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 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

5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二)富铝化显著的土壤

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一、区域发展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

种植业与养殖业概况

种植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

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主要为淡水养殖)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

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

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

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

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

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

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

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

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锐减;(2)污染

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方法:周围植树;规定指标排放污水;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生态控制。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分析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面临着公司经营业主化、内部产权明晰化、分工细密专业化、风险投资市场化、家庭福利社会化等诸多挑战,迫切要求进行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报酬,实现农业现代化。 家庭业主经营型 这是现代农业企业经营制度的初级形态。它是对传统家庭小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生产经营等形态,按照现代公司制的模式及其机制进行部分改造移植而产生的。它通过引入“法人”机制、家庭成员个人明晰的土地持有产权机制、家庭成员中拟制法人———业主代表機制,对传统家庭经济组织功能通过注入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新要素进行改造,使传统家庭经营脱壳为具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的经济功能,其对外以家庭为企业团队,具有产权明晰、独立的法人资格、经营场所、财产账户,具有独立的经济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能自主选择决定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投资、交换、分配、消费,并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经济责任与民事责任。 这种企业经营制度,一方面保留了家庭作为企业经营组织天然的协调成本与学习成

本低的优良传统,克服了传统家庭内部产权不明晰的“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它为向高一级形态的企业经营制度的过渡和演进提供了制度规则“通道”。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吸纳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成果,同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与交易,接纳农业生产产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预留了制度规则“平台”。 联合———协作经营型 这是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一种过渡形态。其基本形态可概括为,以明晰的产权为前提,包括农民土地持有产权、法人财产权、知识产权、金融资本产权、其他要素产权,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合约联合。比如:(1)“公司+农民(农户)土地持有产权型”。它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公司或企业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向农民或农户业主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技术的扶持或服务,农民(农户)按照价格差别待遇或价格同盟提供给公司或企业特定的农产品,使双方结成契约约束的利益同盟,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同时共同一致地分散或转移经营与交易风险,节省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2)“中介组织+农户(民)业主资本产权型”。它是以中介组织运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网络等产权及其他资源比较优势,依契约为农户(民)业主企业及其他企业提供产、供、销定向服务,按照特别约定价格双方从中获得分成收益,分散风险。(3)“科技产权+信息产权+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带动型”,即科技服务组织凭借名优特产品的专有技术产权与农户(民)业主土地持有产权,通过市场合约定向约定联结,双方在合约范围内主张权利、承担义务与风险,从中获得分成收益。

