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剧的起源

歌剧的起源

歌剧的起源
歌剧的起源

起源于16世纪末期佛罗伦萨。也可以说从这时期起才开始真正有这种艺术的产生。其实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利用音乐来帮助表现诗歌的内容。如索福克勒斯、爱斯基路斯的诗篇在朗诵时,常以弦乐器或木管乐器为伴奏。并用合唱来配合动作及剧情的发展。实际上,带有音乐的戏剧。不仅在古希腊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有-种称作“宗教戏剧”(又称作奇迹剧、神剧、清唱剧等)的体裁,它是专门表演圣经故事的,有朗诵,有独唱,有合唱,也有角色和动作表演。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田园剧”也是类似的形式,只是它的内容以表现生活场景为主,例如爱情,饮酒,打猎等等。应该说,它们是歌剧艺术的诞生的重要基础。早期的宫廷尝试: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聚集在巴尔第伯爵的宅第里,讨论古希腊音乐理论。

他们借鉴古希腊悲剧,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想给当时的音乐一个新的面貌。这个自称为卡梅拉塔会社的团体(也称佛罗伦萨艺术集团)成员有;艺术家和文学艺术事业的资助者巴尔第;希腊语言学者吉罗拉莫·梅;诗人渥太维奥·林奴契尼;音乐家有维琴佐·伽利略、皮耶罗·斯特罗齐、雅格布·佩里、朱里奥·卡奇尼等。他们时常欢聚在一起唱歌、演奏乐器。他们认为创造出一种文字与歌唱水乳交融的音乐,是音乐创新的最佳途径。当时统治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在宫廷里为他们提供了实验这种新艺术形式的机会。

佛罗伦萨艺术集团里对歌剧做出较大贡献的有雅格布·佩里(1561-1633年)和朱里奥·卡奇尼(l551-1618年),他们是歌剧这块处女地的拓荒者。

佩里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间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传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他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介于歌唱与说话之间的宣叙调,人声在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进行中,数字低音保持稳定不变,用以模仿说话的连续进行。这种宣叙调听上去象音高不停变化中的自由朗诵。

卡奇尼是职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这种多重身份对他从事歌剧事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卡奇尼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是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

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方法。

1597年,佩里和卡奇尼根据诗人林奴契尼取材于希腊神话的脚本而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尼》诞生了。

并在贵族宫内首次演出中获得了成功,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这证明了他们的试验颇为成功。虽然这部歌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在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它却为确立歌剧的形式,以及对后来的歌剧、管弦乐合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惜这部最初的歌剧现已失传了,保存至今最早的歌剧是这三个人合作写的第二部歌剧《尤丽狄茜》,这是第一部以色雷斯歌手兼竖琴家奥菲欧的神话改编的歌剧,尤丽狄茜是奥菲欧的妻子,她被毒蛇咬伤而死,奥菲欧进入地狱恳求魔鬼让尤丽狄茜复活。他充满感情的歌唱打动了魔鬼的恻隐之心,于是被获准带着妻子尤丽狄茜重返人间。1600年年10月6日在法王亨利四世与梅迪奇家族的玛丽亚的婚礼庆典中呈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后来成为古典戏剧的典范作品。歌剧至此即成为一种大众所承认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歌剧——戏曲早在13世纪就已经产生并开始发展,而西欧的歌剧起源于17世纪,却在短短的3个世纪的发展中,成为西方音乐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西方音乐史的普遍划分,歌剧(opera)的出现是在巴洛克早期,但实际上也可以这样认为——歌剧也算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因为就西方音乐历史本生而言,巴洛克早期和文艺复兴末期的某个阶段是重叠的。

歌剧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绘画、舞蹈、音乐和文学戏剧,换句话说,在歌剧里,音乐需要和绘画、戏剧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相融合。最早的歌剧有几个来源——间接来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和中世纪的宗教教义剧,直接来源则是15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宫廷的幕间剧——这是一种穿插在喜剧幕间表演的,16世纪之前和它所穿插的喜剧(简称母体)没有什么题材上的联系,16世纪之后幕间剧逐渐在题材上和它的母体有联系了,或者几个幕间剧可以组成一套另外的情节,这些幕间剧都是带音乐的,这些音乐大部分是由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构成。1589年在佛罗伦萨的宫廷表演的一套幕间剧成为了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弗尼》的直接前身。第一部歌剧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当时在佛罗伦萨有一群努力为音乐发展探索新路的艺术家,他们

