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学习资料

心理学学习资料

心理学学习资料
心理学学习资料

心理学学习资料

(9月份)

制作人:何雯欣

时间:2014.9.16

关于咨询的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和发展人格的一种活动。

会见心理咨询员时应该注意什么?

1.最好是先到心理咨询中心或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各个心理咨询员的专业经历,值班时间,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咨询员。2.会见心理咨询员前最好事先预约,以便于心理咨询员的工作。3.心理咨询员对你所说的都会保密,所以不要有所顾虑。

4. 要尽量主动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拐弯抹角或不肯说关键问题,不仅要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大道咨询目的。

5. 不要期望心理咨询员给你“决策”,心理咨询员的作用是启发,引导你,解决问题或最后拿主意的关键还是自己。

6.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能根治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往往有一个过程,你应该坚持多来几次。

7. 不要希望一次会谈能解决很多问题,最好一次只谈一个问题。

二、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不是劝慰别人或开导人,也不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具体地说,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患有各种情绪障碍。

2. 帮助你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环境。使你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避免因为错误而导致的种种失败。

3. 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学会幸福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幸福地去爱。

4.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去。

5. 帮你摆脱失业,失恋,离异所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办法。

6. 矫治一般人的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症。

7. 为你提供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度抉择

8. 帮助你度过人生中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顺利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心理咨询师的简单介绍

1 概述

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具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是健管家职业之一,主要解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人群会面对许多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问题,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咨询,给出相应的帮助。

2 职业定义

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科学+艺术”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好比一把梳子,需要梳理来访者的思绪和问题脉络,重新找到适合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也叫咨询心理师(Counseling Psychologist),此外还有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等等,通称为心理师。注册在香港的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为心理师做第三方认证,以评估心理师的职业资格的真实性、适用性与综合实操能力。

简言之,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3 职业分析

中国2002年由劳动保障部设立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2003年7月,上海的51名学员正式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成为首批国家职业标准认证出台后的印有国字号的咨询师。较之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中国的心理咨询发展其实尚处在起步阶段。

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已经取得国家认证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不到10%;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中,真正寻求帮助的人不到15%.

有专家曾经把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目前中国正牌的心理学工作者大约1万人,而美国有20万人;中国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心理工作者有80%在做研究工作,只有20%做应用工作;而美国20万人中90%做应用工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心理咨询师。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6,也就是说,平均人口中,中国每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美国就有130个。

生存压力加大是提升心理咨询师职业前景前提和基础。随着人们工作学习压力的加大,相应地会产生一些心理调整问题,求助心理咨询师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曾统计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专家表示,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干预国人妇孺皆知,心理咨询行业空前火爆!

4 工作内容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

1、心理危机干预

一个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和打击,如理想、目标和事业的丧失、亲人的意外死亡、人际关系的恶化等导致急剧的精神崩溃时采取的心理咨询。

2、生活问题咨询

包括恋爱、婚姻、家庭及性问题,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适应不良,学习困难,儿童行为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酒和药物依赖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身心疾病咨询:许多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可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从而解除心理压力,以防止躯体疾病加剧。

4、其他问题咨询

如家庭、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亦可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不但要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

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恋爱婚姻、家庭矛盾、亲子关系、升学考试、就业选择等问题尤为突出。同时涉及到人们的很多隐私,有一些会极具有故事性。为来访者保密,就成为心理医生的基该品德和首要素质。

在国外,每个咨询室外都会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咨询师的姓名,学历,擅长的问题。如有擅长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擅长解决夫妻关系问题的等等,求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咨询师。中国目前虽然还未作到这一步,但也是未来的趋势。

据1991年的统计表明,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中国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心理咨询者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有的专家称,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潜力很大,心理咨询产业远未形成规模。心理咨询业将在未来10年有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不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社会期待着出现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心理按摩师,使心理咨询步入正轨,也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

5、不得从事心理治疗

根据2012年10月26日颁布的精神卫生法第76条规定,从2013年5月1日起,心理咨询师将不能再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如果心理咨询师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应当建议其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就诊。虽然这使得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工作范围减小,但能够使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更为规

