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发布水专项2013年度拟立项的“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7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水专项2013年度拟立项的“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7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水专项2013年度拟立项的“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7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水专项2013年度拟立项的“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7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附件二:

“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7项课题

申报指南

水专项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太湖流域 (2)

一、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2)

二、国家环境技术评估(BAT)及推广体系研究与流域示范 (5)

辽河流域 (9)

三、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9)

四、重点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容量总量控制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13)

五、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与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16)

六、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19)

七、典型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评估研究及示范 (24)

滇池流域 (28)

八、滇池草海水生态规模化修复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28)

九、滇池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改善湖体水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31)

松花江流域 (34)

十、松花江流域跨境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34)

海河流域 (38)

十一、海河典型流域环境流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38)

淮河流域 (41)

十二、沙颍河流域农业面源源头控制与集中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巢湖流域 (45)

十三、南淝河流域农村有机废弃物及农田养分流失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45三峡流域 (48)

十四、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48)

东江流域 (53)

十五、东江上游典型集水区水质风险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53)

洱海流域 (57)

十六、洱海永安江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57)

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主题 (60)

十七、国家和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及其示范研究 (60)

太湖流域

一、太湖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是水专项“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下设课题之一。项目以改善太湖水质和保证饮用水安全为主要目标,实施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的工程示范,依托地方相关工程建设,实现点源基本控制,面源重点发生区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污染负荷削减30%,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提高1个等级或消除劣V 类;示范湖区水体消除劣V类,总氮浓度降低10-20%,控制规模化蓝藻水华不发生。

本课题是该项目课题之一,对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提高太湖水环境质量,实现贡湖综合示范区水质改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针对太湖贡湖湾水质处于V类,水生态系统受损现状,构建入湖河口、自然堤岸和湖体的水生态植被系统,实现综合示范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形成整装成套的经济发达地区湖泊立体生态修复的技术模式体系和湖泊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的创新管理体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服务平台,形成生态修复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主要研究内容

(1)分析入湖污染、藻华暴发对饮用水水源地潜在健康风险,研发入湖河口生态重构关键技术和稳定运行技术,提高水质安全性,并进行工程示范。

(2)研发贡湖水陆交错带自然岸堤构建技术,集成岸坡重建与水利控制性工程的水动力改善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

(3)开发成套的水陆交错带水生植被立体修复模式,形成基于生境改善的湖泊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4)研究适应沉水植物恢复生长的水环境控制技术,开发不同沉水植物快速种植技术,构建适应不同水文、水质条件的沉水植物群落和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工程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5)开发水生植物资源化技术,并进行工程利用示范;建立本地稀有水生植物繁殖基地,形成水生植物种子资源库;形成基于生物资源化的生态修复长效运作方式,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服务实体。

3、考核指标

(1)研发贡湖自然生态堤岸构建核心技术1项、水陆交错带立体生态修复技术2项、水生植物种源库等资源化集成技术1项。

(2)建成生态修复模式工程综合示范区1个,综合示范区面积不小于2km2。综合示范区内,水体氮磷污染负荷较课题实

施前削减25%;示范区水质TN<1.5mg/L,TP<0.1mg/L,水生植被覆盖率50%以上,水体透明度70cm以上,水生植物种类数50种以上,生物多样性提高60%以上。

(3)建成生态修复产业化运行实体和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运行环境服务实体,业务化运行1年以上。

(4)建立太湖稀有水生植物繁殖基地,形成水生植物种子资源库。

(5)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

4、课题实施年限

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5000万元,地方及企业等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2:1。

6、其他要求

鼓励本课题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式实施。

二、国家环境技术评估

(BAT)及推广体系研究与流域示范国家环境技术评估(

(一)指南说明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管理的体系建设的需求,“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与验证制度和推广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太湖、辽河等流域在技术指导、评估制度和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重金属控制及面源防控等重污染行业和重大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技术的筛选与评估,编制并发布基本覆盖重化工、冶金和面源等重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指导文件,构建系统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重点开展水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嵌入环评、排污许可、三同时等环保制度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兼顾环保产业发展需求和环境管理目标的水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和制度,并开展国家和省市两级试点示范;构建水污染防治技术验证综合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和水处理设备评估与产业化平台,推动BAT技术和ETV技术的产业化,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太湖、辽河等流域的水质改善、行业减排及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提供物质保障。

