一张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公司债券,票面利率是10%,这一定意 味着该债券目前的税前成本(或债券的报酬率)也是10%吗? 不一定,与发行价格有关。票面利率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通过发行价格体现出来。影响发行价格的因素有:有债券面额、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债券期限等。 8.许多企业都发行可转换债券,即债券持有者可以正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条件将债券转换为同一公司的普通股。为什么企业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发行普通股? 1.有利于企业投资。这是因为,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具有双重吸引力,表现在: ①在企业经营之初时,购买此类债券能取得较稳定的债息收入。②当企业经营步入正常时,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普通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企业的所有权,有更多的机会取得大的收益。2.有利于减少普通股筹资股数.3.有利于节约利息支出。4.对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利用可转换性债券筹资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形象,同时有利于企业调整财务结构。 9.相对于其他的筹资形式,商业信用有何优缺点?优点:筹资方便、限 制条件少、成本低。缺点:期限短、风险大。 10.请比较以下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的高低: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长期 借款和保留盈余。 根据风险收益对等观念,在一般情况下,各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由大到小依次为: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长期借款和保留盈余。 11. 企业如何降低其资本成本? 降低资本成本,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筹资决策,如筹资期限安排是否得当?筹资效率是否提高?信用等级状况好坏?资产抵押或担保工作是否做得较好?等等;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环境,特别是通货膨胀状况、市场利率变动趋势等。主要有:合理安排筹资期限;合理利率预期;提高企业信誉,积极参与信用等级评估;积极利用负债经营;积极利用股票增值机制,降低股票筹资成本。 12.简述资本成本的作用。 资本成本对企业筹资及投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2.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追加投资决策的主要经济标准。3.资本成本还可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依据。 13.如何衡量和规避筹资风险? ①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应注重资产占用与资金来源间的合理的期限答配,搞好 现金流量安排。因此,按资产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债务资金,是回避风险的较好方法之一。②对于收支性投资风险,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优化资本结构,从总体上减少收支风险。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扭亏增盈,提高效益,以降低筹资风险。3.实施债务重整,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 14. 企业如何确定其最佳资本结构? 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其判断标准有三个:①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所有者财富,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②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③资产保持适宜的流动,并使资本结构具有弹性。其中,加权资本成本最低是其主要标准。 模块4: 1.简述流动资产的概念及特点。 流动资产是指能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等。与各种非流动资产相比,流动资产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 (二)获利能力相对较弱,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2.简述流动资产的分类。 流动资产按其流动性的强弱,可分为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这仅是就总体意义而言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将流动资产归并为上述两大类:其中速动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扣除坏账损失)、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年内到期(或收回)的长期投资则属于非速动资产。 3.现金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如何在现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即在保证企业高效、高质地开展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最低现金占用量是现金管理的目标。 4.什么是收支预算法? 收支预算法就是将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一切现金流入、流出项目分类列入现金预算表内,以确定收支差异,采取适当财务对策的方法。主要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绌、现金,融通四方面的预算规划和控制,它是现金预算管理的主要方法。 5.什么是调整净收益法? 调整净收益法是指运用一定的方式,将企业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预计净收益调整为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的预计净收益,在此基础上加减有关现金收支项目,使企业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相互关联,从而确定预算期现金余绌并作出财务安排的方法。 6。比较收支预算法和调整净收益法的优缺点。 按照收支预算法这一方法编制的现金预算,可以直接同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有利于企业对现金收支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与分析。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它无法将编制的预算与企业预算期内经营理财成果的密切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 调整净收益法编制现金预算的优点在于:将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收益与收付实现制计算的净收益统一起来,不仅反映出企业收益额与现金流量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有时企业虽盈利但可能出现现金拮据以及虽亏损而现金却余裕的原因。不过,相对于收支预算法,调整净收益法也有其局限性,即它不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中现金流人与流出的具体情况。 7。如何进行现金的收支管理? 1.加速收款。这里主要是指缩短应收账款收账的时间。企业发生应收账款可以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因此,企业必须在增加收益与资金机会成本之间找出适当的平衡点,并运用一些收账政策,尽可能地使现金及早收回。(1)缩短收款浮账时间。(2)建立多个收款中心。(3)银行存款箱制度,又称锁箱制度,是指企业在各主要城市租用的专门用来收取客户汇款的邮箱。上述几种加速收款的做法都是有代价的,只要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开支,这些做法都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 2.延期现金支出。现金的支出包括支出时间和数量的控制。(1)推迟应付款的支付。它是指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2)使用现金浮存量。现金浮存量是指企业从银行存款户上开出的支票总额超过其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 3.电子商务对现金收支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会大大提高效率,进而减少现金收支的时滞。 8.企业保持一定现金余额的动机? 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主要有交易、预防和投机,但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并不是上述三种动机所需现金的简单加总。 9.如何确定最佳现金收支余额? 基于交易、预防、投机三个动机的要求,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余额。然而,现金作为一项非收益性资产,持有过多现金尽管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但却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的提高;相反,持有量不足,在可能使企业蒙受风险损失的同时,往往还要付出各种无法估计的潜在成本或机会成本。因此,从现金管理的基本目标出发,最佳现金持有量为 10.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是什么? 其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效用效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投资的效益。 11.什么是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亦即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是指企业为对应收账款投资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方针三部分内容。 12.什么是信用标准?影响信用标准的因素有哪些? 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必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影响信用标准的三个基本因素。 (1)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 (2)企业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 (3)客户的资信程度。 13.什么叫“6C”系统? 企业在制订信用标准时,必须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通常决定于六个方面,即客户的信用品质(character)偿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济状况(conditions)、持续性(continuity)等,简称“6C”系统。 14.如何确立信用标准?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1)设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即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分析,找出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2)利用既有或潜在客户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各自的指标值,并与上述标准比较。(3)进行风险排队,并确定各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依据上述风险系数分析数据,按照客户累计风险系数由小到大进行排序。 15. 什么是信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信用条件就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的基本表现方式如“3/15,n/60”。 16.应收账款投资决策包括哪些内容? 应收账款投资决策就是企业依据信用政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作出应否改变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可否接受客户的信用订单及应当采取怎样的收账方案等的一系列决策选择等。 17.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优化应收账款的投资决策,是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降低风险损失的基本保障。企业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健全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制度与控制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企业必须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适宜对策,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最大限度地减少坏账损失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应收账款收现率分析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18.存货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存货的管理目标是如何在存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 19.存货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1)存货经济采购批量控制,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2)存货储存期控制,尽力缩短存货储存时间,加速存货周转,是节约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保证;(3)存货ABC分类管理,使企业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舍弃细节,提高存贷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4)零存货与即时性管理,只有按照库存趋近于零的方向将存货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没有存货,才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管理境界; 20.如何进行存货的质量控制? (1)存货质量分析,以便采取措施,改善购销工作,优化库存结构,加速存货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存货质量管理措施,积极处理有问题存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成本损失; 知识改变命运 Q A = = 最佳现金持有量 预算期现金需要总量 证券变现次数 1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