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顺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

理顺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

理顺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

——对建设宪政、完善人大制度的政治哲学思考

50年来,我国的人大制度经过艰难曲折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或者说,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民主)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今后继续前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民主法制的建设,还是很有限的,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距离实现“法治国家”或宪政国家的目标尚远。有的学者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宪政的“入口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实现宪政,还任重而道远。这里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是,必须调整和理顺党政关系,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我想在此对建设宪政、完善人大制度问题作一些政治哲学思考。

一、党政关系模式的可能选择和最佳选择

由我国的国情和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所决定,建设宪政,完善人大制度,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会受到党政关系的制约。其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党政关系模式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党”即中国共产党,具体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政”即国家或者说国家政权机关,包括作为权力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其执行机关的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审判机关的各级人民法院和作为检察机关的各级人民检察院以及作为国家机器重要成分的军事机关等。概括地说,所谓调整和理顺“党政关系”,就是要调整和理顺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党与人大的关系。

如何摆正和处理好党政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从民主革命时期起,在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的区域内,就开始面临着如何处理党政关系的问题。当时遇到的主要倾向就是在局部范围内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者说“以党治国”现象的困扰。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也就是说,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政关系问题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就成为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样一来,党与政(国家)的关系模式,就有以下四种选择:

一是党在国家“之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以党治国”,以及“党政合一”、“党政一体化”,实际上即属于此。如图一所示。

二是党在国家“之中”——“党寓(融)于政”以及党进入政“之中”执政,实际上即属于此。如图二所示。

三是党在国家“之外”(既非“上”,亦非“中”),即党在国家与社会(人民)“之间”,当然也在社会“之外”——党作为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之说,实际上即属于此。如图三所示。

在这里,第三种模式比起前两种模式来有一定合理性:它不是孤立地就党政关系论党政关系,而是把党政关系问题与社会(人民)起来考察;它避免了党凌驾于国家“之上”和党被置于国家“之中”(使党国家化、行政化)的弊病。但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即仍然没有使党处于或回归于“社会(人民)之中”。

四是党在国家“之外”,又在社会(人民)“之中”。邓小平一贯主张的“党政分开”,实际上即属于此。如图四所示。

需要强调指出,我们研究和探讨党政关系或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必须把它们与社会(人民)的关系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原理,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从社会中产生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这是一切国家的一般属性。我们的国家虽有所不同,但既然是国家,也就不能没有国家的这种一般属性。政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一旦产生,它就面临着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需要处理。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首先就面临着与“旧国家”的关系:它与“旧国家”处于完全“异己”状态,其历史使命是直接组织、动员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同时,党与社会(人民)是一种鱼水关系,党始终置身于社会(人民)“之中”,因而在总体上不大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国家政权是党领导人民(社会)建立起来的,党应当充分依靠国家政权来管理社会。但这时,党与社会(人民)的关系在本质上不应该有什么变化,仍然应该置身于社会(人民)之中。否则,党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就不可避免。

这样就形成了党政关系的第四种模式:党虽然也是在国家“之外”,但却又在社会(人民)“之中”。这种党政关系模式,不仅与党在国家“之上”(双重地凌驾于社会“之上”)、党在国家“之中”(与国家一样在社会“之上”)根本不同,也与党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民)之间的桥梁,而处于社会(人民)“之外”有质的不同。

综上所述,以上前三种模式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党处于社会(人民)“之外”,而不是处于社会(人民)“之中”。对党做这样的定位,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党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的。只有使党始终处于社会(人民)“之中”,领导人民组成国家机关,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率领人民监督国家的

活动和对社会的管理,才能使党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群众。因此,这应该是党政关系模式的最佳选择。

二、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与“党的领导”面临的挑战

党包括党的领导及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社会环境、条件和任务而发展变化。特别是如何适应和把握执政前与执政后的变化,是对我们党的一大挑战和考验。

1.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所引起的变化

我们党经历的8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以它与现行国家政权的关系的不同为标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它与旧国家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异己”关系,处于敌对状态,而且其使命正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领导、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依靠他们的力量,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同时,这样的党随时遭到旧的国家机器的镇压和剿杀,而常常处于非法状态和秘密状态。这是革命党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命运。二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已经领导人民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建立了新的属于人民的国家政权,而使自己成为执政党。此时,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党的地位、任务、职能和作用都随之而发生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党代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国家政权由“异己”力量变成了依靠力量,党由推翻旧的国家政权,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变成了领导新的国家政权,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新社会。

这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必然要求“党的领导”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内涵。能不能对此作出有效应对,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这里亟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党对国家政权究竟如何领导?党究竟如何“执政”?第二,党执政以后或者说有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以后,党对社会(人民)如何领导,还能不能像执政前那样领导?第三,执政党的领导(包括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和对社会或人民群众的领导)与革命党的领导有什么不同?这是过好“执政关”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党执政已经50多年了,这些问题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

