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车前草——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断肠草——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相思子——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甘草——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砂仁——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徐长卿——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浮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能猜得出吗?它就是“浮萍”。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

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眼——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罗汉果——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

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麻黄——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枸杞——早先,宁厦中宁有一家姓苟的农民,家里共3口人,老两口和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

红果.

一天,妈妈和女儿红果到田里做活,老爹患肺痨在家养病.突然,天边闪出几道耀眼的蓝光,接着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天摇地动,一场灾难降临了,中宁发生了大地震,爹爹被压死了,母女俩悲痛欲绝,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睛也渐渐模糊了.这可急坏了红果.红果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要尽快想办法把妈妈的病治好.

一天,她把妈妈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满着妈妈,悄悄地背上干粮,到南山找药去了.她爬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询问了不少樵夫和牧羊人,寻找可以治眼病的草药,她的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腿也走酸了,便躺在一块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已是翌日早晨.这时就见面前站着一和白胡子老爷爷,和和气气的问她:"小姑娘,你小小的年纪怎么敢上山?"

红果带着哀伤的口吻向老爷爷说明了来意,白胡子老爷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感叹地说:"真是个孝子!"白胡子爷爷告诉红果说:"前面山坡上有一种红色茨,你摘些回去给你妈熬汤喝,她身体会强壮的,眼睛也会亮的."说完老爷爷不见了.红果按照老爷爷的吩咐,取回了药,天天给妈妈熬汤喝.说也怪,妈妈喝了以后,身体渐渐强壮了,眼睛也明亮了.红果姑娘对乡亲们高兴的说:"明目子,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

从此,人们就把这种枸杞叫明目子

苍术——传说,从前茅山观音庵有个会看病的老尼姑,她懂得不少中草药.但,老尼姑自己并

不采药,她把这活儿派给一个小尼姑.小尼姑每天都照着老尼姑说的样子漫山遍野的去采药,至于什么药草治什么病,小尼姑一窍不通.老尼姑很贪财,谁给的钱多,她就给谁下的药好;钱少的,她就用些不济事的野草去蒙骗人家.小尼姑看着不公平,可是因为她自己并不认识药,只是干着急.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求药,这人一个钱也没有.老尼姑问也不问,硬把那人赶走了.

小尼姑十分气愤,她偷偷地从屋里抓了一把开白花的药草,追到庵外,唤住那个人说:"大哥,你先拿回去吃吃看."

可是,等那人一走,小尼姑的心又不安了.

"那人到底有什么病,给的药草能治她的病吗?前万别吃坏了人呀?"

谁知过了些日子,那个穷人来到观音庵,竟找到老尼姑千恩万谢地说:"多亏你们那位少菩萨,她把我爹害了多年的足膝软瘫病给治好了."

老尼姑十分奇怪,庵里没有治那种病的药啊!就审问小尼姑:"你偷了我的什么药?快说!"

小尼姑也弄不情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留心一查,这才明白,原来那开白花的叫苍术,不是老尼姑叫她采的,大概是自己采药时没小心裹进了药篮子,有被老尼姑当成没用的野草扔到一边.从此,小尼姑知道苍术可以治病.

过了些日子,小尼姑受不了老尼姑的气,逃出尼姑庵回家还俗了.从此,她就靠挖苍术为生,治好了许多足膝软瘫的病人.后来小尼姑又发现,苍术还能治呕吐,腹泻等好几种病呢!

中药小故事

[ 麻黄 ]┃━━【小故事】 有个挖药地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地时候,卖药地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地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地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地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地?”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地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地?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

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地什么药?” “无叶草地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地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地根是黄色地,才又改叫“麻黄”. [ 紫苏 ]┃━━【小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吃空地蟹壳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 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他看到那伙少年象疯了似地比赛吃蟹,便好心地劝说道: “螃蟹性寒,不可多吃.年轻人,你们比赛吃螃蟹可没有好处.” 少年们很不高兴:“我们吃地是自己花钱买地东西,谁听你地管教!” 华佗说:“吃多了准会闹肚子,那时侯可有生命危险啊!” “去去去,别在这儿吓唬人!我们就是吃死了,又关你屁事!” 这些醉醺醺地少年根本不听劝告,继续大吃大喝.有地还嚷道: “螃蟹是美味,谁听说过能吃死人?咱们放开肚子吃咱们

