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牵扯到多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又有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问题,还有社会人口方面的问题。从财政层面来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已经超出日本国内总产值50%以上,人均债务约600万日元(约合5700多万美元)。为了挽救经济,日本政府实施了各种行政和财政措施,日本金融机构曾经从事了经济史上无前例的尝试—“定量宽松货币政策”。2004年到2005年间,世界原油价格重新挑战了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的高值,而日本的国内的物价水平还是处于极低的水平。这说明日本还远远没有从通货紧缩危机中摆脱出来。与此同时,日本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生产性人口比重降低,社会负担增加,年金、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亟待改革。对于进入老龄化的日本来说,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老龄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个人金融资产。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日本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使辛苦操劳一生的老人们无忧无虑地放心消费。一个衍生效果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非常成功,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中能够有今天的世界地位与此有关。在日本早已不是“赶超经济”的今天,日本政府虽然几乎已经没有必要重点扶持某个产业,但是,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依然贯彻产业一边倒的方针,成为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负面因素。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依然以产业和金融机构为中心,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这种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可以定义为“生产型”的,在经济起飞或高速增长阶段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及时在经济增长相对低速的阶段,如果有强大的外需,也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正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所昭示的,没有一强大的国内消费者为支撑的“生产型”经济体制是难以持久的。比日本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前苏联,实施的不只是一边倒的“生产型”经济体制,并且生产集中在重工业生产,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和谐现象是必然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内部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现象,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没有遵守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君子协定”,走向投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日本型经济结构的负面作用全面显现出来。对此,日本经济当局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政策,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日本政府不应该追随凯恩斯主义式的经济政策,而是应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降低市场的不稳定性,彻底放弃“倾斜生产方式”,为经济成员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的被动局面。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世界市场经济模式课程论文题目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院(系) XXXXXXXXXXXX 专业 XXXXXXXXXXXXX 年级 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X 教师姓名 XXXXXXX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 华中师范大学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XXXX 摘要:日本作为昔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但也可能成为日本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故值得细细品味分析。 关键词:政府导向;激励机制;宏观调控;文化价值观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后发式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将归纳总结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价格机制 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有一特色,是纵然经济高度发展,但物价却也极高。这与日本价格机制有密切关系。价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三要素之一,一向都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这在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日用工业基本完全由价格完成供需均衡。但同时政府对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产品的价格均有所干预,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竞争并不充分自由。自由竞争的经营者为扩大优势往往可以采取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上述竞争不自由的产业则会因为受到政府规制而难以降价,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金融市场 金融业是最能体现日本政府导向型特点的行业,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之多,监管之细使得任何金融机构在政府的超保护政策下无论经营状况好坏都不会破产。但过度保护却留下隐患——使金融机构僵化进而丧失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其实这与中国某大部分国企的现状十分类似:明明企业效益日益降低甚至已经到需要靠国家财政来补贴的地步,但国家却没有很多国企改革的实际有效措施,甚至对国企也采取着过度保护,这更促进了国企的僵化。 三、企业管理 1.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这既是日本企业的特色管理模式,也是日本市场经济独特的激励机制。20世纪50年代,随着消化欧美先进技术的需要与日俱增,日本企业越发意识到对能够消化改良先进技术的技术人才的需要,加上企业由于经济腾飞开始追求长期发展,这些都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长期陪训,这便促成了日本极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而与它密切相关的年功序列制则是作为一种“隐形投资”激励着青年员工,也成为了终身雇佣制的保障。二者一起还极有助于员工及经营者对企业归属意识的形成。 2.逆向激励:日本劳动力市场上一次市场的价格远高于二次市场,员工不论以什么原因一旦离开企业,再度求职时就只能进入低价的二次市场,这对在职员工是一种压力和威胁。同时,经理人面临更强的逆向激励,由于经理人需求市场弹性较少,一旦被发现有腐败现象,便几乎等同于进入几乎没有生机的死地一般。这些都激励着日本员工及经理人认真工作。 四、收入差距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堪称各个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模版。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表现出持续的高涨,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恢复了战前的经济水平,所以一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经济奇迹”。但是,从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大滑坡,并且又如之前经济持续增长一样表现出持续的不景气。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将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资料,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5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政府保护企业、政府政策调配等途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二)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后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三)日本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

日本教育的特点 (2)