2.党的“领导”与“执政”及其关系

要搞清楚党如何执政或如何领导国家政权,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什么是党的执政。近些年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提高执政能力等谈论的不少,但究竟什么是党的领导?什么是党的执政?以及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什么关系?并没有深入而系统地加以研究。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党的领导”在革命时期和执政时期是不同的。第一,领导的对象和范围有别。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党只能对社会(人民)实

行领导,而不可能对国家政权实行领导;而在执政时期,党不仅对社会(人民)继续实行领导,而且还要对国家政权实行领导。第二,党对社会(人民)的领导方式不同。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由于国家政权在反动派手中,党不可能依靠和利用,而只能直接依靠社会(人民)的力量,因此,这时党对社会(人民)的领导就不能不是直接的。而在执政时期,由于手中有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党就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以其为中介来对社会(人民)实行领导,这就使执政党对社会(人民)的领导由直接领导变成了间接领导。这突出表现在:党的主张和意志,如不经过国家权力机关使其变成国家意志,就不能对社会(人民)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第三,党的领导的依据不同。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由于法律是旧国家统治的工具,党对社会(人民)的领导不可能依法进行,而只能完全依靠党的方针政策本身来实现领导。而在执政时期,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必须依法领导、依法执政,而不能再单纯依靠党的政策来领导,来执政。

说到这里,什么是执政也就比较容易弄清楚了。所谓党执政,实际上也就是“党对国家或国家政权的领导”。通常所说的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或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际上也都是指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之所以突出执政,无非是以此来区别于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党仅仅对社会(人民)实行领导以及在执政时期党还要对社会(人民)实行领导,仅此而已,并无什么特别的复杂之处或高深莫测之处。因此,要弄清楚什么是党执政,党如何执政,关键还在于弄清楚什么是党的领导,党如何对国家政权实行领导。

3.究竟什么是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在“什么是党的领导”问题上,长期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澄清和纠正。但由于事关重大而又难以回避,必须加以澄清和纠正。

首先,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领导。这是对党的领导的莫大误解和扭曲,其危害极大,必须加以纠正。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党,其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恩格斯语),而且它实行的是委员会制的领导体制,即集体领导体制,因此,党的领导只能是组织行为、集体行为,而绝不能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党的实际生活中,党委权力往往集中于书记,使党的领导“变成了个人领导”。针对这种现象,周恩来曾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不是党员个人领导。党是一个集体,是有组织的。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不是个人领导。”他还进一步具体指出:“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书记个人领导。”(《周恩来文选》下卷,第365、2页)

其次,有所谓“党领导一切”、“党管一切”说法,把党的领导变成“业务领导”,不分巨细什么事都要管。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

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要管,都要“领导”。但是,长期以来有所谓“党领导一切”或“党管一切”的说法和做法。这是对党的领导的又一莫大误解和扭曲。列宁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对国家机关的“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预。”(《列宁全集》第43卷,第64页)周恩来说过:“党管一切这口号,在原则上事实上都是不通,党只能经过党团作用作政治的领导。”(《周恩来选集》上卷,第41页)他还说过:党的领导“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是说党对各部门都可以领导,不是说事情都要党去管。至于具体业务,党不要干涉……小权过多,大权旁落,党委势必成为官僚主义、事务主义的机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65页)

可以看出,把党的领导变成“党领导一切”、“党管一切”,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把党的政治领导降低为对各种业务的具体领导、对具体事务的管理,从而改变党的领导的性质,降低党在政治社会中的地位,削弱党的政治领导。

再次,一个并不确切的提法:“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党的十二大为限制和缩小党领导“一切”的范围,而作出的一个概括。它对于纠正“党领导一切”的错误思路来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这种提法本身并不科学。问题在于:与“政治(的)领导”相并列的“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表述模糊,易产生歧义。

要知道,党的领导的性质和党的领导的范围是不同的。我们说“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指党的领导的性质,即“党的政治(性质的)领导”,而不是指党的领导所涉及的范围。党对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实行领导,这是说党的领导所涉及的范围,而不是指党的领导的性质。那么,与党的“政治领导”相提并论的“组织领导”究竟是指领导的性质还是领导的范围呢?如果是指领导的“范围”,那么,“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之说,就大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它只列出或主要列出三个领域或三个方面,而其他许多重要领域、重要方面或重要部门如经济、科技、文教、军事、外交等都没有概括进来。而如果这种说法是指领导的“性质”,那就更加说不通。因为按照这种逻辑,党对什么领域、什么部门、什么工作的领导就是什么性质的领导,那就不仅有“组织(性质的)领导”,还必须有“经济(性质的)领导”(“工业的领导”、“农业的领导”、“商业的领导”)、“科技的领导”、“教育的领导”、“文学的领导”、“艺术的领导”以及“军事的领导”(或“国防的领导”)、“外交的领导”等等,不一而足。这能说得通吗?这岂不是把党的领导变成漫无边际的、包罗一切的各种具体“业务领导”了吗?