1、研究目标

针对太湖、海河等重点流域在技术评估制度和示范推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技术指导体系文件嵌入国家总量控制、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制度的方法和适用性,形成完善的省级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构建水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模式、水处理设备测试评估和产业平台,构建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1)水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嵌入环境管理制度方法研究开展污染防治技术政策、BAT技术嵌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的框架研究,制订BAT技术纳入环保制度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通过开展15-20项工程实例研究,提出将工程技术规范用于环保工程三同时验收程序的建议,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和推广集成研究。

(2)基于虚拟BAT总量控制的对标管理方法研究

开展虚拟BAT生态工厂构建方法研究,选择2-3个重点行业试点建立虚拟BAT生态工厂,研究提出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潜力;开展重点行业基于虚拟BAT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对标管理研究,提出典型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调整建议,并研究提出BAT嵌入行业总量控制制度的建议方案。

(3)省级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试点研究与示范

整合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队伍,培养1-2家专业的技术评估机构,形成完善的省级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针对太湖流域纺织等重点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实施效果和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实施效果开展3-5项技术的评估;研究形成省级水污染防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方案、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

(4)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开展太湖流域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脉络,分别形成太湖流域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

污染防治技术指导文件。

(5)国家级环保产业园水处理设备与技术评估和产业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及园区中大型骨干环保企业,开展设备、技术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建立水处理设备测试的专业评估机构和分布式水处理设备测试评估平台;开展10-15项提标改造、村镇生活、污泥处理处置等关键设备测试与评估,协助园区完成10项以上的环保设备标准;制订园区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目录。

3、考核指标

(1)平台和机构

①在太湖、海河等流域建立具备5-10名以上固定人员与300m2以上工作场所的水处理综合设备测试和产业平台1个,专业设备测试平台3-5个,形成的固定资产达300万元以上,测试平台能实现常用污水处理设备测试评估能力,发布相关测试规程,培育第三方测试与评估技术服务市场;完成测试水处理设备15-20项以上,发布5-10个设备标准;

②建立业务化运行的省级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机构,进行3-5项太湖等流域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技术评估。

(2)政策及指导文件

①编制太湖流域城镇面源、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1套;

②完成国家环境技术管理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实

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建议稿);提出参评典型项目的污染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实施管理办法(建议稿);编制《环保产业园区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先进与淘汰目录》;

③完成国家和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与验证制度推广体系研究报告。

(3)重点行业减排潜力分析和虚拟BAT软件

①研发“虚拟生态工厂”模型软件,完成石化、纺织等重污染等2-3个行业虚拟BAT对标管理软件和系统2-3套;

②提出BAT嵌入行业总量控制制度的政策建议,形成虚拟BAT技术对流域和行业污染减排贡献率和技术进步率等研究报告。

(4)技术示范与推广

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产业化服务模式,并完成试点示范的研究报告1套。

4、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中央财政经费预算不超过1500万元,地方及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500万元。

5、实施年限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辽河流域

三、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是“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项目(以下简称“辽河项目”)下设课题之一。辽河河口区位于辽河流域末端,是项目的三个重要研究区域之一,也是项目“十二五”期间设在河口区的唯一课题。通过在河口区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与综合示范,将为辽河流域“十二五”水质目标的改善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针对辽河河口区石油类、氮磷等区域污染严重、湿地典型生物群落退化、污染净化等生态功能下降的问题,以大型河口湿地水质和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重点突破河口湿地有机污染物强化阻控、面源污染控制、物理-生物联合阻控及水盐调控等关键技术,以及大型河口湿地的水污阻控技术及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河口区苇田、稻田、油田区域污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实现示范区COD和氨氮总量削减和生态修复示范区生物量增长、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

(1)辽河口湿地污染物源解析与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研究

河口湿地的政策、经济和社会因子驱动下的河口湿地演化格局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并对未来河口湿地的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构建河口湿地生态安全保护体系。