案例分析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

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工程心理学 试题

北京自考《工程心理学》02-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2007年★ 1、人操作机器后,机器状态发生变化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作用于人,人又根据反馈信息对机器的状态作出进一步控制或调整,这种人机系统是()A 开环人机系统 B 并联人机系统C 串联人机系统 D 闭环人机系统 2、在警告信号灯的设计中,我们通常采用下列哪种光源?()A 闪光B 稳定光C 荧光D 自然光 3、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分为()A 2类 B 3类C 4类D 5类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中心环节是()A 机器 B 设备 C 人 D 环境 5、以电能、化学能等作为动力的人机系统是()A 手控式人机系统 B 机控式人机系统C 自动化人机系统 D 并联式人机系统 6、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是()A 感觉储存B 知觉 C 记忆与决策 D 执行与反馈 7、工程心理学中,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是()A 模拟实验 B 实验研究C 准实验研究D 相关研究 8、接受肌肉收缩长短刺激的运动觉感受器是()A 腱梭B 肌梭C 关节小体 D 神经末梢 9、在警戒模式中,目标信号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这种模式是()A 检查模式 B 连续模式C 随意模式 D 自由反应模式 10、收音机音量控制旋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响度增加,这种现象反映出了显示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哪种关系?()A 空间兼容性 B 概念兼容性 C 运动兼容性D 控制/显示比例 ★2006年★ 1、在下列人机系统中,人的活动与作用主要是体力的,整个系统的效率直接取决于人对机具施力的方式和施力大小的人机系统是()A.手控式人机系统B.机控式人机系统C.自动化人机系统D.并联式人机系统 2、飞行员驾驶飞机,这种人机系统是()A.开环人机系统B.闭环人机系统C.串联人机系统D.并联人机系统 3、在工程心理学中,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进行研究的方法,我们称之为()A.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相关研究D.模拟研究 4、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称为()A.视角B.视野C.视力D.视距 5、在追踪显示时,靶子和受控元素中有一个是固定的,另一个做相对移动,一般固定靶子作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差异代表误差,这种显示方式是()A.尾随显示B.补偿显示C.滞后显示D.误差显示 6、当有若干刺激,但只需对其中的一种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为()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潜伏反应时 7、在决策时列举一些可能的结果,概率和每项行动的效用。决策者输入期望概率和效价,通过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期望效价,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决策,这种决策辅助系统量是()A.专家系统B.决策树C.决策表D.认知支持 8、作连续调节的定位活动中,大幅度地移动控制器,将它快速移至所要求的位置附近,这种调节称为()A粗调B.细调C.微调D.幅调 9、如果操作者只注意输入,而忽略了输出,即他只随着指令输入信号作出控制反应,这种操作活动称为()A.尾随行为B.补偿行为C.尾随显示D.补偿显示 10、研究表明,在做选择反应时,人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这一定律称为()A.菲茨定律B.史迪文森幂定律C.希克——海曼定律D.费希纳对数定律 ★2005年★ 1。人操作机器后,机器状态发生变化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作用于人,人又根据反馈信息对机器的状态作出进一步控制或调整,这种人机系统是( )A开环人机系统B闭环人机系统C串联人机系统D并联人机系统 2。以电能、化学能等作动力的人机系统是( )A手控式人机系统B机控式人机系统C自动化人机系统D并联式人机系统 3。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比如一个量表或一个问卷)的可靠性,我们称之为( )A 效度B 难度C 信度D 相关度 4。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或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特性,称为(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 知觉的整体性 5。当有若干种刺激,不同的刺激触发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 )A简单反应时B潜伏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选择反应时 6。在追踪显示时,当靶子和受控元素都能移动,表明了彼此的位置(或数值)和关系,这种显示方式是( )A尾随显示B补偿显示C滞后显示D误差显示 7。根据SRK模型,在决策中,出现注意方向错误主要发生在( )A基于技能的操作阶段B基于规则的操作阶段C基于知识的操作D 基于情景意识的操作阶段 8。在警告信号灯的设计中,我们通常采用下列哪种光源?( )A 闪光 B 稳定光 C 荧光 D 自然光 9。收音机音量控制旋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响度增加,这种现象反映出了显示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哪种关系?( )A 空间兼容性B 概念兼容性 C 运动兼容性 D 控制/显示比例 10。设计者为设计系统及其界面的目的而建立的表示用户特性的模型,我们称之为( )A 用户概念模型 B 设计者模型C 系统映像模型 D