第二节日本教育的特点 日本现行教育既保持了自己固有的传统,又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保持传统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日本教育逐渐形成了自身 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并且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拥有较大的权限,地方教委和学校办学的自 主权和灵活性不强。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同时通过法律形式使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一百多年来,日本公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不胜枚举,其种类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详,是其它国家少有的。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文部省设置法》等。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向内阁和国会负责,提出教育经费预算、草拟教育法规等,并监督和指导地方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原则上文部省没有行政的指挥和命令权限,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本地区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依据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 很大的认同性。 第二,教育发达,体系完备,普及程度高。 日本在1945年投降以后,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它首先废弃了战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引进了欧美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了全民教育的理念,即摈除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全体国民享

有符合个人能力、个性、意愿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个教育体制持续半个多世纪,历经两代人,使全社会尊重教育的理念蔚然成风。国土狭小的日本,住房昂贵,但是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校舍整齐、校园宽敞,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必要设施,还拥有体育馆游泳池、运 动场。 日本教育普及程度也较高,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教育。其中小学6年加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普及率为98%。公立中小学不设重点校、重点班,通过在校际间轮换教师、制定财政经费标准,尽量保持校际间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基础教育阶段不设跳级制度,尽量不出现留级,保持所有学生学业上齐头并 进。 第三,教育在吸收西方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而且西化的进程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能比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国的民族。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它敢于吸收西方文化且善于创新。吸收外来文化是为了强大本国文化,但标准只有一个,即根据本国的客观实际来吸收。如果不根据国情而进行全盘吸收,只会适得其反。日本注重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它对西方的教育理念始终持一种为我所需的态度加以筛选,并非完全依从西方国家的做法。例如明治初期日本形成的是由欧洲的集权主义、美国的自由主义、东方儒家的家族与国家的观念混合而成的教育思想及体系。战后初期,日本又引进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排除了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通过教育立法,使日本教育步入了民主 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第四,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特别是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加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 具。 综观日本的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发展与起飞无不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日本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4%左右,日本每人

日本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日本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日本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克服了来自于地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困难,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从社会、经济、文化的角度来说,日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更有着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一、日本社会的现状与传承 1.高度的法制化 高度的法制化是日本社会显著的特点之一。在日本,法律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地位,司法考试也是十分严格的,这样严格的机制使得日本社会具备了高度法制化的特点 2.极高的诚信度 在日本人的心中,诚实守信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工业化早期的产品生产流通都是在熟人圈里进行的,如果一个人缺乏信誉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一信誉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一种社会传承的体现。 3.政治问题的困扰 日本政坛上有十个左右的合法政党,他们分别代表着各个阶层利益。自民党是最大的政党,其政治目标倾向保守,派阀林立是此党的特色,自民党有七个派系注册在案。官僚制度也是日本政坛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一名官僚要参加如中国的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后再根据资历进行一级级晋升。由于年功序列制,官僚大多需要通过熬年头来获得晋升。这样的模式使得政治家政策的实施受制于官僚,于是政治家与官僚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一方面因为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产生,官僚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后熬年头产生,所以二者没有相互的利益输送;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家的选举一般由财阀出资,使得政治家、官僚、企业形成同一利益上的链条却又相互牵制与利用。 总的来说,日本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备受各种问题困扰的国家。从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传统,如诚实守信等,都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现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日本的经济现状与传承 1.稳定中保增长 1990年到现在日本的gdp数据虽然没有明显增长,但是一直比较平稳。1991年到2009年日本gdp以平均0.8的速度增长,虽然与日本中高速增长期的数据相比很低,但是日本实力犹存。再看日本失业率数据,按照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失业率在4%以内就是充分就业,20 年来日本失业率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为5.4%,2013年8月为4.1%,与欧美国家相对比,日本近年来失业率也非常低。 海外资产状况方面,2013年5月28日日本财务省公布了到2012年底日本海外净资产为296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连续22年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海外资产是中国的两倍。 个人金融资产方面,根据日本银行2013年9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6月底日本个人金融资产达1590万亿日元,日本政府的长期债务为977万亿日元,这意味着若是日本政府持续在国内发债,还有613万亿日元的空间。 2012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日本的7倍,这间接反映出了日本产业结构的情况和设备技术水平。日本这样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在40年中还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是十分不易的。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占日本发电量近30%的核电站在日本大地震后全部关闭,国民经济却依然良好运转,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发生在其他国家的。 2.对于危机的合理应对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股票、土地价格下跌厉害,但是动乱却发生的很少,原因一是做股票和土地的商人经济上一般比较宽裕,本身具有很强抗压能力,国民素质比较高,有强烈的契约意识;二是稳固的社会结构,也保证着社会稳定。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