(2)河口区累积性烃类污染物削减关与水质改善键技术与示范:开发有毒有机污染物强化阻控技术和电动-微生物组合修复技术,形成河口区烃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削减技术体系,建成河口区有机污染物削减与水质改善示范工程。

(3)油田作业区湿地净化功能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研发湿地功能修复方案和湿地有机污染净化系统养分调控技术,建立油田开发区破坏性湿地石油污染净化功能修复技术方法,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工程示范。

(4)河口稻田生产区氮磷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与示范:研发稻田水肥调控技术、稻田退水氮磷生态阻控技术、稻田—苇田过渡区结构优化与生态补水技术,形成河口区稻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建成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物控制与水质改善示范工程。

(5)河口区苇田用水污染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工程示范:探讨微咸水和部分再生水利用的生态效应,研究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调控技术,建立苇田养殖用水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技术,改善芦苇湿地水质和净化功能,并进行工程示范。

(6)辽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通过对草甸化芦苇湿地生境修复、芦苇群落植建及苇-蟹一体保育体系的构建等措施,加快芦苇群落修复并提高生产力,实现退化芦苇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全面改善。

3、考核指标

(1)在辽河河口区建成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示范区4~6个,总面积不少于50km2,分别进行河口区累积性烃类有机污染物削减、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物控制、油田开采区湿地水质改善与净化功能恢复、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以及苇田养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使累积烃类污染物削减率50%,自1.8~2.0mg/L降至1.0mg/L以下;稻田示范区排水氨氮浓度从6~8mg/L降低至4~6mg/L;油田有机污染物削减率超过20%;生态修复示范区生物量增长20%(以平均生物量547g/m2为基准);苇田养殖排放污水水质COD降至30mg/L以下、氨氮1.5mg/L以下;

(2)通过辽河口区绕阳河上游示范区的综合效应,绕阳河进入辽河干流前,红旗闸断面水质COD从45mg/L(2010年数据)降至30mg/L以下,氨氮从1.8mg/L(2010年数据)降至1.5 mg/L,达到IV类标准。

(3)突破关键技术5项,包括:①河口区地表水体中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强化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成本低于80元/m2,节约成本20%以上;②石油开采破坏性湿地净化能力的仿真模拟与优化设计,成本低于3元/m2,节约成本35%以上;③河口水网地区稻田生态系统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节约出水氨氮处理成本25%以上,约合500元/ha;④河口湿地养殖水污染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淡水平均利用价值提升0.2

元/m3;⑤河口区草甸化芦苇湿地生态恢复的水盐调控技术,实现年均节约淡水1000m3/ha以上。

(4)在阐明河口湿地演化格局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的基础上,构建辽河口湿地生态安全保护体系,提交辽河口湿地生态安全预警标准1套;

(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4、实施年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2000万元,地方等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3:1。

6、其他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及其合作者应熟悉辽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状况;具有开展工程技术研究的经验,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2)承担单位必须落实示范工程地点,并由示范工程责任主体出具配套资金的证明。

四、重点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容量总量控制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是“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与污染减排管理技术研究”项目下设课题之一。项目目标是建立以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的流域污染物减排管理技术体系,形成全国及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及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方案,实现重点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业务化运行。根据项目总体技术安排,“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容量总量控制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课题研究任务为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中的环境流量保障和容量总量控制研究。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流域容量总量管理业务化运行需求,按照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的理念,研究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流域容量总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流域水质水量及水工程管理模式,构建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并在辽河流域进行示范应用,为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管理提供支撑。

2、主要研究内容

(1)辽河流域环境流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针对辽河流域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保护需求,突破环境流量计算关键技术,形成辽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方案;选择辽河流域太子河流域为示范,研发保障太子河流域环境流量的水资源管理系

统,并基本实现业务化运行。

(2)辽河流域容量总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发辽河流域水环境模型,提出辽河流域“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的容量总量控制方案;选择辽河流域辽河干流保护区为示范试点,研发辽河干流保护区限制排放总量管理系统,并基本实现业务化运行。