中药传说

“墓头回”救活产妇 在绍兴,流传着许多与这些名医有关的民间故事。中药“墓头回”的名字就与一个名医的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绍兴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时人称之为“赛华佗”。有一次在出诊途中,他经过一个坟场,只见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去安葬,棺材里不时漏出滴滴鲜血。他叫抬棺人停下,并打听死者是患什么病死的。抬棺人认出他就是当地的名医,便告诉他说:“死者是个产妇,因分娩流血过多,已经没有气息。”他仔细观察了棺材后告诉抬棺的亲属,病人未死,仍可救活,马上开棺,并迅速连根拔起墓旁的几株小草,嘱咐赶快煎汤灌服,不一会,死者有了气息,抬回家继续治疗而获愈。因为这几株小草发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挽救了垂危的产妇的性命,人们就称这种草为“墓头回”。 墓头回是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或异叶败酱Patinia heterophylla Bge.的全草。其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功能祛瘀止血,利湿消肿,主治妇女崩中,赤白带下,跌打损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墓头回制剂对艾氏癌细胞在试管内有抑制和伤害作用。给患有艾氏实体癌小鼠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有一定疗效。 防风草治风寒 在古老的绍兴民间还流传着,疏风散寒用防风的传说。据说大禹治水,当“地平天成” 之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各贵州省诸侯,纷纷赶到会稽山下一片欢腾,史称“执玉帛者万国。”可是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骄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子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满肚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防风,又名防风草、排风草、土藿香、山芹菜、落马衣、秽草,为繖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温。疏散风寒,胜湿止痛。 鱼腥草解热消痈 传说,当年越王句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句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句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以报忘国之仇。句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句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句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像韭菜一样,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句践命名为“鱼腥草”。

看故事学中药--清热药之清热解毒药1

看故事学中药--清热药之清热解毒药1 1. 金银花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开个小药铺,日子倒也过得去。老俩口有个独生女儿,心灵手巧、眉清目秀。姑娘爱戴金色和银色的花朵,人们便顺口儿叫她"金银花姑娘"。 金银花姑娘长到十六岁的时候,能做一手好针线,还学会了诊病配药。有一年闹瘟疫,得病的人上呕下泻,吃药也没用,不到一天,就会死去。于是大家都心神不定,十分担忧。金银花姑娘见了,日吃不香,夜睡不着,对他爹说:"救灾治病是我们的本分,还是想办法救百姓吧。"她爹听了,便写了很多红纸招贴:"我家专治瘟疫,贫困者送诊给药。"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招贴。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扬开了。三乡五里外的人都来诊病讨药,店堂挤得满满的。金银花姑娘不分白天黑夜地给人们诊病配药;不到半月,所有得病的人都好了。从此,金银花姑娘的名字,也传得远近都知道了。 不久,有个大户知道了金银花姑娘,便托人给傻瓜儿子说亲。金银花姑娘不愿意,她想嫁个情投意合有本事的小伙子。可是,穷人家哪能拧得过大户家,金银花姑娘还是被迫嫁到