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推免生面试安排

(第一组) 时间:2018年9月27日(周四)12:40—16:30 地点:心理所南楼5层会议室 12:40-13:10 全体考生统一参加英语笔试 13:30-16:30 ① 12:40-13:10 笔试:专业英文翻译 ② 13:30-16:30 面试 ③ 面试时,请提前等候,顺序临时可能会有所调整 ④ 为公平起见,面试结束的同学请不要和未面试的同学交流面试情况 序号 时间 学生姓名 1 13:30-13:50 宋茜 2 13:50-14:10 孙绪妍 3 14:10-14:30 史博文 4 14:30-14:50 万朵 5 14:50-15:10 王楠 6 15:10-15:30 苑启明 7 15:30-15:50 曹剑琴 8 15:50-16:10 王子玥 9 16:10-16:30 闫海江

(第二组) 时间:2018年9月27日(周四)12:40—16:30 地点:心理所南楼6层会议室 12:40-13:10 全体考生统一参加英语笔试 13:30-16:30 ① 12:40-13:10 笔试:专业英文翻译 ② 13:30-16:30 面试 ③ 面试时,请提前等候,顺序临时可能会有所调整 ④ 为公平起见,面试结束的同学请不要和未面试的同学交流面试情况 序号 时间 学生姓名 1 13:30-13:50 陈超 2 13:50-14:10 范增广 3 14:10-14:30 杨雨佳 4 14:30-14:50 狄雅政 5 14:50-15:10 马金金 6 15:10-15:30 龚园超 7 15:30-15:50 潘晓童 8 15:50-16:10 黄彬芯 9 16:10-16:30 田雪垠

工程心理学整理

名词解释: 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3.人机界面: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4.信息模型: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5.观念模型: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6.目标模型: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7.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8.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9.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效度有三种: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 10.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1.模拟研究: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 属性模式(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 (通用版)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安全来保护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领导,他一定会做好安全工作。因为,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了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它是推动

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在分析和判断事故责任时,需要研究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等。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安全行为科学认为,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人的安全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劳动者安全的

社会心理学

4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欢迎对号入座 1 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2 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 3 从众: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出现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事他人的行为可能使我们确信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可能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所以,对于同一问题,最初的回答者的动机是希望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别人的最初动机是希望赢得他人的好感。 4 从众的减弱:个人的私密性越大;群体成员中有一个人做出了不同于多数人的错误回答;引导ta事先做出表态; 5 易出现从众现象的群体: a 由专家(权威)组成 b 其成员(无论从个人主义,还是从集群主义上意义上看)对个体是重要的(比如你的朋友) c 成员在某一方面和个体是类似的(比如大多数人都是白人)。 6 行为跟踪:当事实本身不清晰的时候,其他人便会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场合,这是我们只能依据他人的行为去行事,那么再随后出现的类似的情景时候,无须暗示,我们便会重复刚刚学到的行为。 7 依从: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的某种行为。一个人的行为的持续时间与他所得到的奖励承诺或者所面临的惩罚威胁同样长。时间最短,关键词权利。 8 认同:表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我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仅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方式能使我们与所认同的另一个(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关键词,吸引—被认同者所具有的吸引力。 9 内化: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旦将他人信念内化,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变得非常不容易改变。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主讲:万军林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军人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军人心理学的对象 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军人在军事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 象) 心理 情感过程 过程 意志过程 人的 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 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 我控制) 二、军人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心理事实 (二)揭示心理规律 (三)指导实践应用 第二节军人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军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军人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二)军人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二、军人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可以丰富军事科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培养 新型军事人才 2、有利于掌握新形势下带兵规律,增强经常 性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3、有利于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适