内容提要:日本是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处于世界物流实践的前沿。本文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论述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色、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 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均不亚于欧美,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50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下将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发展沿革、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物流业的历史沿革、特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沿革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随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十分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物流”的概念在导入日本的过程中,被理论界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物流活动整合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包装、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注:野尻亘 新版日本の物流——流通近代化と空間構造 、古今書院、2005年、23頁。)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改变了以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进入到“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着手发展陆路运输,加强保管、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现近代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此时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物流概念的迅速普及和物流活动频繁时期。)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使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物流部门,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增大了物流量和物流处理能力。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到现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交通运输业、集装箱发展很快,东海道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且开始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建立大型物流中心等管理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企业用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来适应市场环境的激烈变化以确保收益。 (三)物流合理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了与工业标准化相适应,建立了物流标准化体系,整合了配送中心,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物流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物流管理方面,为了全面地降低物流成本,日本开始推进物流合理化措施,主要包括缩短物流路径、减少输送次数、实施计划输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库存管理、简化包装、扩大站台和运用省力化机器等。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蓬勃发展,专业物流部门和其子公司广泛设立,推动了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此外,1983年还成立“日本物流学会”,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四)需求差异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面临挑战。日本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产生的根基——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其次,“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其社会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了几个世纪。这时,日本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滞后型文化”可以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封闭守旧,停步不前,抵制先进文化,从而文化更加落后;一是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选择了后者,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第三,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文化概况复习资料

1.日本位为亚洲大陆东边,被太平洋所包围。和大陆之间由浅的大陆架连接。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所处的位置不会卷入大陆的政治变动中,相反具有吸收大陆文化的有利地形。因此日本建国以来即保持固有的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融合成自己独有的文化。 3.日本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2628万人。人口多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平原。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个。 4.东京总人口:1158万人,位居世界第5位。东京位于日本中部。平均气温:摄氏度。 5.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上,火山活动也很活跃。所以经常发生地震。 6.日本两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 7.★日本气候温暖,各地域温差很大,四季变化明显。由于这种气候特征造成夏秋季雨和台风都很大。 8.日本阿尔卑斯山位于本州的中部,高3000米(最高的山是富士山3776米)。日本有60个活火山。 9.日本人喜欢的话是樱花。樱花季节从冲绳开始北上。因此如果北上旅行的话三个月都可以观赏到樱花。 10.日本的主要道路分为:国道,都道府县道,高速汽车道,市町村道。 11.日本的国土按照地方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 日本按照行政分为:1都,1道,2府,43个县。 二,日本历史 12. 日本历史时代可以划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代 古代:(一万年前—纪元后11世纪):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中世:(12世纪—16世纪):镰仓时代,室町时代, 近世:(16世纪—-19世纪):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近代:(19世纪后半—1945年) 13.绳文时代,人们居住在竖穴中,大多以捕猎,打鱼,采集为生。 14. 三世纪开始种稻子。中稻技术对农耕社会产生了生产增长,产生贫富差距,农村共同体变为政治集团,划时代的社会变化。 15. 弥生时代使用种稻和金属器使用技术。 16. 在4世纪中期左右产生了大和政权。 17. 日本历史上4世纪中期左右第一次发动了对外侵略。 18. 前方后圆坟:古坟的一种。后面是圆形前方是方形。后面圆中是埋葬遗体的地方,前面用作祭祀。 19. 渡来人:从国外来的人,在古代指的是从朝鲜,中国去日本定居的人。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工商系09(2)班第五组学号41至50号 一、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有两大阵营:以德意日为主要代表的轴心国和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国为主的同盟国两大阵营。日本作为轴心国中重要的一员,在二战中,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开始走向法西斯道路。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不久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之后日本在亚洲发动多次战役,主要有名的是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上的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发动“中途岛战役”,取得胜利。日本在亚洲地区,从中国大陆,然后延伸到太平洋岛屿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国内的资源比较稀缺,加上这样拉动的长战线,日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火资料到战场上。这对日本资源采用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对日本自身发展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受到缺少。 2、虽然二战的战火在战争中没有烧到日本本国,但是日本实行军事化政策,强行征大量的青少年去参军,国家的后备人才大量缺失,并且本国国民无心发展军事外的生产,至专注于战事。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无非是个重大的受挫,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1945年8月,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为了报复日本两次的袭击,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代号为“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广岛和长崎死伤人数无数,从此变为荒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才恢复。广岛和长崎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两地经济的影响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是重要的打击。 二、二战后日本对本国经济的整顿措施和外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二战后日本本国对经济的整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主要从内外两部分进行整顿: 1、日本本国内部主要采取措施是以下几点: ⑴、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⑵、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日本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特点 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牵扯到多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又有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问题,还有社会人口方面的问题。从财政层面来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已经超出日本国内总产值50%以上,人均债务约600万日元(约合5700多万美元)。为了挽救经济,日本政府实施了各种行政和财政措施,日本金融机构曾经从事了经济史上无前例的尝试—“定量宽松货币政策”。2004年到2005年间,世界原油价格重新挑战了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的高值,而日本的国内的物价水平还是处于极低的水平。这说明日本还远远没有从通货紧缩危机中摆脱出来。与此同时,日本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生产性人口比重降低,社会负担增加,年金、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亟待改革。对于进入老龄化的日本来说,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老龄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个人金融资产。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日本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使辛苦操劳一生的老人们无忧无虑地放心消费。一个衍生效果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非常成功,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中能够有今天的世界地位与此有关。在日本早已不是“赶超经济”的今天,日本政府虽然几乎已经没有必要重点扶持某个产业,但是,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依然贯彻产业一边倒的方针,成为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负面因素。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依然以产业和金融机构为中心,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这种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可以定义为“生产型”的,在经济起飞或高速增长阶段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及时在经济增长相对低速的阶段,如果有强大的外需,也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正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所昭示的,没有一强大的国内消费者为支撑的“生产型”经济体制是难以持久的。比日本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前苏联,实施的不只是一边倒的“生产型”经济体制,并且生产集中在重工业生产,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和谐现象是必然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内部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现象,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没有遵守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君子协定”,走向投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日本型经济结构的负面作用全面显现出来。对此,日本经济当局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政策,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日本政府不应该追随凯恩斯主义式的经济政策,而是应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降低市场的不稳定性,彻底放弃“倾斜生产方式”,为经济成员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的被动局面。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

