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作者:唐忠华时间:2012-03-29 浏览量 3 评论 0 0 0

从本案看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确认

作者:湖南李凤祥律师事务所唐忠华宜丰县法院钟宜华

【案情】

原告陈某于1968年8月由其父母送给彭某夫妇收养,此时原告尚未满一周岁,后原告一直随彭某夫妇生活,双方以父母和子女相称。彭某夫妇当时并没有在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手续。彭某夫妇在收养原告三年多后生育一女即被告王某。原告成年后出嫁,才与彭某夫妇分开生活,但仍以父母女子来往相待,不久彭某丈夫去世。王某结婚后和彭某一直共同生活,2009年6月28日彭某被他人驾驶的摩托车撞伤,送往医院后去世。此后,原告陈某和被告王某共同负担了彭某的丧葬费用。彭某留有低保和计生奖金共计756元、存款7541元、房屋若干间,还有肇事方补给彭某家属的95083死亡赔偿金

被告王某认为虽然母亲彭某与陈某生活了一段时间,但始终没有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同时双方的家属也没有签订任何收养协议,况且陈某也没尽到对彭某的赡养义务,所以母亲的遗产应该由自己一人继承,陈某没有继承权。原告陈某称自己从1岁的时候就被彭某夫妇收养,虽然没有办理收养手续,但是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收养关系,起诉到法院要求分割继承。

【裁判】

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原告陈某是在我国《收养法》1992年公布实施以前进入彭某家生活的,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8月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第4部分第28项的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原告从小就随彭某夫妇生活,一直以父母与女儿相称,成年后也保持来往。原告陈某负担了彭某的丧葬费。邻居及村组织亦公认他们是养父母和养子女关系,因此,本案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意见》,陈某与彭某应按收养关系对待,权利义务适用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法律关系,原告享有对彭某遗产的继承权。

死亡赔偿金是在受害人死亡后,侵权行为人对其近亲属所作的一种带有精神抚慰性质的补偿,其权利主体是死者的近亲属。并非死者的财产,它不属于遗产的范畴。司法实践中主要参照遗产的分配原则来处理较为公平。

原告陈某与被告王某作为彭某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依法一般应该均分遗产,但考虑到被告与彭某生活时间较长、照顾较多等实际情况,按照四.六比例分配遗产较恰当。

据此,法院一审判决彭某遗产及死亡赔偿金103380元,原告陈某继承40%即41352元,被告王某继承60%即62028元。房屋也按以上比例由原、被告分别继承。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均未上诉,现判决已生效。

【评析】

一、本案实体处理的关键

本案的收养行为发生在《收养法》公布实施以前,关键是事实收养关系是否成立,如果事实收养关系成立,原告的继承权利应该得到支持。所谓事实上的收养关系,是指虽然欠缺法定形式要件但具备法定实质要件的收养关系。《收养法》第15条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该条是对实施收养行为的程序性规定,可以视为合法收养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而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并非仅凭户籍登记情况进行认定,还须结合双方之间实际的生活状况以及邻居、单位同事对收养关系是否公认等进行综合判断。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是一切的源头、原因,因为有法律事实所以产生了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由多种概念组成,民事行为就是其中之一,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民事行为的一种,所以这3个概念是一层层包容的关系,即:法律事实(最上位的概念)-------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最低层的概念)。所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法律事实的范畴,是法律事实的原因。 法律事实是由“行为”和“事件”组成,其中“行为”又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但凡后果是行为人所追求的,就是民事行为(共5种类型)。民事行为是需要“有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要求其合法还非法,只要求其有“意思自治”即可,所以要求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只要有“主体、意思表示、标的”这3个要素即可构成“民事行为”。“合法性”只是判断该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而不是其构成要件。而根据《民法通则》,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注意,这是并没有指明是“合法的行为”。 虽然民事行为不要求具有合法性,但要想获得法律的保护,就只能是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这种合法的民事行为,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因此,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那么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民事行为”? 1、是否存在? 民事行为是否存在是以“成立”为要件,即所谓的“成立要件”(再次注意:“合法性”是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主体、意思表示、标的。 只要有以上这三个要件,即成立“民事行为”,但这里最麻烦的就是“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行为。它可以分解为3部分: a当事人出于某种动机而希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愿,为“效果意思”; b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即为“表示意思”; c当事人交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为“表示行为”。