组织了一个社团叫“卡梅拉塔”,主要人员包括作曲家卡契尼、佩里以及诗人利路契尼等,他们活动是经常就人文主义和音乐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他们想仿造想象中的古希腊音乐(滑稽的是,自从古希腊消亡以后,古希腊音乐具体是什么样子恐怕这个世界上谁也不知道了,只能从古罗马的音乐片段中去臆测)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种理论不仅导致了卡契尼单声歌曲的出现,同时也导致了歌剧这种新体裁的诞生——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弗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人间。

《达弗尼》的脚本来自诗人利路契尼,1598年,佩里完成了它。《达弗尼》有一个序幕和6个场景组成。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弗尼》所确立的结构在歌剧发展的早期被很多歌剧作曲家效仿和采用——题材上一般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歌剧开始的序幕总是由一位故事以外的角色向观众点明主题思想,音乐上以独唱为主,最后总以合唱结束等等。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经听不到《达弗尼》了,因为它的音乐保留至今只有少许旋律和极少的宣叙调片段。

而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歌剧(当时叫田园剧,也是在歌剧产生的同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形式,在以后的发展中融入到歌剧里了)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诗人利路契尼做脚本的《尤丽迪茜》(这个题材似乎很受早中期歌剧做曲家的喜欢,蒙泰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题材就是它,甚至古典主义时期的格鲁克也用过这个题材),这部歌剧包括一个序幕和五个场景,基本上采用了《达弗尼》的基本结构,音乐风格是介乎说白和旋律之间的宣叙调风格,

歌剧的出现是西方音乐史的一大盛事,是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上最具体的体现——从此,音乐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演唱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更高观赏性的艺术。也不仅仅只是为宗教服务,而迈出了走下神坛的第一步。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 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

从《费加罗的婚礼》看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欧洲歌剧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歌剧音乐。 2、通过有关歌剧的音像资料,了解欧洲歌剧的主要特点和有歌剧的知识。 3、初步探索欧洲歌剧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教材分析】 歌剧艺术起源于欧洲,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创作于文艺复兴后期,可以说歌剧艺术见证了欧洲发展的历程。本课通过欣赏《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欧洲歌剧风格特征,结合知识性文字和课件文字,了解有关歌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2、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把握主体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的欧洲歌剧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并制成相关的课件。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方便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教具】 多媒体影音资料、歌曲伴奏等。

【学生分析】 学生对歌剧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运用活动使之情境感受。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学情,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和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情景创设:播放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歌剧《雷纳尔多》咏叹调“讓我痛哭吧”视频。 2、师生交流感受。 知识点:巴洛克、正歌剧、阉人歌手现象。 2、对比播放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3、师生探讨听赏感受。 二、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1、播放视频《费加罗的婚礼》阿尔玛维瓦、巴西里奥和苏珊娜的三重唱。 2、生谈感受。 3、师归纳。 知识点:古典主义、莫扎特、重唱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三、分解音乐的结构 1、对比欣赏歌剧中的宣叙调。 2、生谈感受。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美术学院11级XXX班景京晶 11060140211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相似性,但它本身毕竟不是真正的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中间,戏剧艺术的本质,是逐步发展完善并被人们逐步认识的。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意大利歌剧发展史1

浅析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摘要自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意大利歌剧从产生到辉煌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期间,作曲家的辛勤创作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也可以说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作曲家和作品的历史。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发展阶段;作曲家;作品 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在17 世纪继续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复调音乐的厌倦以及对复兴古希腊艺术的发展的渴望,直接促进了歌剧这种以主调音乐为主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美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以及16世纪末的牧歌喜剧。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600年,歌剧最早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爱好研究古艺术的人常在巴尔第伯爵家聚会,讨论音乐问题,并试图复兴古希腊音乐。他们试图要综合音乐与戏剧,加强音乐感染力,并决心向复调音乐宣战,认为复调音乐歪曲了歌词,主张应以单音音乐加乐器伴奏。1597年,佩里根据诗人李努基尼的剧本,写出第一步歌剧《达芙妮》,可惜此歌剧现已失传。1600年俩个人再次合作,完成《优丽狄茜》,大获成功。之后,佛罗伦萨的歌剧逐渐影响到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并逐渐出现了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和那不勒斯乐派。 这一时期威尼斯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早起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那不

