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一位小科学家

做一位小科学家

做一位小科学家
做一位小科学家

2、做一位小科学家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进行观察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让鹦鹉站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站”着的鹦鹉,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然后又设法让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站”在手指尖上,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活动中归纳出规律来。科学不仅仅是了解一些现成的知识,还包括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因此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受科学的真谛所在。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收集科学家研究的资料把比较的范围从琴纳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材料准备方面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我们的科学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鹦鹉“站”起来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使鹦鹉站起来的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科学,知道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算是平时我们玩的一个普通的游戏,也许也蕴含着科学秘密。只要我们平时

仔细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成为一位小科学家。你愿意来研究科学问题吗?

【评析】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的教育者也都在实践中认识了这点。这里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顺利的进入角色。

二、指导学生进行“让鹦鹉站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观察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

1、出示一个大号的纸制鹦鹉,谈话:这是老师课前用纸做的鹦鹉,你们见过真正的鹦鹉吗?你觉得养的鹦鹉最喜欢呆在哪里?那么我做的鹦鹉是否可以也比较听话的站在竹竿上呢?

2、演示鹦鹉站起来,并用手指推一推,让它摇晃摇晃,便于学生观察。

3、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样一个鹦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问题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主要通过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说明】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记录只是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二)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

1、谈话:刚才同学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鹦鹉为什么可以站起来?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试一试,想办法先让自己的鹦鹉站起来,再来思考它为什么可以站起来,好吗?

2、介绍器材和制作方法,并提出要求:在制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的时候要尝试把回形针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

4、提问:你们小组的鹦鹉站起来了吗?你们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

5、交流汇报。

(三)指导学生设法让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站”在手指尖上

1、出示各种形状的卡纸,橡皮头铅笔和铁丝等物体,谈话:刚才大家都已经成功的让鹦鹉站了起来,现在我这里还有许多不同形状的东西,你可以想办法让它们站在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3、汇报展示。

4、教师小结。

【评析】这里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尝试,让他们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规律。事实上,通过让鹦鹉站起来的活动学生已经有了初

步的发现,也许还不够成熟,还不够清晰。这里通过大量的活动让他们去寻求共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这些物体之所以不会倒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科学发现

1、谈话:刚才大家的表现十分出色,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多东西都站了起来。可是你们想过没有鹦鹉为什么可以站起来?这些形状的物体为什么可以站起来?铅笔为什么也可以站起来,而且还不倒?

2、提问:通过上面的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总结很多情况。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在科学学习中,有趣的活动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学生沉浸在玩乐中忘记了研究的初衷。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方面是使模糊认识清晰化,感性认识理性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表达喜悦心情的机会。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许这将是今后他们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

三、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提问:你们还记得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2、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组织学生做好记录:把你认为在活动过程中你和爱迪生相似的地方记录下来。

5、汇报交流。

6、总结:我们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都是从身边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大家都成功地让鹦鹉扎了起来,说明大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祝贺你们,小科学家们!

7、布置课后调查:课后请大家回去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他有什么研究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评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突出了“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与看似神秘深奥的科学探究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做一个小科学家其实并不难,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位小科学家。

四、总结全课

1、提问:过去你一定有过很多的问题,你的这些问题都能寻找到答案吗?

2、学生交流。

3、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一时很难解决的,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

5、谈话:要相信等今后我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本领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害怕了。科学课就是要带领大家学会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提问题,只有这样才是一位合格的小科学家。

教学片断赏析

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都觉得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鹦鹉为什么可以站起来?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试一试,想办法先让自己的鹦鹉站起来,再来思考它为什么可以站起来,好吗?

生:好。

(师介绍器材和制作方法)

师:好,材料就是这么多,大家都可以按照提示开始制作了,在制作的时候别忘了把自己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视)

师:你们小组的鹦鹉站起来了吗?你们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

生:我是把回形针别在鹦鹉下面的。

生: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你们都是这样做的呢?你们一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吗?

生:我们开始的时候把回形针夹在鹦鹉的头部,结果一下子就摔下来了。

生:我们还把回形针别在了鹦鹉的身上,发现也是不能站起来的。

师:哦,原来大家都是像科学做实验一样经过了一次次试验才取得了成功的啊。

……

【片断评析】我们经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这样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关注的是结果,以是否成功作为评判活动的重要标准。我们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看似多余的,因为要发现的答案已经知道了,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学生经历的过程,恐怕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科学意义上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讨论反思的过程中来实现。

(万云立陆永德)

B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科学过程,我们这样处理教材:首先创设问题情景,研究三只鹦鹉为什么有的可以站起来?有的不行?

