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3Mar.,2012

第26卷第3期

2012年3月收稿日期:2011-10-07

修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基金项目(YZ111504);国土资源部“土地资源战略研究”课题。

第一作者:张衍毓(1981-),男,山东济宁人,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战略、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zhangyanyu@mail.clspi.org.cn

Strategic Thinking for Grain Production Core Area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ZHANGYan-yu,WANGJing,CHENMei-jing

(ChinaLandSurveyingandPlanningInstitute,KeyLaboratoryofLandUs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istoputforwardstrategicfocusongrainproductioncoreareaconstructioninHenanProvince.Methodsemployedincludeempiricalsurvey,experts’consultationandliteraturereview.Theresultsshowsthattherearesomeurgentproblemsincoreareaconstruction,includingincreasingpressureonbalanceofcultivatedland,shortageoflong-termmechanismfor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vertycausedbygrainproduction,inadequateinvestmentinpromotingcultivatedlandcomprehensiveproductioncapacity,growingconstraints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etc.Itisconcludedthatstrategicfocusoncoreareaconstructionistoachievethechange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fromquantity-orientedmanagementtoquantity-quality-ecology-orientedmanagement.Specificmeasuresareto:1)transformtheconcept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andenrichtheconnotationoffoodsecurity;2)improvethecultivatedlandprotectionmechanismsandenhanceenthusiasmforit;3)bettercultivatedlandqualityandimprovethecomprehensivegrainproductioncapacity;4)speedup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processandimproveagriculturalcomparativeeffectiveness;5)exploreeco-friendlylandusepatternsandbuildgreenfoodproductionbase.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张衍毓,王静,陈美景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

摘要: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

研究法。研究结果:

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

(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关键词:土地利用;战略;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河南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3-0018-04

张衍毓等: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19Key words:landuse;strategy;grainproductioncorearea;cultivatedlandprotection;foodsecurity;HenanProvince

1引言

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中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主体、中部崛起的战略要地,将在支撑中部发展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该省恰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既要保障粮食增产,又要加快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加速,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冲突全面加剧,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双保”工作更具挑战性。鉴于此,本文围绕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从土地利用角度提出解决途径,旨在为顺利推进核心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2.1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

目前,河南省土地利用率已近90%[1],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随着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战略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将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尤其是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中原城市群规划建设区的交错地带,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后备资源减少、补充成本增加、占优补劣风险加大等问题直接威胁耕地生产能力和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2.2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

地方政府和农民是耕地保护的主体,但二者的积极性尚不能满足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对地方政府而言,耕地保护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耕地保护未全面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热情;二是建设占用耕地的经济和行政成本较低而收益可观。现有征地制度下[2],占用耕地可低成本获得新增建设用地,用以吸引投资、支撑地方土地财政,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维持传统经济发展方式[3]。相比而言,存量土地挖潜成本较高,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占用耕地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对农民而言,种地比较效益长期低下,耕地保有的经济效益不显著,部分农民倾向于撂荒或者在价格合理时支持政府征地。农民无力或不愿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进行制衡,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镇盲目扩张。

2.3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地收入低,种粮收入更低,粮食生产致贫已成为制约核心区长远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一是粮食生产致贫引起种粮从业者减少。当前,种粮相对于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其他就业方式收入要低很多,农村精壮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适度非农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但是粮食生产致贫引起的被动、快速、过度非农化反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农村留守人口的性别、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人才严重匮乏,核心区建设后续乏力。二是粮食生产致贫加剧了非粮化趋势。在种粮补贴不足以抵消粮食和经济作物收益差距的情况下,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三是耕地撂荒问题突出。

2.4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

粮食增产依赖于全面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河南省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一是涉农资金多头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河南省有40余项涉农资金,来自国家和地方的10多个部门,缺乏统筹整合,利用效率不高。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总量投入明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4],2003—2009年,河南省累计获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2.7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补助32.77亿元,地方财政筹措落实19亿元,农民群众筹资投劳15.1亿元,社会资金投入78.17亿元,依托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项目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7.7亿元。假设上述投资全部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按照该省中低产田面积7775.55万亩[1]计算,只有32.74元/亩·年(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仅为11.1元/亩·年)。

