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

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

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

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

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 0 引言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 1.1方格网法 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路缘石曲线与网格线交点(图1中点F、G)的高程,可依据邻近格点插值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当网格点与两侧路脊线的距离相等时,采用方格网法将可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高程值;由于高程计算线严格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故不能考虑右转车道的行车舒适性,在交叉口中心附近区域直行车道及右转车道表面均不能平顺过渡,该方法只适合于普通的小型交叉口;但方格网法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平C类:环形交叉口 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 3、交叉口的形式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 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 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 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 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 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 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 (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 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交叉口的特征 1.1 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 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 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 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 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 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3.1 设计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类型;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 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 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 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 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1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平面交叉口拓宽设计

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的规定如下 4.2.13进口道: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次干路25m,主干路30m—35m;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次干路50m—70m,主干路70m—90m; 4.2.16出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0m—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取上限,其它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2008报批稿)》将于2012年元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红线规划的规定如下 4.1.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规划总宽度应按所需车道数确定。按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口道车道数应为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南阳市原平面交叉口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20m,主干路20m;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40m,主干路55m。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四、综上所述,为了遵循新的设计规程及规范;南阳市新旧道路红线相衔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便于规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30m ,主干路30m ;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60m ,主干路80m ;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 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 干道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干道 2011-4-18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 主干道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 路设计 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 题目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设计指导教师:杨广军 学号: 110905125 姓名:彭怀力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1)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 2.1交叉口的选择 (1) 2.2衔接方式的确定 (2) 2.3连接纵坡 (3)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 3.1平面口立面设计 (3) 3.2对交叉口进行去渠设计 (3) 四、平面交叉口去化设计要点 (4) 4.1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4) 4.2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 (4) 4.3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畅,减少交通隐患 (5) 4.4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合理组织自行车交通 (5) 4.5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 (5) 五、平面交叉口现状及改善 (5) 1. 兰州市交叉口特色................................................ (5) 2. 渠化设计方法 ................................................... (6) 3. 结语 (8) 六、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交通立交设计.................................. .9 6.1立交概述......................................................... .9 6.2立交的功能.......................................................... .9 6.3互通式立交.......................................................... .9 6.4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现状...................................... .1.1 七、结语 (13)

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要点解析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问题: 交叉口里有竖曲线怎么办? 1。交叉口里有竖曲线的话,标高要人为调吗? 2。程序生成基本控制点后,还想再设一些控制点的话,“控制点定义”这一项程序不认可,算出的结果与所设置的控制点不相符。 回答: 交叉口竖曲线已经基本做好了。采用的是读道路设计标高文件的方法。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将补丁发给你。(仅供测试) 2 如果用的是计算线法那么就只有路脊线及边界线上的控制点起作用。另外,图面没有计算线时程序是根据基本参数进行计算的。所以如果定义了其他控制点或改变了基本控制点的标高、位置的话,需要先在图面生成计算先后再生成等高线或角点标高。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分析 作者:张 俊 摘要:主要针对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分析竖向设计中的设计要点,针对现实中竖向设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和避免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Author: Zhang Jun Abstract: The main intersection of the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s to explore, analyze vertical design of design elements, analyze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to avoi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 found in vertical design. Keywords: urban roads; intersection; vertical design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合理性既涉及到车辆行驶平顺的舒适度,又涉及到交叉口路面排水顺畅、不出现交叉口积水而影响通行能力的问题。同时交叉口竖向设计还对后期规划道路的纵坡顺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交叉口竖向设计在整个市政道路设计中显得 特别重要。 1.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要求和基本原则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 路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 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车辆通行、雨水排除和建筑物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解决各条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的共用平面问题,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顺利便捷的通行。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因素要考虑:各相交道路的交通状况、每条道路的等级以及横断面布置情况。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1)如果设计的道路等级不同时一般要先 选择出一条道路作为主要道路,它的纵、横坡按全线总体设计,在交叉口范围内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的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道路纵坡相 一致的断面。 (2)当道路等级相同时,首先要保持每条道路的纵坡在交叉口范围内不变,通过调节相邻道路的横坡以达到平面平顺。首先要调节纵坡相对较小道路的横坡,将其拱顶的连线渐渐向纵坡较大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以达到道路的横坡坡度与其它道路的纵坡一致。 (3)竖向设计一定要考虑交叉口范围内雨 水口的布置,所有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对向车道,并且交叉口范围内严禁产生积水。 (4)在交叉口范围内的所有道路的横、纵 坡总体上应尽量平缓,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交叉口外路段上的横坡,纵坡一般不宜大于2%,特殊困难的情况下不应大于3%。 (5)为方便交叉口范围内的水顺利排走, 竖向设计时应确保有一条以上道路的纵坡远离 交叉口方向。 2.竖向设计的几种形式 通常的交叉口设计大体上分为以下6种基本形式。 (1)凹形设计:这是最不利于排水的一种交叉口设计方式,所有地面水都流到交叉口范围内,所以要尽量避免。如果因地形、地物的限制避免不了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以防止路面出现积水。

