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

实验目的

证明土壤中有植株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

材料用具

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蒸馏水、土壤浸出液、两个相同的玻璃器皿

方法步骤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注:1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2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馏水。)

实验结果

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要比蒸馏水中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得好。

实验结论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

观察叶片的结构

实验目的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

材料用具

新鲜叶片(如菠菜、蚕豆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方法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1、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

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切片。

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讨论

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内含有叶绿体.因为细胞壁面对孔隙的一侧(腹侧)比较厚,而外侧(背侧)比较薄,所以随着细胞内压的变化,可进行开闭运动。气孔是蒸腾作用过程中,水分子的主要散失途径,也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植物体内的通道。当蒸腾作用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方法步骤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

精中,叶片变成黄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叶片的黑纸片遮盖部分遇到碘液没有变蓝,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

实验结论

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实验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实验材料

盆载天竺葵,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碘酒,大玻璃罐,氢氧

化钠溶液,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

清水,剪刀等。

实验步骤

1暗处理:24小时。

2剪下二枝天竺葵分别插入有水的小烧杯中,小烧杯又分别置入盛水和盛氢氧化钠的中烧杯中,最后罩上大玻璃罐,正午置阳光下3小时。

3分别实验枝中剪下一片天竺葵叶。

4酒精脱色:叶片放入小烧杯的酒精中,置大烧杯中隔水加热。

5清水冲洗,滴加碘酒:

6清水冲洗,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盛氢氧化钠的烧杯中取出的叶片遇碘液不变蓝,盛水的烧杯中取出的叶片遇碘液变蓝。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实验目的

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实验材料

铁架台,带橡皮塞的试管,金鱼藻,NaHCO?粉末,橡皮管,水槽,水,集气瓶,带火心的木条和玻片。

实验步骤

1、在阴暗的条件下,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金鱼藻和NaHCO?粉末,装好实验仪器。

2、给试管中的金鱼藻合适且足量的光照,用向下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然后撤去光照(目的是让实验中的化学反应不在继续,防止危险发生)。

3、在做下面一个实验的时候,告诉学生:化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在。如果气体能让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为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

验证实验操作如下:

让带火星的木条去接近打开玻片集气瓶瓶内

实验结果

观察到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证明该气体为氧气,进而证明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

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变化

实验目的

证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变化

实验材料

两个暖水瓶、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温度计两支

实验步骤

在上课的前一天,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

甲瓶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上升到较高值,乙瓶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什么气体?

实验目的

验证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转变成了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

广口瓶、清水、漏斗、试管、导管、阀门、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瓶中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上述实验结果证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实验目的

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消耗氧气

实验材料

两个玻璃瓶、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燃烧情况。

实验结果

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中,火焰立刻熄灭了,放入乙瓶中仍然可以燃烧。

实验结论

甲瓶里缺少氧气,氧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实验目的

模拟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实验材料

模拟胸廓、气管、支气管和肺的装置

实验步骤

取一模拟装置,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一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里面气球体积的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

实验结果

手向上推橡皮膜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

实验结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

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实验目的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方法步骤

一、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

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

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二、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

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

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知道,酵母菌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青霉孢子的颜色呈青绿色,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发酵现象