休闲农业园(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书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园区将建成以山林、田园、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为、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健身、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休闲农业园的目标市场:首先是区域居民,包括市区及周边县市,目标人群350万;其次是周边的居民,包括我省的市、市、市及周边接壤省份的市、市及市等相邻区域居民,目标人群1800万人;最后是其他城市乃至东北地区及、天津等广大区域,目标人群极其庞大。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休闲农业园成为集生态农业示、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1、生态农业示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温室及裸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2、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再者就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3、生态旅游、健身娱乐、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健身娱乐(滑草场/滑雪场、狩猎场、垂钓园、温泉洗浴);休闲度假(营造生态酒店,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及****集团产业链项目中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采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等)。 三、建设主要容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广泛热议的话题,结合众多农业企业的研究,将基于土地的农业经营模式根据主营产品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分为品牌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农业+休闲、生态+农业。 1、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就是做品牌农产品的农业,这种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讲求的是打通从选址、育种、种植到营销、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并取得相应质量认证和商标权,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美誉度,进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典型代表如“褚橙”。 2、加工农业 加工农业是指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的农业类型,其关注点在于加工后的农副产品或食品饮料,而农业生产环节主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品质。典型案例如“汇源集团”。 3、科技农业 科技农业就是以农业科技为基础,强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进而实现新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经营模式。科技农业一般包括育种农业、智慧农业等,前者如隆平高科主要聚焦在育种,后者如以色列的智慧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6%。典型代表如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主要从事于杂交水稻、杂交辣椒、杂交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和优质西甜瓜、蔬菜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创新、快速扩繁和推广销售。自成立以来,隆平高科十分注重对种业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并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不仅在中国、印度等过建立了研发机构,同时拥有近万亩的试验基地。 4、农业+休闲 “农业+休闲”模式是利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发展“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一是打造附加值高的农业,二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典型案例成都多利农庄。成都多利农庄项目总规划面积约2万亩,以“市民农庄、乡村创客、造梦乐园”建设主题,激活都市农业的多重价值,构建集休闲农业、养生农业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地和有机农业旅游目的地。项目计划建设10000亩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型智能温室大棚、分拣包装中心。同时创建农业科创中心,以乡村创客为载体,以“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的模式吸引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周边地区5万亩生态农业发展。 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也可称为特种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在盐碱地、沙漠、污染土地等特定土地上发展的农业,注重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并行推进。典型案例为大生农业。大生农业与吉林省白城市政府联合发展燕麦产业,投资建设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司+农业合作社(村集体)+产业园区+农户”模式带动燕麦种植和种业发展,借助燕麦在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地的良好成效,逐步实施对白城及周边2000多万亩盐碱化沙化土地的改造治理,有效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和精准扶贫。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向着多元化、科技化的方向演变,需要我们在变化中拓展思维、寻求规律,从而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诗篇。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山东省自 1993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1.3 万个,连接 700 万个农户,带动基地 5500 多万亩,全省已确立 18 个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3 亿元,日处理鲜奶530 多吨,带动了全市27 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农业纯收入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夺丰收。 近年来政府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支持、加强农业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地方小气候”,但是从全国广大农村以及庞大的农垦系统来看,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这种资金投入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主要应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来实现。可以说,事实证明,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农垦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确定无疑的。 (二)、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广东垦区自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八五”以来,进一步实施“巩固提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有较大较快的扩大及进展。 1 、建立了一批区域商品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已建成或初步建成的区域性基地有:湛江垦区的糖蔗、剑麻、橡胶、水果茶叶和禽畜饲养、养殖基地,茂名垦区的水果、橡胶、蔬菜、茶叶、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基地,阳江垦区的水果、橡胶、海水养殖和生殖和生猪饲养基地,揭阳垦区的水果、高档茶生产基地,汕尾垦区的海水养殖、优质稻生产基地,总直的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基地”可以为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得天独厚的基础。 2、“三高”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7 年底,其累计面积达到 106.05 万亩,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13 个,万头以上的猪场 5 个,生猪饲养量 44.2 万头,鸡 300 万只,饲养奶牛 2000 头,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形式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浙江中南部地区水田农业模式比较典型,其主要包括水稻、萍以及鱼,能够在农业模式中共生,将水田分为垄上和垄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用于种水稻,下部分用来养萍和鱼,属于立体的生态结构,使农业与渔业共存在一个经济性生态系统中。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两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从而带动沼气的产量。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4个区域,因此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猪-沼-果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每户居民都具备沼气池、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且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1.2.3西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西北生态农业经营采用五个配套模式,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缺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生态经营模式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五个配套经营模式正是为了能够延续这一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而构建的。这种模式需要每户配套果园、蓄水窖、暖圈、营房以及沼气池。经营模式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之后是其生产的纽带———沼气,以构成农业推动牧业、牧业促成沼气、沼气助长果实、林牧相匹配的配套经营模式,并使之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本特征 从各地区间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发展路线与规律却相同,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从而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农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培育新型主体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祝保平