什么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的定义

什么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的定义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的定义》的内容,具体内容: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那么你对事实行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事实行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那么你对事实行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事实行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事实行为的定义 分类 就民法而言,行为区分为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大类。 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区别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的相关内容 1、事件和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非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添附。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五 (@)二、法律关系的,陵质和特征 在理论上,对法律关系的概念曾有不同的解释。卡尔·冯·萨维尼最早将它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律关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称为关系的实质要素——事实状态;第二部分称为关系的形式要素,它使事实状态被上升至法律层面。而温特沙伊德则指出,萨维尼的“两要素说”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在某些 情况下(如所有权关系)即使没有任何实质的事实要素,法律关系仍可能得以建立。温氏认为,法律关系是法律上规定的关系,它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由法律所设立(如所有权关 系);二是法律追究其法律后果的事实状态(如占有关系)。这一争论实质上涉及对法的性质的认识:法到底是法律规则(规范)体系,还是法律关系体系?对此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 构成了法学理论上两大学说,即“规范(规则)说”和“关系说”。比尔林对两种学说作了一个综合的解释,指出:一切法律规范都表述法律关系(即被授权人和受约束人之关系) 的内容。而法律关系的内容则包括一方的权利和另一方的义务。后世法学在论述法律关系问题时基本上是以比尔林的解释为基础的。本书也采此通说,对法律关系的概念作如下

定义: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此一定义可以看出,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命题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 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也 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 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即使那些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例如,民事关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即立法、执法 和守法的运行机制)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赢得社会好评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赢得社会好评 司玲玲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理学学士,民商法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具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法学功底扎实。从事过教育、管理、经营、律师等工作,社会阅历丰富。从事法律工作以来,代理了大量公司业务、政府采购、交通事故、建设工程纠纷、刑事、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善于处理疑难复杂案件,认真钻研法律,对待当事人认真负责,诚实信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法学知识扎实,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能力强的优点,诉讼和非诉业务逐年提升,曾荣获省法律援助中心先进个人和济南市司法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司玲玲律师,经验丰富、专业扎实、业务精湛,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执业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极强的处理复杂疑难法律事务的能力,其业务范围覆盖民商事、房地产、公司证券、金融保险、刑事、企业破产清算、知识产权等法律事务领域。 担任济阳人民政府、济南段北街道办、山东技师学院、大众生活报社、健康导报社、经济视野杂志社、济南华联超市、济南西城汽车公司、北京创美集团公司、山东嘉豪集团公司、中视网、中国华侨网、黄河文明网、金融品牌网、中国社会民生网等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独立执业,勤勉尽责,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事实,坚定忠实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于2002年经山东省司法厅批准成立。本所与山东省和济南市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公检法机关工作联系沟通密切。现有专职律师37人,业务范围涵盖传统民商刑事诉讼、各类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业务、政府采购招投标律师见证事务、建筑房地产工程法律、公司证券破产清算法律、金融保险投资业务、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等专业领域。多年来在张宝军主任带领下,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勤勉尽责,以学者型的严谨态度、专家型的服务水平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坚定忠实地维护了委托人及顾问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同行及客户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以事实及法律为依据

以事实及法律为依据,打击非法言论,非法医闹患者张久星,男,1956年生,杞县城郊乡平厂村人,于2007年7月7日以“外伤后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天余”为主诉入杞县中医院治疗,论断为“右锁骨粉碎性骨折”,经患者同意并在知情选择书及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后,于2007年7月8日行切开复位重建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X线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线良好。术后第四天患者要求出院,拒绝继续住院治疗,管床医生将出院可能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意外情况告知患者,患者不听劝阻,执意出院,并表示出院后如出现意外与院方无关,后果自负,并在病历中签字为证。出院时管床医生嘱其两周定期复查,患肢悬吊制动。但患者不遵照医嘱,过早参加劳动,未定期复查。直至2008年元月出现右肩部不适后才到医院就诊,拍片后发现钢板断裂,锁骨骨折轻度移位愈合,右肩功能尚可。于2008年6月19日患者再次入杞县中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切口甲级愈合后出院。患者出院后便以“钢板断裂,右肩疼痛”为由向医院要求索赔。索赔无果后将医院诉讼至法院,受杞县人民法院委托,于2009年3月24日开封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出具开封医鉴(2009)006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结论为:院方在本案中诊断明确,治疗正确,无不当之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第三十三条中有关规定,本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随后患者又以“钢板不合格”为由,要求对钢板进行鉴定,并表示如钢板

