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时间分配看北京人20年生活的变迁——基于2006年北京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统计分析

从时间分配看北京人20年生活的变迁——基于2006年北京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统计分析

从时间分配看北京人20年生活的变迁——基于2006年北京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统计分析
从时间分配看北京人20年生活的变迁——基于2006年北京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统计分析

2018年北京市重点学校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全真模拟训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8年北京市重点学校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全真模拟训练卷 积累运用(共12题,共 41 分) 1.(3分)补充名句并填空。 “岭头便是分头处,________。”这是____代诗人____的《________》中的诗句。 2.(3分)补充名句并填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____在《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3分)补充名句并填空。 “________,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____(诗人)用来赞美________的壮丽景观的。 4.(3分)补充名句并填空。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西湖山水的神韵;杨万里的“________,________”盛赞了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 5.(4分)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记载.()轰.动()根据.()恐吓.() 裹挟.()震撼.()炽.热()警惕.() 6.(4分)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中外弛名淋漓尽至丛横交错翻来复去 换然一新出奇不意战火分飞美不盛收 7.(3分)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 ....、收拾残局的大将。 B. 滔滔大河突然转了一个直角,令人惊叹不已 ....。 C. 曾有大潮上岸,几百人防不胜防 ....,被潮水席卷而去。 D.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 8.(3分)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 B. 红树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 C. 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 D. 谁来完成“加工”的过程呢?是口、胃、肝、脾、肠等消化器官。

浅析北京人

浅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是曹禺老先生继《雷雨》、《日出》、《原野》“生命三部曲”后的转型之作,也是我在这学期的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这部剧是曹老1940年创作的3幕话剧作品。它渲染出了另一种氛围,另一番情调,“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北京人》着意营造的是日常生活的“快乐和安闲”,然而它的主题却依然是对人性的揭示,对生活的的思考。 剧本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背景,写家人亲戚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倾轧。曾老太爷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世家的家长,他梦想家道中兴,逼着儿子出去找差事,管教孙子夜读诗书。但儿子文清沉溺于鸦片,暗中与服侍老太爷的表妹素芳相恋,儿媳思懿心毒手辣,一心想把老太爷的积蓄弄到手。曾家负债累累,整个家溃散了,只有素芳和孙媳瑞贞毅然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在曹老所有的剧作中, 《北京人》是最富于文化意蕴和文化丰采的。它不属于那类从一般社会学或政治学的角度透视生活的作品, 虽然它也有一个构置得颇为精巧复杂的表层故事情节框架—封建家长曾皓与儿媳曾思芜的勾心斗角; 长子曾文清和表妹慷方及曾思鼓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曾皓与江泰的翁婿反目, 曾文彩与曾思赘的姑嫂勃路, 孙子曾霆与瑞贞的夫妻不和, 如此等等, 但剧本的主旨并没有停留在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这样一个较为浅显的层面, 而是借助于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解体, 折射出对传统文化异化人的严峻批判, 并通过讴歌原始时代,“北京人”的生命强力, 发出了人性复归的热切呼唤。应该说, 这才是《北京人》的深层文化意蕴结构, 也是它的深刻与独到之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曹老先生用王勃的这两句诗拉开了《北京人》的序幕。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天涯若比邻”吗?生活中倒往往是比邻而居的人们,在心灵上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就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比邻而居却似咫尺天涯般存在。更何况在那个封建时代。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算是愫方。然而与她处在对立面的封建家长曾皓性格中丑陋的那一面也被作者展现的淋漓尽致。。愫方安静、平和、温柔、善良,对于自己的处境没有抱怨和不满,对于自己的爱人唯有全心付出。在日渐衰落的曾家,让愫方付出最多的两个人,就是老太爷曾皓和他的儿子曾文清。故事开始的时候,愫方已在曾家服侍老太爷十几年了,以至于成了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的老姑娘。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愫方的心境,她依然安静、娴雅、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一直接受着愫方无私照顾的曾皓,却从未为愫方着想过,在他身上体现了极度的自私,冷酷与阴毒。当曾皓认为愫方可能出嫁时,竞对她说出了一番令人不寒而栗的话:“你的年纪也不小了,一个老姑娘嫁人,嫁得再好也不过给人坐个填房”,“一个女人岁数一天一天地大了,高不成低不就,人到三十岁了。父母又不在,也没有人做主,孤孤单单,没有一个体己的人,真是有一天,老了,没有人管了,没有孙子,没有亲戚,老,老得向我——”。为了让愫方一直留在曾家照顾自己,他宁可亲手埋葬亲人的希望。作为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曾皓是让人可怜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他所说的这段话时,不得不震惊于他的可怕。因为他如此狠心伤害的,是一个无怨无悔服侍他的亲人。在剧中曹老选择铺陈,润染的方法。他没有把人物直接置于强大的对立冲突之中,而是通过看似拉家常的对话,将日常生活琐事作为场景搬上了舞台,展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美丑。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贴近观众,更容易真正打动观众、引起共鸣,从而引导观众思索自己的生活现状。 如果说照顾曾皓是出于晚辈对长辈的“恭敬”,那么对自己的表哥曾义清,愫方是深爱着的。“情到深处无怨尤”,愫方默默地爱,也默默地忍受着表嫂曾思懿的恶言恶语。曾思懿刻薄、尖锐、只为自己打算和着想,是极难相处的人。但愫方之所以呆在曾家,愿意承受表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阅读附答案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痒、王垿寺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描写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一句如果改为“臭豆腐淋上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怎样理解比较好?()A.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吃大白菜的丰富经验。 B.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偏爱大白菜的种种表现。 C.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生活朴素的种种时尚。 D.这是向我们介绍北京人的各种狭隘心理和生活习俗。 5.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2.易于满足。 3.不可以。原句从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的易于满足和节俭。如果把“滴几滴”改成“淋上”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个意思了。(意对即可) 4.B 5.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性格,但出自一个曾经“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寺祭酒的老人”之口,而且心满意足的神情跃然纸上,使得文章的中心就更加鲜明突出了。(意对即可)