需要强调指出,党对组织工作(或组织领域、组织部门)的领导,与对

其他任何领域、任何工作的领导(如对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科技文教工作、军事工作、外交工作等等的领导)一样,也是“政治(性质的)领导”。“组织领导”作为反映组织关系的概念,只能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相对于“个人(的)领导”,二是在同一组织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上级对下级有“组织(的)领导”关系。除此而外,在不同的组织系统之间,党委与政权机关(包括人大)之间,就只有“政治(性质的)领导”关系,而没有也不应该有“组织(性质的)领导”关系,即组织上的上下隶属关系。对此,彭真明确指出过:“党一定要加强对政权的领导。”但“问题是,党委怎样领导政权?是政治上的领导,还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组织上说,那就有所不同,政权机关并没有义务服从党委。”他还指出:“政权机关对党委不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相反,对政权机关的决议,所有人都要服从,共产党员也不例外,党委也不例外。”(《彭真文选》,第226~227页)

弄清楚上述党的领导的确切含义对理顺党政关系特别是党与人大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党与人大孰大孰小

党与人大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党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人大(及其授权的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对党实行宪法和法律监督。

至于说到“党大还是人大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一个敏感问题。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比较两个东西孰大孰小,就必须确立比较的角度。从党对人大的领导来说,其性质是“政治(性质的)领导”,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权力机关推荐重要干部。这实际上就是党就国家和社会的大政方针“提出决策”或提出国家的决策建议,包括有关法律的制定、事项的决定和干部的任用在内;而人大则是就党提出的决策建议予以审议决定,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这是不是也可以说就是,党行使“创议(制)权”,人大行使“复决权”呢?我以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的。在这里,党的“创议(制)”与人大的“复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运行程序,是不存在什么“孰大孰小”的问题的。从人大对党的宪法和法律监督来说,党提出的法律建议经由人大审议通过以后,就不仅对国家和社会有强制性约束力,而且对党也有强制性约束力。党作为社会(人民)中的先进组织,必须模范地遵守自己提出并由人大通过的宪法和法律。党绝不能置身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就通过的宪法、法律和决议、决定对全社会的权威性和至上性来说,执

政党的决议、决定(党对国家和社会的主张),在未经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

人大审议通过而变成国家意志之前,仅仅是近7000万党员意志的集中反映;它

们只对党组织和党员具有党纪性的强制约束力,对非党组织和非党员的公民就没有这样的约束力。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人大审议通过的宪法和法律以及决定、决议(国家意志),则是全体公民意志的集中反映;它们对包括党组织和党员在内的所有组织和公民都有法律性的强制约束力。特别是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情况就更加如此。党章和宪法所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毫不含糊地说,人大高于、大于党,而不是相反。

“ 三、“依法执政”的关键:调整和理顺“党法关系”

1.理顺党政关系与实现依法执政的关系。理顺党政关系与实现依法执政,是相互、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调整和理顺党政关系或“党权”与政权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这是实现依法执政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调整和理顺原有不合理的党政关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实行党政分开,那就谈不上依法执政,也谈不上依法治国。或者说,实现依法执政的过程就是逐渐解决党政不分问题或“以党治国”的过程。而实现执政党依法执政、依法领导,则是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党政关系的法制基础和保证。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党法关系。

所谓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政权实行政治领导。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体制和制度。依法执政作为一种理念也好,作为一种体制和制度也好,其本身理应内涵和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因此,依法执政体制和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必须尽量赋予它科学、合理(合乎事理、情理)的内涵;必须赋予它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内涵;必须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科学和民主的内涵能够确实得到实现。这三者对于依法执政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相互关联的。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建立依法执政体制和制度的目标模式。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着手研究、讨论、设计和制定《政党法》,以专门法的形式来调整和规范党政关系,特别是党与人大的关系。这是走向执政党依法执政,实现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否则,依法执政,就无法可依,就会成为空话。

3.调整和理顺党法关系。党与法的关系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法规范和实施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包括向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和修改法律的建议;二是依法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活动,以保证其确实能够、也不得不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说,法不仅是党对国家和社会实行领导的根本准则和依据,而且是党的各级各种组织和所有党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依据。在这两个方面,宪法和法律对于党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来说,

都必须遵守,谁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谁违反了,都必须予以追究。而且,党作为先进组织,领导人民(通过代议机关)制定了宪法和法律,理所当然就应该模范地遵守。

但是,在现实中常有把党与法的关系弄模糊甚至弄颠倒的情况,“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常常困扰着人们。针对此,彭真曾指出过:“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法律。有人问:是法大,还是哪级党委大、哪个党委书记大?当然是法大。不论哪级党委,更不论哪个负责人……谁都得服从法律。”(《彭真文选》,第226~227、389页)万里更具体地提出:“目前党内还有不少糊涂观念,如党是不是可以超越法律之上,法大还是权大,有了政策没有法律不是一样工作等等,这些本来都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法大还是书记大?当然法大。我们的总书记、国家主席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谁犯了法都要追究法律责任。”(《万里文选》,第482页)

