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永福#3机组安装范围内所有外径小于或等于89㎜的小口径管子对接焊缝和外径大于89㎜各类连接管的射线探伤。

2.编制依据

2.1《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87)

2.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

2.3《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DL/T675-1999)

2.4《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技术规程》(DL/T821-2002)

2.5《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52-2001)

2.8《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DL5009.1-2002)

2.9《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04)

2.10《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02)

2.11《携带式X工业射线探伤机》(JB/T7413-1994)

2.12相关图纸

3.检测主要工作量

3.1锅炉受热面主要射线检测工作量见锅炉焊接工程一览表。

3.2锅炉连接管主要射线检测工作量见锅炉焊接工程一览表。

3.3 汽机管道射线检验主要工作量(具体焊口数热机公司正在进行统计)

4. 检测人员的资格及要求

4.1凡参加射线检测的探伤人员必须经过相应技术培训,并通过按《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资格考核规则》(DL/T675)或《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的考核,取得电力系统或劳动系统的资格证书,方能从事相应级别、相应资格的射线检验工作。

4.2 射线检测的探伤人员应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或环保部门组织的射线防护培训,并取得射线防护个人工作证。

4.3检测人员应了解现有X射线机和γ探伤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焦点尺寸等参数,熟悉仪器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了解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4.4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艺作风,严格按照经过审批的探伤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并认真进行底片质量自检。

4.5接受委托或检测任务后及时进行检测,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4.6认真执行金属试验室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规程规范进行结果评定,做到结论准确,记录清晰,签名及时。不合格通知单必须经过有关人员审核后才能反馈给委托部门或委托人。

4.7检验人员应有良好的视力。要求校正视力不低于1.0,近视力检查应能读出距离400㎜处高0.5㎜,间隔0.5㎜的一组印刷字母。

4.8必须遵守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有关规定。

5.施工主要仪器及器材

5.1用于永福工程射线检测的器材如下表三。

5.3 X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5.3.1电气性能的主要要求:⑴输入电流电压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10%,输出电压波动应不大于±2%;⑵计时器误差应在5%以内;⑶温度继电器的整定值为60℃±5℃;⑷低压电路绝缘电阻应大于2MΩ;⑸ X射线机应有保护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0.5Ω;⑹气绝缘机机头内SF6气压低于0.34MPa(20℃)时高压应断开;⑺有过压、过流保护装置,超过规定值时,高压应断开。

5.3.2使用性能的主要要求:⑴ X射线机穿透能力不低于规定值,见表四;⑵照相灵敏度应不低于1.8%(对Q235钢);⑶产生的X射线应在辐射范围内,辐射场不允许有缺圆。周向机辐射场应均匀,中心平面内黑度差小于0.4,辐射角偏差的规定值+5°;⑷当管电压≤200kV时,漏射线剂量率应不大于1.97×10-8C/(kg·s)(250mR/h) , 当管电压>200kV 时,漏射线剂量率应不大于3.58×10-8C/(kg·s)(500mR/h)。

表四:X射线机穿透能力

机应配备长度足够的控制导管、驱动控制缆和输源管,安全连锁装置可靠。

5.5观片灯应有足够的光强度,要求观片灯的最大亮度不低于105cd/m2,透过底片的光强不低于30cd/m2,以便能观察黑度为3.5的底片。观片灯亮度应可调,还应配备遮光板,能方便的观察黑度不同的底片和底片的局部区域。

6.检测准备

6.1明确委托要求,准备相应的设备及器材如射线机、暗袋、增感屏、胶片、铅字、药水配置等。

6.2 检查仪器设备

6.2.1检查X射线机的各种指示灯和指示仪表、电缆线及插头插座的完好情况,保险管的参数必须与仪器要求的一致,气体压力不得低于0.35MPa。

6.2.2检查γ射线机有无明显损伤,传动机构是否灵活,输源管、控制部件是否有压扁、折断、堵塞现象,若有上述现象,严禁使用。个人及辐射场剂量监测仪表是否能正常工作。

6.3察看现场环境如临时电源、脚手架、照明情况等,明确检测现场周围有无屏蔽物和其它施工人员,如果现场条件不能满足检测工作的安全和技术条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待条件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有关检测活动。

6.4检测前须经技术人员对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熟悉规程及工艺卡对检测工作的要求。

6.5透照现场应使用剂量仪划定安全区,周围设置围栏、警示灯,做好射线防护工作。6.6 在进行γ探伤前,应编写放射源应急预案,并组织有项目部领导和安全保卫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事故演练。

7. 检测过程、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

7.1检测程序:射线检测工作的工艺流程见附图1。

7.2 工艺要求

7.2.1 检测前应明确委托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7.2.2 工艺试验和实际探伤时的工艺参数调整

7.2.2.1对于特定组合的胶片、增感屏、射源和显影条件,应用X射线机探伤前应制作曝光曲线或进行工艺试验,作为正式探伤时选择工艺参数的依据或参考依据,应用γ射线机探伤前应进行工艺试验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工艺试验时的射源强度和标定时源强)。

7.2.2.2 γ射线机实际探伤时,应结合γ源衰变表确定源强和工艺试验时的有关数据,根据互易定律计算后确定曝光量。绝对禁止利用显影时间来调整底片黑度。

7.2.2.3 由于结构原因,透照焦距无法与工艺试验时焦距相当时,可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时间作相应调整。

7.2.2.4 每天探伤前,如果曝光参数作了调整,则第一张底片通过正常显影(18~20℃,5~8min),其底片质量符合要求后才能继续拍片,避免因参数调整不合理造成废片或返工。

7.2.3 射线源或能量的选择

≤95㎜范围内的焊缝,可选择192Ir。

7.2.3.1对于透照厚度在20≤T

A

7.2.3.2如果使用X射线机透照厚度差大的工件(如外径≤89㎜小径管焊缝),可选择高电压、短时间,但透照厚度和允许选择的最高管电压之间的关系应满足DL/T821-2002规程图6的要求;使用X射线机透照厚度差小的工件(如汽机中低压等大口径薄壁管焊缝),则在保证穿透工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低的电压。

