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9课时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浏览《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阅读材料

教学目标:浏览《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阅读材料,讨论和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教学重点:讨论和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教学难点:讨论和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从古自今,信息传递方式有了怎样的发展,这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的改变对生活的影响。

二、阅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1、生自读单元导语,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小组讨论:

①本组教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②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3、班上交流。

三、阅读活动建议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活动建议,快速地浏览阅读材料。

2、小组内讨论:

①活动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②在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3、班上交流。

四、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及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五、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六、课外实践,搜集、查找、调查或其他活动收集并整理资料。

板书设计: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

教学目标: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贵州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板书设计: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1)默读课文,思考: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网上呼救—→打电话县政府—→打电话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板书设计: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自己》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网吧危害的讨论和认识,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2、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整合教育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3、渗透《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法》。

教学重点:认识网吧的危害,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教学难点: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一位朋友的演讲吧。

二、阅读文章《把握自己》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演讲稿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三、讨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造福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四、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结,渗透《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一) 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二)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三)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四)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五) 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板书设计: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

教学重点:调查全家人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教学难点:调查全家人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

调查后的分析:通过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稍加留意,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就洗晒衣服。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目标: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难点: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两篇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点: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难点: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研究方法:1 发调查表,做统计。2 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3 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分工:研究报告执笔:时间:5月20日前完成调查,5月22日完成研究报告。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教学难点: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教学过程: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相同点: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平实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继续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难点: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板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和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考点一:字音 1.易混的多音字 huǎnɡ(晃眼)mú(模样)jiāng(将来)héng(横竖) 晃huànɡ(摇晃)模mó(模范)将jiàng(大将)横hèng(强横) 2.易读错的字 引荐.(jiàn)顶端.(duān)放肆.(sì)撕.开(sī)桅.杆(wéi)瞄.准(miáo)龇.(zī)牙咧.(liě)嘴 考点二:词语听写 脚力引荐赢得一艘航行放肆帽子桅杆撕开逗笑吓唬 钩住扭动咧嘴船舱海鸥瞄准自相矛盾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兴致勃勃不动声色风平浪静哭笑不得 龇牙咧嘴心惊胆战 考点三:词语积累 1.近义词 赏识——欣赏引荐——推荐满意——满足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心惊胆战——大惊失色 2.反义词 赏识——讨厌着急——镇定满意——失望兴致勃勃——百无聊赖 心惊胆战——泰然自若 3.词语搭配 (满意)地笑(好奇)地问(胸有成竹)地说(兴致勃勃)地猜测 4.文言文释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或.曰:有的人物莫能陷.也:刺破 其人弗.能应也:不不可同世而立.:存在誉.之曰:夸耀、吹嘘 考点四:句子赏析 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品析: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破折号起到转折的作用,把四十秒的时间拉长了,因为心情的着急,就会觉得时间很漫长。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品析:采用夸张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时间的长久。 考点五:背诵、默写 背诵:《自相矛盾》,日积月累。 考点六:课文理解 1.《自相矛盾》讲述一个楚国商人自夸他的矛和盾的威力很大,当别人问他用他自己的矛刺他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2.《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赢了齐威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用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

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7 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 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 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板书:健康可爱 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快速读2---16自然段讨论: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六、课堂小结 我们初步认识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下节课我们再从具体的事件中去更深入地认识闰土。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健康可爱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这几种图形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课时安排:9课时 课题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 力 目 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情 感 目 标 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 备 注 目标导学个体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小结---检查测评---巩固练习---小组督查。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15.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用力地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现在,请大家谈一谈你对夏天的印象或感受。(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夏天里的成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夏天里的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标出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重点指导写好“蕾”“缝”“藓”“谚”四个字,掌握“蔗”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学生自由讨论,指名说) 2.快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找出文中至少两处你认为比较关键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特点。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内容 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教师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生长 (一)(课件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结合这个句子,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夏天哪些事物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组内交流。 (二)全班交流。 1.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哪些事物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第2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生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指名说,教师适时指导) 小结:生物在夏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学生自由发言)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文时,我们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 4.指名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生长的特点。(教师适时指导) (四)第3自然段交流提示。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