检验合格,愿意撤诉。医院在提供了钢板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合格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家医疗器械批准文号”等各种证件齐全的情况下,又出资5000元由法院技术股带领患者于2009年9月23日到北京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鉴定,结论为杞县中医院提供的金属直型接骨钢板化学成份符合国家标准。患者又以重建钢板为适用于胫腓骨的钢板,不适用于锁骨为由,要求到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听证。听证会由一人主持,并明确表态不作为法律依据,出具了河科鉴中心(2010)临鉴字第209号鉴定意见书,结论为:院方在手术中采用重建板固定锁骨应为不当,院方不当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对等性因果关系。并注明此结论仅供参考,况且是“临鉴字”、“意见书”,院方认为河科鉴中心的鉴定不符合法律程序及形式,不具有法律效力,况且有以下充分的依据证明重建板可以用于治疗锁骨骨折:1、厂家的产品说明彩图;2、荣国威、翟桂华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骨折内固定》中报导,重建钢板即可以在XY轴和RS轴上弯曲,又可以在PQ轴上弯曲,这样就可以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很好的进行塑形,使钢板最大限度贴附并固定于锁骨上,更好的起到张力带作用,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达到可靠的内固定效果,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完全符合AO理论,疗效满意,为手术治疗锁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这在《骨与关节损伤》、《临床骨科杂志》等权威杂志上也曾多次报导。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优点: 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调整,法律并不介入,如民法学说上所谓的“好意施惠关系”、“自然债务”等理论。例如,甲乙二人素来交好,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此为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而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及违约责任问题。 第三,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内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一定的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的效果,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介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不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及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特点:

第一,考察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在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第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四个步骤: 1.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到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朋友亲戚相聚交谈、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等也不产生法律意义。 3.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对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1)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首要的就是解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涉及的人的范围、在哪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等问题。1,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2,确定具体的主体是谁?民事法律关系的每一方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例如,在债权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相对法律关系

第15章 法律行为(八)

第十五章法律行为(八):代理规范 第一节基本界定 归属规范法律行为→代理:有效代理:代理权:属性 授予 范围 限制 显名原则 意思表示 无权代理:狭义:要件 效果 效果归属规范: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债 代理规范,买卖,视为在法律行为内发生的效果归属规范,其行为和效果、意思有偏差 一、效果归属规范 (一)法律行为领域 1.代理 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A的小区拍卖车位,因自己没有时间,就托B参加拍卖,授权B在50万额度内购买车位。增加了交易的机会,促进交易,增加了交易的可能性 A以自己幼子B的名义购买房屋。 保护未成年人

A专卖店的员工B出售BOSE音响给顾客C。 让没有生命的组织体,在实际进行交易时实现作为主体的职能 2.代表 民法通则第三十八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二)事实行为领域 事实行为的特点是,不考虑行为人的意思,效果法定 法律行为,效果由效果意思决定 A专卖店的员工B出售BOSE音响,把音响交给顾客C。 买卖合同,是法律行为,此时B是代理人,但是交付是靠事实行为来调整,此时B是占有辅助人。 如果B没有交付,还有履行辅助,需要代A来交付??? 此处强调,代理仅仅是与法律行为相关联的 二、代理关系 A本人(被代理人)——B代理人—买卖(代理行为)——C第三人(相对人) A——效果归属于AC,效果归属关系——C 有问题的往往在AB之间的行为 (一)本人与代理人 (二)本人与第三人 (三)代理人与第三人 三、基本类型 (一)法定代理与意定代理 委托代理——意定代理,依靠授权 法定代理、指定代理——不依靠授权 民法通则第六十四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民法通则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婚姻法解释一第十七条婚姻法第十七条关于“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