7.2.4 探伤机的正确使用与剂量监测

7.2.4.1 X射线机的最高使用电压一般不超过额定电压的90%。在送高压前,提前预热灯丝2分钟,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阳极的充分冷却。

如按下表五:

7.2.4.3γ探伤机的曝光管、接长管等管与管之间的接头连接应牢固,使用时输源管、控制导管应尽量铺直(特殊情况下需要弯曲使用的,输源管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00㎜)。

7.2.4.4送源或收源过程中,摇动手柄时要快速均匀,源快到曝光位置时,手柄摇动不要用力过猛,摇不动即停止摇动开始记录曝光时间,收源到位后会听到自动安全锁关闭的声响,此时,为了验证放射源是否回到屏蔽位置,应再向前送源,若源送不出,说明放射源确实回到储位,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7.2.4.5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用剂量仪测量照射量。送源过程中,当源刚离开机体时,剂量仪读数将明显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曝光时趋于稳定;收源过程中,剂量仪读数将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减少直到回到本底值,说明放射源已回到探伤机体内。

7.2.5像质计与像质指数、标记的正确放置

7.2.5.1外径>89㎜管子焊缝,选用R′10系列像质计,外径≤89㎜小径管焊缝,选用Ⅰ型专用像质计。

7.2.5.2双璧双影透照时透照厚度T A按DL/T821-2002附录2规定的公式计算,应显示的最小像质指数与透照厚度T A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双璧单影透照时透照厚度T A按T A=2T+h(h 为焊缝余高) 计算,应显示的最小像质指数与透照厚度T A的对应关系按下表的要求提高一级。

表四最小像质指数与透照厚度T A的对应关系

7.2.5.3标记齐全,放置正确。铅字和深度对比块平行于焊缝放置,偏离焊缝5㎜左右。对外径≤89㎜小径管焊口进行双璧双影透照时,像质计放在最外侧的焊缝上并与焊缝垂直,放在射源侧。对外径>89㎜的大中径管子焊口进行双璧单影透照时,像质计放在工

放在胶片侧。各种标记的放置位置应按照本作业指导书附图执行。

7.2.6透照次数与分段

7.2.6.1外径76㎜<Φ≤89㎜的管子焊缝采用双壁双影法透照时,应透照2次,透照角度每次偏转≤90o。

7.2.6.2外径>Φ89㎜的中径管道焊缝进行双璧单影透照时,如果使用X射线机,则至少应透照4次,透照角度每次偏转≤90o;如果使用γ射线机,则至少应透照3次,透照角度每次偏转120o。

7.2.6.3对于直径较大的管道环焊缝,应首选中心透照法。若采取其他透照法如双璧单影法,则对被检区两端的最大透照厚度与是射线中心线穿透厚度比值K应小于1.1,对于直

径较大的薄壁管环焊缝,在满足L

1≥10·d·L

2

2/3和K≤1.1的前提下,只要底片长度足够,

分4次透照即可。

7.2.6.4分段透照时,搭接标记应能清晰显示在底片上,且搭接标记与片端的距离不少于15㎜。

7.2.7主要曝光工艺参数

7.2.7.1对外径≤89㎜小径管焊缝进行双璧双影透照时,射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L

1

、焦点

尺寸d、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L

2应满足L

1

≥10·d·L

2

2/3。透照焦距应控制在600㎜左右,

曝光量一般不得大于7.5mA.min,若由于设备(锅炉)结构原因,焦距达不到600㎜时,焦距可适当缩短,但曝光量应按平方反比定律作适当调整。椭圆的开口间距应控制在3~10㎜。

7.2.7.2对外径>89㎜的大中径管子焊缝进行双璧单影透照时,X射线机的窗口或γ源应贴紧焊缝或焊缝边缘,曝光量一般不得低于15mA.min。

7.2.7.3采用双胶片时,曝光参数应根据慢速胶片(AGFA C4)的胶片特性选择。可按正常显影(18~20℃,显影时间5~8min)时慢速胶片(AGFA C4)的黑度达到2.5左右来确定曝光参数。快速胶片(AGFA C7)的黑度可适当偏大。

7.2.8现场拍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散射线的影响。

7.2.9显影液、定影液的配制、补充与暗室操作

7.2.9.1配置显影液的水温控制在30℃~50℃,水温太高会使某些药品氧化,太低又会使某些药品不易溶解。配置定影液的水温控制在60℃~70℃,因为硫代硫酸钠溶解时会大量吸热。配液时应不停地搅拌,以加速溶解。配液时宜先取总体积的3/4的水量,待全部药品溶解后再加水至所需要的体积,配好的药液应静置24h后再使用。

加补充液的总量不得超过原显影液体积的3倍。

7.2.9.3装片、取片操作应细致认真,防止划伤胶片、底片。应保证增感屏紧贴胶片,采用双胶片时,两张胶片之间不得摩擦。

7.2.9.4显影液、定影液的温度控制在20℃左右,显影时间控制在3~5min,定影时间为通透时间的2倍,一般控制在15~30min。定影后的底片应充分水洗和除垢,以保持底片质量。尽可能将红灯调暗,且不允许显影时在红灯下观察。

7.2.10检测记录与底片管理

7.2.10.1检验人员应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台帐,定期总结。

7.2.10.2底片按部件分类编号,底片袋上应注明工程名称、部件名称、焊口数量、底片数量及检测日期等。底片应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妥善保存。

7.3 质量标准

7.3.1底片上应能清晰的显示像质计、深度对比块及各类标记,位置正确且不能掩盖被检焊缝影像。Ⅰ型专用像质计应显示三根及三根以上,R′10系列像质计应清晰地显示规定的最细金属丝。