20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3月第3期2.5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在现有农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下,河南省实现粮食生产规划目标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一是要实现规划目标,必须充分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强度成倍增加,耕地保育难度加大;二是水资源难以为继,大规模持续开发已造成地下水连年下降,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方式亟需由粗放向精准转变;三是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引起局域性土壤和水污染,威胁农田生态系统和食物安全,不利于核心区长远发展。

3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3.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

把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作为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实现两大战略转变。(1)实现耕地由数量保护向数量—产能一体化保护的战略转变。耕地保护目的是实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数量是基础,产能是关键,要积极探索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替代要素投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的有效途径,实现由数量保护向数量—产能一体化保护的战略转变。(2)实现耕地产能保护向产能—生态—品质一体化保护的战略转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心将由保障数量安全向保障数量—生态—品质安全转变,除了保障粮食产量,还要保障粮食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安全,更要保障粮食品质,维护国民健康。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应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将生态友好和品质优良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核心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

3.2.1重塑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价值观,增强政府保护耕地的主动性核心区的战略任务就是保障粮食生产。一要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和激励机制,切实扭转盲目追求GDP的绩效考核标准,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并赋予合理权重。让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保护耕地、生产粮食和增加GDP同样都是政绩,地方政府可以从耕地保护中受益。二要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不良动机和利益机制,通过改革财税制度,使地方政府获得稳定的、与其事权相匹配的地税体系,取代“卖地财政”。启动集体土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城乡土地市场,实行土地市场配置[5],推进同地同价,凸显农村土地价值,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成本,遏制地方政府占地冲动。

3.2.2创新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增强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协调发展依赖于地域功能适宜性分区基础上的区际分工与合作。耕作空间承载了粮食生产功能,凸显社会价值,建设空间承载了工业化、城镇化等功能,凸显经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耕地支出了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目标,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用地收益含有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机会成本。因此,应从建设用地收益中支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可尝试对建设用地征收耕地保护税或在现有相关税种(如城镇土地使用税)上征收附加税,在县、省和国家层面建立资金来源稳定的耕地保护基金。按照不同地区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差异采用差异化税收分配方案。初步思路如下:(1)以县为基本单位,对建设用地征收耕地保护税,纳入耕地保护基金。(2)国家确定的680个粮食生产核心县的税收直接划拨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作本县耕地保护基金。非核心县的税收按适当比例纳入省级耕地保护基金,剩余部分用作本县耕地保护基金。(3)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省级耕保基金在本省内直接分配,用于粮食生产核心县的耕地保护基金补贴。非粮食主产省按适当比例上缴省级耕保基金,纳入国家耕保基金。(4)国家耕保基金用于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耕地保护基金补贴。(5)耕地保护基金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耕地等级和面积直接补贴到农户,并定期公示。(6)耕地保护基金要与种粮补贴配套发放,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增强耕地产粮效率。

3.2.3完善存量土地挖潜机制,增强用地主体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能动性盘活存量是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减少建设占用耕地的基本途径。当前,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低效粗放、乡村建设用地严重超标、独立工矿用地产出效益较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存量土地潜力较大[1]。重点在于完善存量土地挖潜机制。一是进一

步完善建设用地税收体系,增加建设用地保有成本;二是创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投资收益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降低挖潜成本;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四是加大力度调整利用工矿废弃地。逐步引导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将存量挖潜作为扩大供给的主要来源。

3.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整合资金,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6],提升农地的要素投入和集约利用水平;二是继续推进以提高土地质量为核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三是加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土资源对现代农业的保障能力;四是加强耕地保护科技创新,建立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制度,强化耕地质量管理。

3.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转变农地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摆脱粮食主产区贫困化趋势。一是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7];二是把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引导农业

科技人员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8],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增加替代要素投入;三是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5实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立足长远,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一是创新生态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全面防治土地污染,提高耕地

