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

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的。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

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也是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外部世界的辩证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辩证法则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前者的反映,即辩证的思维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认识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理论思维的规律是人们对客观辩证规律的自觉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领域的理论,它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而认识既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进行的,即通过概念的矛盾运动进行的。逻辑的主要内容就是概念的矛盾运动。因此,逻辑学同时又是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它们在内容上一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辩

证发展即客观辩证法;自觉地实现三者一致,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人类在认识过程和逻辑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从原则出发构造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各门科学优秀成果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它把唯物主义的路线贯彻到社会历史的领域,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发展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特别强调哲学在人类从私有制、剥削制度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斗争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它是彻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原理:(共7个) 1.【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怎样做到: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辩证地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④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注意包括的两个子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它集中的表现在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l、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

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 A.有用即真理 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用辨证法观点来了解我们的人和事: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要结合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做到周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2020最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全书)

辩证唯物主义 陈志强编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与环境有关的材料) 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为什么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 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证明这一点。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意识的内涵: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事物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5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法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8、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②新陈代谢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④昼夜循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59、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劳动和社会交往 61、一些动物可能会“望梅止渴”,但不会“谈虎色变”,而人却会“谈虎色变”。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意识 B、动物没有反射性活动 C、人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有意识 62、下列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它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③它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具体方法④需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55、B 56、B 57、B 58、B 59、D 60、D 61、C 62、A

辩证唯物主义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的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本讲开始进行哲学的复习 复习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复习的考点是: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知识归纳和讲解: 下面是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图表。本课的知识是以物质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界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科学的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哲学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三)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制约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因素: (1)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 (2)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 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表现: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意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内容:包含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青少年应具备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把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腐朽文化和各种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留言。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 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名词解释,李秀林第五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7、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18、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哲学原理 1、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P34: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观点P36: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客观的和规律性。 2、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P39:(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P4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P44: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经过了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五对范畴P38 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但在事物发展的无线链条中,因果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要求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具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依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