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学著作前言中致谢部分的语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汉英感谢语的差异浅析
近年来,随着中英文化的深度交流,汉英感谢语已成为科技发达的新世界,也成为越来越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汉英向对方表达感谢时,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就汉英感谢语的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在感谢别人的帮助时,汉语比英语的表达更加礼貌更加客气。
以“谢谢你的帮助”为例,汉语可以表达为“多谢你的帮助”,更加表达出一种尊重的体现。
而英语的表达方式仅仅是thank you,相对而言比较平淡无奇,缺少礼貌。
其次,在汉英感谢语中,个体感谢受人欢迎或者感谢别人所做的事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汉语中,感谢受人欢迎往往表达为“欢迎你”,而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Welcome”。
这表明,汉语更倾向于个人的方式,而英语则更倾向于社会的方式。
此外,汉英两种语言也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汉英感谢语在表达感谢方面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可以用thank you来表达。
另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也有一些相同的表达习惯,比如在节日中会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感谢,或者到一个新环境,也会用同样的语言去表达感谢。
最后,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表达感恩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礼貌。
在表达感恩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去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既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又能够体现出你的文化素养和礼貌。
以上就是本文对汉英感谢语的差异的浅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
帮助。
通过对汉英感谢语的深入探讨,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第25卷第3期2005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 NALOF NORTHW ESTERN P OLYTECHN I CAL UN I VERS I TY(Soci al S ci ences)V o l 25N o 3Sep 2005*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马 蓉,王新国(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 要:本文运用体裁分析理论,通过对40篇英汉学术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学术论文致谢的宏观体裁结构和微观语篇特征,以及英汉致谢语篇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致谢体裁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更好地开展ESP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用英汉两种语言构建致谢时文化差异的认识。
关键词:体裁分析;学术论文致谢;宏观体裁结构;微观语篇特征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447(2005)03 0061 04一、前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发展,体裁,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正成为语言学界一个新的热点。
人们不再简单地视体裁为文学艺术类型,而将其看作 一类共有交际目的界定的、受到一系列规范所约束的、内部结构特征鲜明的交际事件[1]。
体裁分析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体裁的具体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修辞学、语言教学及话语分析等领域[2]。
目前,用于体裁分析的语篇,大多集中于学术和商务等范畴,对致谢这一体裁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从1994年到2005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裁研究的55篇文章中,介绍体裁和体裁教学法的有43篇(78%),对学术和商务等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有12篇(22%),而有关致谢体裁的研究文章竟无一篇。
与此同时,致谢语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也被长期忽视。
根据笔者的调查,许多学生缺乏这一体裁的训练,他们对致谢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确定,是通过模仿其它论文致谢来完成的。
为了深入理解致谢语篇的结构特征和文体风格,本文将运用体裁分析理论,通过对40篇英汉学术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学术论文致谢的宏观体裁结构和微观语篇特征,以及英汉致谢语篇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汉英致谢语比较致谢在汉英文化中都普遍存在。
致谢行为虽小,却是肯定性的、常规性的礼貌举动。
正确地使用致谢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
而致谢语使用不当,就会伤害交际者之间的感情,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汉英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了解汉英致谢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致谢语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对致谢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我国对致谢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描述跨文化交际中因致谢语使用不当所引起的问题,缺少汉英对比分析。
本文从表达形式、答语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对汉英致谢语进行了比较。
一、表达形式的异同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的致谢套语是Thank you (谢谢你)。
由于人们在致谢时所要表达的感谢程度有很大差别,Thank you 便衍生出若干变体,例如:Thanks(谢谢),Thanks a lot(非常感谢),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enough (我对你感激不尽)等。
这些套语在表达谢意的程度上依次增强。
汉语中最常用的是“谢谢”,随着致谢程度的加深,可以通过添加副词加强表意功能,如:太感谢了,十分感谢,非常感激等等。
汉语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致谢套语并不包含“谢”字,却传递了诚挚的感谢之情。
1.汉语的隐性致谢语与英语的显性致谢语Aijmer把致谢表达分为显性致谢语和隐性致谢语。
这两种致谢语在汉英文化中都有,但是显性致谢语在英语中的使用范围远大于在汉语中的使用。
致谢行为在英语中更加常规化,通常以高度一致的客套语形式实现。
因此英语致谢表达形式相对于汉语要少而且直接。
尽管“谢谢”相当于英语的Thank you, 但是事实上,英语里的thank you?比汉语的“谢谢”使用的更加广泛。
在英语社会中,人们可对各种的受“惠”行为,从指路、让座等小事到接受经济上的资助等大事都可以用“Thank you.”致谢。
受几千年传统礼仪规范的影响,汉语文化对他人的各种帮助和辛劳在言辞上和行动上都强调感恩图报。
