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艺术鉴赏之欧美自由主义电影鉴赏

世界艺术鉴赏之欧美自由主义电影鉴赏

世界艺术鉴赏之欧美自由主义电影鉴赏
世界艺术鉴赏之欧美自由主义电影鉴赏

世界艺术鉴赏之

欧美自由主义电影鉴赏

张成果作品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时代变迁。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导演或作者借助新科技的表现形式,并且导演把自己的思想融入电影中。这样一来,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导演要传达的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

自由是什么?自由主义又是什么?自由作为人的基本人权之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与自由相对的是专制,专制只会压制自由,专制只会压制人性,专制只会产生暴政。任何文化任何文明只有在自由之中,才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专制的存在必将毁灭文明毁灭艺术。

那么,当自由主义与电影这门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自由借助电影表达自由的思想,对自由的追求,反对专制,反对独裁。从电影产生到现在,百年的电影史中,产生了太多太多的优秀的自由主义电影,这些电影净化灵魂,启蒙思想,呼唤人性。

下面我们举出几部经典的影片来赏析,去寻找自由的真谛,去寻找真善美。

1《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一种对希望的坚持,一种对自由的追求。正如里面一句台词所说“有一种鸟是管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的是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被污蔑谋杀前妻,被判入狱。可能余生都将在此度过,可能自由是那么遥不可及。但他没有放弃,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该片讲述了他如何坚持如何用了19年的时间逃离监狱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剧情可谓是完美无缺,片中多处运用对比,安迪与那个老头布鲁斯形成的对比可谓是最为强烈。片中台词所说:“肖申克监狱,开始你狠它,接着你适应了它,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布鲁斯就是这样,50年的监狱生活已经彻底将他体制化,当他刑满释放,当他离开肖申克监狱,他不再适应外面的世界,自由对他而言,已经什么都不是。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但安迪渴望自由,他知道自己是那只鸟,他属于自由,属于外面的世界。19年的时间,每天都要在墙上打洞,只有热爱自由的人才会这么不懈。监狱是如此黑暗的地方,但他把黑暗的肖申克变成了“游乐园“,他给狱友带去了欢乐,带去了希望。

记得影片中有一处,当肖申克的监狱的广播里,传来《费加罗的婚礼》时,广场上所有的犯人抬头仰望,那一场景让我难忘让我感动,他们在倾听希望之声,自由之声。音乐的力量触到了他们的内心深处,触到了;;;;;,

必将成为经典,啊,久违的自由,自由重见天日。

2《窃听风暴》

故事发生在高压专制下的东德时期,一位剧作家德瑞曼,因为“可疑“被国安局派人跟踪窃听,负责窃听任务的是卫斯勒上尉。剧作家德瑞曼及他的朋友们一群真正的艺术家,有社会道德的知识分子。卫斯勒窃听这位剧作家,他听到”高层“领导逼那位女表演艺术家性行为,他听到了雅斯卡的死,他听到了《献给好人的奏鸣曲》,他流泪了,就像德瑞曼那句台词所说的:”列宁听完贝多芬的《激情奏鸣曲》后说,如果我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完成“。是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是其中的善唤醒了卫斯勒的良知。卫斯勒本是专制体制的鹰犬,是刽子手,但他变了,是他帮助了德瑞曼这些人。

卫斯勒的改变是必然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是情感的动物,无论卫斯勒是怎样的服从党和政权,但当人世间的爱走进了他的内心,光明照射黑暗,那么他那颗冰冷的心只会追寻善的足迹。换句话说,因为他是人,情感的人才会改变。