(3)辽河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针对辽河流域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保护需求,研究协调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研究基于多类型水工程联合的流域生态用水调度方案,制定典型水库及闸坝生态调度计划;选择辽河流域浑河和太子河流域为示范点,开展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示范。

(4)辽河流域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的水工程布局优化调整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针对辽河流域河流水工程控制程度高、河流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等问题,开展流域水工程布局及优化调整(功能调整、降等、报废等)方案研究,评估水库工程退役等水工程管理方案对流域河流水生态影响特征;选择典型支流流域,按照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的需求,开展水工程布局优化及水工程退役示范试验。

3、考核指标

(1)监管系统及业务化运行:辽河流域太子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系统、辽河流域辽河干流保护区容量总量管理系统,要求基本实现业务化运行。

(2)流域管理方案与应用:辽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方案、辽河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方案、辽河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方案、辽河流域水工程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要求在流域水资源或水污染防治相关规划或管理制度中得到采用。

(3)技术标准或技术指南:辽河流域水工程生态调度技术导则、辽河太子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指导手册、辽河流域辽河干流保护区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指导手册、辽河流域水库及闸坝生态调度指导手册、辽河流域水工程退役管理指导手册。

(4)通用软件与推广。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形成基本具备推广应用条件的模型软件。

4、实施年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2000万元,地方等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0.5:1。

6、其他要求

(1)课题任务需与示范流域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工作相衔接。

(2)课题申报单位在辽河流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五、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与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是“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与污染减排管理技术研究”项目下设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研究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控技术,提出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限值,形成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优化方法,并在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进行技术示范,支撑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的实现。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管理思路,围绕水质改善与负荷削减,进一步完善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建立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优化调控与结构减排技术,提出污染物排污许可和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优化技术,并在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进行技术示范,为我国污染减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主要研究内容

(1)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围绕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保护目标,进行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计算和评估;研究控制单元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与水生态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控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控制单元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法。

(2)控制单元污染物减排措施优化技术研究

基于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分配,开展控制单元工业污染源污

染物排放许可限值研究,进行排污许可证实施效果评估技术研究;针对城市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单元水系统与污染物归趋过程模拟,开展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优化技术研究。

(3)辽河流域控制单元产业优化与控制单元排放限值应用示范

开展辽河流域控制单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提出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布局优化方案,进行控制单元污染物容量总量分配;构建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控制业务化运行平台,实现控制单元排污许可证发放、核查等工作的业务化试点运行,支撑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落实。

(4)太湖流域控制单元排放限值应用示范

针对太湖流域典型控制单元的污染源,进行污染物容量总量分配,确定各污染物的排污许可限值,支撑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落实;进行控制单元水环境系统模拟,提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优化配置方案,支撑太湖流域控制单元污染减排管理。

3、考核指标

(1)在辽河流域典型控制单元实施排污许可证发放,与辽河水环境管理技术示范项目共同完成80%控制单元的排污许可证发放。

(2)在太湖流域典型控制单元实施排污许可证发放,与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综合项目共同完成80%控制单元排污许可证发放。

(3)提交辽河流域典型控制单元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产业准入制度。

(4)建成辽河流域典型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业务化运行平台,提供半年以上业务化运行记录。

(5)提交《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污染源排污许可限值确定技术导则》(建议稿)、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模型软件、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软件各一套。

4、实施年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中央财政经费不高于150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不少于600万元。

6、其他要求

(1)课题任务需与示范流域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相衔接。

(2)课题申报单位在示范流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六、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是水专项“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下设课题之一。以满足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需求为目的,在“十一五”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搭建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框架,为最终形成的天地一体化的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与保障体系支撑。

(二)指南内容

1、研究目标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面向我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新需求,针对目前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监测技术单一,水生态环境管理缺乏规范、有效技术支撑的现状,通过实施生物与非生物监测方案,基于特定参照点,利用多参数评价指标,初步建立综合考虑生态完整性的多等级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发展适合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方法、标准水生生物种的监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实现构建我国水体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框架的目标,为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并在我国典型流域包括辽河(河流)、太湖(湖泊)进行业务化应用试点。