他家去了。 金银花姑娘出嫁后,终日啼哭,饭不吃,茶不喝,身体一天天地瘦了。这事被一个坏蛋知道了,心里就打开了坏主意,想勾引金银花姑娘。坏蛋找着姑娘的丈夫傻小子,说:"你媳妇得了一种疾病,我家里有一祖传秘方,只要她一看,连药都不吃就会好的!"傻小子拿着秘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交给金银花姑娘。姑娘一看,越加哭得厉害。原来药方上画了一大堆牛屎,牛屎上插了一把金银花,旁边又写着: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可惜金银花;落到傻瓜家。金银花姑娘越哭越伤心,从天黑一直哭到天亮,第二天就悄悄地回了娘家。坏蛋仗着自己父亲是县官,有钱有势,横行霸道。他知道金银花姑娘回家,便派人在半路等着。持姑娘到时,强拉硬扯地把姑娘拉上轿去,叫人抬起直往家里奔。金银花姑娘啼啼哭哭,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到坏蛋家,只见坏蛋弯着腰,嘻皮笑脸地来拉她。金银花姑娘气极了,"啪啪"两个嘴巴,又"呸"地吐了一口,然后一头撞在石柱上死了。消息传遍了全村,人们为了报答金银花姑娘给大家治病的恩情,将姑娘埋在风景最好的地方。不久,在她的坟上长出许多金黄色和银白色的花朵,鲜艳秀丽,清香扑鼻,人们都说是金银花姑娘变的。大家锄草,浇水,并给它取了个名儿叫做"金银花"。 第二年,村子里很多人害了眼病,男的不能下地,女的不能推磨。有一夜,人们梦见了金银花姑娘,她对大家说:大

中药故事--紫苏

中药紫苏的故事 紫苏在中国是常用中药,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国少数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种子出的油也称苏子油,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 下面我们从一个传说故事里面来体会紫苏的药用价值吧。 九九重阳节。华佗带着徒弟到镇上一个酒铺里饮酒。只见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他们狂嚼大吃,蟹壳堆成一座小塔。华佗想,这伙少年无知,螃蟹性寒,吃多了会生病。他便上前好言相劝。那伙少年吃得正来劲,哪听得进华佗的良言!一个少年还讽刺说:“老头儿,你是不是眼馋了,我掰一块给你尝尝。”华佗生气地叹了两声对掌柜的说:“不能再卖给他们了,吃多了会出人命的。” 酒店老板正想从那伙少年身上多赚些钱,那里听得华佗的话?把脸一沉,说:“就是出了事也不关你的事,你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 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来吃自己的酒。过了一个时辰,那伙少年突然都喊肚子疼,有的疼得额上冒汗珠,喊爹喊妈地直叫;有的捧着肚子在地上翻滚。 酒店老板吓坏了,忙问:“怎么啦,得了什么病?”“是不是这螃蟹有毒?劳您去请个大夫来给我们看看吧。” 这时,华佗在旁边说:“我就是大夫,我知道你们得的什么病。”少年们都很惊异:原来这老头是个大夫!想到刚才自己的失礼,不好开口求救。但除了这条道无路可走,只好央求:“大夫,刚才是我们的不是,冒犯了先生,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发发善心,救救我们吧。你要多少钱都好说。” 华佗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别的也行。” “我要你们答应一件事!” “别说一件,一千件,一万件都行。你快说是什么事吧?” “今后一定要尊重老人,听从老人的劝告,再不准胡闹!” “一定,一定。你快救命!”

中药小故事

1 [麻黄]丨一一【小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2 [紫苏]丨一一【小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吃空的蟹壳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 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他看到那伙少年象疯了似

讲故事学中药

1.山楂的故事2.六神曲的故事附药:建神曲3.麦芽的故事4.稻芽的故事 附药:谷芽5.莱菔子的故事6.鸡内金的故事7.使君子的故事8.苦楝皮的故事9.槟榔的故事10.南瓜子的故事11.鹤草芽的故事12.雷丸的故事13.鹤虱的故事14.榧子的故事15.芜荑的故事16.小蓟的故事17.大蓟的故事18.地榆的故事19.槐花的故事附药:槐角20.侧柏叶的故事21.白茅根的故事22.苎麻根的故事23.羊蹄的故事附药:土大黄24.三七的故事25.茜草的故事26.蒲黄的故事27.花蕊石的故事28.白及的故事29.仙鹤草的故事30.紫珠叶的故事附药:大叶紫珠31.棕榈炭的故事32.血余炭的故事33.藕节的故事34.艾叶的故事35.炮姜的故事36.灶心土的故事37.川芎的故事38.延胡索的故事39.郁金的故事