7.3.2底片有效评定区的黑度,X射线应在1.5~3.5(包括固有灰雾度)范围内;γ射线应控制在1.8~3.5(包括固有灰雾度)范围内。有效评定区内不应有因胶片处理不当引起的假缺陷或其他妨碍评定的假缺陷。

7.3.3 底片质量达不到以上要求,应重新排片直到达到以上要求才能进行评定。

8. 底片的评定及检测结果的反馈处理

8.1评片室应与其它工作岗位隔离,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但不必全黑,一般等于或略低于透过底片光的亮度。黑度计、评片尺等常用工具应靠近放置,取用方便。

8.2评片时允许使用放大倍数≤5的放大镜辅助观察底片的局部细节。

8.3缺陷评定和焊缝质量分级严格执行DL/T821-2002第6章的规定。

8.3.1根据DL/T869—2004的规定,Ⅰ类、Ⅱ类和锅炉范围内的Ⅲ类焊缝,按Ⅱ级合格,锅炉范围外的Ⅲ类焊缝,按Ⅲ级合格。

8.3.2Ⅰ级、Ⅱ级和Ⅲ级焊缝内不允许存在的缺陷包括: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对氩弧焊)。

8.3.3母材厚度的确定:⑴对厚壁管进行中间射线探伤,在对底片上焊接缺陷进行评级时,母材厚度仍取管道的公称壁厚;⑵当对接接头两侧的母材厚度不等时,应取薄壁侧的厚度。

度的关系如下表五:

8.3.5圆形缺陷尺寸应换算成点数,符合下表六:

8.3.6评定时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应根据母材确定,并符合下表七:

8.3.7当缺陷处于评定区边界上时,应把它划为该评定区内计算点数。

8.3.8圆形缺陷的焊缝质量分级按下表八执行:

8.3.9黑度较大的圆形缺陷或带尾巴易引起应力集中的圆形缺陷,可不按表八的规定,从严评级。

8.3.10条状缺陷的评级按下表九执行:

评级之和减1作为最终级别。

8.5对于有疑问的地方,检验人员应充分交流,确保结果评定准确。

8.6底片在评定后应经过审核人员审核并签名后才能出具检测结果。检测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

8.7对于不合格焊缝,除了在返修后进行复透外,还应对该焊工当日的同一批焊接接头进行扩透,扩透的数量应为不合格焊缝的2倍。扩透的焊缝中仍有不合格焊缝时,则该批焊接接头评为不合格。

9.各级人员职责与权限

9.1技术人员负责检测过程的技术交底、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应配合班组长和质检员对检测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并做好记录。

9.2质检人员负责检测过程的检查,对底片的质量负责。质检人员如果发现检测人员不按工艺要求进行拍片和暗室冲洗,有权责令其立即整改或向室主任反映。

9.3小组组长作为单个项目负责人,除了做好分配检测人员工作外,还应积极配合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

9.4具备Ⅱ级及以上资格的人员才能评片和审片。

10.安全文明施工

10.1危险与环境因素辨识

10.2凡参加射线检测的人员须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10.3射线检测前室主任、技术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质量交底。

10.4射线检测人员在进行现场拍片和暗室操作时,必须遵守安全、防触电等规程的有关规定,班组应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10.5进入拍片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系牢安全带。透照现场应设置围栏、警示灯等,检测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检测工作尽量安排在无其他工种作业的时间段。

10.6夏季施工时,施工现场要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冬季施工应注意保暖,防滑、防冻。

10.7夜间作业须有充足的照明,遇到六级或六级以上的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天气应停止露天作业。

10.8作业现场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11.环境管理

11.1工作场所环境管理

11.1.1暗室应装设空调、干湿计及玻璃管温度计、低功率潜水式加热棒等,确保药水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和冲洗后的底片及时充分干燥。

11.1.2 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及检测器材、药品等的存放地点应干燥、通风、温度适宜。

11.2废弃物管理

11.2.1废弃底片或胶片经过剪裁后的边角余料应经过回收处理。

11.2.2废旧的显影液、定影液应经过综合处理后,交有关专业厂家回收。

11.2.3射线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废弃物经过集中处理。

12.技术记录

12.1射线检测安全质量技术交底记录

12.2射线检测结果评定记录

12.3射线检测工艺卡

附图1:

施工技术、安全、质量交底记录

射线检测报告

共页第页

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评片记录表(2)

报告编号:

共页第页

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评片记录表(1)

报告编号:

共页第页

小径管对接焊口射线检测工艺卡

编号:

大中口径管对接焊口射线检测工艺卡

编号:

中厚壁管焊缝分段透照铅字放置规定

例:#5闭式循环水管2号片

深度对比块——应平行于焊缝,距焊缝边缘大于或等于5mm ,深槽置于内侧,浅槽置于外侧。

像质计——应放置在胶片侧,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垂直。粗丝置于内侧,细丝置于

外侧。

搭接标记——放置时应左右各一个,应垂直于焊缝,距焊缝边缘大于等于5mm.

中心定位标记+片号——中心定位标记应放置在本段焊缝正中心,并垂直于焊缝。距焊缝

边缘大于或等于5mm 。片号并列放置于中心定位标记右侧。

统称为识别标记,全部并列放置,距焊缝边缘大于或等于5mm 。

注:除像质计内金属丝需横跨焊缝外,其余标记不允许叠压焊缝,否则视为废片处理。应

部件编号 焊口号 焊工代号

小径管双壁双投影铅字放置规定

例1:右水冷壁A 排#15—#18口(360mm 片)

例2:右水冷壁A 排#15—#17(300mm 片)

例3:右水冷壁A 排#15—#16(240mm 片)

K 3 — 焊工代号

BYA — 右水冷壁A 排

深度对比块——应平行于焊缝,距焊缝边缘大于等于5mm 。

线型像质计——应放置于射源侧,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垂直。

注:除像质计内金属丝需横跨焊缝外,其余识别标记不允许叠压焊缝,否则视为废片处理,应予以重新透照。

15K 3

线型像质计

15

BYA K 3

18深度对比块

(即沟槽)