公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圈,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日本文化,许多在中国已经淡化的文明也许在日本得以生存。下面就来说说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与习俗。 日本文化特点 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 * ,该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 * 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guo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

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 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最新整理)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转)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如何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也能同步增长,是当前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透过日本池田内阁1960年12月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理论根据以下村治为代表“高速增长论” 作为“代表并体现了战后日本高速度发展期的经济政策构想”的“国民倍增计划”,诞生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如何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理论界有两派观点:一是“稳定成长论”,以后藤誉之助为代表,认为日本经济已经结束战争后的恢复时期,不可能再有新的高速发展,今后只能“稳定”增长。一是“高速增长论”,

下村治为代表,认为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时期,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可以继续高涨,并精密计算出国民收入在今后10年可增加一倍。 池田勇人组阁后,内阁会议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权衡下村11%与经济企画厅7.2%两个对立的方案,池田内阁以头三年9%的增长率落定。这一计划更主要的意义,是作为计划背景的对高速增长的自信,为政府和经济界提供了日本经济看好的前景。  2.“经济增长”为手段,“国民增收”是目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是10年,计划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国民生产年增长率平均7.2%;到197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倍以上,最终达到26兆日元目标。为此,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计划的正文分为四部:

论市场经济的几种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38311873.html, 论市场经济的几种模式 作者:朱晨孙家靖等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3期 摘要: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基本手段,一种是计划经济,另外一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 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资源是依据市场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的,讲求效率,相对来说公平不够。它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而所谓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集中的经济,供给导向的经济,一切依照计划进行,对资源进行强制分配,讲求公平,缺乏效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宏观调控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市场经济有着各种各样的模式。就中国而言,中国在1949年年末到1952年间,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改造,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中国的过度时期。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后,中国才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然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尝试试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才正式开始实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1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 场经济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一、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即“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般较少直接触碰企业,而是指向市场。其体制与运行特征主要有: (1)企业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是自由企业制度。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独立主体,拥有比较完整、充分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等微观决策通常都是由企业自行决定。 (2)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中心环节,政府宏观调控活动集中在市场上。美国政府比较强调市场的合理性,注重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的反托拉斯立法,以法律手段尽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最早的反托拉斯法是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法》,对托拉斯的行为作出了限制。 (3)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偏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和干预也是依法进行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据对市场总需求的分析,采用或松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