看完这部影片,久久不能释怀,除了感动和震撼,还有对自由的不离不弃,高呼自由万岁。

当听完《献给好人奏鸣曲》时,卫斯勒的眼泪,仅仅是音乐的力量吗?不,是善的力量。

那位女艺人虽死,但卫斯勒一直在拯救他们,不,他在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良知。

3《希特勒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男孩费德烈不听从父亲的劝告,为了有好的未来,执意要去希特勒学院。来到这里之后,他很兴奋他喜欢这里的一切,认为这里可以帮他实现梦想,全国优秀的拳击手。在这里他认识了另一个男孩名叫艾勃赫特,一个爱诗爱文学的男孩,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艾勃赫特的人文气息,不喜欢暴力和尊重生命与那里的一切是格格不入的,学校的教育只会效忠领袖。直到有一天,学校命令这些学生上山射杀俘虏,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只是苏联孩子,死在艾勃赫特面前。艾勃赫特崩溃了,发疯得奔跑在雪地里,生命的死亡在学校的师生看来,习以为常,因为他们是俘虏。但死亡却震碎了艾勃赫特的心,艾勃赫特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小时候,我梦想着是从恶魔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而我却成为了恶魔,屠杀俘虏是可耻的。”因为这篇文章,他受到了惩罚,被要求送到东线战场。在法西斯统治下,人性被压制,人民被洗脑,自由的思想是被压制的。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选择了死亡,在那彻骨的河水里,他渐行渐远。艾勃赫特的死是必然的,因为他看透了这吃人的体制,这个疯狂的国家。死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死是一种解脱。

艾勃赫特的死,唤醒了菲德烈。一心想着打倒对手,成为优秀拳击手的他,在那场至关重要的比赛中,本可以获胜,但最后他放下了拳头,或许是他已经明白了爱和善,或许他感觉到好友在看着他,看着他远离暴力。菲德烈的失败,没能给学校带来荣誉,他被学校开除。被赶出学校那一天,大雪纷纷,他走着,又回头看那所学校,那幅画面让人终身难忘,此时菲德勒的心,也许只有他自己懂。

菲德勒被开除之后,在学校门前凝望学校,这里其实没什么让他留恋的了,因为这里吞噬了他的挚友艾勃赫特。

艾勃赫特被冰冷的水吞噬,他不属于那个时代,他的离开太突然,但他永远站在自由的制高点。

得知艾勃赫特将要离开,两人紧紧抱在一起。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却有一份真挚的友情存在,向艾勃赫特和菲德勒致敬。

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窃听风暴》和《希特勒的男孩》,他们都生活在专制的体制之下,他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但他们又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不,是逃脱不了体制的毒害。正如《窃听风暴》里,那位女艺人对德瑞曼所说:“我不需要这个体制吗,他们可以毁了它,他们决定我们演什么?谁来演?谁有负责导戏?”没错,在专制社会里,人人都是专制的产品,没有自由,没有善,没有爱,没有尊严。但这三部电影虽然题材不同,剧情不同,但他们歌颂的是自由,爱,善,还有生命。这也许就是自由主义电影的灵魂。下面,我想用法国一位诗人关于爱的诗是结束这篇文章:

