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a《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2-5页的例1、例2.

预习目标: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预习过程:

一、按一定顺序观察课本2、3页的主题图,并阅读给出的文字信

息,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二、学习例1.

1、大声读两遍第4页的例1,并画出条件和问题。

2、大声读两遍例1的解答方法,并把空补充完整。你有问题要问

吗?如果有,请记录下来。

三、学习例2

1、大声读两遍第4页的例2,并画出条件和问题。

2、大声读两遍例2的解答方法,并把空补充完整。你有问题要问

吗?如果有,请记录下来。

3、想一想:在计算例1、例2的综合算式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计

算的?

4、大声读两遍例2下面小精灵的话,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读

错别字。

四、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做课本第5页做一做的1、2题。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6—7页的例3.

预习目标: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预习过程:

按一定顺序把课本6、7页的内容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读错别字。

一、学习例3.

1、按一定顺序观察例3的主题图,并阅读给出的文字信息,然后

再把条件和问题画出来。

2、大声读两遍例3下面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你能看懂吗?你有

问题要问吗?如果有,请记录下来。

3、大事读两遍第二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并把空补充完整。

4、大事读两遍例3下面小精灵的一段话,通过读,你知道了什

么?请写下来。

5、大声读两遍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6、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二、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做课本第7页做一做的1、2题。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含有两级运算或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10—12页的例4、例5.

预习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预习过程:

按一定顺序把课本6、7页的内容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别字。

一、学习例4.

1、大声读两遍例4,并把条件和问题读出来。

2、大声读两遍例4下面的两种算法,你能看懂吗?如果有问题,

请记录下来。

3、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4、大声读两遍例4下面两个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和阅

读,你有什么发现,请写下来。

二、学习例5.

1、给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例5两个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在课

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2、例5两个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3、大声读两遍12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然后给你的爸爸、妈妈

说一说什么是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做课本11、12页的做一做。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有关0的运算》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13页的例6

预习目标:归纳总结0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预习过程:

按一定顺序把课文13页的内容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读错别字。然后完成下面各题。

1、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2、在进行有关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请举例说明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4、尝试练习

脱式计算。

(1)60÷2×0 (2)0÷23+63÷7 (3)65×76÷21×0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17---18页的例1。

预习目标: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预习过程:

1、认真观察课本17页的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和“公园定向

运动图”,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家长说一说。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有,请记录下来。

2、假设你是一名运动员参加这次公园定向越野赛,你的运动路线

是怎样的?

3、认真观察课本18页例1的图文,思考:

(1)这是一个标有方向(东西南北)的图标,我们可以吧它称为向标,方向标的原点为什么画在起点?

(2)1号检查点在()的方向上,只说在东北方向上行吗?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度数?

(3)“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的方向上”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北偏东)

(4)为什么还要加上“大约要走1千米”这句话?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通过例1的学习,我知道了:一个物体的位置应该有()和()两个量来确定。

4、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做课本18页的做一做。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绘出物体的位置》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19页的例2。

预习目标: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预习过程:

按一定顺序把课本19页的内容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读错别字。

1、认真阅读课本19页例2的文字,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思

考:

(1)、教学楼在校门的什么位置?图书馆在校门的什么位置?体育馆在校门的什么位置?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

(2)、我们想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首先应该画一个方向标,这一个方向标的原点(观测点)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方向标的方向应该是怎么规定的?仿照课本19页下面的图实际画一个。

(3)你明白50米的意思吗?那么150米、200米应该画多长的线段?

(4)试着在上面你画的平面图中标出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的具体位置。

2、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做课本练习三的3、4题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22页的例3

预习目标:能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体会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预习过程:

1、认真观察课本22页例3 的地图,然后判断上海在北京的什么

方向?沈阳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济南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哪里为观测点

的?如果问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应该以哪里为观测点?方向如何?

3、如果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表示出来,应该怎么说?

