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

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

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
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16270038.html,

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

作者:程亮杜明峰张芸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06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在关注重

心上,这些讨论经历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移,而在提问方式上则从“教育理论怎

样联系实际(实践)”转向“教育理论如何走向实践”、从“如何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转向“教育实践者如何建构理论”。在梳理有关上述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认为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凸显“专业视野”,走向“实践分析”,关注“中国语境”。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026-06

自从教育学试图成为一种知识体系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张力就开始呈现出来,能否厘清以及如何处理两者的相互关系,不仅关涉到教育理论本身的正当性,而且影响到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在西方,从赫尔巴特(Herbart,J.F.)到詹姆斯(James,W.)、杜威(Dewey,J.),再到迪尔登(Dearden,R.F.)、卡尔(Carr,W.)和凯米斯(Kemmis,S.),都对这组关系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 [1 ]。在我国,教育学在遭遇“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波折之后,重新步入理论建设的正常轨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讨论也由此开启,形成了“指导说”、“启迪说”、“滋养说”、“本然统一说”等纷繁复杂的观点。透过这些观点的聚讼,可以发现,它们在深层上折射的实际上是关注重心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提问方式的转换,即从“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实践)”到“教育理论如何才能转化为实践”,从“如何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者如何建构理论”的

变化。因此,本文尝试以这种重心的转移和问题的转换为主线,来勾勒解答这些问题的路径,整合各种分歧的观点,探寻未来研究的空间或路向。

一、以“教育理论”为重心:从“联系实际(实践)”转向“走向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学在政治逻辑的推动下,先从西方全面转向了苏俄,而后又割断了苏俄的联系,开始走“中国化”的道路。但是,在“教育大革命”的背景下,教育学又陷入了“政策汇编”、“工作手册”的误区,在“文革”中更是呈现出“语录化”的特征 [2 ]。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教育学不仅与20世纪上半期的教育学术积累中断了联系,而且与国际教育学的进展基本处在“隔绝”之中。在拨乱反正之后,我国教育学亟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强教育理论的建设和教育知识的生产。1979年,全国教育理论研究刊物《教育研究》创刊,其宗

旨即是引领教育理论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取中外古今的学术营养”,“推进教育理论研究” [3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中,教育学界一方面对教育领域的基本范畴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涉及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能源的转换与利用

第二章能源的转换与利用 第一节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1 概述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方式,因此一切物质都有能量。 2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与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系统的内能=系统吸收的热量+对系统做功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任何处于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都有一个状态参数U(内能)。系统从一个平衡态变化到另一个平衡态时,内能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和系统对外做功之和。 4 能量贬值原理 自然界进行的能量转换过程是有方向性的。 不需要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反之为非自发过程。自发过程都有一定的方向。 能量不仅有量的多少,还有质的高低。热力学第一定律只说明了能量在量上要守恒,并没有说明能量在“质”方面的高低。 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气体总是从高压向低压膨胀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热量传递有方向性 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为了将热量从冷态输送到热态,您需要一个装置,例如热泵或冰箱,持续做功。 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普朗克说法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转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贬值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深刻地指明了能量转换过程的方向、条件及限度。 6 能量转换的效率 根据能量贬值原理,不是每一种能量都可以连续地、完全地转换为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能量。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按其转换能力可分为三大类: (1)无限转换能(全部转换能),如电能、机械能、水能、风能、燃料储存的化学能等;(2)有限转换能(部分转换能),如热能、流动体系的总能; (3)非转换能(废能)。 在能量利用中热效率和经济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由于存在着耗散作用、不可逆过程以及可用能损失,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热力循环、热力设备和能量利用装置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7 火电站的能量转换效率是多少? Overall efficiency: 88% ×46% ×98% = 40% 第二节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1 概述 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最主要方式。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但不能把所有的可燃物都称作燃料(如米和沙糖之类的食品)。 所谓燃料,就是能在空气中容易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热能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是能在经济上值得利用其发热量的物质的总称。 燃料通常按形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天然的固体燃料有煤炭和木材;人工的固体燃料有焦炭、型煤、木炭等。其中煤炭应用最为普遍,是我国最基本的能源。 天然的液体燃料有石油(原油);人工的液体燃料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天然的气体燃料有天然气,人工的气体燃料则有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水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