九月的这一天,洒下蓝色的月光

洋李树下一片寂静

轻拥着,沉默苍白的吾爱

偎在我怀中,宛如美丽的梦

夏夜晴空在我们之上

一朵云攫住了我的目光

如此洁白,至高无上

我再度仰望,却已不知去向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标准

《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实验影像与动画 /Experimental Video and Animation 课程编号:1303100025 适用专业:新媒体与动画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52/3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特色课。 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创作实践,使学生了解实验影像与动画的概念,领悟实验精神,探索影像与动画表达手段的多种可能性,创新视听语言与影像表达手法, 能够运用实验影像与动画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运用实验精神进行思 考。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实验影像与动画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章实验精神的探险 第三章实验影像与动画的重要作品研究 第四章实验手法与创作灵感探索 第五章实验影像与动画创作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 1打破固有的美学传统束缚与惯性思维方式, 2理解实验精神的深层思考和根源, 3 探索新的材质和新的表现手法, 4 开拓视野,用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观察生活,寻找创作议题与灵感来源。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造型探索,动态构成,视频工具基础,声音设计,叙事跨媒介脚本写作,手工劳动,剧场构成,原动画设计,平面动画进阶,三维动画进阶后续课程:装置艺术,游戏形态设计,动画创新项目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出勤占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30%,结课作业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郑雪莱,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非主流动画电影》,薛燕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动画无极限》,(英)莉斯·费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光和时间的神话:先锋电影视觉美学》,(加)威廉·维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华明,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年7月5日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作者:“自由主义评论家”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对于任何社会集体之要求的道德优先性 平等主义:赋予所有人以同等的道德地位 普世主义:肯定人类种属道德统一性 社会向善论:认为所有社会制度与政治安排可纠正改善 “一个体制,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它与其国民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国民需要满足的助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由主义是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共生共存的思潮与意识形态。西方社会和少数西方国家也一直以来以自由主义为旗帜作为西化中国的武器。作为产自西方近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固然有合乎西方自有文化的合理性,但世界是多样性和多元性的,西方国家不应该也不能将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文化和主权国家。 自由主义的观念来源: 1.具体历史形式:斯多葛主义、基督教、怀疑主义、对神的信仰主义、理性的力量 2.哲学:天赋人权、功利主义 3.不同民族文化 一、近代自由主义的先声 1.贡斯当:“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一个在法制之下受到保护的、不受干涉或独立的领域;而古代人的自由意味着参与集体决策的权利。” 2.伯里克利在其著作《葬礼演说》中陈述了自由主义的平等原则与个人主义原则 “对于私人的争执,法律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我们享有地自由也扩展了日常生活,但这种自由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无法无天。我们被教导要尊重长官和法律,并且永远不要忘记保护那些受到伤害的人······我们可以如其所愿地自由生活,然而,我们也总是准备面对任何危险。” 二、近代早期的自由主义 1.托马斯·霍布斯:毫不妥协的个人主义,完全的现代性标志着与中世纪基督教的社会哲学彻底决裂。他断言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相信人类不得不避免暴死这一最大的恶。 “根据人类的本性和境遇,他们注定要永无休止地追求其不断变换地欲望目标。” 2.狄克特·斯宾诺莎:人类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拥有自我保存这一高于一切的自然倾向。 他比霍布斯更接近自由主义,因为他把个人自由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但是斯宾诺莎并不是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摘要】:长镜头,法文Plan-séquence(即Sequence Shot),英文Long take,意思是用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①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叙事的真实性,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长镜头理论发展至今,虽说也曾遭受了一些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现代电影一种重要的拍摄手法,而且有着更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长镜头巴赞前景 一.长镜头理论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运用长镜头的例子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在1916 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然而直到1941年,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才让人们意识到,除了蒙太奇外,还有一种更奇妙的拍摄手法能给观众带来另一种观影享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1941年4月上映的《公民凯恩》是一部关键的影片,它总括了一切人在有声电影问世十年来所学到的全部技巧,同时它也是指向未来发展方向的指路明灯.”②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凯恩》敢于突破常规,大胆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这标志着电影语言的现代演进。而从此长镜头也就成为了一种异于蒙太奇的电影叙事手法,并得到广泛使用。 而真正给长镜头理论正名的,是伟大的电影哲学家安德烈·巴赞。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他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他在书中宣扬关于关于真实性的原则,即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他特别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真实的现实纵深。 ③他力称赞长镜头的功能,为此他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影片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而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巴赞的理论影响了一大批著名导演,对现代电影的影响极其广泛。成为电影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著名的长镜头 《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年)开场的主观平移镜头 《绳索》(Rope,1948年)中尝试全片用一个镜头拍完,用近景或黑屏来掩饰剪辑点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年)的战壕运动长镜头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年)开场的第一个镜头 《四百击》(The 400 Blows,1959年)最后一个镜头 《乡愁》(Nostalghia,1983年)主角手秉蜡烛,在干枯的泳池中往返来回 《牺牲》(Offret - The Sacrifice ,1986年)片尾长达12分钟的焚烧家园的镜头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作者:刘日晖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