马踏飞燕的阅读答案

马踏飞燕的阅读答案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巧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详细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平安无事,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都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习题。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⑴文中那句话解释了文章中心? ⑵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来叙述这一珍贵的艺术品?

参考答案: ⑴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⑵有叙述、说明、抒情。例:[“看!这匹铜制的俊马,……高亢的嘶鸣声。”这个描写说明性句组写得太精彩了。几句话就把马的外形俊美表述得明明白白。作者通过一个“看!”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造成了一种面对面交谈的气氛,使人倍感亲切。接着从马的体态,鬃毛,四蹄;头部,尾;口,声音这几个角度,将一个静态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敏现,给人以宛然似在眼前的感觉,说明即细致又生动有趣。

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周口店出土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从此翻开了人类进化历史研究的新篇章。在对古人类深入发掘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北京猿人几十万年的生活环境与气候变迁,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认识。 第四纪地质年代,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不断丰富的地质资料结果证明,早期猿人从森林古猿分划出来,已经有500多万年的历史了。 对中国的第四纪气候,李四光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溯自原人入世(即第四纪之初期),地球各处气候显有剧变,时而严寒,时而温暖。当严寒时,,,在温带地域,冰川之巨者往往溢于平地,展布数十百里。而在热带地域,不及平地,已融为奔川。洪荒之时,洪水泛滥,或亦由气候转,冰雪骤融,有以致之0。 尽管8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认为,有关北京西山冰川现象可以用冰缘气候下的雪蚀作用和寒冻泥石流作用给予解释,但我国东部地区发育较大范围的冰川时期的气候比现代要冷得多,是可以肯定的。如距今120万年前,就曾出现过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1~16e 的严寒。 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登天揽月、可以克隆新的生命。但是,在暴雨、冰雹、飓风、寒潮、地震、海啸等很多气象、地质灾害面前仍然软弱无力, 在许多疾病、瘟疫面前仍然束手无策。 遥想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他们该是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历程,她们该是怎样地战天斗地、驱逐豺狼虎豹,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开垦神州亘古荒原,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啊! 我怀着崇敬、新奇、求知的复杂心情,来到了我国最早列入5世界遗产名录6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猿人洞里的精典剖面 北京猿人洞,即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从大约五、六十万年前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距今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因地震、风化、雨水侵蚀等自然力量而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填充起来,形成了巨厚的堆积层。地下水中的钙质又逐渐使这些堆积物胶结硬化,最终变成了岩石。堆积物的范围,东西长140米,南北宽40米,最窄处2米,厚度约40米。 这个洞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地发掘,1937年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中断,解放后发掘工作恢复。几十年来主要发掘了堆积层的中段, 2 化石揭秘