培育新型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祝保平 农业经营机制体制的创新,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培育新型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所谓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从我国情况看,改革开放前,就是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多种类型的经营主体并存,包括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社区性或行业性的服务组织等。所谓农业经营模式,一般是指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规定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关系的权利束,以及反映农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农业技术的改变实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经营模式与经营主体密不可分,农业经营模式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机联系,不同的经营主体会变革孕育出不同的经营模式,需要根据国情和农情进行选择。 江苏农业经营主体与模式经历了不同演变和发展过程。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虽然也涌现出一些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甚至家庭农场,也有个别村依然实行集体经营的,但家庭经营一直是江苏农业生产的

普遍主体。二是90年代开始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繁荣,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但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农民分享不到加工流通环节中的利润。政府一直试图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鼓励采取“订单农业”、“二次分配”、“入股分红”等办法弥补,但实际情况仍然不如人意。三是新世纪初开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经营。江苏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呈现出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了统一服务型、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纵观世界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实行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公司化经营为辅的经营模式。实践证明,家庭经营既适应传统农业的要求,又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当今世界农业经营最基本、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从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主要呈现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日、韩、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农协(会)系统社会化服务”模式。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规模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模式。三是遍布欧美的农业公司化模式。 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方向和构建“四化”经营体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餐饮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 1.1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大成绿园生态园设计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了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园内功能分区明确、旅游路线设计合理、产品结构多样化,能多角度利用资源。 1.2 旅游形象定位明确,观光性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农业生产和布局多样化,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秉承“培植精品”的原则,打造特色产品。整个生态园形象明显,品牌突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 1.3生态示范作用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的原则和“生态文化”的内涵。本生态园以观光农业为核心,采取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产出无公害的绿色有机产品,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大大提高。所以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1.4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发展的新方向。本生态园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进新时代现代农业大发展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进新时代现代 农业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如何更好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思考,探索。我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托管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从而推进新时代现代农业大发展。 一、努力推进土地托管工作,意义深远 土地托管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实现双赢的很好合作方式,土地托管分为全托管方式和半托管方式。推进土地托管工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土地托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土地托管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由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托管主体按照

农民的要求,对其责任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经营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这种新型经营模式是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适应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托管主体和被托管农户依靠制度创新实现了双赢,从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土地托管托起农民增收信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托管是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综合性的农业服务,规模化、机械化的新型种植模式对土地进行科学统一管理,降低了种植成本,而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收割作业降低了农机作业的成本,专业合作社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就在这种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民增收。并且,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能够解放出更多的精力,可以把这些精力用于其他经营活动或者外出务工方面,能够更多的增加收入,从而增强增收的信心。 (三)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教案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一、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要素 2、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3、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重点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名称和分布 (二)能力训练点 1、阅读地图及从地图上获得旅游信息的能力 2、从旅游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的道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赏析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让学生形成动态的旅游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从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秀美的名胜山水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在旅游美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形、气候、交通条件及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二)难点: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理要素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对该区域图形分析,建立旅游空间概念 2、通过启发性情景问题设问和学生讨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3、通过展示该区域的音像、视听资料,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 知识体系 三、教学课时 1 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形、交通图和反映该区域特色的景观图 2、多媒体教室和Powerpoint 课件 3、学生当堂练习作业(课前印好) 五、师生互动设计 讨论、部分学生回答提问和多媒体课件演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聆听歌曲《长江之歌》,滔滔江水,奔腾到海,古往今来,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虽然我们宁国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看过长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大量旅游信息的优势,充分地来领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风光。 (板书)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概述 (二)讲授新课 (以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教学) [风光欣赏]:(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特色景观进行审美赏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现代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古城国家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振强工作小组 2017年04月

目录 一、项目提要 (4) (一)项目名称 (5)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5) (三)项目运营负责人 (5) (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5) (五)项目建设地点 (5) (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5) (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6) (八)经济效益分析 (6) (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7) (十)运行机制 (7) 二、项目区概况 (7) (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7)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7) 2. 项目区建设现状 (8) (二)自然资源概况 (9) 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0) (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0)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0) 2. 规划的基本原则 (10) 3. 项目区建设标准 (11)

