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二轮地理复习小专题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原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概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②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图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

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

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

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

地区),气温越低。

说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

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增高,温度

的变化情况。

(2)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等。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高度就大。

①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②同一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冬季(或黑夜)对流层高度小。

③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海洋上;冬季(或黑夜)相反。

④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

(3)大气热力作用与自然现象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云层具有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大气逆辐射强,可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霞、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明亮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树阴下、房间中无阳光直射仍然明亮——散射作用。

冬季风速较大——因低纬度与高纬度相比,太阳高度大且白昼长,所以南北温差大,引起风速大。

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损失大。

交通信号中“红灯停”——红光的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为停止的信号灯更为醒目。

有经验的农民利用人造烟幕在深秋、初冬为防止蔬菜、作物被霜冻冻坏——在夜晚增加了云量,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月球上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气候日较差大——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①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

对流层气温主要受地表增热与冷却作用的影响。对流层大气主要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表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量。随着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了日变化。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即太阳辐射最强时,由于地面储存的热量要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陆地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而出现在14时前后;同理,最低气温也不出现在太阳辐射弱的日落时,而出现在黎明(即日出前后)。

②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它反映气温的日变化程度,大小与纬度、季节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由副热带地区向两极减小。夏季大于冬季,初夏大于盛夏,因为夏至夜晚时间短,地表剧烈降温时间短,最低温度不够低。陆地大于海洋,盆地和谷地(空气不流动)大于平原,沙漠大于潮湿地区,阴天(气温昼低夜高)小于晴天(气温昼高夜低)。气温日较差的极值出现的时间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后延,幅度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气温的年变化

①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原因,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夏至日,而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l~2个月,如中、高纬度大陆的7月;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弱的冬至日,而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l~2个月,如中、高纬度大陆的1月。由于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洋吸热和放热都慢于陆地,因此海洋月平均

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②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赤道上气温年较差小,中纬度地区(因为冬、夏季节明显)气温年较差较大。在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这主要与陆地、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性能及热量等的差异有关。此外,气温年较差还受到地形(高地气温年较差小于凹地、谷地)、植被(植被覆盖地气温年较差小于裸地)、天气(多云雨区气温年较差小于少云雨区)、海拔(海拔愈高气温年较差越小)的影响。

(3)地形与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关系

山地尤其是较小山地的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原小,而高原的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原大,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原小。

三、原理应用

①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③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a.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b.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c.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

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

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

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

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

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

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思路导引:根据图示内容可以判断出①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1)题,大气保温作用与①③直接相关。第(2)题,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③)弱有关;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少有关;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多有关;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大气逆辐射(③)强有关。答案:(1)A(2)C

2、读“我国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城市入春日期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

是()

A.兰州比西宁入春日期早的原因是

河水调节气温

B.太原比石家庄入春日期晚,因

为太原地处谷地

C.重庆的入春日期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布规律

D.上海比济南的春天晚是因为受海洋影响大

(2)对图中各地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影响最小

的因素是()

A.纬度B.植被

C.距海远近D.地形

【剖析】第(1)题,影响我国各地入春早晚的因素很多,南北纬度差异是重要因素,另外海陆位置、地形等也影响了个别地区的城市入春时间,综合分析各因素影响,D判断是正确的。第(2)题,森林植被可以调节气温,对各地区气温高低变化的影响与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相比是最小的,故选B。

【答案】(1)D(2)B

3、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

D.海南岛

(2)下列关于该地气温变化的说

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

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剖析】第(1)题,图甲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由图甲可知,该地最低月气温在0~10℃之间,所以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选项四地中,东北、华北位于温带地区,海南岛位于热带,长江中下游位于亚热带。第(2)题,甲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影响一年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太阳辐射,

乙、丙两图是气温短时间变化,受冷空气、

云层厚度影响大;甲图7月高温主要是因为

7月正午太阳高度大、昼较长。【答案】(1)C

(2)C

4.下图是水汽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图,

图中的曲线为饱和曲线,甲、乙、丙、丁的

箭头方向分别代表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

和的途径。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自然现象“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种途径而达到饱和的()

A.甲B.乙C.丙D.丁

(2)下列条件中最容易出现“露”的是()

A.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清晨B.我国北方寒冬季节的清晨

C.阴天高温的夜晚D.我国南方夏季的午后

解析:第(1)题,根据水汽含量和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气温越低,达到饱和状态需要的水汽量越少;露是水汽在地面凝结形成的,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的途径达到饱和。第(2)题,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答案:(1)B(2)A