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 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活动的制约不如无法亲眼看见画家如何绘画或如何写作的,看不见他们的原作是怎么完成的等等。 (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在这同时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必须抱有一种不同于日常心态和趣味的审美心态和趣味,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审美关系。

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2014年06月20日07:02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1期作者:吴必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提要: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关键词:英国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作者简介:吴必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经济学家。”探讨英国经济政策的变革和得失,不乏历史启迪意义。 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后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形成第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 一、霸权的定义 在国际体系内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行使对他国的控制权的能力。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霸权合法性及其他国家的承认。 二、是否已经衰落 是,从体系视角看,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霸权主导国际体系是公认的事实,但是70年代后,美国霸权体系是否存在一直具有争议。在自由主义的视角下,国际机制取代了霸权,发挥着稳定国际体系的功能。比如,美国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中未能表现出足够的主导能力,而且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已经由全球层面转向区域层面,也不再容忍贸易伙伴广泛“搭便车”的行为。上述内容说明美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正在减弱,表明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走向式微。 三、是否会延续 会,原因:美国政治的公开性、分散性的特征,增强了他国对保持在秩序内并按照原则和机构运转的信任感。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在其机构承诺上, 能树立起更大的可信度。 美国霸权的各种制度具有一种延续性,已变得非常制度化。除了大规模战争或全球性经济危机, 美国的霸权主义秩序不受霸权主义挑战者们的影响。即使出现一个大的国际联盟, 赞同另一种秩序, 那么为实现这种秩序所付出的代价也必定比基于现存制度的演变要大得多。 四、美国霸权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利维坦,提供大多的公共物品,创建并遵守国际规则,分享决策权威。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给予其在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在冷战结束后依然保持生命力; 其生命力源于美国的霸权是自由主义的霸权。美国自身政治的开放性和渗透性特征, 决定了这种世界秩序的生命力。由于拥有独特的公开性的国内政治制度, 以及拥有已经创建出的处理国际政治冲突的一系列抑制强权的机构, 美国已有能力保持其扩张性的、制度化的和合法的政治秩序的中心地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电影学著名导师 李少白,男,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其教材和学术著作,1991年结集为《电影历史及理论》出版。其后的学术著作有《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贾磊磊,男, 1955年生,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 2002 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主编之一。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 --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研究员。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还曾先后担任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2003、2004)、中国视协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委(2005、2006)。先后获各类奖项多次,出版有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等10种,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电影丛书》、《电视丛书》、《艺术馆》丛书等多种,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 章柏青,男,1943年4月生,浙江萧山人。曾任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副处长,《电影画报》、《中国银幕》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动漫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理事、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兼任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电视》,论文集《电影与观众论稿》。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学科主编。同时担任主编的有《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艺术词典》等著作。论文《现实·历史·人》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高小健,男,1955年12月生,汉族,北京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影视所中国电影

欧美传统文化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而且德国人很认真,和过于认真而带来的貌似死板。你可以把这些见闻当做笑话,只是不要试图利用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讲求踏实。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严肃拘谨,但态度诚实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识的德国人,要想和他聊天,谈笑风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问路,那么他便会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你,他自己不知道,会替你去请教别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让你弄明白不可。有一个德国汽车司机,因把雇主送错了地方,发现后就立即开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车资。 也重实惠不尚虚文。国外流行的一种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国人所发明的。在德国,那种自助餐小店特别多,顾客自己拿盘,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备刀叉碗盘,给你一张纸,就用纸裹着食品吃,或者用竹签串着吃,没有人来侍候你,收费也特别便宜。 根据德国的影片也可以了解到德国人的更多。 首先是《疾走罗拉》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于是罗拉开始疾走!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