指导学生让自己做的鹦鹉站起来。接着指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最后安排学生进行一个竞赛,看谁能利用吸管、牙签制作一个小人让他站在一条线上。(完成的奖励一份科学家的故事)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前要制作好三个大号的鹦鹉,它的重心要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个部分,配重的物体要有明显的标识,便于学生分析研究。学生自制纸鹦鹉的材料要做到人手一份,以便他们都能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和方法

●能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识和技能

●找出自己使鹦鹉站起来的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纸鹦鹉,让纸鹦鹉站起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一位小科学家来研究科学问题吗?

2、(出示三只鹦鹉,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谈话:这是什么?鹦鹉是很聪明的鸟,会学人说话,现在我们就让它们站到竹竿上和我们一起来上课。谁来把它们放上去?

3、请三位学生上前摆放。(如果下面的学生有不服气的,不妨也请他尝试一下)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上来摆放,结果有两位同学是怎么也无法完成任务的。出乎意料的现象,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自然地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4、谈话: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5、讨论交流。

6、谈话:是啊,三只鹦鹉为什么有的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行呢?它们一样吗?

7、指导学生研究三只鹦鹉,找出可能的原因。

8、谈话:是不是真的下面重了就可以让鹦鹉站起来呢?下面我们就自己来做一个纸鹦鹉让他站起来,好吗?

9、学生进行制作活动。

10、学生作品展示。

11、提问:通过制作,现在你知道怎样才能让纸鹦鹉站起来了吗?

12、学生回答。

13、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评析】我们这里的教学活动完全注意参照琴纳的研究过程来设计的。一方面这确实出于本课学习的需要,这样的活动最经济有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初步感知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提问:琴纳是怎样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

2、组织学生讨论。

3、提问:我们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学生讨论,把讨论结果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评析】将科学家故事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感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和科学家一样的,他们也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并不神秘,树立起我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

三、竞赛:看谁的小人站的稳

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都是小科学家了,你们能帮我完成一个难题吗?我这里有两根吸管,还有一根牙签和一些橡皮泥,你们可以用它们做一个小人,使它像纸鹦鹉一样站起来吗?

2、提出要求:大家已经有了制作纸鹦鹉的经验,我想提高一点难度,来开展一个比赛,看谁制作的小人可以站在这根细线上,站得最稳!

【说明】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普通的棉线系在教室里,一般有3~5米就可以了,当然要根据学生人数来确定。因为人人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研究的情绪会特别高。

3、学生制作。

4、交流展示。

5、评价:奖励每人一份“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说明】这里的奖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什么活动的小结,又对下面的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四、指导学生阅读、查找科学家的资料

1、谈话:你们看手里的科学家的资料,这些故事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先看一看。

2、学生阅读。

3、提问:这些科学家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呢?有什么研究成果?

4、学生讨论。

5、谈话:老师奖给你们的科学家的资料有的是从科普书上找的,有的是在网上查阅的,还有的是报纸上的,你课后可以也去查找一二位科学家的资料吗?

五、总结全课

1、谈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学生全班交流活动。

3、教师小结: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科学,那么我们就可以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纸鹦鹉,让纸鹦鹉站起来的教学片断

(出示三只纸鹦鹉,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师:这是什么?

生齐:鸟。

生:鹦鹉。

师:鹦鹉是很聪明的鸟,会学人说话,现在我们就让它们站到竹竿上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好吗?谁来把它们放上去?

(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前摆放)

师:那我就从前面、中间、后面各请一位同学来帮忙吧。

(学生代表上来摆放,一生一下子就好了,另外两人试了多次没有办法,下面的学生积极要求自己来放)

师:看样子,这两只鹦鹉天性太调皮了。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三只鹦鹉是一样的吗?

生:为什么这两只鹦鹉站不牢?

生:三只鹦鹉有什么不同?

师:是啊,三只鹦鹉为什么有的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行呢?它们一样吗?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三只鹦鹉的情况呢?

生:我们可以把仔细观察它们哪里有不同。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

(指导学生观察鹦鹉)

生:我发现了,鹦鹉上有一个硬的东西,这只在尾巴那里,这只在脖子上的。

生:这只也有,在翅膀上的。

师:观察的真仔细啊,一摸就知道了,是吧?科学上的观察可不一定是用眼睛看啊。用手摸也是观察的一种方法。

【说明】教师把“什么是观察”巧妙地告诉了学生,注意了科学方法的教学。真正的科学教学过程收获应该是多方面的,这里把注重过程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让学生体会到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师:是的,三只鹦鹉的身上都放了一块小磁铁的。那么为什么放在不一样的地方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呢?