以上从宏观上多视角地梳理和澄清了有关党政关系的一些问题,似乎比较抽象,有某种程度的思辨性,但实际上都与建设宪政、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所遇到的深层难点问题、实质性问题密切相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解决实证性的问题和有关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有益的。至于我所提出的看法是否妥当,具体有何不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国的党政关系

我国的党政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党政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因此而变成了各级党的一把手的个人领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认为,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党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途径在于党和政之间关系的法治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党在政府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政关系体制党政分开 一、我国党政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存的党政关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是党把自己混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包办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以致党的组织国家化、行政化。 我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我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也同时导致党容易包办社会生活的一切,将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包揽在自己手中,这导致党政不分体制最终形成。同时,这种体制也是在经济建设的快、慢之争中,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控制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党必须建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中心,这种权力集中的指挥体现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就是党的权威远远大于政府的权威。关于党政关系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也曾经酝酿要求进行规范,要求改变常常以党的名义下达命令的习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能够及时自觉地改变这一习惯,相反还加强了这一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了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走到了国家政权的前台,党直接掌握政权,执政党代替政府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一元化领导,最终形成“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从此,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党建政的党政关系最终演变成了典型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一元化领导被无限制地发挥以至于党统领一切,有党无政、有党的政策而没有国家的法律。这种极端化的政治状况,严重窒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党的一元化集权式领导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决定了党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也为党政关系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传统的党统一切的党政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并为新型的党政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调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权威的广泛性 ●成员的非自愿性 ●暴力的垄断性 ●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 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 ●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府和政党的关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 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1、统治行政 特征: ●集权管理 ●人治管理(权治) ●强制管理 2、管理行政 ●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 ●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 ●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 ●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 3、服务行政 ●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 ●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 的职责 ●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 ●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直接隶属机关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

直接隶属机关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可以用令、通知、报告等文种行文,用于安排部署工作或请示汇报工作用。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如有业务往来,需用函、邀请信等文种行文,以示商讨的态度,或者联合开展工作。如没有隶属关系,不同机关在同一文件中出现或是开展工作时,要特别慎重,不然就会闹笑话,还会造成工作难以协调的局面。 其他回答共1条 2010-6-22 21:38 有风7|三级 同一系统上下级之间,是相互隶属的关系; 不同系统的机关、部门之间,是不相隶属的关系。 “函”是不相隶属机关间行文的法定文种 编者按:类似褚孔富同志的来信我们曾收到过几封。据了解,褚孔富同志遇到的问题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为满足褚孔富和有关同志的要求,今特请我国文秘学家——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郑崇田编审为褚孔富同志回了信,并予发表,兼供有同类问题的朋友参考。根据大家的要求,我们将把这个新栏目继续办下去,并努力把她办好,以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提高认识、促进工作;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相信也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褚孔富同志: 您好!您给《应用写作》编辑部的来信已阅,谢谢您对编辑部的信任。现就您提出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供参考。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您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修订并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关于“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的规定,向市国税局行《关于要求财产损失在营业外列支的函》,文种的运用是正确的(但标题不够规范)。因为您金融行业与税务系统,是平行机关,而没有隶属关系,不能用“请示”或“批复”,只“适”于用“函”,包括“请求”或“答复”有关问题。 关于您信中提到的市国税局给您单位退文(“函”),并认为用函文种太随便,不尊重他们,不同意批准等,都是不妥的,是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相背离的。这类问题,前几年在个别单位也曾出现过,但现在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在实际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大家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关系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改革开放后,中国党政关系是走向执政守位。中国党政关系现状是党政走向分离,还在演变中,还不完善。尽管取得很大成就,还存在很多弊端,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针对中国党政关系存在的弊端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党政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党政关系现状弊端途径 党政关系是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通过何种途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导和核心关系,也是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政治关系。党政关系的运行状态是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党政关系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演进,由党政合一,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了党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全面干预和直接管理的局面,逐步走向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定制度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以实现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但党政关系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党政关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党政关系从改革开放前党对政府具有绝对的、随意的干预和指挥

