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能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能赏出诗歌的佳妙之处;

课前学习:1、反复诵读诗歌,做到能准确流畅地朗读;

2、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人李商隐、赵翼。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古诗,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导入:“诗以言志,诗以抒情”。然而古人写诗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了。我们如何能明了他们的“志”,感受他们的“情”呢?朗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组织学生自读、互读、评读。根据要求,一次次诵

读;互相评价。

自读,要求读得

正确,读的通

顺,最好能读出

诗歌的节奏;互

读和评读,引导

学生学会赞赏,

学会发现别人

的闪光点。

3 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尝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字呈现

的画面或诗人创作时的前景。

读诗、想象、写作。

组织全班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评价注重想象

的合理性和语

言表达的生动

形象性。

4 探究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夜雨寄北》只

要能理解到思

念即可,不必纠

缠于思念的是

谁;《论诗》要

明确诗人并没

有否定李杜的

意思,只是渴求

创新。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情境设置:阅读诗歌,朗读必不可

少,但赏析名句同样重要,如果请

你编写一本《古诗名句集锦》,你

会推荐两首诗的哪些句子?说说

推荐理由(可从诗歌的情感、语言、

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分析)。

独立思考,写下思考结

果。

组织交流评价。全班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如果有困

难,可以适当给

一些鉴赏语言

文字作参考。但

为不限制思维,

应尽可能多的

先展示学生的

品读。

2 组织背诵竞赛。当堂背诵。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从名句的背诵记忆开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查找李商隐的《无题》诗,作更多积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 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秋词》教学设计 执教者:高岭,哈尔滨第124中学校教师。 教学目标: 1领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习解读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解读鉴赏古诗的能力。 3以“秋”为话题,通过赏读《夜雨寄北》《秋词》引领学生体会古诗“境由心生”的特点,受到一种乐观豁达心态的熏染。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诗的意境,用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怀和情感。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并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诗的意境 2赏析诗句中表意丰厚的词语。 教学过程 导入 临近中秋,秋意越来越浓,说道秋,你对秋天有怎样的感受? 古人逢秋又通常会有怎样的感受,触发怎样的情思,我们不妨从古诗中探求一二。 一赏读《夜雨寄北》

1齐读 2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赏析“涨”“剪”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指导学生了解“情境素描” 4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夜雨寄北》 5学生展示小练笔 6教师展示下水文 7在理解《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境由心生,每个诗人在诗中营造的意境都是他心境的投射。 二赏读《秋词》 1大声朗读 2提问:读诗时心情怎样? 3刘禹锡对秋的观点是什么?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观点? 4他捕捉到了哪种景物寄托自己的豪情?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高声朗读) 三《夜雨寄北》《秋词》对比理解,再次体会“境由心生”,感受刘禹锡的乐观豁达 四作业

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篇目中再任选一首诗,用“情境素描”解读诗的意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法的意义和常见分类法。 2、掌握交替的性质和应用。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 (1). 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因此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 ①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②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③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 盐,又属于盐。 (2).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反馈练习: 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1)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 (2)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2、简单分类法的应用 ⑴物质分类的方法

⑵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②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把(或多种)物质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 系,叫做。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 2、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3、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成类。 讨论:将下列分散系填入下表:汽水、自来水、白酒、牛奶,豆浆、食盐水、糖水、泡沫塑料、湿砖块、珍珠、云、雾、烟、尘。 分散质分散剂实例 气液 液液 固液 气固 液固

教学设计夜雨寄北

教学成果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吉林松花江中学 蒋艳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蒋艳梅 吉林松花江中学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

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数学下册《简单的线性规划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数学下册《简单的线性规 划》学案沪教版 杨宽 一、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有关线性规划的重要概念. (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掌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的基本方法. (3)通过解题过程中的分析,作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严格准确的科学精神. (4)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领悟统筹安排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深刻理解和区分.对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掌握. 难点:线性规划有关概念的掌握,目标函数最优解的理解. 三、课堂学习 (一)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设Z=2x+y,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关系.

同学们已明白给出的不等式组是一个平面区域,我们把它画出来,变量x,y 将在这个范围取值,即由变量x,y为坐标,组成的点,在这个平面区域内. 由图可知,原点(0,0)不在给出的平面区域内.原点(0,0)在直线l0:2x+y =0上,作一组与直线l0平行的直线,l:2x+y=l,(l∈R) 当l在l0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x,y)满足2x+y>0,即l>0,而且,直线l往右平移时,l随之增大,在经过这个平面区域内的点且与l平行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2所对应的l最大.以经过点B(1,1)的直线l1所对应的l 最小. ∴Z最大值=2×5+2=12. Z最小值=2×1+1=3. (二)学生阅读课文(P722.线性规划到P74例3前) 阅读思考题: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 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深切的爱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出学生熟知的李商隐的诗句,让学生抢答下句。 1、夕阳无限好,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春蚕到死丝方尽, 4、唯有绿荷红菡萏,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不少李商隐的诗句,那么,老师这节课想考一考你们,李商隐哪一首诗涉及到写雨的呢?涉猎广泛的你们一定已经读过了,叫做《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时代)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在秋雨绵绵中,李商隐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的魅力。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中学语文教案范例