(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相距()千米。

(2)北京在上海的()偏()约()的方向上,相距()千米。

4、尝试练习。

完成课本22页的做一做。

提示:

(1)左边的同学说:你在我的东偏南45°的方向上,距离是1米。

她是以谁为观测点的?

(2)

(3)右边的同学说:你在我的()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有是以谁为观测点的?

(4)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的观测点上观测,位置的表述是()的。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23页的例4

预习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预习过程:

1、认真观察课本23页的例4“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思考并

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是:起点(教学楼)→位置()→终点。

(2)“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中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第一赛段(起点→位置1)的所走方向,应以()为方向标的原点(观测点)来确定,方向为()偏()(°)这个度数可用()测量得到。这一赛段的路程,可先用刻度尺量出它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它的实际路程是()米。

(4)第二赛程(位置1→位置2)的所走方向,应以()为方向标的原点(观测点)来确定,方向为( )偏()(°)。这一赛程的实际路程是()米。

(5)第三赛程(位置2→终点)的所走方向,应以()为方向标的原点(观测点)来确定,方向为()偏()( °).这一赛程的实际路程是()米

(6)校园定向运动从起点到终点总的路程是()米。

(7)如果想从终点直接返回起点,行走方向的判定应该以()为方向标的原点(观测点)来确定,方向为()偏()(°),路程是()米。

2、尝试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的做一做。

提示:

(1)找准出发时的位置,确定方向标的原点,画出方向标。

(2)准备好必须的画图工具,确定行走方向。

(3)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确定代表行走路线的线段的长度。

(4)按行走的顺序,分别画出路口、公园的位置。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加法运算定律》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27—29页例1、例2。

预习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预习过程:

按一定顺序把课本27—29页的内容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读错别字。

1、按一定的顺序大声读两遍课本27页给出的文字信息,通过阅

读你知道了什么?请在书上画下来。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大声读两遍28页例1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通过阅读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请写在下面。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5、按一定顺序大声读两遍29页例2给出的图文信息,并把问题

补充完整,然后在课本上画出条件和问题。看课本是这样列的算式,并大声的读两遍。

6、比较课本的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7、根据加法结合律将29页下面的空补充完整。

8、尝试练习。

试着做一下2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3题。

家长签字:______自我测评: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导学案

预习内容:课本30页例3

预习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预习过程:

1、认真阅读课本30页例3的统计表和示意图,然后完成下面的

填空。

(1)第四天李叔叔是从城市()到(),行程()千米。

(2)第五天李叔叔是从城市()到(),行程()千米。

(3)第六天李叔叔是从城市()到(),行程()千米。

(4)第七天李叔叔是从城市()到(),行程()千米。

(5)要解决的问题是()

2、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来。

3、看课本上是怎样列的算式,并大声的读两遍。然后把课本中的

空补充完整。

4、通过预习例3,你有什么发现?请写下来。

5、尝试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524+14+186 (2)245+180+20+155 (3)67+25+33+7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 2、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习难点:对平行四边形概念及特征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自学64页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_____________ ,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组对边平行。(用纸剪两个完成一样的任意形状的三角形,上课时用) 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_。 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有()条高。 3、长方形和正方形各画1个后,观察它们分别都有哪些边平行? (1)独立画图后,找出各自平行的对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它们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形。 三、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1、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征以外还有哪些特征呢?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平行四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和每个角的度数,标在图上。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_________并且________。平行四边形对角____________ 。 2、利用学具材料中的平行四边形框,学习例2。 3、思考并操作,完成65页做一做第1题。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答: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________,这种性质也叫做不稳定性。 四、过关检测: 1、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2。 2、完成课本67页第1题。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3、完成课本第67页第2题。两个同学一组拼一拼。 4、判断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不易变形。() 5、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剪一剪,把示意图画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 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 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 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 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学习评价】 4.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些乘、除法的算式,同位之间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究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9单元 总复习 导学案