现场安全监督作业指导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573 现场安全监督作业指导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现场安全监督作业指导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 目的和范围 1.1 目的 本指导书明确了现场安全监督的职责,工作内容和方法,其目的是与被监督单位共同努力,实现HSE的良好表现和工作目标。 1.2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现场专、兼职监督人员的安全监督工作。 2 HSE目标 促使总公司各单位特别是生产作业和重点施工项目最终达到“零缺陷、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争创一流公司形象”的工作目标,实现总公司生产安全。 3 岗位职责 a.接受公司安全监督站的委派后,负责派驻单位的安全监督工作,行使监督职权,承担安全监督责任。 b.根据项目施工设计方案或生产作业现场实际,编制现场安全监督工作计划。

c.严格执行《安全监督作业指导书》,并依据监督工作计划和HSE相关标准,监督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应急预案、“一书一表”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督促现场HSE体系的运行、审核及评审工作的落实。 d.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三违”现象应及时制止,下发书面整改通知,监督现场执行,及时向安全监督站汇报,并作好记录;对被监督单位未及时整改的隐患,应说明原因,并监督其作好应急措施,报安全监督站处理。 e.有权对现场“三违”行为及对出现的安全隐患拒不整改者提出处理意见按有关处罚规定给予处罚,并监督被处罚单位按时将罚金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总公司指定的各级财务部门。 f.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大型施工和特殊作业,安全监督必须亲自到现场,及时了解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掌握进展情况,督促现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监督各岗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作业要求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g.负责各级检查组对现场提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督促整改,并将整改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安全监督站;在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违章行为将危及安全生产,且将造成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决定停工或建议停产,并及时向安全总监汇报;若不属于紧急情况,则必须请示安全监督站并得到指示后,再作处理。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 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 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 40mm。 5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 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 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 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33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1.1 目的 为了保证射线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编制本细则。 1.2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属材料板和管的熔化焊焊接接头。 1.3 编制依据 1.3.1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2 检验人员 凡从事射线工作的检验人员,都必须持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和国家卫生防护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资格证。各级别检验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 准备工作 3.1 技术准备 3.1.1 根据《金属试验委托单》了解被检工件情况,包括材料、规格、焊接种类、焊接位置等。 3.1.2 确定检验工作质量等级、检验比例、数量、对接接头焊接质量验收级别。 3.2 现场情况及现场准备 3.2.1 了解被检工件结构,焊口位置、分布等,对位于一定高度的焊口要搭好拍片架子。 3.2.2 检查焊缝外表面:外观是否符合《焊规》规定要求,是否有影响底片评定的因素存在,存在上述问题时,必须纠正后才能进行透照。 3.3 工艺制订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及现场情况等制订工艺,确定透照方式、投影角度、焦距、曝光参数、象质计指数,还有大管一个口拍几张片、小管几个口拍一张片。以上参数参见具体检验项目的《射线探伤工艺卡》。 3.4 器材 3.4.1 射源或射线机选择 主要根据被检工件的透照厚度及现场情况选择γ射线机或X射线机。 3.4.2 胶片、增感屏及暗盒选择 3.4.2.1 透照用胶片应选用《射规》4.6.1中规定的JI或J2型胶片。胶片在使用前,应对每箱或每盒胶片进行灰雾度的抽查,其本底灰雾度应小于或等于0.3。 3.4.2.2 胶片在裁片、装片、抽片、评片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胶片的划伤。裁纸刀、暗袋、增感屏等应保持清洁和平整,应经常擦拭。在装片、抽片时要轻缓,避免产生静电。要正确持片、不得用手指直接捏住底片表面,防止对底片造成污染。 3.4.2.3 使用金属增感屏进行射线透照时,金属增感屏的材料及前、后屏的厚度应根据不同的射线能量参照《射规》表4的规定选择(具体见《射线探伤工艺卡》)。 3.4.2.4 增感屏的表面应经常擦拭,保持洁净、平整和干燥,以防止产生造成影响底片图像的影像或假缺陷。 3.4.2.5 暗盒尺寸须与胶片及增感屏符合。 3.4.3 屏蔽板

外墙外保温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强度现场检测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受控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新疆宏滙建筑建材检测有限公司

修订页第A版第0次修订

外墙保温系统粘结强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外墙外保温工程。 2具体要求 2.1业务委托 业务员应指导委托方按要求认真填写现场检验委托合同单,并要求客户提供有关项目信息。如需委托方提供配合,应及时告知委托方。其内容可包括:钢丝刷、手持切割锯、人员、安全防护、环境设施等。 2.2业务流转 流转卡信息由业务人员将流转卡复核无误后与委托单一并交给检测室负责人,由检测室负责人安排检测人员进行检测。 2.3准备工作 2.3.1检测人员 1、现场检测工作的检测人员必须为两人。 2、检测人员必须着工作服,佩戴安全帽,检测人员上岗证及工号牌进行现场检测,进入现场后检测人员禁止吸烟。 3、检测人员携带好用于记录数据的笔、原始记录本、数码照相机。 4、检测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必须检查核对仪器设备,检查仪器设备状态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2.3.2 所需仪器设备

多功能强度检测仪、胶粘剂、45×95×8㎜钢标准块、数码照相机。 2.3.2 仪器设备检查内容 1、是否在有效检定周期内,超出检定周期的仪器设备不允许用于检测工作。 2、打开电源开关,检查电池电量及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数值。 3、多功能强度检测仪手柄转动是否正常。 4、胶粘剂、45×95×8㎜钢标准块是否齐全。 2.3.3 上述准备工作结束后如设备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检测人员应如实填写现场检测设备使用记录,可以将设备带出。如果有异常情况存在,应检查异常发生的原因,将异常情况如实记录在现场检测设备使用记录中,同时告知科室负责人,可以选择其他设备。 现场检测的仪器设备在运输途中,要尽量做好防雨,防晒、防震措施。 2.4 检测方法 2.4.1 检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在进行检测之前应就所检项目对委托方进行工程概况的询问,同时提醒委托方通知见证人到场。 2.4.2 检测人员还应在检测前告知委托方及见证人所检项目的检验批次、取样方法和数量,并与见证人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具体检测点位置,查看被检对象状态与委托描述是否一致,检测部位是否便于安放检测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4.3 取样准则