勒斯乐派的A·斯卡拉第,创造了快—慢—快的结构形式,成为近代交响乐的先声。 在此之后,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越来越弱,注重发展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和华丽的舞台装饰,趋向娱乐性。 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一)意大利正歌剧改革 18 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剧中演员过分的炫耀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与启蒙时代的艺术原则大相径庭,为了追求理性和真实的自然风格,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格鲁克提出改革的主张,把矛头直接指向意大利正歌剧。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没得原则。”他在歌剧中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短,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达,突出宣叙调的重要地位,加强旋律性,废除数字低音,取而代之的是各声部的明确记谱,他的代表作有《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采斯特》等。 格鲁克的改革对18世纪法国歌剧乃至整个欧洲的歌剧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意大利喜歌剧的出现 18世纪20年代,正当意大利喜歌剧处于停止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意大利喜歌剧是在正歌剧的幕见间剧的基础上产生的,主题多为现实性的,多取材于市民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的正式表演,因此广受欢迎。第一部喜歌剧是佩格莱西的《女朴作夫人》,其后还有皮契尼的《好姑娘》,帕伊谢罗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 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轻松戏虐的风格,在其后莫扎特的歌剧里的到继承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音乐剧的发展、起源

音乐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不多,他们也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音乐剧《猫》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剧。 教学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中音乐剧,通过音乐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艺术形式,感受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音乐剧经典片段的学习,初步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主要元素、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及艺术特征。 2、在欣赏音乐剧片段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剧,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音乐剧的感受。 3、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在感受音乐剧的魅力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音乐剧这种综合性的戏剧表演形式,感受音乐剧带来的魅力。 难点:通过音乐剧片段的欣赏和老师的讲解,师生互动表达与体现自己的音乐剧感受和知识见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复习上学期歌剧和本学期芭蕾舞剧学过的内容。 2、提问:之前欣赏过哪一部著名的音乐剧?

3、欣赏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 〔说明:在复习中导入新内容,这样可以加深之前学习过的歌剧和芭蕾舞剧,还能过渡到本课要新学的内容。单独再次欣赏《回忆》是想让学生知道音乐剧中也有非常好听的经典流行曲。借此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的距离。〕 二、音乐剧的概念 1、提问:那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音乐剧? 2、音乐剧概念。 三、音乐剧的起源、发展 1、介绍音乐剧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 2、19世纪,出现了轻歌舞剧。 3、进入20世纪, 1927年科恩创作的戏剧《演艺船》成为古典音乐剧确立的标志,因此被称为“美国音乐剧之父” 。 4、欣赏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芭蕾》片段 5、20世纪中期开始时音乐剧的发展创新时期。认识作曲家韦伯。 6、欣赏音乐剧《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片段 四、拓展 1、提问: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指哪四部? 2、音乐剧的特征 五、课堂小结 1、欣赏动感的《歌舞青春》片段。 2、回顾主要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新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 学院:艺术学院 学号:14090820 姓名:王晔 指导教师:吕净植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歌剧的兴起首先是在意大利。意大利歌剧自佛罗伦萨兴起后,迅速发展到罗马、威尼斯、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本文主要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产生发展 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 早期巴洛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在那些戏剧中,合唱和一些抒情段落是需要歌唱的。人们相信古代音乐具有打动听众情感的力量,因此,也希望以类似的形式为基础来创作当代的音乐。歌剧的更加直接的来源是幕间剧。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幕间上演的音乐短剧。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的场合上,幕间剧可以变得非常壮观,有合唱、独唱和较大的乐队。 歌剧的诞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一个学者和艺术家的小组)的活动分不开的。这个小组以贵族巴尔迪伯爵为首,从16世纪70年代起常在伯爵家中聚会,其中包括两位重要的早期歌剧的作曲家-雅可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契尼,还有几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如文森佐·伽利莱(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他们在聚会中对音乐的讨论受到一位研究古希腊著作的学 者吉罗拉莫·梅伊的信件的很大影响。梅伊认为古希腊音乐之所以感人,是 由于它是以单音旋律为基础的,这种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的自然表现而传达歌词中的情感。 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员的理论在佩里和卡契尼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 实践。首先是在1597年,他们都为诗人利努契尼的诗歌《达夫尼》谱写了音乐。这部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歌剧,可惜只有一些片断保存下来。1600年,佩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 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班级:09级一班 姓名:宋颖 学号:12009244067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诞生后;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歌剧这个新生音乐艺术品种很快在欧洲各国普及发展,一直非常兴盛,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几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直接影响下,激发了诸多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神妙的灵感、动人的想象,他们用精湛的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动人的剧情、美妙的诗句、丰富的曲调,及其迷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和布景体现了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兴盛不衰、引人入胜。并以她特殊的风格和始创者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歌剧之林。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并影响了欧洲各国。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奥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 (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