5、某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气柱质量增加了,气压就升高,质量减少了,气压就下降。气压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明显的是日为周期和以年为周期的波动,分别称为气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阅读以上材料和图a、图b、图c、图d,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a和图b,A、B两处气压比较,哪处的气压高?;C、D两地气压升高的是。

(2)不同性质的气团,密度往往不同。如果移到某地的气团比原来的气团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反之该地气压就要降低。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流经之地的气压会。

(3)气压的日变化曲线有单峰、双峰和三峰等型式,其中以双峰型最为普遍。其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读图c,一般气压的最高值出现在时左右。一般认为,气压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关。例如当白天气温最高时,低层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引起地面气压;但气压极值出现的时间

(早,晚)于气温。气压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随纬度而有区别,地区气压日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纬度增高,气压日较差逐渐。

(4)气压的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波动的,受气温的年变化影响很大,因而也同纬度、海陆性质、海拔高度等地理因素有关。在大陆上,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季,最低值出现在季,气压年变化值很大,并由低纬向高纬逐渐。

答案:(1)B处C处(2)升高(3)8~10 下降晚低纬度(热带)减小(4)冬夏增大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

对称,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

中间为风带。

(2)全球气压带的成因有明显差异:赤道

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

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

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风带的风向受气压带的分布及地转偏

向力共同影响:信风带在北半球为东北

风,南半球为东南风;盛行西风带在北半

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极地东风

带与信风带风向相同。

(4)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移动方向与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

(5)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是南半球的东南

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

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而成的。

1.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

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

气温(T)( )

A.Pa>Pb;Ta>Tb

B.Pa

C.PaTb D.Pa>Pb;Ta

(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与b、c与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分别为()

A.西南风、东风B.东北风、东风

C.东北风、南风D.西南风、南风

(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少雨D.O地位于信风带

解析:第(1)题,根据气流运动的方向可知,TaPb。第(2)题,根据风压关系可知,气流由a流向b,由c流向d,高空的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3)题,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则可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1)D(2)A(3)A

锋面气旋的判读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1)锋面位置的判读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2)锋面类型的判断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锋的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如下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来自高纬)主动向气

团②(来自低纬)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

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

起,称为锋面气旋,它是一种常

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

纬度地区,多见于温带地区,也

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常

见天气系统。

(1)理解锋面气旋(如图1):

①将低压区等压线弯曲最大的

各点连接起来,由于这条线上各

点气压比两侧低,所以称之为槽

线;②在槽线两侧的等压线图上

任取两点,画出其风向;③观察风向知,槽线附近是冷暖空气的交汇区域,槽线甲附近,由北方来的冷空气推动南方来的暖空气,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槽线乙附近由南方来的暖空气推动北方来的冷空气,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2)在锋面气旋中判断冷锋、暖锋的简便方法

....。

如图2,现有南北半球两低压中心,有甲、乙、丙、丁四条槽线。它们附近哪些会形成冷锋,哪些会形成暖锋呢?

北半球的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当气流经过槽线甲时,自然是北方冷空气推动南方暖空气,甲形成冷锋;当气流经过槽线乙时,自然是南方暖空气推动北方冷空气,乙形成暖锋。

南半球的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当气流运行至槽线丙时,自然是来自南.方的冷.空气推动北方暖空气,形成冷锋;当气流运行至槽线丁附近时,自然是北.方的暖.空气推动南方的冷空气,形成暖锋。

(3)锋面气旋中降水区分布规律:降水均分布于冷空气一侧,

但冷锋锋前也有降水。

(1)近地面气旋往往和锋面联系在一起,锋面分布在槽线处,

因为此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如图中AB和CD处。

(2)锋面附近风向: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决定。

如:E、H点为偏北风,F、N为偏南风。

(3)冷暖气团:来自高纬度的为冷气团,来自低纬度的为暖气团。如E、H为冷气团,N、F为暖气团。

(4)锋面性质:据气旋的移动方向确定冷、暖气团的势力。若图中气旋位于北半球,则为逆时针旋转辐合,AB为冷锋,CD为暖锋。

(5)雨区位置:多位于冷气团一侧,即:E、

H、K处及气旋中心。

典例1、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

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下图中T1、

T2、T3为等温线,t1、t2、t3为气流辐合、

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气温梯度为t1>t2>t3

B.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D.水平温度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2)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下列地区中属于主锋生地带的是()

