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示例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示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故答案为:⑴美国;弗罗斯特

⑵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⑷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

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3.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

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举出可知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是: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故答案为: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⑵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4.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

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综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旅店,不禁忧郁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一句的具体化,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颈联写由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纵然做梦,也梦不到故乡。

D.尾联以设想之词描绘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点明了题旨,又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警”字极富炼字功夫,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

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虚实相间,读起来荡气回肠。

D.本诗意象鲜明,画面清晰,抒情明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颈联中“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意思是家乡路途遥远,归家时已是梦醒时分天已大明,而在现实中,家人的书信需要隔年才能到此地。全诗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与家乡的思念及愁思难耐的幽怨。从内容上看,作者是梦到自己归乡,所以C选项中的“也梦不到故乡”错误。

(2)本诗除了第二句直抒胸臆外,其他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尤其是尾联,借助设想之词描绘家乡风光图景来衬托远离家乡之愁思幽怨,是乐景衬哀情。所以D选项中的“抒情明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错误。

故答案为:⑴C;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对古代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⑵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的初步鉴赏的能力。

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

(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请求,烦劳。

(2)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故答案为:⑴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请求,烦劳。

⑵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

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叙述的事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8.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

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案】(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2)D

【解析】【分析】(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

故答案为:⑴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9.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选A 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回”淡淡的忧伤之情。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故选A。

故答案为:选A 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案】 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1.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②泛指站立。

驻立: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落叶、树林、路、荒草。启示: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⑴(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⑵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

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作答。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内心的兴奋”不当,“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体现的是“闲适安宁”。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A;

⑵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是一道选择题,选项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表现手法等。考生要对选项内容进行仔细的审读,逐项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考生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用生动形象地的语言进行描绘,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5)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1)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 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初中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

初中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④残雪:残余的积雪。⑤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