41.乳香的故事42.没药的故事43.五灵脂的故事44.降香的故事45.丹参的故事46.红花的故事 附药:西红花47.桃仁的故事48.益母草的故事附药:茺蔚子49.泽兰的故事50.牛膝的故事 附药:川牛膝51.鸡血藤的故事52.王不留行的故事53.月季花的故事54.凌霄花的故事55.土鳖虫的故事56.马钱子的故事57.自然铜的故事58.苏木的故事59.骨碎补的故事60.血竭的故事61.儿茶的故事62.刘寄奴的故事附药:北刘寄奴63.莪术的故事64.三棱的故事65.水蛭的故事66.虻虫的故事67.斑蝥的故事68.穿山甲的故事69.半夏的故事 附药:半夏曲70.天南星的故事附药:胆南星71.白附子的故事附药:关白附72.芥子的故事73.皂荚的故事 附药:皂角刺74.旋覆花的故事附药:金沸草

中药故事-丹参

中药故事-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渔村。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在阿明小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出海打鱼时葬身鱼腹,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由于生下孩子后得了产后瘀血症,长期腹痛不已,在家靠种菜和纺织把孩子拉扯大。阿明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平时有空跟村中一位老和尚读书识字,学习医药,是个有名的孝子。 一年夏天,海明的母亲旧病复发,经常带下崩漏,脸黄肌瘦,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是一筹莫展。最后几天几夜高烧不退。老和尚经望闻问切,自谓无能为力。阿明举债请遍方圆十里医家郎中,可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渐渐地母亲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正当绝望之际,老和尚再度前来:“据说有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能治好你母亲的病,但本岛风吹浪打,咸水浸袭,草药不能生长,必须到大陆山地才能找到。”孩子听了大喜:“那草药是什么样子的?”老和尚把一幅早已画好的图样交给他。阿明见图中的草药高约一尺有余,茎四棱形,叶对生,顶上开着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其根细长,圆柱形,外皮土红色。于是他收起图样准备去采。老和尚又说:“现在风急浪大,对岸暗礁林立,水流湍急,船只根本就靠不了岸。”正当阿明焦急之际,母亲又发出痛苦的哀叫。海明心如刀割,于是咬咬牙,打点好行装,带就出海了。因为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采药。 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岸,他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即对照老和尚给的图样,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挖到了一大捆,然后返航回家。船行至半途,一伙海盗拦住海明的去路,要他交出钱财,否则留下小命来。阿明仅交出老和尚给的那一点银两,双手紧抱着草药不放。海盗见没油水可捞,恼羞成怒,把阿明捆绑起来,要把他掳去做苦工。阿明趁海盗不备挣开绳索逃脱,怀里始终抱着那一捆救命草药。 当阿明回到家中时,母亲已奄奄一息。他急忙用那草药的根给母亲煎汤喝。一剂喝下之后,母亲气息有所转好。第二天,母亲的脸色稍转红润。第三天,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一连服用七天后,母亲终于有力气下床走动了。阿明对这种草药产生了兴趣,他研究发现此药不但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经闭腹痛、带下崩漏和产后瘀血等,而且还可以治疗失眠、心烦、心悸、胸痛和关节疼痛等病症。于是他多次重返原地采挖,为岛上不少乡亲治好了顽疾。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便传遍小岛和中原大地,各地医家郎中纷纷采用此药治疗上述诸病。 后人为缅念海明不畏艰险、采药救母、普度患病乡亲的事迹,把那种药草称为“丹心”,意指它体现了阿明对母亲、对乡亲的一片丹心或赤子之心之意,并以此教育子女。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无意中把“丹心”读写成“丹参”,一直延用至今。

中药故事

朱棣与绞股蓝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自幼好学,能辞善赋。明朝初期,庶草荒芜,民不聊生。朱棣考核可救饥馑的野生植物414种,证实其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分草、木、谷、果、菜五部,逐一绘图说明,取名《救荒本草》,以备荒年充饥之用。是书刊于1404年,在食疗与营养学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南方人参”的绞股蓝,首次被收录在此书中。 绞股蓝,味苦酸,性寒,生于山间阴湿处,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有生长,以农历七八月采收为宜,药用全草或根状茎。别名有七叶胆、小苦药、遍地生根等。功效可归纳为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铁、钾等多种微量元素。临床实验证明,绞股蓝不但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镇静催眠、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同时在预防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哮喘、传染性肝炎、偏头痛等疾病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民间有句俚语“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说明绞股蓝与人参功效相仿。常将其加红糖水煎服,具有一定抗疲劳、促睡眠、提高记忆力的作用。作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中草药谚语集锦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 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的知识。中草药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 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现摘几则 如下。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中草药趣味故事