平面交叉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谭利英 摘要: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的目的、原则,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讨论了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对目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因此交叉口的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个部分,本文讨论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 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划出设计等高线并计算出各点填、挖施工高度的方法。 设计等高线法与方格网法相比,能更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实际地形和竖向设计形状;但存在着设计等高线上各点位置不易放样的缺点。该法普遍用于一般道路的交叉口设计。 (3)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集两者之长处。它先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计算,再进一步利用内插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 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应根据道路交通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 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 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 C类:环形交叉口 平C类:环形交叉口。 3.1.3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立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用; 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用环形交叉口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80m。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用车道。 4.2.1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1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图4.2.11(b)]。 4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左转专用车道。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法探讨(通用版)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法 探讨(通用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2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法探讨(通用 版) 摘要:本文在对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对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进行了描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1.前言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在整个道路网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卡口。据统计,在交叉口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20%左右,有些国家甚至高达40%,其主要原因是交叉口布置不合理。因此,交叉口对道路网的形式及道路交通的影响足非常重大的。当前,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已逐步认识到改善城市道路的综合环境,提高道

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和居民的出行质量,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叉口的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2.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2.1交叉口过大,缺少必要的渠化 城市道路车道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交叉口面积。交叉口面积过大,容易导致车辆行车轨迹混乱,冲突增多;另外,交叉口清空时间随着面积增大而相应增加,造成信号周期过长,并造成相位间隔时间的浪费,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这类交叉口应进行进一步渠化改造。 2.2行人过街安全设施不足 很多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设施设置不足,缺乏二次过街设施,当交叉口较大时,弱势群体(老人和儿童)过街就比较困难,在一个行人信号周期不能顺利通过,容易造成人车冲突,并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另外即使在行人信号绿灯期间通过,行人仍有可能同转向车流冲突,使得行人过街缺少安全感。 3.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摘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 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在整个道路 网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卡口。文章分析了道路平面交叉口竖 向设计基本方法。 关键词: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城市建设 1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的畅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处理的好坏。行驶 在道路上的车辆由于交叉口上产生的延误约占行程行车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交叉 口拥挤严重时波及路段甚至整个路网系统,造成城市整个区域严重拥堵,耽误行 车时间的同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引发路段更严重的噪声、废气污染、能源浪费 等问题,交叉口的设计涉及到平面几何设计、交通组织、交叉口型式的确定、竖 向设计等问题。前几个都与路段设计、规划设计关系较大,而竖向设计对一个交 叉口的优劣应是一个道路设计工程师考虑的重要问题。 2 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2.1 车道划分问题 就一般情况来说,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能力取决于道路交叉口的进出口车道 多少。相对于标准车道,交叉口处应该留有多1至2个车道的余地。使进出车辆 时能够宽松、不拥挤。并且要根据实际车流量,来分配进出方向的车道数目。 当前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容易出现交叉口处没有多设车道、以及进出交叉口 车道划分与实际车流量状况不符等问题。 2.2 车道渠化问题 渠化路口,是通过对路口车流量以及交通特征的掌握,而实现划分人与车、 车与车各自通口、进行交通导流的方法。渠化路口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生命安全。 在交通设计中,除了一些支路相交不需设置渠化之外,在具有一定级别的道 路上,一旦有两条及以上的车道交汇,就需要使用渠化设计。当前城市交通建设中,却经常出现不设渠化以及渠化不合理现象。 2.3 标志线设置问题 因为交通指示牌安装和路面标志线划线是错时进行的,指示牌安装在前,路 面划线在后,而在路面统一划线时容易产生误差。致使出现道路指示牌和路面标 志线指向不一这种低级错误。 还有的标志线,设置过于复杂,让行车行人急切之间看不懂标志线所表达的 意义。对于交通标志线,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进行统一标准。但现在许多地 区和城市,由于对技术规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还是各自有各自的做法,致 使标志线设置的不合理、不统一、不清晰、增加了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 2.4 非机动车问题 很多城市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交叉路口处车辆右转,而行人横过马路。两者都在面对绿灯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冲突。交通设计的不完善可见一斑。而非 机动车以及行人在过交叉路口时,也由于交通设计达不到标准的原因而无法保障 安全。在交通高峰期,容易产生拥堵情况。造成交通混乱。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改造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改造 【摘要】道路交通是城市建设着重规划的一部分,而在道路中,交叉口是连接贯通道路的纽带,承载着高密度的流量通行,自然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带,因此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以乌伊路―延安路交叉口为例,通过设计改造,明显减缓了拥堵现象,降低了交通压力,提升了道路安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概况 1.周边区域概况 乌伊路与延安路交叉口位于昌吉市老城区市中心,交叉口周围分布着昌吉州州政府、州党委等机关单位,昌吉商场、飞马财富、新纪元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和延安路商业街,州二中、昌吉学院学校等,是全市地位最为重要的路口,交通压力很大。 2.道路交通概况 乌伊路与延安路交叉口是两条主干路相交的十字形交 叉口,两条路中央均设置隔离护栏。 乌伊路既是国道,又是城市主干路,过境交通未能有效地分离,车辆组成以大型和小型汽车为主,早、中、晚由于