歌剧的起源

起源于16世纪末期佛罗伦萨。也可以说从这时期起才开始真正有这种艺术的产生。其实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利用音乐来帮助表现诗歌的内容。如索福克勒斯、爱斯基路斯的诗篇在朗诵时,常以弦乐器或木管乐器为伴奏。并用合唱来配合动作及剧情的发展。实际上,带有音乐的戏剧。不仅在古希腊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有-种称作“宗教戏剧”(又称作奇迹剧、神剧、清唱剧等)的体裁,它是专门表演圣经故事的,有朗诵,有独唱,有合唱,也有角色和动作表演。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田园剧”也是类似的形式,只是它的内容以表现生活场景为主,例如爱情,饮酒,打猎等等。应该说,它们是歌剧艺术的诞生的重要基础。早期的宫廷尝试: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聚集在巴尔第伯爵的宅第里,讨论古希腊音乐理论。他们借鉴古希腊悲剧,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想给当时的音乐一个新的面貌。这个自称为卡梅拉塔会社的团体(也称佛罗伦萨艺术集团)成员有;艺术家和文学艺术事业的资助者巴尔第;希腊语言学者吉罗拉莫·梅;诗人渥太维奥·林奴契尼;音乐家有维琴佐·伽利略、皮耶罗·斯特罗齐、雅格布·佩里、朱里奥·卡奇尼等。他们时常欢聚在一起唱歌、演奏乐器。他们认为创造出一种文字与歌唱水乳交融的音乐,是音乐创新的最佳途径。当时统治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在宫廷里为他们提供了实验这种新艺术形式的机会。 佛罗伦萨艺术集团里对歌剧做出较大贡献的有雅格布·佩里(1561-1633年)和朱里奥·卡奇尼(l551-1618年),他们是歌剧这块处女地的拓荒者。 佩里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间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传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他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介于歌唱与说话之间的宣叙调,人声在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进行中,数字低音保持稳定不变,用以模仿说话的连续进行。这种宣叙调听上去象音高不停变化中的自由朗诵。 卡奇尼是职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这种多重身份对他从事歌剧事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卡奇尼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是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方法。 1597年,佩里和卡奇尼根据诗人林奴契尼取材于希腊神话的脚本而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尼》诞生了。并在贵族宫内首次演出中获得了成功,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这证明了他们的试验颇为成功。虽然这部歌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在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它却为确立歌剧的形式,以及对后来的歌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西方歌剧发展的认识。 在选修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前,笔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还仅限于平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对歌剧这一门精彩艺术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课堂上听了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曲目后,笔者对歌剧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欣赏完了这五部歌剧,也了解了歌剧发展的相关历史。总体来说,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西方歌剧在法、德、英等国得到发展;19世纪,西方歌剧艺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20世纪,西方歌剧艺术开始调整方向,而这五部歌剧恰好都是它们所在时代的代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奥菲欧》与西方歌剧的萌芽 16世纪末,西方歌剧在欧洲诞生。西方的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出演的《达芙妮》,此作品爱人文主义的影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是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后来人们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礼而写的《尤丽狄茜》作为欧洲最早的歌剧。歌剧的诞生年亦被认定是1600年。 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是意大利尤其的蒙特威尔第,他一生创作颇丰,为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歌剧《奥菲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整的体现了巴洛克的创新、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该剧以古希腊悲剧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大量的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和各种器乐形式,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效果,并采用当时不多见的管弦乐编制以及独创性的配器法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走向成熟的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戏剧性对比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性,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费加罗的婚礼》与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 进入18世纪后,传统意大利歌剧(正歌剧)由于程序化创作等原因,使歌剧出现了危机,在这时,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开始兴起,歌剧开始改革。其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就纯朴、自然。他的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总结了歌剧二百年的发展,综合了各种歌剧的优势,使歌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对喜歌剧的贡献,在他之前意大利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笑和杂耍式的剧种,它最早诞生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他的喜歌剧不在是单纯的逗趣,音乐不只是追求热闹和轻快。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他废弃了原来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