安全检查作业指导书

编号:SY-AQ-0506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安全检查作业指导书 Work instruction for safety inspection

安全检查作业指导书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1.目的 为健全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令之规定,及时发现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等,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安全员、保安员及生产车间的兼职安全员的安全检查工作。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之作业场所、生活场所现状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检查等。 3.权责 3.1管理处安全室 3.1.1负责本本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与修订。 3.1.2负责检查全厂所有地方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整改方案。

3.1.3对各部门提出的安全隐患与整改意见应积极的调查处理。 3.2生产部(所管辖的作业场所) 3.2.1每日上班前和下班后负责安排人员对本部进行一次安全巡查。 3.2.2负责本部的安全隐患整改。 3.3工务部维修组 3.3.1负责全厂的安全机器设备的巡查与维修。 3.3.2全面配合各部门做好安全隐患整改。 4.定义 4.1安全检查:指对生产、生活环境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与危险因素、缺失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与危险因素、缺失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有害与危险因素,确保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5.内容 5.1消防安全检查 5.1.1检查消防设施、设备的现状状况,对有缺失的作好登记记

试验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

试验检测人员配置要求 1.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质量检测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部门、地 方关于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规定;熟悉工程技术标准;熟悉抽样理论,能熟练地应用各类抽样标准,确定其样本大小;具备编制审定检测实施细则、审查检测报告的能力;熟悉掌握检测质量控制理论,具有对检测工作进行诊断的能力;熟悉国内外工程质量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国内外检测仪器设备的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2.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要对整个中心的技术工作全部负责,应有工程师以上职 称,精通所管辖的业务,在业务上应该有较高的水平,并具有十年以上专业工作的经验;另外,由于技术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测工作的质量,因此,当技术负责人变动时,应检查在技术负责人变动后中心的工作水平。 3.质量负责人协助技术负责人对整个中心的全部检测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技术负 责人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质量负责人不一定要求精通所管辖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但必须熟悉本单位的主要业务,并且有一定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质量负责人必须是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有助于质量工作中的有关决定能够得到贯彻执行。 4.中心的人员应按所进行的业务范围进行配置,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低于 70%。各业务岗位的配置应与所从事的检测项目相匹配,重要的检测项目应有两人,每人可兼作几个项目。 5.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任务,了解被测对象和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测人员必 须经过考核合格,取得上岗操作证后,才上岗操作。检测人员应掌握所从事检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测试技术、检测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具备制定检测大纲、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行检测工作的能力。检测人员应了解误差理论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能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检测人员应对检测工作、数据处理工作持严肃的态度,以数据说话,不受行政或其它方面影响和干扰。

VT探伤作业指导书

V T探伤作业指导书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 广州忆民有限公司 目视检验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12-06发布 2012-12-28实施

目视检验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目视检验的方法及人员等技术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碳钢、不锈钢及铝合金焊缝外观检查。 2、人员要求 从事目视检验人员必须取得VTⅡ级及Ⅱ级以上资格证书,有半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可独立上岗操作。 检测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检验标准(如ISO5817、ISO10042)。 检测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应的焊接工艺。 检测人员必须满足ISO 9712的要求(如每12个月检查一次视力),且应当有足够的视力和颜色分辨力。 3、外观检测条件 被检工件表面的光照度应至少达到350Lx,推荐值为500Lx。 眼睛距离被检区域的距离应不超过600mm。 眼睛与被检工件的夹角应大于30°。 经商定可采用其它检测设备,如内窥镜。 图1 外观检测角度示意图 4、环境要求 作业场地应远离翻砂、电焊、潮湿,场所应整洁宽敞。 检验环境光照度应至少达到350Lx,推荐值为500Lx。 5、检测设备 检测尺如直尺、卡尺、塞尺、焊接检验尺。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为2~5倍,应尽量有刻度。 其它检测仪器如成型量具、镜子、照像机、内窥镜。 6、焊缝的外观检测 焊缝的外观检测的基本范围在所应用的标准中作出了规定:焊缝必须可见且便于检测,检测时间在表面处理之前。焊缝的外观检测可分三个阶段:——焊前准备的外观检测 ——焊接过程中的外观检测 ——焊接后的外观检测 焊前准备的外观检测

IPQC检验作业指导书

制程控制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检验员提供检验规则和检验方法,指导其正确检验从而稳定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制程检验的控制。 3.职责: 品质部:负责产品制作过程中质量的监控及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并跟踪责任部门改善对策的实施效果。 4.检验流程: 4.1定义: 新产品首样检验:新开发试制产品的首样检验。 首样检验:常规产品在开机后或模具、工装、设备调整后的首件检验。 4.3检验工具: 检验员根据相关《检验作业指导书》选择便于准确测量的检验工具。 注:所有检测工具精度必须等于或高于被检测产品的要求精度。 4.4首样检验: 4.4.1操作者参照图纸、工艺文件对产品进行自检,并在流程卡自检栏上签名确认,检验合格后,送IPQC检验。并在生产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检。当发现不良品时,对其标识隔离后,立即报告检验员与现场主管。 4.4.2新产品首次制作、新模具首次生产及工艺更改后的首样产品,检验员将检验的结果填写于《首件检验报表》中,提交技术部跟单人员及QE确认。 4..4.3常规产品开机后的首样或模具、工装、设备调整后的首件产品,检验员根据图纸、工艺文件及检验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对产品进行首样检验。检验结果记录于《首件检验报表》中,在备注栏中注明“首样”及首样状态(新开机、模具维修、工装调整、设备调整)。只有首样加工合格后的产品才能进行批量性生产。首样加工不合格时通知操作人员进行调整,重新送样。直至首样加工合格后才能批量性生产。