实验目的

证明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

温开水、糖、酵母粉、透明的玻璃瓶、气球

实验步骤

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看看瓶中的液体会不会冒出气泡,气球会不会胀大。

实验结果

瓶中的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

实验结论

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制作米酒

实验目的

学会利用真菌制作米酒

材料用具

酒曲一块,糯米1500克,凉开水一杯,清洁的容器,蒸锅,筷子,洁净的蒸布。

方法步骤

1、将糯米放在容器中用水浸泡一昼夜,把米淘洗干净。

2、在蒸锅的笼屉上放上蒸布,将糯米倒入,铺平,盖好锅盖。置于

旺火上蒸熟。将蒸熟的米饭用凉开水冲淋一次。放置到用手触摸

微热的时候,装入清洁的容器中。

3、将酒曲碾碎成粉末,撒在糯米饭上,并迅速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

饭均匀的搅拌在一起,然后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最

后淋上一些凉开水。

4、把容器盖好,并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如用毛巾将容器包裹起

来。

5、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冬天可以放在暖气旁,以提高温度。实验结果

米酒制作成功

实验结论

可以利用一些菌类制作食品

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教案课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药品取用的规程,能进行药品的取用。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滴管的使用。 教学准备: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型与思路:探究式、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为主线,与纠正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趣味导入 150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柏采利乌斯在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溶液,放入口中品尝,看到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柏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而后把食指放入口中,他根本没有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所以请大家吸取别人的教训。好了,让我们到实验室参观一下吧! 出示化学实验室全景图片。介绍化学实验室的情况,指出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着你探究化学奥秘。 二、自学与阅读:实验室规则和药品取用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油和水

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油和水》 设计意图: 一次在科学《沉与浮》课时,我班允正突然问我“老师,那油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我当时告诉孩子“油放在水、、、”但是我想孩子没有操作实验不能够探索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油和水》这个问题设计本节课,和孩子共同探索。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每人两杯水、一点蓝黑钢笔水、一杯油、一根竹签、几张油画棒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动手操作将水里倒进一点蓝黑钢笔水,水和蓝黑钢笔水会怎么样? 师:桌子上有一杯水和蓝黑钢笔水,请小朋友将这两样物品倒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并能在操作后讲述结果) 师:xx,xx钢笔水和水相融在一起啦! 二、幼儿猜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 1、油在水的上面 2、油在水的下面 3、油和水相融在一起 三、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请你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4、小结:不论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 四、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并作记录。 用竹签搅拌时是什么现象?停止后是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说出实验结果。 五、延伸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合作涂色。并能够说说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融在一起。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油和水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朋友们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做这样的实验。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1: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校园内的生物及其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对看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二、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照相机等。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设计调查路线 3、调查 4、归类 5、整理 四、讨论 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 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

总结:关爱生物的同时要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实验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通过探究活动明确外界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的习惯。 二、材料用具 10只鼠妇、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 三、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4、实施计划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过程与结果达成共识 四、讨论 1、怎样才能知道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一个有光的组够不够? 2、怎么能说明是光这个因素对鼠妇生活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其他因素呢? 3.、设计多少只鼠妇合理呢,1只行吗? 4、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初中生物学,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理解与掌握,由此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身感受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教学之效率性 在全国新课程推广的时候,教学有效性对于新课程的效果起到加强作用,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高效率理念及意义 教学的高效率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从以前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教学的“授之以渔”,形成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现在新课程的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以多元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得到、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前的枯燥学习转移到现如今的兴致学习,从以前对于学习是应付心态转移到现如今的热爱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在教师手下学习的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良好改变。 二、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教学设 计)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 增城区增江街第二小学何丽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环保酵素”话题资料收集活动,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2.通过提出“环保酵素”探究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关于环保酵素问题的筛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4.通过共同确立主题,学会正确表述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环保酵素”选题系列活动,由话题——主题——课题的选题方法,学会提出探究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并与他人合作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环保酵素”选题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关注身边事,从身边提取研究课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问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筛选、归纳整合问题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以身边自身参与环保酵素公益活动的故事为引子。 二、阅读 (一)照片阅读 照片小资料。 (二)阅读环保酵素的视频报道及图片资料。 (三)交流环保酵素话题 师:阅读了这些材料后,你对环保酵素有没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小材料、观看了视频的情况畅谈对环保酵素话题的看法。) 三、引发环保酵素话题思考,提出研究问题 1.分享问题 (1)回顾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环保酵素的问题,提出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 (2)根据部分学生问题表述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现象指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小技巧。

初中生物实验学习教案设计.doc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 50 粒, 培养皿 1 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 4—5 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 入 50 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实验结果 天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天天天天天天天 种子发芽个31537 49 50 5050 数 发芽率计算: 50÷50×100% =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 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 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粗盐的提纯实验课教案