上下班引起的交通流高峰及乌伊路东西向过境交通流高峰 尤为明显。乌伊路现状断面:三块板,25米机动车道+2*2.5米绿化带+2*6米辅道+2*1.5绿化带+2*3.0米人行道,红线51米; 延安路是昌吉市主要的商业街,车辆以小型汽车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行人,早、中、晚由于上下班及学校上、下学引起的交通流高峰尤为明显。延安北路现状断面:一块板,16米机动车道+2*13.0米人行道(人非共板),红线42米;延安南路现状断面:一块板,22米机动车道+2*5.0米绿化带+2*5.0米人行道,红线42米。两条路的交通压力都很大,交叉口排队拥堵现象严重。并且乌伊路的东西向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南北向的冲突干扰加剧。交通调查结果表明,该交叉口是全市交通量大、也是全市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的路口之一。 二、交叉口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可知,该交叉口整体通行能力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乌伊路承担过境交通,大型车辆和小型车辆交通流量都很大,尤其大型车东西向穿城,严重影响了小型车在交叉口的运行速度和秩序,交叉口通行安全度低。 (2)该路口除延安北路渠化拓宽外,延安南路、乌伊路均未渠化拓宽,交叉口车道数与路口车道不匹配。

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形态景观设计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设计摘要本文比较了宁波城市主干道道路交叉口的几种形态,从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建筑与空间以及交叉口空间景观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及局部空间的处理,对于交叉口设计如何满足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从空间到功能、形态与环境之间需求的有机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立交桥;地下通道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 of several crossings in ningbo,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la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s and the surrounding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n organizing the traffic and harmonizing the environment around crossing. in the text ,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eps on rationalization design of crossing. key wordsthe crossing, the area of the line of sight at the crossing, cloverleaf junction, underground routeway 宁波市区道路交通的总体格局 自建国以来,宁波市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目前的道路交通格局(见图1)。东西向以中山路为横向发展主轴,并行布有百丈路、兴宁路、宁穿路等道路为城市的主骨架道路,南北向以灵桥路、解放路为中心,两翼相继建设了环城西路、翠柏路、长春路、

交叉口平面设计

中山大学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 2010年07月21日

题目: 某市主干道中山路与106国道的交叉口拟采用环形交叉口设计。 1)原始设计资料 交叉点里程为K0+000.00,高程为60.35m,交叉点(环岛中心)及各相交中线上,已知点坐标如下表3-1: 表3-1 2)各相交道路的路幅数据 中山路路面宽度26.00m,机动车行车道宽2X7.5=15.00m,非机动车车道宽2X3.00=6.00m,人行道宽2X2.500=5.00m。 106国道路基宽度22.00m,行车道宽18.00m,土路肩宽2.000m。 各相交道路均没有中央分隔带和侧分带。 3)各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数据 各相交道路的路拱横坡2%,土路肩横坡3%,各相交道路的纵坡值如表3-2所示。 表3-2 4)完成此环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包括环岛半径、环岛外缘线形、环道宽度和 车道设置、进出口半径及方向岛等)和立面设计(路脊线、各断面设计标高及各相交道路的进出口设计标高),并用cad绘出该环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