健康水平。实行土地污染源头控制,

推广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栽培技术,降低农药和化肥污染,改善农区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特色畜牧业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凸显农地复合功能。二是探索低碳化的建设用地模式,进一步完善生态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研究退化土地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恢复土地功能。

4结论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为此,应深化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和激励机制,推动耕地保护全面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创新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补贴,切实提高相关主体积极性;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降低建设占用耕地冲动;围绕综合产能提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耕地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管理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由注重粮食数量安全向数量、质量、生态安全演进。总之,要把耕地保护问题纳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内统筹考虑,系统剖析制约耕地保护的深层次障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原经济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目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EB/OL].http://www.hnblr.gov.cn,2010-12-24.

[2]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上海国土资源,2011,32(2):7-13.

[3]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13.

[4]盛昌琴.对河南省涉农资金使用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10,(7):59-60.

[5]郑振源.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10-13.

[6]刘彦随.各地都种粮不如依靠基地产粮[N].科学时报,2008-09-23.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二五发展十二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61-81.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办介绍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关情况[EB/OL].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11-11-11.21张衍毓等: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发展。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序言 国土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科学开发国土空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依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7〕138号),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深刻分析广西国土空间开发的现状和形势,阐明未来空间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勾画全区人口、产业和经济空间布局,明确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是广西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

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到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规划范围为全区陆地国土空间。 第一章国土空间开发现状 连绵的山岭,起伏的丘陵,肥沃的平原,宽阔的海洋,广布的河流,是八桂儿女薪火相传、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公路铁路纵横阡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土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客观认识这些变化,是合理有序开发、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自然概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土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市,109个县级行政区,其中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8个县。东连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交汇点,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连接国内外多区域合作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地形地貌。紧邻云贵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山地环绕,桂东、桂南、桂东北一带有大片谷地,总体呈现山岭连绵、丘陵起伏、平原狭小、河流众多、喀斯特地貌显著等特征。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陆地面积69.7%,平原和台地占26.9%,水域占3.4%。 ——气候条件。地处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濒热带海洋,气候湿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是我国光、水、热资源配合较好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6.5-23.1°C,降水量 1086-2755毫米,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 ——资源特征。山多地少,平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西北多为山地。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水电资源的“富矿”。铝、锰、锡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十大有色金属产区之一。

关于建立广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广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7〕639号)精神及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只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省下达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指标40.55万亩,按照任务进度要求,2018年4月16日前各区制定划定方案,2018年10月底前完成划定任务,并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全市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在完成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科学确定划定标准。 结合我市当前水稻种植田块类型特点,各区在开展划定工作时,应优先将具备以下条件和标准的水田划定为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 1.已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土壤较为肥沃,耕地质量等级在五等以上的水田,近年来基本种植水稻的田块; 2.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连片水田面积不低于300亩,丘陵地区连片水田面积不低于30亩; 3.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灌溉条件较好,排灌能力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生态环境良好,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4.周边涉及农业生产的河道水系通畅、灌溉条件有保障、交通相对便利,农用输电线路等设施能满足生产需求,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符合生产质量安全要求的田块。 划入粮食禁止生产区域的,不得划为粮食生产功能区。 (二)逐级分解下达任务。 综合考虑辖区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产销平衡等条件,根据全市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结合各区现有水田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和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我市将划定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区(详见附表)。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将划定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镇(街)、村,并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细化落实到农户和田块。 (三)认真做好划定工作。 1.深入开展调查。 各区政府要督促区农业部门牵头,会同区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摸清辖区内连片水稻田和水稻种植水田分布情况。 2.制定划定方案。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九江市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

九江市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 编制提纲(试行) 为加强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化工装置试车环节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总结并吸取了近年来省内外化工装置试车工作经验,借鉴原化学工业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规定,制订了《九江市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编制提纲(试行)》。本编制提纲分《试生产准备工作纲要》编制提纲、《总体试车方案》 编制提纲、化工投料试车应具备的条件三大部分。 一、《生产准备工作纲要》编制提纲 生产准备工作是化工装置试车总体统筹控制计划的内容之一,建设(生产)单位应及早组织生产准备部门及聘请设计、施工、生产方面的专家,编制《生产准备工作纲要》,使生 产准备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具体编制提纲如下: 一、概况 化工工程项目简况;生产准备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计划安排;与生产准备相关的化工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等主要工作情况。