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李锐琴 【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 (二)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评价能力 【实验用品】:粗盐,蒸馏水,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滤 纸,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若干一样的小纸片,研钵,研杵,滤纸,火柴。 【教学过程】 【师】(用投影展示粗盐和精盐的图片)这是人们通过海水晒盐后得到的粗盐,它与你吃的盐看上去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将粗盐和精盐溶于水)比较他们的水溶液的差异? 【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外观上的差异;②食盐水澄清透明,粗盐的水溶液浑浊。 【师】1:将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有哪些方法?如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 2:怎样将粗盐中不溶性杂质(泥沙)除去?如何从溶液中得到精盐(提示:要从溶解度的角度考虑)? 3:实验操作中需要哪些仪器? 【生】交流讨论,总结出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粗盐提纯(让学生完成溶解的实验操作) 【师】提醒学生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生】完成过滤的实验操作

【师】如何将过滤之后的食盐水转变成固体食盐呢? 【生】根据海水晒盐原理,提出蒸发操作,并完成实验 【师】在学生操作时温馨提示:1,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3,热的蒸发皿要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以免烫坏实验台,取蒸发皿时要用坩埚钳。并让学生思考: 1,为什么要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要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 【生】同组讨论回答 【师】让学生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生】学生分组实验,反思交流,解决实验中问题 【师】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教材分析: 《酵母菌和霉菌》实验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真菌”教学单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酵母菌和霉菌的

3.9实验九 吸附--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九 吸附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原理; 2、 测定吸附等温线。 二、实验水样与吸附剂 水样采用一定浓度的自配有机物溶液(如浓度为100mg/L 的苯酚溶液)。选定某有机物之前首先需确定该有机物浓度的分析方法。 吸附剂为活性炭,有粉末、粒状和柱状等多种形式。粉末活性炭的制备过程如下:吸附剂经磨细(一般采用通过0.1mm 筛孔以下的粒径)、水洗后,分别配制成80目和200目,在110℃下干燥(烘干1小时)后备用。 三、实验方法 在恒定温度下,于几个烧杯中加入V (L )溶质浓度为C 0(mg/L )的水样,在 各烧杯中同时投加不同量m (mg )的活性炭,分别进行搅拌,搅拌时间等于接触时间。试验过程中,不断测定各杯水样中的溶质浓度C 1,直到溶质浓度不变的平 衡浓度C e (mg/L )为止。由试验结果可以算出单位重量活性炭可吸附的溶质量, 即为吸附容量: 0()(/)e V C C x mg mg m m -= 由吸附容量x m 和平衡浓度C e 的关系所绘出的曲线为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 等温线的公式为吸附等温式。 最常用的吸附等温式是弗兰德利希(Freundich )经验公式:1n e x KC m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吸附容量为纵坐标,C e 为横坐标,按静态烧杯实验结果绘图, 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K 值,斜率为1/n 值。 由等温线可以比较不同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并由此计算将所需去除的溶质从初始浓度C 0降低到要求浓度,所需投加的粉末活性炭数量。 四、实验步骤 1、 在6个500ml 的三角烧瓶中分别投加0、20、60、120、200、300mg 的吸附剂。然后分别加入250ml 实验水样,测定水温。在振荡器上振荡30min (已接近吸附平衡),用滤纸滤出吸附剂。 2、 测定原水及滤出液中酚的浓度。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实验研究课题组 执笔:柯小刚周清菊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化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进行实验和可行性研究。 从已有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发现:小班化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研究主要是从缩小班级规模,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大众化方面,体现政府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方面则主要体现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这些前人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也积累了某些方面的优秀经验。但如何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对小班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有何影响等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我校从1999年开始对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2002年《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被省教科所立项,旨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小班化教育理论,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我校办学效益。 二、研究目的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与开展,不仅对小班化教育理论的丰富有一定的意义,它对整个现代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都有相当的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

程。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前端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素质的体现。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可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体现教育的科学艺术化。 2、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除了制度保证、教师素质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组织形式,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能兼顾这一点,它将比大班(班级人数多的班)有更好的效果。 3、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力差异、情感差异及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最好的办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培优补差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理念。 4、小班化教育课堂设计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高规格的民办教育学校品牌。 在多数公立学校还没有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下,民办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来,而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则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民办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就是通过案例来探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要: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克服困难,完成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责任。自己经过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部分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