权,从党管一切,逐步走向当管大政方针和干部人事,政府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规划和具体执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政关系,但党政关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既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党政分工主要表现为党管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具体执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样,减少了党对政府的干预,党政各司其职。 (二)党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权利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党既坚持对国家权利机关的领导,也尊重并支持各级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从法律上说,中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革开放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都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以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强调“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善于领导的问题。”①改革开放后,党对人大进行领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人大工作,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解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当人大与党的意志冲突时,党会凌驾于人大之上依然存在。 (三)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审判案件,同时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329页。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填空 1、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两条基本主线是党政关系和宪政关系。 2、目前在中国最有实质意义、根本性的规范性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3、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党政关系的核心。 4、中国共产党最高的领导职位是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5、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当代中国政府领导体制的特点之一。 6、中国政府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7、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一元化结构转变为有限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立模式。 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指在那些源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源于对社会经济的弘扬以及对国家干预活动的应对的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础上而逐渐产生的相对于国家以外的实体社会。市民社会是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和自由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具有自觉的公民权利意识的社会。 2,政府职能社会化:即政府改变传统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许多职能,通过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改由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社区等来办理,从而使政府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有一个合理定位。 3,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其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 4,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人们为一定的公共目的,自愿结合而成的有组织地表达利益要求的非政府性组织。 5,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便于进行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 简答 1.简述中国政府权力关系 根据权利关系的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将行政权力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和行政系统外部的行政权力关系。 A、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它是指行政系统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之间存在 的权力关系,它是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可以支分为三种关系: 1)纵向上下行政关系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形式:领导与监督关系、直接关系、垂直领导关系、双重领导关系和指导关系等。 2)横向同级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横向同级机关之间的关系发生于属同一级别又受同一个上级机关直接领导的机关之间。 3)国家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特殊劳动关系、职务关系、工作关系和代表关系。 B、行政系统外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它主要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权力关系以及行政监督权力关系,表现为: 1)行政管理权力关系。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即公民、企业组织、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进行行政管理时所产生的权力关系,它是行政系统外部行政权力关系的主要方面。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2006年8月 理论学刊 Aug.2006 第8期 总第150期 Theory Journa l No.8Ser.No.150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方 雷,赵永超 (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的政治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这种政策形成模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实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关键是要使党政关系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治理;政党政策;党政关系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8-0079-03 在当今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现代政治又主要表现为政党政治,因此,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与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党”与“政”之间的关系,成为深受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党政二元管理主体及其权力配置方面不合理问题的分析,探讨执政党与政府在公共政策形成方面发挥的实然作用和应然作用,并进一步提出理顺党政关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政府与政党之间、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政府是整个社会的代表,是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社会阶层和全体国民选出的利益代言人,它是具有合法授权的、完全代表民意和社会普遍利益的行政机构,并且以全社会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形式,其政策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然而,政党是政治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从政党本身的社会属性来看,它仅仅是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关系之结集,是部分人的最高的政治组织而已,……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1](P133-134)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为解决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目标与措施。我国学者陈庆云对公共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P9)这一定义强调的其中一点是: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简单地说,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3](P3)。 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政党代表的只是次级的公共利益,政党力量只是社会局部政治力量而不是公共权力,即使政党成为执政党从而掌握社会的公共权力,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合法的转化程序。”[1](P134)因而,政党政策只能是对本党党员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活动目标和措施,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公共事务,不能对公众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政党政策不等同于公共政策。 二、传统的以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形成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从本质上看是政党政治时代。“所谓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政策。”[4](P66)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党通常通过控制议会或掌握政府行政权来制定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作为处于特殊国情环境下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有自己 97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政府的特征:①.权威的广泛性;②.成员的非自愿性;③.暴力的垄断性;④.权力的 合法性。 2.政府的概念: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 它理所当然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在内。 3.关于宪法一词,在中国19世纪90年代,郑观应著《盛世危言》,提出定立宪和开议 院的主张,首先使用了宪法一词。 4.宪法的概念:宪法不是普通的法律,而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不是一般的部门法, 而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其指导原则,并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5.五四宪法的性质:它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 向,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并对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宪法结构:宪法的内容决定了宪法的结构。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 7.宪法功能:首先,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 成果,巩固国家政权。其次,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上。第三,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第四,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第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 8.宪法的性质:宪法除具有一般法律的性质(如规范性、资源型、强制性、科学性等), 还具有其特殊性质。包括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宪法的民主性。 9.宪法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0.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是指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部分之间 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1.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民主和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 受益权,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12.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 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13.中国政党制度基本概况:①.中国共产党的概况,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为中央组织、 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级;最高机构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5年一次),下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 中国民主党派概况,八大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7.11,香港),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12,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12,上海),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1925.10),九三学社(九三,1944),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11,香港)。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民主革命时期是阶级联盟,1949—1956年是革命阶级联盟,1956年后是政治联盟。 14.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正确处理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第一.各司其职,职能归类;第二.执政党应