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 记不要求书写二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四需注意的问题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二、精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 2、看图,品位文字。 3、朗读课文第一段。 4、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3)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高、大、重、平整、紧密)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与结构精巧的。 1)投影句子。 2)指名读。 3)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结:这段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指名读有关句子。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这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出示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设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4、5自然段 3、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过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四、练写判断 1、运用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介绍校园里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导: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2、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仿写片段,“以校园的雪松“为题。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特点:外形宏伟:高、大、重 埃及的金字塔结构精巧:平整、紧密 建造:运石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实录-非常好

习作例文与习作 活动分析:本次习作与其他单元稍有不同,在写作之前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与《小站》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并以课后习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写作要围绕着中心意思进行。对习作例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从篇章入手,去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重点放在写法上,不做字词识记、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略读课文。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则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围绕一个汉字来写,既可以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写作对象虽然只是一个汉字,但中心非常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中掌握的安排材料的方法,先写出写作提纲,再围绕着确定的材料开始写作。所以,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 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性,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习作例文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3.写作时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重点难点: 1.结合习作例文,学习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方法。 2.将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习作例文与习作”结合起来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导语:在上课之前,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读书人对着蜘蛛网呆看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要求会写80个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 及间架结构,把字写得端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 住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效 果。 4、在阅读中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能抓住 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积极主动积累语言。 5、在习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 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同时,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 的能力。 6、在综合性学习中,把握材料的学习要求,开展好活动,会写临别赔言, 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 策划联欢活动。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训练。 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 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习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和习作的 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乐于习作。 教学时数:103课时 课时安排:1、第一组………………………………………….13课时 2、第二组………………………………………….10课时 3、第三组………………………………………….11课时 4、第四组………………………………………….11课时 5、第五且………………………………………….11课时 6、第六组…………………………………………..7课时 7、总复习………………………………………….4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学习必备精品知识点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2.本单元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夏天里的成长》写的是万物在夏天里都在长,文章最后点明了“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盼》写的是小姑娘蕾蕾得到了一件新雨衣,于是天天盼望下雨。有一次放学后下雨了,可妈妈有不让蕾蕾出去,她只能干着急。第二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是选取了绿蔓、竹林、高粱、稻秧、甘蔗等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水、瀑布、河、铁轨等没有生命的物质长的情况来写的,这些事例真实地体现了中心。《盼》一文,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作者选取了等下雨、找借口出去、想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 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 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 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 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 点拨,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 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 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 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同学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 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 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 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2:词语 解释】 威力:使人敬畏的气魄和力量。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 田。 活生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8.重点指导写好“藓”“蔗”“谚”“瀑”五个字,掌 握“蔗”字的笔顺。【出示课件3:“蔗”字田字格课 让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学习字词,既 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 能力,又可以为学习课 文扫除障碍。 通过读课文找出 文章的中心句,为下 一节课突破本课的难 点(文章是怎样围绕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新人教版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小站》 本组围绕“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这一主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这是本书教材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课例,课例以习作例文来学习作者确立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两篇课文,接触了确立中心后,围绕中心来选择事例表现中心的写法,这次习作例文又安排了两篇文章来强化该写法,学习时要在读文中感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抓住训练要点,提高习作能力。 自读理清文章条理,交流探讨写法,设计系列习作实践活动,把相关的习作教学内容融合进习作实践中。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什么是中心”,以及“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习作,乐于与人交流作品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习作纸。 1课时 一、学习第一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旁边的阅读注释找出文章的脉络,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 2.讨论,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爸爸擅长订计划,且执行计划一丝不苟。)文章选用的哪些事例最能表现这个中心?