4.5巡回检验: 4.5.1首件检验合格后的批量生产,IPQC对生产的各个工位进行巡检,巡检的频率为1次/小时。抽检2-3个加工尺寸或其他项目, 并记录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巡检结果记录于《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巡检过程中,对产品的性能及尺寸、外观进行检验。NC冲工序在巡检时加工尺寸可用“首件样板”比对检验。巡检的目的是监控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的、符合客户要求的状态下批量生产。 4.5.2当某一工序加工完毕后转序时,IPQC检验人员对该批产品的重要尺寸、性能、外观按照GB2828-87中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Ⅱ进行检验,并从样品中任意提取3-5PCS产品检测数椐做为记录.严重缺陷:AQL值为0.65, 轻微缺陷:AQL值为2.5。各工序的的转序检验均盖上质检员的“合格”或“不合格”盖章。抽检中发现该工序批不合格时,在《半成品工序转移单》中注明,通知操作人员筛选、返修。 4.5.3巡检过程中,检验员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包括材料、工装模具、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加工的方法、设备精度与稳定性、现场环境、物料摆放、产品的标识等)。发现有对质量构成隐患的因素时,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记录,并报告现场生产主管、部门主管。 4.5.4巡检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用红色不良品标签在不合格品外表面或外包装的醒目位置进行标识,必要时用红色箭头标签指明缺陷位置。并将不良品放置于不良品区内。对正在加工的产品仍存在有不合格的隐患时,通知操作者停止生产,并与操作者、现场主管对不良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生产部门及时的对不良品进行返修,并采取针对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当产品材料错误或不良率高于公司规定允许的不良率时,检验人员依照检验结果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交品质部。由品质部根据描述的缺陷分析不良品产生的原因与责任部门。 4.5.5品质部检验人员在《不合格品处理单》效果确认栏中对责任部门改善对策的实施与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加以记录。 4.5.6 不合格品返修后必须重新报检确认,若确认不合格必须重新再返修,直至返修合格为止。 5.检验记录 5.1《首件检验报告》《制程巡检、终检报告》 5.1.1检验员在巡检中要及时把巡检结果记录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能从《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能真实的反映检验员的工作情况及当时产品的质量情况。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指导书范文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 指导书 1

安全作业指导书二零一四年七月

一、目的 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种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做好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二、范围 适用于从事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三、职责 1、由主管领导和各部部长组成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检测现场 的安全检查工作; 2、检查部质量监督员负责本部门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监督管 理; 3、企业管理部负责本机构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 查及验证; 4、企业管理部负责消防器材和防盗设备的配备、更新和查验。 四、工作程序 1、安全教育 检查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常识,建立与检查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建立现场“安全交底制度”,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新入场人员

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1、公司教育有: ①、一般教育(建筑工程的特点、安全要求和企业、项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 ③、安全知识教育; ④、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育; 1.2、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教育: ①、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②、2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③、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上或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④、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⑤、无操作证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不含手持电动工具)。 1.3、各操作岗位安全教育: 岗位教育包括经理(项目经理)教育、技术管理负责人员教育、安全管理负责人教育、安全员教育、劳务队管理人员教育、其它人员的教育。 1.3.1、项目经理教育包括: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 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40mm。 5 其它: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 对均质和含有机质的土样,宜采用天然含水率状态下代表性土样,供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试验。对非均质土应根据试验项目取足够数量的土样,置于通风处凉干至碾散为止。对砂土和进行比重试验的土样宜在105~110℃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温度下烘干。 3 将风干或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橡皮锤碾散。 4 对分散后的粗粒土和细粒土,应按本标准表B.1.1的要求过筛。对含

钢轨探伤作业指导书

钢轨探伤作业指导书 1. 目的与要求 目的:钢轨伤损检查。 要求:钢轨伤损的判伤作业人员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Ⅰ级及以上资格、焊缝伤损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 2. 适用范围 2.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时速160km/h及以下区段利用列车间隔进行的线路钢轨母材及焊缝探伤作业。 2.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天窗点外作业。 3. 引用标准 《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上海铁路局钢轨伤损检查、监视、处理办法》、《上海铁路局工务施工和日常养修作业安全管理办法》。 4. 工具材料 4.1 普通线路作业使用的钢轨探伤仪必须符合TB/T2340-2000标准要求。无缝线路作业使用的通用探伤仪必须符合GB/T10061-1999要求。 4.2 钢轨探伤仪必须用反光漆(模)进行编号。 4.3 防护用品: 4.3.1 上道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着黄色防护服,夜间必须穿着带有反光设施的防护服。 4.3.2 驻站联络员携带对讲机1台、“上海铁路局驻站联络控制表”1本、“上海铁路局安全防护驻站联络派遣单”1份。 4.3.3 现场防护员每人携带对讲机1 台、手信号旗1副、口笛1只、“防护

员工作手册”1本。 5. 作业程序 5.1.点名预想 5.1.1 作业负责人在上道作业前集中人员列队点名,详细交待当天作业的各项内容和安全预想。预想要结合当天天气、作业内容、区段、环境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1.2 确定当天作业防护人员,对防护工作提出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5.1.3 遇有降大雾、暴风雨(雪)、雷电密集、扬沙等恶劣天气时应取消当天上道作业计划。 5.1.4 作业负责人负责对上道仪器状态、防护用品、各类备品数量、探伤日记、现场伤损监控卡和伤损钢轨通知书进行检查,防止仪器带病上道和备品不足,影响探伤质量和信息记录、传递。 5.2 设置防护 5.2.2.1 每作业班组应设3-4名防护员(单线地段:驻站1人、前后防护2人、随机防护1人;复线地段:驻站1人、来车方向防护1人、随机防护1人),遇曲线等瞭望困难地段,长大区间、隧道通讯联系困难以及站内视线不良、噪音较大时,必须根据作业内容及现场实际情况,增派中间联络员。 5.2.2 驻站联络员必须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行车室,经车站值班员在驻站联络派遣单上签认后,及时通知作业负责人和现场防护员。如作业地段在天窗范围内时,应同时将天窗点起讫时间通知作业负责人和现场防护员。 5.2.3 作业人员到达计划进网地点集中列队后,由现场防护员开展进网前安全防护布置并录音(非封闭线路区段为上道前),标准用语为:“我是防护员