中西方党政关系之比较

中西方党政关系之比较 党政关系是指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党政关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政治民主的趋势。之前的封建社会,皇权至上,难免出现专制。资本主义两党或多党制度较成功地实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从而既实现了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又避免了一党执政可能造成的专制。社会主义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同样克服了封建专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代表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对国家事务进行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模式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党政关系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着手理顺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政分开的系统方案,党政分开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党的历史上的高峰。这些设想和尝试在随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碰到许多困难、矛盾和阻碍。作为现代国家,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党政关系理论都反映了“国家植根社会,民众掌控政府”的现代政治特点,但在实践模式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汲取西方国家的党政关系历经长期发展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党政关系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此以英国党政关系为例分析与我国党政关系的不同之处。 从政党与立法机构的关系上讲,英国政党和议会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关系。从组织形式上看,英国政党在议会都设有议会党团组织,政党通过议会党团及其活动在议会内部来控制和影响议会,而不是由议会外的党组织对议会发号施令。例如,工党的全国执行委员会虽有权发表有关大选的声明以吸有关议会工作的决策,但都要事先与党团磋商。在方针政策上发生分歧,也多采取协商的途径解决。从立法过程看,英国政党在议会中主要围绕立法问题开展活动并显示出自己的重要作用。一是由于执政党是议会多数党,因而在各常设委员会中也占优势地位,实际上控制了立法审议大权。二是议案绝大多数由执政党内阁提出,使执政党成了实际的立法者。因此,执政党一般能牢牢控制议会立法大权,显示了执政党对议会的领导作用。 执政党对内阁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是:其一,党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内阁的主要职位都由执政党党员担任,体现了党政的统一。其二,执政党有权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去留。例如,保守党每二年改选一次党的领袖。如果在执政时期,一旦领袖在党内落选,就必须辞去首相而由新任领袖取而代之。同样,内阁成员也是执政党在议员中提名而经议会通过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首相及政府的决策与措施,必须符合执政党的利益和意志,否则就宝座难稳,更不用说连选连任了。其三,执政党可以通过议会党团对首相和内阁的决策起控制或制约作用。由于首相及内阁提出的议案,须经议会审议通过才能生效,而掌握议会多数议席的执政党议会党团,在议案审议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迫使首相和内阁在事前要征询本党议会党团的意见,服从执政党的利益和意志。但是,英国执政党对内阁的领导是一种间接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执政党组织不具体介人内阁的行政运作。执政党中央各机构都不直接向政府各部门发出指令或决定,首相和阁员都以行政官中的身份活动,独立自主地行政,不听命于任何来自政府之外的直接指挥。 从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未来发展出发,建构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党政

党政机关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 公文:公务文书的简称,只在公务活动中安一定程序和格式形成和使用的、表达社会集团意志的文字材料。 二、公文的特点: 1、主要特点:法定作者、法定效力、特定体式 2、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庄重、朴实、精炼、严谨、规范。 三、公文的种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六种: 了公报、决议。 2、按公文来源分类: 按公文的来源,可分为收文和发文两种。 3、按行文方向分类: 按行文方向区分,公文可分为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三种。 4、按性质作用分类: 按公文的性质作用,可分为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公布性公文、通联性公文和记录性公文六种。 5、按保密程度分类: 按涉及机密程度,保密公文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三种。 6、按办文时限要求分类: 按办文时限要求,分为特急件、加急件和平件。 四、公文的作用: 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法规行政约束作用; 2、领导指导作用; 3、联系公务作用; 4、宣传教育作用; 5、沟通信息作用; 6、依据凭证作用。 第二节公文的行文规则 行文规则:控制公文行文对象、行文方向和行文方式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行文规则规范着各种这回组织之间的行文行为,旨在确保公文有序、有效地运行,顺利实现公文的效用。 行文主体:依照法律法规成立、能够独立行使职权、具有独立法律行为能力的组织及其负责人,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各类机构及其负责人。 一、行文依据: 1、行文方式:依据公文需求发文、依据职责权限发文、依据工作关系发文。 2、工作关系: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平级关系、不相隶属关系。 二、行文对象: 公文的行文对象可分为:主送机关、抄送机关。 主送机关:受理并负责办理公文内容的主要机关。 1、选择主送机关应遵循下列规则: ①公文应主送主办机关;②、一般不主送单位负责人个人;③、上行文应避免“多头主送”;④、党政组织互不主送公文。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题库

公文处理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自(A)起施行。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 年8 月24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停止执行。 A20XX年7月1日B20XX年8月1日C20XX年4月1日D20XX年5月1日 2.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A)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 A上行文B下行文C平行文D所有公文 3.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C) A重要工作B紧急工作C重大事项D专业性工作 4.(A)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A机关负责人B部门以上领导C机关主要负责人D主持工作的负责人 5.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B)进行初审。 A机关负责人B发文机关办公厅(室) C文秘部门D本部门负责人 6.(A)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A重要公文B平行公文C下行公文D越级传送的公文 7. 公文拟制”包括(B)3个环节。 A起草、初审、核发B起草、审核、签发C草拟、登记、发出D签收、登记、承办 8.《条例》中发文办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D) A复核B登记C印制D核发E分发 9. 涉密公文应当通过(A)、邮政机要通信、城市机要文件交换站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收发

人员进行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A机要交通B互联网C专用通道D专人送达 10.根据《格式》规定,公文的分号,使用(D)位阿拉伯数字。 A3 B4 C5 D6 11.“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A)。 A初审B预审C复核D集体研讨 12.“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B)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A建设性意见B倾向性意见C具体性建议D可行性建议 13.《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相比,增加了()和“公报”,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A) A 决议B条例C指示D规定 14.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有(B)。 A.逐级行文多级行文直贯到底的行文 B.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c.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超级行文 D.超级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15.公文的语言应当是(a)。 A.庄重严谨B.华丽流畅 c.威严有力D.古朴典雅 16.制发公文的目的和要求,一般是由( )确定的。 A.撰写者本人或团体 B.机关党政负责人 C.行文对象及行文内容 D.作者的上级机关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 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 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2不可以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2不可以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2不可以1有下级组织 2没有 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 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5年一届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 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间接:由下级人大代表代表选民选举出全国人大代表,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 差额:当选人数小于候选人数。