西方艺术鉴赏

西方艺术鉴赏 1、艺术接受就是欣赏者把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实性填补上。 2、艺术欣赏的目的是进化人的灵魂。 3、文字产生以前的艺术叫做史前艺术 4、德国一时理论家格罗塞的著作是《掷铁饼者》 5、关于中世纪的艺术,错误的是:在中世纪的艺术当中表现动物 6、艺术史成为了伟大艺术家的历史开始于乔托 7、达芬奇跟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合作的作品是《基督受洗》 8、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体现出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作品是《大卫》 9、拉斐尔画的《雅典学院》一副是集中了古希腊的所有的优秀的学者 10、希腊画派是一带一文艺复兴主要画派 1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凡埃克兄弟和勃鲁盖尔 12、《侏儒塞巴斯蒂安》的作者是委拉斯凯兹 13、《发舟西苔岛》的作者是华托 14、达维特一生中最重要的肖像画和历史画是《马拉之死》 15、《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的作者是戈雅 16、米勒的作品中克服了回话局限表现了声音和思想的是《晚钟》 17、莫奈的作品中通过干草堆表现光线的变化的一组作品是《干草堆》 18、《费里贝热尔酒吧间》的作者是马奈 19、梵高的作品:《星夜空》、《阿尔的卧室》、《向日葵》 20、《不相称的婚姻》的作者是普基*夫 21、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产生审美喜悦、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 22、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关键性的缓解有对艺术做内容的把握、对艺术形式的把握 23、提出艺术起源巫术说的是泰勒 24、最著名的希腊艺术作品是《尼罗岛的维纳斯》 25、《狄奥多拉皇后和她的侍从》是中世界的作品 26、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的主题是人 27、文艺复兴的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 28、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天顶画、哀悼基督、大卫 29、在拉斐尔化的圣母像中具有牺牲精神的圣母是《西斯廷圣母》 30、提香的作品:《花神》、《圣母与俗爱》、《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31、《根特祭坛画》的作者是凡埃克兄弟 32、鲁本斯有一副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巴洛克的艺术,《劫夺路西普斯的女儿》 33、法国可可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菲拉格纳尔、华托、布歇 34、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叫作革命的古典主义 35、《自由引导人民前进》的作者是德拉克罗瓦 36、现实主义主要特征:重想象、重批判、重现实 37、《舞台上的舞女》的作者是德加 38、《大湾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下午》的作者是修拉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念。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切地讲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一批思想家,如霍布斯和洛克等关于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然法学说的提出,个人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社会等价物优先于社会价值来讨论,并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寻求国家的起源,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制度的安排,从而形成近代完整的自由主义体系内容。第一次对自由主义做出系统哲学表述的是托马斯·霍布斯。他的学说对近代自由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个人主义内涵,标志着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中世纪神学的决裂。在他看来,国家并非先验存在的,更不是道德实体,它只不过是每个人为保证各自的权利不被侵犯而组成的人造物,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个人的权利是第一位的,而国家和社会次之。 但是,只要以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的方式发展,就不得不以一种更高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这就是国家主权。然而,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缔结契约的同时人们表达了服从的意愿。这种服从并不是一时冲动产生的,是通过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虽然这时的霍布斯还没能够提出自由的结论,个人的自由没有保留到社会状态中去,但为洛克的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被提炼为一整套知识传统,

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运动表达出来,是在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光荣革命之后的执政时期。其最重要的代表是约翰·洛克,洛克对自由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是个人自然权利的理论,其二是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其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洛克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与霍布斯相似,即从自然状态出发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历史上或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状态。洛克曾举美国的印第安人作为这种状态的例证。但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状态是一种哲学家的理论构想。哲学家希望探讨政府的目的、形式等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便提出一个理论预设:假如没有政府人们会处于何种状态,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当代著名保守主义哲学家诺齐克在构建政治理论时,也是从讨论无政府状态下个人的权利以及个人生活的不便开始,从而进一步推导出最小政府的结论。 洛克的理论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近年来,这一说法受到一些挑战。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洛克的理论是对光荣革命后确立的立宪政体的最好阐释之一。洛克的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乎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十八世纪,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是欧洲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地方。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启蒙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德斯鸠、卢梭、贡斯当和托克维尔。这些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今天自由主义讨论的核心问题。