2、研究内容

(1)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充分收集国内外水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相关信息资料,调研国内外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水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培训资料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太湖生态修复与治理

太湖生态修复与治理对策 [摘要]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污染,给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全市陷入了用水危机。十年过去, 文章重新对太湖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出太湖富营养化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湖泊自身特征和人类活动”。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湖泊内TN,TP含量过高,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对于水体营养盐的控制目前采用的主要治理对策为:截断外源性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和生物控制。文章在对水体营养盐的控制措施提出以后,继续提出彻底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文章首次提出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对于湖泊富营养现象,文章认为首先应对湖泊的富营养物质TN,TP进行有效清理之后,再对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只有对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才能彻底达到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单纯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的修复成效不大, 需要对整个湖泊的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才能够彻底扭转湖泊富营养化,达到治污的目的。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水生生态系统 1 引言 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 全市陷入了用水危机。一时之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和全世界的关注。太湖水污染事件让人们开始对水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太湖是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源,一旦太湖的水质出现问题,将产生重大的水危机,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因而。治理和修复太湖的水污染显得尤为重要。太湖爆发的水污染事件归根结底是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的蓝藻大量繁殖造成太湖水域污染。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体之一。我国共有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淡水湖。而这些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东部沿海,大部分为浅水湖泊,相对于深水湖泊而言,浅水湖泊在夏季不存在热力分层。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仅次于鄱阳、洞庭,位居第三。太湖水不深而浩淼,山不高而绿秀,但平均水深不过2米左右,是典型的浅水湖泊。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导致的入湖营养盐的增加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围巾处理直接排放到湖泊当中去,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引用等都会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的累积。这次事件中所谓的蓝藻是在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的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从而形成蓝藻。也就是常说的“水华”。顾宗濂把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通常在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富营养化需要经过几千年或者更长的事件才能形成,而人类活动却可以使湖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富营养化。近来也有研究表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对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但是,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营养盐的增加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功能减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随着水体中富营物质的增多,湖泊营养水平逐步由最低的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部署,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水资源的科学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创建水生态系统规范管理体系,打造“碧水蓝天、魅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原则,按区域、分步骤,科学关闭自备井,在2012年已关闭10眼的基础上,今年再关闭8眼自备井,实现全部关闭。并对全县地热井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合理利用地上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1、地表水厂及管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9644万元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日的地表水厂及配套管

网,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开工建设,2014年底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增强公共供水能力。 2、环城水系引黄供水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扬水站2座,节制闸10座,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15年可投入使用。年引黄河水800余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农田灌溉。 3、渠道治理工程。自2015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投资1800万元对西清临干渠等主干渠进行治理,提高渠道利用系数。 4、尖冢灌区改造工程。尖冢灌区是卫运河流域最大的灌区,灌区面积45万亩,由于建设时间早,设备老化,计划投资16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改造和闸涵建设,工程实施后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进一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地下淡水资源。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创造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从水生态承载力出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更持续的经济发展。2015-2015年每年投资2000万元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2015年实施老官寨镇21个村的节水改造,铺设地下管道347.9千米,利用现有的机井发展管灌面积3.78万亩,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四)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创建美丽和谐 2015年,我县利用引黄工程在县城新区建设的北湖、玉河两处大型的水生态公园将开始蓄水开放,切实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环城水系”工程,可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渠道24公里常年蓄水100万方,环城水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产业发展 第三章生态修复 第四章生态保护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范流域内开发、利用、建设等活动,实现汾河流域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汾河流域,是指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汇水面积内的水域和陆域,以及出露带在流域范围内的岩溶泉域、跨流域向汾河补水的水源和输水工程沿线管理

范围。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汾河流域内生产、生活、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四条在汾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科学修复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机制,协调和解决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河长,实行河长负责制,逐级落实本行政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目标任务应当逐年分解落实,其完成情况应当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汉语1602班田浩然1150116208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WBQ、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E、R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为Ⅳ、Ⅴ类水,劣Ⅴ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近20a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地表水体呈现出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的趋势;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农村地区污染依然十分严重,且有加剧的趋势。湖泊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入湖河道(除望虞河)水质均差于太湖。总体上看,出湖河道的水质要优于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1.滨水景观带构建 1.1滨水景观带构建 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挺水、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 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满岸种植。 (1)挺水植物搭配 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

