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二十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86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①美好生活需要和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某某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坚持新发展理念③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④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⑤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⑥开放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⑦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1)大力发展⑧实体经济。
(2)实施⑨乡村振兴战略。
(3)实施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突破一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
今天人民的需要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要,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某某、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
(2)“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1)作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及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实际。
高中政治第十课知识点整理内容第十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㈠国际社会的发展形势: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国际竞争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⑴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问题。
一方面,世界和平的前途是光明的,和平成当今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②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前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仍然贫富悬殊,落后、贫困、危机、债务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⑵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⑶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⑴表现①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平和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⑵意义:界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⑶趋势:世界多极化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霸权主义将长期存在,影响着国际和平与安全。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⑴表现: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⑵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核心考点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高考指数:★★★★)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成就: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正确理解全面小康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等于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而不是单纯指经济建设目标。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全面小康并不意味着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同步和同等程度的小康。
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题组一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问候语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吃了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下海了吗”“发了吗”等;21世纪初是“买房了吗”“炒股了吗”等;再到如今的“买车了吗”“旅游了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