9 总复习 本单元复习的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 总复习的内容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通过总复习,正确地读写多位数,熟练地对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尾数。 2.通过总复习,正确、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3.通过总复习,会画角、垂线和平行线,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通过总复习,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1.大数的认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角的度量。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大数的改写。 2.周角的认识。

3.积和商的变化规律。 4.画垂线、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1)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 (2)乘法和除法(1课时) (3)空间与图形(1课时) (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汇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把握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复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准确把握本学期所学知识。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 2.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大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复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渗透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大数读、写的方法;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36×47=125-46=38+56=69÷3= 116-42=60÷15=63×12=200×3=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备课教案

备课教案

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练习:“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得数 504÷14= 504÷36=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1单元四则运算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2、3页例1,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学习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导学流程 定向自学 1、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2、自学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加法的意义。 3、理解减法的意义。 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减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减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 展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1~5题拓展提升 猜猜我是几?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定向自学 1、乘法的意义:结合例2插图和第(1)题写出乘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乘法的意义。 2、理解除法的意义 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并写出除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除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我加上89得243。600减去我得309.。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全册)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拨计数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知道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并能熟练掌握“个级”和“万级”各个数位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借助计数器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 【自学互助】 (一)课前自学 1、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有()、()、()、()、(),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2、数数: (1)从213一个一个的数到235。 (2)从320一十一十的数到440。 (3)从1500一百一百的数到2000。 3、5673中的5表示(),6表示(),7表示(),3表示()。 4、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看见过较大数并记录下来。 (二)课中自学 1、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小精灵提示:计数器上哪一位上的珠子满10颗,就要向前一位进1。) (1)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500和1000。 (2)一万一万地数, 10个一万是(),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完成下题。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都是()。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从右边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级,()位、()位、()位和()位是万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 (4)75620003中的7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展示互导】 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可以交流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 【质疑互究】 我的疑惑: 【检测互评】 1、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 2、填空: (1)10个一万是();100个十万是();10个()是一亿。 (2)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六位是()位,第八位是()位,第()位是亿位。*(3)65300060中从左边数的第一个“6”比第二个“6”多()。 【总结提升】 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难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学法指导】 通过类比个级数的读法得出万级数的读法。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自学互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集(116页,Word版)

第一单元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 共植树多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把两个数 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 加得的得数叫做 。 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 ,减去的已知加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2016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2016年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小数的意义(一)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 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小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练习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元 9分米=()米 7分=()元 135克=()千克 3元4角=()元 3分米2厘米=()分米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全册导学案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数一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数较大数的过程,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借助方块图和计数器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计数单位的数学模型。 3、在认知活动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类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难点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区别。 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数一数P2页上图中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教材助读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从个位起第第五位是()位,与它相邻的两个数位是()位和()位。 2、一亿里面有10个(),十万里面有()个一万。 3、是()位数,最高位是()位,“6”在()位上,表示()个()。 4、一个七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从右边数第()位的计数单位是千。 二、仔细观察,然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997 () 999 ()