北京人一天生活

北京人一天生活 这个时候,你应该穿越到史前时代。你将会到约71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时期,你将会看到他们的生活 清晨,天上还很暗,太阳还没从地平线升起,身高仅约160厘米的北京人起得比公鸡还早,打起石头,发出巨响,大声呐喊,响彻云霄,把其他北京人叫醒了。男的北京人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女的则在洞穴里看火苗,做利器。男人帮们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淌过一条又一条的小溪。突然,头领停下脚步,蹲在灌木丛边,凝视前方,似乎有什么东西,其他人也跟着蹲下,屏息凝神。头领指挥其他人,在地上划了3个圈圈,男人帮立刻会意,这是所谓的“四脚割喉计划”。 女人们当然闲不了,看着火星一点一点变小,女人们也带上防御武器,到附近山上采集柴火,顺便捎带几个野果,但他们不能去太久,火星已经越来越小了,火是对他们来说多么重要,它是一个群体的“家底”,

它用来照明、驱赶野兽,烧烤食物,御寒等作用,如果没了它,北京人生存几率就会变得很小。 北京人男人帮们看见的是一头凶猛而又体型大的野牛,对付他十分难,要是搞定了这只大家伙,整个部落还可以吃两三天。男人帮们带着最坚硬的,最锋利的,最有杀伤力的石头悄悄靠经他,头领以摸头发的方式来做指令。头领一抓头发,所有人都把小石块扔到野牛身上,野牛一被受到刺激,变向一个方向冲刺,这时候,所有人搬起身上最大的石块往野牛头上砸去,野牛一时头晕眼花。为了保证野牛已经没有攻击性,拿出最锋利的石块,把野牛的喉割了,彻底死了。 女人们很快就跑回来,先那些容易烧的放到火堆里,火渐渐大起来,再把干树枝放进去。这回,又不用担心了。 男人帮们怀着愉悦的心情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淌过一条又一条的小溪,来着野牛,路再长,也不觉得累。 男女老少都相聚了,男人帮们又把牛屠宰了,放在火堆上烤,剩下的牛肉放在阳光

类比推理基础

类比推理基础 问题反馈第一章类比推理考情分析 第二章类比推理题型分析 第一节2013国考大纲类比推理部分 第二节历年真题类比推理例题 第三章类比推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全同关系 第二节并列关系 第三节包含关系 第四节对应关系 第五节常识类比 第一章类比推理考情分析 1108 收藏 类比推理从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代事件排序后,一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题型。在联考、省考中也是必考题型(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地方不考此题型)。题量以10道为主。 表1-1 2008年至2013年国考类比推理题量分析 年份201320122011201020092008题量1051051010 表1-2 2009年至2012年联考逻辑判断题型分析 年份2013春2012秋2012春2011秋2011春2010秋题量10101010010

表1-1和1-2分别是近几年国考和联考中类比推理的题量。可以看出类比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在联考中,只有2011年春季联考没有考察。因此,类比推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题型。 第一节2013国考大纲类比推理部分 1019 收藏 国考大纲中有类比推理题型的介绍以及例题,可以作为我们熟悉题型,解题的参考。以下是2013年国考大纲中的类比推理部分。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螺丝:螺帽 A.水杯:暖瓶 B.线:纽扣 C.插座:插头 D.筷:碗 (答案:C。螺丝和螺帽是一组必须配套使用的东西,选项C中插头与插座的关系与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一样。) 通过大纲的例题我们可以对类比推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节历年真题类比推理例题 2477 收藏 在一些行测试卷上,给出了类比推理的例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题,深入对类比推理的理解,以及帮助我们确定解题的思路。 2009江苏A/B类行测 一、类比推理。先给出一组有某种关系的词或词组,请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其关系与题干给出的词或词组的关系最为相似。 【例题】草莓︰苹果︰水果 A.树叶︰树干︰树林 B.春天︰秋天︰四季 C.打球︰跑步︰运动 D.电灯︰日光灯︰节能灯 【解答】正确答案为C。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 【原文】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巧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详细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平安无事,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习题。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问习题】 20.作者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种设计说明了什么?(2分) 21.短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0.突出了这匹骏马的速度之快,把“快”详细化了;说明了古代艺术家的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2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21.(3分)第二段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1分)这种手法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它生动准确地描摹了铜骏马雄骏非凡、昂首嘶鸣、马蹄腾空的造型特点。(2分)