弥补的损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要用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在观察鱼鳍作用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知道作用就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的名称。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部分结构认识各种鳍。然后,按步骤观察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再将观察后的各部位名称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inking trai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class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生物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

《证券投资实验》-教案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课程教案 学期:2014-2015-1 分院金融分院 课程名称证券投资实验 学时16 教材 授课教师孙启声 授课对象12经济学本、金融本、期货本 上课地点2-312 上课时间周二第1.2节

授课日期:2014年9月23日教案编号:1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渗透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采 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 授课题目(章、节)实验一:证券交易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证券交易的流程。 (2)熟练掌握证券交易的基本规则 (3)了解证券交易的相关税费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1. 课堂导引: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述,引导学生对股票模拟交易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90分钟): (1)展示图片,播放flash(15分钟) (2)证券交易的基本流程(60分钟) (3)学习同花顺软件(15分钟) 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股票模拟交易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习软件的使用,为正式的股票模拟交易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同花顺软件的使用 课堂教学总结: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股票交易的流程包括哪些? 课后反思: 答疑、质疑请记录:

授课日期:2014年9月30日教案编号: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上机操作 教学方式: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渗透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采 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 授课题目(章、节)实验二:证券交易软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证券交易的常用软件。 (2)熟练掌握个人股票账户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1. 课堂导引: 通过介绍近期行情,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股票投资分析技术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90分钟): (1)对近期股票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15分钟) (2)讲述证券交易所用到的常见软件(45分钟) (3)开户并体验股票模拟交易账户的基本操作(15分钟) (4) 尝试进行股票交易(15分钟) 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股票投资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开始进行股票的模拟交易。 教学重点与难点: 股票投资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课堂教学总结: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区别包括哪些? 课后反思: 答疑、质疑请记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 谭亦骁妈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们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不再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起感受小实验的乐趣,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们感受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学生们能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能大胆说出来。 3、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感受其中的奥秘。 4、培养学生们热爱科学,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实验原理的理解 2、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一个空矿泉水瓶装满水、一枚图钉 2、一根筷子、一个生鸡蛋、少量食盐、一个玻璃杯 3、一盒彩虹糖、一个白色的盘子、一杯水 教学过程: 试验名称: 1、看似正常的饮料瓶竟然令藏玄机,让你感受大气压强的奥秘。 2、鸡蛋的沉浮 3、盘子里的彩虹摩天轮 科学小实验一 看似正常的饮料瓶竟然令藏玄机,让你感受大气压强的奥秘 实验材料:图钉、塑料瓶、水 实验步骤: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1、给塑料瓶倒满水,拧紧瓶盖 2、用图钉在塑料瓶下面横穿一排小孔,小孔之间还要隔开几个厘米的距离 3、拧开瓶盖,水从小孔里漏了出来,再拧紧瓶盖,水没有流出来。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试验原理: 大气具有重量,并且向我们施加压力,这是一个习以为常或不足为奇的现象。然而,由于它无形无色无味,人们常常感觉不到,会忽略它的存在。其实气压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的小实验,就是让大气压当主角的作品。

实验中,当拧紧瓶盖时,瓶口没有和外界连通,因此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瓶外的空气会通过小孔把水往瓶里压,所以水就漏不出来。而打开瓶盖后,瓶口和外界空气连通,瓶内外气压相等,空气一面从底部小孔把水往里压,一面又从瓶口把水向外压,所以水就能靠自身重力漏出来。科学实验二 鸡蛋的沉浮 材料准备:一根筷子、食盐、生鸡蛋、透明杯子、水开始实验: 1、取出玻璃杯,倒入四分之三的水,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很快沉入杯底。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持续往水里倒入食盐,并用筷子快速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在水里。

(完整版)大学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 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 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 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 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 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doc

实用标准文案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 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 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 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 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 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 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 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 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 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 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 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 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 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 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 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4. 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案重点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准备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案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 1 / 8

首先去认识一些常用仪器吧! 二、新课教案 常用仪器的分类。 常用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常用仪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几种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1. 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烧杯(烧瓶、锥形瓶)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②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4. 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一查二看三禁止):①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温度)。②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汽易引起爆炸)。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嘴吹熄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防止气 2 / 8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