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原则的认识

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原则的认识我国法律适用的四大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原则,大家都对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把握起来却少有人能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它。那么什么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呢? 通俗地讲,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就是执法、司法机关在办案时,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结合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以保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要求。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要查清事实;二是要结合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首先是事实,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事情的真实情况。那么如何证明所认定的事实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就需要用证据来证实。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上的事实。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即使事情本来是那个样子,在法律上也是不能够认定的。因此,法律事实和真实事实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事实要用证据来证明,不能举证,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事实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证据的问题。说以事实为依据,其实就是以证据为依据。 再说法律。在查清事实后,或者说在现有的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有什么样的事实,就相应地适用什么法律条款。相对查清事实来说,适用法律这一环节看似应该简单一些。 因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证明事实是关键,正确适用法律是结果,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没有

那么难以把握,相反还觉得用起来游刃有余。那么究竟在司法判定过程中,是怎样拿捏的呢?我们还需要用一些熟悉的案件来进行剖析。 2009年3月份的“王帅事件”大家都记忆犹新。在本案中,王帅因对河南省灵宝市政府向大王镇征地的补偿款问题存在质疑,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无果后,将此事公诸于网络。之后灵宝市公安局跨省追捕,将正在上海工作的王帅抓获,并在随后的处理中以“诽谤罪”再次将已经释放的王帅逮捕。后经热心网友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批评,灵宝市公安局最终无罪释放王帅。此案中存在两大违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重大漏洞。首先,王帅仅仅在网络上以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态度真实反映情况,当地公安部门却在没有任何王帅损害公共利益证据的情况下非法逮捕他,对他的正常工作、人身自由及精神层面构成侵害。其次,王帅据实发帖,并无捏造事实之嫌疑,当地警方却为维护面子而不顾“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证据不足释放他后,又诬陷他“诽谤”公职人员。在随后人民网对河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的访谈中,他也承认“王帅案件”并不具备构成“诽谤罪”的条件。 那么我们看到,简单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某些地方政府的手中难以执行,而相关法律却演变成为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合法依据”,这是典型的公权私用行为,严重危害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扰乱了人民大众的正常生活,降低了政府的威望和可信度。所以,地方政府和机构在行政过程中、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而不

浅谈判决书中事实、证据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精品文档】

浅谈判决书中事实、证据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判决书是法院在做出判决之后出具的一种司法文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8条,判决书作用是,1、写明案子的案由;诉讼请求;和理由。2、判决书认定了事实、理由和适用法律依据。3、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的负担。4、上诉期间和上诉法院。5、判决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盖人民法院公章。判决书完成并下发给当事人,才表明案子审理结,是案子的收尾工程,判决书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败诉方不执行判决,可以作为法院执行庭执行的必要的依据。 法治的目的就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和正义,使社会处于有序状态。当原有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变化, 新的争端和纠纷出现时,最终的裁决便是法律的调整,因为判决的意义既是对特定冲突做出法律上的解决,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保障,既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不少当事人在输了官司以后,对法院的判决不理解、不认同。究其原因,除了当事人文化程度或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外,法院判决文书格式化语言过多、针对性不强也是重要因素。判决文书讲法、讲理不充分,一般的当事人很难读懂, 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上诉、申诉、缠诉。法律是神圣的、严肃的, 判决一旦生效,即具有了强制执行力,这就是法律的权威。但是, 权威不是简单地靠强制手段建立的,还要依靠法律自身的力量和充分的说理来维护。当事人之所以到法院打官司,相信法院是说理的地方。因此法院不仅要对案件做出判决,更要充分说明判决理由。这样, 当事人才能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判决,执行判决。充分说明判决理由,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保证办案质量。 关于证据,目前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这么几种:(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上述证据是人民法院和行政复议机关客观、公正审理(复议)案件,做出正确判决和决定的重要依据。如果证据确凿、真实可信,那么印证的事实就是清楚的;反之证据不足,有明显缺陷,那么印证的事实就不清楚。可是在实际审理(复议)案件中,由于争讼的原告与被告或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为了赢得官司,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一方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或者是无辜的,同时用以指控对方的行为是违法或者错误的,这就不能排除所提供的证据中有不真实,