1.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练)(解析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精选练习 基础篇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出现最早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前;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C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多年前;D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前。故选B。 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故选C。 3.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可能会使用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1万年至2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会使用天然火,题干描述的就是这一特点,ACD北京人都不会,所以答案选B。 4.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据此能够判断该远古人类为()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曹禺 北京人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她温柔、纯洁、真诚、富于同情心,多才多艺、情操高尚、吃苦、耐劳、勇敢、肯于自我牺牲,优美。读完剧本,掩卷抒怀,这些潜台词便源源而出。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作家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和她接触越多,读者越发现,这外表柔弱的女子,“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 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来博取世人的同情,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六年级

篇一: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六年级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于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的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让人仿佛听到了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作者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作者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确实是跑得快啊!马蹄踏在一只飞燕上,飞燕竞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才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作者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篇二: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六年级 为什么说从踏燕的奔马身上,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因为马踏飞燕既表现出了马的速度快,又使马保持平衡,而且造型优美,所以说从踏燕的奔马身上看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篇三: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六年级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_百度作业帮马踏飞燕阅读答案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马踏飞燕阅读答案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都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1、这是一匹怎样的骏马?、2、为什么说从踏燕的奔马身上,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suyiqun0159 2014-11-24 1、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2、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篇四: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六年级 巨人中考网: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马踏飞燕》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

北京人的性格特点

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这个我喜欢,大家觉得怎么样?) 身为“首善之区”,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宏伟整齐,城市建设颇有气派,是北方内陆型城市的代表。但气候却较为恶劣,春天沙尘弥漫,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流滚滚,惟有秋高气爽,比较可爱。 据说,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但现在这种古风似乎已经日趋式微,总的印象是,此地市民身居京畿之地,见多识广,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风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临下,又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纵横捭阖,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总觉得自己是“中央的人”,就象处长对科长一样,盛气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于是侃爷辈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恶名。读读王朔的小说,看看冯小刚的电影,一股子“痞气”扑面而来,但它痞得有文化,痞得够味道,说穿了这是北京人的幽默感,一种居高临下,睥睨一切的幽默感。 北京人干什么都带“大”字,官大、街道大、级别大、学问大、还有派头大、口气大、架子大。“大气”可说是北京人的一种普遍特性。他们的生活方式,无不带有“大”的味道:干大事、说大话、讲大道理、讨论大问题,就连聊天,也叫“侃大山”;喝茶,也钟爱“大碗茶”。他们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他们向往的是做“大款”,成“大腕”,最好是当“大官”,所以,有句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 北京的文化是兼融的,官方体制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处于一种多层共生状态,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和平共处。各拿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相安无事。在这里,既有林立的高楼,也有古旧的胡同;既有历史悠久的京剧,也有曲高和寡的实验话剧;既有时尚的各类主题酒吧,也有平民化世俗化的茶馆。都市气息和乡土气息如此奇妙地融合在这座城市里,北京人真是做到了从大俗到大雅。 首先北京人大气而不大方。北京人生在皇城根下,信息灵通,一般都十分注重人际关系,见了谁都是一副客客气气的模样。在人群中,北京人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只要有北京人在就会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的局面。北京人能说会道,到处都是侃爷,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明星诽闻小道消息,北京人无所不知,知无不言,和北京人在一起很容易感到身为外地人的孤陋寡闻。生活中的北京人很热心,大事小事都爱搀和,在大学里我们都愿意选北京人当班长或班干部什么的。总的说来北京人是拿得出手的,不愧为京城的子民。 但是如果你把北京人的大气认为是大方,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人对人的帮助多半停留在言语上,很少付诸行动。而要北京人掏腰包的事情他们更不会干。这比起东北人的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北京人的大气略显虚伪,他们有圆滑、世故的一面。 另外,北京人虽然注重人际关系,但也常常会流露出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爱面子是北京人的一大特点。在外地人眼里,仿佛个个北京人的祖上都是老北京城里的皇上爷,其实不过是普通老百姓而已。可是谁叫他们出生在皇城根下,自然比外地人多了几分牛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检测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学期 期中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在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的下面打“√”。(3分) 盛.开(shèng chéng)几.乎(jǐjī)看.守(kān kàn ) 白发.(fāfà)晃.眼(huǎng huàng )朝.霞(cháo zhāo)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huān dài huānɡ yětiào wǔguīzégē chàng yóu piào hán lěng lǚxíng zhǔn bèi qiáng bì 三、比一比,再组词。(8分) 经()拆()推()列()径()折()堆()例()四、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16分) 天()云()一()知()()()尽染 ()上()下五()丰()果实()() ()言()语()先恐() 五、选词填空。(8分) 飘扬飘荡