大学生就业课: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大学生就业课: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角色的转换,比如;婴儿-——-幼儿园小朋友—学生—--—职业人;儿子(女儿)———-父(母).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一次转折,那么,怎样实现我们的靓丽转身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一)角色转换的准备过程:即:毕业前夕的“半职业化”角色转换,即完成毕业实习期的角色转换.一方面,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积累工作经验。 如何做到? 首先,努力向单位同事学习,争取尽快工作上手; 其次,力争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为今后就业做 好准备。 第四,将实际工作中提炼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为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二)角色转换的内容 主要表现为: 1、从“要”至U “给”的转变,从“索取"至U “贡献”的转变。 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

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2 、“不再可以随便犯错”理念的树立 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 会有补考的机会; 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三)、大学生与职业人的根本区别

热电材料作为环境友好的能源转化材料

热电材料作为环境友好的能源转化材料,已显示出了引人瞩目的应用前景,但是热电器件 走向实际应用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转换效率。从热力学的基本定理来说,热电优值没有上限。即使是应用固体理论模型和较为实际的数据计算得到的优值上限为ZT=4,仍远远大于目前 己获得的最大ZT值。通过寻求新类型或新结构的热电材料,优化制备工艺等,将有可能使 材料优值得到明显提高。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未来热电材料的研究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2.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研究 1低维热电材料的研究 降低材料维度,使用二维量子阱,一维量子线超晶格可以有效提高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增加载流子有效质量,提高Seebeek系数,同时材料中大量晶界对声子的散射使热导率大幅降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材料ZT值大幅提高。 即在三维块体材料中引入或原位生成纳米结构,或者将低维材料体系聚合成微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热导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量子限制效应大幅提高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密度,提咼Seebeck系数。 电子跃迁示意图 导电聚合物的热电优值(ZT)优化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关于形态,化学和电子结构对三个主要的热电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因为热电特性都彼此相关,以及导电聚合物众所周知的形态复杂性及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这一问题变得困难起来。就在过去几十年的导体和半导体聚合物研究的基础上,为聚合物基有机热电材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理解在导电聚合物各种塞贝克效应的来源以获得高的能量因子。此外,材料的热电性能表征也应得到发展。今天,从废物和太阳热能中大面积地进行热电能量收集看起来不起眼,但正在投入一些重要的努力,使起成为可能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矿物能源来源枯竭和污染环境的挑战,太阳能的热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利用经济、清洁环保等优点,温差发电技术是利用塞贝克效应效应,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具有无运动部件,体积小,质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是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将温差发电技术和太阳能集热技术结合起来,能够直接将太阳热能转化为电能,大大简化了发电系统的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热电材料作为一种环保型能力转换材料备受人们的关注、重视,热电材料巨大的军用、民用市场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绿色节能和环保高技术产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最初,热电材料主要在太空探索等一些特殊领域被应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就研究和开发了铅-碲系中温热电偶臂以及硅-锗系高温热电偶臂,并将其用作太空飞行器,微波无人中继站和地震仪等的特殊电源。1962年,美国首次将热电发电机应用于卫星上,开创了研制长效远距离,无人维护的热电发电站的新纪元。此后,美

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面语体。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 “语”即口语,“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写文章”(写作)即书面语。“声不能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那么,什么是文字呢? 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 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2、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 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菜。而不是说别的。 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 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 那种认为思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 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 口语,也叫做“口头语”,是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一般来说,它比书面语灵活简短,理解时,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不如书面语严谨。 书面语也叫做“笔语”、“文字语”,是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文字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它比口语精确严谨,利于规范。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而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同样的,二者在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不同。口语通常是短句,条理性不强,多用表达感情,发表意见,拟声词拟态词多用,有专用语汇。书面语要求有很强的条理性,和清晰的脉络,而且常常会出现比较长的句子,多用描写,说明,阐述性文字,有专用语汇,有时口语可用于书面,如书信,引用等。 那么口语和书面语的之间还有什么差异呢? 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那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现实中最使用的口语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讲演词属于口语,与书面语比较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可以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例如:“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死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们吓倒吗?”这是面对面的打击敌人,揭露敌人,蔑视和嘲讽敌人。 (2) 可以充分发挥语调抑扬顿挫作用。例如:"……家长的脸就变了。什么'顶嘴''要造反'啦,什么'还了得啦'等等",这里引用家长的话,学着家长的口吻抑扬顿挫地进行辩论,收到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效果。 (3) 利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效果。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课前预习 读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和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课堂导学 教学目标 ☆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器材:黑色的塑料袋,温度计,小电机,太阳能电池,碎纸屑,乒乓球等 新课导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能的转化 1、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能源的储存方式与技术