美国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与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思潮,在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借助新自由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企图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治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主要观点有:1.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二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2.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认为:“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3.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自由主义存在很多弊端。例如:(1)削减支出,削减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公共开支;削减福利开支,(2)倡导个人主义,确立个人责任。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个体在经济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与“终极责任”(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最后,放松管制,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 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代实践,昭示出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世界各国先进 经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等方面。 第一: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自由化”是新自由主义“三化”主张(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中的一化。主张一切由看不见的手来指挥,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管制。我国经济改革本来要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国家计划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有些人力倡把政府职能压缩到提供市场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要政府从一切经营性领域退出,从全部竞争性乃至垄断部门退出,并且竭力贬低和削弱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使之跟不上市场化的进程,这是造成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许多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2)新自由主义是片面地夸大市场自发功能和个人主义的驱利性。就市场调节的特点来说,自发性确有它积极的功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追求效益的动力。恩格斯把这种思维称为“有缺陷的推理”。比如说,市场的自发调节有利于资源配置,但如果忘记了它的缺陷,忘记了市场自身会失灵,便会造成严重后果(经济畸形化、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丛生),尤其是“外部不经济”现象便会突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生产社会化的规律要求用好

为什么构建影视艺术鉴赏

一、为什么要构建影视艺术鉴赏学 影视艺术鉴赏学是研究影视艺术鉴赏现象、揭示鉴赏规律的学问,是一门亟待建设的新学科。提出影视艺术鉴赏学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指导大众正确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的需要,也是促进影视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1.指导大众正确鉴赏影视艺术的现实需要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看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了人们最普遍和最平常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伴随着现代影视文化而成长的青年一代,他们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看电影”和“看电视”的经验。然而,会“看电影”、“看电视”并不等于就会鉴赏电影和电视艺术。鉴赏影视艺术并不仅是对影视艺术作品浅层次地“看懂”或说一句“好”,而应是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的理解。“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 ① 显然,“看影视片”与“鉴赏影视片”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从影视艺术鉴赏的实际情况来讲,虽说凡看过影视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一定层次的理解,但是能够正确鉴赏影片并且在行地道出ABC的人并不多,若再让其诉诸文字表达,写出影视评论的人就更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大部分影视观众缺少相关的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知识的缘故。因为观赏者不可能仅凭自己作为人的朴素感觉,就能对一门艺术有真正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影视观看活动自然上升到审美鉴赏的境界。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②人们鉴赏影视艺术的能力,固然可以通过自发的、无引导的观赏活动一点点去磨炼、积累并提高,但这种成效是较低的。如果你想要尽快成为一个有影视艺术修养的人,就需要自觉地学习有关的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鉴赏知识,了解影视鉴赏的特点、过程和一般规律。所以,影视艺术观众更需要影视艺术鉴赏理论的实际指导。 影视艺术观众是一个人数广泛,构成复杂、趣味多样的庞大群体。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影和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今,人们对于影视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涨。然而,由于我国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尤其是影视艺术鉴赏理论研究和影视文化教育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广大影视观众影视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明显缺失,这就妨碍了影视艺术创作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影视艺术鉴赏研究方面,国内虽然也有如郑雪来主编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颜纯均的《电影的读解》、彭吉象主编的《影视鉴赏》、金元浦等主编的《影视艺术鉴赏》、高鑫主编的《影视艺术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主体 ——欣赏者 绪论: 所谓艺术,就是只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守一定的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有大美学特征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结果。 所谓艺术欣赏,就是指欣赏着在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行为展示时,积极主动的通过自身的艺术体悟,丰富想象与一系列心理情感活动后形成个体独有的认识,体会和理解的精神创造性活动。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艺术鉴赏的特点是:情感认知特征;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在创造性特征。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鉴赏与创作相互递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上,不存在没有鉴赏的创作,更不存在没有创作实践的鉴赏,只是鉴赏感悟能力的高低程度不同,鉴别赏析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差别,并潜移默化于创作的始终而已。一方面通过鉴赏,感知造化,借鉴传统,吸收前辈或同行的创作手法、风格特征,使自已从模仿制作的探索阶段进而到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创作实践;另一方面,随着创作实践的探索研讨,阅历的加深,经验的积累、深化,提高鉴赏感悟能力。如此反复交替,层层递进,逐步使二者走向高品味、高境界。也就是说,二者的发展是不断调整上升的过程。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必须要有健全的感官,健全的大脑以及一定的艺术修养。欣赏者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具有自己独具的规律和特征。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鉴赏者心态制约着艺术创造力。对欣赏者而言,其鉴赏不仅仅限于高尚的精神活动,娱乐身心,净化心灵,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活动,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以期厚积薄发,创作优秀作品。然而事实上,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一分为二",一边是自己的作品;另一边则是自己之外的他人作品。由此导致鉴赏时不同的思想感情和鉴赏心态的