党政机关公文概述练习题

党政机关公文概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党政机关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具有法定效力和( ) A.规范体式 B.制发程序 C.印装规格 D.指导作用 2.发文字号是组成元素不包括() A.主送机关 B.机关代字 C.年份 D.序号 3.下列表示经办用语的一组词语是() A.收悉、执行、业经、贯彻执行 B.根据、审定、收悉、原则批准 C.兹经、拟办、审批、参照执行 D.转发、施行、鉴于、研究执行 4.公文中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是() A.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 B.部分结构层次序数 C.缩略语 D.成文日期 5.下面不符合公文印制规范的有() A.正文用3号仿宋体 B.用纸为A4型 C.每面排22行 D.每行排26字 6.下面文种属于党政机关公文的是() A.通知、决定、报告、纪要 B.通知、决定、调查报告、纪要 C.通知、意见、决定、纪要 D.通知、决定、简报、纪要 7.明明眼镜有限公司销售部就产品销售问题,向明明眼镜有限公司呈送了请示,附注是() A.此件发至分公司 B.联系人姓名、电话 C.销售部负责人签署同意意见 D.可以不写附注 8.根据下文回答(1)-(5)题: 青塔市总工会文件 青总工〔2018〕第5号 青塔市总工会关于进行“抽查”工作的通知

红星区工会主席: 根据省总工会部署,市总工会拟于二O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起,就有关新签集体合同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抽查。请你区做好准备。 青塔市总工会 2018年11月10日 (1)发文字号应为() A.青总工〔2018〕第5号 B.青总工〔2018〕5号 C.青总工〔2018〕05号 D.不变 (2)标题的写法是() A.关于进行抽查工作的通知 B.青塔市总工会关于进行抽查工作的通告 C.关于进行“抽查”工作的通知 D.不变 (3)主送机关的写法是() A.红星区工会主席 B.红星区工会 C.红星区 D.不变 (4)正文中“二O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应为() A.二零壹捌年十一月二十日 B.2018年11月20日 C.二O一八年11月20日 D.不变 (5)成文日期应为() A.二零壹捌年十一月十日 B.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日 C.二O一八年十一月十日 D.不变 五级: 9.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其上级机关行文时,应该() A.主送并抄送两个上级机关 B.主送一个上级机关 C.主送两个上级机关 D.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10.联合行文的机关应该是() A.两个以上的机关 B.两个以上的同级机关 C.不相隶属的两个机关 D.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11.“随函寄去《……统计资料》一份,请()”,括号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A.检查 B.验收 C.办理 D.查收 12.下列词语全都表示“征询”的有() A.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B.蒙、承蒙、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C.敬希、烦请、希望、是否同意

2017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一)已完成成绩:66.6分 1 【单选题】对于中国“政治”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政治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政治在中国也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在中国也意味着非常重要 ?D、政治指的是党派之间的利益权衡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 研究政府与政治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其中不包括()。 ?A、世界观层次上的方法论 ?B、思维方式层次上的方法论 ?C、个人层面的方法论 ?D、具体方法,即手段、技术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 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政治生活当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党群关系 ?B、宪政关系 ?C、党政关系 ?D、钱权关系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属于施政机构。()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内阁是行政机关的核心。()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的政治权利机构不包括()。 ?A、国家主席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中共中央党校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判断题】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并非单一制国家,区域间差别不大。()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比西方国家少了一个特殊环节——“单位”。()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中国的政治权利机构分为党政军法四部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题库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复习思考题 1、简述本特利政府过程思想的内容。 2、名词解释:理想政府现实政府 3、现实政府偏离理想政府的表现 4、政府过程中的“过程”的四种含义 5、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6、学习“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7、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在执政方式上的区别 8、党政关系的含义 9、试析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10、名词解释:利益群体农民工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官员 11、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所具有的特点 12、中国官员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所具有的特点 13、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特点 14、名词解释:意见表达“权利性”意见表达个体“责任性”(义务性)意见表达个体 15、当代中国,“权利性”意见表达个体的特点 16、当代中国意见表达团体的总体特点 17、名词解释:意见综合 18、论述:“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19、简述中国意见综合主体体系 20、论述:结合十八大报告的诞生过程分析“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制定过程。)。 21、名词解释:决策 22、联系实际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过程 23、简述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 24、名词解释:决策的施行提取传达 25、简述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26、简述政府“提取”资金和劳动的方式 27、简述当代中国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基本步骤。 28、简述当代中国政府试点工作的特点 29、简述公检法司之间的关系 30、名词解释: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

31、简述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弊端 32、简述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的特征 33、名词解释:公民监督 34、简述当代中国公民监督的特点 35、试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新闻监督的作用及制约因素 36、名词解释:社会组织 37、简述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决策的方式 38、论述: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39、名词解释:预算外资金预算外之外资金 40、简述单位的特点(内涵) 41、简述单位所分担的政府职能 42、简述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弊端 43、简述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复归于社会的阻力 44、名词解释:职责同构条块分割 45、简答:为什么要维护中央权威? 46、试述当代中国实现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 47、试述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 48、试述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县(区)和乡(镇)的政治关系 49、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特点。