能源的储存方式与技术

能源的储存方式与技术 邓树洪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化0903 1505091021 摘要:作为清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太阳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备受瞩目。太阳能热储存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无论从技术层面和投资成本来看,太阳能热储存技术都是太阳能利用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几种太阳能的储存方式。 关键词:太阳能储存方式与技术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要发展,必须建筑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基础上。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阶段:18世纪以前,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到19世纪下半叶,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由此开始了“石油时代"。石油、煤炭等这些当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在当今世界,矿物燃料提供世界91%的一次商品能源,其中煤炭占28%,石油超过40%。在亚澳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中,矿物燃料占93.5%,其中煤炭占48.3%,石油占3 7.3%,然而,地球上矿物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 作为清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已经成为21世纪解决化石能源造成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太阳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备受瞩目。地面上接受到的太阳能,受气候、昼夜、季节的影响,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太阳能贮存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更为必要。太阳能不能直接贮存,必须转换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贮存。大容量、长时间、经济地贮存太阳能,在技术上比较困难。 1 储存方式与技术 1.1太阳氢系统储存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特别时太阳能、风能都具有时间不稳定和空间不稳定的特点,而氢作为重要的能源载体,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家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源系统抱有很大的期望。 我国在氢能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还没有研究过可再生能源-氢能系统。为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与壳牌氢能公司合作开展“太阳氢-燃料电池”项目,确定

仿生纳米通道能量转换材料体系及器件

项目名称:仿生纳米通道能量转换材料体系及器件首席科学家:危岩清华大学 起止年限:2010.9至2015.9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仿生纳米通道能量转换体系的研究,探索生命体系高效利用能源的奥秘,建立仿生产能器件的整体设计思路,构建仿生能源结构的微观表征平台和技术手段。研制出几个基于仿生新原理、新概念的先进能源转换原型器件,使我国在仿生能源领域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籍此发表至少200篇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文章不少于100篇。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包括2-3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若干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形成几个在相关领域中有国际影响的研究群体。形成几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能源材料和仿生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基地。为可再生能源材料和技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与新型器件,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 五年预期目标 1. 研究具有能量转换、传递与储存功能的生物体的结构及原理。设计和制备仿生功能分子与纳米结构单元,重点研究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新型分子与纳米结构的组成、尺寸、形貌和性能。 2. 开展仿生功能分子与功能纳米结构单元的组装研究;设计、构筑结构及在能量转换、传递和储存等功能上具有协同效应的多尺度、多维度结构的界面、通道(包括仿生选择性透过薄膜)及电极材料体系。 3. 模拟自然界设计、构筑出新原理、新概念的仿生能量转换体系及器件;重点研究基于生物体离子通道的光-化学能和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包括新型的质子光电转换器,能差纳流电池,酶通道反应器,纳米多级多尺度结构催化材料体系)和基于非对称膜的新型高效电池系统(如锂-铜电池)。 4. 全面开展仿生纳米通道能量转换材料体系中的能量转化与输运规律的实验、理论和器件研究;发展仿生纳米结构能量转换体系及器件的测试与表征新方法、新技术和搭建相关测试平台;选择典型的能量转换界面材料、通道(包括仿生选