二、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一般包括生产准备和试车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明确负责人、成员、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等相应规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三、人员准备. (一)根据审批的定员,编制人员配备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人员类别、来源、素质要求; 2、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调配到岗时间。(二)人员培训 1、人员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2、人员培训方法与步骤。 3、培训单位的选择及时间安排。 4、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的培训。 5、各培训阶段及各类人员培训的考试、考核。 6、编制人员培训计划。 四、技术准备 (一)技术资料、图纸、操作手册的翻译编印。 (二)编制各种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和安全操作规程。(三)编制各类综合性技术资料。 (四)编制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编制大机组试车和系统干燥、置换及三剂装填、保护等方案,并配合施工单位编制系统吹扫、气密及化学清洗方

建设项目试生产

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 试生产(使用)方案应当包括下列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 (一)建设项目设备及管道试压、吹扫、气密、单机试车、仪表调校、联动试车等生产准备的完成情况; (二)投料试车方案; (三)试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策及应急预案; (四)建设项目周边环境与建设项目安全试生产(使用)相互影响的确认情况; (五)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六)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七)试生产(使用)起止日期。 建设单位在采取有效安全生产措施后,方可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生产、储存、使用的主体装置、设施同时进行试生产(使用)。 试生产(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使用)方案进行审查。 试生产(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使用)条件进行确认,对试生产(使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 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使用)前,将试生产(使用)方案,报送出具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意见书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提交下列文件、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一)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表; (二)试生产(使用)方案; (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试生产(使用)方案以及是否具备试生产(使用)条件的意见; (四)专家对试生产(使用)方案的审查意见; (五)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情况的报告; (六)施工过程中安全设施设计落实情况的报告; (七)组织设计漏项、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的检查情况,以及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告; (八)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复制件); (九)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手续(复制件); (十)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复制件),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名单; (十一)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证明材料; (十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说明; (十三)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岗位操作安全规程清单; (十四)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文件(复制件)。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工作方案

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工作方案 根据《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131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X政字〔X〕190号)要求,为做好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两区”划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根据XX市下达我区的任务,全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共计25万亩,全部为玉米。结合我区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和各镇乡现有耕地面积、地力水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划定作物种植面

积等因素,确定了各镇乡的划定任务。镇乡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发展潜力等因素,及时将划定任务逐级分解细化到村。 按照国务院“三年划定,五年建成,永久管护”的统一部署和《方案》要求,X年制定方案,成立领导组织,开展动员部署工作。X年全面开展划定工作。X年底前全部完成上图入库、建档立册,并逐级汇总,形成上下衔接、规范统一的信息系统。 三、划定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及《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和《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和要求。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等。 (三)XX区国民经济发展、现代农牧业、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城乡建设、交通等相关领域XX期间的发展规划。 (四)农产品种植传统和生产能力情况,近三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四、划定要求和标准 (一)划定要求。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641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nalyzing The Problem,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通用范本

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对工作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方案编制目的 为了组织协调生产线各装置之间包括上下游装置之间,主要生产 装置和公用工程装置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验证工艺设计可行性,设 备的可靠性,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安全顺利而又最经济的本项目的生 产设施,制定本试车方案。 二、工程概况。 山东省博兴县鲁盛化学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二氯丙烷生产项 目位于博兴县兴福镇工业园区,工程项目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最新)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划定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133号),全面做好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一)划定“两区”是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粮食产业是我市农业最大的优势产业,通过划定和建设“两区”,稳步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划定“两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作物区域布局的重大举措。通过划定和建设“两区”,进一步聚焦主要作物和优势产区,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用地细化落实到地块,有利于我市进一步调整农作物和优化种植结构区域布局,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保证。 (三)划定“两区”是完善农业调控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两区”为平台,集成农业科技和农机推广应用,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方式,有利于实现强农惠农政策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监测和精准评价,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农