生:下面重了就可以站起来了。

师:是不是真的下面重了就可以让鹦鹉站起来呢?下面我们就自己来做一个纸鹦鹉让他站起来,好吗?

……

【片断评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进入科学世界。这里的教学活动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像琴纳一样注意观察现象,发现三只鹦鹉为什么不一样呢?接着就着手调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它们身上的细微区别。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能体会到自身的力量,油然而生一股作为“小科学家”的自豪感。

(杜振伟林未延)

老科学家简介

江门市科协邀请中科院老科学家名单 (2014年3月)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简介 一、钟琪(荣誉团长)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荣誉团长、中国科学院老 科学家科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副局 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技术 企业局总工程师等职。获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 演讲题目: 1、做人好德,育人因材(适宜教师)。医生救命,教师救 人;一份爱心,一份宽容;伟大科学家的光辉人生。 2、如何做好科普报告(适宜教师)。对科普报告人的要求; 对科普报告的要求;科普报告的技巧;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长道路。 3、发挥潜力,成就精彩人生(适合中学生) 二、孙万儒(荣誉副团长)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生物学 通报”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酶学、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生化工 程研究。参与我国北方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筹备和建设工作,主持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 院重大项目等。首先在国内开展手性生物合成研究,在利用基因 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解决手性药物与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 成问题的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获多项国家发明奖、科技 进步奖、中国科学院奖。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4本。曾获北 京市、中国科学院科和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 演讲题目: 1、改造生物的技术(适合中学生、教师与公务员)。转基因食品能吃吗?复制生物的技术-克隆;人和灭绝的动物能克隆吗?生物计算机和生物探测器;生物武器;战胜疾病的锐器-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生命的启迪;糖尿病的故事。 2、人类与疾病的抗争(适合中学生、教师) 3、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适合中小学生、公众)。如果你在显微镜下看看针尖,可能会吓一跳,因为你会看到那里有许许多多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细菌在我们地球上生存了36亿年,是地球生物的最古老祖先。细菌存在于我们人的身体内外,并与我们共同生活,没有它们我们无法生存,细菌又给人类带来许多疾病。细菌与我们的健康、生活、工业和农业生产、环境,我们的世界有什么关系?你听了这些故事就明白了。 4、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生物技术(适台高学生和公务员)。我国在能源、矿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在国际上属于比较贫乏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加与自然环境、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问题。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我们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前人科学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习惯。 2、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学习科学家高尚的品质。 3、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科学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 学法指导:讲授法活动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家画册各种资料小红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上课前放映好幻灯片首页,让学生静息,控制课题纪律。 利用第二张幻灯片上的“灯泡”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灯泡”来展开想象。“请小朋友们看白板,看到这个灯泡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爱迪生,对爱迪生进行简要介绍: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有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 讲授新课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故事: “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找来很多小朋友拿来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是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请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好的资料放在桌子右上角,老师来检查。请收集到爱迪生资料的同学讲讲爱迪生的故事。老师放映幻灯片,出示“爱迪生的故事”这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将完后奖励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 读儿歌 带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读课本第63页的儿歌,读完后教师简单讲解。 引出今天的“故事会”。 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来讲一讲吧!”同时放映幻灯片。 4、张衡 用幻灯片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观察ppt上“数星星”这一张图片。师:“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数星星的伟大人物,他还发明了地动仪,知道他是谁吗?”引出张衡。然后请学生讲张衡的故事。 。。。。。。。 5、谈启发 听完故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生回答后,把他们说的好的一些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爱观察,坚持...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参与教学。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6、幻灯片出示华罗庚的图片,问问学生认不认识,说出名字。 7、教师简要介绍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主要贡献是华氏定理。然后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教师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同样写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 8、竺可桢 教师简单介绍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让学生看幻灯片,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听老师讲竺可桢读书时代的故事。。。。。。。 9、牛顿 出示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漫画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学生这位科学家的名字? 教师简单介绍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万有引力。让学生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教师点评总结。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像科学家那样教案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最后一部分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这也是苏教版科学书的一个特点,在每册书的最后都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巩固,与二年级上册“像 工程师那样”紧密相关,科学原理和工程设计密不可分。本课围绕“沈括探究桃花开放时间 的过程”,引出科学家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以蚂蚁、蚕、鱼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达到“以做促思,以思引做,做 思共生”的目的。本课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初步了解沈括的生平,着重介绍沈括质 疑桃花开放时间——上山察看——编写著作的小故事,通过沈括探究桃花的小故事,引出科 学家做科学探究得到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为第二个环节做铺垫。第二个环节,以蚂蚁、蚕、鱼为载体,让学生提问,从中选择一个能够解决的问题进 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的探究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仅仅 是大科学家能做的事,小学生也有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它 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经历过“观察、描述、思考、提问、实验、交流与总结”的探究过程。因此,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陌生, 会积极的参与、快乐的参与。但同时二年级学生一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并没有独立 完成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整交流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并没有很清晰的建立科学探究方法 概念,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 分享交流,让学生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 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和完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简单和较短的环 节,基本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活动即可。在讨论与交流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 生学会思考,学会科学、完整的表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介绍沈括质疑桃花的故事,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 享交流”。 科学探究: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Lesson plan of being a little scientist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 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 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 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着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4、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15、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6、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17、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18、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组织领导者,是一位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科学家。