中英硕博论文致谢体裁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致谢是硕士或博士论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记录着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展示作者的感激之情和礼仪规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致谢在论文中占据的篇幅并不多,但是它体现出作者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启发和支持,也反映着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致谢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因此本文选取中英两个不同的语言环境,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致谢体裁上的差异,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致谢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并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体裁上的差异,并探究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致谢体裁的影响。
具体分析目的如下:1.探究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致谢体裁的特点和差异。
2.分析中英文化和社会传统对致谢习惯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3.从语义、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比较中英语言在致谢体裁上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体裁的特点和差异。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致谢文本的篇章结构和基本要素。
(2)中英两种语言对于不同类型的感谢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3)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致谢体裁在语义、语法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2.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研究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体裁的差异。
具体方法如下:(1)文本分析法选择若干篇中英文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提取文本的基本信息和结构特点,并对文本语言的表现形式、习惯用语、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语义、语法和篇章结构等角度,探究两种语言在致谢体裁上的特点和差异。
四、论文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硕士和博士论文致谢体裁的差异,深入探究中英文化传统对致谢习惯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汉英感谢语的差异浅析感谢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感谢之时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因此,对汉英感谢语的差异进行浅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同时更加熟悉中国文化。
首先,在表达感谢时,汉语使用赞美语句,而英语使用“thank you”作为基本语句,表达出不同的客气程度。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谢别人的表达方式常常包括“太谢谢你了”,“太感谢你了”,“感激不尽”等语句,这种表达方式比英语中“thank you”更加礼貌,也更易于理解。
此外,在汉英感谢语中,分别表达感激和谦虚也有不同。
在汉语中,把谦虚视为礼仪,在表达感谢时,通常会使用“也不敢当”等语句,来表示对对方给予的帮助和关照充满感激之情。
另一方面,英语中表达感激时,会使用“没问题”,“不客气”等语句,表示对对方的关照的谦虚和感激之情。
此外,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感谢的语言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文更倾向于表达感谢之情,往往会带有敬语和请求对方多多关照的基本语调;而英语则更简短,更加礼貌,而且更客气,不会有太多过多的请求。
最后,汉英感谢语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形式上,还体现在感谢的深度和时机的选择上。
中文感谢语更有“存心”,往往侧重感谢的深度,而英语中则更侧重表达感激的礼仪。
此外,汉语感谢语对时机的选择也更严格,只有在确定彼此之间存在特殊的亲密关系才会表达感激之情,而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随时表达感激之情。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感谢之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形式上,也体现在感谢的深度和时机的选择上。
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沟通,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传统中国文化。
英语专业论文致谢词范文《致谢词》在完成本英语专业论文的过程中,我要向许多人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些人在我的学术旅程中给予了我支持、指导和鼓励,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无法顺利完成这项研究。
一、引言在撰写这篇致谢词之际,我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感激之情。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长。
正是因为有了身边众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我才能够坚持到最后,完成这篇论文。
在此,我要向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二、家人的支持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
我的父母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爱和支持。
在我攻读英语专业学位的过程中,他们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责任,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坚信自己能够实现梦想。
我还要感谢我的兄弟姐妹,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欢乐和陪伴。
三、导师的指导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导师姓名]。
他/她是一位知识渊博、严谨治学的学者,也是一位关心学生、耐心指导的良师益友。
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导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
他/她认真阅读了我的每一篇论文草稿,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导师的指导让我对英语专业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论文写作水平。
他/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重要性,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四、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和朋友们。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和交流让我拓宽了视野,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观点。