(1)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种类多,品种全。) (2)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执行计划严格) (3)爸爸给“我”订计划。 3.从作者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围绕中心刻画人物,挑选典型事例写具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默读第二篇习作例文《小站》 1.注意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词“小”。 2.根据课文批注帮助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小站很小。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讲小站设备简陋,站上工作人员惊心布置。按方位顺序进行详细描写,虽然小,但是精致。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讲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春意。 3.找出文章的中心。哪些事例作为重点来表达中心的? 4.交流学习成果。 5.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小站虽小,但设计精致,给人温暖。)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 三、总结 这两篇习作例文都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然后把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写详细,写具体。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后预习本单元习作,准备搜集和选择材料来进行一次写作。 习作例文???? ?? ???? 爸爸的计划?????给家人订计划(多)执行计划(严格)给“我”订计划(具体)小站?????位置偏僻、设备简陋(小)设计精致、服务周到(温暖)围绕中心选材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再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达出来,结合课文批注讨论交流,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法和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适当点拨,教学效果比较好。

【精品】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掺和 ..(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 (旧时指农 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比,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梅花的资料。教师准备演示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赏析,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梅花吗?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梅花!

(学生们交流整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 同学们说得很对,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高贵的品质。请看! (教师课件展示梅花配诗图片,师生一起赏析。) 二、出示课题,讲解词牌。 赏析结束后,课件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简单讲解词牌名。 三、借助工具书,读懂“梅”之意。 1.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咏梅》,大家有没有信心? 2.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大意。 3.教师启发学生说出两首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 四、整体感知,找出“梅”之异。 1.同学们真了不起,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究竟毛泽东和陆游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笔下的梅花分别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抓住理解,如陆游词中的“寂寞”“独自愁”“香如故”,毛泽东词中的“俏”“笑”等。)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板书:孤独、悲观、孤

芳自赏,顽强、大度、默默无闻等词语。学生在说出这些特点时,教师应让他们联系具体词句来谈。) 第二课时 五、知人论世,了解“梅”之魂。 1.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非常不简单。古人说“诗言志”,如果我们能了解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两首词的,那么就更能明白词的真正寓意。 (大屏幕出示背景资料)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投降派打击,也得不到皇帝信任,他陷于孤立,感到悲凉、寂寞,所以作词。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可以说是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美帝鼓吹反华,苏联背信弃义。这时党内很多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毛主席写此词鼓励全党。 2.学生齐读后,教师点拨。作者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他们分别是要告诉读者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明白了陆游其实是在写自己的落寞、凄凉和坚贞不屈。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诵陆游绝命诗《示儿》。 对于毛泽东写此词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回答:①是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一、单元位置及主题分析: 本单元在本册的第一组,专题为“人生感悟”,选编的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及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这5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 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优雅、游丝、、幸而、考验、转化、锻炼、语重心长、勃勃生机”等18个词语。读读记记“哲理”、“英俊”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5.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 识。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文重点难点 《文言文两 则》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文 章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 能感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匆匆》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 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 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 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顶碗少年》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顶碗 少年是如何面对失败,坚持表演。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 启示 《手指》 理解五个手指有什么特点,感 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悟其中的道理。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EP新版

2014年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PEP新版)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教学目标掌握A、B部分“Let’s learn”, “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用句型“Are / I…?”和“are / is. Naren’t / isn’t.”进行问答练习。掌握双元音/au/在单词中的发音,进一步学习音标知识。能读懂“”部分的趣味故事。能听懂、会唱歌曲“In a nature park”。复习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培养学生对英语单词发音的语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培 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满足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 满足感。 教学重点掌握A、B部分“Let’s learn”, “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用句型“Are / I…?”和“are / is. Naren’t / isn’t.”进行问答练习。 教学难点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2. A、B部分“Let’s talk”中的内容。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A. Draw and ask 第二课时:A. Let’s try A. Let’s talk 第三课时:B. Let’s learn B. Write and say 第四课时:B. Let’s try B. Let’s talk 第五课时:A. Let’s spell B. Let’s wrap it up 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B. Let’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能听、说、读、写单词“forest”,“river”,“lake”,“mountain”和“hill”。 2. 能在创设的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Ia …?”,“”。能完成“Draw and ask”部分的绘画和问答任务。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听、说、读、写单词“forest”,“river”,“lake”,“mountain”和“hill”。 2. 能在创设的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Ia …?”,“”。 教学难点 单词“mountain”的发音较难,要带领学生反复操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