变动中的美国政治思想——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

变动中的美国政治思想 ——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 摘要: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中不仅有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实力—自由主义思想。现在人们不仅把国家发展动力归于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还同文化和思想等联系起来。美国能迅速崛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分不开的。但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想在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中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本文借助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一下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从资产阶级革命时起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它自身在不断演变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各种政治思想,而且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产生着深刻影响。自由主义已经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政治观念之一。脱胎于欧洲的美国当然也不能脱离自由主义的影响,从独立开始,自由主义就一直伴随着美国政治,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一词是1819年开始出现于英语词汇中的,源于西班牙语,在19世纪初首先在西班牙被作为自由党的名称使用①。自由党要求自由,维护正义,提倡立宪政府。此后,“自由主义”开始在欧洲、北美广泛流传开来,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始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洛克是这一传统的最初阐释者,被称为传统自由主义。另一种源于19世纪80年代,格林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充分的论说,被称为现代自由主义。对美国自由主义的研究大都受哈佛教师路易斯·哈茨的影响,他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独立革命以来美国政治思想阐释》一书中指出:美国的政治思想一直都信奉洛克的自由主义。因此,美国自由主义来源于洛克的思想。正如哈茨所说的:美国是由那些从旧世界的封建压迫和教权压迫中逃离出来的人拓殖的②。既然美国是欧洲人拓殖的,那么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就来源于欧洲。在这个意义上说,由于美国是脱离压迫的人拓殖的,所以美国在历史上没有压迫,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家。 一、古典自由主义 现在研究美国历史,不得不承认,从殖民地时期开始,自由主义就在美国领土开始扎根。1620年在约翰·温斯罗普带领着一百零二个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来到了普利茅斯港。关于他们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原因,《普利茅斯开拓史》中明确指出—英格兰压制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他们在上岸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明显带有自由的印记—信仰、法律、自愿、自治、公正、平等,这些都构成了美国后来的政治和立国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宪政和契约精神。“他们将财富视为上帝恩宠的象征, 是得救的外在迹象, 因此以富裕为荣。同时他们又主张勤奋节俭, 反对奢侈, 两者相辅相成, 就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无意中非常有利于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发展”③。 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要建立一个没有过的社会,清教徒脑子里出现的无疑是英国的影子。13个殖民地建立的时间不一致,但是他们采取的都是最熟悉的英国体制和英国观念——也是当时最接近自由的思想。但是北美的清教徒和英国的清教徒还是有区别的,在北美的清教徒看来,“上帝在大洋彼岸留给他们的大片处女地正在召唤他们,在那里一切都能重新开始,而 ①吴春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美]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张敏谦译, 金灿荣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