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4、有助于加速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军人心理过程 第一节军人认识过程 一、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觉。 (一)感觉及其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种(二)知觉及其分类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主要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感知觉的基本特性 1、感受性的变化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牵引治疗 牵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物理治疗方法。 一、腰椎牵引 1、定义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称为腰椎牵引治 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 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2)禁忌证: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 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3、设备与用具腰椎牵引床(手摇式、电动式、三维快速式),牵引架, 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 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 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在0~3000N 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 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106/262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 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 不超过3 次。 5、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 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 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2.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臵与控制装臵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臵、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④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①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4. ※☆人机系统的分类: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例如司机开车。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②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

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性的,是对两人(或多人)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性联结。 社会态度是对待任何的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完成某一行为趋向,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所以,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动力性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这叫做去个性化。 服从与从众相似,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而服从是元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有时内心有不情愿的体验。 个体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客体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整合知觉与态度。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世界的认识,是对社会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图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要存在着一定的有组织的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即用来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也叫做图式。 认同: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态度,并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过程。 移情:是指个体能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体验和推测他人的需要、动机和情感。 基本归因偏差:也称主要归因偏差,是指当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内在品质的作用。 投射测验法:是给予人们一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 社会角色:是假定的社会对具有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和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识后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完成社会对自己某一角色期待的行为。 角色偏差:是指个人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偏离了社会所期待(价值、道德、法律、规范、

军事心理学概论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前言 (1) 1.1军事心理学的概念 (1) 1.2 军事心理学的分类 (1) 1.3 军事心理学的特征 (2) 2.西方军事心理学的发展 (2) 2.1 美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2) 2.2 英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3) 2.3 德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4) 3.中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 (4) 2.1 起步阶段 (5) 2.2 低谷阶段 (6) 2.3 健康发展阶段 (6) 4.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英国和德国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军事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军事心理学历程发展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ilitary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Germany, at the same time, military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ountry are also reviewed, summarized the military psychology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psych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military psycholog;process ; development ;thinking 1 前言 1.1军事心理学的概念 著名军事心理学家Driskell和Olmstedt (1989)曾说:“可能没有任何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Edgar M. Johnson(1991)也讲过这样句话:“军事心理学只有把焦点集中于军事应用上,它才真正是独一无二的学科。” 军事心理学(military psychology)以满足军事需要为目的、从军事作业环境出发,注重军队内部文化特点,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它既不是建立在一套系统的理论上,也不是一套常规性技术总和,而是心理学原则、理论和方法在军事环境中的应用。军事心理学是一门广阔而复杂的学科,几乎涉及心理学各个门类,但它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接为解决特殊军事问题服务。 1.2 军事心理学的分类 军事心理学按为军事服务的内容分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军事人员心理选拔、军事人因学、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人适应、军队领导与组织、军队临床心理、心理战和特殊军事心理学问题等。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审核)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军人心理学》是一门军事基础课,是必修课程,是以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本课程针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士官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其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进入军营工作和生活打下心理基础。 军人心理学广泛应用心理学和军事科学的知识研究军事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除应用普通心理学和一般军事理论知识外,还综合地运用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军事训练、军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作战理论等。但是,军人心理

学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军事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军人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拓宽,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如军人社会心理学、军人教育心理学、军人管理心理学、军人心理卫生学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军人心理学》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高职工科士官班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解决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高职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班大学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知识讲述、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游戏以及课内实践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工程心理学重点整理知识分享

1.工程心理学是什么? 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更具体地说,属于应用心理学,研究人的绩效模型以帮助人机系统的设计,把心理学原则应用到人机系统的设计上。工程心理学的关注对象是在工作场所中人的作业。研究内容是人的因素。研究方法有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任务模拟)、现场研究、实地观察、元分析技术、计算建模等。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一连串的加工阶段,表达了人在完成任务时的信息流,使得人们可以分析人与系统发生交互作用时的不同心理过程,并进行任务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是从感觉、知觉到反映选择、反应执行的四阶段,外界情况先由感觉进行加工,如声音、触觉等,然后可能短暂地储存于短期感觉存储,在众多的感觉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知觉,知觉涉及到对信号的判断,此判断是基于以往经验的,这类经验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知觉之后,信息加工通常流经两个通道或其中之一:一条通路是快速决定之后的反应选择,并执行反应。 另一条通路中,知觉并不伴随可见反应,而要经过有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参与的认知加工,再进行反应。 此外,在信息加工中,还有反馈的过程,即执行反应往往导致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信息模式,并被感知。 注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起到两个性质不同的作用,一是对被感知和知觉到的信息的过滤器作用,注意选择具有某些特点的信息进行下一步加工,而挡住其他信息。二是燃料控制器的作用,为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提供心理资源,从注意资源出发,通达各个加工阶段。有些加工阶段在某些状态下要求更多的注意资源。 信息加工模型不是严格地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信息加工流没有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和终点。 3.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只需区分两种状态:有信号或没信号,两种情形与两种反应类型构成了2×2矩阵,其中包括击中、漏报、误报和正确拒绝四类事件,最好的操作就是没有漏报和误报,信号检测论中,可以用概率值表示这四类事件的值。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编委(美国)