石斛 相传古代有位叫霍斗的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各诸侯互相争战,霍斗也被征去从军。霍斗英勇杀敌征服别国,后来成了大将军。 霍斗胜利归来,发现母亲因长年的期盼,患病瘫痪在床,而且眼睛已经看不见了。霍斗四处张榜谁治疗好自己母亲,将以重金赏赐。 后来来了许多人也没治疗好霍斗母亲的病。有天,霍斗走在山里,见一对老夫妻在耕地,女的拖犁,男的在后扶犁。霍斗大怒,上去大声呵斥男人为何如此对待女人。老夫妻双双跪下,说年年战事,自己家的牛被拉去战场了。没了牛,只能靠人力,女人扶不稳犁头,所以男人在后扶。霍斗听后,叫女人在靠边站,自己拖起犁头帮助耕地。老夫妻很是感动。霍斗见这对老夫妻,看上去近古稀之年,却有这般好力气,且眼不花耳不聋,便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老夫妻得知霍斗将军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带着将军来到一片悬崖边,男人用绳索捆在身上荡到半山腰,采了些黄草,叫将军拿回家熬水给她母亲喝,他们还会定期给将军家送去。 霍斗母亲服药后居然在半年后能站起来,眼睛也看得见了。霍斗很是高兴。于是就用重金感谢那老夫妻。老夫妻拒绝了。霍斗疑惑便去问他们,老夫妻说:“时近耕种季节,家里缺粮食种子,如将军 定要感谢,只需一斛粮种就可以。“将军买了耕牛,送了十斛粮食种子。” 由于这黄草功效神奇被人叫为“救命草”“神仙草”,后被列为贡品。达官贵人需要就得以十斛粮食换得一把。随着岁月流转,这草

就被人们叫为“石斛”。石斛为兰科植物,有生津养胃,清热养阴之功,常常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关于铁皮石斛的传说 神话传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的小朋友都是在神话传说的伴随下成长的。神话传说往往 为一件事物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充分调动人们的好奇心。我们所熟知的春节就是最初由神话传说衍 生而来的,那么,神话传说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生活中又有多少事物是有神话传 说的呢?其实,现在逐渐走进平常人家生活中的铁皮石斛就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 古时候的君王一般都迷恋于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所以,他们周围通常都闻着一些炼丹的道士。 有一个皇上周围的一个小道士就向皇上报告,说他有一天做了一个梦。皇上自然就好奇梦里神仙有 什么指示了,小道士说他在梦里来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着广阔无边的大海,海边有一座高山,上 面飘着很多的羽毛。小道士在那里站了一段时间,随着羽毛的越积越多,一位白衣仙子出现了。一 开始,这个小道士十分兴奋,白衣仙子也还算和善。感慨自己和小道士的缘分,白衣仙子赠与了小 道士一颗淡紫的植物后就离开了。正当小道士拿着手中的植物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庞然大 物无线了,小道士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蛟龙。蛟龙张开血盆巨口,冲着小道士大喊,“你这等小 人物,也配拿着你手中的宝物吗,那可是可以用来解毒、令人起死回生的仙草,凡夫俗子怎么配拥 有,快放下”,说着蛟龙拿走了小道士手中的植物。小道士也被蛟龙吓得从梦中惊醒。 其实小道士梦中所出现的植物就是铁皮石斛。了解到铁皮石斛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 【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 /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

42个中药药名小故事.doc

42个中药药名小故事 作者任之堂主人1 [ 麻黄]┃━━【小故事】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