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

图3-11 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搭配 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生草皮的景观效果。 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采用自然布置方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

图3-12 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解读苦溪河流域生态修复

苦溪河流域整治生态修复 在数百万年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河流与周围的生物种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有序、动态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依据其自身规律良性运行。但是,几千年来,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对河流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工程设施,改变了河流的地貌学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变化超过了数万年的自然演进。有学者估计,全世界有大约60%的河流经过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坝、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弯取直等。一方面,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作用。水利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贡献巨大。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河流自然演进的方向,造成了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 人们开始反思水利工程的功过得失,特别是讨论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问题。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就出现了反对建设大坝的观点和思潮,称大坝为“河流杀手”;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一些拟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批评,致使计划终止;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

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际科技界和工程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9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应该缓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对于各种胁迫因素给予补偿,恢复河流原有面貌;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90年代初期,日本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Project for Creation of Rich in Nature);生态水工学的观点也应运而生。 生态水工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与稳定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要求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开展已建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预测,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合理调度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 苦溪河防洪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的任务是通过河道整治和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河流生态修复

六河流生态修复 1调研背景概述 1.1背景概述 人类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的认知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对河流的保护行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的60年代末开始以污染治理为主的水质修复,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分别建立了水污染防治法,并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普及下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水质净化技术等综合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和活力之源,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不可须臾的重要作用。自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从单纯的道路网络建设开始向水和绿生态网络的建设方向发展。如美国波士顿查理士河(Boston Charles River)、圣安东尼奥市河流步行街建设、英国的伦敦港建设(London Docklands)等。同时,部分城市拆除了河流上面的覆盖道路或建筑物,恢复了河流原有的空间。如德国科隆-杜塞尔多夫(Koln-Dusseldorf)高速公路(Autobahn)的拆除、韩国首尔道路拆除和清溪川河流修复等。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北京、上海等多个亚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了对城市河流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 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活和健康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知,世界各国都认真反思了人类活动和大量消耗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甚至灾难。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通过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河流管理者和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问题,特别强调保护与修复河流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不仅是达到水质指标,更重要的是以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标志着河流生态修复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阶段。如2000年欧盟国家(EU各国)制定了《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计划到2015年通过河流生态修复,将所有的相关水域实现“良好的生态状态(good ecological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课题名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作者:薛子学号:2016b18022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老师:白福青 2017年 1 月 5日

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有限的土地又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加剧了城市河道的污染。设计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征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河道景观,而怎样保护它们,确保后人能够合理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河道景观应该是一种综合体,不但有物质上的,还应该有人文性质的。我们所讲述的景观设计是为人而提供的,而我们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目前的设计通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征,而且和河道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要素也应该放到设计中。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

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 实施方案(2017—2025年) 龙溪河是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3230平方公里,涉及长寿区、梁平区、垫江县、忠县4个区县56个乡镇(街道),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当前,龙溪河流域面临历史和新增污染相叠加,水生态环境较差;多数河段防洪不达标,防灾减灾能力不足;产业布局错位互补不够,新型城镇化发展短板明显,流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加快推进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该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恢复河道防洪功能,推动该流域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制定本试点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按照流域联动、系统防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的思路,在龙溪河流域大力实施“净水、绿岸、河安”工程,着力在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利用、河道防洪功能恢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绿色产业集群培育、新型城镇化推进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上取得新的进展,推动龙溪河流域

形成生态优美、布局科学、节约集约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到2025年,龙溪河整体水质达到Ⅲ类,各河段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力争林草覆盖率达40%以上,全面形成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康养休闲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结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融合、产居相宜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图1 龙溪河流域范围图 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

