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7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7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新征程。7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今天,我们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

70年,中国创造的奇迹有很多。这一个个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

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宏大的历史气魄,开基创业,立纲立纪,

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进步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希望与艰难共生,探索与曲折并存。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53年到1957年,中国通过学习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工业化历程,初步建立中国工业化的雏形,推动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国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开展经济建设。对发展落后的焦虑以及外部安全压力,使得这一时期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脱离了客观国情以及正常的发展轨迹,导致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走了弯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启的“三线建设”也是迫于外部安全压力所采取的防御式发展战略,降低了中国工业化的效率。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远低于潜在增长率,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国家独立,开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中国逐渐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

列的40年,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冲击,但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2007年超过5万亿元,2011年超过10万亿元,2017年突破17万亿元,达到172567亿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长13.8%。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随着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快速积累,吸引外资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短缺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39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2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

新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取得了如下主要成就。第一,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第二,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工业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的推进器。从经济发展来看,1978年中国GDP规模和人均GDP规模分别为3678.7亿元和385元,经济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远远好于建国前的发展时期。第三,人力资本总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各项卫生指标大幅度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的41岁上升到66岁,实现从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跃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既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显著发展有关,也与建国后先后展开的扫盲运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等社会动员机制有关,体现了党在这一发展时期对于社会发展的治理能力。第四,中国抓住有利时机回归国际社会,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逐步实现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这些成就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国际环境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

引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

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需求结构很不稳定。近年来,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9%。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4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改革开放

初期,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地带率先发展起来。2000年,东部地区[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5%,比1978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逐步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又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

2001-2017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1%和11.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1和0.6个百分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

续推进。2017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2.35%,与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6.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连续8年快于城镇。

3 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从参与经济全球化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国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把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数;2018年,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2017年,中国是世界第二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世界第二。2013年后,

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新机制,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和响应。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行已

经累计跟进“一带一路”区域重点项目逾600个;至2019年4月30日,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

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18年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的40年,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40年,也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40年。

贸易规模稳步扩张,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十分有限,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贸易总量迅速增长。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97.9倍,年均增长14.5%,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7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957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47倍,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

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不断向“优进优出”转变。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7年的5.2%,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7%上升至94.8%。贸易方式呈阶段性演变。198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达93.5%。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1998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降至36.4%,加工贸易占比提升至53.4%。近10年来,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重新占据主流。2017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56.3%,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9.0%。

外商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10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4.7%。1979-2017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8966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展。过去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近年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2017年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提高至72.8%。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2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4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

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提升。1980

年4月和5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数十个自贸区。近年来,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成功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4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

70年,我们创造了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新中国70年,是创造科技进步奇迹的70年。在这70年中,我们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井喷式发展。古老的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科技事业长足进步的40年,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40年,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推进、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的40年。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为各项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606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20.3%。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

比1991年提高1.5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跃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科技队伍日益壮大,为国家发展汇聚强大智力支撑。2017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03.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5.0倍。按折合全时工作量标准,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大步走向世界。在政策引导和改革推动下,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

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2006-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2%和1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2和3.6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异军突起,电子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