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2 [ 紫苏]┃━━【小故事】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吃空的蟹壳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 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他看到那伙少年象疯了似地比赛吃蟹,便好心地劝说道:“螃蟹性寒,不可多吃。年轻人,你们比赛吃螃蟹可没有好处。”少年们很不高兴:“我们吃的是自己花钱买的东西,谁听你的管教!”华佗说:“吃多了准会闹肚子,那时侯可有生命危险啊!”“去去去,别在这儿吓唬人!我们就是吃死了,又关你屁事!”这些醉醺醺的少年根本不听劝告,继续大吃大喝。有的还嚷道:“螃蟹是美味,谁听说过能吃死人?咱们放开肚子吃咱们的,馋死那个老头子!”华佗看他

草药治病的传说故事(一)

乾隆皇帝 断肠草 治水工人 车前草 草药治病的传说故事(一) 草药作为治病的极佳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推崇。在人类生活的长期繁衍实践中,草药的神奇作用更是被一代代民间医生所记载、传颂,并以书籍、药方、药典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关于草药治病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更是盛传已久。 车前草——拯救万千工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河流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舜帝便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治好后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病倒的人不计其数,舜帝派很多医师都治不好。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些马匹没有生病,饮食很好,这些马经常吃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吃的是马车前面这种草,所以就命名为“车前草”。 断肠草——乾隆皇帝的救命神草 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

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中药小故事

1 [ 麻黄 ]┃━━【小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1)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江阴市实验小学“人参、大黄、黄芩、黄芪、茯苓、白术、川芎”,这是国标版第八册《练习4》“处处留心”中的七个药材名称。除“人参”外,其他六种,孩子们大都没见过,自然,也读不准它们的名称。课上,孩子们借助拼音,好一会儿才把它们一个个认清了,读准了。事实上,如果不看注音,“川芎”一词我也读不准。汉语是浩瀚的海,即使是3500个常用字,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掌握的呢? 七个中药名难倒了一班师生,家长朋友们“学识”如何呢?我琢磨着,要不,让孩子们开展一次测试,就用这七个名称,考考自己的父母?从一定意义上说,多给孩子创造一点机会,让孩子多一些角色体验,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于是,放学前,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想当小考官不?” “考谁?”孩子们颇感兴趣。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想考谁就考谁。”我说,“测试内容就是今天学的七个药材名称,看他们认识不认识。” 这个好玩!孩子们兴致勃勃—— “我妈老说我学习不认真,水平不高,今天让我见识见识她的水平,哈!” “我让我爸爸读,他的平翘舌音从来分不清!” “我来个高难度的,给中药名注拼音!虽然我妈一向自诩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她出校门那么多年了,估计也早还给老师了吧!”

………… 看来,再乖的孩子,让他们出馊主意“刁难”父母,都是“智慧”无穷的。 点了这“星星之火”,余下的我就不管了。试卷自己出,考生自己选,形式自己定,有自由才有智慧,就让这火“燎原”去吧。 第二天,设计得五花八门的试卷首先赢得了大家快乐的笑声。一张张精心设计的试卷,一个小小的图案,一句轻轻的提醒,一点小小的要求,是不是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孩子们眼里的试卷,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温馨、快乐、有趣的吧。来看看这两张试卷吧,多逗!

看故事学中药大蒜的传说

看故事学中药大蒜的传说 一、大蒜的传说1 从前,有个医生,空闲的时候,就把治病用药的道理讲给小药童听。他的邻居,是个农夫,很想学医,就去找他,说:“先生,你收我当徒弟吧!”当时行医的,一般都是家传,轻易不传外人。所以,医生没有答应。但是,农夫并没有打消学医的念头。他听说,医生经常在晚上教小药童医术,就在一天晚上,悄悄来到医生的窗外,竖着耳朵偷听。其实,这天晚上,医生和小药童讲的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原来,有个病人欠了医生一笔药钱,小药童刚刚把帐结算完。他问医生:“那人欠的钱还不能归还,要不要加利钱呀?”医生说:“算了,止下利吧。能还药钱就行啦……”可是,农夫没听见前言,也没去细听后语,听听到“算了,止下利”这么半句。他以为,这是医生正向小药童传授“蒜能止下痢”的秘方呢。心想,总算学会了一招,回去试试再说吧。第二天,农夫就对人们说:“我能治痢疾。”但人们不相信,谁也不让他给治。农夫有个亲戚,住在二十里地外。碰巧,那亲戚得了痢疾。农夫就跑去,用大蒜当药,让那人吃了好几天,那人真给他治好。 从此,农夫就住在亲戚家,专门给人治痢疾。他治