Editorial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reet you as the new editor of JPSP:PPID.I am also excited to introduce the dynamic scholars who have agreed to lend their considerable gifts as associate editors,Jack Bauer,Wendy Berry Mendes,Veronica Benet-Martinez,Edward Chang,Cecelia Cheng,and William Fleeson,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agreed to serve as consulting editors for the journal.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deep gratitude to Chuck Carver and his editorial team for their enormously conscientious efforts on behalf of our field.In this inaugural editorial,I hope to share a bit of my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and the sensibility that will guide the journal for the next few years. For most of my undergraduate career,I was an English literature major who nevertheless frequented the aisles of the Kenyon College library reading psychology journals.It was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rticles in the journals(typically JPSP and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that sold me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 This experience left me with a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our scholarly journals not simply as a place to publish science for scientists but as a way to attract scholars to the field and to inform the world more broadly about why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a vital one that is relevant to all people.This function might be important for all psychology journals,but it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Even today,many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our field through courses that review only classic theories in personality,courses that do not represent the science of the person as it currently exists.As such,I believe that the top journal in our field must be one that conveys the shee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its scholars for the person.Articles must contribute to knowledge in a real way,and they must be written with clarity and with a sense of that broad audience. My vision for the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ection of the Journ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s my vision of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itself—broad,exciting,dynamic,and the hub of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in general.The miss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encompasses all of the other areas because we focus on the person—in whom the various developmental,cognitive,social,neuropsychological, and potentially pathological processes are manifest and whose behavior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sets as its focus.The diversity among scholars who proudly declare themselves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 is stunning and surely a sign of the infinite complexity of the person.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varied individuals with interests ranging from traits to personology to cultural psychology to clinical psychology to behavior genetics to neuroscience all d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all are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For all of our differences,we all revel in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person.None of these approaches alone tells us about the whole person, and all of them(and some we have not even thought of yet)ar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That is how complex human beings and behavior are.My hope is that JPSP would reflect this breadth by welcoming high-quality work in its many forms. I hope that authors will be courageous in the questions they ask in their research and embrace the complexities of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actual behavior).No strong scientific inquiry should ever be“too interesting”for JPSP.I encourage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rather than,say,scales).I can assure you,at least,that such intellectual courage will be met with editorial courage.I want JPSP:PPID to be the outlet in which the very best,most exciting,most provocative,and most generative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presented.I hope the journal will be viewed as exciting and dynamic in another respect as well:I have encouraged my associate editors to be decisive and to render decisions as expeditiously as possible. I realize that many,many very good papers are ultimately rej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JPSP,and I would like to add a few words here to rejected aut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who has collected her share of such rejections.I hope you recognize that by virtue of being rejected by JPSP,you have joined an esteemed group of outstanding scholars,many of whom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ical science.A rejection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indicating that your contributions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re not appreciated.Particularly to new scholars in the field,I want to say that persistence is key:Good ideas that are tested with rigorous methods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top journal in the fie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Vol.98,No.1,104–105 ?2010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0022-3514/10/$12.00DOI:10.1037/a0018175 104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 学

工程心理学 第1章概论 壹、填空 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壹门新学科。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于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于系统中的认识的俩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于劳动和工作中人和使用的机器以壹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且联式人机系统。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壹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均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且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且接,俩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仍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区别于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于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和机器是俩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俩者于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均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俩方面的涵义:壹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于构形和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和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开创了“时间研究”和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壹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⒎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