朋友们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了我安慰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他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学术研究领域的前辈和同行我还要感谢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前辈和同行们。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献,我了解了英语专业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也激发了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灵感。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陈蕊娜【摘要】Literature Review (LR) as a genre is used to deliberate on prior findings of related topics to establish relations of one's own with the whole academic community b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s in order to find out "research gaps" and thus establish one's research territo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pioneering study of Kwan (2006) on dissertation L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Rs of 20 PhD dissertations composed b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 writers, with an aim to reveal their generic structures and move/step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writers largely follow Kwan's structure models and they have an adequate com- mand of discourse conventions and paradigm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ies, as is revealed both in the completeness of three LR componen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but also in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moves and strategies. However, some degree of divergence has been found in the use of move/strategy configur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native scholars, knowing of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文献综述(LR)主要是详述所研究主题相关的前期成果,通过批判性评价前人研究找出"研究空白",建立自己和整个学术社团的联系,由此构建自己的"研究空间"。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特征对比英汉感谢语的文化特征对比摘要: 感谢语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既同中有异,又此有彼无,它们使用的场合和对象也有差异。
但是汉语和英语在表示感谢语方面存在的不同主要源于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英语和汉语感谢语的对比来揭示汉英感谢语的文化异。
关键词: 感谢语形式文化差异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外来感谢语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但同时外国人在理解和接受汉语感谢语方面存在不少困难。
他们常常误解中国汉人:(1)不懂礼貌,该表示感谢的时候不用感谢语;(2)虚伪不实,一旦感谢起来没有约束和分寸,话说过了头;(3)在回答感谢语时,不是拒不接受,就是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研究礼貌语言文化特征很有必要。
本文试图通过英语和汉语感谢语的对比来揭示汉英感谢语的文化差异。
感谢语在这两种语言中既同中有异,又此有彼无,它们使用的场合和对象也有差异。
但是汉语和英语在表示感谢语方面存在的不同主要源于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
一、常见汉英感谢语的形式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感谢语形式更加复杂。
除了这两种语言都有的直接感谢式、赞扬式、否定式与疑问形式外,还有道歉式和关心式,它们体现了汉语文化礼貌语言的独特特征。
但是,英汉交往中容易引起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主要是同中有异和此有彼无的那些形式。
(一) 同中有异英语中有thanks, thank you, be thankful, be grateful和appreciate 等。
在thank you 之后还可以加上for ,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直接翻译为:“谢谢、多谢、谢谢你、感谢你、感激你、谢谢你的帮助”等。
但是,这种直接感谢式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1)英语中的“thank you” 等不都用于受人之助之后,有时只是纯粹出于客套话。
例如购物行为结束时顾客与售货员之间互道谢谢;餐馆服务员与顾客在顾客离开时互道感谢;甚至老师收学生的练习本都习惯说一句“Thank you”。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语言中“感谢语”用法比较作者:李敬芝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感谢语是人们用来对于他人提供的帮助和好处表达出感激之情的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世界人民使用的礼貌语言。
但由于各国文化差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感谢语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也不同。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英汉感谢语表达的异同,分析其文化背景并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感谢语一、感谢语的概述感谢语是人们用来对于他人提供的帮助和好处表达出感激之情的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世界人民使用的礼貌语言。
但由于各国文化差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感谢语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也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感谢语的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英汉感谢语表达的异同,分析其文化背景并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
二、英汉感谢语句型比较英汉语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故在表达上也有许多差异,为了更好分析两者的异同,本文主要从英汉感谢语的句型进行分析。
1.英语感谢语句型(1)Thank you for...(2)I appreciate...(3)Please accept my (sincere/grateful/profound)appreciation for...4)I wish to express my(sincere/grateful/profound)appreciation for...(5)It’s very kind(generous) of you to...(6)Many thanks for...(7)We were deeply touched by...(8)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 would have done without your help.(9)Thank you all the same.2.汉语感谢语句型(1)感谢(您)..!(2)请接受我(真挚的/衷心的/深切的)感谢!(3)我致以(真挚的/衷心的/深切的)感谢为!(4)非常感谢!(5)你使我们深受感动!(6)真不知道没有你的帮助我该怎么办!(7)仍然感谢!(8)让您费心了!给您添麻烦了!3.英语感谢语回答语(1)You are welcome. Not at all.(2)Don’t mention it. I’m glad I could he lp.(3)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do for you?(4)No problem.No trouble at all. It’s nothing.(5)Any time.(6)My pleasure.三、汉语感谢语回答语(1)不用谢!不客气,哪儿的话。
