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氨气喷泉实验是继氯化氢喷泉实验后,课本中重复叙述和演示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讨论、计算,不但要了解易溶于水的气体,因为压强变化形成美丽的喷泉的定性理解,更要掌握气体与溶液,或者气体与气体只要压强变化都能形成这个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应用之。

二、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实例计算探讨→得出结论→创新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定性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

(2)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本质条件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索勇气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联想怎样用实验来证实氨气的溶解度很大?图示:演示高一课本氨喷泉实验

[提出问题]

1、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2、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常见还有哪些组合较易做成喷泉实验?

[计算探讨]

如上图假定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顶端到烧杯液面高度H为35cm,胶头滴管B能挤出0.5mL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导管尖嘴喷水?

解析:要使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外△P必须克服玻璃导管中水柱的重力作用。由物理知识知1atm :10.34m=△P:0.35m,△P= 0.034atm,即瓶内压强为0.966atm。由道尔顿分压定律,P分/P 总=V分/V总 0.034atm/1atm = V分/250mL

V分 = 8.50mL。即此压强差△P相当于由8.50mL气体所产生的压强。所以在0.5mL水中溶解8.50mL气体就能成功。即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得出结论]

1、不但仅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成喷泉实验。

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减小瓶内压力。

3、[拓展]为了减小瓶内压力,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还可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或物理方法来实现。

思考:氨喷泉实验中,若开始时不用胶头滴管中的水引发,还可采用哪些途径来实现?[由PV=nRT知,①若n.v一定,T↓→P↓,可在烧瓶外包冰块②若n.v一定,V↑→P↓可在胶头滴管处接一空针筒,往外拉,扩大气体体积]

4、[归纳]常见较易形成喷泉实验组合

气体A 溶液B 溶液C 喷泉

HCl H

2

O 石蕊红色

HCl H

2O AgNO

3

白色

NH

3H

2

O 酚酞红色

NH

3H

2

O Fecl

3

红褐色

Cl

2

NaOH KI-淀粉蓝色

H 2S NaOH CuCl

2

CO

2

NaOH 澄清石灰水白色

[创新应用]以上讨论的喷泉实验,都是因为容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那么反过来能否形成类似喷泉实验呢?

平时,我们看到充满氢气的气球放在家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看到逐渐瘪起来,往往误认为口扎得不紧,其实是因为氢气和空气的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已知

V(a)/v(b)= Mr(b)/Mr(a)。请同学们思考能否设计类似喷泉实验呢?

[归纳、投影]

[作业布置](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