图和高程设计图。 一. 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环形交叉是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中心岛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卵形等。它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和角度。本设计已知参数中,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坐标可知: 中山路在交叉口路段在所取坐标系中的斜率为: K1=(520043.735—519914.891)/(2648347.993—2648330.698)=7.44978 106国道在交叉口路段在所取坐标系中的斜率为: K2=(520182.491—520046.713)/(2648366.618—2648467.966)=-34.43 计算两条道路在交叉口的夹角: tanθ= =(k1-k2)/(1+k1*k2)=-0.163913 选用圆形为中心岛的形状,现确定其相关参数: 1.计算计算中心岛半径: (1) 根据行车速度要求计算中心岛半径,其公示为: 2()127()2V b R m i μ=-± 式中: R 为中心岛半径; V 为环道设计车速; μ为横向力系数; i 为环道横坡; b 为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 选用数据参数: ①106国道为高速公路,取其设计车速为100 km/h ,广州内环路限速标准最高60km/h ,我们假设此市主干道中山路的设计速度为60km/h 。所以假设交叉口路段的设计速度为60km/h 。V 一般采用路段设计速度的0.5倍,所以V=0.5×60km/h=30 km/h 。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 市 道 路 设 计 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 题目: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设计指导教师:杨广军 学号: 110905125 姓名:彭怀力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1)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 2.1交叉口的选择 (1) 2.2衔接方式的确定 (2) 2.3连接纵坡 (3)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 3.1平面口立面设计 (3) 3.2对交叉口进行去渠设计 (3) 四、平面交叉口去化设计要点 (4) 4.1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4) 4.2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 (4) 4.3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畅,减少交通隐患 (5) 4.4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合理组织自行车交通 (5) 4.5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 (5) 五、平面交叉口现状及改善 (5) 1.兰州市交叉口特色 (5) 2.渠化设计方法 (6) 3.结语 (8) 六、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交通立交设计 (9) 6.1立交概述 (9) 6.2立交的功能…………………………………………………………………… .9 6.3互通式立交…………………………………………………………………… .9 6.4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现状 (11) 七、结语 (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各大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也不断扩大。通过强化交通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城市机动车辆增长太快,交通需求远大于供给,以致城市道路网负荷过大,城市交通日趋拥挤,道路交叉口经常出现车辆排队等候现象,高峰期间更是拥挤不堪。道路交通的拥挤不仅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噪音,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本文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方法和改善予以分析探讨。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多数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由于对道路路段、路口的几何设计、信号配置及路面构筑物等因素缺乏整体的考虑,交通工程设计不够协调,从而对交叉口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使之成为路网交通的瓶颈。从调查情况看,此类问题在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合理、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缓解路网压力、疏解地区交通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进一步明确车道功能;②选择适当的车道宽度,合理组织行人、非机动车穿越路口;③改善交叉口信号配置;④强化交叉口交通管理措施,减少绿灯损失时间;⑤合理布置和安排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减少对主线行车的干扰。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2.1 交叉口的选择 交叉口位置的选择是确定一个理想和最佳交叉门的首要条件。交叉口的位置一般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转向车流的分布和交通量、自然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定,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1 平面线型 平面线型的选择对交叉口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既有路为直线段的位置上最为合适,这对行车安全,减少交叉长度和占地均是较优的。如果必须在曲线上衔接,也应尽量在大半径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曲线),避免和小半径曲线上,因为它对路面平顺衔接,行车安仝和占地都是小利的。衔接要尽量考虑正交或较大角度斜交,最小交角不宜小于45°。 2.1.2 地形条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平面交叉口设计 一般规定 根据新建、改建和治理交叉口的不同条件和实施的可能性情况,分别对新建、改建和治理交叉口提出了不同的设计原则要求。 交叉口的设计不只是土木工程层面的平、纵、横设计,而应根据交通流通过交叉口的特性,综合考虑利用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结合交通管理方式,以交通流安全、通畅通过交叉口为目标,作好交通流的组织和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信号配时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交叉口设计应体现上海大都市的形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人过街的方便程度和安全,同时考虑残疾人的通行要求,为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提供必要的条件。无障碍设计按《上海市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SZ—07—2000)执行。 进出口道设计 考虑到新建、改建和治理性交叉口在增加进出口道的空间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异,新建交叉口应满足该条规定,改建交叉口尽可能做到,治理性交叉口应创造条件达到,并应从交通管理方面采取措施。 由于交通流驶入交叉口进口道,其车速较路段明显降低;同时,为防止车辆在进口道内因车道宽度多余而发生抢道现象,车道宽度应减窄,具体采用的尺寸还取决于车型的比例。考虑到市中心区小车比例较大,进口道车道宽度可靠近下限取值,相反,城市边缘或外围地区的机动车交通流中大车构成比例一般较高,且车速较大,因此,进口道车道宽度应靠近上限取值。 同时,还考虑到治理交叉口的实际情况,进口道宽度再适当减少。停靠站离向右拓展的进口道端部很近时,应将两者作一体化设计,既可使得道路线形平顺,又有利于交通流顺畅通行。