A.四川盆地B.西北地区

C.东北-内蒙古一带D.青藏地区

【剖析】第(1)题,t1、t2、t3三个阶段,等

温线越密集,气温的梯度越大,由此可以判断

t3>t2>t1;图中气温梯度变大,表示的是锋

生过程,而气温梯度变小,表示锋消的过程;

因此D选项正确。第(2)题,我国在东北-内

蒙古一带,由于纬度高,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再加上地形的影响,是冷空气聚集地区,也是

主锋生地带。

【答案】(1)D(2)C

典例2下图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

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附近是冷锋且正好经历阴雨天气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A.气温:高-低-高B.风向:南风-西南风-东南风

C.气压:高-低-高D.降水:晴-雨-晴

【剖析】依据冷锋符号,可判断图中甲、丁两地位于冷锋附

近,锋面降水都将在冷气团一侧,甲、丁两处唯有甲符合。从

甲到乙沿纬线方向依次是冷气团、暖气团和冷气团,则气压状

况变化为高-低-高,降水状况为阴-晴-阴。

【答案】(1)A(2)C

典例3读“北半球某平原地区某日气温水平分布模式图”(图

中等温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回答(1)~(2)题。

(1)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可能在()

A.①附近B.②附近

C.③附近D.④附近

(2)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盛行偏南风

B.②、③两地可能出现降水

C.④、⑤两地气压最高

D.③地风力小于⑥地

【剖析】图中若有锋面,则必有冷暖两种

气团,1℃至4℃为暖气团、-3℃至-5℃为

冷气团,温度相差较大的③附近应该是锋面

位置。锋面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②、③两

地刚好在锋面冷气团一侧。

【答案】(1)C(2)B

典例4读长江流域冬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受此天气系统影响,与长沙相比,南昌的天气特征()

A.冷且干B.暖且干C.冷且湿D.暖且湿

(2)若该气压系统东移,受其影响南昌的风向变化是()

A.东南风转西南风B.东南风转西北风

C.东北风转西北风D.西南风转东北风

图中显示长沙与南昌之间有一低压中心,即气旋存在,此时南昌处在气旋的东侧,冬季吹东南风而较温暖湿润,长沙处在气旋的西侧,冬季受西北风影响而较寒冷干燥;若该气旋东移,南昌最终会处在气旋西侧而吹西北风。(1)D(2)B

下图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低压的槽线,完成(1)~(2)题。

(1)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的风向分别为

()

A.西北、东南B.西北、西南

C.东北、东南D.东北、西南

(2)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A.暴雨和冰雹天气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连绵的阴雨天气D.干热风(焚风)天气

第(1)题,先结合题干信息绘制等压线示意图,然后再根

据“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

右斜穿等压线”判断风向。如下图:

第(2)题,考查锋面气旋及锋面降水等知识。槽线东北端

的气压高于西南端,我国华北地区此时的天气系统是暖

锋,一般产生连续性降水。

【答案】(1)B(2)C

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难点)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

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

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

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

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

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

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

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

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特别提醒

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加剧近地面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下面是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等压线a、b、c的值,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a、b、c

B.a、c、b

C.c、b、a

D.b、a、c

9.若图为一月等压线图,虚线为海岸线,则虚线为()

A.亚洲东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欧洲西海岸

D.北美洲东海岸

解析:第8题,雨区应位于低压槽中,雨区处等压线

凸向数值大的方向,因此有c>b>a。第9题,若图示时间为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则海岸线为大陆的西岸;南半球为夏季,此时陆地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则为大陆的东岸。比较选择项只有C项可能。答案:8.C9.C

阅读材料,回答10~12题。

材料: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涡北上的共

同影响,辽宁省从精选考题年7月19日至21

日自西向东先后遭遇特大暴雨的袭击。截至21

日7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7毫米,为1994

年以来最多值。靠近辽河的铁岭、开原、西丰、

昌图、台安、新民、盘锦等县市均刷新1951年

以来当地日降水历史最多纪录。

10.判断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降水类型是()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11.此后一段时期内,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看到

的景象是()

A.阴雨连绵

B.干燥酷热

C.沙尘肆虐

D.秋高气爽

12.下图中虚线表示副高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其

中能表示这一时期位置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此次降水主要类型应是锋面雨。第11题,7月下旬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受副高控制,要进入伏旱时期,这时会出现高温干燥的天气特点。第12题,雨带在副高北面大约5~8个纬度,7、8月份东北、华北进入雨季时,副高大致位于长江流域一带。