一个,好一个,名声越来越大。消息传到医生耳朵里,他就去找那位农夫,问道:“你这本事是跟谁学的?”“跟您呀。”“不对,我什么时候教过你?”“有一天晚上……”农夫把那天的情况说了一遍。医生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当时说的是算帐的事啊!”农夫也愣住了:“那怎么大蒜还真能治痢疾呢?”医生说:“该着你是学医的材料,我就收你当徒弟吧!”就这样,歪打正着,发现了大蒜具有止痢的药性。 从此,大蒜也成了味中药。 历史传说2 古代华伦见一人病噎,食不得下,令取饼店家榨大蒜二升饮之,立吐蛔若干,病人将蛔虫悬于车上,到华伦家,见壁上有蛔虫悬挂数十余条,乃知其奇。又据《南史?褚澄传》载,“澄善医术,建元中,为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见谓曰:“汝有重疾。”答曰:“旧有冷疾,至今五年,众医不差。”澄为诊脉,谓曰:“汝病非冷非热,当是食白渝鸡子过多也。”令取蒜一升煮食之,始一服,乃吐得一物涎裹之,切开看是鸡雏,羽。翅、爪、距具备,能行走。可谓奇矣。 世界传闻3 相传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饮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于增加力气,预防疾病。有段时间民工们因大蒜供应中断而罢工,直到法老用重金买回才复工。

当归的故事

当归的故事 当归是一味中药。关于当归的传说,一直流传说两个典故。即“当归不归,娇妻改嫁”和“当归不归,重振社稷”。中药“当归”的两个传说,可以说,“当归”不仅仅是补血的良药,更有着浓浓的情思,无不让后人感动。 当归不归,娇妻改嫁 有一个谜语的谜面是“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猜四味中药,可能有的朋友知道谜底,不错,它们就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而其中“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句,谜底就是当归,意思是丈夫出门已三年,应当赶快归来,足见妻子对尚在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相传,有个新婚青年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三年仍不见回来。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女病,后来只好改嫁。谁知后来她的丈夫又回来了。她对丈夫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丈夫也懊悔自己没有按时回来,遂把采集的草药根拿去给媳妇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妇女病。“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剧教训着实让人叹息不已。 当归不归,重振社稷 三国时期,司马昭派遣大将钟会、邓艾进攻蜀国,蜀主刘禅荒淫昏庸,开门投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苦守剑阁的姜维只得假降钟会,待后视机利用钟、邓及司马昭三者之间的矛盾,策反钟会,重振蜀汉。 后来,姜维的母亲听说儿子不思以身殉国,反而率兵投敌时,气得大骂“逆子无德”,并写了一封斥责姜维不忠不孝不义的信,偷偷叫人送给姜维。当姜维看到母谕后,心中忐忑不安,如实话实说,又恐泄露天机,坏了大事,枉费一番苦心,如不对老母说,又不忍老母为此而伤心。姜维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绝妙方法。于是,他拣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送信人带回去给老母。真是知儿莫若母,姜母一看,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儿子的用意,原来是孩子胸怀远志,打算重振社稷,失去的江山应当重归蜀汉。为了能使姜维毫无牵挂,一心救国,自己竞撞墙而死了。我们已经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他依然让我感动着。