(1)彩旗随风()。 (2)激流中,一只小船在江中()。 温和温暖 (3)听了他热情的话,我心里感到一阵()。 (4)李老师说话时态度亲切,语气(),大家都喜欢她。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8分) (1)一阵风把天上的云吹散了。(改为“被”字句) (2)洪水淹没了小山村。(改为“把”字句) (3)这幅画很美。(改为感叹句)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改为陈述句) 七、句子排序。(6分) ()一只蚂蚁发现了,立刻爬到虫子的身上,一下子咬住了虫子。()有一次,我抓了一条虫子,放在蚂蚁窝前。 ()虫子疼的满地打滚,但它毫不松口。 ()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虫子咬死了。 ()又慢慢地把它拖进窝里。 ()又一只蚂蚁来了,两只,三只………… 八、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6分)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试题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试卷 潍坊北海学校张小妮 一、选择题 .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北京人.元谋人 考查点: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答案: 解读:考查学生的记忆以及分析能力,根据教材,本题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某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对我国远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先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遗址所在地,他们到了() .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 考查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元谋人遗址发现的地点。 答案: 解读: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根据教材所学内容,本题选。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发现了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和使用过的石器化石。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不相符的是() .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种植水稻,蒸煮饭 考查点:考查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生活情况。 答案: 解读:根据教材的内容: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能够用火烧烤食物。由此可见,是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用排除法来解题。 .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已会建造房屋,种植粮食 考查点: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征。 答案: 解读:元谋人知道用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过着采集、渔猎生活;建造房屋和种植粮食是农耕时代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特征。因此本题选。 .(年广西桂林中考)在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种植水稻.穿着麻布衣服.烧烤食物 考查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产生活、用火情况的掌握。 答案: 解读:北京人学会用火,并且保存火种,能够烧烤食物,增强体质的进化。本题选。 .大家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六年级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 一、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按要求作答:6分 1、写出短文中四字词语:、、 2、这段话是从、、三个方面写黄山的。 3、这段话中分别用、、等来比喻黄山的山峰形态。 二、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将字写端正。5分 kuíwúchéngnuòlínglìmiǎoshì ()()()() 三、在括号里填上读音是“jùn”的汉字。2分 严()()工英()()马 四、辨字组词。4分 饮()橱()避()挠() 炊()厨()僻()绕() 五、在()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能填上6个就可得满分),并选其中的一个造句。5分 生机()然()然开朗()然无存()然不知()然无恙 ()然大悟()然有序()然起敬 六、按要求写成语:6分 1、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如:起死回生)

2、含有动物名的成语:(如:引蛇出洞) 3、末尾两个字相同的成语:(如:文质彬彬) 七、选关联词填空:4分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要……就…… 虽然……但是……如果……就……即使……也…… C、大明()刻苦学习,()不注意锻炼身体。 D、大明()刻苦学习,()能提高成绩。 八、填空。12分(2%+3%+2%+1%+2%+2%) 1、这学期,我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格言或谚语,最有启迪教育的一句是: 2、这学期,我们从课文中认识了不少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是,因为 3、学之,问之,思之,辨之。 4、,谁持彩练当空舞? 6、《七步诗》中曹植有感于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发出感叹:“,。” 九、修改病句(改在原句上)。6分 1、走进拉萨古城,我们就看到极富特色的藏民居和藏戏唱腔。 2、“马踏飞燕”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十、课内阅读。6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骚骚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划出一句疑问句,用“”划出一句反问句。