答案:10.C11.B12.B

15.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说出图中夏季风的

成因以及对此区域气候的

影响?(4分)

(2)在右侧方框内画出

1月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用

表示气压带,箭头表

示风向。)(4分)

(3)甲乙两河流从源头到入海,流量经过明显的多→少→多变化的是,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解析:第(1)题,该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与北印度洋西南季风成因相同。西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可以带来丰富降水。第(2)题,气压带风带南移。第(3)题,从河流经过的气候区入手分析。

答案:(1)夏季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

转而成西南风。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在沿海区域形成高温

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2)如右图,要求:一是赤道低压的位置必须要南偏;二是两

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3)乙上游和下游流经降水较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

量大;中游经过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同时引水灌溉,使

河流水量减少。

与天气、气候相关的描述能力

1.天气及天气变化的表达要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2.气候的特征描述及比较

(1)说出该气候类型的名称(如题干中已经说明,则没必要再补充);

(2)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年较差(终年高温、终年严寒、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极值(哪月气温高、哪月气温低);

(3)降水: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大小(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

(4)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

注意事项:

(1)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时,尤其要抓住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的特征;

(2)在具体气候特征描述时,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光照(太阳辐射)、风、云等气候要素。如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强调“高寒”,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如描述南

极洲气候特征的三个核心词:严寒、干燥、烈风。

3.某地区某季节气温(降水量)分布特点

(1)气温(降水量)高低(总体);

(2)变化趋势;

(3)极值的位置;

(4)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差距。

4.描述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走向的规范用语

与海岸线平行;与某山脉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纬线平行(东西走向);南北走向;

如果等值线较长且有弯曲,一定要注意分段描述,如东南-西北;西北-东南走向等。例3:(2011·湖南师大附中第七次月考)读下图所示两地理区域,回答(1)~(3)题。

(1)图甲所示区域与图乙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纬度

相当,但气候截然不同,说出甲、乙所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原因。

(2)简述图甲阴影区域中兴建核电站的原因。

(3)图乙中阴影地带①种植经济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解析】第(1)题,既然纬度相当,则考虑气候成因的其他要素,如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首先明确两地“气候差异”有哪些,再针对气候差异寻找纬度之外的成因。在具体答题时需准确描述气候特征。第(2)题,核电站适宜建在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而能源需求量大的地方。依此结合具体区域展开逐一述说。第(3)题,影响种植业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温差等)、地形、灌溉水源四大方面。

答案:

(1)甲: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夏秋多雨。乙: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终年干旱少雨。

(2)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耗量大、科技力量强;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3)土壤肥沃,便利的灌溉条件,光热条件好。

【变式训练3】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

b、c三点分别表示三个城市。读图回答(1)~

(3)题。

(1)

中,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是b,其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城市气候的特点是夏季凉爽(温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城市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b,理由是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降雪较多,地处山区。

【解析】第(1)题,通过图1、2的比较可知b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与其他两城相比,b城市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第(2)题,根据两城市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判断其所属气候类型,在描述气候特征时一定要注意其最冷月均温和最热月均温。此题易错地方是将地中海气候夏季特征误答“夏季炎热干燥”。从图2可判读a城市7月(最热月)均温低于20℃,故a城市夏季气候特征是“凉爽(温和)干燥”。第(3)题,“滑雪”一是“滑”,必须在山区,有山坡的存在;二是“雪”,冬季气温低于0℃。

?

大气运动专题训练答案详解

大气运动专题练习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 原因,不正确 ...的是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0C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5.2013年1月一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6、空气质量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下列天气系统,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是 A、台风的外围 B、高压中心 C、高压脊 D、低压中心 7.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舟山7月平均气温约27℃,阿里7月平均气温约10℃,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洋流 C.纬度分布 D.海陆分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训练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2013·河南省豫西五校质检)读我国局部地区春雨时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注:实线为降雨开始线,虚线为降雨终止线,图中数字代表月份,数字后面的上、中、下分别表示上旬、中旬、下旬。 1.以下城市不会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诗句描述现象的是( ) A.合肥 B.长沙 C.南昌 D.武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春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合肥的春雨在5月上旬开始,而清明是在4月初。 答案 A 2.造成图中甲地降雨开始线与降雨终止线密集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锋面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雨的因素,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武夷山,山地地形使其降雨开始线及降雨终止线密集。 答案 B 3.整体来说,图示区域的降雨多属于( ) A.地形雨 B.台风雨 C.锋面雨 D.对流雨 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以锋面雨居多。 答案 C (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第一次联合检测)读我国某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4~5题。