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是如何定义的

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是如何定义 的 法律的种类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大家联系比较的多的民法,相关的民法总则也已经出台,民法总则简单的说就是基本的法律法规,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内容的阐述也是十分的详细,对具体的法律行为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是怎么规定的,感兴趣的可以到本文进行一番了解。 法律的种类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大家联系比较的多的民法,相关的民法总则也已经出台,民法总则简单的说就是基本的法律法规,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内容的阐述也是十分的详细,对具体的法律行为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是怎么规定的,感兴趣的可以到本文进行一番了解。 一、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是如何定义的 1、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2、民事行为是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概念。事实行为是指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 3、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是: (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产生法律效力,事实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法律教育网 (3)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二、关于民法法源

《民法总则》第10条是关于民法法源的规定。法源,亦称法的渊源,其含义是法律的来源或者法律的存在形式。[1]依据该条规定,我国民法的法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法律,二是习惯。 在民法典中规定法源,最早始于《瑞士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第1条规定:“本法有规定的法律问题,适用本法;无规定者,以习惯法裁判;无习惯法,依法官提出的规则;同时应遵循既定学说和传统”。《瑞士民法典》的这种做法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中都有对法源的规定。这些国家对法源的规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法律、第二是习惯、第三是法理。[2]但是《民法总则》本条仅规定了法律和习惯,却没有规定法理。 本条所谓“习惯”,指民事习惯。现行《合同法》仅规定了交易习惯,而本条中“习惯”的含义涵盖交易习惯及交易习惯之外的民事习惯。《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7条第1款规定:“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第2款规定:“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按照本条

试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贯彻执行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535276721.html, 试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贯彻执行 沙坪坝区法院吴明玖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已经贯彻执行27年了。但从贯彻执行的情况看,仍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提出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提出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条基本原则。该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1983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

等;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条同样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999 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也规定了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海事诉讼,必须适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以后,不论上述四大诉讼法做过什么样的修改和补充,“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我国进行四大诉讼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司法实践证明,认真贯彻该原则,案件质量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障。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基本内容 以事实为根据,就是不论进行何种诉讼,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处理案件的根本依据,既不能搞刑讯逼供和主观归罪,也不能凭主观想象、推测或无根据的推理、议论作为根据,其核心就是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认定事实必须以查证属实的证据为根据,适用法律又必须以查明的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人民法院不论对案件进行程序处理或实体处理,都必须以法律规定和其他相关规定为标准,以法律规定作为评价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的尺度。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是保证处理案件尺度的统一和维护法制统一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关系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十章、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在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三个特征:以法律为前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国家强 制力为保障二、法律关系分类基本法律关系vs.普通法律关系vs.诉讼法律关系平权法律关系vs.隶属法律关系(平向vs.纵向)绝对法律关系vs.相对法律 关系三、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主体: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or法人(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法律关 系主体参加法律关系还有资格的限制,被称为权利能力and责任能力) 1)权利能力:公民的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两种,一般权力能 力是所有公民普遍享受;特殊的权利能力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 能享有。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法人依法成立,终于法人被解散或撤销。法人 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与法人成立的目的直接相关,并由有关法律和法人组 织的章程加以规定2)行为能力and责任能力客体: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共同所指的对象1)与权利客体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2)客体主要类别: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内容1)权利义务概念 a.从本质上看,权利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要求权 利相对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义务指人们必须履 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怎样行为和不得怎样行为 b.在法律调整状态下,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义务则是 对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 c.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标志,也是法律和法律关 系内容核心2)权利义务分类 a.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与普通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