上转换发光材料

上转换发光材料 上转换发光的概念: 上转换发光是在长波长光激发下,可持续发射波长比激发波长短的光。本质上是一种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发光,即辐射的能量大于所吸收的能量。斯托克斯定律认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发,发出低能量的光,换句话说,就是波长短的频率高的激发出波长长的频率低的光。比如紫外线激发发出可见光,或者蓝光激发出黄色光,或者可见光激发出红外线。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其实有些材料可以实现与上述定律正好相反的发光效果,于是我们称其为反斯托克斯发光,又称上转换发光。 上转换发光技术的发展: 早在1959年就出现了上转换发光的报道,Bloembergc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用960nm的红外光激发多晶ZnS,观察到了525nm绿色发光。1966年Auzcl在研究钨酸镱钠玻璃时,意外发现,当基质材料中掺入Yb离子时,Er3+、Ho3+和Tm3+离子在红外光激发时,可见发光几乎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此正式提出了“上转换发光”的观点。整个60-70年代,以Auzal 为代表,系统地对掺杂稀土离子的上转换特性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掺杂稀土离子形成亚稳激发态是产生上转换功能的前提。迄今为止,上转换材料主要是掺杂稀土元素的固体化合物,利用稀土元素的亚稳态能级特性,可以吸收多个低能量的长波辐射,从而可使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变成可见光。 80年代后期,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效应,覆盖红绿蓝所有可见光波长范围都获得了连续室温运转和较高效率、较高输出功率的上转换激光输出。1994年Stanford大学和IBM公司合作研究了上转换应用的新生长点——双频上转换立体三维显示,并被评为1996年物理学最新成就之一。2000年Chen 等对比研究了Er/Yb:FOG氟氧玻璃和Er/Yb:FOV钒盐陶瓷的上转换特性,发现后者的上转换强度是前者的l0倍,前者发光存在特征饱和现象,提出了上转换发光机制为扩散.转移的新观点。近几年,人们对上转换材料的组成与其上转换特性的对应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优质的上转换材料。 上转换发光的机理:

常用口语与书面语读音及使用比较

常用口语与书面语读音及使用比较口语(常单用)书面语(多用于复音词、文言成语) 剥 bāo—剥皮儿bō—剥削 薄 báo—纸很薄bó—薄弱淡薄单薄尖嘴薄舌 差 chà—差不多差不离差点儿chā—差别偏差阴差阳错一念之差澄 dèng—把水澄清了 c héng—澄清 逮 dǎi—逮老鼠逮坏蛋dài—逮捕 给 gěi—给东西给钱jǐ—给予供给自给自足 貉 háo—貉子貉绒hé—丘之貉 虹 jiàn—虹出来了hóng—彩虹虹吸 嚼 jiáo—味同嚼蜡咬文嚼字jué—咀嚼过屠门而大嚼 壳 ké—贝壳儿花生壳脑壳qiào—地壳甲壳躯壳壳面 勒 lēi—把马勒住lè—勒索勒令悬崖勒马 馏 liù—馏馒头liú—蒸馏干馏 露 lòu—露马脚露相露一手lù—暴露露骨抛头露面藏头露尾 绿 lǜ—绿叶绿油油lù—绿林鸭绿江 落 lào—落枕落色luò—涨落落魄着落落花生 là—丢三落四落在后边 蔓

wàn—瓜蔓压蔓màn—蔓延不蔓不支 泌 mì—分泌bì—泌阳(地名) 疟 yào—发疟子nüè—疟疾 片 piān(部分)—唱片儿影片儿piàn—唱片影片 荨 xún—荨麻疹qián—荨麻 翘 qiào—翘尾巴qiáo—翘首翘楚连翘 色 shǎi—色子掉色了sè—色彩色调颜色眼色 塞 sāi(名物义)—活塞瓶塞 (动作义)—把洞塞住sè(动作义)—塞音阻塞 厦 shà—大厦xià—厦门安得广厦千万间 杉 shā—杉木杉篙shān—紫杉水杉红杉 葚 rèn—桑葚儿shèēn—桑葚 螫 zhē—被蜜蜂螫了… shì—螫针 熟 shóu—饭熟了熟人儿shú—熟悉熟练熟能生巧 苔 tāi—舌苔tái—苔藓 削 xiāo—削铅笔削球切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 血 xiě—流血了鸡血地上有血xuè—血液贫血心血呕心沥血钥 yào—钥匙yuè—锁钥