英汉语言学著作前言中致谢部分的语类分析[摘要] 本文以Swales的CARS理论为理论背景,运用内容分析和频率分析的
研究方法,分析了英汉著作前言的各30个样本,对比分析研究了中英语言学著作前言中致谢部分的语类结构。
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致谢部分存在部分差异。
作者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语类致谢语步步骤
前言(Preface)作为一种交互式语类,有着自己的文体和特性并遵从一定的常规格式。
根据韦氏字典对前言的定义,前言指的是“说话者或作者对一本书中引言的引入性评论,通常阐述了本书的目的或者它的讨论范围”。
作为书本正文前的一个重要部分,前言对作者及读者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John Swales是“语类分析之父”。
他于1981年提出了一个“四语步模式”(four-move model)。
Swales认为在学术文章中,一般需要四语步,即前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 Introduction,Method,Result and Discussion )。
每个语步中又包含几个数量不等的“步骤”(steps)。
后来,Swales据此(1990)对他的模式作了修改,总结出三个语步,这就是后来被称为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的论文开头模式。
本研究借鉴Swales的CARS理论,旨在分析对中英文语言学著作中通常放在最后一个语步的致谢部分的语类结构,并对二者致谢部分的语类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用内容分析和频率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60个前言的样本,其中30个样本取自英文语言学学术著作,另外30个样本取自汉语语言学学术著作。
在对60个样本的原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后,作者对比分析了样本的语步和步骤,然后记录并计算了每个语步和步骤在样本中的分布和频率。
致谢部分是通常放在前言的最后语步。
在此语步中,作者通常会表达对一些人和机构的感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作者得出前言的致谢部分大致主要有三个步骤。
步骤一,作者表达对本书帮助过的人和机构的感谢;
步骤二,作者表示愿意为书中所可能出现的错误承担责任;
步骤三,附上作者为想表达尊敬的人写的献词。
但在研究中发现,第三个语步没有在汉语著作中出现过。
步骤一,作者表达对本书帮助过的人和机构的感谢。
以下为采自英汉著作样本中的例句:
(E25) I appreciate the insightful comments of the following reviewers: …. My thanks also go to…
(C20)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很多前辈、老师、学生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
首先我想感谢的是…
我要特别感谢……
在这两个样本中,两位作者都通过提到一些人员的名字和他们对他们著作所做的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
在英语样本中,作者用到诸如“I appreciate”,“my thanks also go to”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汉语著作中,作者用了“我想感谢”,“我要特别感谢”等语句表达了对帮助作者本人的相关人员的感谢。
步骤二,作者表示愿意为书中所可能出现的错误承担责任。
在此步骤中,中应著作中在用词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前言中,作者经常会表示愿意为著作中有可能存在的错误承担责任。
他们会用如下词句:(E9)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rrors in fact or judgment is, of course, ours alon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的用词非常直接,肯定的表达愿意为书中因事实或判断产生的错误而产生的责任由作者承担。
在汉语前言中,作者用到的句子典型的如下:
(C12)综合性的应用语言学涉及范围如此广泛,作者学识浅薄,孤陋寡闻,所知极为有限,难免有管窥蠡测之弊,敬请读者赐教。
在这个例句中,虽然读者依然能够得出作者会对书中可能的错误承担责任,但作者实际上只是主要提到了他本身存在的知识以及视角的局限性,并且希望得到作者的意见。
步骤三,附上作者为想表达尊敬的人写的献词。
在英语前言致谢语步的第三步骤里,有些作者会在书中书写献词,献给他们尊敬的人。
通常用的惯用表达有“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or “to…dedicate this book”, etc.例如:
(E17) It is to all these students that I dedicate this book.
(E19) Jacqueline,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you.
在第一个例子中,书的作者把书献给他的学生。
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把书献给了他的妻子Jacqueline。
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一种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
在笔者所研究的30个汉语语言学著作的前言中,没有一本书采用此步骤,即汉语著作的作者都没有采用写献词这一步骤。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比较出两种语言学著作在前言中致谢部分写作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组著作的作者都是采用了在著作的最后一个语步提出致谢,以此结束前言部分。
但英语著作样本中有一篇出现了特例,那就是在样本E9中,致谢语步被放在了前言的最前面。
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了作者对逝去的合著者的感情和尊敬,向已经去世的合著者献礼。
可见,前言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汉语著作中并未出现如此情况。
中英著作致谢语步虽然大部分采用了用致谢语步结束前言的做法。
但其实英语运用这一策略的人要略高于汉语语言学著作。
此外,在三个步骤的运用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在英语语言著作中的致谢部分,步骤一(作者表达对本书帮助过的人和机构的感谢)是作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步骤,频率为73.3%。
步骤二(作者表示愿意为书中所可能出现的错误承担责任)和步骤三(附上作者为想表达尊敬的人写的献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分别为13.3%和16.7%。
在汉语语言著作中的致谢部分,在步骤一(作者表达对本书帮助过的人和机构的感谢)和步骤二(作者表示愿意为书中所可能出现的错误承担责任)的频率方面差异并非很大,分别为70%和56.7%。
但是,步骤三(附上作者为想表达尊敬的人写的献词)的没有在前言中出现。
造成中英著作前言部分中致谢词部分差异的主要根源是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是价值观的核心部分。
他们重视自身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中国文化的强调的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共识和协作比个人采取行动付出努力更有价值。
此外,国外严格的出版制度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Halliday,M. A. K. and Hasan,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Swales,J.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黄国文.报刊语类的界定与分析.外语与翻译,2002,(1):7-13.
[5]秦狄辉.英美科技书籍序言的一般模式及语言特征.西安店志科技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0,(1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