全尺寸检验作业指导书

XX 有限公司作业文件 文件编号:JT/C-8.2.4J-006 版号:A/0 全尺寸检验作业 指导书 批准: 审核: 编制: 受控状态:分发号: 2006年11月15 日发布2006年11月15日实施

全尺寸检验指导书JT/C-8.2.4J-006 1. 目的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或本公司控制计划的要求,规定合理的全尺寸检验的频次,使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接收、生产、成品入库直到出厂,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本公司的所有产品的全尺寸检验。 3. 职责 3.1 技术科负责制定合理的产品/材料的性能试验和全尺寸检测项目指标。 3.2 检验科负责产品和/或材料的性能试验和产品进行全尺寸检验。 3.3车间或仓库负责配合全尺寸检验的实施。 4.全尺寸检验的时机 4.1全尺寸检验要求的确定。 4.1.1根据公司产品特性和风险、品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稳定性、顾客的要求等确定全尺寸检验的频次: 1. 根据顾客的要求的频次对所有的产品进行全尺寸检验和试验。 2. 根据技术科的要求对于产品和模具在长期停放后做全尺寸检验和 试验。 3.根据控制计划的要求进行全尺寸检验。 4.1.2当出现内部或外部客户抱怨、监测系统反应质量出现异常波动时,应考虑追加全尺寸检验的频次。 5全尺寸检验的实施 5.1全尺寸检验的資料输入 ?图纸; ?技术规范; ?生产工艺文件,生产过程描述; ?检验技术规范; ?缺陷目录(缺陷评定,例如︰主要和次要缺陷); ?极限样品; ?评定方法要求; 5.2 全尺寸检验的抽样要求 5.2.1全尺寸检验应在最近的生产批中进行,这是为了能够了解最新生产过程的影响。 5.2.2用于全尺寸检验的零件要直接从仓库中或从准备交付给顾客的原包装中抽样,以便能同时对装箱质量、包装清洁与否进行评价。检测结果进行

综合性能检测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综合性能检测安全操作规 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综合性能检测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严格遵守学校制定实训“十要”、“十不准”规 章制度。 2 、操作人员应详细阅读有关资料,对各种使用的设 备应掌握操作方法,熟悉工作原理,测试中,谨慎、认 真、小心,防止误操作损坏设备。 3 、实训前,听从老师讲解及演示,熟悉项目内容范 围,爱护设备仪器,保证完好无损。 4 、检测时,集中精力操作,严守规程,仔细观察仪 表变化,发生异常,立即停机切断电源,待排除故障后再 进行操作。 5 、发动机或车辆在指导教师启动检测时,人身不可 靠近旋转运动部位,注意“油、水、电、气”防止泄漏。

6 、停机后,发动机要关闭点火开关,各种设备要切断电源。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40mm。 5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

产品探伤作业指导书

产品探伤作业指导书 一、符合API 5CT标准钢级的探伤要求 1.H40钢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2.J55钢级 2.1、J55钢级PSL-1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2.2、J55钢级PSL-2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L4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2.3 J55钢级PSL-3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2 L2 L2 L2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100%壁厚验证,报告最小壁厚值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100%壁厚验证, 报告最小壁厚值超声 3K55钢级 3.1 K55钢级PSL-1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3.2 K55钢级PSL-2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L4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3.3 K55钢级PSL-3规范等级

技术检查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技术检查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技术检查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一般要求 第1条、必须经过本工种专业和安全、技术培训,考 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 第2条、上岗时,按规定穿好工作服,并佩戴好劳保 用品。 第3条、采样工作是从大量的原始物料中取出数量很 少的一部分试样,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代表总体。 采样方法必须正确,因采制化总方差中采样方差占80%, 为了使样品的代表性好,必须使随机采取的多份子样组成 总样的最小重量和份数符合规定。 第4条、采样工应熟悉采样理论、采样基本原则和方 法、影响采样误差因素和减少误差的方法及相关国家标准

和企业标准。 第5条、制样就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减少煤样粒度和数量,其目的是为了从大量的样品中缩制出能代表原物料物理、化学性质的各种用途的煤样。 第6条、采制样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程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二、工作前的准备 第8条、在流速较高的水流或煤流中采取煤样时,所用的工具和样品总重量不得超过10kg,采样前要检查周围情况,有安全措施,人要站稳,紧握工具才能采样第9条、搬运煤样上下台阶时,每人每次不得超过25 kg 第10条、在偏远及条件困难的采样点采样时,严禁单人作业。 第11条、采样工具的准备和要求:采样器的开口孔径

电线电缆检测作业指导书

电线电缆 1 范围 1.1本细则规定了电线电缆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程序、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等。 1.2本细则适用于电线电缆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GBl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2.2 GB/T2951—2008《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实验方法》 2.3 GB501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 2.4 GB502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2.5 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 2.6 GB 8170-1987 《数据修约规则》 2.7 GB/T304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3 检测项目参数及仪器设备要求