为了确保交叉口流出交通的通畅性,有必要设计出口道的车道数适应于流入交通流的车道数,一般情况下,出口道的车道数至少等于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当相交道路的右转或左转交通量较大时,出口道的车道数应作相应的增加。作为特殊情况,也有出口道的车道数少于进口道直行车道数的,但其缺少值不得大于1,且仅可使用于条件不得已的治理性交叉口。 公交停靠站的设置 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应充分注意处理好方便乘客和降低公交停靠站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的关系,不应片面地追求某一方的要求。 在新建和改建交叉口附近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原则上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附近;左转或右转的公交线路,为了避免对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应先转弯后再停靠。 当公交停靠站设在进口道上游时,其位置不应影响进口道车辆的正常排队;当公交停靠站设在出口道附近时,不应影响到流出交通流的正常减速变车道的要求,因此,当实际条件不能满足规程要求的公交停靠站离开停车线的最小距离时,应按实际情况进行验算。 根据新建、改建和治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交停靠站设置港湾式的要求;改建或治理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其中非机动车部分地借用人行道,可让出部分空间作为港湾式停靠站使用。 根据不同的道路断面形式,给出了几种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类型,其目的就是应以满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基本要求为原则。并给出了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几何尺寸。 为避免到站公交车超过站台允许的停靠车辆数,有必要对站台上停靠的公交线路数加以必要的限制,除了规程中规定的条件外,设计者可以进一步根据备停靠的公交线路的实际到站频率确定合理的公交线路数。行人流量较大是指:行人随车辆绿灯过街时,在车辆绿灯时间内不能完全通过的行人流量。

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同济大学)

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目的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调整交叉口范围内的车行道、人行道、建筑物及其邻近地面有关各点的设计标高,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行车、排水和建筑三方面的要球,使交叉口能获得一个平顺的共同构筑面,以保证交通安全、方便、排水通畅、建筑造型美观。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原则 ?1.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一般次要道路的纵、横坡迁就主要道路纵、横坡的变化。 ? 2 .等级相同的两条道路交叉,如交通量差别不大,但有不同的纵坡时,一般维持两条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而和缓地改变它们的横坡,使两条道路在立面上取得平顺(一般多从纵坡较小的道路入手,将路面拱顶线逐渐向纵坡较大的道路边侧移动,使其横断面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纵坡取得一致) ? 3 .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通量差异都较大时,可以考虑主要干道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向倾斜的横断面,逐渐改变过渡到与主要干道的纵坡一致的单向倾斜横断面,以保证主要干道的交通便利。

? 4 .为保证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集的地面水排出;如所有道路纵坡都倾向交叉口时,则必须考虑在交叉口内设置雨水口,以保证交叉口排水要求。 ? 5 .在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一般采用截水的办法,多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前或在路缘口转角曲线的切点上,布置雨水口。

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型式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型式,主要取决于地形以及与地形相适应的相交道路的纵、横断面。如以十字形交叉口为例,主要有六种基本型式: (一) 四条道路的纵坡 全部由交叉口中心向 外倾斜 其地形为凸形设计时 往往只需把交叉口的 坡度做成与相交道路 同样的坡度,调整一 下接近交叉口时的道 路横坡,让地面水向 交叉口四个街角的街 沟排去即可,在交叉 口内不需设置雨水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