中国政治模式及其内容

中国政治模式及其内容 摘要:我国政治决策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双层决策系统:一个是执政党决策系统,另一个是国家政权机关决策系统。执政党的政治决策是指代表、综合、表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制定党的重要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目标。而国家机关则凭借其组织优势和合法资源在整个政治决策过程中起着在将党的政策意图具体化和合法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具体的决策模式除了受两大系统内部的正式制度影响外,还受一些非正式的决策形式、惯例或者习惯做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共产党 一、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模式的构成 在传统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下,党的领导机关越过人大直接指挥包括政府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包办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事务,并使自己常常陷入繁重的执行事务之中,经常不通过法定程序直接做出决定和指示,干预各种社会组织的工作[1]。我国学者金东日将党的这种行为概括为政治行政化,并将其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2]:一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设有党组、党委、支部等。这些党组织对本部门或所辖范围而言具有决策权并作为政治组织存在,但对上级党组织来说却是执行组织,承担着行政化的职能。二是政治组织的相关人员以团处级、师局级干部等来定位,形成一种行政级别,享受相应待遇,并以国家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三是除了核心部分以外的大部分党组织所要做出的决策具有行政性质(包括“对口部”对相关行业领域政策内容的决定)。. 党的十四大没有采用十三大关于党的领导的提法,恢复了十二大党章关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规定。不仅如此,十四大党章还对党组设置作了明确的规定。十四大党章不仅规定了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而且补充强调了党组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的任务。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针对一些地方党政机构设置重复和领导成员分工重叠的问题,提出要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

党政关系与国家

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交织 从逻辑上说,两委关系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党政关系(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它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领导的实现形式上,党的组织存在于广泛的政治生活中,不论是构成政治权力中枢的中央政治机关,还是基层的乡村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和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团体,都有党的组织。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关系中最根本的'党政关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的'国家'……。因此,在中国,很多政治关系和重要政治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党政关系'的内容。即使那些不直接关系到'党'或'政'的政治活动,最后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党政关系'的内容来。” 乡村关系体现的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两者属于不同的分析范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范畴以及它们所描述的经验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党政合一体制下,政党组织被高度科层制化了。在政府的每一层次都有居于权力核心地位的党的机构。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构性后果是,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亦即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渗透着党与国家(政府)的关系以及党与社会的关系在基层政治中,这种联系表现为:党组织的角色既存在于纵向的乡村关系之中--乡镇党委与村庄党支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也存在于横向的两委关系以及乡镇层面的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党组织作为一个中介将村庄的两委关系与乡村的国家-社会关系联结了起来。 在全能主义政治时期,党政不分与国家-社会不分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实行村民自治显然是对公社体制的一种解构,国家与社会的边界由模糊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但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要素的成长实现的,而在党政合一体制方面并没有大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党政关系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依然是制度性的,而且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叠/交织。在村庄政治层面,“村支部不仅仅是对村庄公共生活进行政治领导,即实现政治领导权,更重要的是扮演了国家行政机构的角色,行使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因为几乎所有上级下达的任务,即'政务',如计划生育、征兵、征购粮入库、收缴税费等都是由村支部组织实施的。乡镇与村里每年签定目标责任书的第一责任人往往都是村支书。乡镇干部下乡布置或检查工作也是直接与村党支部书记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委'关系的实质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的关系,是政务与村务的关系,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两委'冲突的实质就是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冲突,政务与村务的冲突和国家与农民紧张关系的外显。” 事实上,在面临村民自治的冲击时,乡镇政府正是利用这一关联机制,通过对村党支部的领导关系,来弥补由于实行村民自治而出现的失控可能。“一肩挑”恰好成为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中介。它成为不同制度安排的连接点和交汇区,因此,也注定要成为一个矛盾冲突的场域。 我们可以通过对乡镇干部的行为描述来把握/理解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乡镇干部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看待村民自治的,其利益关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人事安排方面的挑战。村干部的传统产生方式主要体现了乡干部的意愿,因此任何新的人事制度变动,都意味着是对既成安排方式的一个挑战。在干群关系紧张的村庄里,村民自治很可能意味着乡镇喜欢的村干部下台,而村民喜欢的“刺头”上台。第二,与人事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行政管理任务的落实问题。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最迫切需要的是听话和负责的村干部。由于乡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制约,乡镇干部无法亲自对村庄进行日常管理,以及亲自完成国家的行政任务,村干部对于乡镇干部来说是自己的一条腿。而且实行家庭承包制后,乡镇的行政成本日渐增长,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干部更加需要村干部的支持与配合。但村民选举上来的村干部会如何看待乡镇布置的行政任务?是否听话?很大程度上是未知数,这给乡镇行政工作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第三,乡村于部在公务与私交中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