写作中的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第二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现代汉语作业贾宝珠 20124199 北方民族大学2012级汉语言1班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一、语体风格差异 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而“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 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不仅如此,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也为相关词语的构词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经常说,“父子”、“母子”、“父女”、“母女”,而不说“爹子”、“娘子”、“爹女”、“娘女”,或者“爸子”、“妈子”、“爸女”、“妈女”,更不会用“椿萱”来代替其中的一个语素。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与汉语的构词习惯有关,一方面是与“父母”一词的语体风格有关。“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用于书面或相对正式的场合。 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没有明显的语体风格差异,可以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相对明显的风格差异,如,“老家——祖籍、籍贯”;“寻思——思考”;“搞定、摆平、搞掂——解决”;“自个儿——独自”;“机灵——聪明、聪颖、聪慧”;“好像——仿佛”;“哆嗦——颤抖、颤栗”;“吃惊——惊诧、惊异”;“折磨——摧残、蹂躏”;“好处——实惠”;“老外——外宾”;“看病——就诊”;“同学——同窗”;“小孩——孩童、儿童”;“冷不丁——突然”;“钱、钞票——款、货币”等等。前者多适用于口语,后者多适用于书面语。前者和后者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雅俗之分和文野之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比如,口语中经常说,“你老家哪里?”正式一点的“你祖籍哪里?”,但很少说“你籍贯哪里?”我们经常填写的履历表中,看到的往往是“籍贯”,而不是“老家”或“祖籍”即可说明问题。 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中的“寒窗”就不能换成“苦学”,那样一来,就显得不伦不类的。 二、性别角色差异 “一头肥猪”、“一匹壮马”,其中的“肥”和“壮”只适用于动物,不适于人类。说某人很“肥”、很“壮”,那你是在骂人,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说某人很“高”,但不能说某人很“长”,“高”适用人,“长”适用于动物;“一块肥肉”不能说成“一块胖肉”但在个别固定词组、即书面语中“肥”和“胖”可以互相转换,如,“丰乳肥臀”、“环

语体转换(口语书面语)

语体转换,怎么转换? 2018年的三套全国卷中,语用题中都有关于语言得体的主观题,其中1卷的5分全都涉及“口语/书面语”的转换。2卷3卷也不同程度涉及到这个考点,然而,市场上的资料都对如何转换语焉不详。对此,笔者想做一番粗浅的探究。 首先,我们把语体转换的试题汇总,研究一下。 (1 月 15 “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市场常见解析】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所以做本题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2 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您的支持。 ⑤“等着”改为“期待” 【市场常见解析】⑤“等着”过于口语化,在启事初稿的片段中应该使用双音节词“期待”。 (3 周年,……。 ①“教书”改为“从教”;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市场常见解析】“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其次,语体如何具体转换。(口语转为书面语) 有时候,语体转换比较明显。比如,口语“想多了”,改为“过虑”;“请再考虑一下”改为“请三思”,口语“一块五毛”,书面语“一元五角”。 但是有时转换起来要更难一些。具体转换方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如下四点: (1)“子”“儿”“头”词缀 管子、房子、桌子、袋子、套子、头儿、官儿、花儿、眼儿、玩儿、老头、上头、日头、年头、念头、 转换示例:管子→管道;房子→房屋;桌子→课桌(办公桌);袋子→胶袋;头儿→领导;年头→年份(岁月、光阴)…… (2)动补结构表示动作完成或效果 堵住、换掉、躲开、赶上、拿下、遇上 转换示例:堵住→堵塞;换掉→更换;躲开→躲避;赶上→正逢(正值)…… (3)动词词头“打” 打算、打听、打探、打坐、打量、打断