从北京人的居住风格看其性格特征

从北京人的居住风格看其性格特征 胡同,四合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具体是如何影响的,这其中包含着长年累月的历史积淀和习惯影响。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以及居住在此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宏大、雄伟、壮观、瑰丽,古朴······无论怎么形容,文字上的东西永远无法也无法描绘北京的特征风貌,它的雄浑旖旎多姿多彩,它的端庄典雅亦真亦幻,无不让我们生活在老北京的“老北京人”们对他有着无比深沉的眷恋。它舒缓而充满激情,她青春却又充满沧桑,又使得我们对他引发千古思情,为其振奋。“护城河的青青御柳,占尽人间春色;钟鼓楼的绿瓦斑驳,写尽世事沧桑;古旧的胡同,说不完轶事典故;庭院深深,道不尽人间悲欢”,老北京的古建筑,它历尽了老北京人的悲欢与喜悦。 四合院,老北京经典建筑之一,亦是最有特色的标志之一,通过其居住特点,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 “就说北屋赫老太一家吧,破四旧那阵儿抄走的金银细软全折了钱,领回来了。今儿买一台洗衣机,明儿买一台电视机,大摇大摆,抬进小院儿。”在《轱辘把儿胡同9号》里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北屋的赫老太,是旗人,而四合院最好的屋子也是北院,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要先介绍一下四合院。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即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才是四合院。少一面都不行,那就不算四合院了。座北朝南,临街五大间,开间每间一丈,一派砖墙。这五间的分配,最东头一间是大门,大门西面第一间是门房,房门开在大门洞中,是司阍者的居室,应门时随时开门关门方便。因为北京过去住家,大门总是一天到晚关闭着的。大门一开,迎门看到磨砖的影壁墙,这是紧贴东屋南面的山墙砌的装饰建筑。在影壁前往左手一转弯,就是南房窗前,按照标准格局,在转弯处,有一个圆形月亮门,四扇绿色屏门,两扇终日开着。进来三间南房。南屋进去,一般两间掏空,长方形,大约二十来平方米,西墙有门,通到里面一间,十分幽静。 站在垂花门台阶下,看里院东西两角,还各自隐藏着一个一丈见方的小院,和一间小北屋。这样北房是中间三间格外高大,两边两间比较矮小,这就是习惯上说的“三正两耳”,北房是作为“正房”的。北京的四合院总是尽量以北房作正房。胡同是东西向的多,南北的少,大院子一般都在路北。而老一代还有谚语云:“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实际最宜于居住者,则只有三间大北屋耳。因此“北屋的赫老太”虽说是没落的旗人,但却时常“大摇大摆”地显呗,或是时常大方客套的邀请邻里街坊做客。 又如曹禺的《北京人》里讲述的,老一代老爷、太太住北屋,第二代大爷、大奶奶住西屋,东屋是下房,保姆(当年女仆无此称呼)、奶妇带小孩住。东屋最南面一间后檐开天窗作厨房。第三代年龄大,已上中学或大学的,住在南屋客厅的套间中。因北面的房子竟似乎是整个四合院里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而北屋也经常是家里涨价或是最有有地位之人居住。而这也表现了北京人的长幼尊卑有序的性格特点。而且老北京人都爱聊天,就是常说的“满嘴跑火车”,而住在四合院里,就恰好满足了老北京人这个“爱聊”的特点,这也是有建筑风格而影响的性格特征。 总的来说,老北京人能够有尊卑有序,辈分等级观念明显,而且善谈,这一点可能于当年旗人整天无所事事泡茶馆的遗风有关,发展到现在,便是把“扯蛋”当业余爱好。

《铜奔马正名》阅读答案

《铜奔马正名》阅读答案 《铜奔马正名》阅读答案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 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 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 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 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 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 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

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 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 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 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 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 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 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 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 “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9.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 不能令人满意。 B.“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C.“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用的工具(石器)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采集和渔猎);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培养再造现象能力。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文明悠远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认识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难点】 一、重点:北京人。 二、难点: 1、通过极其有限的材料,理解元谋人极为重要的地位。 2、北京人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极其原因。 3、山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人类的传说故事和其他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导入新课。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生答)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那遥远的古代,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一、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发现在什么地方?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后回答。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的什么地方?体形特征、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如何?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请大家看课本第2页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观察比较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观察北京人的前额、眉脊骨、颧骨、吻部、下颌,得出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额,很象古猿的结论。 引导学生看小字介绍的北京人生活环境以及北京人复原头像,如青山、树林、湖水、草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