4.该地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该地最冷月气温在-5 ℃左右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温带,从其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季节变化比较大可以判断出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B 5.该地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 A.小麦种植业 B.水稻种植业 C.园艺业 D.花卉种植业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水稻种植业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一般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园艺业和花卉种植业适宜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展。 答案 A (2013·福建)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24 ℃、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 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 (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答案5.A 6.B

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53.0 无明显洪峰 2 480. 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错误!未定义书签。.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能 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 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地政

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3.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4.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7.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 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8.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 台风预警 B. 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 能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 伏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图Ⅱ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A.a增大 B.b增大 C.c增大 D.d 减小 答案A B本题组以三峡库区云海日出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题组呈现了一幅景观图五幅示意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云海日出的情境和热力环流的模式,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地理观。第1题,夜晚因无太阳辐射收入,地面温度和近地面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在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库区水域热容量较大,降温慢,相对于库区周围地区温度高,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云海;选项中,①③表

示的是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山坡温度较山谷温度高,表现为谷风,而夜晚相反,表现为山风,①表示山风,与库区云海日出形成原理相符,①正确、③错误;②④表示的是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陆地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②表示白天的海风,④表示夜晚的陆风,故②错误、④正确。第2题,大气受热过程图中,a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d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c表示地面辐射,b 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d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a减少,A、D项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c减弱,C项错误;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b增大,B项正确。 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山东枣庄阶段考试)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 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A. 白天的陆风 B. 夜晚的山风 C. 夜晚的海风 D. 白天的谷风 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 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 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 D. ④辐射无选择性 【答案】1. B 2. D 【解析】 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见下两图。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二轮地理复习小专题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原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概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②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图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 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 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 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 地区),气温越低。 说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 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增高,温度 的变化情况。 (2)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强化练(有答案)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单选题 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B.③C.④D.⑤ 2.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⑤增强 下图为加拿大沿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温尼伯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4.造成温尼伯和莱斯布里奇两个城市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下垫面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下图为某地降水量与风速月际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 6.该地区春季风力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受冷锋影响频繁B.受东南季风影响 C.气温回升导致对流运动强烈D.植被枯萎导致地面摩擦力弱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7.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8.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某区域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睛好天气,该系统中心位于右图中B地。左图为摄影爱好者在该地一公园内所拍摄的景观照片。椐此完成下面小题. 9.若受此系统持续影响,则该地区可能 A.空气质量越来越差B.风力明显增大

C.昼夜温差减小D.阴雨连绵 10.若A、C两地也在废天气系统控制之下,与C相比A地天气相对 A.湿冷B.干冷C.暖干D.暖湿 二、综合题 11.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温暖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温哥华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有“加拿大雨都”之称。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温哥华西部高大山脉的成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多的原因。 (3)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大陆东部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夏凉冬冷,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岛上雪山重峦叠嶂、群山环绕、森林密布;居民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 (1)分析甲地风暴强劲的原因。 (2)推测火地岛降水的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 (3)说明甲地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2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图3示意该气象站某日山谷风风速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3-15题。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专题强化训练B卷

专题二大气运动 (B卷) 一、选择题 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1~2题。 1.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第1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2题,≥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答案:1.C 2.A (2017·成都模拟)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大兴安岭B.雪峰山 C.长白山D.太行山 4.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坡降水量800 m附近差异最大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递减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地降水量超过1 000 mm,属于湿润地区,应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故选B。第4题,因东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西坡,故图中虚线为东坡,实线为西坡。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速率大于西坡,故A错;两侧山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点,故B、D错;在海拔800 m附近,两坡降水量差异最大,东坡约为1 750 mm,西坡约为1 350 mm。故选C。 答案:3.B 4.C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完成5~6题。 5.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南旱北涝B.南涝北旱 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 6.20世纪末东亚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效应加剧B.海陆热力差异减小 C.冬季风减弱D.夏季风减弱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季风指数越大,表明季风现象愈明显。在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指数较距平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我国易出现南涝北旱现象。故B项正确。第6题,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减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太低,冷高压势力弱,故A项正确。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亚欧大陆气温相关性强,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性弱,故B项错误;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冬季风指数减小与夏季风减弱相关性较弱,故D项错误。