1题目:《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 学习步骤: 一、自主预读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 烦琐之(至)() A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震悚: 二、阅读全文,然后小组间竞赛,讲一个“阿长的故事”,要有(明确的题目) 三,认识阿长:用文中的话为阿长填写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职业: 身形特征:年龄:爱好与特长: 四,走近阿长,走近鲁迅: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五,理解阿长。 读全文,根据提示,试做下面练习 1、长妈妈(干什么?或怎么样?): 2、她的(特点): 3、让我讨厌,不耐烦(或者让我产生敬意): 六.讨论:从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描写,可以体会的出小鲁迅对她其实是非常尊重的,为什么前面却写到长妈妈很多不文雅的举止和不好的习惯? 七、重点研读课文19—29段,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探究文章主旨。1.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英语 Module1 Unit2 Liste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英语学案:Module1 Unit2 Listen to the radio programme(外研版必修1) Learning aims: This sec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activities which provid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practice the language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all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how to ask for and give advice in English, how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while reading and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Preview: 1. Prepare a daily report. 2. Find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your textbook. 1. make sb upset ____________ 2. the rest of +n (可数/不可数) ____________ 3. make an error ____________ 4. handle problems____________ 5. stay up late ____________ 6. for nothing ____________ 7. at all____________ 8. mix up…with____________ 9. as if ____________ 10. insist on ____________ 11. find fault with ____________ 12. as for____________ 13. depend on / upon____________ 14. keep up with____________ 15. be prepared to____________ 16. get on well with____________ 17. forbid …from…____________ 注意句子结构,翻译下列句子 1. When asking for advice, you should keep these points in mind. 2. I hate it when that happens. 3. He refuses to spend time with us or do as we tell him 4. You should insist that he do his homework. 3. Read the advice letters on Page 34 —37 and tr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one.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 in Question and answers: What happened to the family in the play Home alone that we just learned? Step2. Skills building 1 ---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on Page 32 with words from the recording.

部编人教版《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难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走近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了解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

(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四、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五、理解题意 《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里的下雨。“寄北”即寄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北方的妻子,文题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六、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3、学生口述诗意。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七、内容探究 小组讨论: 问题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2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 4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HT5SS〗 四、教学过程HT5SS〗 (一)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学习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整体学习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 并在观 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 《石榴》1课时 《马说》2课时 《紫藤箩瀑布》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鸟》专题2课时 单元总体分析 单元主题定位: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 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海燕》和 《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

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 “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无疑,作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要 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服务。 单元课文简析: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 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井必将取得胜 利的前景。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这篇散文诗的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要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 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和腐朽势力的 革命浪潮风暴,而狂风、乌云、闪电、响雷则是暴风雨的前奏,为什么却说它们象征反动势 力呢?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对 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外形上的特点一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

夜雨寄北教案课程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着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 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三、读诗 1、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四、品诗 1、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语文 拿来主义学案 苏科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语文拿来主义学案苏科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 【学习难点】 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 【课前预习】 一、文体及背景简介 1、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2、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3、《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注音 自诩()磕()头残羹()冷炙()冠冕() 犀()利吝啬()()脑髓()孱()头 蹩()进国粹() 【学习过程】: (一)认识“拿来主义” 1.文章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原则的是哪一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 句子,并制成 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 成卡片,准备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第6课时 实验复习学案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 一、考纲要求 *经历“研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用列表法、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运动特点等。 *体验在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过程、误差分析等见“世纪金榜”P11-12(课前预习) 三、例题分析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____ V 。当电源频率是50Hz 时,它每隔_______s 打一次点。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________,复写纸应放在纸 带的 ______面,应把_________电源用导线接在________上,打点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再让 纸带 运动。 根据打点计数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______ A 、时间间隔 B 、位移 C 、加速度 D 、平均速度 2、某学生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其开始时的装配图如图所示,其中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请把它找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其主要步骤是: ①安装好带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小车、细线、钩码和纸带; ②从三条纸带中选出一条较为理想的,并定好记数点; ③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给纸带编号,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④根据公式233)(T s s a n n -=+求出a 1、a 2、a 3,再求平均值; ⑤测量各相邻记数点之间的距离s l 、s 2、s 3……,把测量结果填人表中。 上述各步骤的正确顺序应该是__ __。 4、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夜雨寄北》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本单元以“旅游”为主题,分别介绍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少年旅行队》、《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夜雨寄北》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 《夜雨寄北》在紧扣单元主题的同时,更加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诵读过很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五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阅历和视野远远高于一、二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多于形象思维。基于丰富的阅历,五年级的孩子能够很好的想象诗句所描述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制定与陈述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象,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诗文,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热爱诗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读中感悟;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让课堂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在关键时刻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