民生产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建立,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X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水利局、市统计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领导小组下设划定工作推进组、建设工作推进组,分别负责“两区”划定和建设日常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并研究制定具体推进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三、工作目标 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总的任务指 标为672.6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628万亩(水稻89万亩、玉米539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4.6万亩(大豆44.6万亩)。X年11月底前,完成水稻功能区划定和上图入库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细化任务,将划定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村、户。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粮食和大豆种植用地面积等因素,将划定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到乡(镇)、村、户。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注册咨询师继续教育2017-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改革创新与多规合一试卷(100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100.0分,用时2425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上传稿)

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今天我们召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热情,切实搞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和管护工作,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切实搞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确保功能区种粮比例,稳定全市种粮面积。为我市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总量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刚才,我们看了XX镇XX村粮食功能区建设现场,听了三县二区功能区建设的工作交流。总的现场推进有力度,工作交流有特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展快 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至2014年年底已经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XX个,面积XX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XX万亩的建设任务。 (二)农田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的道路、渠道、电网、泵站,以及水闸、涵管等到了一次全面改造和提升,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的新格局。水利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渠道质量和防渗效果得到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 (三)粮食复种指数提高 2014年对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统计调查情况看,在吴兴区

春、夏两季仅个别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查录入数据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年粮食复种指数为XX,比全市平均高出XX个百分点以上。其中XX县调查的XX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XX亩,全年粮食复种指数达XX%。 (四)单产水平提高 由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普及。我市高产创建示范片都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功能区内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较高,示范作用明显。2014年在晚稻生长长期受阴雨寡照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单晚亩产都在XX公斤以上。XX县XX镇下舍村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高产示范方亩产达到了XX公斤,创造了我市百亩以上示范方高产新纪录。XX区XX村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了XX公斤。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高产示范带动下,2014年全市单晚平均亩产达到XX公斤,实现了灾年单产超历史。 (五)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 XX市已认定的面积1000亩以上的功能区内基本上有一家粮食生产、农机、植保合作社或农机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功能区内开展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水浆管理、烘干以及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目前,功能区内共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113家,开展水稻育供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面积47.38万亩。 二、当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https://www.doczj.com/doc/5a4187904.html, 2010年07月16日13:22 南风窗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文_本刊记者许圣如发自广州 广袤丰饶的中国西部迎来了最好的时代,7月5日,高规格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无疑是最强的冲锋号,而在这之前的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是猛烈的催化剂,生态补偿机制、优先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会从制度上为西部开发“准备充足的钱粮”。 “这是国家在空间开发方面提出的一个新战略,是中国的一个独创。”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规划既指引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又设定了一个保护国土及生态环境的底线,而这条底线是直接划定到行政边界的硬性规定,不给地方政府太多的模糊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研究员认为,《规划》选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通过,意味着《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弥补传统国土管治模式的缺点、制约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政绩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的整体规划,为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各区域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全国主体功能区将分层次推进,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将选取30%左右的国土,分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其余的全部国土由省级划定主体功能区。 “这是对目前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的一个有力纠正。”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分析,中国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考评上基本上是一个标准,没能充分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发展的特殊省情、市情、县情。比如有些地区过度开发,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不过,竹立家特别注意到一些地方,把“限制开发”类改为“生态发展类”。“这样的一个改动,事实上意味着政策的松动,仍在强调发展,这是很危险的,多米诺骨牌一路松动下去,最后很可能回到不顾生态,经济发展至上的老路上来。” 重构经济新地图? 其实,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就充斥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甚至中央部门之间的博弈。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9月,《规划》形成初稿,3年后获通过。之所以经过长时间酝酿慎重推出,除了涉及繁琐的核算和制度因素外,还牵涉各个地区的发展利益,涉及各个部门政策的调整。 牛凤瑞表示,经济转型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及事权的下放,导致了地方政府围绕地区GDP的税收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和冲动,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就是给地方政府戴上绳索,不可以信马由缰。”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30日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地形。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系。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5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