法律硕士民法辅导讲义: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法律硕士民法辅导讲义: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德Rechtsgesch ft;荷Rechtshandeling)是一种构成要件,它由一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组成,可能还包含着其他要素,并且其通过它实现所希望的法律后果。它的特点是:(1)包含一个或者数个意思表示;(2)除意思表示外,还可能包含其他构成要件,例如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保管合同要包含交付保管物这一事实行为;(3)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所希望的法律效果,并不总是发生,只有法律承认这一法律行为时(即法律行为有效),当事人所希望的法律效果才会发生。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也是核心内容。因此,有人认为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区别微乎其微。《德国民法典立法理由书》中写道:“就常规言,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为同义之表达方式,使用意思表示者,乃侧重于意思表达之本身过程,或者乃由于某项意思表示仅是某项法律行为事实构成之组成部分而已。”应当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两个概念是同义词,意思表示仅是法律行为的组成部分而已,这里强调的是二者密切联系:法律行为由一个意思表示构成德,意思表示无效就意味着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由数个意思表示构成的,任何一项意思表示无效,整个法律行为也由于缺乏一致得意思表示而无效。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单方法律行为(EinseitigeRechtsgesch ft),即只包含一个人的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2)多方法律行为(MehrseitigeRechtsgesch ft),即包含数个人的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它可以分为合同、共同行为(Gesamtakte)和决议(德Beschluss;荷besluit)。合同是二人以上相互对立(wechselseitig)的意思表示构成的,又称“双方法律行为(ZweiseitigeRechtsgesch ft)”。共同行为是二人以上相同指向的意思表示构成的,也被称为狭义的“多方法律行为”,典型的共同行为,例如合同一方有

以事实为依据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执法、司法机关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在十几年前的云南,却发生了杜培武冤案。1998年4月22日上午,在昆明市圆通北路40号,警方发现了一辆被丢弃的警用昌河牌微型面包车,车内有一男一女两具尸体,昆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现场勘查后证实,男性死者系昆明市所辖的路南县(现为石林县)公安局副局长王俊波,另一人是昆明市公安局女民警王晓湘,两人身着便服,被人近距离开枪打死。警方认定,杀人的凶器便是王俊波随身佩带的“七七”式手枪。枪支去向不明。此时,警方把目光锁定在了杜培武身上,死者王晓湘是杜培武的妻子,王俊波是杜培武的同学。先不管王晓湘和王俊波是否有不寻常的关系,从测谎的当天晚上开始,办案人员给杜培武戴上了脚镣,喝令他交待杀害“二王”的犯罪过程。他们用手铐将杜的双手呈“大”字形悬空吊在铁门上,吊一段时间后,在脚下塞进一个凳子,以换取杜的“老实交待”。杜不断地声称冤枉,这又被认为是“负隅顽抗”,审讯人员便又猛地抽掉凳子,让杜突然悬空,如此反复…酷刑下,杜培武被迫低下了不屈的头颅,他开始“供述杀人的罪行”。“为了不挨打,我不仅要按照审讯者的要求说,而且尽可能地揣摩他们的意图。”杜培武说。 杜培武当庭展示了他身上清晰可见的伤情以及一件血衣,并强烈要求公诉人出示驻所检察官拍摄的照片,以证明刑讯逼供事实的存在。但公诉人说,当时没有拍过照片。法院以查无实据,不予论定不了了之。1998年7月19日,杜培武被送回看守所。专案组的其中一个小头目警告说:“如果翻供小心收拾你!”然而,半年之后,一次的偶然,让民警抓到了真凶。 杜培武在《死囚遗书》中说的一段话让我感慨万千,他说:”我一个无辜的家庭,一半毁在罪犯的手里,一半毁在司法腐败的手里。蒙冤之后,却要把洗脱罪名的希望寄托在真凶的身上,这是多么的可悲! 最后,以刘少奇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我作为国家主席,但是这部宪法却不能保护我。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事实依据