2、5080 5090 () ( ) 3、()() 8100 8200 4、()8000 9000 ()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你能数一数P2页下图中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1、找规律,数一数 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3、说一说: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探究点二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因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倍的关系,所以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几个间隔,进率就是几个() 探究点三根据P4页中表格,你是怎样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的 什么是数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个数位是一级分别是:()、()、()…… 数位顺序表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当堂检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姓名: 班级:四年级班 教师:李一孟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编写教师 授课 时间 总第 1课时审核人学习 内容 教材第2、3和4页。 学习目标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及相邻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及读数方法。 重点难点认识计数单位。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学习流程 学案导案 一、复习导入 下面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北京:19612368人西藏:3002166人 四川:80418200人河南:94023567人 新疆:21813334人黑龙江:38312224人 我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 这些数你会读吗? 二、合作学习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⑴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 千位满十要怎样? 10个一千是多少? 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万位满十要怎样? 10个一万是多少? 九十万再加十万是多少? 十万位满十要怎样? 10个十万是多少? 九百万再加一百万是多少? 百万位满十要怎样?10个百万是多少? 九千万再加上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十要怎样? 10个千万是多少? ⑵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⑴叫做数位。 ⑵根据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第二位是,…第五位是,…第九位 是。 一、创悦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 学了万以内的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 产中,我们还经常 用到比万大的数。 同学们这些数据 你会读吗?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有信心 吗? 二、释悦疑 1. 同学们,拿出 你们的计数器一 起拨数,认识万、 十万、百万、千万、 亿等计数单位。 2. 两个相邻计数 单位之间的进率 都是10,即十进 关系。 3. 在用数字表示 数的时候,这些计 数单位要按照一 定的顺序排列起 来,它们所占的位 置叫做数位。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 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亿以内数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年级备课人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重点难点计数单位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数级、数位、计数单位间的区别以及“位值”的区别。 学习 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习过 学案导案 设 疑 预 习 多媒体课件演示主题图中的中国6个省、市、 自治区的地理、文化的图片,伴音介绍我国 国情,然后通过特写镜头推出6个省(市、 自治区)的人口数。由学生提出问题,得到 了那些信息?发现了什么?揭求课题:亿以 内数的读法。 展 示 互 动 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 读13819000这个数。 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 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 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 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 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 千万、亿。 九千再加上一 千是多少?千 位满十要怎 样?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免费41761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免费 4176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6页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密切关系,能够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2.能够正确地读写小数。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小数可以看成是由分母为、、等这样的分数改写成的。 2. 分母是1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 3.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4.你能回答吗:小数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吗?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 (1)通过33.333在计数器上位置,我们可以看出 “.”前面的两个“3”分别表示和,它们读作,这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和以前数的读法一致。 (2)“.”是小数点,读作“点”,它是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线。 (3)小数点后面的三个“3”读作,这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把数字顺次读出来的。 2.数位顺序表。 请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计数单位 ....补充完整。 3.根据数位顺序表写一写,再读一读。 考一考:你能说说小数的写法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归纳一下。 三、课内巩固训练。 1.把下面各图中涂色的部分 分别用分数和小表示出来。 2.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6 = 0.21 = 0.111 = 0.02 = 0.07 = 0.034 = 4.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或小数。 5.(1)0.4里面有( )个0.1,0.025里面有( )个0.001. (2)4.8中的4在( )位上,表示( )个( );8在( )位上,表示( )个( )。 6.(1)读出下面各数。 0.0504 读作: 30.118 读作: 100.100 读作: 0.50 读作: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七十九点七零九 写作: 零点零二三 写作: 一点四五 写作: 一百二十点一二 写作: 《测量活动》导学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7—8页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补充右面的数位顺序表。 2.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11100 = 1001000 = 0.8= 0.021=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右面的图片。 (1)说一说从图上得到的信息。 (2)桌面的长是 ,宽是 ,这样表示有什么缺点呢? (3)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我们来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1米= 分米,所以1分米就是1米的 ,即 米或 米。 那么6分米是 米,也就是 米。1米= 厘米,所以1厘米就是1米的 ,即 米或 米。 那么45厘米=( )( ) 米= 米。 3.填一填。 4.即时应用。 一只军舰鸟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翼长2米1

人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70-71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尺子,三角板。 学生准备:尺子,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观察情境,理解四边形。 师: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板贴: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4个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图形呢?(生:都叫四边形)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四边形。) 2、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熟悉的四边形,你知道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吗?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家族中的另外两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 (一)学习平行四边形 1.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猜一猜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1)画平行四边形,展示。 (2)猜一猜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方面去猜。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四人小组利用学具验证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以上的特征,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生演示三个特征的验证方法。 3.概念呈现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两组,平行,四边形。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5.玩一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