中药小故事

中药小故事 车前草——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断肠草——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六十四味中药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白芨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传说故事-白芍 《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散,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遭横祸,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不仅亭榭轩昂,而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罚。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惴惴。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大。宋单父也被召人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白天有帝王嫔妃达官贵人游玩,老翁必须回避,只在三更之后才能耘植养护。宋单父日夜辛劳,有明月星辰冷露寒霜作证。可是偏这一年阴阳不和,暖气不动,到了开花季节偏不见蓓蕾萌发,圣上就要加罪了。芍药仙子们心地是极善良的,况且又夜夜得到宋单父的灌溉之恩,是一定要报答的,阳气不动而要呈芳艳必须要打破常规,于是众花仙议定,大家合力在一天内各开放一株一茎。于是,在次日清晨芍药忽然开放,每一枝头开放两朵,姿态各异,在朝露煦风中皆呈深红色,宫内喧然,明皇、贵妃、文武官员,皆来观赏。正在赞叹不已时,天已正午,芍药突然变得深碧色,如同碧玉般,众人大奇,观者愈多。待到暮色降临,一片片芍药花瓣皆呈深黄色。明月升起了,月光之下,花儿又变成粉白色。随着色泽的变化,香气也各异。时而幽香,时而浓郁,众人如醉如痴。众芍药仙子在一日之内呈芳,自然把沉香亭畔装点得胜过瑶池。众嫔妃在芍药仙子映衬下黯然失色,自然不爽。圣上见此情此景便又嗔怪起来,说定是花妖作怪,有意将芍药刈除并降罪宋单父。 众芍药仙子深感不平,不生蓓蕾有罪,各色呈芳更有罪,真是人间帝王的淫威胜过天上玉帝。为救宋单父,芍药仙子也顾不得理论功过是非了。 这一夜唐明皇与杨贵妃,醉卧华清宫。芍药仙子便连夜赴骊山开放。次日清晨明皇与贵妃宿酒初醒,更是惊异不止,便携手并肩同赏芍药。唐明皇本是风流天子,杨贵妃正是专宠得意之时。明皇便亲折一枝芍药送到贵妃面前,贵妃含笑嗅其香,观其艳。唐明皇见爱妃如此怡悦,便说:“不只是萱草能使人忘忧,芍药的花香色艳更能醒酒。” 自从唐明皇一句话以后,用芍药花香来醒酒的风气便风靡一时,朝野上下,凡有宴饮必定将

讲故事学中药

1.山楂得故事 2.六神曲得故事附药:建神曲 3.麦芽得故事 4.稻芽得故事 附药:谷芽 5.莱菔子得故事 6.鸡内金得故事 7.使君子得故事 8.苦楝皮得故事 9.槟榔得故事 10.南瓜子得故事 11.鹤草芽得故事 12.雷丸得故事 13.鹤虱得故事 14.榧子得故事 15.芜荑得故事 16.小蓟得故事 17.大蓟得故事 18.地榆得故事 19.槐花得故事附药:槐角 20.侧柏叶得故事 21.白茅根得故事 22.苎麻根得故事 23.羊蹄得故事附药:土大黄 24.三七得故事 25.茜草得故事 26.蒲黄得故事 27.花蕊石得故事 28.白及得故事 29.仙鹤草得故事 30.紫珠叶得故事附药:大叶紫珠 31.棕榈炭得故事 32.血余炭得故事 33.藕节得故事 34.艾叶得故事 35.炮姜得故事 36.灶心土得故事 37.川芎得故事 38.延胡索得故事 39.郁金得故事

41.乳香得故事 42.没药得故事 43.五灵脂得故事 44.降香得故事 45.丹参得故事 46.红花得故事 附药:西红花 47.桃仁得故事 48.益母草得故事附药:茺蔚子 49.泽兰得故事 50.牛膝得故事 附药:川牛膝 51.鸡血藤得故事 52.王不留行得故事 53.月季花得故事 54.凌霄花得故事 55.土鳖虫得故事 56.马钱子得故事 57.自然铜得故事 58.苏木得故事 59.骨碎补得故事 60.血竭得故事 61.儿茶得故事 62.刘寄奴得故事附药:北刘寄奴 63.莪术得故事 64.三棱得故事 65.水蛭得故事 66.虻虫得故事 67.斑蝥得故事 68.穿山甲得故事 69.半夏得故事 附药:半夏曲 70.天南星得故事附药:胆南星 71.白附子得故事附药:关白附 72.芥子得故事 73.皂荚得故事 附药:皂角刺 74.旋覆花得故事附药:金沸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