热电转换材料

热电转换材料 摘要:随着工业的进步,很多废热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很大的能量浪费,而热电材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自然界温差和工业废热热电发电。他能利用自然界的非污染能源,具有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热电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热电材料;热导率;电导率;影响因素 引言 热电材料主要是利用温差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热电材料主要通常无量纲热电优值来表征。无量纲热电优值越大热电材料性能越好。而影响无量纲优值的因素有:see-beck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固体中的导热主要是由晶格振动的格波和自由电子的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显微结构,化学组成,复相陶瓷,气孔等。影响无机材料电导率的因素主要有杂质及缺陷。在中国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热电,但热电的由于余热浪费很严重。还有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余热等都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在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代,解决余热浪费问题就显得比较迫切了。而提高热电材料的热电转换率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热电材料在电厂及工厂废热发电以及在处理汽车尾气上,航空航天领域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正文 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生活中有许多耗费能源所生成、却又被废弃的热能,例如汽车尾气、工厂锅炉排放的气体等。经计算,汽车的能源利用率不到30%,其余的能量除了用来冷却和摩擦生热外,有高达40%的能量作为尾气直接排掉,不仅浪费了大量能量,而且污染环境、造成温室效应。如果能将这些热能善加利用,即可成为再次使用的能源。 热电材料就是这样的一类材料,热电材料是有温差引起载流子运动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环保行动能材料。热电材料因具有耐高温、耐氧化、无污染等特性,使其在特殊领域具有其他

第二十章 能源、材料与社会

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 第一节_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__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转化图 图20-1-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转化__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转移__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类型之一能量的转化及守恒 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与伟大同行 图20-1-2 这是一个著名物理学家发现一个伟大定律的实验装置!仔细观察后回答:

(1)装置中的两个配重的重量不等,释放后大配重下降,小配重上升;通过反复对调左右两个配重,会使动叶轮不停地转动,从而导致热量计中水的温度__升高__(填变化情况),原因是__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__。实现的能量转化是__机械能转化为内能__。 (2)实验中科学家某次测得了的数据如下: 小配重重量G小=100 N, 大配重重量G大=520 N, 每升降一次配重各自移动的距离h=1 m, 热量计中水的质量m=500 g, 升降次数与水温变化的关系: 通过分析数据,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上述现象中能量是守恒的!请你帮他补出计算、判断过程(只需分析一次实验): 【答案】 (2)升降一次配重做功 W=G·h=420 N×1 m=420 J, 水增加的内能 Q=cm(t-t )=×103 J/(kg·℃)× kg× ℃=420 J, W=Q,即配重做的功转化为了水的内能。 (3)本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来源于__克服摩擦做功消耗一部分能量__。 1.我国用自制的“长征2F”捆绑式火箭将“神舟九号”宇宙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关于火箭发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将燃料的化学能经过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B.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内能

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角色的转换,比如;婴儿----幼儿园小朋友—学生----职业人;儿子(女儿)----父(母)。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一次转折,那么,怎样实现我们的靓丽转身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一)角色转换的准备过程:即:毕业前夕的“半职业化”角色转换,即完成毕业实习期的角色转换。一方面,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积累工作经验。 如何做到? 首先,努力向单位同事学习,争取尽快工作上手; 其次,力争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第四,将实际工作中提炼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为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二)角色转换的内容 主要表现为: 1、从“要”到“给”的转变,从“索取”到“贡献”的转变。

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2、“不再可以随便犯错”理念的树立 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会有补考的机会;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能源的储存方式与技术

能源的储存方式与技术 邓树洪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化0903 1505091021 摘要:作为清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太阳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备受瞩目。太阳能热储存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无论从技术层面和投资成本来看,太阳能热储存技术都是太阳能利用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几种太阳能的储存方式。关键词:太阳能储存方式与技术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要发展,必须建筑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基础上。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阶段:18世纪以前,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到19世纪下半叶,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由此开始了“石油时代"。石油、煤炭等这些当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在当今世界,矿物燃料提供世界91%的一次商品能源,其中煤炭占28%,石油超过40%。在亚澳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中,矿物燃料占93.5%,其中煤炭占48.3%,石油占3 7.3%,然而,地球上矿物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 作为清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已经成为21世纪解决化石能源造成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太阳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备受瞩目。地面上接受到的太阳能,受气候、昼夜、季节的影响,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太阳能贮存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更为必要。太阳能不能直接贮存,必须转换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贮存。大容量、长时间、经济地贮存太阳能,在技术上比较困难。 1 储存方式与技术 1.1太阳氢系统储存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特别时太阳能、风能都具有时间不稳定和空间不稳定的特点,而氢作为重要的能源载体,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家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源系统抱有很大的期望。 我国在氢能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还没有研究过可再生能源-氢能系统。为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与壳牌氢能公司合作开展“太阳氢-燃料电池”项目,确定试验