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 2005-6-17 0:0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一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建国几十年来,它对于追求实体公正、提高办案质量、树立人民法院的形象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以及人们对民事诉讼本质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司法原则开始提出了质疑。传统理论认为,所谓“以事实为根据”,其立法本意是“使认定的事实完全符合案件的客观真相” [1].“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客观事实作为唯一根据”或者说“只能以客观事实作基础……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2]对于上述观点,几十年来,人们(无论是理论界人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似乎都未曾质疑过。人们对该原则之所以如此坚信不疑,应该说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可知的,任何案件只要经过认真调查,都是可以达到对其本来面目的认识的。第二,公众朴素的思想感情,即人们一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司法机关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处理案件,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公正合理的。第三,我们党所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与之相应的政治哲学之影响。因为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那么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司法机关的使命就在于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要做到这一点,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就必须以客观事实,即案件真相作为其裁判的基础和依据。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传统的审判方式下,案件事实都是由人民法院亲自调查。为了追求实质真实,法官一般都会不遗余力地全面地调查收集有关案件的一切证据,甚至有查不清事实不罢休的精神。对此老百姓一般也认为法院认 定的“事实”就是客观事实。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审判方式的弊端开始突显,以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审判方式应该说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那时经济主体单一,经济活动主要依靠国家计划来实施,由此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也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来解决。因此诉诸法院的主要是一些邻里婚姻家庭纠纷以及少量的债权债务纠纷。法院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查案件事实。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国家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和控制的领域越来越小,在频繁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转过程中,人们彼此间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并纷纷诉诸法院,以求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与实现。面对变化了客观现实,传统的审判方式和诉讼制度都难免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诉讼迟延,当事人诉讼程序主体地位不高,诉讼参与程度低,法院负荷太重,法官职权过于膨胀等弊端,日益明显。正是在此背景下,从80年代末开始,一场“以强调当事人举证”为突破口的审判方式改革就应运而生了。但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庭审方式、合议庭职权、司法体制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今天看来,这场改革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人们当初所未曾预料到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场改革的发动又是必然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发动与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们对诉讼本质及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与此同时,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纵深发展,“以事实为根据”这一传统的司法原则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法律关系分析法

法律关系分析法——民事检察官分析案件基本功之二在刑事检察部门工作过的民事检察官,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时因受犯罪构成分析法影响,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查证据和调查取证查清事实上。因此,民事检察官审查民事申诉案件应摆脱审查刑事案件的习惯思维方法,着重审查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运用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判决的一种案件分析方法。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既可以判断案件的法律性质(是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或是刑事案件),又可以确定案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基本功,当然,民事检察官也应熟练掌握。 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在于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来查明案件事实与寻找法律适用,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既是法官审理案件的起点,也是法官审理案件的落脚点,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焦点,往往是案件的审理难点和重点。因此,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是法官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可以从中寻找出。反映案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法律关系。 (2)判断法律关系存在与否。 (3)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也就是案件定性问题,或者说是定案由问题。是民事问题,还是刑事问题,或是行政问题。在确定案件大致是什么性质的案件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案件法律关系的具体性质,如分析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还是无因管理关系或是不当得利关系。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法律关系诸要素。一是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就要分析法律关系涉及主体的范围。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一般都要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参加,故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往往比较复杂,如需要确定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是否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等;

(法律法规课件)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意思表示中,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A、悬赏广告 B、债务免除 C、代理权授予 D、遗嘱行为 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去效力 D、继续有效 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 B、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 D、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 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A、9 个月 B、 1 年 C、 2 年 D、 4 年 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A、否定解除条件 B、否定延缓条件 1 C、肯定解除条件 D、肯定延缓条件 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之用。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A、动机错误 B、表示内容错误 C、表示行为错误 D、传达错误 7、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 B、事实行为 C、民事行为 D、民事法律行为 8、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则()。 A、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有效 B、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无效C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有效D、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无效9、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A、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B、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 C、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D、通过享有权利的第三人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10、A公司委托王某去某市B公司购买机械表1000只,王某见B公司还有电子表可供应,在 B 公司说明电子表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后,就在购销合同上添 加了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王某付款后将机械表和电子表运往A公司途中,2000 只电子表被海关以走私品没收。 2 A 公司收到机械表后,发现不好销,遂以合同无效要求退货。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该购销合同中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无效 B、该购销合同中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可撤销 C、该购销合同中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效力未定 D、该购销合同无效 11、甲公司董事长张某与乙汽车制造厂订立一份汽车买卖合同,价格50万元。乙厂如约运汽车至甲公司所在地时,甲公司其他董事及股东以公司章程规定,因公司规模较小,每名董事对外所签订合同,如标的额超过20 万元的,应经董事会讨论决定,而张某擅自订立购车合同乃属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为由主张合同无效,并拒绝收货拒付货款。乙厂对甲公司章程规定并不知晓。则张某所订合同,其效力如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