流域水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 摘要: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变得日益突出。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长期的工农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土壤退化、植被破坏、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尤其是对流域水环境更是遭到大面积污染,提出有效的水污染治理和防治措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水污染修复生态环境 1.生态修复基本思路 对水域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治理的前提是控制污染源,只有外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为末端治理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才能见效,不然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水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典型的生态问题,在治理污染水域时只有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才能使生态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因此近年来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强调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并且更加强调了生态修复的作用。 2.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方法修复是经过简单预处理的污水,在湿地系统中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进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体、胶体、BOD5、氮、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及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质。物理措施可以单独使用,往往也是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前置措施。 2.1人工曝气 人工曝气净化技术是根据湖泊水库水体受到污染后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水体的水质状况,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种快速、高效、简便易行的污染水体治理技术。但是投资成本高,运行和管理费用比大。一般将曝气技术用在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的处理。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山水体生态修i技来 f J山京玄土工寸趺:tlr辈归盂兰左r- I k阿Wrti「lu二冲"鬥 MUNICIPAL WATER TREATMEN政水处理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 2文/赵星明刘庆波 (1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2日照市岚山区水利局山东岚山276807) 摘要:城市水体是维系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影响着城市整体环 境质量。本文讨论了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及水化学过程,总结了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论述城市水体环境修复技术及维护对策。 污染源净化技术对策关键词:城市水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市内河道、城市湖泊已经成了排径流、底泥等将成为污染城市水 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污水和工污河道及污水的长期滞留地。因体环境的主要诱因。植物性营养 业废水大量产生并排放到城市水此,城市水体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物(N、P ) 的输入及溶解氧状体,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眉睫,保护成功与否直接影响 我况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巨大,并逐受体被污染,水体资源的功能及国城市的整

体发展及城市社会经渐成为城市水体不断恶化的重要作用被弱化。城市水体环境 质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的下降,削弱其利用价值。在我 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 大多数情况下,氮通过面源一、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 符合饮 我国到2030 年全国污水处理进入水体。湖泊中80%的磷来源用水标准。长期 以来我国城市 于污水,其中50%来自于家庭洗率可达到80%,但由于污水排放水体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尤其是 涤剂。对于已经实现二级污水处量逐年增加,而且现有二级处理那些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水体 理的城市,BOD年负荷40-80%对N、P去除不大,城市污水处更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很多城 来自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在强暴理厂二级处理的尾水排放、雨水 表1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mg/L) 污染物悬浮物总氮总磷BOD COD 5 Cr 区域交通繁华区105,2201 3.1,36.4 0,0.64 16,253 106,1486 居民区145,5461 0.4,3.2 0,0.72 7.8,101 23.2,1059 工业区3867,16026 8.7,36.0 58,907 1037,3409 0 雨期间,有94-95%BOD直接来1mg磷大约产生100mg的藻类干二、城市水体 的污染特征 1、城市水体的污染特征自雨水径流,雨水径流将是城市物质,藻类干物质沉 到水底,通

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总结

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总结 20××年,××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生态区是因××河之水而生的一座新城,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品牌,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生态区积极响应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 一、试点工作建设历程 20××年初,《××××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启动。20××年《规划》经过专家征询、评审、修稿后逐级上报国家水利部。20××年4月,水利部在××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并顺利通过,10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同意在××××生态区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的批复》。20××年4月,黄河委员会××教授级高工代表水利部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通过,7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20××年10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期评估。20××年11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技术预验收。20××年3月,水利部验收委员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终期验收并顺利通过。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二、试点工作意义及目标任务 用《规划》评审会上专家组的意见表述:“××河建设既是渭河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恢复河川自然与历史风貌的系统工程,编制并实施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对××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作为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 《实施方案》确定的试点工作期限为5年(20××年~20××年)。主要目标任务,一是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通过构建河湖连通水网、引水、清淤、水体修复等措施,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建立水生态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和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努力解决××河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的主要问题,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整治目标,展现××水生态风貌。 三、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 依据《实施方案》,试点工作主要实施了六大工程或非工程措施。 一是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浐、灞两河四岸一级生态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亲水驳岸与植被修复、××半岛水网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既抵御了××河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又恢复了××河道湿地及岸坡绿化景观。 二是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工程。包括××河27处排污口截流、4个污水厂建设,两河四岸污染源治理及再生水管网铺设。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区域日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