4接样或抽样 4.1委托检测 4.1.1接样人员检查样品数量及样品技术要求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4.1.2检查样品是否见证送检或伴送,委托单是否签字盖章齐全等。 4.1.3检查委托单填写是否明确,如产品种类、数量、检测项目、技术要求等。 4.1.4检查样品状态,与委托人进行必要的确认,判定所检测样品是否满足检测标准要求。 4.2抽样检测 4.2.1同一规格电线抽取2x100m作为被测试样,(从被测电缆或软线试样或电缆的护套试样上切取足够长的样段,供制取老化前拉力试验用试件至少5个和供电缆标准对护套材料规定的老化后拉力试验所需试件数量。注意制备每个试件需要长度约100mm。) 4.2.2抽取样品时需有受检方代表及第三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共同抽取,并在抽样单上签章:一旦抽样完毕,立即对样品贴上加盖本中心公章和受检方代表及第三方代表签字的封条,并对抽取样品采取有效保管、运输措施。 4.2.3如是工程上使用的材料,严格按照<苏建质(1998)270号>的规定进行。 4.2.4检查抽样单、登台账是否要求内容逐项填写清楚明确。 5 检测前检查 5.1检查检测任务(流程)单与样品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被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 1目的 编制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探伤人员在进行磁粉探伤过程中有明确的步骤、程序,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检查铁磁性材料工件及焊缝的表面或近表面裂纹和其它缺陷,对于铁磁性材料的毛坯件、半成品(钢坯、铸件和锻件)及成品也可参照执行。(本指导书主要侧重磁轭法) 3 引用标准 3.1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3.2 GB/T1260 4.5《无损检测名词术语》 3.3 GB3721-83《磁粉探伤机》 3.4 ZBK54004-87《汽轮机铸钢件的磁粉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3.5 GB/T9444-88《铸钢件磁粉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 3.6 ZBK54002-87《汽轮机叶片磁粉探伤方法》 3.7 JB3965-8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 4 检测人员 4.1 凡从事磁粉探伤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的资格证书。 4.2 磁粉探伤人员按技术等级为高、中、初级。取得不同磁粉探伤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该等级相应的探伤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3 凡从事磁粉探伤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4.3.1 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一年检查一次。 4.3. 2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5 设备 5.1 磁粉探伤设备必须符合GB3721-83的规定。 5.2 所使用磁粉探伤设备(电磁轭),当电磁轭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177N的提升力。 5.3 应具备的辅助设备: (1)A型试片; (2)2-10倍放大镜; 6 磁粉及磁悬液 6.1 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 6.2 磁粉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干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不大于9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180μm。 6.3 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应有较高的对比度。 6.4 湿粉法应用煤油或水作为分散媒介。若以水为媒介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磁悬液的粘度应控制在5000-2000Pa.s(25℃)。 6.5 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以及施加方法、时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新配制的非荧光磁粉浓度为10-20g/I。

钢材检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钢材性能检测 编制: 批准: 日期: 2016年10月1日实施 太仓市创新建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编制目的 为确保试验人员对钢材性能的正确理解执行,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钢材性能的测定。 三、人员 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省建设厅培训考核并获取相应岗位合格证书。 四、执行标准 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1499.1-2008 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1499.2-2007 3、《冷轧带肋钢筋》 GB13788-2008 4、《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28.1-2010 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232-2010 6、《金属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 GB/T238-2002 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JGJ18-2012 8、《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 JGJ/T27-2001 9、《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107-2010 五、试样

六、检测步骤 环境条件: 1、钢材试验应在10~35℃温度下进行。 2、检测室应保持无冲击、振动,在安静、干燥、清洁卫生的环境下进行。 1、下屈强度(eL R )、抗拉强度(m R )的测定: 1.1 将试样在标点机上进行打标点。 1.2 将试样一头夹在试验机的上夹具上(满夹)。 1.3 开动机器,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等机器上升1公分时,开始调整零位,然后把试样另一头夹在试验机的下夹具上(满夹),并夹紧。

1.4 开始加荷试验,速度在屈服前为10MPa/s ,用指针方法读取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力,按下式计算下屈强度(eL R ): eL R = o s S F 式中:eL R 为下屈强度﹙N/mm 2 ﹚; s F 为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力﹙N ﹚; o S 为试样原始截面积﹙mm 2 ﹚。﹙按GB1499.1-2008和GB1499.2-2007要求,计算钢筋强度用公 称横截面积﹚ 1.5 屈服以后以0.5KN/S 的速度加荷直至拉断,读取试验过程中的最大力,按下式计算抗拉强度: m R = o m S F 式中:m R 为抗拉强度﹙N/mm 2 ﹚; m F 为最大拉力﹙N ﹚。 1.6记录拉断后钢筋的断裂情况。 2 、 断后伸长率(A )的测定: 试样拉断后,应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用直测法或移位法来测量试样断后标距距离,按下式计算: 式中:u L 为试样拉断后的标距﹙㎜﹚;o L 为试样原始标距﹙㎜﹚。对于比例试样,若原始标距不为 5.65o S (o S 为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符号A 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 11.3表示原始标距﹙o L ﹚ 为11.3o S 的断后伸长率。对于非比例试样,符号A 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原始标距,以毫米﹙mm ﹚ 表示,例如A 80㎜表示原始标距﹙o L ﹚为80㎜的断后伸长率。 3、最大力总伸长率(gt A )的测定: 最大力总伸长率(gt A )的测定,除按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的有关试验方法外,在执行GB/T1499.1-2008和GB/T1499.2-2007标准时,也可采用其相应标准中的附录A 的方法进行测定。 4、冷弯曲试验: 4.1弯曲支辊间距离:(d+3a )±0.5a 。4.2根据不同的钢筋、不同的规格、调整支辊间的距离。 4.3弯曲压头应在试样两个支点中间,使试样两臂的轴线保持在垂直于弯曲轴的平面内。 4.4开动试验机缓慢施加弯曲力,使试样弯曲到规定的角度。 4.5拿下试样检查弯后钢筋的外侧情况,并做好记录。 5、重量偏差 测量钢筋重量偏差时,试样应从不同根钢筋上截取,数量不少于5支,每支试样长度不小于 500mm 。长度应逐支测量,应精确到1 11X01。测量试样总重量时,应精确到不大于总重量的1%. 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按公式口)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