全国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_专题检测(二)_大气运动规律_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6年某季节,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向水库投放了9 600万个直径约为10 cm的黑色塑料球,使水库表面完全被黑球覆盖(如图)。完成1~2题。 1.推断L市投放黑色塑料球的季节及原因() A.春季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干旱 B.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秋季受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D.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库泥沙含量多 2.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A.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B.水库水质显著上升 C.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D.水库水温明显下降 解析:1.B 2.A第1题,从左图中可知L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投放黑色塑料球可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第2题,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水中藻类因失去光照而减少。水库中水质不可能显著上升,对水库地区的水循环影响不大,水温不会明显下降。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A.高压系统B.低压系统

C.冷锋D.暖锋 4.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气流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②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③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④南美洲“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较大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3.A 4.D第3题,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风。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说明东南部地区气压高,同时根据材料可知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高压控制区降水量少。故A正确。第4题,观察图中信息,该气流来自大西洋低纬海区,经亚马孙平原地区的热带雨林,性质湿热;该气流两种路径均位于低纬地区,对热带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而是沿阻塞路径影响亚马孙河上游地区,故此时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D正确。 (2016·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 A.正西B.东南 C.正东D.西北 6.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解析:5.C 6.C第5题,读图,图中甲地南面对应的高空是高压,北面对应的高空是低压,甲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因此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正东。第6题,读图,图中35°S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此时为当地夏季。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A错。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冬眠,B 错。南极是极昼时期,冰川融化速度快,C对。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D错。 (2016·浙江高考)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3】大气运动规律(含答案解析)

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浓雾天气能见度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广州市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右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f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2~3题。 解析: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进而削弱了太阳辐射,使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对能见度没有影响;太阳辐射的波长不会改变。故选C。 答案:C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a<b<c B.d>e C.若e为0 ℃,则河流出现凌汛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3.若天气系统向东南移动,A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风的形成原理,从高压吹向低压区,可以推断a线气压值高于c 线,A项错误;从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向判断此区域是北半球,等温线d、e呈现东西延伸(即纬线方向延伸)的主导因素是纬度,越向北气温越低,d线气温低于e线,故B错;若e为0 ℃,则该河流有结冰期,但该河由高纬流向低纬(注入湖泊),河流没有凌汛现象,C错;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则图中河流注入湖泊,湖水只进不向外排出,因而盐分长期汇集,形成咸水湖,故D项正确。第3题,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据其向东南移动可推断冷气团势力强大故为冷锋,且A地即将被该天气系统控制,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故C项正确。 答案:2.D 3.C 4.下图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晴朗,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大气运动专题(二)

大气运动专题(二) 一、常见天气符号 二、气旋(低气压)与反气旋(高气压)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描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其中热低压,冷高压。 低压中心的垂直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高压中心的垂直气流下降,为晴天。 在气压分布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由于气流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高压气流);如果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低压气流)。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低压中心)过境,低压控制,天气阴雨,台风灾害; 反气旋(高压中心)过境,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冬季寒潮、夏季伏旱。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峡谷。 三、气团和锋面系统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气团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第二种是按气团的湿度特征的差异,划分为干气团和湿气团,第三种是按气团的发源地,常分为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常见的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影响我国的锋面天气主要有冷锋天气和准静止天气(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冷锋几乎全年都有,多来自俄罗斯、蒙古,夏天,冷锋只到达黄河流域,冬天,冷锋还时常南下,影响到华南地区。准静止锋每年春夏之交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海南部到日本一带,这些地区多形成梅雨天气。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方,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如果暖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那么可能带来雨雪天气。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所以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冬季爆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春季的沙尘暴也是冷锋造成的影响之一。 暖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因为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所以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阴。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新课标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3大气运动规律附答案

专题提升练3 大气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我国某地连续三日天气状况 天气现象最高气温风 27 21 29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 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2017届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一) (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 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 D.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 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D.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 (2016·衡水一中一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4.丁地所在半球及与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可能相关的因素分别是() A.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C.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2016·河南郑州质检)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5~6题。 5.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A.哈尔滨B.北京 C.青岛D.重庆 6.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 C.降水较多D.日温差大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A.P A>P C>P B B.P A

P B>P A D.P A=P C=P B 8.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9.C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B.偏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2016·山东泰安5月模拟)“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0~11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