(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11) 1. 规划水平年度 (11) 2. 规划的具体目标 (11) 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12) (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12) (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13) 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16) (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16) 1、有机蔬菜生产区 (16) 2、花果苗木种植园 (16) 3、畜禽养殖区 (17) 4、水产养殖区 (17) 5、农产品加工园 (18) 6、休闲观光旅游区 (18) (二)项目区生产的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有机蔬菜生产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花果苗木种植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畜禽养殖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水库养殖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区建设方案的技术评价 (19) 1. 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19) 2. 规模的合理性评价 (20)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分析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面临着公司经营业主化、内部产权明晰化、分工细密专业化、风险投资市场化、家庭福利社会化等诸多挑战,迫切要求进行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报酬,实现农业现代化。 家庭业主经营型 这是现代农业企业经营制度的初级形态。它是对传统家庭小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生产经营等形态,按照现代公司制的模式及其机制进行部分改造移植而产生的。它通过引入“法人”机制、家庭成员个人明晰的土地持有产权机制、家庭成员中拟制法人———业主代表機制,对传统家庭经济组织功能通过注入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新要素进行改造,使传统家庭经营脱壳为具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的经济功能,其对外以家庭为企业团队,具有产权明晰、独立的法人资格、经营场所、财产账户,具有独立的经济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能自主选择决定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投资、交换、分配、消费,并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经济责任与民事责任。 这种企业经营制度,一方面保留了家庭作为企业经营组织天然的协调成本与学习成本低的优良传统,克服了传统家庭内部产权不明晰的“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它为向高一级形态的企业经营制度的过渡和演进提供了制度规则“通道”。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吸纳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成果,同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与交易,接纳农业生产产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预留了制度规则“平台”。

联合———协作经营型 这是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一种过渡形态。其基本形态可概括为,以明晰的产权为前提,包括农民土地持有产权、法人财产权、知识产权、金融资本产权、其他要素产权,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合约联合。比如:(1)“公司+农民(农户)土地持有产权型”。它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公司或企业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向农民或农户业主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技术的扶持或服务,农民(农户)按照价格差别待遇或价格同盟提供给公司或企业特定的农产品,使双方结成契约约束的利益同盟,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同时共同一致地分散或转移经营与交易风险,节省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2)“中介组织+农户(民)业主资本产权型”。它是以中介组织运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网络等产权及其他资源比较优势,依契约为农户(民)业主企业及其他企业提供产、供、销定向服务,按照特别约定价格双方从中获得分成收益,分散风险。(3)“科技产权+信息产权+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带动型”,即科技服务组织凭借名优特产品的专有技术产权与农户(民)业主土地持有产权,通过市场合约定向约定联结,双方在合约范围内主张权利、承担义务与风险,从中获得分成收益。 这三种类型的联合经营或协作经营,使不同性质或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按照合约规则建立联合、联营、协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激励约束机制。因而,这是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演变的一个实际步骤与环节,是一种联系股份联合经营中级形态的过渡点。 股份合作经营型 这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其在农村的创设与运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功能作用在于:1、强化了农民身份置换-股东地位,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 规划设计方案0 投资单位: 建设单位: 主管单位: 协作单位:

一、项目名称: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 二、项目建设单位: 某省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暂定) 1、项目投资单位:某公司 2、法人代表:路人甲 3、注册资本:20000万元 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5、注册地址: 6、成立日期:2012年7月16日(初涉) 三、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一)、建设地点: 某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科技示范园座落于。 (二)、建设规模: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科技示范园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沙浴、娱乐等为一体的绿色科技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0亩。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3年 四、建设内容: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容纳50-100人中小型会议中心; (7)、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业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第二期工程计划: (1)、兴建及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园区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区,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质优价高的无公害畜禽肉类和蔬菜粮食等是今后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确保生态园区建设前期的资金周转及维持经营,在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前,生态园的前期产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