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尽快度过职场适应期 每位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都要经历“职场适应期”。有的学生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很快进行角色转换,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比较学生气。这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职业人士。 学生和职业人士的身份有很大区别: 第一,目的不同。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是学到知识,考个好成绩;而职业人士的目的是完成公司交给的某项工作。 第二,两者所需要的技能不一样。学生所需的技能是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作为职业人士要想把公司交给的岗位工作做好,需要更多的技能。 第三,工作方法不同。学生工作方法是个人的独立行为,每位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负责;而作为职业人士,更强调的是团队合作。 其实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应学会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士。为此,上海职业介绍松江分中心的朱美忠老师建议,要缩短适应期,融入职场。首先,心理上要做好准备。学生刚进入职场大多是从基层做起,要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快节奏的基层生活。学生一般缺少社会经验,可能不习惯一些制度、做法,这时,千万不要用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其次,做事要积极主动有耐性。在一个行业准备好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就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努力找到职业契合点

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每一次失误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很多应届毕业生反映,自己也做了入职前的准备,可是为什么进入企业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觉得所学与所从事的岗位之间找不到契合点?朱美忠老师表示,学生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化理想化,在跨出校门之前,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岗位,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岗位实践使新人们发现似乎所学与所用不是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解让他们在初入职场时就走了弯路,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即了解“我该做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第一,必须要积极主动。第二,要树立目标。第三,重要事情先做。一个职业人士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先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从自身做起。因为从你进入企业的第一天,你周围的同事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关注你,首先要自律,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像上班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种事要避免,这些事会使别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最初印象。 其实,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另外,要尊重企业的老员工,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多请教,多沟通。这些行为会让同事们更快地接纳你,你也能更快地融入企业。比如与领导相处,首先一定是要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其次,根据领导风格不同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最后,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把握尺度。

能量转换

内能to光能:物体高温下发光 内能to机械能:热机的做功冲程中气体体积膨胀的过程(改过程在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之后) 内能to电能:我只知道间接转化(火力发电),直接转化应该可以实现不过不可能100%转 内能to化学能:Ba(OH)2+NH4Cl的反应(吸热) 光能to内能:太阳晒 光能to机械能:太阳帆(光照产生压强) 光能to电能:太阳能电池板 光能to化学能:AgBr见光分解 机械能to内能:滑块在粗糙桌面上由运动到静止 机械能to光能:生活中的例子很好,一个手摇发电机接导线连上小灯泡,就是机械能转化成光能。 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生活中也有例如微波炉,光波炉。还有太阳能热水器等。用强光照射物体使之膨胀做功就是光能。 机械能to电能:发电机 机械能to化学能:你用手抛出一个皮球,对皮球做功的时候,皮球获得动能,同时贮存在你体内的化学能减少,你抛球时做的功越多,皮球获得的动能就越多,你体内的化学能减少的也就越多.实际上,皮球获得的动能是由体内减少的那部分化学能转化来的,而且你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皮球的机械能. 电能to内能:电热毯 电能to光能:电灯泡 电能to机械能:电动机 电能to化学能:电流的化学效应:电解NaCl溶液 化学能to光能内能:木炭燃烧 化学能to机械能:热机做功冲程 化学能to电能:原电池 有什么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的例子? 人的生理活动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汽油燃烧使汽缸运动是化学能--热能--机械能 内能 热力学系统的热运动能量。广义地说,内能是由系统内部状况决定的能量。热力学系统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储存在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即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电离能、核能等等的总和。由于在系统经历的热力学过程中,物质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的结构一般都不发生变化,即分子的内禀能量(原子间相互作用能、原子内的能量、核能)保持不变,可作为常量扣除。因此,系统的内能通常是指全部分子的动能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之和,前者包括分子平动、转动、振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内原子振动的势能),后者是所有可能的分子对之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内能是态函数。真实气体的内能是温度和体积的函数。理想气体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其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 通过作功、传热,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内能改变,其间的关系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