做一名小科学家修订稿

做一名小科学家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教材简析: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的第2课,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借助纸鹦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探究活动流程为:“出示一个站在手指上的纸鹦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寻找使纸鹦鹉站立的方法——纸鹦鹉也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了”;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让更多物体站起来的活动,领悟“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平衡”的道理。 通过学生的“让纸鹦鹉站起来”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从具体的活动中获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就可以做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学生走科学家走过的路。学情预估: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上一课从比较抽象的角度诠释了科学是什么,学生们也已通过“小人”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一些兴趣,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喜欢提一些“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本课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地体会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建构起科学探究的框架,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创设让纸鹦鹉站起来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适合在科学学习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建立自己对科学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杂乱而没有条理,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表格,随着探究问题的逐步解决,探究的步骤清晰可见,对学生明确探究过程起到了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站在手指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重物在支撑点下面可以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纸鹦鹉、回形针、橡皮泥、夹子、各色卡纸、彩笔、剪刀、三角形、纸拱形、龙虾、铅笔、金属丝、小丑、塑料瓶等。

做一名小科学家

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四、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 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 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三)、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

做科学家。 五、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二年级下册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一)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二)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三)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四)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

科学家的故事 人物介绍

主要人物介绍 毕昇 毕昇一开始只是雕刻工场里的一名普通雕刻匠,他意识到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决心进行改革。最终,他凭着自己的执著、自信和坚持不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向我们证明了成功总会属于那些有准备、肯动手的人。 林巧稚 林巧稚是我国最有权威的妇产科专家,她顶着社会上重男轻女的压力,通过自己的勤奋苦读成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她每天都在拯救着母亲和婴儿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当母亲的机会。她坚强、不服输,并且有着始终为病人着想的无私精神,不愧是医学界的巾帼英雄。 华罗庚 华罗庚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经常为了做数学题而废寝忘食。后因敢于指正大学教授所犯的错误而成为清华大学的旁听生,一发不可收地陶醉在了数学研究中。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和聪明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哥白尼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虽然他生活的年代一直流行着地球中心说,并且教会还将这一学说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但是哥白尼不迷信教条、勇于追求真理,最终通过科学的天文学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牛顿 牛顿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他小时候由于家庭的不幸而沉默寡言,但是喜欢做些小东西,并且善于思考,有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痴迷于科学,经常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而废寝忘食。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执著和热爱使他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她一生致力于研究放射性元素,并将科研成果无私地贡献给社会,自己却一生清贫。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成就,更是她那种视名利如粪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毫不夸耀、谦虚忘我的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

三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

《2. 我们都是科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2、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3、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4、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制作纸鹦鹉。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 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3、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

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三、拓展运用: 1、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 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做一位小科学家》(2)-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单元知识点 1. 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 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 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楚。 4.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5.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 按一下“ 归零” 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 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7.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 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9. 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 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 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 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单元知识点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实验室科学家简介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1928年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示哀悼。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生物学家。生于希罗普郡的施鲁斯伯里,从小喜欢采集动植物标本。1825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1859年,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还著有《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人和动物的表情》和《经过蚯蚓作用的腐殖土的形成》等。达尔文的这些著作体现了他的进化学说,这种进化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

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bya Sklodowska)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用了好几年研究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

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 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 条,1 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5、孙思邈(581-682 年享年101 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他刻苦好学,坚持行医,为民间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又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书成第二年便离开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