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教学目标

● 1.了解女性小说的特征。

● 2.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 3.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女性的声音

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在这场被喻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中,相继出现的女作家如繁星璀璨——

第一代女性作家群体有:

诠释“爱的哲学”的冰心,“海滨故人”卢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了虱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看上面两段话,你从文字里读到了什么?

女性的声音

第二代女性作家群体有:

丁玲,萧红,张爱玲……

第三代女性作家群体有:

王安忆,铁凝,池莉……

“女人的天空是低的,负担是重的,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我总觉得像是要掉下来一样——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生平尽受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

一、女性的声音

女性的声音

女性小说的共同特点:

●最主要的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

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例:萧红以敏感的灵魂和细腻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与死,同时她更深刻地意识

到,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这种心理成为她们共

有的集体无意识,自觉地来规范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就是被异化的典型。

二、关于萧红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玲玲、田

娣。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

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

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

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一曲生命的悲歌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中。

《呼兰河传》

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

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

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香港的司马长风在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成在现代文学

中是”出类拔萃的杰作”,认为萧红将呼兰河的小城及人物,"写得那么鲜活可爱,显出了非凡的才能",还说"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美国学者葛浩文则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是萧红写个人“回忆式”文体的巅峰之作.他还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

木。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受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的文字就从这里开始。

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①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

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天真,烂漫,率直

被热水烫了三次——跳大神——赶鬼烧“替身”——被认为是“妖怪”

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②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呢?

她的“想玩”和“哭叫”到“死”,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表现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

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写意味着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在这个过程中,他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婆婆:

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周围的人: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

“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节选的故事到这里结束。原书“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还有一个凄美的结尾,节录如下:

婆婆为什么这样虐待她,而且还理直气壮呢?

周围的人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怎样评判他们的人性?

如果你碰上这样的生存环境,你打算怎么办?

有落后的民风民俗的影响;

精神贫穷,人性淡失。

对生命的毫不怜惜;生命意识的淡薄;

阅读思考

究竟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阴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哭的声音。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深度思考

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他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他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他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作品主题

一个小媳妇的生命在这里是如此得微不足道,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仅仅因为她不符合大家习惯的看法和要求,最终被折磨致死。而这些参与者和看客们却都是一些女性,作者在此严厉地抨击和鞭挞了小城人的麻木、愚昧、残忍,她们虽然是善良的,但又是落后和残忍的,形成了集体的无意识主义,作为一个“看客”群体,冷漠地杀害着别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但同时她们又是受害者,旧的传统意识同样束缚和戕害了她们。

《呼兰河传》深层意蕴

悲悯情怀与国民性批判

小说呈现的是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因循反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态,用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虽然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极容易满足”。他们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生活着,不预约希望,也看不到光明,这种巨大的历史惰性,为呼兰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笼上了浓重的悲凉气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